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导学案(人教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导学案及配套教案.doc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导学案及配套教案23 周亚夫军细柳导学案司马迁【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或显文言文的能力; 2、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4、理解对比写法; 5、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词汇和语句; 2、词类活用现象; 3、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4、对比在文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大家好!大家还记得:王维的《观猎》一诗吗?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
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二:课前预习基础知识1、给加线的字注音。
棘门()彀()弓弩()诏令()揖()介胄()曩者()辔()称谢() 2、难字认读彀 gu 诏 zho 辔 pi 曩 nǎng 3、形似字┏诏:诏令┏胄:甲胄┏驰:驱驰┗昭:昭华┗胃:胃口┗弛:松弛┏揖:作揖┏弩:弓弩┏壁:墙壁┗楫:舟楫┗驽:驽马┗璧:璧玉 4、词语解释【军细柳】在细柳驻军。
军,驻军。
【大入边】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边,边境。
【已而之细柳军】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
已而,旋即;不久。
之,到达。
【披甲】披戴盔甲。
被(pī),穿着。
【锐兵刃】使兵器锋利。
锐,使锋利。
【不得】不被允许。
得,表示许可。
【居无何】过了不久。
无何,不多时,不久。
【于是】在这个时候。
是,代词,指这个时候。
【约】规定。
【驱驰】纵马奔驰。
【持兵】手执兵器。
兵,兵器。
【揖(yī)】双手抱拳行礼。
【介胄之士】穿戴着盔甲的将士。
介,铠甲。
胄(zhu),头盔。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学习任务】1、掌握生字“藻荇”“竹柏”“寝”的读音,理解记忆“念”“相与”“步”“盖”“但”“耳”等词语的含义或用法,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基本方法。
2、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其妙处。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游记类文章的写法。
【知识储备】1、关于文体知识2、关于苏轼3、关于写作背景【自主学习】1.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之列。
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词风。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欣然()未寝()藻荇()竹柏()朗读课文,3、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水中藻荇交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疏通文章大意,并翻译下列句子。
3、翻译下列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作学习】1、探究积累下列文言实词的意义。
(1)古今异义但步(2)一词多义行(斗折蛇行欣然起行)(3)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2、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从标题看这篇文章属于游记类文章,那么这篇游记作者主要记录下了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2)文中描写庭院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仅用了十八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能说说这句写景的妙处吗?(3)苏轼的朋友很多,为何独寻张怀民?(4)月色竹柏处处皆有,可谓是普通至极,为何此处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作者真是闲人吗?“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巩固强化】1、解释加粗的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
23.核舟记学习目标——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名师讲析【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1.作看简介魏学咿(约1596一约1625),字子敬,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县)人。
明末散文家,著有《茅檐集》(8卷),但《核舟记》未收录,却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早期的微雕艺术代表魏学咿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刻。
当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
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3.关于体裁“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课文分析】1.文章主题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
2.文章结构3.对话文本(1)课文采用什么结构方式来介绍“核舟”的?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总括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作者是怎样体现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的?本文之所以写得如此精妙,使人能够通过它的文字想象出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内容,主要原因是作者对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理解得相当深。
第23课《九色鹿》导学案
23.《九色鹿》师生共用导学案【目标导航】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湖、救”等16个生字,会写“义、求”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悟意境、积累语言。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讲信用、守信用的好品质。
【前置性学习】收集九色鹿的相关资料;借助工具书识记会认字和会写字。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预习课)一、诱思导学1、你们见过九色鹿吗?听过关于它的故事吗?2、提示课题:九色鹿教师直接板书课题。
二、感知研学(一)出示预习要求。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会认字和会写字,初步理解重点词语意思;3、自由读课文,概括文章思路:这篇课文讲了()。
感知内容,相互交流,九色鹿把那人救上了岸;后来那个人是怎样对待九色鹿的?(二)基础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núpúfācāi línɡhún chìzéqūshǐfāshì( ) ( ) ( ) ( ) ( ) ( ) 二、我会用组词的方法来区分它们。
