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诗的“风土记”意象认知 ——菅茶山“东游诗”研究

合集下载

夏目漱石汉诗中“山”的意象研究

夏目漱石汉诗中“山”的意象研究

夏目漱石汉诗中“山”的意象研究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文学作品涉猎广泛,包括小说、随笔、诗歌等等。

他的汉诗作品也被广泛传诵,并且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生动的意象,其中“山”是他诗歌中经常使用的意象之一。

本文将从夏目漱石汉诗中“山”的意象入手,探讨它所具有的深刻含义。

提纲如下:1. 夏目漱石汉诗中“山”的频繁出现2. “山”的自然景观及其代表意义3. “山”的象征意义:高峰、升华、坚韧4. “山”的孤独、寂寞之感5. “山”在夏目漱石汉诗中与“日”、“月”、“水”等元素的互动6. “山”的文化符号:历史、传统与神话7. “山”的现实反映:收容难民、自然保护、开发旅游8. “山”在夏目漱石汉诗中的艺术表现手法:景物描写、意象运用、所感所思9. “山”在夏目漱石汉诗中的人文精神:自然美、生命哲学、文化认同在探讨夏目漱石汉诗中“山”的意象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中具体的景象、寻找它的象征意义、从文化、历史等角度审视它的形态、探寻夏目漱石诗歌当中的思想精髓。

借助这些途径,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夏目漱石的诗歌创作,同时也从中汲取阳刚之气和生命力。

1. 夏目漱石汉诗中“山”的频繁出现:夏目漱石的汉诗中,“山”的出现频率相当高,说明他对山的情感十分深刻,或者说山在他的诗歌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进一步探究“山”在他的汉诗中的含义,可以更好地了解夏目漱石自身的人生哲学和文化身份。

2. “山”的自然景观及其代表意义:山作为一种自然地理元素,本身具备独特的景观和气势,同时也成为了许多文化民族的象征意义。

在夏目漱石的汉诗中,“山”不仅代表着一种终极的高度和升华,也具有一种皈依的意义,代表着人类回归自然、寻求内心的纯净。

3. “山”的象征意义:高峰、升华、坚韧:“山”的象征意义包含了高峰、升华、坚韧等多个层面。

夏目漱石的汉诗中,他常常把“山”与自身的人生境遇相比较,表现出了一种不断向前、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力量。

二十年来中国菅原道真汉诗研究综述

二十年来中国菅原道真汉诗研究综述

现在 日本 文学史 的撰 写 当 中 ,与 纯 日语创 作 的文 学 作 品互 为 观照 ,甚 至还 出现 了 冈 田正 之 等学 者撰 写
文学研究的显学,中国古代文学对 日本汉诗的影 响
成 为 了 中 日比较 文 学研究 的重要课 题 ,作 为 1 3 本 汉 文 学史 上 最伟 大汉 诗人 的菅 原道 真 ,其 相关 研究 也
本论 文 梳 理 了 1 9 9 7年 以来 ,国 内菅 原 道 真 研 究 的主要 成果 。从 总体 来看 ,与 日本 学 界 的研究 相 呼应 ,国 内研 究 较 为 重 视文 本 解读 ,在 比较 研 究 、 文化研 究 等层 面 ,新人 辈 出 ,相继 产生 了一 批 富有
研究会结集 出版 了 ( 菅原道真论集》 ,收录了藤原
逐 渐增 多 。
的 《 日 本汉文学史) ) 。这一现象旋 即催生了烧 山广
志 、 山 口正 代 、川 口久 雄 等学 者 对 菅 原 道》 进行注释考
证 ,而这 类书 的 出版又 迅速 推动 了 日本 学界 对营 原
道 真 汉诗 的关 注 和研 究 。2 0 0 3年 , 日本 比较 文 学
( 8 4 5 -9 0 3 ) 在 日本 文学 史上 占有极 其 重要 的位 置 。 他履 官 至文 官最 高级 别 的右丞 相 ,殁 后被 尊奉 为 E t 本 的学 问之 神 ,荣 享 着后 世 的万 千尊 崇 。与此 相 反
的是 ,由于 历 来汉 文 学 在 日本 文学 史 上 评 价不 高 ,
中 图分 类 号 :I 1 0 6 . 2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0 0 9 2( 2 0 1 7 )0 3 —0 0 4 2 —0 3

从菅原道真看日本平安朝文学与唐文学

从菅原道真看日本平安朝文学与唐文学

从菅原道真看日本平安朝文学与唐文学作为唐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的唐文学,专门是唐诗对日本汉文学的产生进展阻碍更为深远。

日本的平安朝(794-1192)和唐朝有着频繁的往来,据藤原佐世写的日本最古的汉书名目《日本国见在书名目》(891)记载,遣唐使曾把白居易的诗文集带到了日本。

现在,日本的NHK每天都有汉诗的相关节目,内容上几乎差不多上唐诗。

同时日本现在还有专门多唐诗爱好者。

本文要紧从日本平安朝时期的闻名文学家菅原道真入手,浅显地探讨一下唐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联。

菅原道真(845-903)是日本平安时代前期的政治家和学者,深受宇多、醍醐天皇的赏识。

作为政治家能力超群,曾经抵制过藤原氏集团的专政,当唐朝国势日渐衰微之时,是他上奏天皇,建议停派遣唐使。

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不仅和歌写得好,还熟知汉文学。

“传题伤马送,江尾损船迎”、“驿长莫惊时序改,一荣一落是春秋”如此的诗句放在唐诗中也令人拍案叫绝。

其诗文集《菅家文草》、《菅家后集》和他编纂的《类聚国史》《日本三代实录》成为日本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名字在中国可能鲜为人知,但在日本却是家喻户晓,人们都遵奉他为“天神”、“学问之神”。

菅原道真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文学造诣与唐文学有专门深的渊源。

菅原道真出生在一个世袭的文章博士(日本古代特有官职)家庭,菅原道确实祖父曾于804年随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吕、石川道益前来中国,在遣唐使团中任判官职,次年回日本后,他大力提倡引进唐朝的宫廷服饰、礼仪等,向日本人讲读唐文学,参加了《凌云集》、《文化秀丽集》的编纂。

菅原道确实伯父菅原善主于838年随遣唐使藤原常嗣到过中国。

其父菅原是善的时代是唐文学传入日本的全盛时代,菅原是善的诗被称为“藻思华瞻,声价尤高”。

这一切使得菅原道真从小就深受唐朝文化的熏陶,奠定了他施展文学才华的基础。

菅原道真师从岛田忠臣(828-892),而岛田忠臣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风阻碍最大,加之平安朝时期,朗咏诗文是贵族们的风雅,白居易的诗文曾一度受到他们的顶礼膜拜。

