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听课评课记录
教师点评
对罗利平老师的《新文化运动》一节课点评高中历史备课组李金刚《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这一单元主要考点,是高考考纲重点考查内容,在历届高考中出现,特别近点在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背景下,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是2016届高考备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罗丽萍老师在本节课中巧妙地结合考点和热点,突破本节课重难点,是非常成功的一节高效探索课。
本节课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导课环节自然大方。
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在学习西方发展历程中复习,前后照应,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过度做到水到渠成。
2、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强。
本节课罗利平老师通过导课---学生展示---教师点评—教师讲解,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反映了教师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
3、对课标把握较好。
展示课标要求,让学生明白高考考什么,高考怎么考,能力要求是什么,应该怎样去复习备考。
4、整个课堂学生情绪较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课堂积极,学生展示大方有度,整个课堂学生情绪高,教学效果好。
5、符合一轮复习课特点。
本节课通过导学案导学---教师课堂引导—训练练习---检查反馈—教师小结---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做到学练结合,讲练结合。
6、注重知识前后联系。
本节课把新文化运动放在近代思想历程中去复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知识前后联系,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
7、教材知识扩展较好。
本节课对新道德,旧道德进行解释突破,扩展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知识视野,符合一轮复课要求。
8、教学生难点突破较好。
对新文化运动评价是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教师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从客观评价,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较好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一届探索课,我觉得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1、对导学案的处理显得过于简单,不能直接反映学情。
2、学法指导应急时跟上,更有利于学生知识构建和能力的培养。
评课
窦连静:新文化运动王辉:《新文化运动》这一节是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本身理论性较强,较抽象,学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所以上好这节内容有一定的困难,同时也说明有挑战性。
窦老师的《新文化运动》一课围绕“多媒体教学的有效实施”,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值得肯定和学习。
内容设计从总体来看运用多媒体进行情景创设恰倒好处,符合历史是自然发展的过程这一基本史实。
窦老师以穿越时空的方式导入,向学生展示1915年的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方面的情况。
让学生很快进入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这一情景。
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学习,通过让学生解读当时的文学作品,概括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这也符合论从史出。
杨春秀:通过多种途径展现情景,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
有图片资料展现情景,如通过展现新文化运动中的几个名将,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产生崇敬之情。
展现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的图片,使学生产生向往之情,激发学习动力。
通过播放音像资料片段,向学生展现当时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公建华:通过多媒体情景的展现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兴趣。
在讲到北京大学为什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时,黄老师用了一幅“兼容并包”的油画,这幅油画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己观察这幅画,他们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对新文化运动有了形象直观的理解和把握。
还有在讲到新文化运动内容之一: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时,引用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从文学作品的解读中理解这一内容。
岳凤:当然本课还有几处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之处。
如如何把情景展现与课堂讨论更好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进入情景,扮演好角色;材料的运用在数量上如何适可而止,在内容上符合历史学科的本质。
藤蔓:《新文化运动》一课在创设情景教学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在其他教学方法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之处,不失自身教学风格,体现了一位年青老师的教学特色。
徐海波:我知我师,我爱我师王继文: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如通过播放《感动中国》的片段中徐本禹的事迹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评新文化运动一课
评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了提高教师整体的业务水平,本学期王校长针对九年级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六步教学法”,并及时组织年轻教师上课,同科组教师听课,评课。
对此,对全校教师又进行了《怎样听课与评课》的培训,使广大教师受益匪浅。
10月14日星期二,有幸听了陈红云老师在三年六班上的一节复习课《新文化运动》,使我又得到了一次学习的机会,特此进行粗浅的点评。
一、教学目标制定全面、具体、适宜,从知识、能力、思想感情三维目标符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充分体现。
如:目标之一,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目标之二,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我个人观点觉得教学环节中,如果让学生以学习目标为基点,结合二年级所学设计板书,师生互动,配合,归纳出本课需要把握的问题,课堂气氛应该能更活跃些。
二、教材处理到位,内容简明扼要,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如果讲授过程中能强调本课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我想会引起学生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也许,总教三年级,最后面临的是中考,所以讲课过程中面面俱到的时候多,强调重点、难点的时候少,今后,我们科组要在此问题上特殊强调注重。
三、教学思路清晰,知识衔接恰到好处,如:课前的导入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自然过渡到本课进入正题,及时向学生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先自学,熟悉教材。
我个人觉得应限定学生的看书时间,因为有些学生看书的习惯不好,不能专心致志,要求时间,会让学生提高看书的效率,教学结构合理,知识拓展及时到位。
