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信息化教学设计(非常完整)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静女》语文教案篇一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
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
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
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
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
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
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
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俟:(sì)等待。
娈(luán):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诚然,实在。
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静女 教案
静女教案
主题: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目标:
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阅读理解训练
教学过程:
Step 1 自主学习(15分钟)
让学生自主阅读一篇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Step 2 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共同解决。
Step 3 小组汇报(10分钟)
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和解决办法,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
Step 4 教师评价(10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评价,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和教训,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案。
Step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后作业:
请学生选择一篇短文进行阅读,然后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以及教师的点评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问题的方式,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ZLF 《静女》 教学设计方案
2014中职“创新杯”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静女教学设计方案教师姓名:所教专业: 学前教育所在单位:课题内容 《静女》 授课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类型 诗歌鉴赏课 专业班级2013学前教育2班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45分钟教材分析《静女》是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诗歌。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古诗文诵读与欣赏,在诵读的基础上,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提高理解能力,增加语言积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味。
《静女》作为本单元第一课,即可让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形式的发展脉络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又为后面学习各朝诗歌奠定学习基础。
学情分析学前教育班的学生,她们性情活泼,喜欢唱歌,好讲故事,愿意表演,但是她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不大,鉴赏基础薄弱,学习形式被动,缺乏交流合作的机会。
根据这些情况,并考虑到她们的专业特色,我先做好设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利用其优势,因势利导,使之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点燃学习此诗的激情,并提高理解能力,使她们的专业能力也能得到锻炼与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基本知识,解决字音字义,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多种形式读诗歌,理解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恋情。
情感目标: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自由爱情生活的热爱向往,陶冶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多种形式的读这首诗歌,理解青年男女纯真热烈的恋情,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根据自身经验积累,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方法 情景引导 诵读法 问题探讨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角色表演 教具准备 多媒体、白茅草、红管教 学 过 程环节时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预习 布置任务] 1.划分学习小组,任命组长。
2、布置预习任务,了解诗经基本知识及其中的爱情诗。
学生分组。
上网查找相关资料,1.科学合理分组,使各小组同学都具有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2.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知道如何去学习。
3.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静女》教案教学设计
《静女》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静女》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等信息。
分析并欣赏《静女》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解读并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
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人性的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静女》诗歌原文。
相关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诗歌的译文和解释。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2.3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思想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诗歌学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向学生介绍《静女》诗歌的作者杜甫及其背景。
3.2 诗歌阅读与理解:让学生阅读诗歌原文,感受诗歌的美感。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节。
3.3 诗歌分析与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
诗歌理解评价: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写作表达评价:评估学生在写作中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评价标准:积极发言、提问和参与讨论。
诗歌理解评价标准:正确理解诗歌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
写作表达评价标准: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创意丰富。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延伸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到的诗歌技巧。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5.2 教学资源:提供相关诗歌作品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欣赏。
全国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说课大赛一等奖《语文》(职业模块)《静女》教学设计
《静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叙述的。请你变换角度,想象你是静女,用静女的口吻来重述故事。鼓励个性化的观察、体验和表达!
