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保护作用
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效果分析与探究
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效果分析与探究摘要: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采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和分析。
方法:选择2021年9月-202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编号的奇偶数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运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治疗前,两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I、RI较低,且PSV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前比较无区别(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PSV升高,而RI和PI均下降,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脑氧代谢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SjvO2升高,且CaO2和O2ER均下降,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两组NIHSS评分治疗前对比无区别(P>0.05);观察组治疗后1、6个月的NIHS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的不良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的BDNF和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上将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运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不仅能够使患者的脑氧代谢和血供状态得到改善,还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预防不良脑血管事件。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血流动力学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指的是因为多种因素使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流供应障碍诱发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变性坏死,从而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的一种脑局部功能丧失疾病,具有可逆性、短暂性、反复性以及局灶性的特点,还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复发率以及发病率,可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产生影响,也是诱发患者残疾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1]。
上臂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氧代谢及血供状态的影响
上臂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氧代谢及血供状态的影响王新天津第四中心医院。
300000摘要:目的探析上臂式上臂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仪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患者100例,分为两组给予不同规格治疗手段,重点对观察组给予上臂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
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脑氧代谢等指标比较,采用上臂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组患者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讨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治疗,采用上臂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治疗效果良好,能给改善患者大脑机能。
关键词:缺血性血管疾病;神经功能;脑缺血远隔预适应前言经济在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也逐渐严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逐渐普遍,这对患者的健康是一个不小的威胁与挑战,甚至不少患者因为脑血管疾病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而死亡。
因此,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需求出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还没有很明确,很多临床上的治疗方法都是依托经验,有研究表明,有些措施可以干预脑血管疾病,可以有效的保护脑组织,通过缩小脑梗死体积的途径来干预,这种方法叫做上臂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
本文以10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临床试验对象,研究上臂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详细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接诊的患者100例,患者均患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所有患者均有头痛、语言功能障碍、四肢无力、头晕等临床症状。
他们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每组50例患者。
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各50例患者,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
所有患者情况良好,都未切除颈动脉内膜;经超声检查发现颅内动脉中闭塞或重度狭窄;所有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都能给有效控制危险因素。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脏器严重损害、精神疾病、恶性肿瘤等情况。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维持呼吸和循环稳定,患者卧床治疗。
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使用甲钻胺、硝苯地平等药物进行改善循环、抗凝等治疗,用药剂量以及疗程都取决于患者自身情况以及疾病严重程度[1]。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缺血下肢的影响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缺血下肢的影响目的观察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下肢缺血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缺血下肢的影响。
方法将成功建模的糖尿病下肢缺血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27例):心肌缺血/再灌注组(A组)及预适应组(B组)。
A组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30 min后开通2 h;B组大鼠缺血下肢行结扎5 min后开通5 min,共3次,连续3 d,第4天同A组实验。
观察比较两组大鼠心电图ST段变化程度、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缺血心肌质量与左心室质量的比值(AAR/LV)、梗死心肌质量与左心室質量的比值(IA/LV)、梗死心肌质量与缺血心肌质量的比值(IA/AAR)以及缺血下肢与健肢的血流值比率(R/L)。
结果与A组相比,B组ST段抬高幅度、CK-MB值、IA/LV、IA/AAR值明显降低,R/L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能明显降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的ST段抬高幅度、CK-MB值及心肌梗死面积,且对已发生缺血的下肢无显著影响。
标签:缺血预适应;糖尿病;心肌梗死;缺血下肢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是指预先对一肢体进行缺血处理,对随后发生的远隔器官的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
很多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都证实了缺血预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1],但关于缺血预适应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或动物的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结果不一[2-4]。
同时,因临床上很多糖尿病患者伴有肢体外周血管病变,而缺血预适应对病变肢体血管的影响尚无临床及动物研究。
该研究拟建立糖尿病并下肢慢性缺血的大鼠模型[5],观察无创性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缺血下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1.1.1 动物6~7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质量200~250 g,由哈尔滨市呼兰区杨林乡鼎盛养殖场提供并饲养。
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辅助二级预防药物治疗高度狭窄或闭塞性脑血管病临床干预的短期效果分析
d : . 9 9 j i n 1 0 -3 5 . 1 . 6 0 1 0i 1 3 6 / . S . 9 2 7 2 1 0 . 0 0 S 0 0
The Com b nat i ed eat entof L m b sc Tr m i I hem i econditoni c Pr -i ng and Secondar Pr enton y ev i
[ sr c】 Obe t- l sh mi p eo d t nn sb e r v d a n efcie n u 0 r tcie mo ai n Ab ta t jci i mb ic e c rc n ii ig ha e n p o e s a fe t e rp oe t d l y i o v v t
缶床 论 著
肢体 缺 血预 适应 训练 辅助 二 级预 防药物 治疗 高度 狭窄 或 闭塞性 脑血 管病 临床 千预 的 短期 效果 分析 水
马 春
Hale Waihona Puke 李淑婷 吉训 明
罗玉敏
1首都 医科 大学宣武医院脑血 管病实验 室 ,神 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 室 .
