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情朗读感悟真谛
丑小鸭教案(三)
丑小鸭教案丑小鸭教案1《丑小鸭》教案设计(一)《丑小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小语教材新选课文,安排在第4册第4课。
它揭示了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深刻道理。
对于低年级学生,如果机械说教,生硬灌输,就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为此,我们设计了乐学法。
首先,指导学生看图读文,按照丑小鸭的经历特点提出乐学措施:比快,比准,比说,让学生热烈而紧张的氛围中学习。
看了第一幅图,结合课文,学生很快提炼一个“丑”字——丑小鸭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比起其他小鸭毛黄、嘴小、身胖来,确实很丑。
看了第二幅图,结合课文,学生也很快地提炼出一个“苦”字——丑小鸭在家中受欺负,哥姐咬,公鸡啄,小姑娘讨厌;在外边也受欺负,小鸟讥笑,猎狗追赶。
它只好“躲”,“悄悄地过日子”,最后冻僵在冰上。
岂不是很苦吗?看了第四幅图,结合课文,经过一番讨论,终于提炼出一个“变”字——丑小鸭飞向湖面,在镜子般的湖水中见到了自己的影子,丑小鸭变成了洁白美丽的大天鹅。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丑”、“苦”、“变”三个字,由表及里,再提炼出反映实质的三个字来,进而理解本文的主旨。
丑小鸭的“丑”,学生易于辨识,但要找出与“丑”相对的内核来就比较困难,经过提示和讨论,终于得出一个“异”字——丑小鸭的蛋“特别大”,丑小鸭出生要迟好几天,丑小鸭一出蛋壳就“又大又丑”,这些“异”暗含着丑小鸭本来是一只天鹅。
如果与其他鸭子没有两样,哪会有后来的“变”?然而与“苦”对应的内质是什么?用一个什么恰当的字?这是难点。
教学时,我们列出系列问题:丑小鸭在家挨欺,是甘心忍受,还是另有行动?(离家出走)在外边也受欺,一见到天鹅,丑小鸭有什么内心活动?(又惊奇又羡慕)天气越来越冷,丑小鸭回到受欺的环境中去了吗?结果怎样?(冻僵在冰上)这一切说明丑小鸭不简单。
紧扣第三幅图联想补充,学生终于归纳出绝妙的“志”字——丑小鸭不甘心受欺,向往天鹅。
宁可冻僵也不向原来的处境屈服,充分表现了他是有“志”的。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的方法
⼩学语⽂如何指导朗读的⽅法朗读是⼀门艺术,是提⾼⼩学⽣阅读能⼒的关键,也是加强⼩学⽣⼈际交往能⼒的基础。
那么接下来给⼤家分享⼀些关于⼩学语⽂如何指导朗读的⽅法,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学语⽂如何指导朗读的⽅法⼀、教给学⽣朗读的技巧朗读是⼀门有声语⾔的艺术,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的语⾔塑造形象,反映⽣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
这⼀过程就是让⽂章"复⽣"过来,赋予⽂章⽣命⼒。
让⽂章"复⽣",所以朗读时需要有⼀定的基本技巧。
古⼈云:"授⼈鱼不如授⼈以渔" 。
叶圣陶⽼先⽣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所以我们要教给学⽣朗读的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朗读⽔平的实际,加强对学⽣朗读⽅法的指导,强化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断提⾼学⽣的朗读⽔平。
⼀是从朗读⽅式上讲,要让学⽣能通过轻声朗读、放声朗读、诵读等⽅式训练学⽣对朗读技巧的感悟。
⼆是从朗读⽅法上讲,要让学⽣在朗读中能够注意停顿,声⾳的轻重、速度和节奏、语调等技巧来领略朗读的妙处,提⾼朗读的⽔平。
在朗读教学中,教给学⽣⼀些技巧是必要的。
对学⽣的朗读加以有效指导体现了⼀个出⾊教师应有的素质。
然⽽有的教师为了快速、简捷、短时间内提⾼学⽣的朗读⽔平便直接传授学⽣朗读秘诀:什么地⽅重读,什么地⽅轻读,什么地⽅停顿长些,什么地⽅停顿短些,什么地⽅带着微笑读,什么地⽅读出伤⼼来……这是纯技术性的朗读技巧的灌输,⾄于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不加解释,学⽣的朗读便成了"邯郸学步"。
⼀旦脱离了⽼师的技术指导,他们就⽆所适从了。
所以,我们在指导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时,千万不能滑向形式主义泥潭,既要重视技巧,⼜要不"唯技巧"。
"唯技巧"即声⾳上形似,⽽没有内⼼的情感依据。
学⽣也有⾃⼰的思想,看法和⽣活经验,对句⼦的理解体会也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
语文阅读教学“读”占鳌头
语文阅读教学“读”占鳌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些目标的实现与朗读是分不开的。
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是感受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方式。
朗读,它是阅读教学之源。
朗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
设身处地,时而激昂、时而委婉、时而豪迈、时而幽泣……朗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由此可见,朗读的要义在于通过对作品声音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
朗读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是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朗读的目的性价值,其本身就具有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一、朗读培养语感,是阅读教学的真实要义朗读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语感与生活经验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读到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关的语言文字时就会浮想联翩,很容易对这部分语言文字产生真切的感受,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息息相通的,当生活经验被启发调动时,学生就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使他们能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从而真切地体味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感情。
朗读能强化语感还在于吟、咏、唱、诵等朗读形式本身就涵盖语感的一切内容。
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深刻记忆,许多诗篇的精妙绝伦是在诵读吟咏中体会到的。
可见,只要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就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
如诵读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要轻读,这样才能表现出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
又如,吟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要让学生反复地读,要读出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读出一代伟人纵横千里、壮志凌云的意兴,从而感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威武雄壮的宣言的深层含义。
《幸福在哪里》教案
教材分析《幸福在哪里》是一童话故事。
