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学考试复习2013(重点版)
环境地学复习题
1环境2. 大气污染物3. 潜水4. 烈度5.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7反气旋8温室效应9地面变形10矿产资源11体波12土壤退化13. 硅镁层14.软流层
15.上层滞水16土壤16.冷锋17热岛效应18暖锋19震级20荒漠化21台风22.气象灾难23湍流24湖泊25绿洲效应
1. 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因子
2. 大型水库建设对气候的影响
3. 水循环及水循环的重要意义
4. 我国水资源具有的特点。
5. 污水灌溉的利弊
6. 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破坏
7.火山活动的资源效应
8.黄土湿陷的特点与成因
9.地面沉降的危害
10.变质作用,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
11.地球上热量分布不均衡会引起什么运动
12地球的圈层是由什么面分割而成的。
13地质运动的特点
12.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14. 矿产资源枯竭的原因
15. 矿产资源的特性
13.城市化的危害
16. 酸雨的危害。
17. 大气降水如何净化大气。
18. 哪些因素影响降水净化大气作用
19. 一般大气有几个分层,分层的依据
20水力侵蚀有哪些营力
21土壤肥力
22土壤形成受哪些自然因素影响
23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
24. 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和环境问题的特点
25. 土壤圈的作用与地位
26.生物因素怎么影响土壤形成的。
27气候变暖对环境的影响28.风与湍流对气体污染的影响。
环境地学考试复习2013(重点版)解析
第一章在环境科学中所讲的环境也称人类生存环境,是指以人群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层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换句话说,以人类为中心,人以外的充满着各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质、空间、条件和状况,即为人类环境。
从环境地学研究的角度,可以将地球环境系统分解为生态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在这个系统中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遵循以下规律:木桶定律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原理相互依赖性和不可替代性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环境地学并不是研究人-地系统的全面性质,而只研究自然环境作用于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作用于环境而引起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反馈的那部分内容。
环境地学研究的起步必须立足于坚实的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结合室内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资料,运用综合比较研究法和相关分析研究法,才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角度把握环境系统过程与功能时空分异规律。
图片中子解的常识:叠层石,由古老的蓝绿藻和沉积物所形成,1800Ma;三叶虫,兴盛于寒武纪,5亿年;恐龙兴盛于珠罗纪、白垩纪,绝灭于第三纪开始0.65亿年。
第二章太阳系是由恒星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其公转。
按照2006年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新的定义,太阳系中共计有八大行星,按距太阳远近排列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按照最新的行星定义,原来的行星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在广阔的恒星世界中,太阳是一颗中等质量的壮年星。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太阳黑子是指光球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黑色斑点,是光球表面剧烈旋涡状气流形成的局部强磁场区域,是光球活动的重要标志。
环境地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学复习资料1、环境的特征:(1)整体性和区域性:环境是由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又称系统性。
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结构、相对稳定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网络,从而使环境具有特定的功能。
(2)变动性和稳定性:指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稳定性是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和特性。
(3)资源性和价值性;(4)公益性。
2、环境类型:(1)聚落环境:人群生活的场所,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及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特点是多为人工环境,是人类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
容量有限,可分为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2)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生物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
下起岩石圈表层,上至大气圈底部,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聚落环境是在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
(3)地质环境:主要是指从地表向下的坚硬的地壳或岩石圈,为人类生产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难以再生的矿产资源。
地理环境是在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在宇宙因素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4)宇宙环境: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外围部分,即地球大气圈外的宇宙空间,为地球提供源源不断的太阳辐射能,是形成地球环境的物质基础。
3、环境问题:因自然环境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和第三环境问题。
4、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5、环境地学的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学、环境物理学。