巩固训练测试剩六分钟,时间短点,所以学生小卷交不上来。
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设计问题合理到位,表述历史的能力较强,讲授过程中指导学生看课文的插图,引文。
如: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让学生及时看教材插图,并让学生注意到李大钊、鲁迅。
如果在此对李大钊进行人物归纳,联系语文学科中的鲁迅,再强调人名是历史专有名词,不写错别字,我个人觉得效果会更好一些。
《新文化运动》听课评课记录(大全五篇)
《新文化运动》听课评课记录(大全五篇)第一篇:《新文化运动》听课评课记录讲座里提到的,要找到一个最适切的教学创意,而且,这个创意从导入开始,就要给学生以冲击力。
引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印象之三:史料运用课堂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大量史料的使用。
这些史料,除了胡适日记,还有引自当时的杂志及报纸的相关文章,有来自博物馆美术馆的油画,甚至有来自晋元中学校史陈列馆的照片。
来源之多,令人咋舌。
尤其是这些史料都很典型。
学生通过解读它们,能够获得明确的认识。
这令我非常惊讶。
在我平日的教学中,寻找典型史料一直是一大苦恼。
有时找到一幅图片或一段文字,又往往不能确定其来源。
讲座中,周老师也提到了这一点。
这些史料,大部分并非专为这节课而寻找得来,更多的是平日生活中的积累。
平时读报读书,看到了可作教学资源的内容,就作笔记,或留下线索,以备今后上课之用。
晋元中学校史陈列馆的照片以及几幅油画,就是这么积累而来的。
周老师也提到了有时找到一个合适的史料,却查不到来源的情况。
他的解决办法是想尽各种办法一定要查到。
去图书馆,上网,询问所有可以给予帮助的人。
课堂中使用的一幅名为《宽容》的油画,其来源及相关信息,就是由一位英语老师为他解决的。
这些话,引起我的深思。
印象之四: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不断进行自我挑战在讲座的末尾,周老师给我们出示了他为这堂课做的一些其他设想。
并解释了最终选择使用“胡适创意”的理由。
他的经验是,要在不停的试讲中,找到学生最能理解也最有兴趣的方式,据此调整教学设计,寻找上课的感觉。
日常教学中,历史教师常常任教多个班级,并非没有不断调整的机会。
但要真的做到把每一堂课都当作试讲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仅要有这方面的强烈愿望,还要有持之以恒的长久努力与积累。
二、教学片段节录片段一:教学目的:明确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教师出示《华童公学师生合影》(晋元高级中学校史陈列馆),提示学生观察、提取历史信息——年代:辛亥革命前(判断根据:留辫);人物特征:中间一位外国人姿态散漫、神情倨傲,其余的中国人正襟危坐(提取信息:此时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方法启示:读图中教师的引导很关键。
《新文化运动》评课稿
《新文化运动》评课稿刚才我们一起听了吴老师《新文化运动》。
不知大家对这堂课的感觉如何?我个人认为,吴老师的这堂复习课,不失为一堂精彩、有序、具有示范性和实践性的一节好课。
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一、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高三复习课如何上,一直是我们高三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基础知识的复习基本完成后,如何展开第一轮的复习,既要让学生建构起“知识之树”,又要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提高。
这节课,吴老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
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高考复习中必须要重视的一个方面,吴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在之方面的能力。
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
二、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高考第一轮复习是介于复习基础知识与讲专题之间的一种复习方式,其目标定位既不能只整理教材知识,也不能离开教材而去讲专题。
因此,要上好一节课,其目标任务定位非常重要。
从吴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看到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二方面:一是教材知识的整合,知识的`迁移;二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目标定位无疑是准确的恰当的。
从从教学结果看,也比较好地达到了这二个目标。
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建,把分散于各课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建构了学生自己的“知识之树”,而这样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才是巩固的,才是能力的真正的基础。
同时,学生参与了问题的解决,提出从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案,既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多角度思维的能力三、情境材料的选用精而又精。
选用什么样的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
对一段同样的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
经常编讲议、编练习的教师,会去思考某一材料出题的“切口”,从哪个方面去设问更好。
新文化运动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文化的重大转折。
为了深入挖掘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内涵,提高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教学水平,我校特举办此次新文化运动教研活动。
二、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5日三、活动地点我校多功能厅四、活动主题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与教学实践五、活动流程1. 开场致辞活动开始,由我校校长发表讲话,强调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教学意义,并对本次活动提出了要求和期望。
2. 专家讲座邀请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李教授为大家做题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的讲座。
李教授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大家对新文化运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3. 教学研讨分组进行教学研讨,每组由一名组长带领,针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实践展开讨论。
讨论内容包括:(1)如何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影响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3)如何结合新文化运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 优秀课例展示由我校优秀青年教师展示一节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课例。
课例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充分展示了新文化运动的教学魅力。
5. 总结发言活动最后,由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肯定了大家在研讨中的积极表现,并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建议。
六、活动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起源于1915年,是一场旨在推翻封建文化、倡导民主与科学的伟大运动。
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
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纷纷走上舞台,发起了这场伟大的文化运动。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思想,反对封建礼教和迷信。
(2)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文学革命。
