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第九章 三垂线定理练习课二教学案 苏教

合集下载

三垂线定理教学设计

三垂线定理教学设计

三垂线定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垂线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三角形的三垂线及其关系。

3.学会运用三垂线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三垂线的定义和性质。

2.理解三垂线定理的内容和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1.运用三垂线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2.理解三垂线定理的证明过程。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教学黑板、粉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垂线的概念和性质。

2.让学生讲解垂线的相关知识,对学生的回答逐一给予肯定和指导。

二、新知讲解(25分钟)1.展示幻灯片,讲解三垂线的概念和性质。

a.什么是三垂线?它们有哪些特征?b.三角形的三垂线有哪些重要性质?c.三垂线交于一点,该点叫什么名字?在三角形中的作用是什么?d.三垂线定理是什么?如何解释这个定理?2.通过具体实例演示三垂线定理的应用。

a.展示一个三角形,绘制三条垂线。

b.引导学生发现三垂线交于一点的特点。

c.解释三垂线交于一点的意义和作用。

三、练习与讨论(30分钟)1.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相关练习。

2.提供一些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三垂线的相关性质和定理。

四、课堂展示(20分钟)1.随机抽几位同学上台展示他们的练习,并请他们解答一些问题。

2.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给出肯定和提出改进意见。

五、概念总结(10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垂线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确认学生是否达到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提供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三垂线定理解决。

2.引导学生思考三垂线定理的证明过程,并提供相关的参考材料。

七、课堂小结(5分钟)1.概括本节课的内容和要点。

2.引导学生对今天的学习进行反思,列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

八、课后作业:1.让学生继续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2.要求学生思考三垂线定理的证明过程,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三垂线定理》教学设计_-_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

《三垂线定理》教学设计_-_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

《三垂线定理》教学设计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数学学科部周伯明一.教学设计意图在苏教版的新教材中,三垂线定理这个名称出现在选修2-1第三章空间向量P87页例题一中,而且是以黑体字给出,这说明高考仍然对三垂线定理有要求。

如果学生能够熟练应用三垂线定理来判断直线的垂直关系,显然是比较方便的。

但是在苏教版必修2的立体几何这一章中,又没有出现这部分内容。

在这一轮高三复习中,我打算补充《三垂线定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更多判断垂直的方法。

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理解空间元素的位置关系。

于是,多媒体与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丰富资源环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为一体,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信息资源打破了时空限制,将学生带入情境,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易于激发学习兴趣。

(2)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舞台,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不能全员参与的弊端,使教学最大限度地面对全体学生,增强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

(3)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证明线线垂直,培养学生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获取信息,并学会整理和加工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并具备一定的批判意识。

三.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任务分析利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可以比较方便的推导出线线垂直的关系,在求二面角的大小时用很重要的应用,所以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在立几体系中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推导,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初步应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立几问题。

苏版初三垂径定理2教学案

苏版初三垂径定理2教学案

苏版初三24教学目标:1.进一步探究和把握垂径定理的推论,明确明白得“知二得三”的意义。

2.利用垂径定理及其推论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3.在利用垂径定明白得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运用迁移和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垂径定理及推论的应用。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上节课学习的垂径定理及推论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结合图形利用符号语言来说明吗?2、在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中,条件有几个,结论有几个?你明白知二得三的含义吗?3、如图,若AB是⊙O中的一条弦,而另一条弦CD是它的垂直平分线,则CD过圆心,即是否是那个圆的直径?如何说明。

探究问题3如上图,若弦CD垂直平分另一条弦AB,则是否能够依照圆的对称性得到,BC是圆的直径?且CD是否平分弦所对优弧和劣弧?假如条件为CD平分AB所对的优弧和劣弧,则CD是直径吗?CD平分且垂直于弦AB吗?依照“知二得三”规律,你还能变化出其它推论吗?它们是否都成立?观看和摸索若直线CD具备了以下五个条件中的两个,是否都能够得到其它三个结论?①过圆心(即CD是直径)②垂直于弦;③平分弦;④平分优弧;⑤平分劣弧。

你能总结和概括“知二得三”意义吗?拓展应用1、如图,有一段弧AB,你能用尺规将其平分吗?四等分呢?2、垂径定理在运算方面的应用(1)已知,若⊙O中有两条平行的弦分别分8cm和6cm,且圆的半径为5cm,求两条弦之间的距离。

(2)“圆材埋壁”是我国古代闻名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的一个问题:“今有圆材,埋在壁中,不知大小,以锯锯之,深一寸,锯长一尺,问径几何?”3、如图,你能用什么方法确定那个残缺的圆的圆心?四、课堂小结你从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学习中你把握了哪些方法?你还有什么疑问?。

2020高中数学第九章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二)教学案苏教版

2020高中数学第九章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二)教学案苏教版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断和性质( 二)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 ) 知识教课点1.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2.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二 ) 能力训练点1.弄清反证法与同一法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同一法证题,进一步培育学生的逻辑思想能力.2.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理解面面垂直问题可能化为线面垂直的问题.3.异面直线上随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不单可用于求其值,还能够证明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是异面直线上两点的距离中最小的.此外,还可解决分别在二面角的面内两点的距离问题.二、教课要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教课要点: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会运用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2.教课难点: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3.教课疑点:(1)弄清反证法与同一法的联系与差别.(2)正确理解、应用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EF=三、课时安排本课题安排 2 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解说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及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四、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一 ) 复习两个平面垂直的定义,判断师:什么是两个平面相互垂直?生:两个平面订交,假如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相互垂直.师:怎样判断两个平面相互垂直?生:第一种方法依据定义,判断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第二种方法是依据判判定理,判断此中一个平面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二 ) 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师:今日我们接着研究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假如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已知:平面α⊥β,α∩β =CD,ABα且AB⊥ CD于B.求证: AB⊥β.证明:在平面β 内引直线BE⊥ CD,则∠ ABE是二面角α -CD-β 的平面角.∵α⊥β,∴ AB⊥ BE.又∵ AB⊥ CD,∴ AB⊥β.师:从性质定理能够得出,把面面垂直的问题转变为线面垂直的问题.例 1 假如两个平面相互垂直,那么经过第一个平面内的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在第一个平面内.已知:α⊥β,P∈α, P∈ a, a⊥β.求证: aα.师提示:要证明 a α,一般用反证法,即否认结论→推出矛盾→必定结论.下边请同学们写出它的证明过程.此中 c 为α与β的交线.∵α⊥β,∴ b⊥β.又∵ P∈α, P∈ a, a⊥β,这与“过一点P 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矛盾.∴aα.师:此刻我们来看课本P.44 的证明,这类方法叫同一法.什么是同一法呢?( 幻灯显示)一个命题,假如它的题设和结论所指的事物都是独一的,那么原命题和它的抗命题中,只需有一个建立,另一个就必定建立,这个道理叫做同一法例.在切合同一法例的前提下,取代证明原命题而证明它的抗命题建立的一种方法叫做同一法.同一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幻灯显示 )1.不从已知条件下手,而另作图形使它拥有求证的结论中所提的特征;2.证明所作的图形的特征,与已知条件切合;3.由于已知条件和求证的结论所指的事物都是独一的,进而推出所作的图形与已知条件要求的是一个东西,由此判定原命题建立.证明 ( 同一法 ) :设α∩β= c,过点 P 在平面α内作直线b⊥ c,依据上边的定理有b⊥β.由于经过一点只好有一条直线与平面β垂直,因此直线 a 应与直线 b 重合.即 aα.师:比较反证法与同一法,我们能够知道:凡可用同一法证明的命题也可用反证法来证;反证法可合用于各样命题,同一法只合用于切合同一法例的命题.此外,例 1 的结论也可作为两个平面垂直的另一个性质,可直策应用.下边请同学们一齐达成例2.( 三 ) 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例 2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b 所成的角为θ,它们的公垂线段AA' 的长度为d.在直线 a、 b 上分别取点E、 F,设, A'E = m,AF= n,求 EF.解:设经过 b 与 a 平行的平面为α,经过 a 和 AA' 的平面为β,α∩β= c,则 c∥ a,因此b、 c 所成的角等于θ,且 AA' ⊥ C.又∵ AA'⊥ b,∴AA'⊥α.依据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判定理,β⊥α,在平面β内作 EG⊥ C,则 EG= AA' .而且根据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EG⊥α.连接FG,则 EG⊥ FG.在 Rt△ FEG中.EF2= EG2+FG2∵AG= m,∴在△ AFG中.FG2= m2+n2-2mncosθ.又∵ EG2=d2∴E F2=dw+m2+n2-2mncosθ.假如点 F( 或 E) 在点 A( 或 A') 的另一侧,则EF2=d2+m2+n2+2mncosθ.师:例 2 不单求出两条异面直线上随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还解决了下边的三个问题:(1)证了然两条异面直线公垂线的存在性.(2)证明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是异面直线上两点的距离最小的.∵AA'= EG,且 AA' , EG是平面α的垂线,而EF是斜线,∴A A'< EF.如在实质中,两条交错的高压电线假如放电时,火花正是经过它们的最短距离.(3)也能够解决分别在二面角的面内两点的距离问题,请看下边练习.(四)练习在 60°二面角的枝上,有两个点A、B,AC、BD分别是在这个二面角的两个面内垂直于AB的线段.已知: AB= 4cm,AC=6cm,BD= 8cm,利用异面直线上两点距离公式求CD.(P .45中练习 3)∴AC与 BD是异面直线.∵AB⊥ AC交于点 A,AB⊥ BD交于点 B,∴AB是 AC、 BD的公垂线, AC、BC所成角是60°.已知 AB= 4cm, AC=6cm, BD=8cm.师评论:依据二面角的平面角来求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时,应用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必定要注意 cos θ前正负号的选择 ( 当θ≤ 90°时取“ - ”号 ) .(五)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及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的求法.正确理解、掌握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其应用是本节课学习的要点.五、作业P. 46 中习题六9、 10(2) 、 11、12.。