13-14第1学期13级地信、城规《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复习题(13-14第1学期13级地信、城规专业)一、名词解释1、黄土 (loess)(答案或答案要点:是指一种第四纪在干旱、寒冷气候环境下沉积物(1分),而不是土壤名称。
是风将荒漠区的粉沙、尘土吹扬至荒漠边缘集中堆积的结果,是风成粉尘堆积物(1分)。
主要分布在中国、中亚、欧洲中部以及北美地区(1分)。
由于是粉尘堆积,黄土与其他沉积物相比,显示出一些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例如世界各地黄土粒度组成总体上显示粒度均一、分选好、粉沙含量(粒径0.005~005 mm)占黄土总质量50%以上 (表8-1),不存在砾石、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富含碳酸钙、透水性强、易侵蚀、易沉陷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土状物质,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在我国集中分布于黄土高原。
黄土颜色呈各种黄色调,以粉沙为主,结构疏松,富含碳酸岩类。
风成黄土具垂直节理,层理不明显,孔隙度大,湿陷性强,抗蚀性弱,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2、冰砾阜阶地(答案或答案要点:由冰川边缘的河流堆积形成的分布于冰川谷两侧的阶状地形)3、洋流(答案或答案要点:还有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地或垂直地向另一个海区的大规模的非周期性运动)4、干湿度分带性(答案或答案要点:由于距海远近等引起的水分条件的不同,从而使动植物分布由沿海向内陆依次发生变化,称为干湿度分带性。
这在中纬度大陆东部表现得最明显。
例如,我国由沿海向内陆依次分布着湿润的森林生物群、半湿润的森林草原生物群、半干的草原生物群和干旱的荒漠生物群等)5、净初级生产率(答案或答案要点:绿色植物在地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经光合作用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速率为总初级生产率。
绿色植物在呼吸和代谢过程中要消耗一部分物质,用于本身的生长发育。
总初级生产率减去在呼吸和代谢过程中消耗的一部分物质后所产生的有机物质的速率)6、漂砾(答案或答案要点:冰碛物中,经过长途搬运,在异地沉积的巨大石块)7、(大气圈的)散逸层(答案或答案要点:大气圈的最外层,又称为外层。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
环境地质的内涵:各个圈层环境地质:地质学在环境中相互作用。
GEOSS涉及到的九大领域:15水 6天气 7生态系统 8农业 9生物多样性。
根据灾害持续的时间:突发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可以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输入和输出) 地质资源:能源、矿物、地下水、地质景观、地质空。
环境地质作用:自然地质营力:内动力、外动力。
人为地质营力:;剥蚀、搬运、堆积、塑造、塌陷、矿物迁移与富集。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知;地球化学法:健康与环境的关系;系统分析法:非线性研究;环境地质制图:要素库、图形库;模拟预测:监测、机理、模型。
井工煤矿开采的主要特点:向地下开掘一系列井巷,其生产过程是地下作业,自然条件比较复杂,开采的主要特点是需要进行矿井通风,存在瓦斯、煤尘、顶板、火、水五大灾害。
煤矿环境地质灾害的特点:应衍生性:连带效应,地表-地下区域性:岩性、构造等地质背景多样性: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可预防性:规律、机理研究为基础影响范围:社会、经济、环境。
煤矿露采的主要特点 (1) (3)水土流失煤矿水害的界定:凡影响煤矿井安全的、增加吨煤成本使矿井局部或全部被淹没的水都称为矿井水害。
分区:1华北石炭二叠系岩2华南晚二叠统岩溶水害区;3东北侏罗系裂隙水水害区;4西北侏罗系裂隙水水害区;5西藏一滇西中生代裂隙水水害区和台湾第三系裂隙、孔隙水水害区。
形成煤矿水害的三大要素:水源:矿体及其围岩中赋存的地下水大气降水:降水地表水:渗地下水:老空水:采空区积水。
2 通道:构造裂隙带;岩溶塌空区上方冒裂带;隔水底板与突水通道. 3触媒:引发山压力;矿山排水;地震裂隙通道煤矿防治水规定:2009,12.1起执行。
九章140条矿井防治水地面防治的留设;排水系统;水闸门与水闸墙;疏干开采和带压开采;注浆堵水矿井水可分为洁净矿井水、高矿化度矿井水、酸性矿井水和特殊污染型矿井水等五种类型煤矿塌陷区分类:1丘陵地北、西南等区有众多煤矿分布在丘陵地带,塌陷后形成局部漏斗式的塌陷坑和锯齿状地裂缝,地形地貌无明显变化;2平原地带塌陷区:北等地相当一部分煤矿分布于平原地区塌陷坑内部分区:塌陷引起直移动和水平移动;在地表的变形则表现为倾斜、弯曲和水平变形。
环境地学期末复习重点概要
环境地学期末复习重点——xiaoqiang1314222——2014/1/9总论地球环境的概念:地质环境是人类环境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与人的生存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发生空间的总和,又称为地质环境系统。
灾害的定义相同的内涵:强调结果;强调发生的过程;强调自身的属性。
地质灾害的概念:可对人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突发性的地质现象及地质过程。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区分的必要性:①地质环境问题内涵多、地质灾害内涵小,前者包含后者(地质环境问题包含了地质灾害和非地质灾害即渐进性的地质环境问题)②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和突发性地质灾害研究的理论体系不同③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和突发性地质灾害社会管理及风险防范措施不同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严重制约着灾害多发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与地质环境背景有关:新构造运动活跃、地形复杂②与气候因素有关:集中的暴雨、洪水以及霜冻、干旱等各种不良气候条件更为各种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形成制造了条件③与人类活动有关:人口过多,资源不足“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的区别:①地质环境是一种空间概念,如××地区地质环境调查②环境地质一词常具有思辨的成分,如环境地质学。
土壤盐渍化定义:又称土壤盐碱化,是指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土壤表层盐分含量不断增加以至超过某一限度的地质过程和现象形成条件:外部条件:※地形条件:①地势低洼处多是地下水的排泄区。
地下水从补给区到排泄区的径流过程中,随蒸发浓缩和水岩相互作用,盐分不断积聚,矿化度不断增高,为土壤盐渍化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盐分来源②低地和洼地通常也是地表水的汇区,地表径流将盐分从周边地势较高处携带到此,也为土壤的盐渍化提供了盐分来源③低地或洼地处的潜水埋藏深度相对较浅,水分蒸发散失在大气中,而盐分则留在土壤中,不断在地表积累。
此外,微地形的变化也会引起土壤盐分的再分配※气候条件:①降雨与蒸发②风的作用※地表水的作用:※土壤冻融※人为活动内部条件※地下水※介质盐分单向输入模式: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塌陷的概念:由于地下地质环境中存在着天然洞穴或人工采掘活动所留下的矿洞、巷道或采空区而引起的,其地面表现形式是局部范围内地表岩土体的开裂、不均匀下沉和突然陷落形成过程:a、在抽水、排水过程中:地下水位降低,水对覆土层的浮托力减少,水力坡度增大,水流速度加快,水的侵蚀作用加强。