主要写了三个牧童把一口喷泉挖成一口泉井,得到了智慧女儿的祝福;十年后,通过他们自己的劳动,亲身找到了幸福的事,说明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2、学习本课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培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 2课时板书设计幸福在那里三个牧童寻找幸福幸福的含义幸福在对人类有益的活动中教学活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审题入手,设疑激趣。
1、板书“幸福”,什么是幸福?你有过幸福的感受吗?板书“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分别找出写三个牧童童年挖泉井的经历及十年以后他们再次相聚经历的相应段落。
三、入情入境,精读课文,领悟幸福的真谛。
(一)课文的前19个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指导学生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语言、动作、神情及智慧的女儿说的话中领悟幸福在哪里。
1、自读这部分内容:读懂了什么?把读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2、重点研读三个牧童挖泉井的段落(1-5自然段)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
(愉快,高兴极了,心满意足)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浑浊的泉水变成了清洁透明、清澈的、如同镜子一般的泉水)3、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①朗读孩子们说的话“我们把它弄干净了,就是喝的”,领会其中的意思。
②出示智慧女儿的话。
从“代表……代表……代表……代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智慧女儿是这么说的,你会怎么对牧童说呢?请用四个“代表”说一句话。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
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摘要】中学语文课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发挥好学科的工具作用,在字、词、句、篇四个方面进行扎扎实实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
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却往往忽视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
【关键词】语文语感深情朗读语言积累语感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语感的培养。
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一、语感的定义“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
这个语感的定义揭示了语感的性质,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感的本质特征,可以有效地实施语感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
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二、让学生深情朗读,触发他们的语感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是要以读为本,让书声琅琅进入课堂。
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逐步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出语感不是空洞的。
让学生这儿读出感情,那儿要读出语气,而是通过教师精心的点拨,学生感悟、理解之后,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根据语感培养的途径,我们共同来探讨语感培养的方法:1.激活生活体验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
巧用多媒体 激活语文朗读教学
巧用多媒体激活语文朗读教学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教学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并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强调朗读,无疑是一条有效的提高语文水平的捷径。
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朗读教学无疑会对提高初中学语文教学效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抑扬顿挫的阅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
吟咏朗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独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
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咏、朗读、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语言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
现在,我们就需要在整理、继承与发扬这种民族化的传统语言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语文朗读教学效率。
一、现代多媒体运用下的朗读方式随着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已越来越多地走进中学语文课堂。
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给现代语文教学带来了无穷的创新源泉,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因此,多媒体参与语文教学的朗读过程,可有效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培养其朗读兴趣,提高其朗读能力。
1、录音范读人教版语文教材有一整套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录音。
录音发音标准,朗读到位,无论在语音、语速,还是语感方面都起到了样板作用,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无法比拟的。
学生经过模仿,便会步步深入,做到有表情、有节奏。
特别是上诗歌类型的课文,多媒体的这种作用更不容忽视。
我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从网上下载了此诗的朗诵。
课堂上,电视屏幕一打开,悠扬、哀婉的乐曲随即回荡在教室中,学生们立刻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
随着朗诵者朗诵的开始,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主题情境下“浸润式”散文教学读悟相生——以教学朱自清《绿》为例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有一类散文主题是赞颂生命力,感怀生活中的“美”,比如《绿》、《春》、《紫藤罗瀑布》……如何做到入境读悟相生,在疑中进入情境,在读中浸润文本,渐进释“疑”,渐次生情、生意,让学生以一种“绿”的情怀去关照自己的内心,从而感召学生充满活力、乐观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教师需要在疑中,揣疑深处渐明了;在读中,涵泳工夫兴味长。
初始抓文眼导读设疑,引导学生速入文章情境,引发思考。
在通读、精读、情读中,疑后读,读中思,思中悟,濡染其间,相得益彰。
一、导读首句重音,疑境初探“学贵于思,思源于疑。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不能平铺直叙,尤其是从课堂开始就应该激疑入文,以疑调动学生探究的源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冲劲,唤起学生发现的好奇心。