三垂线定理教案

三垂线定理教案

三垂线定理教案【课题】三垂线定理【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确定如下: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证明,准确把握几个垂直关系的实质,初步学会应用三垂线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对三垂线定理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渗透立体几何证明中的转化思想,具体体现在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的辨证关系上:线⊥线判定线⊥面性质线⊥线情感目标:通过数学严密的逻辑推理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体会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垂线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正确做出或找出射影,熟练掌握并运用三垂线定理【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工具】三角板,多媒体。

本节课内容较多,又涉及到很多的空间图形,所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来教学有助于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还准备一把三角尺,建立三垂线定理中几条直线的模型,帮助理解三垂线定理的实质。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线⊥线判定线⊥面性质线⊥线2、何为平面的斜线、何为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二)新课讲授:练习:已知PA、PO分别是平面α的垂线、斜线,AO是PO在平面α上的射影. a ⊂α,a ⊥AO 。

求证a ⊥PO三垂线定理:如果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平面的一条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垂直,则它就与这条斜线垂直。

(垂影则垂斜) 分析定理中的3个垂直关系: 1、PA ⊥α (线面垂直) 2、a ⊥AO (线影垂直) 3、a ⊥PO (线斜垂直) 分析定理中的4条直线:PA —垂线 PO —斜线 AO —射影 a —平面内的直线(三)定理应用例1、已知P 是平面ABC 外一点,PA ⊥平面ABC ,AC ⊥BC,求证:PC ⊥BC (例1) (练习1) (选择这道例题的主要目的是直接应用定理)练习1:已知:PA ⊥正方形ABCD 所在平面,O 为对角线BD 的中点。

求证:PO ⊥BD, PC ⊥BD练习2:已知: PA ⊥平面PBC ,M 是BC 的中点 ,且PB=PC 求证: BC ⊥ AM(练习题设计意图:深化对定理的理解) Aα aOPP A BC P A B CD OP A PAC例2、在正方体AC 1中,求证 :A 1C ⊥BD , A 1C ⊥BC 1(例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变换位置的形式下应用三垂线定理的能力)小结运用三垂线定理证明的一般步骤:一定(定平面)二找( 找平面的垂线、斜线及其射影) 三证(证平面内一直线与斜线垂直)( 解题回顾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顺解题思路)练习3:填空:如图,ABCD 是矩形,PA ⊥平面AC,连接PB 、PC 、PD 。

三垂线定理示范课教案

三垂线定理示范课教案

三垂线定理示范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三垂线定理的内容及其实际应用。

2. 学会使用三垂线定理解决几何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模型,引导学生发现三垂线定理的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推理和证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三垂线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

难点:三垂线定理的证明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笔、三角板、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三垂线定理的思考。

2. 新课讲解:(1)引导学生观察模型,发现三垂线定理的规律。

(2)讲解三垂线定理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举例说明三垂线定理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三垂线定理的练习题。

(2)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三垂线定理的知识。

2. 选取一道有关三垂线定理的综合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3. 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环节,观察学生对三垂线定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三垂线定理的理解和兴趣。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1. 学生对三垂线定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3. 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探索三垂线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介绍与三垂线定理相关的数学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3.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研究项目,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该节课的理解和兴趣。

2. 学生对三垂线定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合作学习的情况。

十、教学计划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如下:1. 导入:10分钟2. 新课讲解:20分钟3. 课堂练习:15分钟4. 课堂小结:5分钟5.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垂线定理》教案

《三垂线定理》教案

《三垂线定理》教案基本问题: 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内容是什么单元问题: 如何运用三垂线定理和逆定理解题内容问题: 运用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有哪些要素课程标准(本单元所针对的课程标准或内容大纲):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是现行立体几何教材中的两个十分重要的定理 .前者实际上是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的判定定理 ,后者实际上是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的性质定理 .这两个定理的实质是 :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平面的斜线及其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立足学生现状,结合教学大纲,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练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内容,并会证明。

2)会运用定理解简单题。

3)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空间想象力,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4)通过探索过程,进一步渗透立体几何证明中的转化思想,提高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指导法、讲练结合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数学严密的逻辑推理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体会数学美。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掌握并区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内容。

难点:真正弄清定理中复杂的线线关系。

三、教学用具:电脑、大屏幕、实物投影仪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我先用电脑结合大屏幕依次提出如下问题:(二)讲授新课1、三垂线定理的证明及简单应用。

1)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就和这条斜线垂直。

(首先,通过问答法由学生说出命题的已知、求证,然后让学生思考证明过程,接着让学生互说证明过程,最后请一名同学讲出证明过程。

)已知:P A、PO分别是平面α的垂线、斜线,AO是PO在平面α上的射影。

a在平面α内,a⊥AO。

求证:a⊥PO命题正确得出这便是三垂线定理。

2)分析定理:①定理中元素:一面四线三垂直一面——平面α(基础平面)四线——PA(α的垂线),PO(斜线),AO(射影),a(α内的直线)三垂直——PO⊥a ,A0⊥a ,PA⊥a (故称三垂线定理),由一垂、二垂得出第三垂,并不是三垂都作为已知条件。

三垂线定理示范课教案

三垂线定理示范课教案

三垂线定理示范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垂线定理的概念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掌握三垂线定理的证明过程。

3. 培养学生运用三垂线定理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垂线定理的定义及表述。

2. 三垂线定理的证明过程。

3. 三垂线定理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垂线定理的概念、证明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三垂线定理的证明过程和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三垂线定理的概念和证明过程。

2. 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直观展示三垂线定理的应用。

3. 设计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三垂线定理的掌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线段垂直的性质,引出三垂线定理的概念。

2. 讲解三垂线定理:(1)给出三垂线定理的定义及表述。

(2)详细讲解三垂线定理的证明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定理。

3. 应用实例:(1)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展示三垂线定理的应用实例。

(2)引导学生分析实例,巩固对三垂线定理的理解。

4. 课堂练习:(1)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三垂线定理。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垂线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三垂线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练习的正确率。

学生对练习题的解答过程和思路。

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积极性。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三垂线定理的定义、证明过程和应用实例。

2. 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用于直观展示三垂线定理的应用。

3. 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三垂线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2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介绍三垂线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

第二课时:应用实例展示和课堂练习。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案第九章三垂线定理一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案第九章三垂线定理一

