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因素与抑郁的关系研究进展综述_张玉桃

合集下载

抑郁症的情绪化身与人格特质

抑郁症的情绪化身与人格特质

抑郁症的情绪化身与人格特质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对其社交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抑郁症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我价值感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症状往往与个体的人格特质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情绪化身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

1. 抑郁症的情绪化身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情绪低落和沮丧,这是抑郁症最典型的症状。

他们可能会感到无助、无望、自责和自卑,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和乐趣。

这些情绪化身反映了患者内心的痛苦和困扰,使其难以正常地参与社交活动和工作学习。

2. 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发现,人格特质与抑郁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抑郁症患者常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易怒和敏感,这与他们的人格特质密切相关。

例如,内向、神经质和自卑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这些人往往对自己过于严厉,对外界的压力和挫折难以应对,从而导致情绪的低落和抑郁。

3. 抑郁症的情绪化身与人格特质的相互作用抑郁症的情绪化身和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格特质可能影响抑郁症患者对情绪化身的感知和应对方式。

例如,内向的人更容易将负面情绪内化,而外向的人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社交来缓解情绪。

同时,抑郁症的情绪化身也可能加剧人格特质的表现。

长期的情绪低落和消极思维可能使人变得更加内向、敏感和自卑,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4. 人格特质对抑郁症治疗的影响人格特质对抑郁症治疗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具有开放性、外向性和适应性较好的人更容易从治疗中受益。

这些人更有可能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接受新的观念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应对抑郁症的情绪化身。

相反,内向、神经质和自卑的人可能对治疗抱有怀疑和抵触情绪,需要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综上所述,抑郁症的情绪化身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人格特质可能影响抑郁症患者对情绪化身的感知和应对方式,同时情绪化身也可能加剧人格特质的表现。

在治疗抑郁症时,了解患者的人格特质对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自我效能感、自尊和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

自我效能感、自尊和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

自我效能感、自尊和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作者:王岳飞张玉李海玲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9期【摘要】自尊是人格发展的重要特质,其发展状况对个体整个的人格和行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自尊水平的改变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

考察自我效能感、自尊和抑郁之间关系,对于更迅速而有效地减少抑郁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自尊抑郁【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9-0001-01根据抑郁产生的“素质—应激”理论,自尊和自我效能感被视为一种素质因素来进行研究,多项研究结果显示两者与抑郁均显著相关,但具体作用机制是否相同及作用关系如何未见详细阐述。

本研究意在探讨自我效能感、自尊与抑郁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机制。

一、相关概念(一)自尊作为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自尊(Self?鄄Esteem)是个体自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认知、动机、情感和行为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Jeff等(1986)提出了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TMT),其中将自尊定义为:个人对所处生活环境的意义感以及在有意义的环境中所体会到的价值感。

自尊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其自我调节机制所提供的弹性空间来缓和、减少由生活中遭遇的失败、被否定、被遗忘等具有“消亡”意味的事件所产生的焦虑[1]。

(二)我效能感Bandura在1977年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感(self?鄄efficacy)的概念,并逐步完善了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框架。

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预测和判断,是对能否有效掌控自己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知觉和信念。

自我效能感主要涉及对自己能力的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一种重要体现[2] 。

(三)抑郁情绪抑郁情绪(Depressive Mood)是一种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点的复杂情绪,主要有以下四组特征:悲观、失望、无助乃至冷漠或绝望的心境;消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自信心下降,无价值感、无用感和自卑感,严重者有自罪甚至自杀意念;睡眠多有障碍,食欲、性欲减退,兴趣缺乏;意志活动水平下降,个体从社交、工作和生活中退缩出去,经常回避他人。

高二学生焦虑、抑郁与人格的关系研究

高二学生焦虑、抑郁与人格的关系研究

高二学生焦虑、抑郁与人格的关系研究①目的研究高二学生焦虑、抑郁与人格间的关系,并与常模对比,了解高二学生心理状态,为学生的心理调节提供参考。

②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EPQ-RSC)对224名高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③结果高二学生焦虑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抑郁得分与常模接近,同时被调查学生与常模相比更倾向于神经质和外向。

对于相关性,焦虑、抑郁、神经质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且三者同时与内外向、精神质存在明显相关。

④结论高二学生存在明显的焦虑现象,且更易出现神经质的人格,这暗示我们应该改变现有的高中学习方式,降低学习压力,否则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在各调查因素中,焦虑、抑郁、神经质间有明显相关,暗示三者在心理运行中的广泛而重要的影响,神经质与所有调查因素均有明显相关,提醒我们神经质人格的广泛影响。

关键词:焦虑,抑郁,人格,高二学生,相关性第一章引言焦虑和抑郁是人们经常体验到的负性情绪,这些情绪状态不仅影响人的认知状态,还会对于注意、记忆、心理健康等产生广泛不利影响。

