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教学设计的范文

合集下载

《对联》优秀教学设计

《对联》优秀教学设计

语言实际运用专题-------对联教学目标1.积累名联趣联,学习对联知识。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以及独立思考的方法。

3.提高审美情趣 , 陶冶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与审美能力。

2、教学难点:通过拟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课堂导学流程与训练设计:一、导入二、走进对联1、我们一般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见到对联?2、你知道对联有些什么特点?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师友互助对联规则名对名动对动实对实虚对虚内容上下两相望词类相当结构同上下两句字数等之间莫有重字现朗读李渔《笠翁对韵》中的部分句子,进一步体会对联的特点。

天对地,雨对风,大地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三、小试牛刀1.试着填补下列诗句大漠孤烟直------------- 海内存知己------------ 荡胸生层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烽火连三月------------- 潮平两岸阔-------------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些我们曾经学过的诗歌也含有很多对联、2.判断一下对联哪一联是上联,那一联是下联,并试着断句、朗读背诵。

A“事理通达心气平和”“品节详明德性坚定”B“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C“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3,邻居王阿姨家贴了一幅对联:“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贴在左边,“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贴在右边。

请你依据对联的有关知识,说说她是否贴对了。

4.连线题。

志见出师表草堂留后世,一门父子三词客,好为梁父吟诗圣著千秋。

千古文章四大家。

武侯祠杜甫草堂三苏祠5、猜猜看邀网友谈古今议评天下迎剑客论英雄驰骋疆场五环连五星奥运和中国同在福娃送福祉长城与赫拉齐辉爱心拳拳似块块山石固江堰善款源源如涓涓溪水汇汶川6、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曾为茅盾纪念馆作了一副对联,其中巧用了茅盾的小说篇名。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创作出有创意的对联。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写作技巧4. 名联欣赏和解析5. 学生对联创作实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示例法:展示名联,让学生欣赏和解析。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联创作心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2. 名联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联供学生欣赏和解析。

3. 练习纸:供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4. 评分标准:制定对联创作的评分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示例解析名联。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对联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每组选出一副最佳对联进行展示,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和讨论。

5. 总结:对学生的对联创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副对联。

教案示例: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创作出有创意的对联。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写作技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示例法:展示名联,让学生欣赏和解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2. 名联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联供学生欣赏和解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对联的基本概念1.1 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由上下两句话组成,对仗工整,韵律协调。

1.2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繁荣,至今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1.3 对联的作用: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还具有装饰、喜庆、祭祀等多种功能。

第二章:对联的基本结构2.1 对联的上下两句:对联通常由上下两句组成,上联和下联,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

2.2 对联的平仄和韵脚:对联要求平仄相间,韵脚相同,以达到韵律协调的效果。

第三章:对联的创作方法3.1 拟题: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对联的主题和内容。

3.2 思考对仗:在上联的基础上,思考下联的内容,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

3.3 选择词语:选择恰当的词语,注意词语的意义、感情色彩和韵脚。

3.4 拟写对联:根据对仗和词语的选择,拟写上下联,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晰。

第四章:对联的鉴赏和评价4.1 对联的鉴赏:通过欣赏优秀的对联作品,理解对联的意义、形式和艺术价值。

4.2 对联的评价:从对仗、韵律、意义、语言等方面对对联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对联的应用和传承5.1 对联的应用:对联在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广泛应用,增添了喜庆和文化的氛围。

5.2 对联的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教育、比赛等方式,传承和弘扬对联文化。

5.3 对联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联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第六章:对联的修辞手法6.1 对联中的对仗:对仗是对联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辞手法,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对应,词性相对应,结构相对应。

6.2 比喻和象征:在对联中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富有表现力和深度。

6.3 拟人和托物言志:通过对联中的拟人和托物言志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

第七章:对联的写作技巧7.1 炼字:在对联写作中,精心挑选字词,使对联语言更加精确、生动。

初中语文《对联》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对联》教学设计

语文活动课专题--对联趣谈活动目的: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集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

活动过程:一.教师谈话引入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

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

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二.对联趣事1、猜数字联: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横批:南北——没有东西上联:二三四五——缺一(衣)下联:六七八九——少十(食)你知道这副对联含着的意思吗?2、鲁迅先生小时侯在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时,就有对联课。