魂()财()渐()榜()愧()材()惭()傍()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知恩图()千恩万()()杀无辜()将仇报背()弃义见()忘义(三)师生小结第二课时(展示课)三、读悟品学1、小组合作展示提示。
(1)朗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你认为九色鹿把那人救上了岸;后来那个人是怎样对待九色鹿的?(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分别用“——”和“~~~~”分别标出九色鹿的话和那个人的话。
仔细读读,看看你想对九色鹿说些什么? 读读第五至七自然段看看你又体会到一些什么?并找出相关的句子,并读好这些句子。
2、交流展示。
A、小组学习汇报与个人展示汇报相结合。
B、结合学生汇报重点点拨:(1)四人小组互相读他们的对话,并说说自己想对九色鹿说的话。
通过各抒己见,学生们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说出来,大家对九色鹿的好心肠,产生共鸣。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
23 核舟记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按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学习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作家作品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嘉善人。
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
他生活在明朝晚期阉党横行的年代,其父魏大中因上疏指责权宦魏忠贤结党朋奸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阉党威逼悲愤而死。
著有《茅檐集》。
背景探视明朝的时候,我国的微雕技艺已经相当高妙,如明代冯梦龙的《古今概谈》一书中“雕刻绝艺”条记载:吴仁顾四以核桃刻小船,“蓬、樯、舵、橹、纤、索莫不悉具”;上刻三人,并有各种器物及对联等。
与本文记载的核舟颇为相像,同时还记载了“橄榄花篮”和其他一些微雕艺术品,可见当时微雕技艺之一斑。
文体浅谈“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导入新课祖国的文化艺术,如天上的繁星一样灿烂多姿(如:《口技》),在艺术的宝库中,有一朵奇葩,就是微雕艺术,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下,雕刻在长不盈寸、高只两黍的小船上究竟有多少人和物?学生回答,划出“通计”一词,雕刻家是怎样进行巧妙的构思的?今天我们学习说明文《核舟记》,看看作者是如何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核舟的形状和描述舟中人物的状貌神情的?自主学习: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矫.首(jiǎo)黍.米(shǔ)洢.(yī)器皿.(mǐn)罔.(wǎnɡ)贻.(yí)轩敞..(xuān chǎnɡ)峨.冠(é)八分有奇.(jī)轩.(xuān)箬.篷(ruò)糁.之(sǎn)多髯.(rán)衣褶.(zhě)袒.(tǎn)诎.(qū)椎髻.(jì)壬戌..(rén xū)甫.(fǔ)篆.章(zhuàn)二、词语释义明有奇巧..人:手特别巧。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重点)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难点)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知识链接】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2、掌握“记”的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3、《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代作家,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合作探究】1、给加点字注音:器皿.()罔()贻()二黍.()篛.()篷石青糁.()之峨冠.()髯()不属.()诎()椎( )髻()壬()戌()一楫.()八分有.()奇.()篆.( )章2、释词、译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释词 : 奇巧奇巧人以径寸木为器皿罔不因象尝贻盖……云泛译句: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释词: 有奇可许轩敞篛篷徐兴石青糁之译句: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 精品导学案
23﹡核舟记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掌握文言词语,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语言。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魏学洢,明末嘉善人。
其父魏大中,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
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
他好学能文,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第一课时1.读准字音。
罔 髯 箬.篷 峨冠. 八分有奇.. 石青糁.之 贻 髻 篆.章 诎.右臂 天启壬.戌. 钩画了.了 2.朗读课文,把握节奏。
① 明\有\ 奇巧人\ 曰王叔远 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 珠\可历历数也。
④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资料链接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重点难点3.解释词义。
①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罔不因...势象形 无不 顺着,就着 高可.二黍许. 大约 上下 尝贻..余核舟一 曾经 赠 启.窗而观 打开 盖.大苏泛.赤壁 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泛舟 石青糁.之 涂 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佛印绝类..弥勒 极像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 其船背稍夷.平 ② 解释下列一词多义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 特别奇妙 高可.二黍许 大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如有所语. 说话 盖大苏泛赤壁云. 句末语气助词 此中人语.云 告诉 自云.先区避秦时乱 说 ③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原句,并解释词义。
明确: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1. 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语文八年级上册
编 号:
课 题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课 时
1
课 型
新授
使用时间
设计者
审核
使用人
备 注
(教师二次备课、学生课堂笔记)
目标导航: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3.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第三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证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四层?
