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合集下载

4.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版文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4.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版文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教材梳理《尚书》: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其中《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

写作特点:1、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2、其主要思想倾向是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3、措辞严谨,以一字寓褒贬,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即春秋笔法,为后代文学所继承。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是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

同《春秋》一样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罗列,还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并在儒家立场总结经验教训,作出道德伦理评价,以鉴后人。

记事上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社会变革的趋势。

在思想内容上维护周礼,尊礼尚德。

《左传》的文学特点/特征/成就:1、叙事方面①其叙述复杂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使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如重耳出亡及返国的经过。

②《左传》中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战争描写,《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写战争背景、战前准备、兵力部署、力量对比、将帅士兵活动、战略战术等,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结构严谨又中心突出,如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背景有直接交待,在行文中又不断揭示晋胜楚败的原因,对结果的描写也很全面,除写晋军大胜,还写了战争的余波。

同时在战争描写中还会有一些战争中次要事件的细节描写,增加叙事的生动传神。

③人物描写,书中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多能突出他们鲜明的个性。

中国文学史之先秦叙事散文

中国文学史之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尚书》•是我国最早的记言历史散文集。

《尚书》即上古之书,又被称为书经,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一、《尚书》的保存•1、战国:《尚书》有百篇。

•2、秦代:经过秦火焚毁,亡佚大半。

•3、汉代:•今文《尚书》:汉初经师济南伏生保存、传授的《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有28篇。

•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用先秦文字记录的篇章,比今文《尚书》多16篇。

•4、东晋:梅赜《古文尚书》58篇。

将伏生本28篇分为33篇,又增25篇,经考证25篇皆为伪作。

•二、《尚书》内容•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和《夏书》多是春秋战国人根据古史传说编纂而成的,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商书》和《周书》则主要是商周两代的官方文献,基本可以代表当时散文发展的水平。

•三、文章分类:•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典:主要记载古代典制,如《尧典》;•谟:谋议、谋略,如《皋陶谟》,记载皋陶与禹关于治理国家的谋议;•训诰:训诫诰令,有上对下的告诫、训导,也有下对上的劝谏,有君臣间的对话,也有臣僚间的对谈;•誓:誓词。

战前的誓师词;•命: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的册命。

如《文候之命》,是周文王表彰晋文候功绩并赏赐晋文候的命辞。

•四、写作特点:•1,作品由简到繁,说理日趋细密,逐步具备了完整的篇章。

•《商书·汤誓》:商汤伐桀时的一篇誓词,道理讲得非常简单,只是在篇末申明赏罚,以作劝惩。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ji诛,杀死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周书·无逸》:文章中心明确,论证周详,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凑,堪称初具规模的论说文。