2 首都 医科 大学宣武医院神 经外科,北京 1 05 . 0 0 3 【 摘要 】 目的 观察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对脑血管 高度狭 窄或 闭塞 患者 的短期疗效 。方 法 共纳入 1 例脑动脉 高度 6 狭 窄或 闭塞的患者 ,随机纳入到预适应组和 药物组 ,每组各 8 例。两组 患者均接 受规 范卒 中二级预 防治疗;预适应 组 同时辅 助短 暂肢 体缺 血预适应训练治疗 ,疗程半年。观 察两组患者脑缺血 事件发 生率、症状 改善率 、m S R 评分以 及颈 动脉 超声和 T D的结果,并检测血清 cM 、H F 1 和 V G 。结果 两组 患者 均未 出现 脑缺血 事件;预适应组 C A P I- EF 症状 改善 率 8 . % 7 5 ,药物组 6 . % 2 5 ,无统计学差异 ( > . 5;比较治疗前后 两组血管狭 窄程度 ,无统计学差异 ( > P00 ) P 0 0 。预适应组治疗后血清 c M . 5) AP的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升 高 ( . 5 8±2 2 V 8 9± 2 7m lL < . 1 ,差异 . S . . n o / ,P 0 0 ) 有 统计学意义;药物组治疗前后血清 c M 的水平没有统计 学差异;两组血清? I一 和 V G 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无 AP HF1 EF 统计 学差异。结论 肢体缺血预适应训 练可 改善缺血性脑血管 病患者 的症状 ,其作用可能与血清 cM 增 高有 关。 AP
预适应训练作用、适应人群、坚持的好处知识分享
预适应训练作用、适应人群、坚持的好处
缺血预适应训练的主要作用
1、保护心肌,防治心梗、脑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可用于支架手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患者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作用;
2、抗缺血,减轻缺血、缺氧反应,增强血管功能,增强人体抵抗力及运动能力;
3、激活人体内源性物质一氧化氮、腺苷、缓激肽的产生,促进血液循环。
缺血预适应训练适应人群
1、日常生活中有胸闷、气短、疲劳、乏力的人群;
2、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
3、精神压力大、久坐办公室、缺乏运动等人群;
4、吸烟、酗酒、生活不规律的人群;
5、有高血压、心绞痛、冠心病等疾病的人群;
6、有脑血栓、脑梗塞、中风等疾病的人群;
7、处于脑卒中或心梗病后康复期的人群;
8、下肢水肿、乏力、活动能力下降的人群;
坚持做缺血预适应训练的好处
1、增加血管弹性;
2、使血管壁光滑;
3、血管微扩张;
4、建立侧支循环;
5、促进血液循环;
6、防止血栓形成;
7、改善睡眠;
8、调整血压;
9、预防心梗脑梗;
10、减少梗死面积、减轻后遗症;
11、加速脑卒中或心梗病后康复期身体恢复;
12、一次预适应训练相当于5000米血液循环运动量;。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景桂霞;郑兰兰【摘要】目的观察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浓度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实验组于麻醉诱导插管完毕稳定5 min后,给左上肢连续4次的缺血预适应,而对照组只固定止血带,不加压.分别于麻醉诱导插管完毕稳定5 min后(T1)、CPB开始10 min时(T2)、CPB停止时(T3)、CPB后12 h(T4)、术后24 h(T5)、48 h(T6)和72 h(T7)抽取颈内静脉血检测血清NSE及S-100β蛋白浓度.于术前2 d、术后第5天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评估术后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S-100β蛋白浓度在T2即开始升高,T3时达到峰值,随后持续下降,两组NSE浓度在T2升高达到峰值,随后持续下降,但E组S-100β蛋白浓度在T2~T6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组NSE浓度在T2~T5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E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远程缺血预适应可降低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清NSE和S-100β蛋白浓度,降低患者POCD发生率,具有脑保护作用.【期刊名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1(032)004【总页数】4页(P473-476)【关键词】远程缺血预适应;体外循环;脑保护;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认知功能【作者】景桂霞;郑兰兰【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陕西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陕西西安710061;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麻醉科,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4.9风湿性心脏病是我国常见的心脏病之一。
脑缺血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
脑缺血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
