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公开课教案:大班打击乐活动《孤独的牧羊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打击乐活动《孤独的牧羊人》
沂源县第二实验幼儿园公海英
教学理论依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中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本次活动,通过对乡土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引领幼儿大胆表现和创造,感受音乐活动的快乐。
依据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一个打击乐活动,不管选择什么样的乐器,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感受和体验乐曲的情绪情感,而不只是机械地演奏。活动中鼓励幼儿自由探索,提供材料和机会引导大胆表现和创造,让他们感觉到“节奏无处不在,音乐无处不在”。整个活动突出视、听、动同步,多通道参与欣赏活动。活动中通过图谱的辅助、衬词的加入、视频的欣赏、全体教师的参与,充分让孩子体验到乐曲诙谐、幽默的风格,同时体验到投入演奏带来的快乐。
主要教学策略:
《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一首插曲,歌曲分为A、B段,A段欢快、跳跃,B段较抒情、柔和,整首歌曲富有感染力,深受幼儿的喜欢。作为一节打击乐,本次活动没有选用幼儿园的常规乐器,而是充分挖掘沂源当地的本土资源,把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小石头、瓶子、竹子、箱子等乡土材料,进行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依据打击乐器高音、低音、混响配器的原则,自制成音瓶(瓶子)、纸桶鼓(箱子)、竹排(竹子)三组乐器,让孩子们玩一玩、敲一敲、唱一唱、演一演,在游戏中学习,在体验中获得发展。
一、活动目标
本次活动是第二课时,活动目标定位为:
1.进一步熟悉乐曲旋律,掌握乐曲的基本节奏。
2.尝试用自制乐器演奏乐曲。
3.能看指挥演奏,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熟悉乐曲并会唱衬词部分,进行过简单的声势练习。
2.自制乐器若干
音瓶纸桶鼓竹排
3.图谱、音乐、视频
图谱
三、活动过程
(一)进一步熟悉乐曲旋律,掌握乐曲的基本节奏。
1.播放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师和幼儿一起边走边唱衬词部分,进入活动室。
2.听音乐做身体动作,感受乐曲欢快情绪。
3.“传石头”游戏,练习乐曲节奏。
(二)探索自制乐器的玩法并尝试按节奏演奏。
1.认识自制乐器(音瓶、纸桶鼓、竹排),自由探索乐器的玩法
出示三种自制乐器,简单认识,请幼儿用木棒探索怎样让乐器发出好听的声音。
2.游戏《谁是领头人》
(1)玩一种乐器
(2)玩两种乐器
(3)“节奏图卡”做领头人
3.出示“乐器图谱”,衬词部分(合奏)重点练习。
(三)用自制乐器合作演奏
1.幼儿分成两组,一组用纸桶鼓和音瓶,二组用竹排乐器,看图谱演奏
2.听音乐看指挥演奏
第二遍时提示幼儿加上衬词部分的伴唱,初步体验嗓音与乐器演奏的混响效果。
3.交换乐器,再进行演奏
(四)欣赏视频,激发表演欲望
1.请幼儿欣赏“交响乐队”演出视频,引导幼儿观察演奏者的表情和眼神,感受投入演奏的神韵。
2.邀请现场老师加入“石头”演奏,衬词部分集体伴唱,体会嗓音与乐器演奏的混响效果。
(五)幼儿收拾乐器,随音乐走出活动室,活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