(3)倡导新道德、新文学、新艺术,反对旧道德、旧文学、旧艺术。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12 课新文化运动》
称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教材分析
应重点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认识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本课的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对孔教的斗争,必须从他 学生学习能
突出“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以情
课例研究综 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统帅,在直观形象的历史背景中将
述
‘中国梦’作为课魂贯穿始终,达到以情导学,以情促
学之效果。
们的层面来分析封建的旧礼教、旧道德、旧观念对人们 力分析
的束缚,才可以达到学生认提升学生的民族
择与设计 自豪感,深刻领会青少年肩负的历史使命。
学生甲的活动:阅读-------------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归纳---------分析思考------感悟升华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新文化运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
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
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
教学目标 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新文化运动》
称
教材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历史
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
教。
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野,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1.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师: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学生复习回答。
师: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那么中
国的思想界发生了怎样的大事件?这一事件是在怎样 的背景下发生的?
提供史料,学生从中分析。 讨论:新文化运动是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 呢? 师: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请做出客观评 价。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片迅速回答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 号、代表人物、内容。学生介绍陈、李、胡、鲁四位人 物。 师: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 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 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 昧;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 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 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 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 展;
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和基本理念。
2.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3.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兴衰原因及历史教训。
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2.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兴盛及衰落的原因。
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及历史教训。
四、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演示和解析文化、思想、政治事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2.互动讨论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在逻辑和现实背景,并提高批判思维能力。
3.课外阅读法:让学生阅读一些相关文献,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和基本理念。
第一步:导入(15分钟)1.谈话导入:通过与同学的交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定位、价值、意义和现实意义。
2.视频展示: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的思考。
第二步:重点讲解(30分钟)1.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特点。
2.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历史教训。
第三步:分组讨论(3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组分别选取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问题、人物、事件等,展开讨论。
2.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交流和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形式、主张和影响。
第四步:总结归纳(15分钟)1.由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讨论的结果,提出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2.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第五步:下课(5分钟)1.教师进行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和点评。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布置课后作业。
本节课主要围绕新文化运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特点,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教训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教师归纳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内容诠释抨击旧道德旧文化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只有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提倡白话文,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2.教师总结强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
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新文化运动》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实录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近代探索史与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内容教材呈现较少,学生难以理解,需教师进行适当补充拓展。
本课教学践行课改一一“学习科学,友善用脑”范式,对教师与学生都是一次挑战。
本课教学实录如下:课前教师播放轻音乐舒缓学生悄绪。
(钙復情错)上课后,首先请学生阅读单元前言,明确本单元内容,了解时代特点;学生接着阅读学习U标。
