重庆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数学试题(文科)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2017学部2016—2017学年度下期第2次月考
文科数学
1.已知集合,,则=()
A. ,
B. ,
C. ,
D. ,
2.设,则=()
D. 2
A. B. C.
3.若,满足,则的最小值为()
A. B. 7 C. 2 D. 5
4.阅读下图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输出的值是()
A. 1
B. 2
C. 3
D. 4
5.在中,“”是“为钝角三角形”的()
A. 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不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定义在上的函数,则满足的取值范围是()
A. ,
B. ,
C. ,
D. ,
8. 设,,
为
的三个内角
A,B,C 的对边,
,若
,且
,则角A,B 的大小分别为( )
A.
B.
C.
D.
9.
在中,
是
边上一点,且
,
,则
( )
A.
B. C. D.
10. 给出下列三个命题:
①函数
的单调增区间是
,
②经过任意两点的直线,都可以用方程来表示;
③命题:“
,
”的否定是“
,
”,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有( )个
A. 0
B. 1
C. 2
D. 3
,
,若直线
与圆
相切,则
A.
B.
C.
, D.
已知函数
(
,为自然对数的底数)与
的图象上存A.
B. C.
D.
13. 已知数列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且
成等比数列,则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___________
14. 已知5件产品中有2件次品,其余为合格品.现从这5件产品中任取2件,恰有一件次品的概率为___________
学校艺术节对同一类的,,,四项参赛作品,只评一项一等奖,在评奖揭晓
甲说:“是或作品获得一等奖”;
乙说:“作品获得一等奖”;
丙说:“,两项作品未获得一等奖”;
丁说:“是作品获得一等奖”.
已知函数
(Ⅰ)求的最大值;
(Ⅱ)求的最小正周期与单调递增区间
(1)在坐标系中作出这些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
(2)估计这种产品质量指标值的平均数及方差(同一组中的数据用该组区间的中点值作代表)
(3)根据以上抽样调查数据,能否认为该企业生产的这种产品符合“质量指标值不低于95的产品至少要占全部产品的80%”的规定?
19.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各个侧面均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D为线段AC的
中点.
(Ⅰ)求证:BD⊥平面ACC1A1;
(Ⅱ)求证:直线AB1∥平面BC1D;
(Ⅲ)设M为线段BC1上任意一点,在△BC1D内的平面区域(包
括边界)是否存在点E,使CE⊥DM,并说明理由.
20.已知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过点,且它的离心率
(I)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II)与圆相切的直线交椭圆于MN两点,若椭圆上一点C满足,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1.已知函数
(1)讨论的单调性并求最大值;
(2)设,若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22.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的参数方程是(t为参数),以O为极点,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为,且直线与曲线C交于P,Q两点
(1)求曲线C的普通方程及直线L恒过的定点A的坐标;
(2)在(1)的条件下,若,求直线L的普通方程
23.选修4-5:不等式选讲.
函数
(Ⅰ)若a=-2求不等式的解集
(Ⅱ)若不等式的解集非空,求a的取值范围
参考答案
1.C
2. B
3.D
4.B
5.C
6.C
7.D
8.C
9.A 10.B 11.D 12.A
13. 14. 15.B 16.
17.解:
(Ⅰ)因为,最大值为2;
(Ⅱ)最小正周期为
令,解之得.
单调递增区间为.
18.解:(1)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
(2)质量指标的样本平均数为=80×0.06+90×0.26+100×0.38+110×0.22+120×0.08=100,
质量指标的样本的方差为S2=(-20)2×0.06+(-10)2×0.26+0×0.38+102×0.22+202×0.08=104,
这种产品质量指标的平均数的估计值为100,方差的估计值为104;
(3)质量指标值不低于95的产品所占比例的估计值为0.38+0.22+0.08=0.68,
由于该估计值小于0.8,
故不能认为该企业生产的这种产品符合“质量指标值不低于95的产品至少要占全部产品80%”的规定
19.(Ⅰ)证明:∵三棱柱ABC-A1B1C1中,各个侧面均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
∴CC1⊥BC,CC1⊥AC,∴CC1⊥底面ABC,
∵BD⊂底面ABC,∴CC1⊥BD,
又底面为等边三角形,D为线段AC的中点.
∴BD⊥AC,
又AC∩CC1=C,
∴BD⊥平面ACC1A1;
(Ⅱ)证明:连接B1C交BC1于O,连接OD,如图
则O为B1C的中点,
∵D是AC的中点,∴AB1∥OD,
又OD⊂平面BC1D,OD⊄平面BC1D
∴直线AB1∥平面BC1D;
(Ⅲ)在△BC1D内的平面区域(包括边界)存在点E,使CE⊥DM,此时E在线段C1D上;证明如下:过C作CE⊥C1D交线段C1D与E,
由(Ⅰ)可知BD⊥平面ACC1A1,
而CE⊂平面ACC1A1,所以BD⊥CE,
由CE⊥C1D,BD∩C1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