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上课外古诗赏析习题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背诵与解析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背诵与解析练习题及答案一、古诗文背诵1.《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早发白帝城》 -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登岳阳楼》 -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二、古诗文解析1.《登鹳雀楼》此诗为王之涣所作,形容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以及人类对于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
诗意深远,给人以高瞻远瞩的感觉。
2.《静夜思》这是一首描绘思乡之情的诗作,李白通过明月的光辉唤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深深的思念之情,给人以温馨的感受。
3.《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白帝城早出的情景,通过描写江陵的壮美景色和行船的艰辛,深刻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宏伟自然的赞叹。
诗意豪放,给人以激励奋进的力量。
4.《春晓》此诗通过描绘春天早晨的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勃勃的场景。
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春天的好处和美好,给人以欣快的心情。
5.《登岳阳楼》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岳阳楼时的感受,通过展现江南水乡的美景和时局动荡的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
诗意激昂,给人以激励振奋的力量。
三、练习题及答案1.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答案: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
2. 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最想念的是什么?答案:故乡。
3. 孟浩然的《春晓》中,诗人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春天的美好?答案:春天早晨的景色。
4. 杜甫的《登岳阳楼》中,诗人对什么表达了忧虑和关注?答案: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
以上为八年级语文古诗文背诵与解析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课外古诗词诵读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2、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抚州 ( 今江西临川 ) 人。
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
仁宗庆历中,晏殊曾多次担任参知政事,兼枢密使,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为官清廉,秉直从政。
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背景】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
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
《浣溪沙》这首词写的就是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主旨】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以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名句赏析】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
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
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
部编版八年级上12课古诗鉴赏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12课古诗鉴赏题附答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唐诗五首赏析题(附答案)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相关习题。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本诗的作者是代著名的诗人。
2.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的心情。
3.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3分)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分)6.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4分)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4分)二、阅读《黄鹤楼》,完成相关习题。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彼此映衬又联成一体,既陪衬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涛起伏而又一气领悟.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开首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孤单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4.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7.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8.李白用“面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判该诗,莫非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八年级上册课外诗词鉴赏(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诗词阅读专项复习题精选命题热点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鉴赏。
2.感知古诗词中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
3.理解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4.品析古诗词的语言。
5.揣摩诗词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6.品析古诗词的写作技巧。
答题技巧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
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
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
1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答题模式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表达)什么感情。
二、赏析诗歌语言(一)赏析字词1.赏析动作性词语,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两句,“辅”和“望”字用得极精辟,“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雄伟。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赏析描写性词语,要分析其对描绘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并加以赏析。
——“初平”生动地描绘出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渐”准确地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3.赏析典故,要挖掘所用典故的本义,探寻作者的用意(即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
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对“闻笛赋”怎么理解?——2“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这里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已逝老友的怀念之情。
另外,还有一些类型的词值得注意:(1)叠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71页课外古诗词(一)赏析题整理
部编人教版八上71页课外古诗词赏析题《庭中有奇树》1.诗歌内容:答:这首诗写孤居在家的妻子思念出门在外的丈夫。
诗歌前四句,用花枝繁茂,春意盎然,花香温馨反衬了主人公寂寞悲凉的心境,勾画出一幅孤寂折花图。
后四句,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
(熟读)2.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3.“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答:“盈”字用得好。
“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
一个“盈”字,不但表现花儿香浓,而且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
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
4.诗歌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的作用和内涵。
答:结构上,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
内容上,是说这花本来没什么稀罕,只是因为离别太久,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花,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相思怀念的主题。
《龟虽寿》1.全诗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
2.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句诗。
诗人以“老骥”自喻,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
抒发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情怀。
《赠从弟》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语句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歌咏了松柏刚劲顽强的本性,表达了自己对松柏一样坚贞自守、高风亮节品质的追求和对堂弟的勉励的情怀。
诗中“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运用对比手法,反衬松枝的刚劲,突出了松柏的可贵品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松柏的本性是挺立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希望堂弟要像松柏一样坚强不屈,也有自勉的意思。
《梁甫行》1.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主要运用白描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年级上册课外诗词鉴赏(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诗词阅读专项复习题精选命题热点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鉴赏。
2・感知古诗词中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
3・理解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4・品析古诗词的语言。
5・揣摩诗词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6・品析古诗词的写作技巧。
答题技巧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
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
2 .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
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丿II、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答题模式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表达)什么感情。
二、赏析诗歌语言㈠赏析字词1 .赏析动作性词语,要分析其传神之处Z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两句,〃辅"和〃望〃字用得极精辟,〃辅” 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雄伟。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赏析描写性词语,要分析其对描绘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并加以赏析。
——〃初平〃生动地描绘出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渐"准确地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3・赏析典故,要挖掘所用典故的本义,探寻作者的用意(即内蕴)Z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
八年级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带答案)
八年级课外古诗鉴赏专项练习(一)寒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分)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二)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那里?(3分)2.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3分)(三)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争堪悲。
路出①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②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③何处期。
【注解】①“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遥远漫长。
人:指诗人自己。
②客:在外漂泊。
③风尘:喻指社会动乱。
1.诗人以一个“”字奠定全文感情基调,“”这一动作是此种情感的具体表现。
(2分)2. 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分)(四)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 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
(3分)2. 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分)(五)望江南①李煜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
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解】①望江南:词牌名。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
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1.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的景色。
(3分)2.有人评价这首词“朴素自然,没有一句直露地抒情,但又句句融情”,试以末句“笛在明月楼”为例,加以赏析。
(3分)(六)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佛寺的别称,此处指柏林寺。
初二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题
初二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题初二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一、阅读下列各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一、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答案:1、用“千”字好。
“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
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八上古诗赏析练习题
八年级上册诗歌赏析练习题一、课内诗歌鉴赏(一)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每一联都紧扣“望”字,但角度不同,是分别指出。
2.这首诗歌写出了泰山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3.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壮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题中的“望”字统领了那几句诗?2.首联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破”“深”两字的表达效果是什么?3.结合诗句内容,谈谈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4.展开想象,描绘“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蕴含喊的情感。
