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学考试复习2013(重点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在环境科学中所讲的环境也称人类生存环境,是指以人群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层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换句话说,以人类为中心,人以外的充满着各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质、空间、条件和状况,即为人类环境。

从环境地学研究的角度,可以将地球环境系统分解为生态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在这个系统中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遵循以下规律:

木桶定律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原理

相互依赖性和不可替代性

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环境地学并不是研究人-地系统的全面性质,而只研究自然环境作用于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作用于环境而引起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反馈的那部分内容。

环境地学研究的起步必须立足于坚实的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结合室内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资料,运用综合比较研究法和相关分析研究法,才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角度把握环境系统过程与功能时空分异规律。

图片中子解的常识:叠层石,由古老的蓝绿藻和沉积物所形成,

1800Ma;三叶虫,兴盛于寒武纪,5亿年;恐龙兴盛于珠罗纪、白垩纪,绝灭于第三纪开始 0.65亿年。

第二章

太阳系是由恒星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其公转。

按照2006年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新的定义,太阳系中共计有八大行星,按距太阳远近排列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按照最新的行星定义,原来的行星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在广阔的恒星世界中,太阳是一颗中等质量的壮年星。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太阳黑子是指光球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黑色斑点,是光球表面剧烈旋涡

状气流形成的局部强磁场区域,是光球活动的重要标志。

八大行星可归为三类:①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等体积和质量都较小,密度大,卫星少的行星;②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其特征是体积和质量大,密度小,卫星多;③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其特征介于前两者之间。

八大行星都在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圆形的椭圆轨道上,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即行星的轨道运动具有共面性、近圆性和同向性。

小行星是指主要分布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围绕太阳旋转的为数众多的小天体。大多数小行星的体积都很小,是形状不规则的石块或碎屑物质。目前已登记在册和编了号的小行星已超过8000颗。

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一种微小天体,是由冰冻着的各种杂质、尘埃组成云雾状的斑点。

地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有适宜生物生长发育的温度场、压力场、电磁辐射场、充裕氧气和液态水的星球;唯一经由板块构造过程不断更新的地表结构,使生命体所必需养分反复循环的星球。

根据对地震波传播的研究,地球内部分为四个主要圈层,即地壳、地幔、地外核和地内核。各个圈层之间存在着一个物理上不连续的界面,即莫霍洛维奇界面(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简称莫霍面、古登堡面(Gutenbery Discontinuity)和利曼界面(Rehmann Discontinuity)。

一种是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纵波,另一种是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横波。纵波又称P波;横波又称S波。

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厚度变化在5-70 km之间。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km;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平均约7km。

地壳为固态岩石所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这些岩石主要由各类富铝的硅酸盐矿物所组成。它们具有架状、链状或层状等比较松散的硅酸盐晶体结构。

地幔:其厚度约2850km,占地球体积的82.3%,质量的67.0%。是地球的主体部分。是由固态的岩石所组成。球粒陨石的密度(3~5g/cm 3)、化学成分与地幔相近,主要是由与球粒陨石成分相当的橄榄岩类[(Mg,Fe)2SiO4]所组成的。还含有少量金属硫化物或氧化物的流体。

地核其体积约为地球的16.2%,质量约占地球的32.0%,地核的密度达9.98~12.5g/cm3。其成分以铁镍合金为主。在外核中,根据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发生大幅度衰减的事实推测其为液态。

岩石圈在地质学研究中常常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刚性岩石层统称为岩石圈,其厚度约60~120km。岩石圈厚度不均一,通常认为在大洋中脊处岩石圈厚度接近于零,到大陆下部大约100~150km处。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和人类智慧圈所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也是环境科学、环境地学和地理科学重要的研究内容。

根据地球最古老的岩石及其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地球大约诞生于46亿年前。地球形成的早期是一个炙热的球体,球体表面的大气中几乎没有氧气,即早期的地球是一个无生命的世界。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化才逐渐形成了现代地球环境。

物质是指那些具有质量并占据一定空间的客观存在。在地球环境系统之中物质常以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存在;其存在形式可归结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有92种自然元素存在。

地球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可以归结为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原料和燃料的来源,或是社会生产力布局的必要条件和场所。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并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损失与危害的各种自然变异过程和事件。一般将自然灾害划分为突发性灾害和非突发性灾害。?

环境质量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全方位、持续性的影响。

第三章

大气圈是指连续包围地球外围的空气层。大气圈的总质量约为

5.31015t,其中98.2%的空气集中在30km以下的近地层。大气是由多种气体及悬浮其中的液态和固态杂质所组成的混合物。

影响大气污染程度和污染物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包括:

①气温,②气压,③湿度,④降水量,⑤风,

⑥云量,⑦大气能见度。

依据大气温度、成分、电荷和大气垂直运动状况的垂直差异性,可以将整个大气圈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逸散层五个层次。辐射是能量传播方式之一,也是太阳能传输到地球的唯一途径。

太阳辐射通过星际空间到达地球,实际上大气层顶单位面积的表面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并不均等于太阳常数,而是随时间和空间不同而变化,其变化受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和日照时间三个因素所制约。

由于地面和大气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因而地面和大气辐射的电磁波长比太阳辐射波长得多,其能量集中在3~120m的红外波段。故习惯上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尽管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从全球范围来看,热量分布总趋势仍然与纬度大致平行,由低纬向高纬呈带状排列,形成地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