2013级环评考试重点(乱序版)
• ★ ★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要点:①按照现状调查及环境影响 评价编制报告书②按照环境要素分章编制影响评价报告书
• 环境影响预测因子:由工程污染因子、地区环境质量现状和环 境质量标准控制指标获得。
④依托设施的可行性分析;
⑤环境敏感点(保护目标)处置措施的可行性。
①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
离的安全性;
6.总图布置方 案分析
②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 布置的合理性;
③分析村镇居民拆迁的必要性。
简答
★ ★ ⑤报告书编制内容(常见)6’
• (1)总则(论) • (2)建设项目概况 • (3)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 • (4)工程分析 • (5)环境影响预测 • (6)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 (7)环境保护措施的评述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 (8)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9)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 • (10)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影响。(重点)
简答-
★
★
①污染源评价方法6’
(确定主要污染源或主要污染物, 结果要求列表表示只会考察其中一个)
看着好像很多,实际上的确很多,
但是很好记的,看一遍大概就能记住了。
(1)等标污染负荷
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Pij)定义为
Pij=
Cij Coi
Qij
式中:Pij——第j个污染源中的第i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 Cij——第j个污染源中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 Coi——第i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 Qij——第j个污染源中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流量。
2013年环境保护概论考试重点及试题B2023年修改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般感觉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够直接、间1.接阻碍人类生存和进展的各种自然因素总体。
2.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场所和活动的中心。
一、两类环境问题第一类环境问题又称原生环境问题,它是指由于种种自然因素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例如:洪水、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旱灾、虫灾、流行病等。
第二类环境问题又称次生环境问题。
它是指由于种种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比如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资源耗竭和工业进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要紧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水、噪声。
3.可入肺颗粒物),PM10um(可吸入颗粒物)。
4.PM2.5um(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5.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6.二、我国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严峻 2.严峻缺水、水污染加剧1.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峻 4.3.草地资源面临严峻危机5.森林面积锐减 6.人口增长过快7.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口问题。
三、环境科学的要紧任务是:)探究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1)揭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阻碍;2)探究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阻碍;3)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治理措施。
4环境爱护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在更好地7.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认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缘由与危害,预防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操纵环境污染和破坏,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进展。
四、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二氧化硫1.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2.3.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二氧化硫伦敦烟雾事件:烟尘、二氧化硫4.日本骨痛病事件:镉5.6.日本水俣病事件:汞日本四日事件:二氧化硫、重金属粉末和烟尘7.日本爱知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8.年颁发的环境爱护法,环境阻碍评价是从环境爱护法8.1979颁发开始的。
大气环境污染要紧有:全球变流、臭氧层空洞、酸沉降。
9.五、我国环境爱护总目标到本世纪末,我国环境爱护的总目标是: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操纵,重要都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态的恶化趋势有所减缓,逐步使环境与经济、社会的进展相协调,为实现我国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都市乡村环境清洁、优美、安静的远景目标打下基础。