高风;李文硕
【期刊名称】《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11)1
【摘要】严重缺血或低氧常引起细胞和组织损伤。
近年的研究表明,预先短暂缺血或轻度低氧可激发或动员机体内在防护能力,对随后的严重缺血或缺氧产生强大防御和保护作用。
缺血预处理(ischemia preconditioning,IPC)是1986年Murry 在心肌缺血研究中首先发现并提出,是指通过亚致死性的短暂的缺血过程,诱导组织产生内源性保护机制,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免受或减轻再次发生缺血损伤。
【总页数】4页(P140-143)
【作者】高风;李文硕
【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天津,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天津,30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4.31
【相关文献】
1.柔肝通络汤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保护作用 [J], 龙华君;周慎;伍大华;刘雨;唐燕
2.脑缺血预处理和药物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 [J], 魏蔚;王泉云
3.异氟烷预处理对脑缺血大鼠脑保护作用研究 [J], 邱焱;董斌;蔡晓岚
4.氟西汀预处理对 SD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 [J], 聂琛;高政;孙文芳;
郑瑞红
5.腺苷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J], 尉娜;李静;李娟;谭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VIP专享】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
临床研究证据
-TIA和急性脑梗死——缺血预适应 ·Moncayo等人对2490甥J前循环首发脑梗死 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脑梗死前无TIA患 者临床症状较重,预后较差;脑梗死前 TIA具有保护作用,缩小梗死范围,减轻 临床症状。加快恢复
Mnm-ayoJ del:tcila‘GR,Iloitous‘lavsk'vJ cl al Do”mtk.ntiwhemic
l-
· 侧#c*^4m*% &日 Ⅲ*(¥=¨A十t
。1 ,f i八I .‘1 l,’y_、l
厂—]厂i磊i—————] I:蠹臻巍然焉纂?l卜 -§R11,镕☆目月*∞m口.1l肺&*,i☆
1
l‰:烈蹁?豢;i孺豢】 _.R;溉
”赫i
1圈圈I 1_l 7一I
l黑。,卿I I嘞矽1
,#4《“1 M11曲【t“.*.1_*目∞*{:
m^t№K*1‘惭W’_:}^镕什;^¨WuI“n J£m
*《%k¨fL¨mmm.i,自*"nW#m’wⅥ
II.......& ..*..................................................一
病例3
-心青w,w},艇{1¨^一R4胜体£^j十
发生和术后2,td、时Tnl的释放,且可降低术
后6个月内重大不良心脑事件的发生率
Honh SP.Hrrk P.M
oI“·…SIrnum:If
SRIhca,vpp’l“e-nLfJc‘I“nIf啦:。JP“p”b越P。R…dI'、"rI.盯tbacemdltcnPqPe"dⅧ删t¨-dI‘fn伽·mIIU埘l ig
治疗前后(颈动脉超声)
远隔缺血预适应脑保护的实施方式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远隔缺血预适应脑保护的实施方式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李馨蕊;任长虹;吉训明;韩剑虹【期刊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5页(P265-269)【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远隔缺血预适应;保护机制【作者】李馨蕊;任长虹;吉训明;韩剑虹【作者单位】650101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低氧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低氧研究所;650101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缺血性脑血管病虽然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十分广泛,但真正意义上实现基础转化到临床者极少。
1986年,Murry等[1]提出,预先给予一个器官短暂非致死性的轻度缺血处理后,会对以后致死性的缺血产生耐受,称之为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
1993 年,Przyklenk 等[2]报道了一个器官的短暂缺血会诱导另一器官的缺血耐受,称之为远隔器官缺血预适应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
通过对远隔脏器或组织行短暂、非致死性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从而使被保护脏器能够耐受之后较长时间IR 损伤,这是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
在临床操作中,RIPC易于掌握,可控性强,操作简便,临床运用前景广泛。
笔者将RIPC的实施方式、对组织器官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RIPC的实施方式实施RIPC在相对并非重要的器官,可避免给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IPC带来高风险,临床应用前景更为广阔[3]。