一次老师出题“独角兽”,同学中有的对“二头蛇”,有的对“九头鸟”,老师都不满意。

鲁迅对“比目鱼”,老师点头赞同。

还有一回,老师出了五字上联:“陷兽入阱中”,鲁迅对“放牛归林野”,也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3、我们所熟悉的清朝国学大师纪晓岚,他不仅学识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嘴铜牙”的美誉。

同时,他也是一位对联圣手,在对联百花园里留下了许多佳话。

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

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

于是出了一句上联:两碟豆;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一瓯油。

(你觉得纪晓岚对得如何?)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我说的是——两蝶斗”。

(如果你是纪晓岚,你会如何对下联呢?我们来看看纪晓岚的下联,你觉得怎样?)纪晓岚随即说: “我说的是—一鸥游”。

《对联》教案范例

《对联》教案范例

《对联》教案范例教学目的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二、了解对联的特点.三、掌握对联的写作教学设想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对联》教案。

学会对联的写作。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导入对联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画,说出门上贴有什么?二、对联的起源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

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

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

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北宋王安石曾在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歌剧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

”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

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

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

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 --------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

例如解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 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

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

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

对联课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对联课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对联课二、课程目标:1. 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特点、分类等。

2. 学会欣赏和创作对联,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时安排:共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相关对联资料、图片、视频等。

3. 学生练习用纸、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

2. 展示一些著名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特点、分类等。

2. 分析对联的构成要素,如平仄、对仗、意境等。

3. 通过实例讲解对联的欣赏方法。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自己熟悉的对联,分享给大家。

2. 教师点评,总结对联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对联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对联,互相点评。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对联的创作技巧,如立意、构思、用词等。

2. 分析优秀对联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如何创作出好的对联。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尝试创作对联,互相交流、修改。

2. 教师点评,总结对联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对联创作技巧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互相点评。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对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节日装饰、喜庆场合等。

2. 分析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传承意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与节日、喜庆场合相关的对联。

2. 教师点评,总结对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传承意义。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对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传承意义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与节日、喜庆场合相关的对联,互相点评。

(二)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对联教案(合集5篇)

对联教案(合集5篇)

对联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对联教案、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对对的过程中,采用启发的办法,帮助学生对出正确答案。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书法展示、用学生姓名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对对子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学会基本的对仗方法,学会自主、创新、推理、演化。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参与活动,激发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学习1.关于对联的知识,重点抓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异”“区分上下联”“对联的张贴”的知识,学生课前解决。

对联教案初中

对联教案初中

对联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基本特点,提高对对联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3. 训练学生运用对联技巧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3.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4. 对联的鉴赏和评价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例如,可以讲述古代文人墨客对联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对联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解答。

对联的基本特点包括: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语意相关、字数相等。

对联的分类包括:春联、挽联、寿联、行业联等。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选词、如何对仗、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

同时,教师可以举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对联的创作技巧。

4. 课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对联创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借鉴,提高创作水平。

练习结束后,教师选取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5. 对联鉴赏教师选取一些经典对联,让学生进行鉴赏和评价,分析其艺术价值。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对联中汲取文化营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6.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技巧。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联创作能力的提高2. 学生对对联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 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和喜爱程度五、教学资源1. 对联教材或相关资料2. 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3. 经典对联作品集六、教学建议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联。

2.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3. 联系实际,让学生尝试运用对联进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对联教学教案设计模板

初中对联教学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起源和特点。

(2)掌握对联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3)学会欣赏和创作对联。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对联的基本概念、起源和特点。

(2)对联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对联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创作对联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对联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

(2)提问:你们对对联有哪些了解?为什么说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2. 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1)介绍对联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讲解对联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3. 欣赏优秀对联作品(1)展示一些经典的对联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特点。

(2)引导学生发现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

4. 小组合作,创作对联(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主题进行对联创作。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展示与评价(1)每组展示自己的对联作品,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2)教师点评,总结对联创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创作一副对联,并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

2.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分工合作、沟通协调等。

3.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对对联创作的掌握程度,如作品是否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否具有创新性等。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创作能力。