(三)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属于什么诗?最能概括是个中心事件的句子是?2.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3.诗中老妪的“致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还是差役逼迫出来的?请据此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对话的场景。
(语言、动作、神态等)4.本诗中写夜色有什么作用?(四)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下列诗句所展现的画面。
(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2)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2.如何理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中“愿”的含义。
(五)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初中八年级上诗词赏析习题
初中八年级上诗词赏析习题一、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1.【2012年江苏省徐州市】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2.【2012年广西南宁市】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3.【2012年湖南省长沙市】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2012年广西柳州市】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6.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7.“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8.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赏析专项练习十二首(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赏析专项练习一清平乐①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②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释】①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
公元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
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
②砌:台阶。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这首词开篇就直抒胸臆地道出内心的离愁别恨。
B.下片由彼方措意,说从善留宋难归,托雁捎信无凭,心中所怀的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的春草那样无边无际。
C.作者把白梅的落花比作雪花,突出一个“乱”字;花落在身上,拂之不尽,突出了一个“还”字,这就在看来平常的景物中,寄托了作者特有的感情。
D.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初春时节,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2.“乱”字一语双关,请你写出它在句中的含义。
二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②。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③接舆④醉,狂歌五柳⑤前。
【注释】:①这首诗是王维在辋川别墅闲居时与裴迪赋诗相酬为乐之作。
②潺湲(chán yuán):指水流缓慢的样子。
③值:遇到。
④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避世。
⑤五柳: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一文“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是陶渊明的自我写照,这里也是诗人自况。
1.下面对这首诗鉴赏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转”用得巧妙。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本来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B.颔联“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
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陶渊明有几分相似。
C.颈联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
可见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
D.尾联引用了“接舆”的典故,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期望他能出世建功立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18首古诗词赏析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18首古诗词赏析练习(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18首古诗词赏析练习(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6、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7、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8、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
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
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9、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赏析练习题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赏析练习题第一题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并回答问题: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
1. 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景色?3. 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的意思。
第二题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并回答问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 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古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3. 请解释一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第三题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并回答问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 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古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3. 请解释一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含义。
第四题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并回答问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 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古诗主要描绘了什么场景?3. 请解释一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的意思。
第五题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并回答问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古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3. 请解释一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含义。
第六题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并回答问题: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1. 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古诗主要描绘了什么历史事件?3. 请解释一下这首古诗最后两句的意思。
第七题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并回答问题: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 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古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3. 请解释一下这首古诗的最后两句的含义。
第八题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并回答问题:悯农 ·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 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古诗主要描绘了什么情景?3. 请解释一下这首古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
八年级上册课外十首古诗词赏析及阅读理解
---------------------------------------------------------------最新资料推荐------------------------------------------------------ 八年级上册课外十首古诗词赏析及阅读理解八年级上册课外十首古诗词阅读题一、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题解: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
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一首。
注词释义: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阳春:生长茂盛。
1 / 19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
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地。
2 古诗今译: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著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赏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
---------------------------------------------------------------最新资料推荐------------------------------------------------------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著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诗词赏析习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诗词赏析习题
本文档将提供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关于古代诗词的赏析题。
以下是一些题,供学生进行练和巩固。
1. 下面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的开头两句,请补全下面的句子: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 “天涯霜刃露,千里月弓轻。
”
- “戍鼓断人行,边秋露冷透。
”
- “山寒百里雪,更夜直千钧。
”
2. 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并说明是哪首古诗: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3. 根据句子补全诗句:
- “楼倾千尺水倒千寻石” 出自哪首古诗?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 “楼倾千尺水倒千寻石。
”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代诗词赏析的一些习题。
希望这些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八年级初二语文古诗鉴赏题集萃含答案
八年级初二语文古诗鉴赏题集萃(一) 阅读《渔家傲》回答下列问题(共2小题,共10分)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5分)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5分)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 阅读《渔家傲》回答下列问题(共2小题,共10分)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1)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2)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3)去!注释:⑴星河:银河。
⑵谩有:空有。
⑶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3.(5分)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5分)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三) 阅读《夜雨寄北》回答下列问题(共2小题,共10分)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5分)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6.(5分) “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四) 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下列问题(共1小题,共5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5分)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流露出诗人压抑已久的愤激心情,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烂柯人”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怀念。
C.颈联景、情、理相结合,对举“舟”“帆”与“树”“木”,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题一、复习建议(一)鉴赏字词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品鉴思想情感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迎阅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表现诗人晚年生活十分凄凉的一句:(1分)
僵卧孤村不自哀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钟“积聚、汇聚之意。
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
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4、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①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
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
②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
3、“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
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构成了一幅月夜归耕图。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
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拟人的修辞手法。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诗歌以“夕阳迟”和“欲暮时”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请联系全诗,说说作者心中的“悲”有哪些方面呢?(3分)
眼前风霜中的枯朽之木和沧桑之波,令作者触景伤情(1分);
回想自己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1分);
国家破败、动荡之忧(1分);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共3分
6、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答:“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氛。
7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示的图景。
答:水汽蒸腾,笼罩着广大的云梦泽地带,水波澎湃动荡,岳阳楼好像也瑟缩不安爱的摇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