但直至最近几年,研究人员才开始关注RIPC对脑血管的保护作用。
应用RIPC对脑缺血产生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采用的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1.1 夹闭股动脉法目前,RIPC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主要在局灶性脑缺血[4]、短暂性全脑缺血[5]、心脏停搏后脑缺血模型方面展开了研究[6]。
远隔缺血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半暗带区PERKp-eIF2α通路及自噬的影响
Apr. 2021Vol. 42 No. 22021年 4月 第 42 卷% 第 2 期首都医科大学学报Jourmai of Capital Medical Uniwm/y[doi : 10. 3969/j. issn. 1006-7795. 2021. 02. 011]・脑缺血损伤的基础研究・远隔缺血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半暗带区PERK/p-eIF2 "通路及自噬的影响杨楠 丁 锚闫峰师文娟黄语悠赵咏梅*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71095,81620108011 )。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 81971095 ,81620108011).* Corresponding authos , E-mail : yongmeizhao@ hotmaiU com网络出版时间:2021 -04 -12 15:51 网络出版地址:https ://kns. rkd nemkcms/detaii/11.3662. R. 20210412. 1139.022. html(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心实验室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 实验室,北京100053)【摘要】目的研究远隔缺血预适应(/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FC)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带区自噬相关蛋白Beclinl 、LC3B 以及内质网分子伴侣GRP78、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 ERS )相关通路PERK/p-eIF2%的影响,探讨RIPC 保护脑缺血损伤作用的相关机制。
方法 将24只健康雄性Spmyue-Dawle/大鼠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 (Sham )组、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 MCAO )组和RIPC + MCA 0组。
远隔缺血后适应的研究进展
远隔缺血后适应的研究进展远隔缺血后处理尤其是肢体远隔缺血后适应是在缺血后处理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因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应用性强,且具有事后性,目前已成为研究保护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热点。
远隔缺血后处理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内源性保护作用,但其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因此,我们就远隔缺血后适应对脑组织的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远隔缺血后适应;肢体缺血后适应;缺血再灌注;缺血性脑血管病;损伤;机制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研究有效可行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成为迫切需要。
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器官缺血/再灌注(I∕R)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为目前研究热点。
1 远隔缺血后适应的发展及现状自1986年Murry等[1]首次提出”缺血预适应”后,大量学者对缺血处理进行了如火如荼的研究。
1993年Przyklenk等[2]提出了”远程缺血预处理”。
但均由于疾病的不可预知性而受到局限。
Zhao等[3]于2003年对犬心肌I/R 研究中提出了”缺血后适应”。
突破了必须在缺血前实施操作的局限。
2005年,Kerendi等[4]通过在大鼠心肌I/R模型中,首次提出了”远隔缺血后适应”。
2 远隔缺血后适应与脑保护脑组织对缺血极其敏感,经过漫长的探索,从心脏到脑,从动物到人体,大量学者发现四肢对缺血耐受性良好,于是远隔肢体缺血后适应(Limb 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LIPC)成为研究热点。
2012年曹金强等[5]通过重复袖带压迫单侧肢体,发现其对中心动脉压无不利影响。
同年王贝娜等[6]首次采用非侵袭性LIPC对临床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发现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血清CRP水平差值显著降低,说明短暂LIP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起到促进作用。