五、教学反思
本设计的亮点有三:一是针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将诗歌所包含的情感用表情的形式展现出来,形象生动,易于理解;二是以静女赠送给男子的两件爱情信物为抓手,梳理感情进入到不同阶段所赠的爱情信物及其物语,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明白今天对我们来说相对陌生的彤管和荑草的真正含义;三是以活动为载体,将知识点和技能贯穿于活动的进行当中。这既切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喜爱表演的特点,也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2.2.难点:
调动学生的情感,感受简单纯真的爱情。
2.3重、难点的突破:
根据中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板书一个哭脸一个笑脸,将男子搔首等待静女的焦急、想起静女送的爱情信物心里美滋滋的感受形象地表现出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静女和男子的爱情,梳理了中国三千年来不同情感阶段送的爱情信物,包括表白阶段的红豆,定情阶段的美玉,甜蜜阶段的花草,巩固上升阶段的金饰,相约白首阶段的戒指和走入婚姻时刻的茶。静女给男子送彤管和荑草,物微而情浓,是爱情甜蜜的表现。男子在等待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这一点。带着这种体会,全班再齐读诗歌。最后,分小组请学生尝试将静女的情节用自己的理解演绎出来,真正去体会这种简单纯真的爱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诗歌大意并积累相关的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鉴赏爱情信物和人物形象,体会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四、教学步骤
1
本设计采用的教学策略为:音—吟—隐—印“4Yin教学”模式。读准字音,正确吟诵,了解意象隐含的情感,说出诗歌在你心目中留下的印象。
《静女》教学设计(8篇)
《静女》教学设计(8篇)《静女》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掌握《静女》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吸收有益的成份。
教学重点理清诗歌的。
叙事情节,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分析,学习《静女》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教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布置任务单;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诗意导入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引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学生感受诗歌魅力,走进《诗经》。
诗意导入,渲染诗歌魅力。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欲望。
活动一:温故知新走进《诗经》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
2、按表现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学生回顾《诗经》常识。
普及《诗经》知识点。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活动二:诵读涵咏感知诗意1、听范读、学生自由朗读2、字音、字义、通假字讲解3、全诗梳理理解字词,疏通诗歌大意。
教师明确知识要点让学生了解《静女》的基本内容。
活动三:品读鉴赏探寻诗情1、《静女》描绘了几个镜头?明确:相约、相赠、相悦2、《静女》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明确:女子:娴静美丽、活泼可爱……男子:憨厚淳朴、痴情有爱……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2)细节和心理描写;(3)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4、归纳主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探讨理解《静女》,探寻诗情。
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静女》让学生走进《静女》,真正感受诗歌。
《静女》教案篇二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
《静女》 学历案
《静女》学历案《<静女> 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起源、内容、艺术特点等。
2、熟读并背诵《静女》,理解诗歌的含义。
3、分析《静女》中人物形象,体会其情感表达。
4、学习并掌握诗歌中的比兴手法,能够在其他文学作品中识别和运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静女和男子的形象特点。
(2)掌握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难点(1)体会诗歌中男女之间细腻的情感。
(2)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静女》中的综合运用。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赏析法:对诗歌中的词句、形象、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描写爱情的经典作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静女》。
(二)《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 篇。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四)理解诗歌1、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诗歌。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解决疑难字词和句子。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静女》教案设计
《静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女》这首诗;(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2)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诗的意义和美感;(3)通过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中的美感和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理解诗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提升个人的思想品质;(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特点。
2. 诗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静女》这首诗,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感受诗的韵律和美感。
3. 诗文背诵:通过反复朗读和指导,帮助学生背诵诗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4. 词句解析: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义和表达手法。
5.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景物描写,理解其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静女》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难句的理解;(2)诗中意象的分析和理解;(3)对诗的意义和哲理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讲解法,讲解诗的背景、词语和意象;(2)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的意义和美感;(3)采用朗读和背诵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2. 教学手段:(1)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2)使用黑板和粉笔,书写关键词语和句子;(3)使用教材和参考书,提供相关阅读材料。
五、教学进程1. 课堂导入(5分钟):(1)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特点。
《静女》教学设计