三垂线定理(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形成和论证.2.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简单应用.(二)能力训练点1.猜想和论证能力的训练.2.由线面垂直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线面垂直法);3.训练学生分清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中各条直线之间的关系;4.善于在复杂图形中分离出适用的直线用于解题.(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定理的论证和练习的训练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和转化的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1)掌握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2)掌握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2.教学难点:两个定理的证明及应用.3.教学疑点及解决方法(1)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揭示了平面内的直线与平面的垂线、斜线及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这三条直线的垂直关系,其实质是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平面的一条斜线(或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的判定定理.(2)本节课的两个定理,涉及的直线较多,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上都会存在困难,为了加深印象并说明复杂的直线位置关系,可以采用一些教具,或者让学生准备三根竹签,按照教师的要求摆放.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证明和记忆,有助于定理的掌握.(3)三垂线定理是先有直线a垂直于射影AO的条件,然后得到a垂直于斜线PO的结论;而其逆定理则是已知直线a垂直于斜线PO,再推出a垂直于射影AO.在引用时容易引起混淆,解决的办法是,构造一个同时使用这两个定理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清.(4)教学核心是定理的形成教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遵循由具体探究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启发学生反复思考,不断内化成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三、课时安排本课题共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条件和结论都比较简单,但应用却很广泛,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让学生探索定理的命题形式,充分利用好手中的三根竹签.设计学生活动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也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猜想,主动发现,主动发展,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教学步骤(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平面的垂直关系,学新课之前,让我们作个简单的回顾: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什么叫做平面的斜线、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4.已知平面α和斜线l,如何作出l在平面α上的射影?(板书)l∩α=A,作出l在平面α上的射影(二)猜想推测,激发兴趣师: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我们知道,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和平面的垂线垂直,那么,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是否也都和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呢?(教师演示教具,用一个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当平面的斜线,一根包有色纸的竹竿摆放在桌面的不同位置当作平面内的不同直线,学生容易看出它们不一定互相垂直.)师:是否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不和这条平面的斜线垂直呢?(教师将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平放在桌面上,并提示学生注意这条直角边与平面的关系——在平面上,与斜线的关系——垂直.)师:在平面上有几条直线和这条斜线垂直?(学生可能会回答一条,也可能回答无数条,教师应调整桌面上的竹竿位置,使其平行于三角板的直角边,然后平行移动,并向学生说明,这些直线都与斜线垂直.)师:平面内一条直线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和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学生的直觉判断是要与那条和桌面接触的直角边平行,这是正确的,但无多大用途;这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并调整教具,将三角板的斜边当作平面的斜线,构成垂线、斜线和射影的立体模型;要求学生与同桌配合,摆放课前准备的竹签成教师示范的模型;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观察、猜想,与同桌的探讨中发现了只要与斜线的射影垂直就和斜线垂直.)(三)层层推进,证明定理师:猜测和实验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那么你想怎样证明这个猜想呢?(若用幻灯或投影仪,可以节省板书时间.)已知:PA、PO分别是平面α的垂线、斜线,AO是PO在平面α求证:a⊥PO.师:这是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问题,你准备怎么证明?分析: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可知,要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只要证明其中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所在的平面即可.师:这个平面你找到了吗?生:是平面PAO.师:怎样证明a⊥平面PAO呢?生:只要证明a垂直于平面PAO内的两条相交直线.证明:说明:1.定理的证明,体现了“由线面垂直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2.上述命题反映了平面内的直线、平面的斜线和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这三条直线之间的垂直关系,这就是著名的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3.改变定理的题设和结论,得到逆命题: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证明,这就是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请学生简要说明其证明方法和步骤).4.定理中包含了三个垂直关系:PA⊥α,AO⊥a,PO⊥a,看出三垂线定理名称的来由.5.从定理的条件看,关键的是直线和平面的相对位置关系,而与平面本身是否水平放置无关;在平面内的直线a与斜线或斜线的射影的位置关系关键在于垂直;这样直线a的如下四种位置关系,都是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常见的情形.6.从定理的结论看,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是判断直线垂直的重要命题.(四)初步运用,提高能力1.(见课后练习题1.)已知:点O是△ABC的垂心,OP⊥平面ABC.求证:PA⊥BC.(学生先思考,教师作如下点拨)(1)什么叫做三角形垂心?(2)点O是△ABC的垂心可以得到什么结论?(3)可以考虑使用三垂线定理证明:你能找出本题中,应用三垂线定理必须涉及到的几个重要元素?生:首先先确定一个平面——平面ABC,斜线是PA,PA在平面ABC上的射影是AD,∵AD垂直于BC,∴PA⊥BC.师:他的回答是否有缺漏?生:应该交代BC是平面ABC上的一条直线.师:对,这个交代是必需的!(视学生程度作适当补充,用教具演示,还可以举反例说明.)证明:连接AO并延长交BC与D.师:三垂线定理是证明空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方法,上面的示例反映了应用三垂线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即确定一个平面、平面的垂线、斜线和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同时要注意的是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射影垂直,有这条直线和斜线垂直(定理);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斜线垂直,有这条直线和射影垂直(逆定理),同学们必须理解掌握.2.(见课本例1)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那么这一点在平面上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AC,PO⊥α,垂足分别是E、F、O,PE=PF.求证:∠BAO=∠CAO.(学生思考,教师作适当的点拨.)(1)在平面几何中,证明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的常规方法是什么?(2)PE=PF给我们提供了什么结论?(3)所缺的垂直关系可以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证明,你能列出证明所需的条件吗?证明:3.(课堂练习,师生共同完成.)如图1-91,点P为平面ABC外一点,PA⊥BC,PC⊥AB,求证:PB⊥AC.分析:证明直线与直线垂直的问题,可以考虑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图形中缺少的平面的垂线需要添加上去.证明:过P作平面ABC的垂线,垂足为O,连结AO、BO、CO.∵ PA⊥BC,∴AO⊥BC(三垂线逆定理).同理可证 CO⊥AB,∴O是△ABC的垂心.∵OB⊥AC,∴PB⊥AC(三垂线定理).(五)归纳小结,强化思想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的证明方法是证明空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基本方法,我们称之为线面垂直法;还通过三个练习的训练加深了定理的理解,同时得到立体几何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六、布置作业作为一般要求,完成习题四11、12、13.提高要求,完成以下两个补充练习:1.如图1-92,PA⊥△ABC所在平面,AB=AC=13,BC=10,PA=5,求点P 到直线BC的距离.参考答案:设BC的中点为D,连结PD.∵AB=AC=13,BC=10,∴AD⊥BC.且AD=12.又∵PA⊥平面ABC,∴PD⊥BC.即 PD的长度就是P到直线BC的距离.而 PD=13.2.(课后练习题2略作改变)如图1-93,l是平面α的斜线,斜足是O,A是l上任意一点,AB是平面α的垂线,B是垂足,设OD是平面α内与OB不同的一条直线,AC垂直于OD于C,若直线l与平面α所成的角θ=45°,∠BOC=45°,求∠AOC的大小.参考答案:连结BC.中,有∠AOC=60°.讲评作业时说明:求角大小的问题,往往先确定(或构造)一个包含这个角的三角形,然后解三角形.由此,我们还验证了∠AOC>θ.。

三垂线定理教学设计

三垂线定理教学设计
学生独立完成,选一学生回答。
组长批改并汇报小组内解答情况。
教师巡视、点评、解疑。
投射答案
2、(2010年)如图S-ABC中, 为正三角形,S在平面ABC内的射影O在 的平分线CD上。求证: ;
3.(2012年)如图,在长方体 中,
, .
(1)证明:当点 在棱 上
移动时, ;
课后巩固
(1)巩固练习卷一份
学生回忆、交流关键知识点
适时点评学生完成情况
评点高考信息
生边说师边呈现解题过程,强调规范解题过程。
教师巡视辅导,纠错,归纳,总结。
教师补充、完善。
投影正确
答案
投影展示
投影展示
投影呈现
任务五:
考一考
1、(2009)如图,在正三棱柱C-A1B1C1中,侧棱和底面边长都是2,D是AC的中点。
(1)求证: ⊥A1D;
高考要求和考点分析
1.空间四边形ABCD中,AB⊥CD,BC⊥AD,求证:AC⊥BD.
C
A
B
D
O
2.如图:正方体ABCD- 中,连接B , , ,
A
D
B
C
求证B ⊥平面A
(1)知识内容(2)思想方法
(3)应用步骤(4)注意
学生回答
观察、分析、了解重点内容
小组讨论,学生分析解题,其余学生补充完善。
小组合作完成,一学生上黑板完成。
(2)整理线线垂直证明题,做比较归纳。
学生课后完成
教师批改一下,并下一节课评讲。
教学重点:掌握并正确表达定理得内容。
教学难点:构建运用定理的条件证空间两直线垂直。
教学设计:
教学结构
教学内容
学习内容