2013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地理高考复习重难点知识系统整理一、生态、环境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季风气候, 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稀少(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产生原因: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整治措施: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③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④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②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③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2)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治理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②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③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产生原因(华北地区):(1)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②春季蒸发旺盛;③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2)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水污染严重;③浪费多,利用率低; ④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①春季降水少②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③地形低洼。
(2)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的灌溉; 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5、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中低产田——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 1)、辽阔的冲积平原——宏观平坦,微观起伏不平山麓 缓斜平原高山前冲积扇 土地质量高冲积低平原 主体海滨 滨海平原 地势极低 中低产田集中区严重的旱涝、盐碱、危害干旱:春旱4~6月,春泛回升快,蒸发上升,夏季风未到洪涝: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 盐碱:水盐运动 春秋反盐,夏积盐 冬稳定2)、问题⑪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①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 (因洼制宜 鱼塘—台田模式);②盐碱地的冶理与开发 ⑫水资源短缺⑬风沙危害---沙尘天气 3)、缓斜平原肥力最好:①地面坡度较大,排水通畅,不易积水形成低湿地;②沉积物颗粒较粗,有利于水份下渗;③地下水埋藏深,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盐碱地。
环境评价复习要点-2013u-完整版
环境评价复习要点-2013u-完整版《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要点2010级环工2班第一章一、基本概念1.环境哲学定义: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
科学定义: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工作定义(法定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是能够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出的状态。
3. 环境质量的价值环境质量与人类需要之间客观地存在着一种特定的关系。
4.基准指环境中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与受它作用的不同对象产生的反应关系的表述,一般以浓度(或剂量)—时间—效应关系表示。
5. 环境标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与人群健康,改善环境质量,有效地控制污染源排放,以获得最佳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由政府所制定的强制性的环境保护技术法规。
6.环境质量标准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或因素的容许浓度所做的规定。
7.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或地方、部门)为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浓度和数量所做的限量的规定。
二、基本问题1.环境质量的变异规律(1)人类行为导致的环境质量变异:由量变到质变、速度有快有慢;单个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因环境要素间的连锁作用而引起整体变化。
(2)自然力导致环境质量的变异○1空间上: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2时间上:节律性、非节律性2.环境质量价值的主要特点(1)多维性人类健康生存的需要:“健康价值”(生存价值)人类生活条件改善和提高的需要“文化价值”人类生产发展的需要“经济价值”(发展价值)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生态价值”(2)动态性3.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对象、本质特点目的:为了能够行动,而为了行动,就要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环境地学考试复习.doc
1.系统分解为生态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社地球会经济子系统。
2.大气运动的驱动力:大气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3.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4.地貌外营力可以分为:风化环境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淀或堆积作用。
5.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土壤肥力和土壤自净能力。
6.按照引发地震的直接成因可将其划分为如下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7.海水的运动形式:波浪运动,潮汐运动,洋流运动8.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蒸发面的温度,空气湿度和风,蒸发面的性质。
9.核心为较老的岩层向两侧依次渐新的褶皱为背斜,核心为较新的岩层向两侧依次渐老的褶皱为向斜。
10.生物多样性体现在:牛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保育的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或异地保护,离体保护三种。
□・海陆风口天海风,晚上陆风1.行星: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成圆球状,并且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太阳系共计八大行星,冥王星是矮行星。
2.智慧圈包括人类社会系统在内的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所形成的一种物质存在形态。
3.断层: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4.土壤质地:自然土壤的矿物质是有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和对比例或质量分数。