菅原道真月诗中的悲秋意识分析

菅原道真月诗中的悲秋意识分析

菅原道真月诗中的悲秋意识分析暴艳朵大连外国语大学摘要:“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而与此脉脉相通的日本汉诗无疑会受到这种悲秋意识的深刻影响。

以日本平安时代的汉诗人菅原道真的月诗为研究对象,来探讨诗中的“悲秋”意识。

关键词:秋月;悲秋;日本汉诗;菅原道真“自古逢秋悲寂寥”,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中喜秋、乐秋的寥寥无几,但悲秋之人却不可胜数。

“悲哉,秋之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看秋叶凋落,听秋声寂寥,感秋雨寒凉,秋季之诸景无不渲染着悲愁、烦闷的氛围。

“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历朝历代均有大量悲秋名篇横出于世,抒发了古代文人的千愁百绪和沉重的人生感悟。

而与此脉脉相通的日本汉诗不免要深受悲秋主题的影响,从菅原道真月诗“秋来暗倍客居悲”、“秋风瑟瑟养皤皤”等诗中可见一斑。

一、悲秋之意象—秋月菅原道真(845-903),日本平安时代的汉诗人,被尊为“学问之神”。

他出生于家学世家,深受其父祖的影响,再加上凭借自己的汉文学天赋,成为日本的诗坛巨匠。

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汉诗作品,其作品主要收录在《菅家文草菅家后集》中。

据统计有104首咏月诗,其中又有39首描写秋月的诗。

而这秋月又带有悲秋之意,蕴含着诗人的万千愁思。

《菅家文草菅家后集》汉诗中的秋月意象,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抬头望月,百转千肠,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境遇,也就造就了不同的月之情怀。

秋本来就是一个肃杀凋敝的季节,秋天的月亮也就被缠上了悲愁的思绪。

秋月最能引起文人墨客的诗情,也最能增添诗人的哀愁。

菅原道真爱月之甚,多以秋月为自己内心情感的宣泄对象,来排解自己心中的寂寞与失意。

如菅原道真的《秋天月》(195),“千闷消亡千日醉,百愁安慰百花春。

一生不见三秋月,天下应无肠断人。

”这首诗题目即点明秋月,采用的是数字双拟对,“千”与“百”、“一”与“三”相对,“闷”、“醉”“不”“肠断”等字眼无不散发着秋月的凄冷气息,无不体现出诗人千愁百哀、肝肠寸断的悲秋情绪。

菅茶山“东游诗”的中国诗语影响及日本“风土记”意象

菅茶山“东游诗”的中国诗语影响及日本“风土记”意象

菅茶山“东游诗”的中国诗语影响及日本“风土记”意象本文以菅茶山《黄叶夕阳村舍诗·前编》(皇都书林汲古堂刻本,文化壬申,1812年)卷七、卷八为研究文本,从诗语的中国文化影响和菅茶山对诗语的创新角度分析“东游诗”,并探讨茶山诗中所表现的独特“东游”风土意象。

从中可以看出,菅茶山的汉诗深受中国汉诗诗语文化影响,但同时又非单纯模仿,而是有其独特的日本“风土记”意象。

笔者在对菅茶山《黄叶夕阳村舍诗》卷七、卷八六十余首汉诗详细注释的基础上,重点对茶山“东游诗”中的9首诗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第一、茶山“东游诗”中的诗语在三个方面深受中国诗语文化的影响。

(1)照搬中国诗语,其词语意义与用法没有发生变化。

如:《兵库道中》中的“晓雾”、“残星”、“帆樯”和“岛树”,《常游杂诗十九首(之三)》中的“乡关梦”等。

(2)借用中国诗语表达基本相同的意象,对其诗意稍有改变。

如《磨针岭》中的“岳雪”、“马首”、“夕阳时”,《常游杂诗十九首(之十二)》中的“笙声”、“弦歌”,《箱根》中的“和雨”等。

(3)在中国原有诗语的基础上加入动词或替换名词,表达相近的意象。

如《兵库道中》中的“含雨意”和“带春熙”是在中国诗语“雨意”和“春熙”.前加入动词等。

第二、茶山诗中在借鉴中国诗语的同时进行了创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通过改变中国原有诗语创造新的诗语意象。

如:《磨针岭》中的“湖霞”是将中国汉诗文中多以“紫”、“丹”、“碧”等表示颜色的词和“朝”、“晚”等表示时间的词换成了表示场所的“湖”字。

(2)借用中国诗语典故以表现东游途中的日本风土意象,诗语意象与原典故完全不同。

如《磨针岭》中的“京畿路”、《常游杂诗十九首(之十八)》中的“村妓”和“竹枝”等。

第三、茶山东游诗中运用了大量途中所经的地名作为诗语,使诗歌具有了浓厚的日本“风土记”特色,这也是茶山东游诗区别于茶山其他类型汉诗的一大特点。

《菅家文草》与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

《菅家文草》与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

《菅家文草》与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菅家文草》是日本平安时代以才学著称的诗臣菅原道真的作品,收录了468首诗歌。

菅原道真时代,正是唐文化对日本产生重要影响的时代。

唐代的诗歌语言在菅原道真诗中,留下了广泛而深刻的痕迹,白居易诗歌的影响尤为显著。

标签:《菅家文草》白居易词汇双音化中日文化交流史源远流长,而唐朝是中日交流的发展时期。

唐朝时的中日文化交流以唐诗影响最为深远,模仿和创作汉诗深深吸引着日本的贵族们。

日本汉文诗在天智天皇时期开始兴起,最早的汉文诗是《怀风藻》。

王朝时期是汉文诗的萌芽期,是模仿和吸收阶段。

平安时代的菅原道真首次提出了“和魂汉才”的说法,强调了汉文诗“本土化”的重要性。

此后,日本汉诗更加贴近日本的生活和习惯,本土化倾向加强。

菅原道真将自己所作的诗和散文结集成《菅家文草》全12卷(900年),在太宰府时的作品结集成《菅家后集》(903年左右)。

这两部文集是日本汉文诗的集大成之作。

《菅家文草》是菅原道真汉文诗的精华所在,它对后世的汉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菅原道真的诗歌(以下简称“菅诗”)是以模仿白居易诗歌(以下简称“白诗”)为主,但是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融入了日本的本土文化。