高中数学 第九章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二)教学案 苏教版

高中数学 第九章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二)教学案 苏教版

高中数学第九章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二)教学案苏教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2.点到平面的距离.3.直线和平面的距离.(二)能力训练点1.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并能应用它们灵活解题.2.掌握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德育渗透点通过例题2的学习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和化归的解题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1)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若a⊥α,b⊥α,则a∥b.(2)掌握点到平面的距离及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时这条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定义.2.教学难点:性质定理证明中反证法的学习和掌握,应让学生明确,对于一些条件简单而结论复杂的命题,可考虑使用反证法.3.教学疑点:设计一个综合题,引导学生思考点到平面的距离和直线到平面的距离问题的互化.三、课时安排本课题共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常规活动,略)五、教学步骤(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请两个同学来叙述一下定义和判定定理的内容.生(甲):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说这两条直线和这个平面互相垂直.生(乙):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是: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板书如右)师:利用判定定理我们还证明了线线平行的性质定理(即例题1),也请一个同学叙述一下.生(丙):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同一个平面.(板书)若a∥b,a⊥α则b⊥α.师:这个用黑体字写成的例题可以当作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又一个判定定理,现在请同学们改变这个定理的题设和结论,写出它的逆命题.生:若a⊥α,b⊥α,则a∥b.师: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个命题是否正确?(二)猜想推测,激发兴趣教师写出已知条件并画出图形,作探讨性证明已知:a⊥α, b⊥α(如图1-73)求证:a∥b.分析:a、b是空间中的两条直线,要证明它们互相平行,一般先证明它们共面,然后转化为平面几何中的平行判定问题,但这个命题的条件比较简单,想说明a、b共面就很困难了,更何况还要证明平行.我们能否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比如,a、b不平行会有什么矛盾?这就是我们提到过的反证法.师:您知道用反证法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吗?生:否定结论→推出矛盾→肯定结论师:第一步,我们做一个反面的假设,假定b与a不平行,现在应该要推出矛盾,从已知条件中的垂直关系,让我们想起例题1(线线平行定理),在这个定理的已知条件中,平面有一条垂线,垂线有一条平行线,因此需要添加一条辅助线.(三)层层推进,证明定理证明:假定b与a不平行设b∩α=O,b′是经过点O与直线a平行的直线,∵ a∥b′,a⊥α,∴b′⊥α.经过同一点O的两条直线b,b′都垂直于平面α是不可能的.因此,a∥b.由此,我们得到: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师:这就是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师:学习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我们再来看看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定义:从平面外一点引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个点和垂足间的距离叫做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四)初步运用,提高能力1.例题2已知:一条直线l和一个平面α平行.求证:直线l上各点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分析: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点到平面的距离定义,在直线l上任意取两点A、B,并过这两点作平面α的垂线段,现在只要证明这两条垂线段长相等即可.证明:过直线l上任意两点A、B分别引平面α的垂线AA1、BB1,垂足分别为A1、B1∵ AA1⊥α,BB1⊥α,∴ AA1∥BB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设经过直线AA1和BB1的平面为β,β∩α=A1B1.∵ l∥α,∴ l∥A1B1.∴ AA1=BB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即直线上各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师:我们再来学习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定义: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和平面的距离.师:本例题的证明,实际上是把立体几何中直线上的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转化成平面几何中两条平行直线的距离问题.这种把立体几何的问题转化成平面几何的问题的方法,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常常用到的方法.2.思考(课后练习4)安装日光灯时,怎样才能使灯管和天棚、地板平行?生:只要两条吊线等长.师:转化为数学模型是,如图1-76已知:直线l上A、B两点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求证:l∥α.师:本题仿照例题2方法很容易证明,但以下的论述却是假命题,你知道是为什么吗?直线l上A、B两点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那么l∥α.3.如图1-77,已知E,F分别是正方形ABCD边AD,AB的中点,EF交AC于M,GC垂直于ABCD所在平面.(1)求证:EF⊥平面GMC.(2)若AB=4,GC=2,求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分析:第1小题,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常用的方法是判定定理;第2小题,如果用定义来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因为体现距离的垂线段无法直观地画出,因此,常常将这样的问题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问题.解:(1)连结BD交AC于O,∵E,F是正方形ABCD边AD,AB的中点,AC⊥BD,∴EF⊥AC.∵AC∩GC=C,∴EF⊥平面GMC.(2)可证BD∥平面EFG,由例题2,正方形中心O到平面EFG(五)归纳小结,强化思想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以及两个距离的定义.定理的证明用到反证法,证明几何问题常规的方法有两种: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直接证法常依据定义、定理、公理,并适当引用平面几何的知识;用直接法证明比较困难时,我们可以考虑间接证法,反证法就是一种间接证法.六、布置作业作为一般要求,完成习题四5、6、7、8;提高要求,完成以下两个补充练习.1.已知矩形ABCD的边长AB=6cm,BC=4cm,在CD上截取CE=4cm,以BE为棱将矩形折起,使△BC′E的高C′F⊥平面ABED,求:(1)点C′到平面ABED的距离;(2)C′到边AB的距离;(3)C′到AD的距离.参考答案:(1)作FH⊥AB于H,作FG⊥AD于G,则C′H⊥AB,2.如图1-79,已知:ABCD是矩形,SA⊥平面ABCD,E是SC上一点.求证:BE不可能垂直于平面SCD.参考答案:用到反证法,假设BE⊥平面SCD,∵ AB∥CD;∴AB⊥BE.∴ AB⊥SB,这与Rt△SAB中∠SBA为锐角矛盾.∴ BE不可能垂直于平面SCD.。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案第九章三垂线定理练习课一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案第九章三垂线定理练习课一