人格是反映个体差异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指标。

有大量研究[1]显示焦虑、抑郁、与某些人格间存在共同的生理原因。

因此探讨它们的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

高二学生已经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同时又面临即将到来的高考压力,是学习的关键时期,在如今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探讨高二学生焦虑、抑郁、人格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的心理指导具有重要作用,这不仅可以帮助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可以对不良心理状态的改变提供指导。

第二章研究方法与步骤2.1 研究对象选取菏泽一中高二下半学期学生共五个班级约250名学生,由老师监督,在班内进行问卷调查,经筛选,有效被试为224名,其中男生74名,女生141名,因调查愿因性别未知9名。

2.2 研究工具2.2.1 SAS焦虑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由华裔教授Zung编制(1971)。

浅谈体质因素与老年抑郁症的关系

浅谈体质因素与老年抑郁症的关系

浅谈体质因素与老年抑郁症的关系 体质学说认为,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它通过人体形态、功能和心理活动的差异性表现出来。

正如张景岳所说:“禀赋不同,情志亦异。

”人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的不同,体质有明显的差别,因而在老年阶段导致抑郁症的体质因素及发病后的转归均有各自的特点。

1 老年人的体质特点 1.1脏腑日虚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脏腑功能逐渐衰退,真元之气日渐不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记载:“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年六十,阴痿,气大衰,……”《灵枢天年篇》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元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老年人一生中或因各种劳伤,或居无常、饮食不节,或忧悲愤怒,劳欲过度等,必然使其各脏器的虚象随着年龄的递增而递增,阴阳气血耗损。

1.2易感外邪 由于老年人具有上述的体质特点,相对正气不足,所以老年人的适应能力、应激能力、抵抗外邪的能力下降,易感邪而发病。

陈直曰:“上寿之人,血气已衰,精神减耗,虚若风烛,百病易攻……其身体劳倦,头目晕眩,风气不顺,宿疾时发,或秘或泄,或冷或热,此皆老人之常态也……”《灵枢百病始生》亦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如正常的气候变化,季节更替不足以对正常青年人构成威胁,而相比之下老年人则有可能因它而患病。

1.3易伤七情 人到老年“形气虽哀,心亦自壮,但不能随时人事,遂其所欲”,因而情志变化更加复杂,多“谘煎背执,等闲喜怒”。

陈直言:“老人之性,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

《千金翼方养老大例》说:“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心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寥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

心理学.doc

心理学.doc

大学生情绪与性格研究报告班级:20102131班组别:第一组组内成员:杨玉桃(22号组长)黄芳(8号)杨建素(13号)王采霞(29号)张如林(57号)引言情绪是人脑对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情感,是环境因素的价值关系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性格是心理系统的动态组合,是决定个人适应外在环境的独特形式,是指个人反应与他人互动的所有方式。

面对大学生活,我们都会对一些事物感到迷茫、彷徨。

如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大学生情绪上的焦虑、易怒、不安等反应。

此次调查旨在让大学生在面对不良情绪时没有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法,适应新的环境,进而在能在大学四年里进行更好的自我提升,开始独立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产生的种种困惑,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理智的看待事物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经组内成员讨论设计问卷问题共十八题,当中包括选择题、问答题、简述题三大块。

共用三十份问卷针对教师教育学院大一大二大三的各个班级进行调查。

最终回收问卷三十份。

(备注:共分发30份问卷,调查了30人。

大一共有14人参与,大二共有11人参与,大三共有5人参与。

其中女有20人,男生有10人。

)讨论与分析一、情绪与性格的含义、原因、意义分析1、情绪与性格的含义情绪是人脑对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情感,是环境因素的价值关系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性格是心理系统的动态组合,是决定个人适应外在环境的独特形式,是指个人反应与他人互动的所有方式。

2、原因分析(1)性格一个人性格的形成除去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个人气质的影响,例如:同样是乐于助人多血质的人帮助人时动作敏捷,热情溢于言表,粘液质的人沉着冷静,情感蕴含在心,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后天家庭、教育及环境的影响。

(2)情绪个人情绪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认识因素,气质类型,环境因素。

①认识因素:相同的情境如果做出的认识的评价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例如:两个同时想学开车的人,结果都没能如愿,但甲把这件事当作是对自己的考验,产生积极的情绪,努力克服困难;乙则认为自己倒霉,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抑郁症和人格特质的关系及处理方法

抑郁症和人格特质的关系及处理方法

抑郁症和人格特质的关系及处理方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而人格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一个人是否易患抑郁症。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处理方法。

一、抑郁症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抑郁症是一种持久而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特征是患者长时间处于低落、悲伤的情绪状态中,且常伴随着消极的思维方式。

而人格特质则指的是个体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稳定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

抑郁症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复杂且多样化,下面将介绍几种典型的情况:1. 神经质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人通常表现出易焦虑、易紧张、情绪不稳定等特点。

这种人格特质与抑郁症有较强的相关性,因为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个体对压力更为敏感,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