(明确Q标丿教师出示材料一一“中华民国建立后,老百姓死死护着自己的辫子不让剪J 并提问:这反映了老白姓思想的什么特点?(创茯精規J学生异口同声:封建。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丿新政府丄作人员皇若剪丿J夫剪老仃姓辫了的时低,老仃姓如见船神,州州护弄门己的辫/不il沏!封建思想在社合上仍占统治地位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分析辛亥革命与袁世凯复辟帝制,得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教师播放视频《新文化运动》,学生观看视频;教师ppTdi示表格,学生结合教材将表格补充完整。
教师随机抽取儿名学生:学生屮: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
教师引导:《青年杂志》改名为?陈独秀在《青年朵志》创刊词发表哪篇文章?学生屮(全体学生):《新青年》、《敬告青年》。
教师出示《敬告青年》选段,学生朗读。
学生乙: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同时PPT 出示人物图片。
学生乙介绍鲁迅作品,学生丙补充介绍鲁迅信息。
值周学生干部为学生屮、 乙、丙分别加操行分2分。
全体学生: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是《新青年》、北京大学。
接下来进行学生小组合作,探索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PPT 出示活动规则,并 宣读规则。
为节约时间,各小组分工不同。
(布量活齣.宣示规则丿活动二g 小组合作阅读教材57頁 58«内* (3分件)■小俎令体、冋絡刚《-规则:-V 2小组:新文化运动中"旧道徳”的代表S 谁,推甥••旧文化“的代表a 進?( +2)-3、4小组:新文化运动的口号a 什么,星谁提出的?(*2)• 5、6小组:提倡新文学的星谁,作ffl 有哪兰?( *2 )• 7、8小组: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S 什么,第一部白话诲集是什么?( +2 )小组进行三分钟合作探究。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评课稿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评课稿一、课程概述本文是对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评课稿。
此课程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旨在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背景和历史背景。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产生原因和影响。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分析不同文化与观念之间的冲突和碰撞。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论述和表达。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主要人物。
–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评价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进行历史论述。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入话题,比如“你们知道新文化运动是什么吗?有听说过吗?”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帮助学生回忆和引导出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知识。
2. 知识传授(15分钟)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背景和历史背景。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等辅助工具,但要注意不出现具体的图片和网址。
3. 概念解释与学习(20分钟)解释新文化运动的概念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意义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观点和意见。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新文化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发生了哪些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面对列强的侵扰,中国屡次失败。
中国人民逐渐清醒,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百日维新亦告失败。
辛亥革命也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为必须进行彻底的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2.学情分析: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课文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对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让学生体会,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来理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3.核心素养:了解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历史背景,认识《新青年》在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作用。
知道胡适首倡“文学改良”运动以及陈独秀发起“文学革命”的意义。
了解鲁迅、李大钊的代表性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探讨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贡献。
结合对课文的讲授,组织学生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原因。
了解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在民族危机日渐加深、国家动荡日重的状况下,积极思想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探索精神,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培养从历史角度,具体地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作用,避免片面的脱离历史实际的空泛议论,培养求真求实的学习风尚。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教师归纳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含反思
第1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发起者、主要阵地和主要代表人物;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鲁迅是近代白话文小说的开拓者。
理解提倡白话文的意义;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前后时期的变化及原因,进而认识文明的发展是不断自我反省、吐故纳新、取长补短,向先进文明学习的结果。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表格形式归纳整理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使学生懂得他们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实质。
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代表人物。
难点: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过程一、《新青年》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袁世凯签字“二十一条“、袁世凯穿起祭祀服在北京天坛祭天。
辛亥革命后,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闹剧?这说明什么问题?过渡:说明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这对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标志陈独秀《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国人思想尚未有根本之觉悟,直无非难执政之理由。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