•2,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段,使说理带有一定的形象性。

•《商书》中的《盘庚》三篇:•若颠木之有由蘖。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予若观火。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3,有些作品运用了较多的语气词汇,表现了说话人的口气,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
,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 荀悦《申鉴》:古者天子诸侯,有事必告于庙。朝 有二史:左史记言,右史记动。动为《春秋》,言 为《尚书》。君举必记,臧否成败,无不存焉。
第三阶段
战国中后期
采用国别体,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 的高峰
《战国策》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 事文字,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起点。
•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 1、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
。 • 甲骨卜辞中叙事要记言 文由简至繁的发展。 • “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惟 王来征夷方,唯王十祀有五,肜日。”( 《殷文存》上二六·后) • 《毛公鼎》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被誉 为“抵得一篇尚书”,
3、颂扬爱国精神 僖公三十三年,弦高犒秦师救郑
4、揭露残暴统治
左传·文公六年: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 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四、 《左传》的文学成就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第二节《左传》 第三节《国语》 第四节《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阶段
时代
特点
代表著作
第一阶段
夏至春秋
史官分司,言事不混,文字古朴简 洁
《尚书》、 《春秋》
第二阶段
春秋末到战 国初
言事相融,篇幅加长,情节曲折, 写人生动
《左传》、 《国语》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唐以后,许多人怀疑此说,现代有人提出是战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2、《尚书》的成书年代及流传情况
《尚书》的编定,难以确定较准确的时间,但 尚书》的编定,难以确定较准确的时间, 先秦古籍如《论语》 左传》 荀子》 先秦古籍如《论语》、《左传》、《荀子》、 韩非子》 大多提到它并引用其中的句子, 《韩非子》等,大多提到它并引用其中的句子, 似乎是先秦时已有一个流行的本子, 似乎是先秦时已有一个流行的本子,名称叫 《书》。 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 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 今本《尚书》分虞、 周四部分。 今本《尚书》分虞、夏、商、周四部分。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左传》
卜辞举隅
戊辰卜,及今夕雨? 弗及今夕雨?癸卯 卜,今日雨。其自 西来雨?其自东来 雨?其自 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郭
沫若《卜辞通纂》
八日庚戌,有 各云自东 (现),毋昃, 亦有出虹自北, 饮于河 。
——《甲骨文合集》第 10405片反面
2、商周铜器铭文 、
商周时期,在铸造青铜器时,将当时发生的认 为值得永久记载的事件直接刻写在模具中,连同 铜器一起铸就的文字叫铜器铭文。有铭文的铜器 基本上都是青铜器,比较常见的有鼎、簋等食器, 爵、觚、尊、卣、壶等酒器,盘、匜等水器,钟、 □等乐器以及戈、剑等兵器。已发现有铭文的商、 周青铜器数逾万件。著名而较完整的铜器铭文有 《毛公鼎》等,其性质、篇幅与《尚书》已相当 接近。
毛公鼎
铜器铭文举隅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迺 差地设征,降民监德, 差地设征,降民监德,迺自 成父母。 作配乡 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 臣,厥沬 贵)唯德,民好明德,寡 唯德,民好明德, 在天下。 益干( 顾 在天下。用厥邵 绍 好,益干( ) 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 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 好祀无 )。心好德 心好德, 好祀无(废)。心好德,婚媾亦 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祓禄, 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祓禄,永御 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 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 诲(侮)。 ——李学勤释文 李学勤释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 允若时,弗啻弗敢含怒。此厥弗听,人乃 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女詈女,则信之。 • 则若时,弗永念厥辟,弗宽绰厥心,乱罚 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 •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
3、 《尚书· 秦誓》
• 公曰:‚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群 言之首。 • ‚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 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 “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 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云然,尚猷询兹 黄发,则罔所愆。‛
• 《左传》是瞽史左丘明在忠于史实的 前提下经过艺术加工所作而成的。 • 它实质上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讲史作品 • 《左氏春秋》展示了先秦叙事文学的 先进水平,同时也坚持了史书的纪实 性。
四、《左传· 晋楚城濮之战》讲析
• 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终朝而 毕……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曰: “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 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 “使宋舍我而赂齐、秦,籍之告楚。我执 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 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 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 人。——《左传· 晋楚城濮之战》
• “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矣……临事有瞽史之导, 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矒不失 诵。”——《国语· 楚语》、
《国语》这部书的思想
• 第一,表现出来一定的‚民为邦本‛这样 的一个思想。 • 第二点,表现出了一定的爱国思想。 • 第三点,是表现出来,对廉洁奉公、克勤 克俭、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这一 点是比较地重视的。
•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 :“寡君句践乏无所
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 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句践女女于 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 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 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 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 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 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 乎?”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易经》是我国古代散文萌芽过程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
10
例如: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屯》六二 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屯》六四 表现了当时的婚姻习俗。
11
又如:
枯杨生稊,老夫得女妻。无不利。
—《大过》九二
枯杨生华,老妇得士夫。无咎无誉。
—《大过》九五
13
二、记言记事文之祖 我国史官的建置很早。班固说: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 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 同之。
—《汉书·艺文志》 《尚书》和《春秋》是我国记言记事文 之祖。
14
(一)《尚书》 《尚书》即上古之书,是一部记言的古 史,我国现存最早的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 集。书中记载的主要是一些官方文诰、誓词 一类的文字。
如“癸巳卜,献贞……”一条,时、地、 人、事齐全,初具叙事要素。
3
又如: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 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卜辞通释》第三七五片 后四句整齐的铺排式问句,很有诗的 味道。
4
(二) 《易》卦、爻辞 1、《周易》的组成 《周易》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 《易经》成书于殷末周初。 《易传》又称十翼,是春秋至秦汉时期陆
《左传》的编年体例依照《春秋》,按 鲁国国君的君次编排记事。
21
二、《左传》的思想倾向和进步的历史观 (一) 《左传》的儒家立场 《左传》主要记载春秋各国的政治、外交、 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 卜筮、占梦等事情。
《左传》的思想倾向是儒家立场。其书 维护周礼,崇礼尚德,以礼之规范总结历史 经验教训,评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概论:1、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2、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3、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4、《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1、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1)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2)甲骨文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距今已三千多年。