2. 自我意识过高的人格特质与抑郁症一些自我意识过高的人,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逐渐形成了完美主义的人格特质。

这种人格特质常常使他们感到压力过大,进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3. 外向性格与抑郁症外向性格的人通常外向活跃、乐观开朗,他们对抑郁症的抵抗能力较强。

相比之下,内向的人更容易陷入情绪低谷中,从而增加了患抑郁症的风险。

二、处理方法1. 自我认知和接纳抑郁症患者常常有负面的自我认知,他们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并往往否定自己的价值。

因此,他们需要改变这种负面思维方式,重塑积极的自我认知。

同时,他们需要接纳自己的疾病,理解抑郁症是一种病理状态,不是个性的缺陷。

2. 寻求专业帮助抑郁症是一种需要专业治疗的心理疾病,患者应该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他们可以通过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等方式来缓解抑郁症的症状,恢复正常的生活。

3.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患者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他们还可以通过锻炼身体、参加有益的社交活动、学习放松技巧等来提升心理健康。

4. 建立良好的支持网络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患者应该积极与亲人沟通,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抑郁症的心理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

抑郁症的心理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

抑郁症的心理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常常伴随着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贬低等症状。

除了生物学因素外,许多心理因素也对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心理影响因素,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来帮助患者克服这种心理疾病。

一、心理影响因素抑郁症的心理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1.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主要包括自我认知、性格特征和社会心理因素等。

首先,自我认知对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认知方式的总和。

抑郁症患者倾向于对自己过于苛刻,经常自我贬低,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从而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情绪低落。

其次,性格特征也是抑郁症的心理影响因素之一。

有些人天生就具有焦虑、易冲动、过度担忧等性格特征,这些特征容易造成抑郁情绪的产生。

特别是自我中心、挑剔、敏感的人,更容易沉溺于负面情绪中,进而滋生抑郁症。

此外,社会心理因素也对抑郁症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家庭环境的不和谐、过度的工作压力、社交隔离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孤独、无助、被忽视等负面情绪,进而导致心理的进一步崩溃。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个体所处的周围环境对抑郁症的影响。

常见的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社交圈和工作环境等。

家庭环境是影响抑郁症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家庭冲突、亲密关系缺失和心理虐待等负面家庭环境会增加抑郁症的风险。

另外,有些人在家庭中可能存在遗传性的抑郁症,这也会成为他们发展抑郁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社交圈的缩小和人际关系的恶化也是抑郁症的常见环境因素。

当患者感到与他人疏远、不被理解时,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负面情绪。

此外,社交网络压力、纠纷和社交心理障碍等也会对抑郁症产生负面影响。

工作环境也是影响抑郁症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过度的工作压力、不合理的工作安排、职业挫败感以及工作与家庭的不平衡等都会使人产生抑郁情绪。

尤其是那些工作强度高、工作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受到抑郁症的困扰。

抑郁症与性格特点探讨抑郁症与个体性格的关系

抑郁症与性格特点探讨抑郁症与个体性格的关系

抑郁症与性格特点探讨抑郁症与个体性格的关系抑郁症与性格特点探讨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而个体的性格特点被认为是影响抑郁症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抑郁症与个体性格的关系进行探讨,旨在加深我们对抑郁症的认识,并提供有益的治疗参考。

一、抑郁症的定义和症状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其主要特征是长期低落情绪、悲伤和丧失兴趣或快乐感。

除了这些核心症状,抑郁症患者还常常伴随着心理和生理上的其他症状,例如自责、自卑、失眠和食欲改变等。

抑郁症的发作和持续时间不一,严重程度也有所差异。

二、个体性格特点对抑郁症的影响个体性格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较长期的影响力。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个体性格特点,它们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1. 过于自我要求过度自我要求的人往往对自己过高的期望,常常无法达到自己制定的目标,因而导致自我压力过大。

当他们无法满足自己的期望时,容易感到沮丧、悲观和无助,进而陷入抑郁。

2. 消极情绪倾向一些人天性较为消极,对周围事物常常持悲观态度。

他们倾向于将问题放大,并将负面情绪持续体验,频繁出现情绪低落和消极的情感反应。

这种性格特点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3. 社交回避一些人由于内向或社交焦虑,常常回避他人的社交活动。

他们不擅长与人交往,缺乏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因此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这种个体性格特点也是抑郁症的易感因素之一。

4. 自卑和自责有些人对自己过度挑剔,常常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或不值得被别人关注和爱护。

他们比一般人更容易感受到失败和挫折,对自己持有负面评价,从而陷入自卑和自责的情绪当中。

5. 焦虑和紧张焦虑和紧张是一些人的常态,他们过度担心事情的发展和结果,难以放松和享受生活。

这种内心紧张和不安常常与抑郁症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三、抑郁症与个体性格的相互作用个体性格特点对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抑郁症本身也可以对个体性格特点产生一定的影响。

抑郁症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联与干预

抑郁症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联与干预

抑郁症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联与干预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它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心理社会因素存在紧密的关联,而对这些因素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地减轻抑郁症症状。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联,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干预方法。