” --陈独秀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主要阵地:《新青年》活动基地:北京大学2、科学与民主“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陈独秀主要思想主张:“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材料二: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
……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
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结合教材思考如下问题:(1)陈独秀在批判什么?(2)这套道德规范对民众生活和国家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通过分析才学生体会到封建伦理道德是民众身上的精神枷锁,摧残着人性,使民众缺乏独立自主的人格,成为“顺民”。
《新文化运动》评课稿
《新文化运动》评课稿10月10日我有幸听了武老师的《新文化运动》这一课,听了武老师的这节课我感受颇深,受益颇多。
武老师这节课紧紧围绕历史与生活这个主题,让历史课堂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营造出一个走进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将历史知识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使历史这一过去的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因此,在课堂的各个环节,武老师都选用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熟悉的音乐、熟悉的老照片、熟悉的生活情境、熟悉的录音,最后,武老师又将本课的落脚点落在了与学生现实相关的是否开设读经课程的论题上。
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只有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才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只有让历史知识回归生活,才能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武老师透彻地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恰当处理教材,充分激起课堂的活力,打造出了一堂高效、优质的历史课。
这节课有以下几点特色:一、本课以立意为线索,组合好图片。
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突出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实行专制统治,恢复封建传统秩序,在选择图片时,首先以对比的形式,把孙中山的理想,临时约法的精神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作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其次,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用“跪”的图片作为专制的象征,以迫害妇女的“裹脚”作为愚弄百姓的象征,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视频音频资源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选择这些资料时要注意清晰度和实用性,避免时间过长。
在选好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剪辑和补充适当的文字介绍,如把胡适的白话诗打出来让学生欣赏。
三、本课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时间不容易记住,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相结合,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的重点知识。
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在图片的强力对比下再配以表格,学生不但掌握文字内容而且对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的记忆比单纯的机械记忆更加牢固更有效率。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课堂教学实录
《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堂教学实录【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材料展示: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教师:结合材料,复习回顾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足迹。
学生: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器物层面(军事技术)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制度层面(政治制度)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度层面(政治制度)教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革命的果实就被袁世凯窃取。
身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做皇帝。
这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认识到民主国家虽然已经建立,但旧的封建思想文化仍然根深蒂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步伐仍需继续,于是他们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课探究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师:大家来看下面几幅图片,并思考他们说明了什么问题。
新文化运动听课评课记录大全
新文化运动听课评课记录大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二十世纪初的一场重要的文化革命,它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思想。
在这一时期,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学者和教育家都积极参与了新文化运动,他们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中,听课评课活动就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文化运动中,听课评课活动起到了激发学生思想独立性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争辩,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一活动的重要性在于,它赋予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角色,通过让学生充当主导者的角色,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听课评课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听课评课活动中,教师需要做到以身作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
教师应该提供一个开放、包容和鼓励多样观点的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独特思考方式,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并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主动思考和学习,并且从中获得成长和提高。
除了对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的培养以外,听课评课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和协商,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学会协调和解决分歧。
学生在合作中也能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和乐趣,培养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乐于合作的态度。
这种合作精神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听课评课活动也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
通过听他人的课程、评价和建议,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估和反思。