《菅家文草》是结合了唐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产物,是一部中日文化交流的代表之作。

菅原道真师从岛田忠臣(828~892),而岛田忠臣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风影响最大,白居易的诗文在平安时代曾一度受到贵族们的顶礼膜拜。

据日本学者川口久雄统计,日本诗文集锦《和汉朗咏集》(1013)中刊载白居易的诗多达135首。

白居易作品是由日本遣唐使传入日本,白居易的诗歌一经传入,迅速流传开来,深受当时日本文人的喜爱。

醍醐天皇都对《白氏文集》爱不释手,而菅原道真的诗作更是得到醍醐天皇的好评“更有菅家胜白样,从兹抛却匣尘深。

”[1]白居易深深影响了王朝时期日本汉文诗,对日本汉文诗界的影响之大,无法估量。

《菅家文草》中出现的词语与白居易诗歌中的词语有大量重合是不可避免的。

菅原道真隐逸汉诗研究

菅原道真隐逸汉诗研究

菅原道真隐逸汉诗研究论文报告:菅原道真隐逸汉诗研究一、引言菅原道真是唐代的一个重要学者和政治家,因其不同寻常的一生经历和逸才之名传颂千古,其诗词更是备受推崇。

特别是他的隐逸汉诗,更是被誉为唐代隐逸诗的代表作之一,其独特的思想、艺术和审美价值,一直深受后人的钦佩和研究。

本论文旨在对菅原道真隐逸汉诗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艺术风貌、思想内涵和时代背景等方面的问题。

二、论文主体1. 菅原道真的生平背景和隐逸经历2. 隐逸汉诗的逸乐思想及其哲学内涵3. 隐逸汉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4. 隐逸汉诗中的自然意象与情感表达5. 隐逸汉诗与佛教思想的关系探析6. 隐逸汉诗与道教思想的关系探析7. 隐逸汉诗的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8. 菅原道真隐逸汉诗的影响与传承9. 菅原道真隐逸汉诗的今日价值与启示三、结论菅原道真隐逸汉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其蕴含的思想、艺术和审美价值一直深受后人的推崇和研究。

通过对菅原道真生平背景、隐逸经历和隐逸汉诗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其思想内涵和艺术风貌,更好的认识和评价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贡献。

1. 菅原道真的生平背景和隐逸经历:本提纲主要是介绍菅原道真的生平和隐逸经历,为后续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一个背景和文化依据。

可以从他的出身、家族、从政经历、隐逸原因、隐逸期间的经历等方面来展开研究。

2. 隐逸汉诗的逸乐思想及其哲学内涵:本提纲主要是探讨菅原道真隐逸汉诗中所蕴含的逸乐思想和哲学内涵。

可以从他的隐逸理念、生命观、人生态度、审美追求等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3. 隐逸汉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本提纲主要是对菅原道真隐逸汉诗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可以从诗歌的结构、韵律、语言表达、隐喻手法、形象描绘等方面入手。

4. 隐逸汉诗中的自然意象与情感表达:本提纲主要是探讨菅原道真隐逸汉诗中所蕴含的自然意象和情感表达。

可以通过他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自然与人的互动关系、情感的饱满表达等方面来展开研究。

《菅家文草》与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

《菅家文草》与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

菅家 文 草 》 中 的例 子 。 “ 坏 的 , 原 形 被 破 坏 , 支 离 损 计 , 日本 诗 文 集 锦 《 汉 朗 咏 集 》 ( 0 3 中 刊 载 白居 易 是 《 和 iI )
白居易 的诗 歌一经传 入,迅速流传 开来,深受 当时 日本文 个解 释;第二个义 项是 : “ 与破 ,(追 0 , 雩 弓二 打 、L
解释 。 “ 却 ”与 “ ”对 照 ,都 是 “ 破 残 残缺 、破 坏 ” 的
营原道真师 从岛 田忠 臣 ( 2 ~8 2 8 8 9 ),而 岛田忠臣受 意 思 。 《 日本 国语 大辞 典》 中收 录 了 “ 破却 ” ,第 一个
=} 寸 二 , 唐代诗 人 白居易 的诗 风影响最大 , 白居易 的诗 文在平安 时 义 项 是 : “' ) 二 。 寸 。 口 ' 扣 L 、 原 形 它 巴
融 入 了 日本 的 本 土 文 化 。 《 家 文 草 》 是 结 合 了 唐 文 化 和 菅
物,夜深年暮泣相看 。 (《 残菊待寒 月 ) 对
这 里 的 “ 却 ” 显 然 不 能 用 “ 退 ” 这 样 的 义 项 来 破 击
日本文化的产物 ,是一部中 曰文化交流 的代表之作。
草》 中出现 的词语与 白居易诗歌 中的词语有大 量重合是不 坏 ” 。其 实这 个 义 项 在唐 诗 中 也 出现 了用 例 : 可避 免的 。约有一 百多个 自居 易诗歌 中的词语 出现在 《 菅 家 文 草》 中 ,例如 :意 中 、感 兴 、 向后 、荤腥 、黄醅 、 五 千文 、 色相 等词 。松 尾 良树 先 生在 《 安朝 汉文 学 和 平 唐 代 口语词》 中阐述 : “ ‘ 动词+ 助字 ’是 口语 用法 的特 征 ”。而 自居 易诗歌中所 出现 的 口语词 中有 大量 的词语 结 字 ”所构成的词语在菅诗和白诗 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考释 。

夏目漱石汉诗中“山”的意象研究

夏目漱石汉诗中“山”的意象研究

夏目漱石汉诗中“山”的意象研究山是中国文化中极具象征意义的自然物体,自古以来就被诗人、文人视为精神世界的寄托与映照。

在日本文学中,夏目漱石也曾多次运用山的意象来表达他的情感与思想。

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夏目漱石在汉诗中对山的意象的运用,以及这些意象所反映的漱石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具体而言,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夏目漱石汉诗作品简介介绍夏目漱石作为一位日本文学大师的汉诗创作背景与特点。