一、抑郁症与个人因素的关联个人因素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的人格特征、自尊心理、认知方式等都与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患抑郁症的人常常具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和悲观消极的认知方式,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较为负面。

此外,个体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也与抑郁症的风险密切相关。

二、抑郁症与社会因素的关联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关系、工作环境、社会支持等对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紧张、婚姻矛盾等不良家庭关系会增加抑郁症的患病风险;工作压力大、职业满意度低、工作环境恶劣也与抑郁症密切相关。

此外,社会支持水平低下也是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三、干预措施针对抑郁症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重建身心健康。

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抑郁症干预的核心方法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解析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积极情绪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减轻抑郁症状。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抑郁症的干预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和镇静药等,它们通过调整神经递质的平衡来缓解抑郁症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

3.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帮助患者缓解抑郁症症状的重要手段。

在家庭和社交网络中获得良好的支持可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提高应对抑郁症的能力。

此外,加入支持性群体、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等也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指导。

4.生活方式调整正常的生活方式对抑郁症的干预起着关键作用。

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等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

抑郁症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分析

抑郁症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分析

抑郁症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分析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病因复杂,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维度对抑郁症的发生和影响进行综合分析。

1. 生物因素分析生物因素是抑郁症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活动异常,特别是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明显下降。

这些神经递质在调节情绪和心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异常水平会导致情绪低落和消极情绪的增加。

此外,遗传因素也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家族遗传史是抑郁症患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2. 心理因素分析心理因素也对抑郁症的发生和影响起到重要作用。

长期的压力、负面事件和挫折等生活经历会导致个体心理状态的不稳定,进而易形成抑郁症。

另外,性格特点也与抑郁症发病相关,例如,过度紧张、敏感易怒和自卑等人格特点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3. 社会因素分析社会因素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抑郁症患者常常面临着社会孤立、人际关系紧张以及工作与家庭的压力等问题,这些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文化差异也会对抑郁症的患病率产生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情绪问题的理解和应对方式存在差异,这也会对抑郁症的发生和治疗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抑郁症的发生和影响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

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中都发挥重要作用,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因此,对于抑郁症的研究和治疗应该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作用,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和社会支持等综合措施,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预防效果。

希望通过本文的综合分析,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抑郁症的发生机制和相关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抑郁症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同时也希望相关研究者能够加强对抑郁症的研究,深入挖掘其中的细节和机制,为解决这一社会现象提供更有效的手段和策略。

人格和抑郁关系的研究综述

人格和抑郁关系的研究综述

人格和抑郁关系的研究综述郭康伟本文对于人格和抑郁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抑郁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人格和抑郁情绪以及抑郁症的关系分别进行了探讨,发现了人格和抑郁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人格确实影响到抑郁的多个方面,并在对前人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对以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展望。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抑郁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因素,抑郁症的患病率、自杀率、复发率都相当高。

那么对于抑郁的研究就变得颇为紧要。

人格作为一种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表现出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历来都被认为和抑郁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即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人格和抑郁的关系,以期对抑郁的产生以及发展机制做进一步的了解,使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抑郁。

一、人格和抑郁情绪的关系抑郁情绪是一种轻度的抑郁表现,它在人们生活中是相当普遍的,很多人在某些时候会表现出心境低落,闷闷不乐,没有活力。

这对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影响很大,会使我们的工作效率下降,活动量降低,社会交往频率降低,更为重要的是,它会发展为抑郁症,甚至导致自杀念头及行为。

目前对于人格和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并不在少数,在研究国内外抑郁影响因素的时候,有研究者从人格特质和人格维度两个角度来论述抑郁情绪和人格的关系,认为抑郁者在人格方面存在完美主义倾向,表现出依赖、自责等人格特征。

在人格维度方面,主要提到了神经质,认为许多研究表明神经质与抑郁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另一些研究中,则把抑郁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自身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应对因素,在对自身因素的论述中,研究者提到了自我评价、自我期望、自我意识、自尊、自信等因素与抑郁的关系,认为自尊和自信水平能有效地预测抑郁的发展。

多方研究表明,自信以及自我概念也与人格有关,内向的人较外向的人自信水平低,而神经质,精神质的个体也往往表现出自信水平较低,同时,健康人格也易形成较好的自我概念。

这说明人格的某些方面能够通过影响自信以及自我概念而对抑郁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

抑郁症与人格心理学视角下的研究

抑郁症与人格心理学视角下的研究

抑郁症与人格心理学视角下的研究摘要: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情绪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抑郁症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述和分析,我们发现人格特质在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抑郁症的认识,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

1. 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特征包括长期的低落情绪、丧失兴趣和快乐感、睡眠障碍等。

虽然已有大量研究关注抑郁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但其发病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学科,通过将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相关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

2. 人格特质与抑郁症人格特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构造,可以影响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应对方式。

