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的教学反思
5.1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
本节课我从“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我在设计上力求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这一思想,创设了两个走路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复习速度、时间、路程的有关计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是两个人走路,两个人相对而立,同时出发,知道碰到为止。
让学生观察后描述他们走路的情况,揭示出同时、相对、相遇等术语的含义。
进而探究两个人走路中的实际问题,即相遇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情况较多,既相向运动有求路程的,又有求相遇时间的,还有相背运动求路程的,对于后进生来说可能有些应接不暇,如果把求相遇时间的内容放在下一课时,练习再充分些,学生掌握的会更扎实一些。
改进之处1.画线段图是个难点,不少学生不会画线段图时,我有些急于求成,边讲边直接给学生出示了线段图,这时应多些引导,多些耐心,引导他们一点一点地将线段图画出来最好。
2.解方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学生基本上通过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但是计算是出现问题不少,应该在计算上再加以细心指导,不断练习,提高正确率。
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
在教学中要把抽象的数学内容寓于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相遇问题,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不仅考验学生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也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方法、学生接受度以及教学效果之间的密切联系。
以下是我对相遇问题教学的一些反思。
首先,教学准备是成功教学的前提。
在教授相遇问题之前,我确保自己对相关的数学原理和解题技巧有深入的理解。
这包括速度、时间和距离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我通过查阅资料、参与教研活动和与同事交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其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发现不同学生对数学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差异较大。
因此,我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情境、动画演示和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学生在理解问题和解题过程中的困难点,比如对速度和时间概念的混淆,以及在应用公式时的逻辑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解决相遇问题时,往往缺乏将问题分解为更小部分的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将复杂问题拆解成简单问题,然后逐一解决。
例如,通过设置简单的相遇场景,让学生先掌握基本的相遇问题解题步骤,再逐渐增加问题的复杂性。
此外,我还注意到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自信心问题。
一些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容易放弃,缺乏尝试和探索的勇气。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即使是错误的思路也值得表扬,因为这是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同时,我也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成功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挑战更难的问题。
在教学反思中,我也意识到了评价方式的重要性。
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因此,我尝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所在。
最后,我认为持续的自我反思和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在每次教学结束后,我都会回顾教学过程,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相遇问题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相遇问题的认识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相遇问题的认识教案及反思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相遇问题,即两个物体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相遇的情况。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物理课程,适用年级为初中八年级。
教案目标:1. 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思维过程。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教案、教学资料和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学生应提前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好笔记本和写字工具。
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相遇问题?请举例说明。
2.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的定义和特点,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相遇问题的基本原理。
探究:3.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相遇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
4.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5.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总结出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讲解:6.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详细解释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思维过程。
7.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8. 教师提供更复杂的相遇问题,要求学生自主解决,并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9.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和实施一个相遇问题的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总结:10.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和方法。
11.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思考如何提高解决相遇问题的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更复杂的相遇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研究。
2. 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如交通流量问题等。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提高了学习效果。
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思路的引导,以帮助学生形成更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遇问题》的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的教学反思《相遇问题》的教学反思提要:比如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相遇时间的方案中,学生能很好地利用等量关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时,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将方程的格式写好更多精品:人事《相遇问题》的教学反思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要求会用线段图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会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难点是相遇问题相等关系的抽象,对同时相遇的理解。
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和组织上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