二、山的象征意义在汉诗中的体现阐述山在汉诗中的丰富意义,包括精神、地理、哲学等层面。

三、漱石汉诗中山的意象类型将漱石汉诗中的各种山的意象进行分类总结,如高山、透明山、千山、无名山等。

四、漱石汉诗中的“田园山水”分析漱石如何将田园山水元素融入到汉诗中,如何运用山水的自然景物来反映情感。

五、漱石汉诗中的“禅宗山水”研究漱石如何运用禅宗山水来表达个人的精神世界,如何将自然与心境融为一体。

六、漱石汉诗中的“哲学山水”分析漱石将哲学思想与山水意象相结合的方式,如何通过山水反映出哲学上的自然观、人生观等。

七、漱石汉诗中“山”的语言艺术探讨漱石如何运用汉诗的语言艺术手法来表现山的意象,如对比、修辞等。

八、山的象征在漱石思想中的体现研究漱石对山象征意义的理解与运用,如何将山的象征意义反映在他的文学和思想中。

九、漱石汉诗中山的意象与日本文化的关系探讨漱石汉诗中山的意象与日本文化的关系,如何反映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山水审美观念、自然崇拜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探讨,本篇论文旨在全面研究夏目漱石汉诗中山的意象运用,展现出漱石在文学和思想上的独特性和深度。

一、夏目漱石汉诗作品简介作为论文的开篇,该部分介绍了夏目漱石作为一位日本文学大师的汉诗创作背景和特点,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山的象征意义在汉诗中的体现本部分要阐述山在汉诗中丰富的意义,包括其作为精神和地理象征的特点,同时介绍山在哲学、文学和艺术领域的深远影响。

三、漱石汉诗中山的意象类型这一部分要将漱石汉诗中的各种山的意象进行详细分类总结,如高山、透明山、千山、无名山等。

中日文化交流的辉煌和中日政治文化的异同——论菅茶山的史诗式汉诗《开元琴歌》

中日文化交流的辉煌和中日政治文化的异同——论菅茶山的史诗式汉诗《开元琴歌》
收 稿 日期 :0 10 —1 2 1-32
维 昔李 唐全 盛 日, 修邻好 通 使船 。 岁 沧 波浩 荡如 衽席 , 徒 留学动 百千 。 生
基金项 目: 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 地重大项 目( 8J 7 2 8 ) 教 0 JD 5 0 0
作者简介 : 李均洋 , , 男 陕西华县人 ,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诗歌研究 中心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 , 从事 中 1语言文化 比较研 究。 3

《 开元琴歌》 日文化交流的 时空观 中
江户 中期 僧 人 、 诗 人 六 如 ( 74 10 ) 汉 13— 8 1 评 《 开元 琴 歌》 :大 篇 大议 论 , 括千 年 , 历 叙 出 , 道 “ 包 历
不费力 , 非才豪学博 , 则何臻于此。 [ ( g ”2P ) ]l z
次遣 唐 使 团 成 行 的 中 日文 化 交 流 写 起 , 直 写 到 一
“ 松声 断 续 冬夜 阑” 1 8 即 7 6年冬 夜 , 就是 说 , 间 也 时
樾 (8 1 96 编辑 的 4 12 —10 ) 4卷本 1本汉诗集 《 3 东瀛 诗选》 明治十六年 即 18 ( 83年刊行 ) 共收录 1 , 3 本江 户时代 ( 63 87 至明治时代 (8 8 11 ) 10—16 ) 16 - 9 2 初 期 50位 日本汉 诗人 的汉诗 50 3 30余首 , 中卷 十一 其
中图分 类号 : 1 5 G 1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02 3 ( 0 2 0 -170 10 -7 1 2 1 ) 中 日政 治文 化 的异 同。
菅茶 山 (7 8 12 ) 备后 国 ( 广 岛县 福 山 14 — 8 7 是 今
是指 日本 , “ 乃 灵 物 寻 灵 地 , 桴遥 向 日东 天 ” 但 无 乘

一件诗仙堂茶碗,浓缩煎茶道始祖的审美

一件诗仙堂茶碗,浓缩煎茶道始祖的审美
卖茶翁生于 1675 年,其时石川丈山已经去世三 年。是个只身云游、通达唐人煎茶三昧的禅僧,法号 月海元昭。卖茶翁 1763 年坐化,和石川丈山一般高寿。 有传世之书《梅山种茶谱略》,被东瀛奉为煎茶道中 兴之祖。
不难看出,这 3 位煎茶道祖师当中,年代以石 川丈山为最早,说是始祖亦不为过。石川丈山是文人、 另外两位是佛家高僧,故日本人誉石川丈山为文人煎 茶道始祖亦妥。
10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 / 余彩霞)
诗仙堂坐落于京都左京区,不知何时已成为曹 洞宗的寺院,今天已被指定为日本“国家史迹”,也 是京都旅游的打卡胜地。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能在 异域一个曹洞宗寺院里,看到熟悉的 36 位唐宋诗人 画像被世人膜拜,多少有些风月同天之感。日本多田 君枝著《日本庭院》一书有专门讲述诗仙堂的文章, 把诗仙堂作为日本庭院的一个代表。1986 年 5 月, 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访日时,也曾到诗仙堂 参观。
诗仙堂一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00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石川丈山的汉诗与书法名扬天下,是江户初期 汉诗代表人物,被誉为日本的“李、杜”,也有直接 称其为东方“诗仙”或者“诗圣”的。此外,他还有 一个十分重要的身份——被奉为日本“煎茶の始祖”。 目前中国人对石川丈山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汉诗方面, 国内已有不少研究论文 ;对于其日本煎茶道始祖一面 的关注,尚属阕如,资料也不多。
煎茶源自中国,陆羽《茶经》中已有详细记载 煎茶法。唐代赵璘在《因话录》中说唐代陆羽“始创 煎茶法”。在日本,煎茶比抹茶早传入 500 年,但煎 茶道形成的时间却比抹茶道晚了 200 年,日本煎茶道 创始者有石川丈山、隐元隆琦及“卖茶翁”3 位。

试论日本汉诗对于李白诗歌之受容

试论日本汉诗对于李白诗歌之受容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第20卷1998年第1期(总第78期)试论日本汉诗对于李白诗歌之受容Ξ马歌东 摘 要 迄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发展史的日本汉诗,是以唐诗为代表的我国古典诗歌繁衍到海外的最大一脉分支。

日本汉诗曾深得李白诗歌的沾溉与滋养。

本文考察了日本汉诗对于李白诗歌之受容史,进而从诗语受容、诗题受容、韵调受容、风格受容四个层面考察了其受容之形式。

关键词 日本汉诗 李白 诗歌 受容中图法分类号 I3131072 日本江户时期著名汉诗人兼汉诗评论家江村北海(1707—1782)《青莲榭》诗云:“采石沉明月,浮去遗恨长。