三垂线定理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记忆并应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2.理解公式cosθ1·cosθ2=cosθ的证明及其初步应用;(课本第122页第3题)3.理解正方体的体对角线与其异面的面对角线互相垂直及其应用;4.了解课本第33页第11题.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进一步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并应用它们来解有关的题.教学的难点是在讲公式cosθ1·cosθ2=cosθ应用时比较θ2与θ的大小.教学设计过程师:上一节课我们讲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并初步应用了这两个定理来解一些有关的题.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应用这两个定理来解一些有关的题,先看例1.例1如图1,AB和平面α所成的角是θ1;AC在平面α内,BB′⊥平面α于B′,AC和AB的射影AB′成角θ2,设∠BAC=θ.求证:cosθ1·cosθ2=cosθ.师:这是要证明三个角θ1,θ2和θ的余弦的关系,θ1已经在直角△ABB′中,我们能否先作出两个直角三角形分别使θ2和θ是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生:作B′D⊥AC于D,连BD,则BD⊥AC于D.这时θ2是直角△B′DA中的一个锐角,θ是直角△ABD中的一个锐角.师:刚才的表述是应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时常常使用的“套话”,我们一定要很好理解并能熟练地应用.现在已经知道θ1、θ2和θ分别在三个直角三角形中,根据三角函数中的余弦的定义分别写出这三个角的余弦,再来证明这公式.师:这个公式的证明是利用余弦的定义把它们转化成邻边与斜边的比,为此要先作出直角三角形,为了作出直角三角形我们应用了三垂线定理.当然也可用它的逆定理.这个公式是在课本第121页总复习参考题中的第3题.我们为什么要提前讲这个公式呢?讲这个公式的目的是为了用这个公式,因为在解许多有关题时都要用到这公式.那我们要问在什么条件下可用这个公式?生:因为θ1是斜线AB与平面α所成的角,所以只有当图形中出现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时,才有可能考虑用这公式.师:为了在使用这个公式时方便、易记,我们规定θ1表示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2是平面内过斜足的一条射线与斜线射影所成的角,θ是这条射线与斜线所成的角.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公式的应用.应用这个公式可解决两类问题.第一是求值.即已知这公式中的两个角,即可求出第三个角或其余弦值.让学生学会学习例如:θ=60°,这时θ2<θ;当θ1=45°,θ2=135°时,cosθ=cos45°·cos135°=第二是比较θ2与θ的大小.因为我们已经规定θ1是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一定有0°<θ1<90°,它的大小不变,为了比较θ2与θ的大小,下面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1)θ2=90°,因为θ2=90°,所以cosθ2=0,因此cosθ=cosθ1·cos θ2=0,故θ=90°.当θ=90°时,我们也可以证明θ2=90°.一条直线如果和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就和斜线垂直.这就是三垂线定理.一条直线如果和斜线垂直,那么它就和斜线的射影垂直.这就是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个公式是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一般情况,而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是这公式的特殊情况.现在我们来研究在θ2是锐角时,θ2与θ的大小.(2)0°<θ2<90°.师:在这个条件下,我们怎样来比较θ2与θ的大小?生:因为0°<θ1<90°,所以0<cosθ1<1,又因为0°<θ2<90°,所以0<cosθ2<1.又因为cosθ=cosθ1·cosθ2,所以0<cosθ1<1,而且cos θ=cosθ1·cosθ2<cosθ2,在锐角条件下,余弦函数值大的它所对应的角小.所以θ2<θ.师:现在我们来讨论当θ2是钝角时,θ2与θ的大小.(3)90°<θ2<180°.在这个条件下,我们不再用公式cosθ1·cosθ2=cosθ做理论上的证明来比较θ2与θ的大小,而是一起来看模型(或图形).我们假设θ2的邻补角为θ′2,θ的邻补角为θ′,即θ2+θ′2=180°,θ+θ′=180°.在模型(或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出当θ2是钝角时,θ也是钝角,所以它们的两个邻补角θ′2和θ′都是锐角,由对第二种情况的讨论我们知道θ′2<θ′.由等量减不等量减去小的大于减去大的,所以由θ2=180°-θ′2,θ=180°-θ′,可得θ2>θ.根据以上讨论现在小结如下:当θ2=90°时,θ=θ2=90°,它们都是直角.当0°<θ2<90°时,θ2<θ,它们都是锐角;当90°<θ2<180°时,θ2>θ,它们都是钝角.关于公式cosθ1·cosθ2=cosθ的应用,今后还要随着课程的进展而反复提到.现在我们来看例2.例2如图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证:(1)A1C⊥平面C1DB于G;(2)垂足G为正△C1DB的中心;(3)A1G=2GC.师:我们先来证明第(1)问.要证直线与平面垂直即要证什么?生:要证A1C与平面C1DB内两条相交的直线垂直.师:我们先证A1C为什么与DB垂直?生:连AC,对平面ABCD来说,A1A是垂线,A1C是斜线,AC是A1C在平面ABCD 上的射影,因为AC⊥DB(正方形的性质),所以 A1C⊥DB.(三垂线定理)同理可证A1C⊥BC1.因为A1C⊥平面C1DB(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理)(在证A1C⊥BC1时,根据情况可详、可略,如果学生对应用三垂线定理还不太熟悉,则可让学生把这证明过程再叙述一遍,因为这时是对平面B1BCC1来说,A1B1是垂线,A1C是斜线,B1C是A1C在平面B1BCC1上的射影,由B1C⊥BC1,得A1C ⊥BC1)师:现在来证第(2)问,垂足G为什么是正△C1DB的中心?生:因为A1B=A1C1=A1D,所以BG=GC1=DG,故G是正△C1DB的外心,正三角形四心合一,所以G是正△C1DB的中心.师:现在来证第(3)问,我们注意看正方体的对角面A1ACC1,在这对角面内有没有相似三角形?生:在正方体的对角面A1ACC1内,由平面几何可知△A1GC1∽△OGC,且A1C1∶OC=A1G∶GC,所以A1G∶GC=2∶1,因此A1G=2GC.师:例2是在正方体的体对角线与其异面的面对角线互相垂直引申而来,而例2也是一个基本的题型,对于以后证有关综合题型时很有用.所以对例2的证明思路和有关结论,尽可能的理解、记住.现在我们来看例3.例3如图3,已知:Rt△ABC在平面α内,PC⊥平面α于C,D为斜边AB 的中点,CA=6,CB=8,PC=12.求:(1)P,D两点间的距离;(2)P点到斜边AB的距离.师:现在先来解第(1)问,求P,D两点间的距离.师:现在我们来解第(2)问,求P点到AB边的距离.生:作PE⊥AB于E,连CE则CE⊥AB.(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PE就是P 点到AB边的距离.师:要求PE就要先求CE,CE是直角三角形ABC斜边上的高,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如何求它斜边上的高呢?生:可用等积式CE·AB=AC·CB,即斜边上的高与斜边的乘积等于两直角边的乘积.师:这个等积式是怎样证明的?生:有两种证法.因CE·AB是Rt△ABC面积的二倍,而AC·CB也是Rt△ABC面积的二倍,所以它们相等;也可用△BCE∽△ABC,对应边成比例推出这个等积式.师:这个等积式很有用,根据这个等积式,我们可以由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求出斜边上的高,这个等积式以后在求有关距离问题时会常常用到,所以要理解、记住、会用.现在就利用这等积式先求CE,再求PE.师:通过这一题我们要区分两种不同的距离概念及求法;在求点到直线距离时,经常要用到三垂线定理或其道定理;在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时会利用上述的等积式来求斜边上的高.现在我们来看例4.例4如图4,已知:∠BAC在平面α内,POα,PO⊥平面α于O.如果∠PAB=∠PAC.求证:∠BAO=∠CAO.(这个例题就是课本第32页习题四中的第11题.这个题也可以放在讲完课本第30页例1以后讲.不论在讲课本第30页例1,还是在讲这个例时,都应先用模型作演示,使学生在观察模型后,得出相关的结论,然后再进行理论上的证明,这样使学生对问题理解得具体、实在,因而效果也较好)师:当我们观察了模型后,很容易就猜想到了结论.即斜线PA在平面α上的射线是∠BAC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现在想一想可以有几种证法?生:作OD⊥AB于D,作OE⊥AC于E,连PD,PE,则PD⊥AB,PE⊥AC.所以Rt△PAD≌Rt△PAE,因此PD=PE,故OD=OE,所以∠BAO=∠CAO.师:今天我们讲了公式cosθ1·cosθ2=cosθ.能否用这公式来证明这题.(利用这公式来证明这个题,完全是由学生想到的,当然如果有的班学生成绩较差,思路不活,也可做些必要的提示)生:因为∠PAO是斜线与平面α所成的角,所以可以考虑用公式cosθ1·cos θ2=cosθ.∠PAO相当于θ1;∠PAB=∠PAC它们都相当于θ,由公式可得θ2=θ′2,即∠BAO=∠CAO.师:今天我们是应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来解这四个例题.例1、例2、例4是三个基本题.对这三个题一定要会证、记住、会用.关于这三个题的应用,以后还会在讲课过程中反复出现.在高考题中也曾用到.作业课本第33页第13题.补充题1.已知:∠BSC=90°,直线SA∩平面BSC=S.∠ASB=∠ASC=60°,求:SA和平面BSC所成角的大小.[45°]2.已知:AB是平面α的一斜线,B为斜足,AB=a.直线AB与平面α所成的角等于θ,AB在平面α内的射影A1B与平面α内过B3.已知:P为Rt△ABC所在平面外一点,∠ACB=90°,P到直角顶点C的距离等于24,P到平面ABC的距离等于12,P到AC4.已知:∠BAC在平面α内,PA是平面α的斜线,∠BAC=60°,∠PAB=∠PAC=45°.PA=a,PO⊥平面α于O.PD⊥AC于D,PE⊥AB于E.求:(1)PD的长;。

《三垂线定理》教学设计

《三垂线定理》教学设计

《三垂线定理》教学设计《三垂线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1) 定理的证明(2) 定理的应用2.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及"线面垂直"→"线线垂直"(2)能够熟练的想象出"线线"、"线面"间的位置关系3.情感目标:(1)通过自己发现,探索,找出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主动探求、发现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本节课重点是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及初步应用本节课难点是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中各线、面的作用三、对象分析及教学设计:该班学生基础中等,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积极性不够。

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对于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强化巩固。

考虑用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自主去感受。

使学习者个体自我潜能得到真正有意义的开发和发展。

四、网络教学环境设计: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实施教学,学生机上都装有《几何画板》4.03及本课件,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操作体会到线线、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同时教师又能控制学生的电脑,能够进行课件的演示。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复习]线线垂直的定义及线面垂直的定义在计算机上,学生自己浏览和复习演示斜线及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提出问题、引入]已知一平面α和平面的一斜线pa,在平面内有没有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如有,找出其中一条.由于前面复习时演示了斜线及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在计算机上演示直线和平面,通过线面之间图形的旋转,让学生体会线面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现结论[学生回答][学生1]在平面内和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垂直的直线是满足条件的直线[学生2]一定吗?学生2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拖动直线a,观察是否始终和直线pa垂直.[教师演示]显示平面的垂线,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旋转平面的位置,移动直线a的位置.在整个动态变化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提问]如何进行证明此结论呢?[学生分析完成证明]在电脑上打出证明过程.[讲解]此定理为三垂线定理,。

[高二数学]三垂线定理示范课教案

[高二数学]三垂线定理示范课教案

教 案 一 则课题:三垂线定理及其应用。

类型:示范课(含静态和动态的多媒体课件)目的: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直观演示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和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的具体内容。

同时利用自制指针中的内容获取广告效果,为我校扩大生源做出一份努力! 重点:射影的寻找和定理的应用。

核心为“一垂”“二射”“三证”难点:斜线在“非水平平面”内的射影。

时间:20XX 年4月14日下午第三节课。

地点:阶梯教室。

班级:高二(3)班授课人:夏育传教学过程:0小指针的说明:此指针在设计上本人下了一番功夫,在指针的内部内嵌了若干个可旋转文 字,些项的具体设计在此就不予介绍。

1播放标题,进入主窗口,顺便地说明一下封面中的C –60结构图。

2介绍射影是如何确定与发现的,说明本节重点:“一垂”“二射”“三证”,也就是射影与平面的垂线有着密切的联系,及注意不同的投影方向,特别是昂头的方向是我们最不适应的一种方向。