在教学《绿》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的朗读重音该停留在哪个词上。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惊诧”。
再读此文眼句激起学生内心的大悬念:我为何惊诧于梅雨潭的绿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浪花朵朵,窃窃私语,跃跃欲试,迫切地想知道为何“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此时,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思维被激活,欲罢不能,欲止不住,渐入学习佳境。
“教育就是教人思维。
”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
要善于调动学生疑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的积极性。
教师要相准教学时机,启之要有道,不愤就不启。
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思维的张力,才会有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人文的魅力,这是开展浸润式散文教学的前提。
教师善于以“疑”入课乃浸润式散文教学读悟相生之“起”。
二、通读整篇文章,入境思疑通读整篇文章,缘木、追本,溯源、寻绿,在读中感、读中思。
如果学生读而无明确要求和目标,读而不感,读而不思,随心、随性所读,就会使散文语言品味空泛。
初读《绿》时,通过文章首尾两个“惊诧”聆听作者内心深处的声音——虽然“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我言秋日胜春朝”。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感悟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感悟能力北海市第六中学黄犊《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一段陈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不断积累,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并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
”所谓“感悟”,是一个经过严密思考,精心体会,科学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获得真知的过程。
这种过程的完成,也就是理性概括的完成。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培养自己的这种辨别事物的是与非、真与假的感悟能力呢?那么,怎样才能积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感悟能力呢?对此,我来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感悟的基础是生活的积淀,持续的积累必不可少。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们的生存世界给人们提供了填补认知空白的无限空间。
在语文学习中,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离不开对生活的积淀和提炼。
生活融注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奠定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感知部分,人们从生活中了解了人文,了解了地理;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生活就是个百宝箱,能从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亦能从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生活中的晴朗阴霾,都是一道道能让人流连忘返的风景。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来源于生活。
关注生活、关注现实,积累感悟的基础。
在阅读感悟的时候,虽不能说是文思如泉涌,却也不至于抓耳搔首,手不能动,口不能言,脑不能思。
要想自己不处于阅读的苍白境地及至尴尬的写作盲态,就必须要投身于生活之中,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要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教师的适当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常听一些家长说到,我的孩子就是听老师的,老师讲什么都是对的,诸如此类的话。
可见,教师的引导真的非常重要。
如何引导呢?窃以为首先可从培养“知意”之境入手。
即从启发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社会、人事等现象特征,养成写日记、即兴创作和积累语文资料的好习惯入手。
可以要他们从身边最简单、最熟悉的事物开始感悟。
如:对雨水、小草定期观察后,就不难感悟到这样的“知意”。
“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
四年级《天窗》教案
四年级《天窗》教案四年级《天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入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透过天窗想象的乐趣,学习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有感情朗读,句子比较,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想象,培养一颗发现生活美的眼睛。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第二部分4—7自然段内容,在读中展开联想还原生活从而感受孩子们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体会他们“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之余都是玩什么?听得出,同学们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
可是在几十年前,科技不如现在发达时,小朋友们在家都玩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去感受他的童年。
看看作者童年的乐趣从哪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天窗》。
(板书、齐读)2、感悟课文。
A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语句回答老师的问题。
1.在大人的眼里,天窗是什么?2.对孩子们来说,天窗又是什么呢?生汇报,1.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
2.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B、“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两次的这时候分别又指的是什么时候呢?夏天阵雨时,晚上被逼休息时。
C、1.为什么在夏天下雨时天窗成为孩子唯一的慰藉?2.PPT出示第四段, 男生读,女生评再读。
体会心情:无奈、沮丧、失落……3.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透过天窗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填一填。
并把你觉得美的地方画上波浪线。
Ppt出示第五段和表格。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其他人评价试读。
再全班学生带感情齐读,ppt标示出重点词句。
朗诵心得感悟
朗诵心得感悟朗诵心得感悟篇1朗诵,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享受。