谁知东海外,复此仰清光。

”此诗接过了李白《哭晁卿衡》深情的诗句“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亦将传说于采石矶醉后捉月影而沉水之李白比之为明月,表达了日本人民对李白无限缅怀敬仰之情。

日本人民之所以对李白如此热爱,固然与他和朝衡(即晁衡,本名阿倍仲麻吕)间堪传千古的友谊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则是日本汉诗曾深得李白诗歌的沾溉与滋养。

李白诗歌与日本汉诗之间影响与受容关系之研究,对于传统的李白研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具有开拓意义。

鉴于国内外迄今尚无专论,本文拟就此课题做一点初步的基础的考察探索。

一、关于受容史之考察日本贞观十七年(875),京都御所之冷泉院失火,院藏汉文典籍尽焚。

为完善管理,敕命编纂了《日本国见在书目录》。

卷首题云:“正五位下行陆奥守兼上野权介藤原佐世奉敕撰。

”按,藤原佐世任陆奥守,是在宽平三年(891)至九年(897),故目录之编定当在此数年间。

此目录共著录典籍1579部,计16790卷,其中有《李白歌行集》3卷。

这是李白诗集为日本所收藏之最早记载。

不用说,李白诗集之传入日本当比此时间更早。

稍后,在日本学者大江维时(888—963)编撰之《千载佳句》中收入了李白如下诗句:【天象部・雪】玉阶一夜留明月,金殿三春满落花。

———《瑞雪》 【地理部・山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论日本《五山堂诗话》的诗学观及对中国古典诗学之受容

论日本《五山堂诗话》的诗学观及对中国古典诗学之受容

论日本《五山堂诗话》的诗学观及对中国古典诗学之受容作者:刘欢萍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1年第04期内容提要:日本江户时代诗人菊池桐孙所著《五山堂诗话》,其中关涉中国古代诗歌、诗论颇多,不乏精辟之论。

在诗歌主张上,倡导性灵,排斥生僻;诗歌宗尚上,兼师唐宋,排斥伪体。

这既是对当时诗坛弊习的纠偏,鼓扬山本北山等反古文辞派的观点,也源于对中国诗歌、诗论之影响受容。

发掘《五山堂诗话》的诗学主张,梳理其对中国诗学之受容,无疑对当今的古诗研究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五山堂诗话》性灵伪体袁枚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1)04- 57-62日本诗话作为中国诗话域外繁衍的一大支脉,是在中国诗话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对于开拓我国古代文学的域外追踪研究和汉字文化圈内比较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文化价值。

近年来,它在东亚各国日益成为学术热点。

然而目前国内学界多偏重于宏观研究,整体考察其特点、价值,微观个案研究相对而言亟待充实。

日本诗话中有众多论述中国诗歌的精彩之作,它们就诗史、诗体、诗作、诗论等方面均有详细论述。

其中江户时代诗人菊池桐孙所撰《五山堂诗话》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诗话。

菊池桐孙(1772-1855)关于菊池桐孙的生卒年有异说。

可参[日]松下忠著《江户时代的诗风诗论》(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第553页),第三章第十二节“菊池五山”辩之甚详。

,字无弦,称左大夫,号五山,别号娱庵、小钓舍等,是江户时代性灵派诗人。

著有《五山堂诗话》、《五山堂诗存》、《水东竹枝》等。

《五山堂诗话》(以下简称《诗话》)系汉文撰写。

在诗歌主张上,崇尚性灵,排斥生僻;诗歌宗尚上,主张唐宋兼师,排斥伪诗。

这既是对当时诗坛弊习的纠偏,对山本北山等反古文辞派观点之鼓扬;也根源于对中国古典诗学之受容。

剖析《五山堂诗话》的诗学主张,梳理其与中国诗人诗论的渊源影响关系,无疑对当今的古诗研究具有借鉴价值。

菅原道真与渤海使的诗赋外交--以《菅家文草》所载诗群及诗序为中心

菅原道真与渤海使的诗赋外交--以《菅家文草》所载诗群及诗序为中心
从菅家文草收录的渤海酬答诗及序的诗题诗语汉籍用典创作背景来看道真的渤海相关诗文有国家外交和私人酬赠双重属性是渤日两国外交内容的缩影体现了国家的政治姿态和诗人的自我性情
菅原道真与渤海使的诗赋外交
———以《菅家文草》所载诗群及诗序为中心
徐 臻
摘要:九世纪末,日本“文神”菅原道真与渤海国诗人裴的诗文酬答堪称渤日文学交流 史的一大盛事。从《菅家文草》收录的渤海和私人酬赠双重属性,是渤日两国外交内容的缩影,体 现了国家的政治姿态和诗人的自我性情。作为外交活动的一部分,这些诗篇彰显了日本的文 化品位,记录了渤日外交的重要场景和历史画面,有文学和文献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菅原道真;裴;《菅家文草》;渤日外交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20)01-0070-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 “唐文化圈视域下的东亚 ‘诗歌互动’研 究” (15YJCZH195) 作者单位:徐臻,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 611756
右大臣兼右近卫大将赠正二位菅原卿者,左京大夫从三位清公朝臣孙参 议从三位行刑部卿兼近江权守是善卿第三子也。母伴氏。大臣年十一,始言 诗,遂工属文,博贯百家。贞观四年,为文章生,时年十八,世以为早。九 年为得业生,任下野权少拯。(川口久雄,1978:73-74) 道真出身书香名门,十一岁学诗文,长于文章,幼年得神童之名。八七九年 正月,道真“叙从五位上, 以 累 代 儒 胤 也, 月 余 兼 文 章 博 士 加 贺 权 守 ”(川 口 久 雄,1978:73-74),任文章博士,继承了文章世家的家业。
菅原道真是平安时期大儒,江户时代以前首屈一指的汉诗人,“文神”之名响 彻日本,全日本供奉菅原道真的神社多达一万所以上。其诗文收录于《菅家文草》 及《菅家后集》,又有历史著作《类聚国史》二百零五卷及《新撰万叶集》二卷。关 于菅原道真的生平,《菅 家 文 草 》转 载 的 《菅 家 传 》所 载 《北 野 天 神 御 传 并 御 托 宣 等》记载:

中日古代游览山水诗的比较研究以“敕撰三集”为中心

中日古代游览山水诗的比较研究以“敕撰三集”为中心

中日古代游览山水诗的概述
中日古代游览山水诗的概述
游览山水诗是一种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诗歌,其特点是将自然与人文 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中国和日本,游览山水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日古代游览山水诗的概述
中国游览山水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诗人开始以自然景 色为题材,抒发个人情感。唐朝时期,游览山水诗达到了巅峰,诗人如李白、杜 甫、白居易等都创作了大量的游览山水诗篇。同时,日本游览山水诗也始于平安 时代,受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响,日本诗人开始模仿中国唐朝的游览山水诗。
四、影响
四、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对中国古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 为传诵,而且在后代被广泛仿效。他的诗歌风格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诗人, 如王维、孟浩然等。而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对中国古代诗歌产生了影响。他的诗歌 在当时就被广泛传诵,而且在后代也受到了高度评价。他的诗歌风格和思想深刻 地影响了后代的诗人,如王安石、陆游等。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中国和日本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其诗歌创作也各具特色。送别 诗作为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离别情感的描述,传达出人们之间的深厚情 谊和依依不舍。本次演示将对中日古代送别诗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共性和差异, 以增进对两国文化的了解。
中日古代送别诗的共性
1、惜别情感中日古代送别诗都 表达了对离别的惋惜和遗憾
中日古代游览山水诗的比较 研究以“敕撰三集”为中心
目录
01 中日古代游览山水诗 的概述
02 “敕撰三集”中的中 日古代游览山水诗
03
中日古代游览山水诗 的特点和差异
04 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本次演示旨在以“敕撰三集”为中心,对中日古代游览山水诗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对中日古代游览山水诗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其次,对“敕撰三集”中的 中日古代游览山水诗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对中日古代游览山水诗的特点和差异 进行比较和探讨。

菅茶山题画诗诗语的道家属性

菅茶山题画诗诗语的道家属性

菅茶山题画诗诗语的道家属性菅茶山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著名的汉诗人、儒学家和教育家。

其代表作《黄叶夕阳村舍诗》分为前编、后编、遗稿三部分,共收录了茶山2413首汉诗,在日本汉诗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茶山诗歌创作的巅峰。

通过对《黄叶夕阳村舍诗》的整理发现,题画诗在诗集中数量颇多、频频出现;梳理先行研究可知,有关菅茶山题画诗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在中日语言文化比较角度上的研究更是未曾见到。

拙文以《黄叶夕阳村舍诗》中的题画诗为主要研究文本,并参照中日选注本,采取中日语言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论,对诗语进行个案性的具体分析。

通过对2首题画诗诗语的个案分析,结论如下:1.《富士图》一诗,咏颂的是日本的富土山,诗中并未出现“富士”二字;相反出现的却是中国的“群玉”。

通过对“群玉”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分析可知,“群玉”是中国的道家名山,是带有道家色彩的中国典故,常被用来形容一种仙气缭绕、虚无缥缈的状态。

菅茶山创新的把原本互不相干的“群玉”和“富士”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了一起,巧妙的令日本名山“富士”因中国道家仙山“群玉”的仙气缭绕而更显得缥缈与高远。

不同于以往,这是茶山在道家思想文化影响下对富士山描写的创新。

同时,茶山熟练地运用道家诗语,可见他对道家有独特的理解和认知。

同时,纵观菅茶山咏富士山系列诗可以看出,茶山见到富士山之后的诗作,都未能超越这首未见富士山时所创的《富士图》。

该诗被收录于多个中日选注本,可见该诗在当时的中国和日本都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意义,是后面的咏富诗所不能取代和超越的。

同时,在这一点上中日学者的认识也是一致的。

2.《云鹤图寿石井进蔵令椿华诞》一诗,题于“云鹤图”上,是石井进藏氏之母的寿筵上所题的题画诗。

“鹤”乃中国道家仙禽,代表了长寿与吉祥;“仙鹤祝寿”乃中国道家思想范畴的一部分。

茶山将“鹤”与“寿筵”紧密结合用于日本汉诗中,创作手法独特,显然是受到了中国道家吉祥思想“仙鹤祝寿”的影响。

道家属性的诗语“鹤”,赋予全诗一种祥烟缥缈的氛围,表达了茶山祝愿石井进藏氏之母长寿的美好愿望,是一篇在道家思想文化影响下创作的祝寿名诗。

帝掬昆仑雪,置于扶桑东——日本历代汉诗概览(1)

帝掬昆仑雪,置于扶桑东——日本历代汉诗概览(1)

帝掬昆仑雪,置于扶桑东——日本历代汉诗概览(1)
毛翰
【期刊名称】《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3)001
【摘要】日本汉诗是中国古诗流播海外衍生出来的一大支脉.日本汉诗诞生于天智天皇时代,其后一千多年的日本汉诗史被分为王朝、五山及战国、江户、明治后四个时期.天智天皇时代起,及整个奈良时代、平安时代,这五百余年被称为日本汉诗的王朝时期.<怀风藻>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一部汉诗总集,多临摹之作.平安之初,相继出现了三部汉诗总集,即<凌云集>、<文华秀丽集>和<经国集>.
【总页数】8页(P36-43)
【作者】毛翰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2
【相关文献】
1.兴感苍凉神鬼泣,可无铁版换红牙——日本历代汉诗概览(2) [J], 毛翰
2.只觉枯肠充锦绣,岂知风骨化神仙——日本历代汉诗概览(3) [J], 毛翰
3.别有天成难学得,青莲风格少陵心——日本历代汉诗概览(4) [J], 毛翰
4.南国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书——越南历代汉诗概说(2) [J], 毛翰
5.日本汉诗新生运命的契机——评马歌东《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附录《日本汉诗精选五百首》 [J], 黄大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化的六朝志怪小说——《菅家文草》诗语考释

诗化的六朝志怪小说——《菅家文草》诗语考释

诗化的六朝志怪小说——《菅家文草》诗语考释
王晓平
【期刊名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菅原道真(845—903)是日本文学史上唯一以才学登上相位的文学家,也是最早为后世留下完备的诗文集《管家文草》、《菅家后集》的文学家,其诗文为平
安朝文学的翘楚.他的部分汉诗汉文,横溢着与中国志怪小说相通的怪异性、神秘性、幻想性.本文以《菅家文革》语释为中心,考察道真诗歌与六朝志怪小说的关系,以探讨六朝志怪小说在平安朝诗化的轨迹.
【总页数】8页(P57-64)
【作者】王晓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论《菅家文草·后集》中“月”意象的变化发展 [J], 杨冰滴
2.汇编、考释唐前志怪小说的扛鼎之作--兼评李剑国先生的《唐前志怪小说辑释》[J], 王方领
3.试译汉诗文集《菅家文草》——以《未旦求衣賦一首》为例 [J], 汪帅东
4.菅原道真与渤海使的诗赋外交——以《菅家文草》所载诗群及诗序为中心 [J],
徐臻
5.《菅家文草》与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 [J], 高爱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汉诗鉴赏(4)