孟子的这些言论、活动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明确:首先,第四层的作用是在前三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四层绝非多余的。
4.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指出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
六、反思
学了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我还有哪些疑惑:
知识链接:
分析排比的作用(中考占24分)
排比的作用一般是增强语言气势,使文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1使叙事写景层次清楚,使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2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1. 了解《史记》。
2. 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3. 读顺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疏通文意。
4. 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军”“为”“劳”“之”“被”“锐”“且”“闻”“使”“约”“动”“骑”“已而”“居无何”“既”“囊”“揖”等;会读会写:“兹”“棘”“彀”“辔”“弩”“胄”。
5.翻译重点句子:①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②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③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6. 你有怎样的疑惑?7. 知识链接《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完成。
全书共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
《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生平、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共20分)1. 解释加点的词。
(8分)(1)锐.兵刃()(2)匈奴大.入边()(3)天子且.至()(4)军中闻.将军令()(5)使人称谢.()(6)乃传言开壁门.. ( )(7)天子为.动()(8)曩.者霸上()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三项是() ( )() (6分)A.(1)上至,又不得入/(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B.(1)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2)至霸上及棘门军C.(1)上自劳军/(2)皇帝敬劳将军D.(1)文帝之后六年/(2)称善者久之E.(1)请以军礼见/(2)战则请从F.(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2)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核舟记》(问题解决课)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山东省济阳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核舟记》(问题解决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济阳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核舟记》(问题解决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济阳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核舟记》(问题解决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核舟记》姓名课题课型时间梁彩星《核舟记》问题解决课学导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2.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导重点及方法学习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及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问题预设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下列字词,并注音或写出对应的汉字。
(结合目标1)器皿( )wǎng不()yí()有奇()shǔ( )箬篷( )sǎn( ) 峨冠()rán ()衣zhě() 诎()楫( )chu íjì( )壬戌()虞山()篆章()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结合目标1)①左手倚一衡木。
通,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通,③诎右臂支船. 通,④八分有奇。
通,3.再读课文,根据提示写出原文中得句子.(以下结合目标2)①文中总说王叔远构思精巧,技术高超的句子。
②描写佛印洒脱神态的句子。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导学案(人教版)
精品 文档23.《核舟记》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学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4、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自由阅读课文,达到熟练成诵的程度;2、自学检测:(1)检查背诵课文2、3、4段:(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 罔.不( ) 贻.( ) 有奇.( ) 黍.( ) 箬篷..( ) 糁.( ) 峨冠.( ) 髯.( ) 髻.( ) 衣褶.( ) 诎.( ) 楫.( ) 壬戌..( ) 虞.山( ) 篆.章( ) 矫.( )课堂探究1、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重点词汇,理解文句,把握文意同时互相交流,共同完成对疑难词汇、语句的理解; (1)释词:精品 文档1.有奇巧..人 ( ) 2.罔不因势象形......( ) ( ) 3.尝贻..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 ) ( )5.启窗而观.( )6.高可.二黍许.( ) ( ) 7.箬篷..覆之 ( )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 )9.石青糁之..( )10.中峨冠..而多髯.者 ( ) ( )11.其两膝相比..者 ( )12.佛印绝类..弥勒 ( )13.矫首..昂视 ( )14.神情与苏、黄不属..( )15.珠可历历..数也 ( )16.居右者椎髻..仰面 ( )17.若听茶声然...( )18.其人视端容寂....( ) ( )19.其船背稍夷.( )20.钩画了了..,其色墨 ( )21.长曾.不盈寸..( ) (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 (2)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3)、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⑦可:高可二黍许()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珠可历历数也()此中人语云()当堂检测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作者是字,嘉善人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中的句子3.黄庭坚是朝的文学家,字4.了解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法的知识,试着将天干地支背下来,并且推算一下自己的属相“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第二课时【学习内容】1、疏通课文,翻译重点句子;2、理解课文,赏析文段,掌握方法,培养情感【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根据重点词汇的理解,翻译全文;2、积累检测: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5)苏、黄共阅一手卷(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课堂探究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2.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3.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4.文章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5.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当堂检测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3.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动作“”的神态看出来4.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的性格特点5.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6.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8.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9.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10、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句答案:《虞初新志》及作者简介课文选自张潮(清代文学家,以刊刻丛书在当时知名)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所收入的作品,多为明末清初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张潮编辑此书,意在“表彰逸事,传布奇文”,少数作品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有所反映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敏而好学,善为文,一生没有做过官他父亲魏大中因弹劾权宦魏忠贤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受阉党威逼悲愤而死著有《茅檐集》1、盖大苏泛赤壁云2、灵活精致3、“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4、豁达开朗5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6、轻松悠闲专注悠闲7、列数字作比较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8、嘻,技亦灵怪矣哉9、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10、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核舟记》(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重点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学习