5.生物富集作用:牛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元素或者持久性污染物,在体内累积并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该持久性污染物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作用。
6.洋流或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域水平或垂直的向另一个海域大规模的非周期性运动。
7.露点:在气压一定并保持空气水汽含量不变的情况下,使水汽冷却达到饱和吋的温度。
8.风蚀作用:风挟带沙沿地表流动时对地面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等过程称为风蚀作用。
9.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牛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牛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
环境地质学权威复习资料
第一章1、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第二章1、地质环境:狭义上是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与大气、生物、水相互作用最直接,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这部分岩石圈称为地质环境。
广义上是由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下部组成的体系。
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2、地质环境的上限是地表或岩石圈的表层;3、对地质环境下限位置的确定,目前有多种意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角度衡量,把下限定为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活动的能力所能达到的地壳深部;另一类则是从环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适宜性来衡量,其下限达到与区域地壳稳定程度有关的地壳深部甚至地幔。
4、地质作用:地质环境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及宇宙环境进行着密切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
这种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关系常称为“地质作用”。
5、地质环境的作用: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场所;②提供地质资源;③接纳人类排放的废物。
6、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7、地质资源,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取决于贮藏量和更新速度)。
在现阶段,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①矿物资源;②能源资源;③建筑材料资源;④土地资源;⑤地下水资源;⑥地质景观资源;⑦地质空间资源等。
8、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9、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①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件、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②原生地球化学背景:环境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地质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2013年高考地理艺术生专用精品复习资料 专题20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师版)
2013年高考地理艺术生专用精品复习资料专题20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生版)【自主梳理归纳】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1.概念:发生在及一些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石质荒漠化和。
【答案】干旱、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土地沙漠化次生盐渍化【注意提示】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雨量非常少的地区或自然景观,它包括沙漠、沙地、戈壁等。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是一个变化过程,其结果可能出现荒漠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1)植被景观:图中①为温带草原,②为荒漠草原,③为荒漠。
(2)年降水量:图中A为400 mm,B为200 mm,C为50 mm。
(3)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降水递减,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地表水贫乏,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分布着大片。
【答案】干旱流水作用戈壁和沙漠【注意提示】我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荒漠分布纬度的不同中国的荒漠位于35°N~50°N之间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比世界上其他荒漠带的范围(南北纬15°~35°之间)偏北l5°~20°左右,这主要是由西北地区所处的特殊位置和地形所造成的。
中国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水汽主要来自由东南太平洋、南海、盂加拉湾和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的夏季风。
广大西北地区因探居内陆,距海遥远,夏季风到达那堕已是强弩之末,加之南部和东南边缘又有昆仑山。
秦岭、吕梁山、大兴安岭等高大山系和巨大的青藏高原为屏障,湿润的海洋气流(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难以进入;西部和西北部的天山和阿尔泰山对大西洋水汽和北冰洋水汽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因此夏季水汽非常贫乏,降水稀少。
冬季,由于北方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山屏障,来自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区的强大干冷气流直泻南下,导致气候异常寒冷干燥。
《环境地学》复习题
第一章地球一、名词解释:宇宙、天体、日界线、地转偏向力、黄赤交角、二、填空题:1、太阳系包括大行星,,按其物理性质可分为两组,即行星和行星。
2、地球固体地表以内可以分为三层,即、和。
3、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和三个圈层。
4、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三、简答题:1、地球自转产生哪些地理意义?2、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3、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产生哪些地理意义?4、地球公转产生哪些地理意义?第二章地壳一、概念:火山喷发、地震、矿物、褶皱、断裂、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二、填空:1、地壳的八大组成要素是、、、、、、、。