抑郁症患者常常表现出一些与人格特质相关的特点,例如情绪不稳定、自卑、焦虑等。

研究发现,抑郁症与五大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和外向性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神经质是指个体情绪稳定性的程度,而外向性则涉及个体对社交和刺激寻求的倾向。

抑郁症患者通常表现出较高的神经质和较低的外向性,这与其情绪不稳定和社交退缩的行为一致。

3. 人格特质的发展与抑郁症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遗传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遗传性,而环境因素如童年经历、家庭环境等也对人格特质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

抑郁症患者往往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与抑郁症相关的人格特质,这可能与其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压力和创伤有关。

因此,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还能为预防和干预提供一定的指导。

4. 人格特质对抑郁症的影响机制人格特质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的,人格特质也可能受到抑郁症的影响。

抑郁症患者常常表现出自我否定、消极思维等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可能进一步加剧其人格特质的负面影响。

例如,抑郁症患者往往对自己过于苛求,产生较高的自我否定和内疚感,这可能与其较高的神经质有关。

抑郁症的心理发展和人格特点的探究

抑郁症的心理发展和人格特点的探究

抑郁症的心理发展和人格特点的探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理障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交往带来很大困扰。

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心理发展和人格特点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心理发展和人格特点,以加深我们对这一心理障碍的理解和帮助患者的能力。

一、心理发展抑郁症的心理发展通常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个体可能经历一系列的创伤、压力或困境,如亲密关系的破裂、失败的职业发展、亲人去世等。

这些不良事件会触发负性情绪,如沮丧、绝望和无助感。

如果这些情绪不能得到适当处理和有效调节,就有可能进一步演变成抑郁症。

心理发展的中间阶段是关键时期,抑郁症的症状可能逐渐显现。

在这个阶段,个体常常感到长时间的低落情绪,丧失对生活的兴趣,并体验到自责、无望和自卑等负性观念。

这些症状可能干扰其日常功能,并对人际关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如果抑郁症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和干预,可能会进入心理发展的后期阶段。

在这个阶段,患者的情绪持续低落,心境沮丧,并可能出现自杀意念。

个体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感觉无法跨越这片黑暗的阴影。

二、人格特点抑郁症患者在人格特点上常常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是自我评价的偏向负性。

患者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持有消极的看法,过分强调自己的缺点和失败,而忽视了自己的优点和成就。

这种自我评价的偏向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低自尊和自卑感。

其次是消极的思维方式。

抑郁症患者倾向于过度关注负面信息,过分强调事物的消极面和可能的失望。

他们往往将问题看作不可解决的困境,缺乏希望和探索新的可能性的能力。

这种消极思维方式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低落情绪和绝望感。

此外,抑郁症患者还常常表现出人际关系问题。

他们往往难以建立和维持亲密和支持性的关系。

抑郁症患者可能缺乏自信和社交技巧,往往觉得自己对他人来说没有价值。

这种人际关系问题会进一步增加他们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

最后,抑郁症患者通常对未来持有悲观的态度。

他们往往对未来失去信心,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述情障碍在人格、社会支持与抑郁间的作用

述情障碍在人格、社会支持与抑郁间的作用
表1不同・ 胜别大学生C S 得分 与相应 年龄 的常模C S 得分 比较 ED ED
由表 1 以看 出 ,整 体 大 学 生 群体 流调 中心 用抑 郁 量 表 得 分 高 可 本 研究 目的是 为 了进 一 步探 讨人 格 、领 悟 社会 支 持 、述 情障 碍 于 同年 龄 组 全 国 常 ( < . 1 P O0 ),女 生组 大 学 生 群体 流 调 中心 用 抑 0 与抑 郁 的关 系 ,更深 入 了解 述情 障碍 各 因子 对抑 郁 的影 响 。 郁 量表 得 分 高 于全 国 同年 龄组 女 生 常模 ( < . 1 P O0 )。男 生 组 均 数 0 二 、方 法 高 于 同年龄 组全 国常模 ,但 与全 国常 模 差异 不显 著 ( > . P O0 5)。 1被 试 .
种 暂 时现象 ,仅 以情感 因子 分数 的增高 为特 征 ,个 体形 成情 感特 异 性 的述 情障 碍 以面对 复杂 的生 活 和学 习事件 。【 3
X 2 . 8, df =2 68 =2, G FI =O. 99, AGFI 9 =O. 991, NFI 997, =0. CFI O.9 = 9 9. RMSEA. 02 0. 0
的意 义 。[ 1 1பைடு நூலகம் , 2
三 .结果 述情障碍 (l iy a ae t mi)又称 情 绪 表 达不 良 ,指 患者 不 能恰 当 xh 1 大 学生 被 试 群 体 流 调 中心 用抑 郁 量 表 得 分 情 况 及 与常 模 的 . 表 达 自己 的 生理 体 检 及 躯 体 感 受 。其 特 征 缺 乏 言 语描 述 情 感 的 能 比 较 C S 总分 的实 际 得 分 范 围为 0 6 ,本 研 究 中被 试 总 体 均 数 ED 0 力 ,缺 乏 幻 想 和实 用 主 义 的思 维方 式 。 自从 12 97年Sfes命名 以 i o n