《静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导入新课有谁能解真爱之谜?设想:真爱仿若迷离的诗行,婉转中流露出深情;真爱似乎藏在岁月的烟雨中,难寻踪影……总结:真爱是一段神秘的旅程,需要敏锐的心灵去感悟,需要诗经中的智者来为我们解答。
在今日的课堂中,我们将共同踏入《静女》的诗境,挖掘其中的真爱密码,看看古代智者是否留下了可以解开真爱之谜的线索。
愿我们能在古典诗歌的芬芳中,找到关于真爱的启示。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同学们,让我们来一起深入《静女》这首诗,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它。
首先,我提出第一个问题:老师:诗中的“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这两句,你们能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吗?学生1:这里说的是一个安静的女子,她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子。
老师:很好,你捕捉到了诗歌中的意境。
接下来,学生2,你对这两句有什么理解呢?学生2:我觉得“静女”可能是指一个温柔、安静的女子,而“其娈”可能是她的婉约之美。
然后,“贻我彤管”是她赠送给我的红色管子。
老师:不错,你深刻地理解了其中的婉约之美。
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诗中会出现“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样的描写呢?学生3:我觉得“彤管有炜”可能是指那根红色管子很明亮,而“说怿女美”是在赞美那位女子的美丽。
老师:很好,你抓住了诗歌中的色彩和美丽的描写。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学习方法:老师:在理解古诗时,大家有什么方法或技巧可以分享一下吗?学生4:我觉得可以先读一遍诗,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一下每句的意思,然后再仔细琢磨每个词的含义。
老师:很棒的方法,确实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诗歌。
还有其他同学有什么建议吗?学生5:我常常会查一些古代的词典,了解一些古诗词中的特殊词汇,这样能更好地理解。
老师:非常好,善用资源是提高古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总的来说,同学们在理解古诗时,要灵活运用自己的思维,多角度去感悟其中的意境。
静女教案(精选5篇)
静女教案静女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静女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静女教案1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教学新课标。
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有机整合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每节课的教学中能够做到合理安排、认真组织,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以生为主,丰富课堂教育教学内容。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学生分析:我所教的班级分属一、二层次,在语文学习上差距不是很明显。
他们已经逐渐适应了高中生活,也适应了高中老师的讲课方式,作为受教育者,容易进入客体意识,所以要重点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认识水平上,高一的学生能运用头脑,对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比较贴近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他们不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老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方式及手段: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式,通过提问及讨论形成有效的课堂互动。
(三)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提炼方面,所以我通过不断地思考以及向其他教师请教来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和“其”、“有”的用法。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
课堂上采取逐层深入的教学法,同时注意新旧知识的勾连和对比,让学生在深入掌握本课知识的同时,对《诗经》中其它知识也有整体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一)1、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这句话说出了人类生活的一种心态、心境,不管身体多么劳累,人类总要诗意地栖居,就像我们的祖先,虽然生活艰辛,确能够诗意地生活,以歌舞为伴,从而创造出了被后人称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教案二、研究课文1.诵读《静女》老师先朗读《静女》,然后让学生跟读,重点注意节奏感和音乐美。
2.讲解课文老师解释生僻字词,如“姝”、“彤管”、“荑”等,并讲解诗歌中的比、兴手法,如“爱而不见”、“自牧归荑”等。
3.赏析课文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和节奏美,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拓展延伸1.研究《诗经》的其他篇章,了解更多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
2.研究《诗经》的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尝试自己写一首诗歌。
3.探讨古代爱情观和现代爱情观的差异,建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课堂小结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回答问题并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背诵《静女》。
2.写一篇关于古代爱情观和现代爱情观的比较论文。
3.研究一首《诗经》中的诗歌,分析其中的艺术手法。
风骚”是指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大流派,其中“风”指《诗经》中的《国风》,而“骚”则指屈原的《离骚》。
这两种文学风格在古代中国文学中交相辉映,被称为“风骚”。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诗经·国风》中的《邶风·静女》。
二、介绍《诗经》老师问学生了解《诗经》的哪些知识,学生自主归纳,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没有明确的作者,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其中,“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的歌词。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手法为赋、比、兴,其中“赋”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诗经》中最重要的诗歌体式为四言诗,其特点是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三、诵读《静女》,掌握字音字义老师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诗的节奏和语调。
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特点,学生一起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静女》教案设计
《静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女》诗;(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3)分析诗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爱情、生活的热爱和追求;(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准确把握;(2)诗中典故和生僻词语的理解;(3)诗的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领悟;(2)作者情感的表达和时代背景的了解;(3)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徐再思及其作品《静女》;(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3)让学生思考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诗歌进行评价;(3)教师示范鉴赏,为学生提供参考。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爱情、生活的热爱和追求;(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表现;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诗文的背诵、词语理解和诗句赏析等情况;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在单元测试中的成绩,了解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文内容、注释和图片等;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诗歌鉴赏资料,帮助学生拓展视野;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诗人徐再思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简介。