通过朗诵,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境,深入了解*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以下几点:首先,朗诵需要投入感情。
一篇*或诗歌,都是有灵魂的。
朗诵时,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将情感融入到声音中,让听者感受到我们想要表达的情感。
这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用心去感受,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其次,朗诵需要技巧。
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都是朗诵中需要注意的技巧。
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将*中的情感和意境,通过声音完美地呈现出来。
这需要我们不断练习,提高自己的朗诵技巧。
最后,朗诵需要享受。
朗诵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享受。
通过朗诵,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美妙和魅力,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灵魂。
我们应该享受朗诵的过程,享受艺术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感动。
总之,朗诵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艺术。
通过朗诵,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境,深入了解*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涵。
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用技巧去呈现,用享受去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朗诵的魅力和价值。
朗诵心得感悟篇2心得感悟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朗诵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我们用声音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
在朗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语音、语调、语速等技巧,同时还需要深入理解作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在参加朗诵培训之前,我曾经遇到过一些困难。
有时候我会感到自己的声音不够好听,有时候我会感到自己的情感不够真挚。
但是,通过参加培训,我逐渐掌握了朗诵的基本技巧,并且学会了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
在培训中,老师首先让我们了解了语音、语调、语速等基本技巧。
通过不断地练习,我逐渐掌握了这些技巧,并且能够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时,老师还教给我们一些朗诵技巧,例如如何运用声音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如何运用身体语言来增强表演效果等等。
这些技巧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朗诵的艺术魅力。
感知·品味·探求·分享——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
综合2013·4语文·科研视窗美,是令人向往的,也是值得人追求的。
对美的喜爱和追求就是对我们所生存的环境的一种热爱的表达,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最好诠释。
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拥有一颗“爱美之心”,使他们能够更灵敏地感知世界,感知心灵,成为一个有着高尚情操的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用美的因素去引导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
它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并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
一、情景代入,感知美美是无处不在的,正如罗丹所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感知美也是一种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美呢?可通过阅读、思考和想象来感受美。
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作者透过文字,把他的所见所想呈现给我们,让我们领略他所要表达的主题或意图。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通过讲述一位小姑娘在一个寒冷的圣诞之夜凄惨地冻死街头的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故事中,小女孩几次划燃火柴所见到的情景是多么温馨、多么美妙,而当火柴熄灭一切都回归现实的时候,又显得多么残酷。
文章正是通过这一亮一灭的对比,让我们更加同情小女孩,也对那冷漠的社会现实体会得更加深刻。
小女孩最后冻死了,但是作者却想象着她跟着祖母一起到了天堂,并且幸福地生活着。
很多学生都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悲情的故事,却忽略了其中暗含的一种美。
美是多面的,只要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得到一种升华和启迪,都可以算作是一种美。
安徒生给我们所呈现的就是一种“凄美”。
有的美是直观而易感的,但是有的美却需要仔细感知方能觉察到。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会感知,我让学生在阅读时,全身心地投入,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蜷缩在街头,手里是卖不掉的火柴,又累又饿……当擦亮火柴,看到烤鹅、祖母的时候,她的内心是多么的幸福和喜悦。
读中悟悟中读——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读中悟悟中读———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徐贞南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在读中积累。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的困惑“我十分注重指导学生的朗读,可学生就是读不出味来”“我在教学中注重以读为主,但教学时间不够用”等诸类问题。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一、教师范读,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朗读可以使读者将自身对文章所产生的感悟融入在声调中,并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更好地传达给旁听者。
因此,有感情的朗读不但可以用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境界中,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还让学生在老师有声有色的范读中感受朗读的节奏、轻重缓急等。
无形中指导了学生朗读的方法,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一)注重引入,激发情感通过老师范读或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听课文朗读音频,使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培养出良好的朗读模式,迅速捕捉到朗读的基调和语气。