难点
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五、达标测评
根据你对父爱的理解,仿写练习:
1、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
。
2、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
关于父爱的名言:
1、拥有思想的瞬间,是幸福的;拥有感受的快意,是幸福的;拥有父爱也是幸福的。
二、自主学习
(一)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学生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文学常识:本文作者(约1596——1625),字子敬,(朝代)嘉善人。
选自《》,本书是由代编辑。
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 膝( )髻( )倚( )戌( )篆( )
八分有( )奇( )诎()右臂支船石青糁( )之舟楫( )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8)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总结与反思
学法指导栏
学习
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第23课《富贵不能淫》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朗读语气。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景春提出观点时使用了一个反问句,还用了一个加重语气的“诚”,可见他的深信不疑。所以“诚”字要重读,要包含着羡慕和崇敬之意。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孟子用一个反问句来表明自己的态度,“焉得”不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③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实质是“坚守”。
2.领略圣人的情怀。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贫苦的战国时代。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的时期,孟子始终宣扬“仁、义、礼”,倡导实行“仁政”,提出“大丈夫”的标准,指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3.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3.品味对比、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学法指南:
要求:1、先独立思考2、组内交流讨论,补充完善3、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质疑,老师完善
学习过程:
★预习检查
一、自主学习(独学)
1.初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
公孙衍(yǎn):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男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以顺为正者(古义:常法;今义:改正)
3.指导朗读
课文中有对句、排比句,提醒学生阅读时注意不读破句子,同时要注意重音和语气。
(1)朗读节奏。
对句: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排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3课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
第23课《<孟子>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重点难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预习案查阅工具书,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列任务。
1.了解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主张实行“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2.简介《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其特点包括: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掌握文体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等。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
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
这类作品的代表有《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4.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第三四学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央告措
核舟记(第三、四学时)
课题:核舟记(第三、四学时)
课型
新知预展课
学习目标:1.揣摩语句,说说文章语言的巧妙之处。
2.阅读课文,说出雕刻家的艺术构 思“奇巧”在何处。
学习重点:说出文章的“巧妙”和雕刻家的构Leabharlann 之“奇巧”。文本分析合作探究
1、王叔远的雕刻技艺令人惊叹,而作者的语言表现力更是值得学习,请找出你认为描写很细致的句子与大家分 享一下吧。
(至少找出三个这样的句子)
2、运用空间顺序介绍核舟,本 来应该先介绍船头,再介绍中间,最后介绍船 尾,本文为什么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序颠倒?
3、“核舟”是一件 工艺品,可也是一件艺术品,核舟的艺术性体现在哪里?
(结合这件雕刻艺术品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4、从作者对这件雕刻艺术的介绍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5、把大家讨论的问题提出来写在下面,课堂上和大家交流吧。
拓展延伸:
1、小组内可自己演一演 :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发挥想像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可以适当加些语言。
2、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课堂反馈:
完成导学方案P150的练习题
2、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 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 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的写景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 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是的优美环境。如核舟是一幅画,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船尾部分两 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出船头的三位游 着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新人教版
核舟记【学习目标】1.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 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难点)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 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点】1.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2、品味语言, 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 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一只“曾不盈寸”的桃核上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内容。
由此反映出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篇幅虽短, 却说明顺序合理, 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 确实令人惊叹。
2.走近作者魏学洢:(约1596——1625), 字子敬, 明末嘉善人。
魏学洢:字其父魏大中, 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 冤死狱中。
他痛父奇冤, 晨夕号泣, 不久悲愤而死。
他好学能文, 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 著有《茅檐集》。
3.课文简介课文介绍了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篇幅虽短, 却说明顺序合理, 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 确实令人惊叹。
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 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
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自主学习】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听读课文, 力求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膝()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朗读示范:明 \有\ 奇巧人\ 曰王叔远中 \峨冠\ 而多髯者\ 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朗读课文, 结合注释, 借助工具书, 理解文句, 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2. 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导学案教师版)
第23课《<孟子>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字词,把握文章的观点。
2.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孟子》的说理特点。
3.增强文化自信,积累《孟子》中的名言警句并学会恰当运用。