(3)内容: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

(4)艺术特点:A、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B、这些占卜之辞,短的只有几字,长的有百余字,比较完整的。

C、卜辞,时、地、人、事齐全,叙述较为详细,略具叙事要素。

这些卜辞,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2、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1)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君王所作铜器被视为国之重宝。

(2)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

(3)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

(4)周代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复杂了。

不仅有记事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

(5)而像《毛公鼎》等侧重记言的铭文,其中的训诰,已和《尚书》没有什么区别。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1、《尚书》(1)概念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2)《虞书·尧典》等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是后人的追述,不是当时人的记录。

古代文学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古代文学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毛 公 鼎 铭 文
《尚书》与《春秋》
《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 文总集。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或《书 经》。
《盘庚》以死亡的“颠木”比喻旧都,以充满生机的新生 “由蘖”比喻新都,形象鲜明又含暗喻与对比 。
《春秋》与春秋时期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 部编年体史书,它记事上起 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 哀公十四年(前481),以鲁 国年号纪年(隐桓庄湣釐文宣 成襄昭定哀),记事也以鲁国 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 侯。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
• 主旨两方面:
– 渲染苏秦的大段说辞,表现策士的雄辩和计谋 – 渲染苏秦发愤成功之后的显赫,宣扬功名宝贵的人 生态度
• 人物形象分析 • 刻画人物的方法
– 语言行动 – 对比手法 – 细节刻画
以苏秦为例看刻画人物的方法
• 刻画人物的方法
– 语言(写出苏秦的感慨之语,至少写两句) – 行动
• 你所熟悉的先秦散文有哪些? • 你最喜欢先秦散文的哪种文风?
先秦散文文风各异
• • • • • 微言大义 义丰词约 辩丽横肆 含蓄隽永 气势浩然
【精读作品篇目】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烛之武退秦 师》、 《晋公子重耳出亡》、《晋灵公不君》 《城濮之战》、《崤之战》 、《秦晋鞍之战》 《国语》:《召公荐厉王止谤》《勾践灭吴》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荆轲刺秦 王》、《庄辛说秦王》、《鲁仲连义不帝 秦》、《赵威后问秦使》
3· 《左传》和《国语》 2
1、《左传》成书于战国初年-(春秋三传) 2、左丘明 3、《左传》和《春秋》的关系
• 纪年完全按照春秋的方式 • 内容与春秋相吻合 • 解释春秋用辞
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 2、《左传》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
• 3、《左传》的又一突出成就是:工于记言。
• 《左传》的叙述语言词约事丰、意蕴厚实。《左氏春秋》 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
• 刘知几《史通·申左》:“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
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征近代则循环可 覆。”
• “《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 “《左传是史家》,《公》、《谷》是经学。” (《朱子语类》) • 三、《左传》的思想倾向— 鲜明的儒家思想 • 季梁:“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后致力于神”(桓公十
六年); • 子产:“天道远,人道迩”(昭公十八年); • 师旷:“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
三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 1、出色的人物塑造。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 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以 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外貌描写))和细节来描写人
物。 )
• 2、机智灵活的论说方法
• 《战国策》的文章,许多是当时游说之辞的记录。由于社会风气的变化,春秋时期从容辞令的 行人,演变而为剧谈雄辩的说士。不少文章,观察敏锐,,见解深刻,方式巧妙,语言机敏, 一直被认为是古典散文中的典范。例如“触龙说赵太后”(《赵策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 (《齐策一》)
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 《战国策》的进步思想: • 1、反映了民本思想。 • 2、有明显的“贵士”的倾向 。
• 附:有关“士”的介绍
• 钱穆《国史新论》之《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中国文化有与并世其他
民族、其他社会绝对相异之一点,即为中国社会有士之一流品,而其他社会无 之。”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春秋》与《左传》的
关系; 2、《左传》描写战争的特
点和叙事特点; 3、《左传》与《战国策》
语言风格的差异; 4、《战国策》的文学成
就。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一、甲骨卜辞: 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
到甲骨卜辞。 2、甲骨卜辞可以看作是先秦叙事散
这段外交辞令,语意 双关,谦恭有礼,却软中 带硬。热情周到,但又不 卑不亢,弦外有音。