具体体现在:1.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明确问题的产生,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到成功的体验。
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的最初步骤,我较大地利用了多媒体的演示作用,学生容易理解“相遇”的数量关系,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辩的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还能注意实施差异教学。
学生的水平参差不一,有的解题速度比较快,有的比较慢,甚至有的对所学的内容存在困难,因此我通过在完成练习时,要求早完成的学生要与旁边的同学实行一帮一的互相检查以及辅导,让学生在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中学习,同时在实施评价、反馈时,教师注意捕捉、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及时鼓励、肯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但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水平不高,本课时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遗憾。
1.比如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相遇时间的方案中,学生能很好地利用等量关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时,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将方程的格式写好,特别是“解和设”,我在评比时虽然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没有重点进行评讲,结果导致后边的练习也出现了这种现象,学生由于模仿性强,所以教师更应该小心谨慎,画线段图也是一样。
相遇问题数学教后反思
相遇问题数学教后反思相遇问题是数学中一个常见、经典的问题,通常涉及到两个或多个物体在不同的起点、以不同的速度出发,最终在某一点相遇的时间或位置。
这类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常常被称为“赶集问题”,是一道非常典型的应用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接下来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首先,是问题的选择和难度设置。
相遇问题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应用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容易理解和解答的。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于相遇问题的理解和解题能力却显得比较薄弱。
这可能与问题的选择和难度设置有一定的关系。
以往教学中,我往往选择一些比较复杂或者抽象的相遇问题来讲解,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灵活运用。
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并不是很有效,很多学生没有能够从中提取到关键的数学概念和解题思路。
因此,今后在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问题的选择和难度设置,力求简单、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其次,是问题的解答和解题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于相遇问题的解答过程很模糊,缺乏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推理。
这可能与解题方法的不够明确和规范有关。
以往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提供一种统一的解题方法,导致学生在解答相遇问题时经常走入歧途,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因此,今后在教学中,我将提供一种简单明了、规范清晰的解题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解答相遇问题的框架和思维路径,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另外,是问题的拓展和应用。
相遇问题虽然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应用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有着很多的应用场景。
例如,人与人之间的相遇、车辆之间的相遇等等。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往往只局限于简单的数学问题,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应用和拓展的机会。
因此,今后在教学中,我将注重问题的拓展和应用,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是问题的引导和启发。
相遇问题是一个相对有趣的数学问题,应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相遇问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9-100页,是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课时。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中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一、灵活处理教材,创设生活情境。
教材上直接给出了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的情境,而我在教学时,先创设了鼓掌游戏,让学生从鼓掌游戏中理解相向、相背的意思,从而引出相遇问题,这样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模拟演示中体会“相遇”的特点“同时”、“相向(相对)”、“相遇”、“时间相同”是相遇应用题的四要素,是解答相遇应用题的关键,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它们的含义,我让学生认真观察课件的动态演示,通过观察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他们俩所走的路程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从出发到相遇两人用的时间一样”,出示路线图让学生根据两人的速度信息估计相遇地点。
让学生尝试来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概括怎样解决相遇问题,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化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形结合,体会“形”能更清楚地表示数量关系《标准》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在本节课中,画线段图分析等量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凸显达成这个教学目标,在例题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
在反馈时,抓住学生作品强调“图”和“式”的联系,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四、多种情境举一反三,沟通联系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初中相遇问题教案反思
初中相遇问题教案反思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我以相遇问题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
首先,我认识到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过程。
在课堂上,我虽然给出了相遇问题的解题步骤,但是并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而是一味地讲解和演示。
这样导致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仍然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的解题方法。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多地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其次,我在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相遇问题的理解比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对较慢。
对于理解较快的同学,我应该及时给予更高的挑战,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相遇问题的本质;而对于理解较慢的同学,我则应该耐心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
此外,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应该更多地运用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相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