【重点难点】1.疏通文意、积累字词名句,把握文章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孟子》的说理特点。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合称“孔孟”,被尊为“亚圣”。
宣扬“仁政”“王道”,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作品简介《孟子》是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3.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4.文体知识驳论文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驳”与“立”,在驳斥对方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摆明自己正确的观点。
第一课时活动一:诵读篇(一)聆听式朗读1.朗读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米粟.非不多也(sù)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yù)失道者寡.助(guǎ)亲戚畔.之(pàn)(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设计人:使用人:【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解释,疏通文意,把握文章观点。
2.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向,掌握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现象。
3.反复诵读课文,了解的论证思路和方法,理解孟子的观点主张。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素养生成】预习检测展示课前对孟子以及《孟子》情况的积累,互相补充,整理在学案上。
(对学2分钟)1.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他主张以统一天下。
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共七篇,与,,,合称“四书”。
2、给加点字注音夫()环而攻之米粟()域()民寡()助亲戚畔()之二、初读课文,清扫障碍。
任务一:自读课文,准确把握朗读的节奏。
让然后给几个重点句子划分节奏。
(自学5分钟,自读要求:坐姿端正,声音洪亮,把不能准确划分节奏的句子标出来,多读几遍。
)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⑴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⑴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任务二:自读课文,结合解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用红笔标注出来。
然后同桌交流,还不明白的写在学案上。
(自学+对学共7分钟)1.重点词语积累:2.重点句子翻译:⑴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⑴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⑴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⑴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任务三: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本文的结构。
(提示:从议论文结构的角度梳理)(自学2分钟)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任务一:精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论证的?边读课文,边做批注。
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导学案)第六单元 第23课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反复诵读,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重点难点预测:重点:对愚公人物的分析。
难点:本文的寓意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理解重点字词,分析人物形象,认识愚公的精神。
2、讨论交流,在研讨探究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寓意。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2、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1、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列子及《列子》一书。
2、诵读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荷担孀妻始龀一厝朔东高万仞箕畚指通3、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准备交流。
4、自我检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通假字。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
甚矣,汝之不惠通,。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面山而居()聚室而谋曰:()指通豫南:()始龀:()无穷匮也:()固不可彻:()箕畚运于……:()毕力平险:()山之一毛:()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4)、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二、课堂导学(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置身于富有动感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核舟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学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
4、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自由阅读课文,达到熟练成诵的程度;
2、自学检测:
(1)检查背诵课文2、3、4段: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 罔.不( ) 贻.( ) 有奇.
( )
黍.( ) 箬篷..( ) 糁.( ) 峨冠.
( )
髯.( ) 髻.( ) 衣褶.( ) 诎.
( )
楫.( ) 壬戌..( ) 虞.山( ) 篆.章( ) 矫.
( )
课堂探究
1、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重点词汇,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同时互相交流,共同完成对疑难词汇、语句的理解;
(1)释词:
1.有奇巧..
人 ( )
2.罔不因势象形......
( ) ( )
3.尝贻..
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
赤壁云 ( ) ( )
5.启窗而观.
( )
6.高可.二黍许.
( ) ( )
7.箬篷..
覆之 ( )
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 ( )
9.石青糁之..
( )
10.中峨冠..而多髯.
者 ( ) ( )
11.其两膝相比..
者 ( )
12.佛印绝类..
弥勒 ( )
13.矫首..
昂视 ( )
14.神情与苏、黄不属..
( )
15.珠可历历..
数也 ( )
16.居右者椎髻..
仰面 ( )
17.若听茶声然...
( )
18.其人视端容寂....
( ) ( )
19.其船背稍夷.
( )
20.钩画了了..
,其色墨 ( )
21.长曾.不盈寸..
( ) ( )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
) (2)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2、诎右臂支船( )
3、左手倚一衡木(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3)、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
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⑦可:高可二黍许()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珠可历历数也()此中人语云()
当堂检测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字,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朝的文学家,字。
4.了解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法的知识,试着将天干地支背下来,并且推算一下自己的属相。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疏通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2、理解课文,赏析文段,掌握方法,培养情感。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根据重点词汇的理解,翻译全文;
2、积累检测: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课堂探究
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2.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3.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虞初新志》及作者简介
课文选自张潮(清代文学家,以刊刻丛书在当时知名)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所收入的作品,多为明末清初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
张潮编辑此书,意在“表
彰逸事,传布奇文”,少数作品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有所反映。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
敏而好学,善为文,一生没有做过官。
他父亲魏大中因弹劾权宦魏忠贤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受阉党威逼悲愤而死。
著有《茅檐集》。
1、盖大苏泛赤壁云
2、灵活精致
3、“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4、豁达开朗5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6、轻松悠闲专注悠闲
7、列数字作比较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8、嘻,技亦灵怪矣哉
9、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0、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