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第一章 等腰三角形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第一章 等腰三角形

1.1等腰三角形一、知识点梳理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①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②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定义)③等腰三角形等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地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①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②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定义)②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4.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定义)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5.反证法: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成为反证法。

6.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7.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8.作图要求:掌握尺规作图用两条已知线段做等腰三角形二、经典题型总结题型一: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角题型二: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线段长度题型三:用反证法证明简单证明题题型四: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题型五:动点与等腰三角形题型题型六: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综合提升题三、解题技巧点睛1.在做等腰三角形类问题时可以随时“标图”,把相等的角或者相等的边用相同的小符号标注,便于我们清晰的读图。

2.若题目中需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通常会想到:①两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②两条线短可以平移为某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3.在图形中如果涉及到求边长问题,我们通常首先想到:根据欲求边构建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4.在求角度的题目中,若思路不清晰,则本着两个计算原则去列式:①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②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5.特别注意几个特殊角:75°、105°、120°、135°、150°,若图形题中出现了这几个特殊角并且涉及到求线段,则很有可能需要我们做辅助线把75°角分成45°角和30°角;而把105°角分成60°角和45°角;把120°角分成90°角和30°角或两个60°角;把135°角分成90°角和45°角;把150°角分成90°角和60°角。

浙教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浙教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中线性质是指等腰三角形 底边上的中线与顶角相对的边平行且 等于该边的一半。
详细描述
在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与顶 角相对的边平行,并且长度为该边的 一半。这个性质在证明等腰三角形的 性质和判定定理时非常有用。
推论二: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性质
总结词
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性质是指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也是底边的垂线和中线 。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总结词
等腰三角形具有轴对称性、底边上的中线与高线重合等性质 。
详细描述
等腰三角形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轴对 称性,即沿等边中垂线折叠后,两侧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此 外,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与高线重合,这也是一个重要 的性质。
03
浙教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定理内容
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 理,能够灵活运用解决相关问题。
注重与实际问题的结合,提高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对三角形基本性质的理解,为后 续学习打下基础。
THANKS
感谢观看
浙教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定理
• 引言 •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 浙教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 定理的推论和变种 • 定理的实践应用 • 总结与回顾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 ,其两边长度相等。
02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确定一 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的准 则。
学习目标
总结词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存在两边相等,则这个三角 形是等腰三角形。
详细描述
在三角形中,如果已知其中两边长度相等,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个 定理是等腰三角形判定的基础,也是证明等腰三角形相关性质的过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边边边全等条 件,可以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八年级数学下册 1 三角形的证明 课题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1 三角形的证明 课题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

课题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学习目标】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2.了解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并能简单应用.【学习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学习难点】反证法的证明方法.行为提示:点燃激情,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独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方法指导: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两种:①根据定义判定;②等角对等边.2.“等角对等边”可以将图形中角的等量关系转化为线段的等量关系,是证明线段相等的一种重要方法.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旧知回顾: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内容是什么?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2.我们把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吗?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吗?答:还成立.如图,△ABC中,∠B=∠C.求证:AB=AC.证明:作AD⊥BC于D,由∠ADB=∠ADC=90°,∠B=∠C,AD=AD,∴△ABD≌△ACD,∴AB=AC.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自主探究】阅读教材P8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内容是什么?答: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范例:如图,在△ABC中,AB=AC,点D是AB上一点,过D作DE⊥BC于E,并与CA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求证:AD=AF.证明:在△ABC中,∵AB=AC,∴∠B=∠C(等边对等角).∵DE⊥BC,∴∠DEB=∠DEC=90°,∴∠2+∠B=∠F+∠C=90°,∴∠2=∠F,∵∠1=∠2,∴∠1=∠F,∴AF=AD(等角对等边).仿例1:如图所示,∠BAC=∠ABD,AC=BD,点O是AD、BC的交点,点E是AB的中点,试判断OE和AB的位置关系,并给出证明.证明:∵AC=BD,∠BAC=∠ABD,AB=BA,∴△ABC≌△BAD(SAS),∴∠OAB=∠OBA,∴OA=OB(等角对等边),∵OE是中线,∴OE⊥AB.仿例2:如图,在△ABC中,BC=5 cm,BP、CP分别是∠ABC和∠ACB的平分线,且PD∥AB,PE∥AC,则△PDE 的周长是5 cm.归纳:注意等角对等边的灵活应用,仿例2中平行线和角平分线结合是得出等腰三角形的范例.学习笔记: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展示任务,各组在展示过程中,老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最后进行总结评分.学习笔记:教会学生整理反思.知识模块二反证法阅读教材P8-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反证法?有哪些重要步骤?答: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合作探究】1.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都是锐角”.已知:在△ABC中,AB=AC,求证:∠B、∠C都是锐角.证明:假设∠B、∠C都是直角或钝角,∴∠B≥90°,∠C≥90°,∴∠B+∠C≥90°+90°=180°,∴∠A+∠B+∠C>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矛盾,∴假设不成立,原命题的结论正确,即∠B、∠C都是锐角.2.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直角的第一步是假设这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是直角.3.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在直角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锐角不大于45°”时,应先假设每一个锐角都大于45°.归纳:对直接证明有困难的命题均可用反证法证明,它有三个基本步骤:①反设;②推出矛盾;③否定反设、肯定命题成立.交流展示生成新知【交流预展】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展示提升】知识模块一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知识模块二反证法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师大版数学八下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八下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课件