但有学者认为,梗死体积减少并不代表神经功能可以恢复,原因可能是神经功能改善需要康复时间。
远程缺血性预适应训练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远程缺血性预适应训练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曹友林;段志辉【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年(卷),期】2019(12)12【摘要】目的探讨远程缺血性预适应训练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4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远程缺血性预适应训练,两组患者均治疗5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缩小率、脑血流及代谢改善率。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脑梗死体积缩小率、脑血流及代谢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远程缺血性预适应训练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有效促进缺损神经功能恢复,缩小脑梗死体积,改善脑血流和代谢。
【总页数】2页(P21-22)【作者】曹友林;段志辉【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相关文献】1.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的影响2.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保护作用3.远程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4.远程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5.缺血预适应训练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氧代谢及血供状态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余超,刘进【摘要】 远端缺血预处理可以诱导脑缺血耐受形成从而产生脑保护作用,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可通过机体不太重要的器官的缺血预处理来保护重要器官如脑、心脏、肺、小肠、胃、肝等,其脑保护机制可能与内源性一氧化氮、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道、Notch 信号、热应激蛋白70表达、抗氧化作用、抑制神经元凋亡、神经和(或)体液因素等有关。
现对远端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相关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 远端缺血预处理;脑缺血;脑保护【文献标识码】 A DOI: 10.7507/1002-0179.20130096综 述【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成都,610041)【作者简介】 余超(1987-),女,四川甘孜人,在读硕士,E-mail :77908841@【通讯作者】 刘进,E-mail :scujinliu@ 【网络出版时间】 2013-02-06 18:25【网络出版地址】 /kcms/detail/51.1356.R.20130206.1825.007.html脑卒中作为一种致死危险仅次于癌症和心肌梗死的重大疾病,已成为倍受关注的问题。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类临床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一些脑部手术及休克状态也会引起大脑缺血,即使得到及时的治疗,之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仍将损害脑功能。
对此,现有的手段和方法如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其共同特点是人为地、外来地和被动地作用于机体,没有调动和发挥机体主动抗病能力。
因此,寻求一种全新的防治方法成为临床医师共同的课题。
继Murry 等[1]首次发现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1993年Przyklenk 等[2]发现心脏局部的缺血预处理对邻近心脏组织亦有保护作用,即器官内部的远端缺血预处理(RIP )。
随后的研究显示,肾脏、小肠及骨骼肌等组织的缺血预处理不仅能减轻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而且对远端的器官如脑、心脏、肝脏、肾、胰腺、肺及血管等也具有保护作用[3-9]。
肢体缺血预适应保护远隔组织器官的应用研究进展
肢体缺血预适应保护远隔组织器官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淑娟;娄建石
【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
【年(卷),期】2006(22)11
【摘要】肢体缺血预适应是指肢体短暂缺血后使肢体本身骨骼肌或远隔组织能耐受较长时间的缺血损伤.肢体缺血预适应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通过机体不太重要的器官预适应而保护重要器官如心脏、肺、脑、小肠、胃、肝等,其机制可能与神经与体液因素、局部或全身因素、钾通道、腺苷受体、阿片受体、线粒体等有关.