“皇武子辞师”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 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 脯、资、饩、牵竭矣。 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 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 也,吾子取其麋鹿,以 闲敝邑,若何?"杞子 奔齐,逢孙、扬孙奔宋。
《春秋》记载了上自公 元前722年(鲁隐公元 年),下至前481年(鲁 哀公十四年),包括12 个国君,合计242年的历 史。内容记载春秋时期 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 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 会盟、朝聘等;也记载 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 月蚀、地震、山崩、星 变、水灾、虫灾等;经 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 祭祀、婚丧、城筑、宫
在诸多的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心理活动与性 格特征;
通过故事情节的补叙丰富人物形象; 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深化人物的本质特征。
(七)《左传》的语言特色
《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蕴而畅 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
《左传》所记之“言”,主要为人物对 话、外交辞令和谏说、议论之辞。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具有“其文典 而美,其语博而奥” (刘知己《史通》) 的特征。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 的历史事实与传说;
《左传》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 完整的叙事散文;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一、《左传》的成书
1.成书于战国早期。春秋三传:《左传》、《谷 梁传》、《公羊传》。
2.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民为本。
二、《左传》的叙事特征
1.完整的叙事散文,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 有紧张动人的情节。2.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 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道德评价。
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
一、《国语》的成书与体制 1.国别史,又称“春秋外传”。2.反映儒家 崇礼重民等观念。 3.以记言为主,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上都很缜密,通俗化、口语化。 4.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第四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战国策》的成书过程和纵横家的思想
1.内容: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 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二、散文创作的楷模
1.《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 散文写作的楷模。
三、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1.先秦叙事散文叙述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的褒贬分 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 接的影响。2.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 基本的叙事结构。3.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 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4.我国古代小 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到先秦 叙事散文的启示。
3.《春秋》:鲁国编年史,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 件,对史事作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具有明确的时 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春秋》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作者 的爱憎。
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 明自己的态度。
在历史上有一个相对专名词,叫做“曲笔”。“曲 笔”就是该直着说的话,要把它委婉曲折了来说。 “直笔”,就是直抒的笔。3Leabharlann 在叙事中和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毛公鼎
毛 公 鼎 铭 文 拓 片
二、《尚书》
1、名称
据东汉王充《 据东汉王充《论 正说篇》 衡·正说篇》,“上 古帝王之书”的意思。 古帝王之书”的意思。 “尚”即“上”, 尚书” “尚书”是上古的史 书。据传孔子曾编定 过,所以儒家尊它为 经典,故又称《 经典,故又称《书 五经” 经》,是“五经”之 一。
2、今文《尚 今文《 和古文《 书》和古文《尚 书》
汉代经学分为 两派, 两派,一派是今文 经学, 经学,一派是古文 经学。 经学。用汉代通行 文字(隶书)书写、 文字(隶书)书写、 传授经书学说、 传授经书学说、注 微言大义” 重“微言大义”的 称今文学派; 称今文学派;用战 国文字(籀文)书写、 国文字(籀文)书写、 传授经书学说、注 传授经书学说、 重文字训诂的称古 文学派。 文学派。 伏生受经图(王维作,存日本)
三、《春秋》
春秋》 《春秋》 属于早期记 事体的历史 散文, 散文,是我 国第一部编 年体大事纲 要(断代简 史 )。
1、作者
我们现在所说 五经” 的“五经”之一的 《春秋》,特指鲁 春秋》 春秋》 《春秋》,是孔子 据鲁国史料纂修的 鲁国纪年史。 鲁国纪年史。
2、内容
《春秋》记事起于鲁 春秋》 隐公元年( 722), 隐公元年(前722),止于 鲁哀公十四年( 481), 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242年 周平王49 49年 共242年(周平王49年— 周敬王40 40年 周敬王40年),是按鲁国 十二个君王的世次编撰 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粗 略地记载了鲁国十二君 (隐、桓、庄、闵、僖、 文、宣、成、襄、昭、 定、哀)所经历的鲁国和 其他各国的大事。 其他各国的大事。后人 便把这一时代称为春秋 便把这一时代称为春秋 时代。 时代。