点作这两个角的公共边的平行线,如图,EF与BE,CF
三者有何数量关系?
A
分析:可证BE=DE,CF=DF
E
F
D
∴EF=DE-DF=BE-CF B
G C
Part 3 典例Part精1 析
新课探索
变式4 若过△ABC的两个外角平分线的交点作这两个
角的公共边的平行线,则EF与BE,CF三者有何数量
关系?
A
(2)EF,EB,FC 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析:由(1)知,EO=EB,FO=FC
∴EF=EO+FO=EB+FC
E OF
B
C
Part 3 典例Part精1 析
新课探索
变式2 在△ABC中,∠ABC≠∠ACB,BO平分∠ABC ,CO平
分∠ACB,过O点作EF, 使EF∥BC
A
(1)此时有几个等腰三角形?
(2)BE+CF=EF仍然成立吗?
(3)在上述条件下当AB=12,AC=8时,
你能求ΔAEF的周长吗?
分析:(1)2个:△BOE、△FOC
E
OF
(2)成立
B
C
(3) C△AEF =AE+BE+CF+AF=AC+AB=20
Part 3 典例Part精1 析
新课探索
变式3 若过△ABC的一个内角和一个外角平分线的交
E
D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D=∠EDB(等量代换)
B
C
∴BE=DE(等角对等边)
即△BDE是等腰三角形.
基本构图:角平分线+平行线构造等腰三角形.
新课探索
Part 3 典例Part精1 析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

已知:在△ABC中,∠B=∠C,
求证:AB=AC.
小颖:
小亮:
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 形,使AB与AC成为对 应边就可以了
D
过点A作∠BAC的平 分线交BC于点D.
D
过点A作AD⊥BC于点D.
过点A作BDC 边的中线AD.
概括新知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述为“等角对等边”)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1.1 等腰三角形(三)
银川市第十六中学 授课教师:许 甜
复习引入
等腰三角形
定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A
几何语言:
在△ABC 中, ∵AB =AC
∴△ABC是等腰三角形
B
C
等边对等角
在△ABC 中,
AB =AC
∠C=∠B
在△ABC 中,
∠C=∠B AC = AB
添加辅助线 三角形的等面积法 正难则反——反证法
步骤:
1.反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2.找矛盾: 从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 推理证明,得出矛盾
3.结论: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 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适用的题型: 1.直接证明困难的命题
2.需分成很多类进行讨论类命题
3.结论为“至少”、“至多”、“ 无穷多个”类命题
小亮:添加
三条辅助线
E
F
过点A作BC边的中交BC于点D
过点D作DE⊥AB于点E,
B
D
C 过点D作DF⊥AC于点F.
运用新知
例1:已知:如图,AB=DC,BD=CA.
2
求证:△AED是等腰三角形

1.1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教案)

1.1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反证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其次,反证法的逻辑推理对学生们来说是个挑战。在讲解反证法的过程中,我意识到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他们逐步理解反证法的步骤和逻辑关系。此外,可以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反证法,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成员之间的交流并不充分,个别学生过于依赖他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小组合作的效果。
此外,课堂总结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掌握得不够牢固。这可能是因为课堂讲解和练习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吸收不充分。针对这个问题,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合理调整课堂节奏,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巩固知识点。
最后,课后反馈和答疑环节,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但仍有部分学生因为害羞或其他原因不愿意提问。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我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营造一个轻松、包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定理、性质以及反证法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等腰三角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等腰三角形ppt课件