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老师用下降、悲痛的音调开始朗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缓慢的语速以及严肃悲伤的朗读气氛中,感受到作者既为父亲自豪,又同时失去父亲悲痛欲绝的心情,使学生们个个悲痛欲绝,潸然泪下。
(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师动之以情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传情,引导学生在老师的朗读声中,引起“我什么时候才能像老师这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想法,教师成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究欲望后,便可以指导学生在朗诵文章时,需要将自身融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才能在朗读的过程中,更好的抒发自身对文章产生的情感,从而在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使朗读能力获得飞速提升。
如教学《水乡歌》,朗读最后一节,“水乡的渔民伴着美丽的晚霞,唱着动听的渔歌,收获满船的鱼虾,是多么的幸福。
”当同学们能在脑中放出画面,形成一种情感的氛围,自然就能品出诗歌的快乐和幸福,读出感情来。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语感
的性质,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感的本质特征,可以有效地实施语感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
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二、让学生深情朗读,触发他们的语感ﻭ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是要以读为本,让书声朗朗进入课堂.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逐步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出语感不是空洞地让学生这儿读出感情,那儿要读出语气,而是通过教师精心的点拨,学生感悟、理解之后,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根据语感培养的途径,我们共同来探讨语感培养的方法:ﻭ1.激活生活体验。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ﻭ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
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
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验的基石之上。
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
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种体验调入前台。
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ﻭ2。
在积累中培养语感。
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 要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一、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便难以养成丰富的语感。为此,必须注意两点:其一,进入课文语言环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指导 “ 美读 ” 课文,培养语感能力。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通过多种感官,使语言文字有机的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这样,学生才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达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挖掘含义,体会作者遣辞造句的独特魅力。从而有所感悟。如《开国大典》: “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通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 …… 传到 …… 传到 …… 使全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 课文连用了四个传到,如果改用一个传到,如传到全国各地,读起来感觉如何呢?对比着读读,学生就会觉得课文的表达气势磅礴,充分表达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自豪感和毛主席这一宣告的庄严和雄伟。从比较中,学生领悟到生动的语言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其二,联系实际,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景,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必要的中介手段,比如挂图、投影、课件及实验等。但是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锻炼其敏锐的感悟。一句话,激活经验,以读求悟,读中见悟。 Βιβλιοθήκη 二、朗读想象,感悟语言。
【优选】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桥》精品教学设计
《桥》教案一、教材简析: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二、设计理念:《桥》一文语言通俗,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挚烈。
根据教材特点,本设计注重“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情感”的教学,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三、教学策略: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及小组合作探究等策略。
教师创设情境,伴乐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走进文本去经历那场灾难,去体会主人公的形象;小组合作探究题目《桥》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将老汉的精神品质与“桥”发生联系,锻炼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最后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说一说写一写,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放肆、呻吟、搀扶、祭奠、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视频导入,语言激情同学们请看,1998年那场百年罕见的洪水毫无预兆席卷而来,大地失去了光彩,华厦刹那变废墟,良田转眼成沧海,人们流离失所,百姓苦不堪言。
《生命 生命》课堂实录点评
《生命生命》课堂实录点评P>《生命生命》课堂实录点评宁江区回族小学石会秋教学目标:1、品词析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不断努力。
教学重点:读中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发情感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听写三个字:杏林子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他有勇气走上台来,虽然字体稚嫩,但可以看出你的自信,勇敢。