2、自然界矿物形成的四种主要方式是、、和。
3、、和,既是矿物的特征,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4、矿物的光学性质包括、、、。
5、矿物的力学性质包括、、、。
6、岩石依据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
7、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是和。
8、沉积岩的岩相通常分为、、。
9、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三类。
10、层状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后,构造变动表现最明显,主要有、、、四种类型。
11、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即、、。
12、火山喷发形式有两类:、。
三、简答:世界主要的地震带有哪些?第三章大气和气侯一、概念:干洁空气、气压、太阳常数、露点温度、白贝罗风压定律、地转风、梯度风、气团、锋、气旋、反气旋、气候、厄尔尼诺、二、填空:1、在气象学中,按照温度和运动情况,大气圈分为:、、、、。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和。
3、依据不同的成因,雾可以分为、、、和。
4、云滴增长主要有两个过程和。
5、根据降水的形成原因,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和。
6、作用于空气的力有、、和。
7、地方性的风主要有、、。
8、气团按其热力性质可分为和。
9、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锋可分为、、、四种类型。
三、简答: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大气中水汽产生凝结的条件。
3、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
4、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
5、气候变化的原因。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一、填空:1、水量平衡的三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是、、。
2013环境工程真题
一. 名词解释
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2. 同步硝化反硝化
3. 剂量—效应关系及EC50
4. 污水回用深度处理技术
5. 生物除磷
6.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二. 简答题
1. 简述有机污染物等难降解性物质生物富集与生物放大之间的联系
2. 从气体传递双膜理论,简述污水处理工艺中氧传递的主要影响因素
3. 简述氮循环过程及其可能产生的全球性问题
4. 简述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其在污水处理中与活性污泥法的区别
5. 简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6. 简述持久性有机物(POPS)的主要特征及其毒害效应
7. 简述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及其特性
三. 论述题
1.(材料说明:大意是说90%的农村都未有污水处理设施,大部分建成之后后期运行管理不到位,造成二次污染)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的机理及常规工艺,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宜的应对策略
2.(材料说明:大意说节能灯节能,但节能灯废弃后其中汞造成严重水体、土地污染等等)阐述汞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过程及其主要毒害风险,并针对节能灯行业导致的汞污染提出合适的应对策略
四. 案例分析
材料说明:大约是说中国是世界上缺淡水排名第13位的国家,全球超过百分之十的河流检测都受到污染等等
提问:请以一名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的角度解析,面对我国淡水资源危机,提出解决问题的技术策略、原理及选择该方法的原因。
环境地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理学复习资料1环境的含义:环境地理学上,环境是指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因素(物质和能量)和条件(地质、地貌、水、土壤、生物等)的综合。
2环境的分类:①按环境的空间结构分类:居室环境、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
②按环境的介质类别分类:大气环境、水环境、岩石—土壤环境、社会环境(客观的物质因素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因素)3环境问题: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4环境问题的分类:按成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问题,指各种自然力引起的自然灾害(火山喷发、干旱)。
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指人为作用引起的各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如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5环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任务。
研究对象:以区域人类—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某一区域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与发展、组织与结构、调节与控制以及改造与利用的科学,具有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双重性。
内容:着重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环境的历史发展、演化与预测、环境污染物质的发生、分布、迁移、转化和自净规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等。
任务:目的是要认识地理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演变规律,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趋利避害,是地理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
6大气的结构:平流层臭氧的保护作用;对流层天气现象变化多端;等详细知识点。
7大气污染:人类的生产活动及自然过程改变大气圈中某些原有成分以及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恶化大气质量,影响原来有利的生态平衡体系,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农业生产,以及对建筑物和设备财产造成损害的现象。