他们可以从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中获得启示和帮助,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高的方向。
通过这样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学生可以不断进步和成长。
《新文化运动》评课稿
《新文化运动》评课稿10月10日我有幸听了武老师的《新文化运动》这一课,听了武老师的这节课我感受颇深,受益颇多。
武老师这节课紧紧围绕历史与生活这个主题,让历史课堂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营造出一个走进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将历史知识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使历史这一过去的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因此,在课堂的各个环节,武老师都选用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熟悉的音乐、熟悉的老照片、熟悉的生活情境、熟悉的录音,最后,武老师又将本课的落脚点落在了与学生现实相关的是否开设读经课程的论题上。
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只有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才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只有让历史知识回归生活,才能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武老师透彻地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恰当处理教材,充分激起课堂的活力,打造出了一堂高效、优质的历史课。
这节课有以下几点特色:一、本课以立意为线索,组合好图片。
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突出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实行专制统治,恢复封建传统秩序,在选择图片时,首先以对比的形式,把孙中山的理想,临时约法的精神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作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其次,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用“跪”的图片作为专制的象征,以迫害妇女的“裹脚”作为愚弄百姓的象征,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视频音频资源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选择这些资料时要注意清晰度和实用性,避免时间过长。
在选好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剪辑和补充适当的文字介绍,如把胡适的白话诗打出来让学生欣赏。
三、本课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时间不容易记住,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相结合,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的重点知识。
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在图片的强力对比下再配以表格,学生不但掌握文字内容而且对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的记忆比单纯的机械记忆更加牢固更有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听课评课记录
2010.10.29,有幸得以参加普陀教育讲坛(第一讲)活动。
听特级教师周飞老师执教的《新文化运动》一课,与他所作的《教学资源开发与课堂设计》专题讲座。
受益良多。
一、课堂印象
周老师使用的教材为岳麓版,学生对象为高中学生。
印象之一:对教材的利用与取舍。
岳麓版历史教材内容十分丰富。
教材框架为:陈独秀与《新青年》、“德先生”与“赛先生”、“打倒孔家店”、鲁迅与《狂人日记》、胡适与白话文、文化平民化。
在教材原文上,我看到了周老师的圈划、注解痕迹。
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周老师在解读教材时的思路与关注重点。
通过课堂上周老师的板书,我们看到了他对教材取舍之后的重组:
一、运动的缘起
1、胡适的苦闷(危机、复辟、萌动)
2、陈独秀的首倡
3、蔡元培的包容
二、运动的深化
1、文学革命(胡适倡导【形式】——陈独秀呼应【内容】——鲁迅实践【两者结合】)
2、德先生和赛先生
3、打倒孔家店
三、运动的意义——“人”的运动
重组后,教学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有利于学生掌握。
印象之二:具有吸引力的切入
在整个教材重组后,周飞老师找到了一个特殊的切入口——胡适。
上课之前,周老师首先播放了视频《晋元中学百年历史》,其中提到了胡适曾在该校任教国文。
为正式上课的切入做好了铺垫。
整堂课使用了大量的胡适日记,通过师生共同研讨日记及相关史料信息,准确地描绘了整个新文化运动的由缘起到尾声的全部过程。
这就是周飞老师在讲座里提到的,要找到一个最适切的教学创意,而且,这个创意从导入开始,就要给学生以冲击力。
引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印象之三:史料运用
课堂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大量史料的使用。
这些史料,除了胡适日记,还有引自当时的杂志及报纸的相关文章,有来自博物馆美术馆的油画,甚至有来自晋元中学校史陈列馆的照片。
来源之多,令人咋舌。
尤其是这些史料都很典型。
学生通过解读它们,能够获得明确的认识。
这令我非常惊讶。
在我平日的教学中,寻找典型史料一直是一大苦恼。
有时找到一幅图片或一段文字,又往往不能确定其来源。
讲座中,周老师也提到了这一点。
这些史料,大部分并非专为这节课而寻找得来,更多的是平日生活中的积累。
平时读报读书,看到了可作教学资源的内容,就作笔记,或留下线索,以备今后上课之用。
晋元中学校史陈列馆的照片以及几幅油画,就是这么积累而来的。
周老师也提到了有时找到一个合适的史料,却查不到来源的
情况。
他的解决办法是想尽各种办法一
定要查到。
去图书馆,上网,询问所有可以给予帮助的人。
课堂中使用的一幅名为《宽容》的油画,其来源及相关信息,就是由一位英语老师为他解决的。
这些话,引起我的深思。
印象之四: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不断进行自我挑战
在讲座的末尾,周老师给我们出示了他为这堂课做的一些其他设想。
并解释了最终选择使用“胡适创意”的理由。
他的经验是,要在不停的试讲中,找到学生最能理解也最有兴趣的方式,据此调整教学设计,寻找上课的感觉。
日常教学中,历史教师常常任教多个班级,并非没有不断调整的机会。
但要真的做到把每一堂课都当作试讲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仅要有这方面的强烈愿望,还要有持之以恒的长久努力与积累。
二、教学片段节录
片段一:
教学目的:明确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
教师出示《华童公学师生合影》(晋元高级中学校史陈列馆),提示学生观察、提取历史信息——年代:辛亥革命前(判断根据:留辫);人物特征:中间一位外国人姿态散漫、神情倨傲,其余的中国人正襟危坐(提取信息:此时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方法启示:读图中教师的引导很关键。
重要图片信息放大,让学生观察得更加仔细。
片段二:
教学目的:明确新文化运动由缘起转向深化
教师出示油画《北大钟声》(沈嘉蔚,198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
图片信息:新旧学者济济一堂。
教师追问:北京是当时中国首都,应当主要提倡何种思想?蔡元培三顾茅庐把陈独秀请到北大并任命他为文科学长,说明了什么?
启示:追问将学生的思考转向深入。
片段三:
教学目的:让学生充分了解在当时进行语言、文字之变革,需要极大的勇气
教师举例“汉字整形”新闻
启示:通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今天发生的事情,来理解过去时代变革之困难。
可以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获得体验,形成认知。
(周老师课后自评:“汉字整形”事件学生并不太熟悉,可以再寻找更合适的方式来解决这一认知难点)
片段四:
教学目的:明确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2009年胡伟画作《陈独秀与新青年》,提示学生观察画作中后排一人物,放大画像——毛泽东。
出示毛泽东相关语录(我在课堂上没有及时记录,内容大意为看书常看《新青年》,胡适陈独秀成了自己一时之模范)。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新青年》影响了一代青年人。
其影响非常深远。
(周老师课后解释:关于材料的选择,还可以用蒋介石。
他也是受《新青年》影响
者之一。
但用毛泽东更妥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