让我们带着勇敢、自信一起走近杏林子,进一步走进她的作品《生命生命》来感悟生命的美好,品味生命的真谛。
[本文的主旨就在于挖掘人物的自信与勇敢,这样的设计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精神层面上做了良好的铺垫,一举两得。
]:生命生命二感悟故事,表达情感1、课件出示三组词语:A 骚扰挣扎跃动震惊B 砖缝竟然冲破不屈向上C 听诊器沉稳震撼糟蹋(1) 学生自读词语,保留在自己的词语仓库里(2) 用三组词语串联,分别讲述三组故事。
(3) 板书:飞蛾求生瓜子抗争静听心跳[此环节的设计,做到了语言积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通过故事重现,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中产生与作者和文本的情感共鸣。
]三品读赏析,体验情感1、有人说,一句话一颗心;有人说,一件事一片情。
这三个故事虽小,但却带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
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打动你的一个故事,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阅读体会。
2、学生默读,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写体会,师巡视指导。
3、这是交流的时间,也是共享的时间。
交流没有惟一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遗憾,请大家各抒己见![老师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对话,顺着学生的思路走。
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知识的甜蜜,感受精神相通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实施意义论文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的实施意义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并指出:鼓励学生学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加深体验与领悟。
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说过:“没有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课,不是一堂好课!”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加强朗读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
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作用:一、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审美教育在小学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锡林郭勒大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
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
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
”“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
“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
”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地方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
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情朗读感悟真谛
教材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丑小鸭》是根据着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编的一篇课文。
丑小鸭是一个经历艰难曲折的历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
这篇课文告诉孩子,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
故事贴进儿童生活,十分感人,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
设计理念: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充满童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激发与“丑小鸭”美好心灵的共鸣,进而领会文章思想感情,感悟人生真谛。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领悟童话的教育意义,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与“丑小鸭”的美好心灵的共
教学难点:
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已经上课了,可是还有12只懒洋洋的“小鸭子”还躲在蛋壳里睡觉呢。
快来收醒他们吧!(课件出示12个鸭蛋,每个鸭蛋里面有1个词语,生字为红色。
)指名读(学生每读对一个词语,鸭蛋里就钻出一只鸭宝宝);“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精美有趣的动画设计,使枯燥的生字复习巩固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
2.检查书写(课文后田字格中的字、词)情况。
(投影学生作业,评议交指导正确书写。
)
3.重温故事。
有一个小朋友看完《丑小鸭》这个故事后,把故事内容画成连环画,想看看吗(课件出示连环画,学生欣赏。
)谁能把这个故事说一说
(设计意图:复述故事给学生提供了语言表达的机会,使所有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细读感悟打下了基础。
)
二、入情朗读,体验情感
1.感受丑小鸭的“丑”。
丑小鸭到底有多丑(课件出示丑小鸭图)
指名说,(毛灰灰的……)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指名读,齐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受丑小鸭的丑,为下文体验丑小鸭的不幸遭遇做好铺垫。
)
2.体会丑小鸭的不幸遭遇。
(1)学习第3自然段。
因为丑小鸭长得丑,所以他一出生就受到欺负。
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看图说说丑小鸭是怎样被欺负的(课件出地插图2。
)
相机引导品词:为什么说公鸡“啄”,而不说“咬”哪些动物也是用啄的
书上是怎样写场面小鸭被欺负的(再读第3自然段。
)现在让我们做一回丑小鸭。
当哥哥、姐姐咬你,公鸡啄你,连本该关系、照顾你的养鸭小姑娘也讨厌你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表述。
板书:孤单)
丑小鸭又是怎么做的呢(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
你能读出丑小鸭的孤单、可怜吗(指名读。
)
谁能读得更显孤单、可怜(再指名读。
)
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到丑小鸭真是既孤单又可怜,其他同学也像他那样读一读。
(小组读,全班齐读。
)
(设计意图:少讲多读,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丑小鸭的孤单和可怜。
)(2)学习第4~5自然段。
丑小鸭离开家,日子过得好不好学生朗读第4~5自然段。
课件出示动画: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
小鸟会怎样讥笑他的(学生想象后表达。
)
请看安徒生爷爷怎样写小鸟的讥笑(补充原句中被删去的句子,课件出示。
)
“你这个丑妖怪,希望猫儿把你抓去才好!”