对联备课教案模板范文

对联备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特点、结构等。

(2)掌握对联的写作技巧,能够独立创作简单的对联。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审美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对联的基本知识。

(2)对联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对联的平仄、对仗、意境等方面的把握。

(2)创作出具有个性特色、富有文化内涵的对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播放对联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特点、结构等。

(2)分析对联的平仄、对仗、意境等方面的技巧。

(3)举例说明优秀对联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3. 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对联。

(2)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予修改建议。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对联的写作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互相学习、借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合作等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评价其作业质量。

3. 对联创作:评价学生创作的对联是否具有个性特色、富有文化内涵,以及是否符合对联的写作规范。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对联的基本知识、写作技巧、优秀案例等。

2. 教学视频:展示对联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

3. 教学图片:展示对联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对联的美。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让学生了解对联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对联训练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对联训练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特点、结构等。

2. 培养学生欣赏对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写作技巧。

2. 难点:对联的构思与创作。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对联,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

2. 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历史背景。

(二)新课讲解1. 讲解对联的定义、特点、结构等基本知识。

2. 分析对联的平仄、对仗、意境等要素。

3. 讲解对联的写作技巧,如:起承转合、借景抒情、对仗工整等。

(三)实践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对联的写作规律。

2. 教师提供一些对联素材,让学生进行创作练习。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搜集民间对联,了解对联的多样性。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首具有地方特色的对联。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对联比赛,评选出优秀作品。

1. 学生对对联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欣赏和创作对联的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对联基本知识》、《对联写作技巧》等。

2. 教学素材:民间对联、地方特色对联等。

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七、教学时间1. 导入新课:5分钟2. 新课讲解:15分钟3. 实践练习:20分钟4. 拓展延伸:10分钟5. 教学评价:5分钟八、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对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对联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对联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对联》教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二、了解对联的特点三、掌握对联的写作教学设想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

学会对联的写作。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联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画,说出门上贴有什么?二、对联的起源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

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

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

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北宋王安石曾在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歌剧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

”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

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

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

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

例如解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

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

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

《对联》教学设计(通用5篇)

《对联》教学设计(通用5篇)

《对联》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对联》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学习重点]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学时]2课时[学习过程]一、了解对联的起源中华第一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二、了解对联的特点杨升庵是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

他五六岁时,就很勤奋聪颖,受到相亲们的夸奖。

有一回,他在家乡始康县(今四川新都县)一个堰塘洗澡。

始康县令恰巧路过堰边,见杨升庵并不回避,顿时火冒三丈,本想派人打他一顿板子,可是杨升庵拒不上岸。

县令美办法,便叫跟班把他的衣服裤子挂在路边的古树上,说:“我出幅对子——‘千年古树为衣架’,你若是对得好,便还你衣裤。

”杨升庵不等县令话音落,便在堰里信口对出了下联。

县令一听,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还给杨升庵,并请他到县衙作客。

从此,杨升庵便有了“小神童”的称号,当地的农民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为“娃娃堰”。

1.试一试:为这个对联拟出下联。

千年古树为衣架2.想一想:你所对的对联有什么特点?三、牛刀小试(一)评改对联1.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2.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3.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上联改为:(二)改改高考卷1.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2.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下联:丹霞西樵鼎湖,全是广东名山。

3.上联: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下联: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

4.上联: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下联:老舒心少舒心老少舒心。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通用)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通用)
表现手法
03
CHAPTER
常见对联类型及特点分析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表达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春节专用
春联内容多涉及喜庆、吉祥、祝福等主题,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
喜庆吉祥
婚姻祝福
婚联是用于庆祝婚礼的对联,表达对新人美好婚姻的祝愿。
场合特定
婚联适用于结婚场合,需根据婚礼的规模和气氛来选择适当的对联。
让学生依次朗读自己的对联,并解释创作灵感和寓意。
其他同学可以记录展示的要点和亮点,为后续的讨论和评价做准备。
评价标准
1. 学生自评
2. 同学互评
3. 教师点评
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寓意深刻、创意新颖。
鼓励同学们相互评价作品,提出建设性和具体的建议。
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简要评价,阐述创作过程和心得。
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通过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学习,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文化素养的提高
对联创作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通过课程中的创作实践,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对联文化,了解更多的对联作品和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解析
寿联示例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解析
这是一副以祝寿为主题的寿联。上联“福如东海长流水”,比喻福气像东海的水一样源源不断;下联“寿比南山不老松”,比喻寿命像南山的松树一样长青不老。整副对联寓意吉祥,表达了对长辈的美好祝愿。
05
CHAPTER
学生作品展示及评价
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对联作品,可以通过投影、黑板或纸质形式进行。