'BD B 1B 1D1P B D 'D M3 寻找“射影”实例 在实例1中要将图形解组,移动P 点位置,以反应出P 点的任意性,要说清楚OP 在那一个面上的射影,对于已做好的三折线在移动时要注意到CTRL+Z 与CTRL+Y 快捷键的灵活运用。

在实例2中的四边形PQRS ,是属于图形在某个面上的射影,重点讲解整个图形的射影问题可分解成四个点的投影问题,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同时在图形旁边的四边形是用来通过编辑顶点后将四个顶点送回到该位置。

4 丁字尺的演示:演示目的是属于问题的提出,也就是进入定理的热身状态,其理由是利用固态的“丁字尺” 无声地告诉大家定理的大概内容,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5 链接Authorware 课件,演示三垂线定理中的“问题的提出”和定理的具体内容。

在引理中教师要着重讲解1、如何找射影,2、利用三线合一的方法找到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平面角及其大小,6 在引出的三垂线定理的时候可预选提问学生“什么叫三垂线定理”然后再点击课件的空白区也就是激活“下一步,” 在讲解的同时要注意定理中的三要素。

2020高中数学第九章三垂线定理(二)教学案苏教版

2020高中数学第九章三垂线定理(二)教学案苏教版

三垂线定理(二)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课点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二)能力训练点1.初步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应用的规律.2.擅长在复杂图形中分别出合用的直线用于解题.3.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识图能力、思想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浸透点经过加强训练浸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和转变的思想.二、教课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教课重点: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规律.2.教课难点:对复杂图形怎样分别出切合定理的条件用以解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育是教课的难点.三、课时安排本课题共安排 2 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惯例教课,教师课前设计好幻灯片,上课时讲练联合,学生思虑并记录重点步骤,个别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五、教课步骤(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请一个同学来表达一下定理的内容.生: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假如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生: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假如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学生回答时,教师画出图形,板书以下:)并指出: a 一定在平面α内,但不必定经过点O.师:从定理的结论看,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是判断直线和直线垂直的重要命题,在论证直线和直线垂直的问题中,我们经常用到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应用.(二)解题训练,提升能力例 1 Rt △ ABC在平面α内,∠ C= 90°, AC= 16, P 为α外一点, PA= PB=PC,假如 P 到 BC的距离为 17,求点 P 到平面α的距离.剖析: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需要先作出这个距离,而后在适合的三角形中解这个三角形,此题重点的问题是确立点 P 在平面 a 内射影 O的详细地点和直角三角形的外心性质.解:作 PO⊥平面α,∵PA = PB= PC,∴ OA= OB= OC.∴O 为 Rt△ ABC的外心.取 BC中点 D,连接 PD、 OD.则 OD是△ ABC中位线.由三垂线定理知PD⊥ BC,即 PD= 17,在 Rt △ ABC中, OP=说明:这个例题经过三垂线定理证明直线与直线垂直,进而获得点到直线的距离,利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是这种问题的常用方法.教师指引学生看书,并解说课本例题:(课本例 2)道旁有一条河,此岸有电塔 AB,高 15m,只有测角器和皮尺作丈量工具,可否求出电塔顶与道路的距离?例 2 如图 1-96 ,在正方体 AC1中,求证:( 1) AC1⊥ A1D.(2) AC1⊥平面 A1BD.剖析:本例重点在于指引学生察看图形变化时,怎样正确运用三垂线定理.事实上,要证明 AC1⊥ A1D,知足的射影所在平面是竖直地点的平面 DA1,垂线是 C1D1,斜线是 AC1,射影是 AD1.应该战胜思想定势给证题带来的悲观影响.教课时,教师先写出第(1)小题的题目,让学生思虑,并画出图形,写出证法重点,教师作个别指点.而后,让一个学生板演,教师讲评.接着教师再写出第( 2)小题的题目,让全体同学察看、思虑.证明:(1)连接AD1,由正方形可得.∵A D1⊥ A1D,C1D1⊥平面 AD1,∴A C1⊥ A1D.(2)由( 1) AC1⊥ A1D,同理可证: AC1⊥ A1B.A1D∩ A1B=A1,∴A C1⊥平面 A1BD.例 3点P为平面ABC外一点,PA⊥ BC,PC⊥ AB,求证:PB⊥ AC.证明:过 P 作 PO⊥平面 ABC于 O,连接 OA、 OB、OC.例 4长方体ABCD-A1B1C1D1中,P、O、R分别是AA1、BB1、BC上的点,PQ∥AB,C1Q ⊥PR.求证: D1Q⊥ QR.剖析: PQ∥AB供给的结论是 PQ⊥平面 BB1C1C,又由于 C1Q⊥ PR,在平面 BB1C1C上,利用三垂线逆定理,就能够获得RQ⊥QC1;又由于D1Q在平面BB1C1C上的射影是QC1,再在这个平面上利用三垂线定理,就能够获得结论.证明:∵PQ∥ AB,在长方体 ABCD-A1B1C1D1中,得 PQ⊥平面 BB1C1C,PR是平面BB1C1C 的斜线, RQ是斜线 PR在平面 BB1C1C上∴RQ⊥ QC1.又∵ D1C1⊥平面BB1C1C, D1Q是平面 BB1C1C的斜线, QC1是∴D1Q⊥ QR.说明:此题运用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商讨了直线与直线垂直关系的变换,图形中直线地点关系较为复杂,并且射影面也特别规地点,学生可能没法轻易看出,教师应该适合指引.(五)概括小结,加强思想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一些应用.六、部署作业(复习参照题一)8、 9.增补:1.正三角形 ABC的边长为 a,AD⊥ BC于 D,沿 AD把△ ABC折起,使∠ BDC=90°,求折起后点 B 到 AC的距离.解答:作BE⊥ AC于 E,连接 DE.∵BD⊥ DC,BD⊥ AD.∴BD⊥平面 ADC.又∵ BE⊥ AC,∴DE⊥ AC.2. Rt △ ABC中, M是斜边 AB的中点, PM⊥平面 ABC, PM=AC= a,求点 P 到 BC边的距离.解答:作PN⊥ BC于 N,则 PN就是点 P 到 BC的距离.∵PM⊥平面 ABC,∴MN⊥ BC.又∵ AC⊥ BC, M是 AB的中点,3.设 P 是△ ABC所在平面 M外一点,当 P 分别知足以下条件时,判断点 P 在 M内的射影的地点.(1) P 到三角形各边的距离相等.(2) P 到三角形各极点的距离相等.(3) PA、 PB、 PC两两垂直.答案:设P 在平面 M内的射影是O.(1) O是△ ABC的心里;(2) O是△ ABC的外心;(3) O是△ ABC的垂心.。

2020高中数学第九章三垂线定理练习课二教学案苏教版

2020高中数学第九章三垂线定理练习课二教学案苏教版

三垂线定理练习课二教课目的1.进一步理解、稳固并应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2.应用上一节课上所讲的两个基此题来解相关的综合题;3.经过解综合题提升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教课要点和难点教课的要点是进一步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灵巧的应用它们来解相关的题.教课的难点是在空间图形中有很多平面时,怎样选好“基准平面”和“第一垂线”.教课方案过程师:上一节我们应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讲了四个例题.此中大多是基此题.今日我们一方面要在应用这些基此题的基础上解相关的综合题;此外我们再来解其余的综合题来提升我们的解综合题的能力.此刻看例1.例 1 如图 1,已知: PA⊥ PB,PA⊥ PC, PB⊥ PC,求证:△ABC是锐角三角形.师:这一题证法好多,因此我们要多想几种证法.因此∠ BAC是锐角.同理可证∠ ABC,∠ ACB都是锐角.师:我们能不可以直接用三垂线定理来证?生:由已知可得 PA⊥平面 PBC.在直角三角形 PBC中,作 PD⊥BC于 D,由于∠ PBC,∠PCB都是锐角,因此垂足 D 必定在斜边 BC内部,连 PD,则 PD⊥BC(三垂线定理).关于△ ABC 来说,因垂足 D 在 BC边内部,因此∠ ABC,∠ ACB都是锐角,同理可证∠ BAC也是锐角.师:能不可以用公式cos θ· cos θ= cos θ来证明△ ABC为锐角三角形?1 2生:因 AP⊥平面 PBC,因此∠ ABP是线面角,相当于θ1,∠PBC相当于θ 2,因θ 1,θ2 都是锐角.因此 cos θ> 0,cos θ>0, cos θ= cos θ · cos θ> 0,因此θ为锐角。