日本汉诗鉴赏(4)

日本汉诗鉴赏(4)
马歌东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
【年(卷),期】1994(000)005
【摘要】理趣篇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尝举梅尧臣之言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

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贾岛云:‘竹笼拾山果。

瓦瓶担石泉。

’姚合云:‘马随山鹿放,鸡逐野禽栖。

’等是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为工也。

”梅尧臣这段议论是颇有见地的,故欧阳修首肯曰:“语之工者固如是。

”但何以以第三首为工呢?诗话中未作详细解释。

愚意以为,第三首之所以工于前两首,原因有二。

其一是立意高,格调高。

第一首仅止于山果石泉,饮食而已,虽不无野趣,但毕竟境界甚狭;第二首亦不过饲鸡牧马的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马歌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13
【相关文献】
1.日本汉诗中转喻指称的识解研究 [J], 胡彦峰;
2.江芸阁评点日本汉诗《声应集》考述 [J], 刘亚楠
3.日本汉诗鉴赏 [J], 马歌东
4.论日本汉诗文的价值及意义 [J], 张彦萍
5.日本汉诗新生运命的契机——评马歌东《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附录《日本汉诗精选五百首》 [J], 黄大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汉诗的“风土记”意象认知——菅茶山“东游诗”研究李均洋(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100083)摘要:作为日本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文本之一的菅茶山汉诗,用汉诗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日本历史风土的画卷,让我们在汉诗的鉴赏中去追寻日本历史,去观察日本江户后期的社会变迁,去同诗人一起去品评历史人物,去把握日本社会发展的真谛,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面认知日本江户后期历史文化的立体的有深度的镜子。

关键词:日本汉诗、菅茶山、“东游诗”、历史风土中图分类号: (I052) 文献标识码:(A)一、日本汉诗之日本文学正名日本汉诗即日本汉诗人写的汉诗,它应归属于日本文学吗?日本“高中语文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国教育部教学指导大纲)《古典》教材中就选编有日本汉诗;在日本颇负盛名的《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中就有《菅茶山赖山阳诗集》等日本汉诗选集。

也就是说,从日本学校语文教育和文学归属上看,日本汉诗属于日本文学之列。

难免有人会问:尽管是日本诗人所创作,可是用汉字写成的汉诗啊?这一问题问得好。

日本文学中只所以有汉诗这一类型,这是日本文学的“汉和对位语用观”文学环境所客观决定的。

日本著名史学家上田正昭指出:“古代东亚文化圈的特征之一,是汉字和汉文化的扩展”,“语言和文字的问题,不只是对日本列岛内部的交流、交际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日本同海外的外交、交易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i这里所指出的同政治、经济、社会相并列的文化这一概念,不是泛文化概念,而是以文字文明为标志的、包括精神道德在内的、文字知识文明的文化概念。

汉字传入日本以前,日本有无固有的文字?日本南北朝时代的忌部正通在《日本书纪神代口诀》(贞治六年即1367)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神代文字说”。

江户时代的谛忍在《以吕波问辩》、平田笃胤在《神字日文传》著作中,具体论述了“神代文字”。

二战期间,一些国粹主义的教授学者在讲台上和著述中也宣扬了一阵子“神代文字”。

然而,所谓“神代文字”是后世的伪造,日本人最早接触到的文字是汉字,在汉字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万叶假名”及后来的平假名和片假名。

这已是学界的定论。

现在发现的日本最早接触到汉字的文物是天凤元年(公元14年)西汉新莽朝铸造的有“货泉”字样的铜钱,发现地是位于长崎县弥生时代(约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左右)后期的遗迹和北九州、近畿地方日本海沿岸、淀川流域等地。

日本最早书写汉字的文物有福冈县前原市三云遗迹群出土的刻有“竟”(“镜”的略写)字的约3世纪中期的瓷器等。

能证明日本在国家行政、经济管理和读书学习等公私活动中应用汉字的文物资料,是从7世纪前期的飞鸟时代的寺院、山田遗迹及藤原宫时代(694~710)遗迹出土的大量木简。

这些文字文物说明,日本民族在本民族言语和外来汉字表记的对位应用方面,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下了相当大的功夫。

也就是说,直到10世纪纪贯之的《土佐日记》用假名文字(从真名汉字的偏旁、草书等演变而成的日本文字)表记的作品出现之前,日本民族一直处于固有日本民族言语和外来汉字表记相互对位的双语应用语言环境之中。

这种双语应用语言学的意义在于,日本同所有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一样,文字表记是国家文明发展的必然,它是超越传递的记忆的动向口语交流而追求标准化统一化思考和教化的唯一工具。

顺便说明一下,这种对位应用语言学不啻是书写表记,还表现在汉语发音的努力上。

据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卷第三十:“持统五年九月已巳朔壬申,赐音博士大唐续守言•萨弘恪、书博士百济末士善信,银人二十两。

” 持统五年即691年。

日本有学者指出:“人和属于特定人的文化是赖于语言而生产、维持、再生产;文字在语言中是本质性的存在,东亚的语言是以文字为中心的语言;日本语从本质上说,是由汉语和假名,即汉语和和语组成的二重语言,而且词汇的多数是依存于汉语的混和语言,近代以来,在汉语和平假名之外,又重叠上了片假名,成了中•日•西三重语言”。

ii 尽管这位论者的论旨不是日本汉诗,但这里论述的日语“词汇的多数是依存于汉语”,却是日本汉诗之所以成为日本文学一个类型的语言文字传统和环境,也是作为日本文学之一种的日本汉诗,在全世界所罕见的中日汉字文化交流长河中必然产生的重要条件。

这是我们研究日本汉诗乃至研究其他日本文学类型所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二、菅茶山的“东游诗”菅茶山(1748-1827)名晋帅,字礼卿,通称太仲,号茶山,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著名的汉诗人、儒学家和教育家。

《黄叶夕阳村舍诗》(前编刻本1812年由皇都书林汲古堂刊行、后编1823年由京摄三书铺合刻刊行,遗稿1832年由京摄四书堂合梓刻本刊行)是享誉盛名的汉诗文集。

他的汉诗如《宿生田》、《冬夜读书》等,从明治时代(1868-1911)日本学习西方实行现代教育以来,一直到现在,被选编进各个时代的中学教科书。

我国晚清国学大师俞樾(1821-1906)编选的日本汉诗集《东瀛诗选》(1883年刊行)44卷中,其中第11卷共120首全部为菅茶山的汉诗,并在卷首诗人介绍中评价道:“礼卿诗各体皆工,而忧时感事之忱,往往流露行间,亦彼中有心人也。