等腰三角形ppt课件

02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定义与判定方法
定义:有两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 腰三角形。
3. 角平分线法:若一个三角形一个角的 平分线等于其对应边的高线,则该三角 形为等腰三角形。
2. 中线法:若一个三角形中线等于其一 半长度,则该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判定方法
1. 定义法: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只 需判断一个三角形有两边长度相等即可 。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推广与拓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广到更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如平行四边形、菱 形等;二是拓展到三角函数中,用于研究三角函数的对称性和周期性等问题;三是拓展到物理学中,用于研究力 矩平衡等问题。
04
等腰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建筑中的等腰三角形
总结词
建筑美学与等腰三角形的完美结合
详细描述
性质定理的应用举例
总结词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应用场景及实例
详细描述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应用场景广泛,例如在几何、三角函数、建筑等领域都有 应用。以几何为例,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可以证明一些重要的几何定理, 如勾股定理、余弦定理等。
性质定理的推广与拓展
总结词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推广及拓展方向
详细描述
等腰三角形在实际VS
详细描述
等腰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例如,在物 理学中,等腰三角形可以用来解决力臂平 衡的问题;在生物学中,可以用来解释 DNA分子的结构;在经济学中,可以用 来分析股票市场的波动等。
05
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练习题及 解析
边角关系在判定中的应用
等边对等角
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所对的角也相等。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完整版)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可编辑修改word版)

⎩⎩ ⎩ 等腰三角形知识学习要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并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中考热点:全等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是中考必考的内容之一,在考试中或单独考查基本知识或综合考查逻辑推理,常把全等三角形、特殊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综合起来进行命题,题型多为证明题或解答题。

知识点: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一般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判定边角边(SAS)、角边角(ASA)角角边(AAS)、边边边(SSS)具备一般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HL)性质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中线相等,对应高相等,对应角平分线相等注:①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必须有一组边对应相等;② 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证题思路:⎧⎧找夹角(SAS)⎪⎪⎪已知两边⎨找直角(HL)⎪⎪找第三边(SSS)⎪⎪⎧若边为角的对边,则找任意角(AAS)⎪⎪⎪⎪⎧找已知角的另一边(SAS)⎨已知一边一角⎨⎪⎪⎪边为角的邻边⎨找已知边的对角(AAS)⎪⎪⎪找夹已知边的另一角(ASA)⎪⎪⎪⎪⎧找两角的夹边(ASA)⎪已知两角⎨⎩⎩找任意一边(AAS)2 例1、如图,△ABC≌△AEF,AB=AE,∠B=∠E,则对于结论①AC=AF.②∠FAB=∠EAB,③EF =BC,④∠EAB=∠FAC,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1 个B.2 个C.3 个D.4 个2、如图,FD⊥AO 于D,FE⊥BO 于E,下列条件:①OF 是∠AOB 的平分线;②DF=EF;③DO=EO;④∠OFD=∠OFE。

其中能够证明△DOF≌△EOF 的条件的个数有()A.1 个B.2 个C.3 个D.4 个3、如图,已知 AC=DB,要使△ABC≌△DCB,需添加的一个条件是.4、(2016 泰安)如图,在△PAB 中,P A=P B,M,N,K分别是PA,PB,AB 上的点,且AM=BK,BN=AK,若∠MKN=44°,则∠P 的度数为()A.44°B.66°C.88°D.92°((2016 莱芜)已知△ABC 中,AB=6,AC=8,BC=11,任作一条直线将△ABC 分成两个三角形,若其中有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直线最多有()A.3 条B.5 条C.7 条D.8 条【分析】分别以A、B、C 为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可画出直线,再分别以AB、AC、BC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可画出直线,综合两种情况可求得7 条.5、在△ABC 中,AB=AC,∠BAC= 1200,AD⊥BC,且AD=AB.(1)如图1,DE⊥AB,DF⊥AC,垂足分别为点E,F,求证:AE+AF=AD(2)如图2,如果∠EDF= 600,且∠EDF 两边分别交边AB,AC 于点E,F,那么线段AE,AF,AD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给出证明。