最后,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相遇问题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的合作,因此在解决相遇问题时,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多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总之,在本次相遇问题的教学中,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根据这次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含试卷)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1.数学的来源于两个途径。
一个是现实生活,另一个是数学的内部结构。
强调数学与生活联系,更直观。
强调数学内部,更抽象。
直观能很好把握实质,抽象更够高度概括。
两者不可偏废。
这虽然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练习课,依然可以体现其数学内部的结构。
不仅仅是考虑其生活的起点,也要考虑数学学习的脉络。
相遇问题求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时最为基础的,其次是求相遇时间,再者是求某一方的速度。
不过第二和第三也可以交换。
因为从教材来看,方程和算术方法同等重要。
2.相遇问题建立模型的关键是什么?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审题,逐字推敲,也注重线段图的使用。
不过相遇问题最核心的建立模型的地方是两人所行路程的和等于全程,推敲字句和画图都是为了这个服务的。
我会让学生首先求全程,再让学生画图。
但是我不指导学生,也不要求美观,只要画出题目意思就可以了。
即使学生画错了,也可以放到黑板上(不点名)。
让大家来点评这个图怎么样。
让学生把题目中收集到的信息一个个来分析。
画图也就成了收集信息的过程,而信息用图画出来,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图修改晚了,让学生说一下“两个人行的路程和我们要求的全程有什么关系呢?”这样学生就深入了数学的实质,数量关系的一一建立,再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
后面的题都让学生回顾我们研究的过程,让学生依照前面的学习经验去自主解决问题。
同样抓住“两人行的路程和全程有何关系”。
接下来也可以进行使用方程还是算术方法的指导,绝对不是规定,两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反映一位病人24小时内心跳次数的变化情况,护士需要把病人心跳数据制成()A.统计表 B.条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2.通分的作用在于使()A.分母统一,规格相同,不容易写错B.分母统一,分数单位相同,便于比较和计算C.分子和分母有公约数,便于约分3.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剪下35,第二根剪下35米,剪下的绳子相比()A.第一根长B.第二根长C.两根同样长D.无法判断4.在一个大正方体上面的中间挖去一个棱长1cm的小正方体,大正方体的表面积()A.增加了4平方厘米B.增加了5平方厘米C.减少了1平方厘米D.减少了4平方厘米5.x和y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下面四个等式中,x和y不成比例的是()A.x﹣2y=0 B.C.0.6x=D.(x+y)×2=106.小明向东走了150米,然后又向西走了80米;如果小明向东走记作+150米,向西记作-80米,这时小明离原地多少米用正负数表示为(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教学反思
【导语】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会⽤线段图整理数学信息和问题,重点要让孩⼦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两种⽅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问题。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北师⼤版⼩学数学第九册第66-67页相遇问题,要求会⽤线段图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重点是会列⽅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难点是相遇问题相等关系的抽象,对同时相遇的理解。
我个⼈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和组织上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
具体体现在。
1.情境的创设贴近⽣活,⼀开始我就从与张⽼师的握⼿中引⼊“相遇”,从⽣活实际⼊⼿,引导学⽣将⽣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较容易理解“相遇”,并能⾃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活⼊⼿—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案—应⽤⽣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从⽣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2.教学中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的⾃主性,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在观察、思考中明确问题的产⽣,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获得到成功的体验。
尤其是在得到⽤列⽅程⽅法解决相遇问题的最初步骤,我较⼤地利⽤了多媒体的演⽰作⽤,学⽣容易理解“相遇”的数量关系,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充分发挥了学⽣⾃我思考、探索、思辩的作⽤。
3.在教学过程中,还能注意实施差异教学。
学⽣的⽔平参差不⼀,有的解题速度⽐较快,有的⽐较慢,甚⾄有的对所学的内容存在困难,因此我通过在完成练习时,要求早完成的学⽣要与旁边的同学实⾏⼀帮⼀的互相检查以及辅导,让学⽣在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中学习,同时在实施评价、反馈时,教师注意捕捉、发现学⽣的思维⽕花,及时⿎励、肯定,极⼤的调动学⽣学习积极性,形成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但是,由于本⼈的教学⽔平不⾼,本课时的教学也存在⼀些遗憾。
1.⽐如在如何引导学⽣发现解决相遇时间的⽅案中,学⽣能很好地利⽤等量关系式列⽅程,但在列⽅程时,部分学⽣没有很好地将⽅程的格式写好,特别是“解和设”,我在评⽐时虽然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没有重点进⾏评讲,结果导致后边的练习也出现了这种现象,学⽣由于模仿性强,所以教师更应该⼩⼼谨慎,画线段图也是⼀样。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相遇问题》教学反思「篇一」《相遇问题》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类问题,因此本节课我仅仅抓住与生活紧密联系这一主要特点,通过课前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情况分析,以及课件的准备,我顺利的上了这节课。
课后,我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这节课既有优点,又有不足的地方,现总结如下:一、优点1、密切联系生活,创设情景。
《相遇问题》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许多同学们在生活中已经遇到过。
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不相碰的无声鼓掌和有声鼓掌对比,得出相遇问题的一些相遇特点,让学生感知相遇。
在探究新知过程中,我又出示学生去同学家写作业常犯的错误——遗忘东西这一现象,让学生再次感知相遇问题特点,从而顺利得出等量关系。
2.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
这节课在教学难点突破过程中,我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方法,只是在关键之处进行启发和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配合课件演示,加深学生理解。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仔细看,把看到过程说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及时点拨,从实物演示中抽象出线段图,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过程中,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引导者,通过组织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发言意识、合作意识。
二、不足之处1、课前对学生已学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复习不到位。
在课堂上,学生显然对画线段图很陌生,以至于耽搁了课堂时间,从而导致时间不够。
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多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2、对新课标不够熟悉,新课标的改革,很多知识发生的一些改变。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新课标为准,自己也要多学习,做到自己有一缸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