【总页数】4页(P1300-1303)
【作者】李淑娟;娄建石
【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天津,300070;天津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天津,30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5;R323.7;R364.12;R459.9;R541.02
【相关文献】
1.灯盏花在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远隔多器官损伤的预防作用 [J], 李红梅;崔乃杰;崔德健
2.短暂肢体缺血预适应对远隔组织器官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进展 [J], 马春;罗玉敏;吉训明
3.参麦注射液对兔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远隔器官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J], 段
国贤;赵春秀;王艳蕾;刘丽华;赵景霞;张硕森
4.牛磺酸预防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远隔多器官的损伤 [J], 李红梅;崔乃杰;崔德健
5.肢体缺血再灌注对脑组织细胞色素C的影响及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 [J], 周洪霞;王海涛;张宇新;张作凤;魏子峰;王永生;司道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保护作用
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李如娟;曹金强;杨金波;李思颉;周冀英【期刊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2(9)7【摘要】[目的] 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收集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病史,并经药物规范治疗,将高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并经影像学证实为颅内外多发性狭窄的患者145例.按照3:2的比例随机分为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组(rIPC组)85例,对照组60例.两组均严格按照2011年美国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用药,控制危险因素.同时给予rTPC组患者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采用双臂血压计将双上肢加压至180 ~200 mm Hg,维持5min,放气休息5min,为1个循环,每次连续训练5个循环,1次/d,共治疗6个月.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及再梗死的发生率.其中rIPC组35例,对照组26例,接受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检查,观察脑血流及代谢改善的情况.[结果] 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rIPC组中神经功能缺损有改善的有71例(83.5%),对照组有40例(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RI检查显示,rIPC组有3例(3.5%)再次发生脑梗死,对照组有8例(13.3%)再次发生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SPECT检查显示,rIPC组脑代谢及血流较治疗前有改善的有29例(82.9%),对照组有13例(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rTPC后,无一例患者出现心率、血压改变及其他不适感.[结论] 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可以明显改善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改善脑血流及代谢,并且可以预防脑梗死的再发生.%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limb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 on patients with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145 patients with previous history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or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ed regularly by drugs and all the risk factors controlled within the normal range were enrolled. They were diagnosed as multiple extracranial or in-tracranial stenosis with imaging. They were divided into a limb rIPC group (n = 85) and a control group (n=60) according to the ratio of 3/2. Both groups were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medication of U. S.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secondary prevention guidelines 2011 and controlled the risk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the rIPC group was given 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training, using a dual-arm sphygmo-manometer to pressurize both upper limbs to ISO —200 mm Hg, maintained for 5 minutes, and deflated and rested for 5 minutes as a cycle. The continuous training was 5 cycles each time, once a day for 6 months. The neurological improvement and re-infarction rate of patients were observed. Thirty-five patients in the rIPC group and 26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examin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was observed. Results ①Compared to the condition before treatment,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s were improved in 71 patients ( 83. 5% ) in the rIPC group and 40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②MRI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3 patients (3.5% ) in the rIPC group and 8(13.3% ) in the control group had recurrent cerebral infarct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 ③Compared to the condition before treatment, the SPECT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cerebral metabolism andcerebral blood flow were improved in 29 patients (82.9% ) in the rIPC group and 13 (50.0% )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2 groups (P<0.01). ④After rIPC, no patients had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changes, and other discomforts. Conclusion limb ischemia preconditioning may obviously improve neurological deficits caused by is-chemic stroke, improve the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and prevent the recurr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总页数】5页(P337-341)【作者】李如娟;曹金强;杨金波;李思颉;周冀英【作者单位】河北邢台巨鹿县医院神经内科,055250;400016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河北邢台巨鹿县医院神经内科,055250;400016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400016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远隔缺血预适应和后适应对缺血性卒中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 [J], 甄晓悦;陆晓2.