对联教案初中语文

对联教案初中语文

对联教案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基本特点,提高学生对对联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通过对对联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对联的基本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韵味悠长。

3. 对联的分类:春联、寿联、挽联、书画联、行业联等。

4. 对联的写作技巧:选词炼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创新表达。

5. 欣赏和创作对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对对联的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创新表达,提高学生的对联写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历史、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2. 示范法:教师示例,引导学生欣赏和创作对联。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合作创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

4. 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对联的奥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韵味悠长。

3. 讲解对联的分类,让学生了解各种对联的特点和用途。

4. 讲解对联的写作技巧:选词炼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创新表达。

5. 欣赏经典对联,引导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6. 实践环节:分组合作,让学生尝试创作对联。

7. 展示成果:各组展示创作成果,大家共同欣赏、评价。

8.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六、课后作业:1. 收集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在民间的应用。

2. 创作一副对联,体现个人风采。

3. 家庭作业:与家长一起欣赏对联,感受对联文化的魅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历史,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难点: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通过讲述对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10 分钟)
- 介绍对联的定义、组成部分(上联、下联、横批)和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境相承等)。

- 通过一些典型的对联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特点。

3. 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15 分钟)
- 讲解创作对联的基本要求,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等。

- 提供一些对联创作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学生分组创作对联(15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创作自己的对联。

-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5. 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并解释其意义和创作思路。

-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建议。

6.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总结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以及创作对联的方法。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对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了创作对联的基本方法。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对联》教案设计参考

《对联》教案设计参考

《对联》教案设计参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了解对联的发展历程。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对联的优美语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学生能够创作出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内容丰富的对联。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

2.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提高对联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感受对联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2. 学生在创作对联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对联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历程。

2. 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

3. 对联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对联的写作技巧,尤其是对仗和平仄的运用。

2. 创作具有丰富内容和独到见解的对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精美的对联作品,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对联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历程。

4. 案例分析:教师分析经典对联案例,引导学生欣赏对联的优美语句。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创作对联,互相借鉴、修改。

6. 作品展示:各小组展示本组创作的对联,全班同学共同欣赏、评价。

8.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独立创作一副对联,下节课进行展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联写作的基本技巧掌握情况。

2. 学生对联作品的结构、对仗、内容等方面的质量。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经典对联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创作对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 任务驱动: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创作对联,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对联作品:教师准备丰富的对联作品,用于教学演示和让学生欣赏。

2. 教材: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对联写作教材,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对联知识。

对联备课教案模板范文

对联备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题:《对联的魅力》年级:五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学会欣赏和创作简单的对联。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仗、平仄、意境等。

2. 对联的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1. 对联平仄的掌握。

2. 创作富有意境和韵味的好对联。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对联资料、对联作品。

2. 学生准备:提前收集关于对联的资料,准备创作对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展示一些有趣的民间对联,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对联?对联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解1. 介绍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仗、平仄、意境等。

2. 通过实例讲解对联的平仄规则,让学生掌握平仄的基本概念。

3. 分析优秀对联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三、实践练习1. 让学生尝试分析所给对联的对仗、平仄和意境。

2. 学生分组讨论,创作简单的对联。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提高自己的对联创作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对对联的理解。

2. 展示学生上节课创作的对联,进行点评。

二、新课讲解1. 深入讲解对联的意境创作,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 分析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实践练习1.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幅富有意境的对联。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生活,提高自己的对联创作水平。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对对联的理解、创作能力以及作品的意境和表达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教学设计的范文
1.初步认识对联这种文学形式,诵读对联,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2.在诵读对联中认识13个生字;会正确、规范书写10个生字。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通过书写表达汉字的形体美。