3、第三章、左传等先秦散文

3、第三章、左传等先秦散文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一节、先秦叙事散文
一、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经历: 1、殷商至春秋时代的散文: 2、春秋至战国时代的散文:
• • • •
• • • • •
二、先秦叙事散文的代表作: 1、《左传》 2、《战国策》 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经历
• 1、殷商至春秋时代的散文: • №1、甲骨卜辞: • №2、铜鼎铭文: • №3、《尚书》: • №4、《春秋》: • 2、春秋至战国时代的散文: • 《左传》、《国语》、《战国策》
寓言、重言、 栀言
• • • №2、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 §2、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 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略)
第二节、先秦说理散文
• 一、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经历和特征: • 1、春秋:语录样式 • 2、战国中期:对话式论辩文 • 3、战国后期:专题议论文 • 二、先秦说理散文的代表作: • 《孟子》、《庄子》、《荀子》、 《韩 非子》 • 三、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辩丽横肆

• • • • • • 1、春秋:语录样式 《论语》《老子》 2、战国中期:对话式论辩文 《墨子》《孟子》《庄子》 3、战国后期:专题议论文 《荀子》《韩非子》
二、先秦说理散文的代表作:
• • • • • • • • 1、《孟子》: №1、《孟子》的作者: №2、《孟子》的思想内容: №3、《孟子》的艺术特点: 2、《庄子》: №1、 《庄子》作品的作者和体制: №2、 《庄子》的思想内容: №3、 《庄子》的艺术特点:
二、先秦叙事散文的代表作
• 1、《左传》: • №1、 《左传》的基本常识: • §1、作者: • §2、时代: • §3、承传: • №2、 《左传》的文学成就: • §1、 《左传》的思想内容: • §2、《左传》的 《战国策》的基本常识: • §1、作者: • §2、书名: • §3、真伪: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甲骨卜辞:后人把殷人刻在甲骨上,用来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称为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铭铸在钟鼎等器物上的文字。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一)、《尚书》1、《尚书》的名称《尚书》原本称《书》,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主要经典“五经”之一,故又称《书经》。

一般认为,“尚”与“上”通,所谓《尚书》即“上古之书”。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孟子·尽心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颜师古注曰:“六经”谓《易》、《诗》、《书》、《春秋》、《礼》、《乐》也)。