8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分类:(1)按污染物的来源: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2)按污染物的存在形式: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或流动污染源(3)按污染物排放方式:点源、线源、面源(4)按污染物的排放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间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在环境科学中所讲的环境也称人类生存环境,是指以人群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层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换句话说,以人类为中心,人以外的充满着各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质、空间、条件和状况,即为人类环境。
从环境地学研究的角度,可以将地球环境系统分解为生态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在这个系统中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遵循以下规律:木桶定律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原理相互依赖性和不可替代性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环境地学并不是研究人-地系统的全面性质,而只研究自然环境作用于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作用于环境而引起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反馈的那部分内容。
环境地学研究的起步必须立足于坚实的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结合室内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资料,运用综合比较研究法和相关分析研究法,才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角度把握环境系统过程与功能时空分异规律。
图片中子解的常识:叠层石,由古老的蓝绿藻和沉积物所形成,1800Ma;三叶虫,兴盛于寒武纪,5亿年;恐龙兴盛于珠罗纪、白垩纪,绝灭于第三纪开始 0.65亿年。
第二章太阳系是由恒星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其公转。
按照2006年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新的定义,太阳系中共计有八大行星,按距太阳远近排列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按照最新的行星定义,原来的行星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在广阔的恒星世界中,太阳是一颗中等质量的壮年星。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太阳黑子是指光球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黑色斑点,是光球表面剧烈旋涡状气流形成的局部强磁场区域,是光球活动的重要标志。
八大行星可归为三类:①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等体积和质量都较小,密度大,卫星少的行星;②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其特征是体积和质量大,密度小,卫星多;③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其特征介于前两者之间。
八大行星都在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圆形的椭圆轨道上,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即行星的轨道运动具有共面性、近圆性和同向性。
小行星是指主要分布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围绕太阳旋转的为数众多的小天体。
大多数小行星的体积都很小,是形状不规则的石块或碎屑物质。
目前已登记在册和编了号的小行星已超过8000颗。
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一种微小天体,是由冰冻着的各种杂质、尘埃组成云雾状的斑点。
地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有适宜生物生长发育的温度场、压力场、电磁辐射场、充裕氧气和液态水的星球;唯一经由板块构造过程不断更新的地表结构,使生命体所必需养分反复循环的星球。
根据对地震波传播的研究,地球内部分为四个主要圈层,即地壳、地幔、地外核和地内核。
各个圈层之间存在着一个物理上不连续的界面,即莫霍洛维奇界面(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简称莫霍面、古登堡面(Gutenbery Discontinuity)和利曼界面(Rehmann Discontinuity)。
一种是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纵波,另一种是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横波。
纵波又称P波;横波又称S波。
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其厚度变化在5-70 km之间。
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km;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平均约7km。
地壳为固态岩石所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
这些岩石主要由各类富铝的硅酸盐矿物所组成。
它们具有架状、链状或层状等比较松散的硅酸盐晶体结构。
地幔:其厚度约2850km,占地球体积的82.3%,质量的67.0%。
是地球的主体部分。
是由固态的岩石所组成。
球粒陨石的密度(3~5g/cm 3)、化学成分与地幔相近,主要是由与球粒陨石成分相当的橄榄岩类[(Mg,Fe)2SiO4]所组成的。
还含有少量金属硫化物或氧化物的流体。
地核其体积约为地球的16.2%,质量约占地球的32.0%,地核的密度达9.98~12.5g/cm3。
其成分以铁镍合金为主。
在外核中,根据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发生大幅度衰减的事实推测其为液态。
岩石圈在地质学研究中常常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刚性岩石层统称为岩石圈,其厚度约60~120km。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通常认为在大洋中脊处岩石圈厚度接近于零,到大陆下部大约100~150km处。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和人类智慧圈所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也是环境科学、环境地学和地理科学重要的研究内容。
根据地球最古老的岩石及其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地球大约诞生于46亿年前。
地球形成的早期是一个炙热的球体,球体表面的大气中几乎没有氧气,即早期的地球是一个无生命的世界。
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化才逐渐形成了现代地球环境。
物质是指那些具有质量并占据一定空间的客观存在。
在地球环境系统之中物质常以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存在;其存在形式可归结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有92种自然元素存在。