相遇问题数学教后反思(2篇)
相遇问题数学教后反思《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具有魅力,必须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
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
当然,老师创设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它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我在教学《相遇问题》一课时,就创设了生活情境,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情境之中,很自然的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使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了生机。
一、在导入时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贴近学生。
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
我们应该把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某同学不小心把同桌的作业带回家这种事,司空见惯。
要求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把作业本送回同学的身边。
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快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还编出了学生已熟悉的简单行程问题,既起到了复习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从而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知道一人的速度和时间能求路程,知道路程和速度也能求时间,那么,知道两人的速度和走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求路程吗?怎么求?引发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在探究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拉近了数学学习和生活的距离,学生在这一情境之中,结合教师的演示和画线段图,主动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去发现,理解并学会了新知识。
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与同学合作,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在练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情境之中教与学,不只是学生学得投入,学得高兴,老师也感觉教得轻松。
要想让课上得轻松,让数学教学具有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我们很有必要创设情境教学的课堂。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通用18篇)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通用18篇)《相遇问题》教学反思(通用18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相遇问题》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篇1本课的重点是对得出模型的“解释与应用”,核心的环节是“模型变式、深化认知”。
第一题的目的是通过改变出发的地点,让学生通过演示认识到实质上还是相遇问题,使学生对“模型”构成的四个前提条件又进一步的认识。
由于有上节课的教训,本课中我重点让学生读题,理解了条件后,提出了观察的要求,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作演示,演示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效果比上节课好一些。
第二题的目的是改变叙述方式隐藏同时条件,并给出时间条件,求相距的路程,实质上是“改变了模型的应用方向”使学生对模型的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得到线段图和相等关系后,提问:现在已知时间条件,求两家相距的路程,你应该怎么样解。
(后面学生独立列式,小组交流思路)而放弃了教案中的探究活动。
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1、图和相等关系都是现成的;2、第一个环节耽误了时间。
现在反思,原教案中的探究交流活动的确是多余的,因为这里的重点是学生对根据条件和问题灵活的使用模型解决问题,所以采用这种启发式的方法更直接的作用于学生的发展点。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篇21、数学的来源于两个途径。
一个是现实生活,另一个是数学的内部结构。
强调数学与生活联系,更直观。
强调数学内部,更抽象。
直观能很好把握实质,抽象更够高度概括。
两者不可偏废。
这虽然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练习课,依然可以体现其数学内部的结构。
不仅仅是考虑其生活的起点,也要考虑数学学习的脉络。
相遇问题求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时最为基础的,其次是求相遇时间,再者是求某一方的速度。
不过第二和第三也可以交换。
因为从教材来看,方程和算术方法同等重要。
2、相遇问题建立模型的关键是什么?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审题,逐字推敲,也注重线段图的使用。
五下数学《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索的源泉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
在这课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学生主动参与,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搭建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难点是数量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运用课件演示相遇的过程,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相遇,经过师生共同对知识的梳理,进一步深化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打下了良好的知识、技能与经验的基础,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知识。
通过从实际的线路图,抽象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建构数学模型。
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中交流自己想法,自主的探究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3、拓展练习、培养能力
实际的应用才能巩固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适时的对内容进行拓展到工作中的问题,拓宽了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对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遇问题”的教学反思
对于“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一课的教学,感触颇多。
应该说,对这堂课我在思想上是非常重视并付出了努力的,但同时也有一些顾虑,担心我的教学设计不符合新的理念,思路不被学生所理解从而直接导致本节课的失败。
带着这些期望和顾虑,我完成了这节课的准备并予以实施。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我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较自然的引入新课,然后重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演示等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然后再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从而使学生更好得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从上课时学生的表现和课后的作业练习来看,绝大部分都能理解相遇应用题的特点并正确解答简单的和稍加变化的此类应用题,解题思路也较清晰,而且下一课时教学“相遇求时间”的行程问题时,学生由于对前一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掌握较好,所以教学起来显得也还比较顺利。
自我感觉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在确定这节课的指导思想的时候,我还溶入了自己的一些担心。
由于这节课在西华学校上,对学生的学习现状不了解,在课上能否象平时一样调控学生,让学生完全跟上我的思路我没有的把握,怕学生敞开讨论后不容易收回。
所以在过程中自己还是没有完全放得开,感觉自己的理论知识离完成一堂较高质量常规课的要求还有差距,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还有明显的漏洞和缺陷。
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课堂上有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