《静女》教案
《静女》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静女》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他们了解《静女》的创作背景。
2.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掌握。
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
3.2 教学难点: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翻译。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运用提问、思考和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供诗歌的译文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思考等,给予积极的评价。
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诗歌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给予客观的评价。
5.3 诗歌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价学生的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静女》诗歌的兴趣。
6.2 诗歌内容回顾与讨论:简要回顾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讨论和交流。
《静女》教案设计
《静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静女》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能够背诵并默写《静女》全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运用朗读、默写等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赞美。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静女》诗文内容的理解。
2.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
3. 背诵和默写《静女》。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读。
2.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徐再思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静女》,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语气和节奏。
5. 练习与反馈:(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教师点评并指导。
(2)默写《静女》,检查学生记忆效果。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静女》。
3. 收集其他描写爱情的古典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和诗意解读的质量。
3. 默写测试评价:定期进行《静女》默写测试,检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静女教案新版
【静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静女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了解静女教育对个体的影响和意义;3.掌握静女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技巧;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独立自主的能力;5.提高学生的自控和自律能力。
二、教学内容:1.静女教育的概念和特点;2.静女教育的意义和价值;3.静女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技巧;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5.提高学生自控和自律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PPT、教案、静女教育相关资料;2.教具:黑板、白板、粉笔、彩色笔等。
四、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简要介绍静女教育的概念和起源,引导学生对静女教育产生兴趣和好奇。
2.导入: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学生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思考静女教育对于解决困难和挫折的作用。
3.知识讲解:教师结合PPT和教案,详细讲解静女教育的概念、特点、意义和价值,阐述静女教育对个体的影响和帮助。
4.实例分析:教师以具体案例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静女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效果,提醒学生注意自我调节和平静思考的重要性。
5.讨论互动: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分享自己在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6.技巧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静女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技巧,包括独处静思、冥想放松、诗歌朗诵等,引导学生尝试并分享自己的体验。
7.情感体验:教师设计情感体验环节,通过放松训练、呼吸调控、绘画等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
8.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到的知识和技巧,强调静女教育的重要性和实践价值。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静女教育的方法和技巧,针对困难和挫折进行反思和处理,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六、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观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问题,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七、拓展延伸:教师鼓励学生深入了解静女教育的相关知识,拓展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女》信息化教学设计
专业:金融事务班级:二1班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诗歌《静女》选自人教版中职语文新教材拓展模块第五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单元。
该单元篇目有《琵琶行》、《静女》、《国殇》、《虞美人》、《鹊桥仙》、《钗头凤》6首诗词。
本单元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共鸣,提高学生学习和欣赏古诗词的兴趣。
《静女》是《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该诗篇幅短小,语言直白浅易、清新自然,形象鲜明生动,情感真挚淳朴,学生通过《静女》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了解《诗经》爱情诗的特点,可以学习诵读诗词及分析形象、体会意境的方法。
