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散文的萌芽
一、甲骨卜辞
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
占卜时间及主持者(叙辞)、占卜的内容(命辞)、占卜的结果(占辞)、事情在事后的发展(验辞)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
戊戌卜贞,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其丧明?(《殷墟文字乙编》六四)
首先,表现出明确的时空观念。
其次,具有了推断性思维和对照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
第三,一些比较完整的甲骨卜辞,已经能用简要的文字记载说明一件事情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有的还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其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为后代叙事散文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二、铜器铭文
金文、钟鼎文
《毛公鼎》
三、《尚书》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尚书》原称《书》,又称《书经》。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今文尚书》:伏生28篇
《古文尚书》:鲁恭王
东晋梅赜58篇
“记言文之祖”
(一)已经具有结构较为完整、单独成篇的文字。
《无逸》
(二)记言生动传神,适当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商书·盘庚》:“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尚书》的局限:语言古奥艰涩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
第二节《春秋》和《左传》
一、《春秋》
1、地位及内容:
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五经:《易》、《书》、《诗》、《礼》、《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内容上,考察政治的得失成败,总结兴亡治乱的教训。
2、艺术特色
(1)叙事简明严谨
《春秋》的记事一般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发生何事,结果如何为先后次序。
而且记事简略,长的不过40多字,短的仅有一字。文约事丰,简而有法。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2)语言凝练含蓄
“凝练”,指记事的语言简练,“含蓄”,是指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微言大义”、“一字见义”、“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春秋》的语言朴素而精确,极为简炼,孔子编《春秋》,将自己的政治思想见解等寄托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得很鲜明,一字之中寓有褒贬。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左丘明)
“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春秋谷梁传》(战国时鲁人谷梁赤
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第一,长于叙事。
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刘知几《史通》),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主要特点是简洁生动,工巧严谨。
(1)在情节构造上,善于通过文学性剪裁,把历史事件情节化、故事化。
《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姜氏、共叔
(2)叙事手法丰富多彩,运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预叙等手法。
《宫之奇谏假道》
第二,善于描写战争
城濮之战:
外交上:首先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拉拢了原为中立国的秦、齐,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其次,私下应许曹、卫复国,破坏曹、卫与楚的关系使其叛楚从晋。
政治上: “退避三舍”
“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战术上:集中优势兵力,分散对方的兵力各个击破。
第三、注意在叙事中写人,刻画了一批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晋公子重耳之亡》
第四,善于记述行人辞令
“《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春秋列国,盟会频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并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左传》所记当时君
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地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这固然是当时风气如此,但不经《左传》著者的润饰功夫,也绝不会那样在纸上活跃的。”(朱自清《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辞令之妙,表现在:
(1)、角度巧妙。其说辞分为四层,一,开门见山说明郑国的危险。二,剖析亡郑、存郑对秦之利弊。三,以晋背秦的事实说明晋的不可信赖。四,着重揭露晋的贪得无厌。
(2)、含蓄委婉。
(3)、逻辑严密。
(4)、注意修辞技巧。
烛之武其人:
(1)、有杰出的才能。
(2)、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胸怀。
(3)、明了形势。
第三节《国语》
一、分国记事的体制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记事上起于周穆王征犬戎(约前976年),下止于韩、赵、魏灭智伯(前453年),21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作者:左丘明(司马迁、班固、王充等持此种观点)
共识:战国初年,来源于各国史官的记录,非一时一人一地之作。
思想倾向:
重民、尚礼、崇德
在神与人的关系上,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
二、记言为主
三、文学成就
第一,从叙事角度说,它突破了史的发展线索的约束,而以事件作为基本的结构单元,为了突出言论而写事。
第二,情节的细微化。
第三,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富于生活气息。
《邵公谏弥谤》创作特点:
1 、叙事为辅,记言为主。
2 、善于说理。比喻论证,引证史事,正反对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在文中综合使用。
3、结构严谨,详略得当。
因虐而谤,因谤而怒,因怒而弥,因弥而谏,因弗听而被流于彘。
第四节《战国策》
一、《战国策》的成书
记载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史实。
主要分国记录战国时期策士游说各国诸侯时陈谋献策或互相辩论的言辞,所载上继《国语》下限,下至秦并六国之后,即从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开始,迄秦二世即位为止,245年间各国诸侯政治、军事、外交等重要史实。
《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事语》、《修书》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