(《汉书·武帝纪》)《尚书》者,以为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

(王充《论衡·正说篇》)或说《尚书》曰:“尚者,上也。

上所为,下所书也。

”(王充《论衡·须颂篇》)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yóu。

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

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

百篇之义,世莫得闻。

(《尚书正义》卷一《尚书序》)尚者,上也。

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

(《尚书正义》卷一《尚书序》孔颖达疏)《尚书》家者,其先出于太古。

……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

”《尚书璇玑钤》曰:“尚者,上也。

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

”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

”(刘知几《史通·六家》)2、《尚书》的性质《尚书》是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所载典、谟、训、诰、誓、命之文,乃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

其主要内容不外乎政府的文告、主上的誓言、君王的命令和贵族的诫词。

3、关于《尚书》的编订成书今本《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之书,旧说原有一百篇,乃经孔子所编纂,并为之序,言其作意,此说实不足信。

第三章先秦散文(二)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散文(二)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散文(二):敘事散文學習重點:1.先秦敘事散文及其特色2.先秦散文對後世的影響1.《左傳》:東漢人認為它是為了解釋孔子《春秋》而作的,故又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它與公羊高的《公羊傳》、穀梁赤的《穀梁傳》並稱為「春秋三傳」。

作者相傳是魯太史左丘明。

書中以按年記事法編排。

特色:a.敘事富於戲劇性:《左傳》選取故事的重要環節來敘述和描寫,例如重耳出亡及返國的經過,過程很長但選材恰當,充滿戲刻意味。

b.善於表現人物的性格:例如晉公子重耳開始是一個不懂世事,只圖享樂的公子,經過長期的流亡生活,終於鍛煉成一個有志氣的人。

c.善於描寫戰爭:《左傳》描述戰鬥過程中,情節曲折細緻,生動迫真。

例如晉楚城濮之戰、秦晉殽之戰、齊晉鞍之戰、齊魯d.善於寫行人辭令:例如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用鄭亡會使秦弱晉強來說服秦伯退兵。

《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末年和秦漢間所編纂的一部歷史散文著作,作者難考,後經漢代劉向匯集整理,共33篇。

因為它的內容主要是記錄戰國時代游說之士的策謀,故稱《戰國策》。

採用分國記事法編排。

特色:。

a.長於記言:《戰國策》主要記錄辯士的言論,所以特別長於記言,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誇張渲染,充份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b.人物形象生動:如蘇秦說秦不行及相趙歸家,前頹喪後得意的情況,以及庸俗的人情世態鮮明地表現出來。

c.巧用比喻、寓言說理:「鄒忌諷齊王納諫」、「南轅北轍」、「畫蛇添足」、「狐假虎威」、「鷸蚌相爭」等故事皆出自《戰國策》。

2.a.後世散文楷模:議論說理和描寫記事各體俱備,為後世文章的典範。

b.各體文章先河:情節和對話,為日後《史記》、唐傳奇、元戲曲的濫觴。

c.奠定學術傳統:諸子文章,各述己見,儒、道散文成為學術主流。

d.提供歷史素材:《史記》、《資治通鑑》等編寫皆有引自先秦散文。

e.創造大量典故:很多生動貼切的寓言成為後世寫作的典故,如「畫蛇添足」。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从甲骨卜辞到《春秋》1.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2.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

3.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4.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5.甲骨卜辞(名解):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6.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言文字由简至繁《智鼎》以记事为主《毛公鼎》侧重记言的铭文7.《尚书》(名解):《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周书》记周公言论最多。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拔高题:散文真正的开端是_《尚书》二、《左传》的叙事和记言8.《左传》(名解)《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9.《左传》的叙事特征/艺术特色(简答论述)1)《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2)情节结构《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

A.倒叙与预叙B.第三人称为叙事角度C.描写战争注重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D.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E.故事性、戏剧性(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3)人物塑造A.片段描写B.人物性格变化C.行动对话的描写D.细节描写4)语言文字特点(简答)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练含蕴,词约义丰三、《国语》的艺术成就1.《国语》:《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古代文学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古代文学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先秦散文指先秦时代而流传至今的散文著作,可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大类。

第一节先秦散文的兴起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我国自古就有重史的传统。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