抑郁症自杀行为与个性特征的关系

抑郁症自杀行为与个性特征的关系

G
引言 自杀是人类有意自我毁灭而采取伤害自身的一种
行为 -"., 目前已成为十分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 自杀问 题及其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本实验旨在探讨 抑郁症自杀行为与自卑 ! 幸福感及个性特征之间的相 互关系 , 以期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抑郁症自杀行为 # 为 预防和干预行为提供理论指导 "
9",")2".8 #))+2)%2") :,,"3*".8 #))+2)%2#5
摘要 目的 a 探讨抑郁症自杀行为与自卑 ! 幸福感及个性特征之间相互关系 " 方法 a 选择 #))#2)# 6 #))%2)# 期 间 于 山 东 省 安 康 医 院 住 院 治 疗 的 抑 郁 症患者为实验对象 "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 版 " 性别不 限 , 年龄 "&f+& 岁 , 排除器质性和其他精神障碍 # 仅有自杀意念而无自杀 行为者不于入组 " 据病史中 " 年内或本次住院期间有无自杀行为 # 分为 研究组和对照组 " 研究组 ")& 例 , 男 %5 例 , 女 &( 例 $ 对照组 ")& 例 , 男 %& 例 , 女 +) 例 " 两组受试者均能配合测试 , 在年龄 ! 性别 ! 文化程度等人口
H
对象和方法 设计 ! 病例 2 对照分析 " 单位 ! 汕头大学医学院 " 对象 ! 选择 #))#2)# 6 #))%2)# 期间于山东省安康
院住院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为实验对象 " 符合中国精神 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 版 " 性别不限 , 年龄 "&f+& 岁, 排除器质性和其他精神障碍 " 根据病史中或住院期 间有无自杀行为 #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 如果病史中仅 有自杀观念而无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不与入任何 组 " 研究组 ")& 例 , 男 %5 例 , 女 &( 例 $ 对照组 ")& 例 , 男

大学生抑郁、焦虑现状与干预对策

大学生抑郁、焦虑现状与干预对策

大学生抑郁、焦虑现状与干预对策作者:袁金楠张祝袁玉涛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21年第05期摘要:在校大学生面对种种压力出现了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调查、了解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提出对策,加以疏导,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關键词:大学生抑郁焦虑对策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5-148-0021.研究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恋爱、考研、就业等因素使在校大学生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面对压力部分学生产生抑郁与焦虑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发现与疏导将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调查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基本情况,探索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加以辅导,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查阅相关资料,为本文提供研究基础。

问卷调查法:采用SCL-90、PHQ-9、GAD-7进行问卷调查。

数理统计法:筛选回收的有效问卷,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统计。

访谈法:走访不同人群的大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逻辑分析法:根据统计结果,制定相关对策。

3.研究结果3.1大学生抑郁、焦虑影响因素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焦虑源不同,低年级从高中到大学,学习、交友、生活等方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不适应的问题。

高年级学生主要是学习、情感、竞争、就业等方面。

大学生的倔强、自卑、自尊的人格特征与抑郁的产生有一定的相关性,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收回476份有效SCL-90问卷,低年级232份,高年级244份。

统计结果,有心理健康问题人数106人,占总数的22.3%。

低年级232人中,有问题人数59人,占25.4%,高年级244人中,有问题人数47人,占19.3%。

总体研究表明,高年级好于低年级学生。

3.3大学生抑郁、焦虑状况在476份有效问卷中,抑郁量表得分9分以上有182人,占总人数的38.3%。

高中生自尊、人格及应对方式与抑郁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中生自尊、人格及应对方式与抑郁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中生自尊、人格及应对方式与抑郁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生自尊、人格及应对方式与抑郁的关系,分析这些因素对高中生抑郁情况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预防青少年抑郁发病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1.理论研究(1)自尊理论及其影响因素(2)人格理论及其影响因素(3)心理应对方式理论及其影响因素(4)抑郁症状表现、病因及预防措施2.实证研究(1)研究对象:选取某市高中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自尊、人格、应对方式、抑郁情况调查问卷,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三、研究意义1.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和学校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增加学生自身对自身心理状况的关注度和认知,更好的进行心理调适。