等腰三角形(3)课件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等腰三角形(3)课件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6.【例3】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必为锐角.
证明:①假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角∠B,∠C都是直角, 则∠B+∠C=180°,则∠A+∠B+∠C=180°+∠A>180°, 这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 ②假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角∠B,∠C都是钝角, 则∠B+∠C>180°,则∠A+∠B+∠C>180°, 这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 综上所述,假设①②错误, 所以∠B,∠C只能为锐角. 故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必为锐角.
对点训练
1.(北师8下P8、人教8上P77)如图,在△ABC中,∠B=∠C,求 证:AB=AC. (提示: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证法一:如图1,作∠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
∵AD平分∠BAC,∴∠BAD=∠CAD.
∵∠B=∠C,AD=AD,
∴△ABD≌△ACD(AAS).∴AB=AC.
解:(1)∵∠ABC=∠ACB, ∴AB=AC. ∴△ABC是等腰三角形. ∵BE=BD=BC, ∴△BCD,△BED是等腰三角形. ∴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有:△ABC,△BCD,△BED.
(2)∵∠AED=114°,∴∠BED=180°-∠AED=66°. ∵BD=BE,∴∠BDE=∠BED=66°. ∴∠ABD=180°-66°×2=48°. 设∠ACB=x°,∴∠ABC=∠ACB=x°. ∴∠A=180°-2x°. ∵BC=BD,∴∠BDC=∠ACB=x°. 又∵∠BDC为△ABD的外角, ∴∠BDC=∠A+∠ABD. ∴x=180-2x+48,解得x=76.∴∠ACB=76°.
等腰 三角形.
9.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交BC于点D,EF∥AD,交 AC于点E,交BA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EF是等腰三角形.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反证法》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反证法》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反证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反证法》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章第1节的一部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教材通过引入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反证法的运用,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推理等环节,逐步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会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会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推理等环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的推理过程,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反证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反证法的理解与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几何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2.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尝试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汇报展示:各组汇报探究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讲解答案。

5.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等腰三角形的判定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并分享成果。

6.总结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进行情感态度的评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定义:两腰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a.两腰相等b.底角相等c.高线、中线、角平分线重合2.假设结论不成立3.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4.矛盾说明假设不成立,结论成立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准确描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会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优秀作业课件(BS)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优秀作业课件(BS)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8.(8分)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必为锐角. 证明:假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角∠B,∠C都是大于等于90°的角, 则____∠__B__+__∠__C_≥_1_8_0_°________, 从而__∠__A_+__∠__B_+__∠__C_______>180°, 这与__三__角__形__内__角__和__为__1_8_0_°__矛盾. 则假设___不__成__立_____, 所以∠B,∠C只能为__锐__角. 故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必为锐角.
6.(4 分)用反证法证明“ 5 是无理数”时,最恰当的证法是先假设 5 是( C ) A.分数 B.整数 C.有理数 D.实数
7.(4 分)(驻马店月考)在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在一个三角形中, 至少有一个内角大于或等于 60°”时, 应首先假设___在__一__个__三__角__形__中___,__三__个__内__角__都__小__于__6_0_°_________.
数学 八年级下册 北师版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1.1 等腰三角形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1.(4 分)在△ABC 中,已知∠B=∠C,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B) A.AB=BC B.AB=AC C.BC=AC D.∠A=60° 2.(4 分)满足下列哪组条件可使△ABC 是等腰三角形( D ) A.∠A=50°,∠B=60° B.∠A=50°,∠B=100° C.∠A+∠B=90°
第10题图
11.如图,在△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过点O作DE∥BC, 分别交AB,AC于点D,E.若AB=5,AC=4,则△ADE的周长是__9__.
第11题图
三、解答题(共36分) 12.(10分)如图,在四边形ABDC中,AB=AC,∠B=∠C,求证:BD=CD.

北师大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优秀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优秀课件

由题得AB=15×2=30(海里)
N B 72° 36° C
∵ ∠A= ∠C
∴ BC=AB=30 (海里)
36°
A
2、如图, △ABC中, ∠A=36°,AB=AC, BD平分 ∠ABC, DE∥BC, EF平分∠AED,问在这个图形中,有 那几个等腰三角形?请分别写出来.
A
△ABC、 △BCD 、△EBD、 △EDF 、△FAE 、△ADE、 △ABD
的形式.而已知中的角平分线和平 行线告诉我们图形中有等腰三角形
M
D
出现,因此,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B
N C
4、已知五个正数的和等于1,用反证法证明:这五个数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或等于1/5.
证明: 设这五个正数为a1、a2、a3、a4、a5 假设这五个数中没有一个大于或等于1/5,即都小于1/5, 那么这五个数的和a1+a2+a3+a4+a5就小于1. 这与已知这五个数的和a1+a2+a3+a4+a5=1相矛盾. 因此, 假设不成立,即这五个数中至少有一个大于或等于 1/5成立.
36°
F
E 36°72°D
73263°°6°
B
72°
C
想一想
小明说, 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 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
即在△ABC中, 如果∠B≠∠C, 那么AB≠AC.
A
B
C
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 如果成立, 你能证明它吗?
小明是这样想的:
如图, 在△ABC中, 已知∠B≠∠C, 此时, AB与AC要
B
C
在△ABD和 △ACD中
D
∵∠B=∠C. ∠ADB=∠ADC.AD=AD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知识点汇总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知识点汇总