本课用时1课时。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金融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学过《关雎》、《蒹葭》等著名诗篇,对《诗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他们具备专业特长,善用移动终端,更喜欢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他们热情活泼,形象思维能力较好;但他们不太喜欢诗词的学习,诗歌鉴赏力弱;由于时代和语言特点的关系,《诗经》在他们心里比较有距离感;另外,他们搜集和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依据大纲和学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运用重点词句分析诗歌人物形象及情感的方法。
(2)理解并把握《静女》人物形象生动、情感真挚而淳朴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能运用重点词句分析《静女》的人物形象,体会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2)体会古人对纯真而质朴爱情的向往,增强阅读《诗经》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
(2)掌握运用重点词句分析诗歌人物形象及情感的方法。
2.教学难点:
能运用重点词句分析《静女》的人物形象,体会诗歌情感及语言的凝练。
三、教法与学法
本课主要使用三种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运用语文学习平台进行信
息化教学。
四、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按以下6个环节展开:
环节1回顾预习,读准字音
课前,学生完成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布置的预习作业,作业包括字音连线游戏、平台上传诵读录音两部分。
教师利用平台反馈学生连线结果,随机播放1-2位同学的录音情况,师
生找到读音中的问题,并强调重点字词如踟蹰
..chí chú归荑
..kuìtí洵.xún等的读音,完成正音过程。
之后,学生齐读诗歌,把握读音。
本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课下自学能力,扫清朗读中的文字障碍。
这里利用了信息平台即时反馈、录音及音频回放的功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讲课效率。
环节2赏读入境,把握节奏
本环节主要包括如下3个步骤:(1)教师利用平台播放名家朗读的《静女》音视频文件,借助轻柔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创设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2)学生在赏读的过程中,在书上标出诗歌节奏,尝试按节奏自读诗歌;(3)配乐、配视频集体诵读,读出节奏。
本环节借助音视频文件,配乐、配背景,渲染气氛,激发热情,意图是让学生把握节奏,读出美感,增进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为后面各环节的实施打好基础。
环节3平台阅读,理解诗意
本环节主要围绕以下4个方面展开:(1)学生阅读诗歌,参照书下注释,点击查看平
台提供的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疏通诗词大意;(2)学生在平台上对照原文完成诗歌翻译。
(3)教师迅速浏览学生的译文,学生之间互相阅览、点赞。
(4)学生展示、朗读点赞最多的译文,落实翻译情况。
目的是疏通诗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有基本认识和理解。
为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层层铺垫。
该环节中,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资源,并达成译文的及时上传、点赞反馈。
环节4分析品读,体会意境
本环节是最重要的教学活动,主要过程如下:
(1)整体感知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这首诗里读出了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形成看法,将看法以发帖、网络图片、场景描绘的形式在平台呈现;学生展示呈现结果并分享阅读体会。
(2)体会女子的美。
教师提示学生:除了美,还感受到女子的什么特点?是如何感受到的?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女子的诗句,平台圈出写静女的重点字词,他们基本都能够找出“姝”、“娈”、“俟”、“爱”、“不见”、“贻”、“归”几个词语,学生边读诗歌,边分析讲解,初步描绘自己心中的静女。
教师结合学生的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去赴约,女子为什么又“爱.”而“不.见.”? “俟”、“贻”、“归”三个动作,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静女形象?教师借助问题
和画面,启发学生用心去感受静女温婉、活泼、美丽、多情的特点。
(3)感悟男子的痴情。
教师提示学生思考:从哪里看出男子的着急?能否表演一下男子当时的动作神情?引导学生找出“搔首”“踟蹰”并表演挠头徘徊的焦急状态。
学生找到其他描写男子的诗句、重点词语,体会分析男子的形象。
(4)体会语言魅力。
这里向学生提出3个问题:《静女》这首短短50字的诗歌,是如何做到形象生动,情感动人的?诗歌为何会有“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这样的重复?诗
歌两次写到赠送茅草是否啰嗦?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发帖,体会从“姝.”——美丽,到“娈.”——美好,从“彤管”
的“炜”到“荑”的“洵美且异”的变化与递进,教师归纳提升诗经语言的特点(5)情境再现,体悟情感。
教师播放情境动画,学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和动画,从诗歌三章中自选一节,平台完成剧本的创作,师生共同浏览点赞,找出各节获赞最多的剧本交流、赏析,再现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静女》形象的生动与情感的丰富。
该步骤中发帖、互评、点赞方式优化了师生间互动,提高了交流的效率和质量;图片、场景描绘、情境动画让形象从抽象到具体,更加直观、可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
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本环节通过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重点词句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体会《静女》语言凝练的特点。
总之,在教师设问质疑、归纳总结,学生合作探究、诵读体悟中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5熟读成诵,完成评价
学生熟读成诵,尝试重读重点词语诵读诗歌,诵读录音并上传平台并,与之前内容进行比较,自我评价、打分。
教师点拨:只有读懂诗意,读出意境,才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系统统计学生评价情况,便于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
目的是让学生熟读成诵,完成评价,把握诵读方法。
本步骤中录音及音频的回放,改变传统教学中朗诵只能瞬间存留的局限,实现了教学中诵读对比、定点评价,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环节6布置作业,延伸诗意
完成《静女》配乐、配背景、配视频的诵读与讲析,或推荐《诗经》中一首爱情诗,诵读分析,形成文字、制作PPT、小视频等提交平台。
意图是让课堂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延伸,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平台为学生交流赏析作业提供了途径,教师可以有效监督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五、信息化手段
本课信息平台的作用,一是渲染气氛,让形象更加直观、可感,帮助学生跨越时代和语言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为学生开放式的、个性化的阅读提供了可行性,让学生完成自主分析、自我提升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平台帮助学生直观把握诗歌内容,清晰呈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易于重难点的完成、突破。
六、教学反思
本课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整个教学环节围绕诵读展开,但又不是为读而读,不是重复去读。
从赏读入境到熟读成诵,自读、齐读结合,默读、朗读搭配,学生在读中完成从把握字音——读准节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的过程。
整个过程由易而难,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也在学生的多重诵读中水到渠成地得到解决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