四、研究进度安排9月-10月:文献查找、调查问卷编写。

11月-12月:问卷调查,数据收集。

1月-2月:数据分析,撰写论文。

3月-4月:论文修改、完善。

五、参考文献1. 张荣宏.自尊心理学研究综述[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2. 付波.变态人格特征与心理问题[J].医学综述,2013(3):25-27.3. Culver JL, Arena PL, Antoni MH, Carver CS. Coping and distress among women under treatment for early stage breast cancer: comparing African Americans, Hispanics and non-Hispanic Whites. Psychooncology, 2002, 11: 495-504.4. 王丽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13-2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将从抑郁的易感性人格— ——人格维度与人格
特质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人格维度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艾森克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内外倾(E 维度)、神
经质(N 维度)和精神质(P 维度)三种维度,其中与抑郁 关系研究较多的是神经质和内外向维度。
(一)神经质与抑郁之间的关系研究 神经质是抑郁的一种易感性人格因素,Chan SWY 等人的研究发现神经质(N 分)评分低者不易产生抑郁, 评分高者则相反,另有研究发现抑郁症组艾森克人格问 卷中的 P、N 分明显高于正常组,E 分显着低于正常组。 Ian P 等人在临床样本抑郁症患者与大学生群体中进行 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组的 N 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组,且神经质与抑郁呈显著高相关。Lam D.等人对 109 名单相抑郁障碍门诊患者进行神经质与抑郁之间的关 系研究,结果发现,一定的抑郁冗思与抑郁严重水平、绝 望、错误归因及功能性失调存在高相关,神经质对抑郁 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国内很多学者也开展了神经质与抑郁之间的研究, 黄敏儿、郭德俊对 170 在校大学生进行研究,以检验人 格特质对情绪的影响。结果发现,高神经质组有较多的 负性情绪,如悲伤、恐惧、愤怒、厌恶、内疚、羞愧等,感受 较少的快乐与兴趣等正情绪。对抑郁症患者的追踪研究 也得出类似的结果,如姚树桥、罗英姿等人对 659 名大 学生被试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发现,神经质能有效 预测抑郁症状的变化,是抑郁症状的易感因素,神经质 得分较高的个体更易出现抑郁情绪。
郁问卷对 120 名 19-39 岁的工人进行测查,结果发现 TAS-20 与 BDI 存在显著性相关(r = 0.45,P< 0.001);述 情障碍者 BDI 的得分明显高于非述情障碍者。国内唐秋 萍、张玉桃等对 290 名抑郁症患者进行采用多伦多述情 障碍量表(TA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进行测 查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与述情障碍呈显著相 关,述情障碍组的抑郁严重程度显著高于非朱清障碍 组。
[4] 唐秋萍,张玉桃.述情特征对抑郁及不同抑郁症状的影响 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 6).
[责任编辑:碧 瑶]
136
[关键词]抑郁 人格 神经质 完美主义 述情障碍 [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6-0135-02
抑郁是一种较常见的消极情绪状态,在大学生群体 中较常出现。长期存在的抑郁倾向,会影响大学生的日 常行为和生活积极性,严重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自 身发展。杜召云等使用 Beck 抑郁问卷(BDI)调查了两所 大学的 1597 名在校大学生,发现有 42.1%的大学生有 中轻度抑郁, 而刘宇宁等的调查中,50.3%的大学生有抑 郁症状。同时,人们也注意到,对于某些人来说,即使承 受巨大的压力与痛苦,他们并不一定会抑郁,而对另外 一些人来说,很小的刺激就会使他们表现出各种抑郁症 状,甚至患上抑郁症。究竟是怎样的特质使得他们在压 力面前容易抑郁呢?
由于人格因素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备受关注,这种与 外界压力交互作用使得个体更容易罹患抑郁症或抑郁 情绪的个体稳定的人格特征被称为人格易感性。西方的 研究主要围绕神经质、依赖和自我批评、社会性依赖与 自主及完美主义等人格因素展开,其中述情障碍作为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种相对稳定且独立于抑郁的一种人格特质一直是不少 研究者的关注焦点。对于抑郁易感性人格因素的研究中 又将人格因素分为人格维度与人格特质两个方面,艾森 克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维度属于型的水平,比特质更 加概括,范围更广;而特质被包括在维度的水平内。维度 是高阶人格,而特质属于低阶人格。研究显示,高阶人格 维度和低阶人格特质与抑郁均有高相关。与抑郁有关的 高阶人格维度研究较多的有神经质、外倾性;与抑郁有 关的低阶人格特质主要有依赖性、自我批评、述情障碍、 完美主义等。
[摘 要]目的:对抑郁的易感性人格— ——人格维度与人格特质进行综述,找出对抑郁更具有针对性的人格因素,为进一步的 研究及干预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通过关键词“抑郁”、“人格”、“神经质”、“完美主义”、“述情障碍”查阅 1980—2012 年国内外相 关文献进行综述总结。结果:人格维度或是人格特质都与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人格因素既是抑郁的易感性因素,又对抑郁的干 预与治疗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结论:人格维度是高阶人格,属于型的水平,比特质更加概括,范围更广;特质属于低阶人格,被包括 在维度的水平内。对进一步开展抑郁有关的大学生抑郁的相关干预与辅导更具有针对价值。