地球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可以归结为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原料和燃料的来源,或是社会生产力布局的必要条件和场所。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并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损失与危害的各种自然变异过程和事件。
一般将自然灾害划分为突发性灾害和非突发性灾害。
?环境质量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全方位、持续性的影响。
第三章大气圈是指连续包围地球外围的空气层。
大气圈的总质量约为5.31015t,其中98.2%的空气集中在30km以下的近地层。
大气是由多种气体及悬浮其中的液态和固态杂质所组成的混合物。
影响大气污染程度和污染物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
其主要包括:①气温,②气压,③湿度,④降水量,⑤风,⑥云量,⑦大气能见度。
依据大气温度、成分、电荷和大气垂直运动状况的垂直差异性,可以将整个大气圈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逸散层五个层次。
辐射是能量传播方式之一,也是太阳能传输到地球的唯一途径。
太阳辐射通过星际空间到达地球,实际上大气层顶单位面积的表面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并不均等于太阳常数,而是随时间和空间不同而变化,其变化受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和日照时间三个因素所制约。
由于地面和大气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因而地面和大气辐射的电磁波长比太阳辐射波长得多,其能量集中在3~120m的红外波段。
故习惯上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尽管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从全球范围来看,热量分布总趋势仍然与纬度大致平行,由低纬向高纬呈带状排列,形成地球上的热量带。
热量带的划分有着不同的标准。
气压梯度力:因气压在空间分布不均,便产生一个从高压指向低压的力,这是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为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分量,水平方向分量对地球上任何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一个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作用力;摩擦力。
季风,是指大范围的具有显著季节性变化的盛行风。
在大气运动的过程中常常伴随有水分的蒸发、凝结和降水等过程。
液态水吸热转化为水汽的过程叫蒸发。
蒸发消耗的水量称为蒸发量,以蒸发失去的水层厚度(mm)表示。
蒸发量大小与所在地区的年降水量也有关系。
降水量是指降落在地面的雨和融化后的雪、雹、霰等,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mm)。
全球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受地理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和地形等多种因素制约。
从降水量的纬度分布来看,全球可划分为四个降水带:赤道多雨带亚热带15~30少雨带中纬度多雨带高纬少雨带人类活动时刻不断地对大气圈施加各种各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可归结为:温室气体排放、臭氧层耗损、大气污染、城市小气候与热岛效应。
大气层中那些对太阳短波辐射透明、且能够吸收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其种类主要有:CO2、CH4、N2O、CFCs 等。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超过其正常本底值且持续的时间足以对人体、生物及材料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危害,这时的大气状况就称之为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装置和设备。
按大气污染物质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大气污染的天然污染源主要有:①火山喷发;②森林火灾;③自然风尘;④沼泽释放温室气体;⑤海洋飞沫。
人为大气污染源可分四类:①工业企业排放源——点源;②家庭炉灶与取暖设备排放源——面源;③交通运输污染源——线源;④农业污染源——面源。
按大气污染物发生成因可归为两大类,即一次污染物(primary air pollutants)和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air pollutants)。
自然大气中O3多分布在距地面10~50km的平流层中,其浓度峰值在距地面25km左右,O3分子的混合比是指单位体积大气中所含O3气体的体积,以mL/m3 表示。
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已进入了平流层,如超音速飞机向平流层中排放大量水汽、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另外现代化学工业所释放的制冷剂、喷雾剂和发泡剂,这些含有CFCs类物质的污染物进入平流层,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能够加速O3耗损过程。
一个区域大气污染程度取决于本区域污染源特征、环境因素。
污染源特征决定着区域污染物数量和组成、排放方式和几何形状、相对位置和密集程度;环境因素决定了大气对污染物稀释扩散速率和迁移途径。
城市小气候是大气圈局部经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之后,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气候。
第四章水圈是指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被深层岩石所封存的液态水以外,由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冰川和大气水分等共同构成的一个环绕地球表层的不连续的圈层,其中海洋是水圈的主体。
河流和大气水是水圈中水分交换最活跃、更新最快的水体。
从整体上看水圈具有以下特点:在地球环境系统中水以液、固、气三态存在水是一种可重新利用、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对流层中天气现象与水迁移转化密不可分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原料水是再生的和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是地球环境中物质迁移转化的重要媒介物水分及其运动,一能调节气候,二能净化环境地表水热的不同组合孕育了多样的生存环境地球环境系统中水分循环的主要原动力是太阳辐射能、地心引力。
从环境地学角度来看,地表水分循环的重要意义有:①缓解了地表湿度、温度的时空梯度,为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②是地球环境系统中营养循环的传送带;③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水资源;④是地表环境自净过程的主要机制;⑤是自然环境过程主要组成部分;⑥许多矿产资源的形成也有赖于长期的水分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