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的影响 [J], 张雪杰;施健;刘学文3.RESCURE BRAIN试验: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体积增大及临床结局的影响 [J], 刘婧伊;刘丽萍4.PET脑代谢-脑血流联合显像对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的评估价值 [J], 王磊;宣萱;崔璨;马云川;吉训明;王曼;苏玉盛;彭程;张琳瑛;刘亭廷;尚建文5.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及对BDNF、MMP-9的影响 [J], 薛超萍;闫重辰;吕良;于丽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远隔缺血后适应在缺血性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远隔缺血后适应在缺血性血管病的研究进展张元杰1曲辅政21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院256600;2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心内科264000通信作者:曲辅政,Email:【摘要】远隔缺血后适应(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C)是指在再灌注后通过给予快速、间断性的肢体血流中断刺激,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以减轻重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力。
早期再灌注治疗是缺血性血管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大量研究及临床证据表明:恢复某些缺血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及氧供反而加重组织损伤即缺血-再灌注损伤,包括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如心律失常、心肌舒缩功能障碍、代谢异常以及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及脑梗死面积增大等损伤。
国内外研究发现远隔缺血后适应具有减轻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为应对减轻再灌注损伤这一挑战,远隔缺血后适应目前成为临床研究的热门话题。
因此尽快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是缺血性血管病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案,其中包括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手段。
但是恢复器官血流灌注后所致的再灌注损伤又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其中心脏及脑对血流灌注及氧供需求高,极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探究减轻再灌注损伤成为了缺血性血管病研究热门话题。
【关键词】远隔缺血后适应;缺血性血管病;心肌梗死;脑梗死;减轻再灌注损伤Research progress of 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in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Zhang Yuanjie1,Qu Fuzhen21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Binzhou256600,China;2Department of Cardiology,Yantai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Yantai26400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Qu Fuzhen,Email:【Abstract】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C)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activate the endogenous protective mechanism of the body to reduce the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of important organs by giving rapid and intermittent stimulation of limb blood flow interruption after reperfusion.Early reperfusion treatment is the main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but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and clinical evidences show that the recovery of blood perfusion and oxygen supply of some ischemic tissues and organs aggravates the tissue damage,i.e.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ncluding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I/R)injury,such as arrhythmia,myocardial systolic and diastolic dysfunction,metabolic abnormality,myocardial ultrastructural changes,and increased cerebral infarction area.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found that 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can reduce the reperfusion injury of heart,brain, kidney,and other important organs.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 of reducing reperfusion injury,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clinical research.【Key words】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 Myocardial infarction;Cerebral infarction;Reducing reperfusion injury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年龄的增长,缺血性血管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逐渐成为老年人常见病之一,成为老年人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完整版)远程缺血预适应概要
远程缺血预适应目录一、远程缺血预适应的概念二、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的操作方法三、远程缺血预适应的作用机制四、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五、远程缺血预适应在国内外科学研究与临床历程六、远程缺血预适应的应用与发展七、(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 也常被简称为 RIP 或 RIPC , 是指机体部分器官 (如上肢在受到短暂的、可逆性缺血缺氧刺激后, 通过诱导缺血器官以外的其他脏器(如心脏、大脑、肝脏、肾对随后发生的严重或致命的缺血缺氧产生保护作用。
由于人类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比 RIP 更好的内源性心肌保护手段, 所以RIP 一直是心脑缺血性疾病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被医学界认为是一种最安全的内源性物理疗法,对于心脑血管有着难以替代的保护作用。
二、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的操作方法训练者持平躺或卧姿,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对上肢进行加压至 200— 220毫米汞柱保持 5分钟,然后再放气休息 5分钟,接着再加压至 200-220毫米汞柱 5分钟, 这样做 5个循环, 共 45分钟, 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坚持长期训练, 定期复查。