大概至迟在商代,就已经设立了专司史职之官。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帝王靡不同之。

——《汉书·艺文志》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礼记·玉藻》有了记言记事的史官,就使得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因此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产生。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一、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和《春秋》1、《尚书》(1)简介:《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四部分。

《尚书》先秦时称为《书》,汉人始称之为《尚书》,“尚”通“上”,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主要经典“五经”之一,故又称《书经》。

《虞书》与《夏书》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可能为后人追述,不是当时人记录。

《商书》、《周书》保存了部分商代、周代史官的记录。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西周末《尚书》已成书,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书》、《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

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

汉初,《尚书》存28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先秦叙事散文

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甲骨卜辞
青铜器铭文
《春秋》
《尚书》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早期叙事散文产生的背景
文字的出现及书写手段的成熟 完善的史官制度
甲骨卜辞
癸已卜,献贞。——叙辞 旬亡(咎)?——命辞 王(占)曰,(有)(祟),其(有)来 (艰)。——占辞 气(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 自西。沚告()曰:“土方(征) 于我东鄙,(灾)二邑。(邛)方 亦(牧)我西鄙田。”——验词 (郭沫若《卜辞通纂》第五一二片)
《春秋》
编年史——“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 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左传 序》)
提纲式、标题式的记事方法。 重书法——一字褒贬。
ex: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今文尚书:28篇
伏生,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 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 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 欲召。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 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朝 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 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 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 十篇,独得二十八篇,即以教 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 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 涉《尚书》以教。 《汉书 儒林传》
古文尚书:58篇
用先秦文字抄录的《尚书》篇章,称为 《古文尚书》。
西汉鲁恭王毁孔子故宅时于壁中发现的一 部,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曾由孔安国献 上朝廷。此书西晋末年即已亡佚。
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献《古文尚书》,共 58(33﹢25)篇,每篇有称作孔安国传的注。
南宋朱熹质疑此书真伪。明·梅鸯作《尚书 考异》,清•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清•惠 栋作《古文尚书考》,都认为梅赜的《尚书》 为伪书。
曶鼎
青铜器铭文
毛公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散文的萌芽
一、甲骨卜辞
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

占卜时间及主持者(叙辞)、占卜的内容(命辞)、占卜的结果(占辞)、事情在事后的发展(验辞)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
戊戌卜贞,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其丧明?(《殷墟文字乙编》六四)
首先,表现出明确的时空观念。

其次,具有了推断性思维和对照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

第三,一些比较完整的甲骨卜辞,已经能用简要的文字记载说明一件事情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有的还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其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为后代叙事散文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二、铜器铭文
金文、钟鼎文
《毛公鼎》
三、《尚书》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尚书》原称《书》,又称《书经》。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今文尚书》:伏生28篇
《古文尚书》:鲁恭王
东晋梅赜58篇
“记言文之祖”
(一)已经具有结构较为完整、单独成篇的文字。

《无逸》
(二)记言生动传神,适当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商书·盘庚》:“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

予亦拙谋,作乃逸。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尚书》的局限:语言古奥艰涩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韩愈《进学解》)
第二节《春秋》和《左传》
一、《春秋》
1、地位及内容:
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五经:《易》、《书》、《诗》、《礼》、《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内容上,考察政治的得失成败,总结兴亡治乱的教训。

2、艺术特色
(1)叙事简明严谨
《春秋》的记事一般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发生何事,结果如何为先后次序。

而且记事简略,长的不过40多字,短的仅有一字。

文约事丰,简而有法。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隐公元年)
(2)语言凝练含蓄
“凝练”,指记事的语言简练,“含蓄”,是指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性。

“微言大义”、“一字见义”、“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春秋》的语言朴素而精确,极为简炼,孔子编《春秋》,将自己的政治思想见解等寄托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得很鲜明,一字之中寓有褒贬。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左丘明)
“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春秋谷梁传》(战国时鲁人谷梁赤
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第一,长于叙事。