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一、全等三角形判定、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是以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 反证法: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四、直角三角形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 、直角三角形判定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五、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外心)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 、角平分线。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内心)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定义: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 基本性质: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b,那么a+c>b+c, a-c>b-c.(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span="">说明:比较大小: 作差法a>b <===> a- b> 0a=b <===> a- b= 0 a<b <===> a- b< 03.. 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4.. 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已知:在△ABC中,∠B=∠C,
求证:AB=AC.
B C
分析:只要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使AB 与AC成为对应边就可以了. 作角A的平分线,或 作BC上的高,都可以把△ABC分成两个全等的 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几何的三种语言
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等角对等边.)
A
在△ABC中 ∵∠B=∠C(已知), ∴AB=AC(等角对等边).
我们来看一位同学的想法:
如图,在△ABC中,已知∠B≠∠C,此 时AB与AC要么相等,要么不相等. A
假设AB=AC,那么根据“等边对等角” 定理可得∠C=∠B,但已知条件是∠B≠∠C B .“∠C=∠B”与已知条件“∠B≠∠C”相 矛盾,因此 AB≠AC
你能理解他的推理过程吗?
C
再例如,我们要证明△ABC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也可 以采用这位同学的证法.
A
M B
D
N
C
活动与探究
2.现有等腰三角形纸片,如果能从一个角的顶点出 发,将原纸片一次剪开成两块等腰三角形纸片,问此 时的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
36° 90° 10(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几种? (3)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 定的区别和联系. (4)举例谈谈用反证法说理的基本思路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想一想 问题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命题 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问题2.我们是如何证明上述定理的? 问题3.我们把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么?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
的边也相等?
议一议
前面已经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反过 来,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
例1.证明:如果a1,a2,a3,a4,a5都是正数,且
a1+a2+a3+a4+a5=1,那么,这五个数中至少有一个大于
或等于1/5.
用反证法来证:
证明:假设这五个数全部小于1/5,那么这五个数
的和a1+a2+a3+a4+a5就小于1.这与已知这五个数的
和a1+a2+a3+a4+a5=1相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 原
活动与探究
1.如图,BD平分∠CBA,CD平分∠ACB,且 MN∥BC,设AB=12,AC=18,求△AMN的周长.
. 分析:要求△AMN的周长, 则需求出AM+MN+AN,而这三条 边都是未知的.由已知AB=12, AC=18,可使我们联想到△AMN 的周长需转化成与AB、AC有关系 的形式.而已知中的角平分线和平 行线告诉我们图形中有等腰三角形 出现,因此,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B
C
随堂练习
练习1 如图,∠A =36°,∠DBC =36°,∠C =72° ,图中一共有几个等腰三角形?找出其中的一个等腰 三角形给予证明.
A
D B C
随堂练习
练习2:
已知:如图,∠CAE是△ABC的外角, E
AD∥BC且∠1=∠2.
A 1 2
求证:AB=AC.
D
B
C
想一想
小明说,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 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 立,你能证明它吗?
命题成立,即这五个数中至少有下个大于或等于
1/5.
隋堂练习 1
1.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已知:△ABC. 求证:∠A、∠B、∠C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证明:假设∠A、∠B、∠C中有两个角是直角, 不妨设∠A=∠B=90°,则 ∠A+∠B+∠C=90°+90°+∠C>180°. 这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矛盾, 所以∠A=∠B=90°不成立. 所以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假设有两个角是直角,不妨设∠A=90°,∠B=90°,
可得∠A+∠B=180°,但△ABC中∠A+∠B+∠C=180° “∠A+∠B=180°”与“∠A+∠B+∠C=180°”相矛盾, 因此△ABC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 上面的证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在上面的证法中,都是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 后由此推导出了与已知或公理或已证明过的定理相矛盾, 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我们把它叫做反证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