即∠1 2 1 2ABC是锐角,同理可证∠BAC,∠ ACB都是锐角.师:我们用了三种方法来证明△ABC是锐角三角形,此刻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研究这个基本图形此外一个性质.看例2.例 2 如图 2,已知: PA⊥ PB,PA⊥ PC,PB⊥ PC. PH⊥平面 ABC于 H.求证: H 点是△ABC的垂心.师:垂心是三角形三边垂线(高线)的交点,要证H 是△ ABC的垂心,只需证AH⊥ BC 即可.生:由于PA⊥ BP,PA⊥ CP,因此PA⊥平面 PBC.故 PA⊥BC.关于平面ABC来说, PH是垂线,PA是斜线, AH是 PA在平面 ABC内的射线.由于PA⊥ BC,因此AH⊥BC.同理可证BH⊥ AC, CH⊥ AB.故 H 是△ ABC的垂心.师:由例 2 的演变可得例3,此刻我们来看例3.例 3 如图 3,△ ABC中,∠ BAC是锐角, PA⊥平面 ABC于 A, AO⊥平面 PBC于 O.求证: O不行能是△ PBC的垂心.师:要证明O不行能是△ PBC的垂心,用什么方法?生:用反证法.师:为何想到用反证法?生:由于直接证不好证.师:对,由于直接来证不好利用条件,而用反证法,假定O是△ PBC的垂心,则这样证明的思路就“活了”,便可利用已知条件,此刻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生:假定O是△ PBC的垂心,则BO⊥ PC.对平面 PBC来说, AO是垂线, AB 是斜线, BO是 AB在平面 PBC内的射影.由于BO⊥ PC,因此AB ⊥PC.又由于PA⊥平面 ABC, PA⊥AB,因此 AB⊥平面 PAC,AB⊥ AC,∠ BAC是直角,与已知∠ BAC是锐角相矛盾.因此假定不可以建立,因此 O不行能是△ PBC的垂心.师:剖析例 3 我们能够看出例 3 是由例 2 演变而来.也就是说在PA⊥AB, PA⊥ ACO是△PBC的垂心条件下必定能够推导出AB⊥ AC.是例 2 的抗命题再加以演变而得.此刻我们来看例 4.例 4 如图 4,已知:∠ AOB在平面α内,∠ AOB= 60°, PO是平面α的一条斜线段,∠POA=∠ POB= 45°, PP′⊥平面α于 P′,且 PP′= 3.求:(1) PO与平面α所成的角的正弦;(2) PO的长.师:我们怎样利用上节课所讲的两个基此题来解这题.生:因∠ POA=∠ POB,因此 OP′是∠ AOB的均分线,∠ POP′相当于θ1,θ2=30°,θ= 45°,由 cos θ1·cos30 °= cos师:在我们脑中假如“储藏”很多基此题,那么在我们解相关综合题时,就能“得心应手”.因此在平常我们必定要注意对基此题的理解、掌握,解这题的思路就是一个典型.下边我们来看例 5.(1)直线 MN是异面直线 A1B 和 B1D1的公垂线;(2)若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为 a,求异面直线 A1B 和 B1D1的距离.师:我们是在讲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应用时讲这个例题的.因此我们想法用三垂线定理或它的逆定理来证明这一题.要用三垂线定理第一要确立关于哪一个平面来用三垂线定理.生:关于平面A1B1C1D1来用三垂线定理.师:这时MN是平面 A1B1 C1D1的斜线,我们怎样作平面A1B1C1D1的垂线呢?生:作 MP⊥ A1B1于 P,又由于D1A1⊥平面 A1ABB1,因此 A1D1⊥ PM,故 PM⊥平面 A1B1C1D1.师:关于平面 A1B1C1D1来说,MP是垂线,MN是斜线, NP是 MN在平面 A1B1C1D1上的射影.我们要证 MN⊥ B1D1,只需证 PN⊥ B1D1即可.在正方形 A1B1C1D1中,我们知道 A1C1⊥ B1D1,因此现在只需证PN∥ A1Q1即可.我们怎样利用已知条件来证PN∥ A1O1.=O1N∶ NB1,因此 PN∥ A1O1,因此 PN⊥B1D1,故 MN⊥ B1D1.同理可证 MN⊥ A1B,因此MN 是异面直线 A1B 和 B1D1的公垂线.师: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a,在直角三角形MNP中,怎样求出MN的长?师:这是一道很好、很典型的题,它很奇妙、很直接地求出异面直线A1B, B1D1的公垂线及这两异面直线的距离.这一道题我们的祖先们是怎样想出来的?这一问题我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来进行探究.今日就讲这五个例题,讲这五个例题的目的一是进一步应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二是应用上节课刚讲过的基此题来解较综合的题.作业增补题1.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 10, O为正方形中心,PO⊥平2.已知:在△ ABC中,∠ BAC= 90°, PC⊥△ ABC所在平面, D 为 AB上一点, PA,PD,PB与平面 ABC分别成 60°, 45°, 30°的角,求证: D 是 AB的中点.3.将正方形 ABCD沿对角线 BD折起来,使 A 点在平面 BCD的射影 O恰幸亏 BD上,又CD的中点为 E,求证: AE⊥ CD.〔提示:关于平面BCD来说, AO是垂线, OE是斜线 AE在平面上的射影〕AB= 13, AC= 15, A1B=5, A1C=9.试比较∠ BAC与∠ BA1C 的大小.〔提示:用余弦定理可得∠ BAC=∠ BA1C〕5.已知:矩形ABCD所在平面为α,点P∈α,但P BC.作 PQ⊥平面α,问:点P 在什么地点时,∠QCB分别是( 1)直角,( 2)锐角,( 3)钝角,并加以证明.〔提示:利用cos θ1·cos θ2= cosθ公式〕。

《三垂线定理》教案

《三垂线定理》教案

《三垂线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垂线的概念和性质,了解垂线与直线的关系。

2.掌握三垂线定理的内容和应用。

3.培养学生的推理和证明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垂线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三垂线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掌握三垂线定理的证明方法。

2.运用三垂线定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Step 1 热身导入(10分钟)1.引入垂线的概念:请同学们举出日常生活中垂线的例子,并解释什么是垂线。

2.引导学生讨论垂直直线的特点,并总结垂直直线的性质。

Step 2 三垂线定理的引入(15分钟)1.展示一个三角形ABC,并画出三条垂线,分别过顶点A、B、C和对边BC、AC、AB,请学生观察并发现三条垂线的共同特点。

2.提问:你们能总结出三条垂线的特点吗?3.引入三垂线定理的概念:三垂线定理是指在任意三角形中,三条垂线的交点是唯一的,并且与三个顶点分别相连的线段交于一个点。

Step 3 三垂线定理的证明(30分钟)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思考,尝试给出三垂线定理的证明方法。

2.展示三垂线定理的证明过程,并逐步解释每一步的原理和推导过程。

3.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和利用已有的定理和性质,使证明更加简洁和直观。

Step 4 三垂线定理的应用(20分钟)1.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并引导他们利用三垂线定理解决问题,如: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个角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

2.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定理和性质,运用逻辑推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让学生总结三垂线定理的内容和证明方法。

2.提醒学生要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拓展思考,探究其他与垂线相关的定理和性质。

五、教学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和习题。

2.思考并准备一个与三垂线定理相关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资源1.三角板和粉笔。