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刘知几《史通》),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主要特点是简洁生动,工巧严谨。

(1)在情节构造上,善于通过文学性剪裁,把历史事件情节化、故事化。

《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姜氏、共叔
(2)叙事手法丰富多彩,运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预叙等手法。

《宫之奇谏假道》
第二,善于描写战争
城濮之战:
外交上:首先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拉拢了原为中立国的秦、齐,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其次,私下应许曹、卫复国,破坏曹、卫与楚的关系使其叛楚从晋。

政治上: “退避三舍”
“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战术上:集中优势兵力,分散对方的兵力各个击破。

第三、注意在叙事中写人,刻画了一批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晋公子重耳之亡》
第四,善于记述行人辞令
“《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

春秋列国,盟会频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并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

《左传》所记当时君
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地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

这固然是当时风气如此,但不经《左传》著者的润饰功夫,也绝不会那样在纸上活跃的。

”(朱自清《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辞令之妙,表现在:
(1)、角度巧妙。

其说辞分为四层,一,开门见山说明郑国的危险。

二,剖析亡郑、存郑对秦之利弊。

三,以晋背秦的事实说明晋的不可信赖。

四,着重揭露晋的贪得无厌。

(2)、含蓄委婉。

(3)、逻辑严密。

(4)、注意修辞技巧。

烛之武其人:
(1)、有杰出的才能。

(2)、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胸怀。

(3)、明了形势。

第三节《国语》
一、分国记事的体制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记事上起于周穆王征犬戎(约前976年),下止于韩、赵、魏灭智伯(前453年),21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

作者:左丘明(司马迁、班固、王充等持此种观点)
共识:战国初年,来源于各国史官的记录,非一时一人一地之作。

思想倾向:
重民、尚礼、崇德
在神与人的关系上,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

二、记言为主
三、文学成就
第一,从叙事角度说,它突破了史的发展线索的约束,而以事件作为基本的结构单元,为了突出言论而写事。

第二,情节的细微化。

第三,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富于生活气息。

《邵公谏弥谤》创作特点:
1 、叙事为辅,记言为主。

2 、善于说理。

比喻论证,引证史事,正反对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在文中综合使用。

3、结构严谨,详略得当。

因虐而谤,因谤而怒,因怒而弥,因弥而谏,因弗听而被流于彘。

第四节《战国策》
一、《战国策》的成书
记载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史实。

主要分国记录战国时期策士游说各国诸侯时陈谋献策或互相辩论的言辞,所载上继《国语》下限,下至秦并六国之后,即从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开始,迄秦二世即位为止,245年间各国诸侯政治、军事、外交等重要史实。

《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事语》、《修书》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朝为布衣,暮为卿相”
西汉刘向33篇
二、思想倾向
主要体现了纵横家思想。

1、反映在政治观上,主要为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

2、表现在人生观上,宣扬争利求名的人生哲学。

3、民本思想。

《赵威后问齐使》(作品选122页)
4、明显的“贵士”的倾向。

三、《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战国策》打破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苏秦、张仪、陈轸、公孙衍
《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其人:
(1)自信、刻苦、坚韧、执著
(2)热衷功名富贵的内心世界
风格及写作技巧:
(1)、善于说理,广泛运用类比,夸张、引证的说理方法。

(2)、说理与叙事相结合。

《冯谖客孟尝君》
“欲扬先抑”的创作手法
“三弹剑铗”——“矫命焚券”——“谋复相位”——“请立宗庙”
追求铺张夸饰,文笔酣畅淋漓、纵横驰骋、富于变化,往往以气势和辞采取胜,表现出典型的纵横家文风。

巧于比喻、善用寓言和博引史事。

“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
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一、奠定了古代史传文学的传统:
1、对史传文学不同体式的开创。

2、在记事中表达见解,寄寓爱憎褒贬的感情。

3、秉笔直书的精神。

4、真实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二、先秦史传散文是古代小说的源头之一。

三、先秦历史散文的风格、语言和写作技巧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的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