“你真是丑得厉害。
”
读完安徒生爷爷的原着,你有话想说吗(学生表述。
)
(设计意图:引用原着,既促使学生更好地体验角色情感,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愿望。
)
面对小鸟的讥笑,猎狗的追赶,丑小鸭是怎么做的
课件出示教师整合的句子: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
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悄悄地过日子。
(指名读、齐读句子。
)丑小鸭怎样悄悄地过日子课文没有具体写,也没有配上
插图,我们先给课文配上插图,然后说说丑小鸭是这样悄悄地过日子。
(学生画画,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为课文配插图是一种形式,目的是巧妙地引导学生想象并说出“丑小鸭怎样悄悄地过日子”,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又促进了学生感悟。
)
小结:是的,虽然丑小鸭的生活充满种种不幸,但他仍然不断地寻找美的一切。
这一天傍晚……(课件出示画面和句子:一天傍晚,一群天鹅从空中飞过。
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
)
丑小鸭在惊奇、羡慕什么呢(他惊奇、羡慕天鹅长是非常漂亮;他惊奇、羡慕天鹅有很多朋友;他惊奇、羡慕天鹅可以飞得很高。
)
说说你对“羡慕”的理解。
(学生表述。
)
天鹅有的,丑小鸭都没有,而他自己又很想要有,这就是――(学生说)羡慕。
理解了这个词语,相信你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
(学生读。
)
(设计意图:将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
)
丑小鸭遇到的困难仅仅是这些吗请看!(课件配乐出示画面:茫茫的雪地,北风呼呼地吹。
教师动情描述:猛烈的北风呼呼地吹,像一只可怕的野兽,可怜的丑小鸭,有家不
能回,往后的日子,他可怎么过下去啊!)
(3)学习第6自然段。
指句读、分组读、齐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哀伤的音乐,雪花飘飘的画面,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定能触支学生的心弦,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
丑小鸭离开家以后,日子过得好不好(引导:日子不但不好,而且差点被冻死了。
)
离家出走多危险呀!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多眼爸爸妈妈交流,可千万别离家出走呀!
3.感受“巨变”,体验“惊奇”。
学习第7自然段。
(齐读。
)
现在,我们再也不用为丑小鸭担心了!(课件:欢快的音乐,春天的景色,美丽的天鹅)瞧!春天来了,小草绿了,幸福终于降临到了丑小鸭身上,他变成了一只――(学生说,教师板书:漂亮的天鹅)
天鹅有多美你能找出文中的句子吗课件出示句子:他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
)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段描写。
(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师生齐读。
)
丑小鸭变成这么美丽的天鹅,他是怎么想的读出文中句
子。
(“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他的心情怎样(惊奇、幸福。
)能用惊奇、幸福的语气读一读吗(齐读。
)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白天鹅的幸福,既达到了“以读悟语”的目的,又收到“以读悟情”的效果。
)
三、巧悟意蕴,拓展升华
1.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之后,他的家人非常高兴,为他开了欢迎会。
哥哥、姐姐来了,养鸭的小姑娘来了,农夫来了,一只刚出生的丑小鸭“丑丑”也来了。
他们会对天鹅说些什么呢
________对于鹅说:_________。
(设计意图:创设迎亲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受不同角色的心情和丑小鸭的美好心灵。
获得情感的熏陶,也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
2.介绍丑小鸭、张海迪、海伦•凯勒的成长小故事,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在学习完童话,学生明白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也正确认识引用名人的故事,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是语文学习与德育的完美结合。
)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阳翟小学◇责任编辑:刘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