2.幻灯片展示课件。

三垂线定理 第二课时

三垂线定理 第二课时

1三垂线定理(第二课时)1. 进一步明确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的内容.2. 能在新的情景中正确识别定理中的“三垂线”,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三垂线定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1.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内容. 2.练习:已知:在正方体1AC 中,求证:(1)111BD AC ⊥;(2)11BD B C ⊥.二、新课讲解例1.点A 为BCD ∆所在平面外的一点,点O 为点A 在平面BCD 内的射影,若,AC BD AD BC ⊥⊥,求证:AB CD ⊥.证明:连结,,OB OC OD ,∵AO BCD ⊥平面,且AC BD ⊥ ∴BD OC ⊥(三垂线定理逆定理) 同理OD BC ⊥,∴O 为ABC ∆的垂心, ∴OB CD ⊥, 又∵AO BCD ⊥平面, ∴AB CD ⊥(三垂线定理)例2.已知:四面体S ABC -中,,SA ABC ABC ⊥∆平面是锐角三角形,H 是点A 在面SBC 上的射影,求证:H 不可能是SBC ∆的垂心.证明:假设H 是SBC ∆的垂心,连结BH ,则BH SC ⊥,∵BH SBC ⊥平面∴BH 是AB 在平面SBC 内的射影, ∴SC AB ⊥(三垂线定理)ODCBAHCSBADCBAD 1C 1B 1A 12又∵SA ABC ⊥平面,AC 是SC 在平面ABC 内的射影 ∴ AB AC ⊥(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ABC ∆是直角三角形,此与“ABC ∆是锐角三角形”矛盾 ∴假设不成立,所以,H 不可能是SBC ∆的垂心.例3.已知:如图,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是1CC 的中点,F 是,AC BD 的交点,求证:1A F BED ⊥平面.证明:1AA ABCD ⊥平面,AF 是1A F 在面ABCD 上的射影又∵AC BD ⊥,∴1A F BD ⊥ 取BC 中点G ,连结1,FG B G ,∵111111,A B BCC B FG BCC B ⊥⊥平面平面, ∴,B G 为1A F 在面11BCC B 上的射影,又∵正方形11BCC B 中,,E G 分别为1,CC BC 的中点, ∴1BE B G ⊥,∴1A F BE ⊥(三垂线定理) 又∵EBBD B =,∴1A F BED ⊥平面.三、课堂练习BCD ∆所在平面外的一点A 在平面BCD 内的射影O 为BCD ∆的垂心,求证:点B 在ACD ∆内的射影P 是ACD ∆的垂心.四、课堂小结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 五、作业补充1.已知P 是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PA PB PC 两两垂直,H 是ABC ∆的垂心, 求证:PH ⊥平面ABC .GFE DCB AD 1C 1B 1A 1ABCF32.已知P 是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PA PB PC 两两垂直,求证:P 在平面ABC 内的射影O 是ABC ∆的垂心.3.如图,ABC ∆是正三角形,F 是BC 的中点,DF ⊥平面ABC ,四边形ACDE 是菱形,求证:AD BE ⊥.4.如图,过直角三角形BPC 的直角顶点P 作线段PA ⊥平面BPC ,求证:P 在平面ABC 内的射影H 是ABC ∆的垂心.HPCB 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垂线定理练习课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并应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2.应用上一节课上所讲的两个基本题来解有关的综合题;
3.通过解综合题提高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进一步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灵活的应用它们来解有关的题.教学的难点是在空间图形中有许多平面时,如何选好“基准平面”和“第一垂线”.
教学设计过程
师:上一节我们应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讲了四个例题.其中大多是基本题.今天我们一方面要在应用这些基本题的基础上解有关的综合题;另外我们再来解其它的综合题来提高我们的解综合题的能力.现在看例1.
例1 如图1,已知:PA⊥PB,PA⊥PC,PB⊥PC,求证:
△ABC是锐角三角形.
师:这一题证法很多,所以我们要多想几种证法.
所以∠BAC是锐角.
同理可证∠ABC,∠ACB都是锐角.
师:我们能不能直接用三垂线定理来证?
生:由已知可得PA⊥平面PBC.在直角三角形PBC中,作PD⊥BC于D,因为∠PBC,∠PCB都是锐角,所以垂足D一定在斜边BC内部,连PD,则PD⊥BC(三垂线定理).对于△ABC来说,因垂足D在BC边内部,所以∠ABC,∠ACB都是锐角,同理可证∠BAC也是锐角.
师:能不能用公式cosθ1·cosθ2=cosθ来证明△ABC为锐角三角形?
生:因AP⊥平面PBC,所以∠ABP是线面角,相当于θ1,∠PBC相当于θ2,因θ1,θ2都是锐角.所以cosθ1>0,cosθ2>0,cosθ=cosθ1·cosθ2>0,所以θ为锐角。

即∠ABC是锐角,同理可证∠BAC,∠ACB都是锐角.
师:我们用了三种方法来证明△ABC是锐角三角形,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研究这个基本图形另外一个性质.看例2.
例2 如图2,已知:PA⊥PB,PA⊥PC,PB⊥PC.PH⊥平面ABC于H.求证:H点是△ABC的垂心.
师:垂心是三角形三边垂线(高线)的交点,要证H是△ABC的垂心,只要证AH⊥BC 即可.
生:因为 PA⊥BP,
PA⊥CP,
所以 PA⊥平面PBC.
故 PA⊥BC.
对于平面ABC来说,PH是垂线,
PA是斜线,AH是PA在平面ABC内的射线.
因为 PA⊥BC,所以 AH⊥BC.
同理可证BH⊥AC,CH⊥AB.
故H是△ABC的垂心.
师:由例2的演变可得例3,现在我们来看例3.
例3 如图3,△ABC中,∠BAC是锐角,PA⊥平面ABC于A,AO⊥平面PBC于O.求证:O不可能是△PBC的垂心.
师:要证明O不可能是△PBC的垂心,用什么方法?
生:用反证法.
师:为什么想到用反证法?
生:因为直接证不好证.
师:对,因为直接来证不好利用条件,而用反证法,假设O是△PBC的垂心,则这样证明的思路就“活了”,就可利用已知条件,现在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
生:假设O是△PBC的垂心,则BO⊥PC.
对平面PBC来说,AO是垂线,AB是斜线,BO是AB在平面PBC内的射影.
因为 BO⊥PC,所以 AB⊥PC.
又因为 PA⊥平面ABC,PA⊥AB,
所以AB⊥平面PAC,AB⊥AC,∠BAC是直角,与已知∠BAC是锐角相矛盾.所以假设不能成立,所以O不可能是△PBC的垂心.
师:分析例3我们可以看出例3是由例2演变而来.也就是说在PA⊥AB,PA⊥ACO是△PBC的垂心条件下一定可以推导出AB⊥AC.是例2的逆命题再加以演变而得.现在我们来看例4.
例4 如图4,已知:∠AOB在平面α内,∠AOB=60°,PO是平面α的一条斜线段,∠POA=∠POB=45°,PP′⊥平面α于P′,且PP′=3.求:
(1)PO与平面α所成的角的正弦;
(2)PO的长.
师:我们如何利用上节课所讲的两个基本题来解这题.
生:因∠POA=∠POB,所以OP′是∠AOB的平分线,∠POP′相当于θ1,θ2=30°,θ=45°,由cosθ1·cos30°=cos
师:在我们脑中如果“储存”许多基本题,那么在我们解有关综合题时,就能“得心应手”.所以在平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对基本题的理解、掌握,解这题的思路就是一个典型.下面我们来看例5.
(1)直线MN是异面直线A1B和B1D1的公垂线;
(2)若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求异面直线A1B和B1D1的距离.
师:我们是在讲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应用时讲这个例题的.所以我们想法用三垂线定理或它的逆定理来证明这一题.要用三垂线定理首先要确定对于哪一个平面来用三垂线定理.
生:对于平面A1B1C1D1来用三垂线定理.
师:这时MN是平面A1B1C1D1的斜线,我们如何作平面A1B1C1D1的垂线呢?
生:作MP⊥A1B1于P,又因为D1A1⊥平面A1ABB1,所以A1D1⊥PM,故PM⊥平面A1B1C1D1.
师:对于平面A1B1C1D1来说,MP是垂线,MN是斜线,NP是MN在平面A1B1C1D1上的射影.我们要证MN⊥B1D1,只要证PN⊥B1D1即可.在正方形A1B1C1D1中,我们知道A1C1⊥B1D1,所以现在只要证PN∥A1Q1即可.我们如何利用已知条件来证PN∥A1O1.
=O1N∶NB1,所以PN∥A1O1,所以PN⊥B1D1,故MN⊥B1D1.同理可证MN⊥A1B,所以MN
是异面直线A1B和B1D1的公垂线.
师: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a,在直角三角形MNP中,如何求出MN的长?
师:这是一道很好、很典型的题,它很巧妙、很直接地求出异面直线A1B,B1D1的公垂线及这两异面直线的距离.这一道题我们的先人们是如何想出来的?这一问题我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来进行探索.
今天就讲这五个例题,讲这五个例题的目的一是进一步应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二是应用上节课刚讲过的基本题来解较综合的题.
作业
补充题
1.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0,O为正方形中心,PO⊥平
2.已知:在△ABC中,∠BAC=90°,PC⊥△ABC所在平面,D为AB上一点,PA,PD,PB与平面ABC分别成60°,45°,30°的角,求证:D是AB的中点.
3.将正方形ABCD沿对角线BD折起来,使A点在平面BCD的射影O恰好在BD上,又CD的中点为E,求证:AE⊥CD.
〔提示:对于平面BCD来说,AO是垂线,OE是斜线AE在平面上的射影〕
AB=13,AC=15,A1B=5,A1C=9.试比较∠BAC与∠BA1C的大小.〔提示:用余弦定理可得∠BAC=∠BA1C〕
5.已知:矩形ABCD所在平面为α,点P∈α,但P BC.作PQ⊥平面α,问:点P 在什么位置时,∠QCB分别是(1)直角,(2)锐角,(3)钝角,并加以证明.
〔提示:利用cosθ1·cosθ2=cosθ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