读文识字,会认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初步理解对联所表达的意思。

老师:在黑板张贴一副完整的对联,课件一套,红纸,黑色彩色笔若干。

学生:课前搜集对联。

1~2课时。

1.请学生观看课件,感受过春节的热闹气氛。

2.谈话揭示课题。

孩子们,过年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对联(教师指向张贴在黑板上的对联),学生齐读课题。

3.以形象的对联入手,初识对联。

(1)抽学生读:“春回大地,春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家新”。

读了对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认识对联。

(师: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对联,一副完整的对联包括横联、上联、下联,别看简简单单的对联,它包含的内容可丰富了。


1.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评。

3检查识字、学词情况。

(1)将生字放在五颜六色的气球中逐一让学生认识。

联”、“六畜”、“财”、“茂盛”、“风调雨顺”,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的字音。

“爆”、“财”: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扩词。

(当学生说到“爆炸”时,老师相机教育学生注意安全,远离爆炸,渗透安全教育。


“稻米”、“六畜”,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想猜猜进行理解:“稻米”还可以叫什么?“六畜”指农民伯伯饲养的六种牲口,请孩子们猜一猜有哪些。

(通过这一形式的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骤然高涨,轻松理解了难点词的意思)
“茂盛”:结合窗外的那棵高大的黄桷树进行说话练习。

(2)词语(四字词、三字词教学)。

过渡:对联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词语,藏在灯笼里,孩子们,想和它们交朋友吗?(将四字词、三字词分别放入灯笼里让学生认读,在读中体会含义)
“爆竹声声”、“梅花点点”,读了这两个词语,结合课文插图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过年的
热闹场面,听到了鞭炮噼噼啪啪的声音,看到了朵朵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展示它的美丽,散发着它的芳香)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组词语是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的,在读中体会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了什么?(丰收的粮食、肥壮的牛羊)
“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读好了这些词语,你想把它们送给谁?(生:我想把它们送给做生意的人,祝他们生意红红火火)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边读边体会,你感受到了什么?(对学生的理解加以鼓励,教师不作具体讲解)
“三字词”教学,在朗读中记忆、积累。

过渡:学好了生字词,下面老师把它们送回到对联的家中,老师相信你们会把对联读得更好。

1.配乐朗读。

(配上喜庆吉祥的音乐,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读文氛围,学生很容易入情入景地读好对联)
(1)配乐自由读。

(2)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对联进行朗读,并读给小伙伴听听,小伙伴读得好的,给他画上一面小红旗进行奖励。

(3)抽学生读、评读、赛读。

(4)男女生以对对子的方式朗读对联。

2.按节奏朗读。

过渡:读好了对联,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一下对联有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两两相对,每句字数相等,根据前面的词语教学,学生很容易观察出对联中都藏有四个字的词语和三个字的词语。

(2)教师相机点击课件,将对联分成“×××× /×××”的节奏指导朗读。

(师:我们读对联时,不仅要有感情地朗读,还应像古诗那样,读出对联的节奏,读出韵味)
(3)教师引读,学生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积累词句。

3.游戏——对对联。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书中的对联与黑板张贴的对联有什么不同。

(缺少横联)教师相机出示四句横联(辞旧迎新、欣欣向荣、恭喜发财、普天同庆),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将横联添加在课文中的对联上。

(2)学生汇报并简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对对联。

1.学生交流在课前搜集的对联。

2.教师出示搜集的对联让学生朗读,进行拓展迁移。

过渡:孩子们,读了那么多对联,又增长了不少知识,那你们想把这些对联送到红纸上去吗?但对联中有两个调皮的汉字娃娃,想让你们把它俩写得漂漂亮亮的,它们才愿意回去,教师相机出示生字“顺”和“盛”。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写好这两个字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将生字的重点笔画用不同的颜色填写,利于学生观察)
2.教师范写,在书写过程中强调这两个字间架结构的摆放应紧凑,这样写出来的字才美观。

3.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通过写生字过渡到书写对联(将课前准备的红纸、黑色笔分发到各小组,小组合作书写一副完整的对联,包括横联,学生可以写书上的对联,也可以写在课外搜集的对联)。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