具体加压刻度设置,一般按照训练者的实际血压数加 40毫米汞柱, 比如正常血压为 140毫米汞柱, 则加压到 180毫米汞柱就可以达到远隔缺血的效果。
1(SOD释放这会加重心肌的损伤, 这是由于恢复血 (oxygen free radical , OFR 所致。
而心肌缺血预适应能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激发 SOD 生成释放,从而有效遏制活性氧对心肌的攻击。
心肌供血时, 黄嘌呤氧化酶和水反应生成尿是生物氧毒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SOD 它可以催化氧分子和氢分子发生化学反应, 尽管过氧化氢仍是对机体有CAT 和过氧化物酶(POD 会立即将其分2、促使 A(PKA的提升和依赖于 cAMP 的蛋白激酶 A(PKA:国外学者 Loncher 证的短暂缺血过程中明显升高,促使 cAMP 升高, cAMP 的升高可以增强的表达, PKA 通过使胞膜 L_型钙离子通道磷酸化来使收缩期心肌细胞的 C 矿内流增加,同时促进肌浆网 Ca2+释放,从而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远程缺血预适应概要
远程缺血预适应目录一、远程缺血预适应的概念二、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的操作方法三、远程缺血预适应的作用机制四、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五、远程缺血预适应在国内外科学研究与临床历程六、远程缺血预适应的应用与发展七、(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 也常被简称为 RIP 或 RIPC , 是指机体部分器官 (如上肢在受到短暂的、可逆性缺血缺氧刺激后, 通过诱导缺血器官以外的其他脏器(如心脏、大脑、肝脏、肾对随后发生的严重或致命的缺血缺氧产生保护作用。
由于人类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比 RIP 更好的内源性心肌保护手段, 所以RIP 一直是心脑缺血性疾病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被医学界认为是一种最安全的内源性物理疗法,对于心脑血管有着难以替代的保护作用。
二、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的操作方法训练者持平躺或卧姿,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对上肢进行加压至 200— 220毫米汞柱保持 5分钟,然后再放气休息 5分钟,接着再加压至 200-220毫米汞柱 5分钟, 这样做 5个循环, 共 45分钟, 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坚持长期训练, 定期复查。
具体加压刻度设置,一般按照训练者的实际血压数加 40毫米汞柱, 比如正常血压为 140毫米汞柱, 则加压到 180毫米汞柱就可以达到远隔缺血的效果。
1(SOD释放这会加重心肌的损伤, 这是由于恢复血 (oxygen free radical , OFR 所致。
而心肌缺血预适应能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激发 SOD 生成释放,从而有效遏制活性氧对心肌的攻击。
心肌供血时, 黄嘌呤氧化酶和水反应生成尿是生物氧毒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SOD 它可以催化氧分子和氢分子发生化学反应, 尽管过氧化氢仍是对机体有CAT 和过氧化物酶(POD 会立即将其分2、促使 A(PKA的提升和依赖于 cAMP 的蛋白激酶 A(PKA:国外学者 Loncher 证的短暂缺血过程中明显升高,促使 cAMP 升高, cAMP 的升高可以增强的表达, PKA 通过使胞膜 L_型钙离子通道磷酸化来使收缩期心肌细胞的 C 矿内流增加,同时促进肌浆网 Ca2+释放,从而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药理性预适应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药理性预适应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李美艺;张颜波;牛敬忠;杨明峰
【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0(27)4
【总页数】3页(P377-379)
【作者】李美艺;张颜波;牛敬忠;杨明峰
【作者单位】泰山医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泰山,271000;泰山医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泰山,271000;泰山医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泰山,271000;泰山医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泰山,2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
【相关文献】
1.中药对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J], 甘照儒
2.高压氧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J], 刘玲;杨于嘉
3.缺血后适应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脑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J], 李美艺;张颜波
4.EPO对缺血性卒中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J], 张斯佳; 罗玉敏
5.丙泊酚对缺血性脑损伤脑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黄蕊;刘志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辅助二级预防药物治疗高度狭窄或闭塞性脑血管病临床干预的短期效果分析
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辅助二级预防药物治疗高度狭窄或闭塞性脑血管病临床干预的短期效果分析马春;李淑婷;吉训明;罗玉敏【摘要】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对脑血管高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共纳入16例脑动脉高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随机纳入到预适应组和药物组,每组各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规范卒中二级预防治疗;预适应组同时辅助短暂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疗程半年.观察两组患者脑缺血事件发生率、症状改善率、mRS评分以及颈动脉超声和TCD的结果,并检测血清cAMP、HIF-1α和VEGF.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脑缺血事件;顸适应组症状改善率87.5%,药物组62.5%,无统计学差异(P>0.05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管狭窄程度,无统计擘差异(P>0.05).预适应组治疗后血清cAMP的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5.8±2.2 VS 8.9±2.7nmol/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物组治疗前后血清cAMP的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症状,其作用可能与血清cAMP增高有关.【期刊名称】《罕少疾病杂志》【年(卷),期】2011(018)006【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肢体缺血预适应;卒中二级预防治疗;脑血管狭窄【作者】马春;李淑婷;吉训明;罗玉敏【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脑血管病实验室,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脑血管病实验室,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脑血管病实验室,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我国因脑血管病引起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22.45%[1],而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大多数,而颈脑动脉狭窄为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文献报道,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年卒中率可高达13%,而未经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所致卒中年发作率高达8%-10%[2],亚洲地区该比例可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