[收稿时间]2013-10-09 [基金项目]2012 年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编号:12A03)。 [作者简介]张玉桃(1985-),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135
(二)外倾性与抑郁之间的关系研究 有研究发现,高外倾性与抑郁及其它心理疾病发生 率少有关。黄敏儿等人研究结果显示,外倾组体验到较 多的快乐,内倾组体验到较多的悲伤、内疚、羞愧与自我 敌意。高外倾的正情绪增强型调节多,正情绪也多。陈璨、 高镇松等人对 36 例抑郁焦虑共病患者 (共病组) 与 33 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分别进行评定,并与 30 名正常 人(正常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现,共病组和抑郁症 组的 EPQ-N、L 因子分均高于正常组,EPQ-E 因子分显 著低于正常组(P<0.05 或 P<0.01)。结果表明,抑郁症与 抑郁/焦虑共病患者都具有神经质、低外倾性和过度掩饰 的人格特征。但外倾性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同的 研究结果,如 Kendler、KS 等人对弗吉尼亚的 1733 对女 双胞胎进行间隔 15 个月的追踪研究,对神经质和外倾 性进行两次评估访谈,15 个月后再次进行评估。结果发 现,外倾性与抑郁症的发病或复发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对这些互相矛盾的研究结果,有人认为神经质与外倾性 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不能割裂他们之间的关系单独研 究外倾与抑郁的关系,须结合神经质、外倾性及抑郁这 三者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人格特质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一)依赖性和自我批评 心理动力理论家 Blatt 提出了即无助性抑郁和内射 性抑郁两种类型,与之相对应的人格为依赖型人格和自 我批评型人格。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依赖和自我批评 人格特质与抑郁测量分数的升高呈显著相关,依赖与自 我批评可以很好地解释患者不同的抑郁症状表现。国内 学者徐华春、黄希庭等人的研究发现高依赖性与自杀念 头、失败感呈高相关,高自我批评与兴趣、快感缺失存在 高相关;与高依赖性相关的症状有:1.自卑感、人际中的 自我专注及人际拒绝敏感;2.内疚、自责;3.焦虑。但研究 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如 David M. Dunkley 等对 233 名在 校大学生进行测查发现,自我批评与抑郁呈显著正相 关,而依赖与抑郁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Jex SM 等在 临床样本与大学生样本中的对照研究结果也显示与依 赖相比,自我批评与抑郁症心理病理的预后有更明显的 相关,自我批评分能有效预测抑郁严重程度。 (二)述情障碍(alexithymia) 大量的研究表明,述情障碍不仅与心理疾病有关, 还与躯体疾病有关。 Parker 等人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 量表与 Beck 抑郁问卷对大学生样本和精神科病人中研 究述情障碍与抑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在 大学生样本还是精神科病人中,述情障碍与抑郁之间都 存在高相关,大学生中 TAS 与 BDI 相关为 0.28(P<0.01 );精神科病人样本中,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 0.47 (P< 0.01)。Kojima M 等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与 Beck 抑
(三)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 完美主义是抑郁的一个有效易感因素,会直接影响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它具有四个核心特征: 1.自 我强加的高标准; 2.自我评价过于依赖成功和成就;3.较 高的自我批评; 4.恐惧失败。Hewitt & Flett 等认为完美 主义者更容易感受到失败、焦虑、无助、愤怒、失望等情 绪, 这些情绪与抑郁和自杀观念呈显著相关,另有研究 发现自我指向的完美主义可以预测抑郁症的严重程度, 而他人指向的完美主义与各种适应不良有关。Hewitt 等 人对学生和临床样本进行了为期 4 个月的纵向追踪研 究,结果也发现完美主义能预测抑郁水平的增加。其中社 会指向完美主义与抑郁呈最显著相关。国内王敬群, 梁 宝勇等人的研究发现抑郁者中的自杀和准自杀率极高, 且自我取向完美主义和社会取向完美主义与自杀观念 显著相关。訾非等人对大学生的研究也发现, 有自杀念 头者更倾向于追求完美。 四、小结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与抑郁有关的易感性人格 因素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人格维度或是人格 特质都与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人格因素既是抑郁的 易感性因素,又对抑郁的干预与治疗具有一定影响作 用。因此,在一个完整的框架中开展人格维度、人格特质 对抑郁的影响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临床及心理健康工作 者对抑郁的人格易感性有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将对 抑郁的治疗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2014 年 3 月
University Education
UniversMitayrcEhd,uc2a0t1io4n
人格因素与抑郁的关系研究进展综述
张玉桃 1 吴 岚 1 张生丛 2 唐秋萍 3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中共湖南省纪委,湖南 长沙 410011; 3.中南大学发湘雅三医院 临床心理科,湖南 长沙 410013)
[参 考 文 献]
[1] 杜召云, 王克勤.1597 名大学生抑郁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9(, 3).
[2] 黄敏儿,郭德俊.外倾和神经质对情绪的影响[J].心理科 学,2003(, 26).
[3] 姚树桥,罗英姿,杨娟.大学生神经质人格对抑郁症状的影 响:一年追踪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