”iii菅茶山所在的福山藩主阿部正精(1774-1826)享和三年(1803)10月5日袭封福山藩第五代藩主,按照江户幕府的“参勤交代”制度(江户幕府的大名即各诸侯藩主的统治政策之一,原则上一年一轮换,命令各大名藩主在江户幕府所在地江户即现在的东京居住),于文化元年(1804)正月至十月上旬在江户府邸奉公。

菅茶山的弟子,以《日本外史》(1827年写成、1829年刊行)和多才多艺而闻名于江户晚期的赖山阳(1780-1832)在《茶山先生行状》中写道:“文化元年甲子,公袭封。

正月召之东。

遂告暇游常州。

命修福山地志。

十一月扈驾归国。

”iv这段话是说,文化元年(1804),阿部正精世袭福山藩主后,当年正月召菅茶山去江户。

在江户期间,菅茶山抽空游览了常州即常陆国(今茨城县大部,又称“常州”)。

这期间受阿部正精指示撰写《福山地志》。

当年十一月随从阿部正精藩主离开江户,踏上返福山藩的旅途。

所谓“东游诗”,即菅茶山受藩主阿部正精之召,于1804年一月离开故乡,1月25日抵达今兵库写下汉诗《兵库道中》,11月5日从江户回到故乡创作汉诗《入境》,在来去途中及在江户居住期间游览常州所创作的84首汉诗。

日本的菅茶山汉诗选注本里收录了一些“东游诗”,但关于“东游诗”的研究论文,在日本及我国还不曾见。

三、“楠子碑”意象的历史风土及政治学深层《兵库道中》是菅茶山一行于旧历1804年1月21日离开故乡福山,于1月25日抵达现今的兵库县时所写:晓雾帆樯露,残星岛树垂。

潮声含雨意,人语带春熙。

疏磬松王寺,荒田楠子碑。

旧都多逸事,或有老渔知。

这首诗前四句的写景意象是:朝雾中呈现出停泊船只的帆柱,天空中的残星沉入岛上的树木间。

波涛的轰鸣声中仿佛含着雨气,人们的谈话声中包含着春天般的舒畅心情。

与前四句不同,后四句形似写景,但实际上却连续用了三个历史典故。

“疏磬松王寺”一句的诗境是,松王寺断断续续地响着钟声。

松王寺也叫作筑岛寺。

相传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的武将相国平清盛(1118-1181)为了在现今神户市兵库区沿岸建造同中国宋朝的贸易据点“大轮田港口”,在造人工岛时,风大浪急,工程难以进行,侍童松王小儿自愿甘当“人柱”,即作为牺牲沉入海里,以求神灵庇护工程顺利完成。

松王寺就是为了祭奠松王小儿的菩提而建的净土宗西山禅林寺派经岛山来迎寺不断院。

尽管松王寺的来历多少有些传说色彩,但其中的历史人物平清盛,却是同平安末期至日本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1192年建立)期间的日本历史息息相关的关键人物之一。

平清盛的家族源于桓武天皇的皇子一系,其母是受到白河上皇(1086-1128在位)宠幸的祗园女御(艺人),其父平忠盛(1096-1153)娶已有身孕的祗园女御为妻。

天承二年(1132)3月,平忠盛以备前守(地方行政长官)的身份被崇德天皇赐予“内升殿”资格名誉,可以自由出入皇宫正殿“清凉殿”,这是除朝廷公卿以外,地方长官享受的最高特殊待遇。

宝元元年(1156)7月10日,受后白河天皇之命,平清盛等武士率骑兵深夜袭击了崇德上皇及左大臣藤原赖长(1120-1156)所在的白河御所,这就是揭开日本中世(一般指镰仓幕府成立至灭亡的1192-1333)社会前夜战乱序幕的著名历史事件——“保元之乱”。

再就是“平治之乱”,即平治元年(1159)十二月,平清盛等起兵袭击了前一年刚让位于二条天皇的后白河上皇的三条殿御所,清除了上皇身边的权力人物信西(出家前名字为藤原通宪)等。

永历元年(1160)6月,平清盛升为公卿,继之任“检非违使别当”一职,掌握了都城京都的军事和警察指挥权,任安二年(1167)升任从一位太政大臣,位及人臣之首,左右政治体制。

接下来是“治承之乱”,即治承四年(1180)二月,高仓天皇让位,3岁的安德天皇(母后是平清盛的女儿德子)继承皇位,后白河天皇的第三皇子、安德天皇的皇叔以仁王看到继承皇位无望,于是秘密联络诸国的源氏势力,企图起兵讨伐平氏(即平清盛势力),事情败露逃亡途中战死。

日本天台座主慈元(1155-1225)在其史论著作《愚管抄》中称“保元之乱”后的日本社会为“武者之世”,即武士主宰世道的社会。

历史学家五味文彦对此论述道:“慈元写此书时,正是承久之乱(1221年后鸟羽上皇计划讨伐镰仓幕府而引发的战乱——引者注)的前夜,慈元称作‘武者之世’的保元之乱至承久之乱的60余年间,中间还有1159年的平治之乱和‘源平之战’(以源赖朝为代表的武士集团和以平清盛为代表的武士集团间的战争,以平清盛势力的灭亡和外孙安德天皇的投海自尽及源赖朝创立日本史上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而告终——引者注),实在是内乱的时代。

约一百年后,又进入了南北朝(1333年镰仓幕府灭亡后,以足利尊氏为代表的武士集团攻入京都拥立光明天皇,而出走吉野的后醍醐天皇组成吉野朝庭,形成吉野南朝与京都北朝的两个天皇朝廷的对立,一直到1392年,史称南北朝时代——引者注)动乱,接着以‘应仁之乱’(应仁元年至文明九年——1467-1477年发生的室町幕府与守护大名之间、守护大名与守护大名之间的内讧战争——引者注)为开端,日本进入了持续动乱的战国时代(1467-1573年)。

”v“荒田楠子碑”一句的诗意是,荒野里竖立着楠木正成的墓碑。

“楠子”是菅茶山对楠木正成的敬称;“楠子碑”是指水户藩(国)主德川光圀(1628-1700)元禄五年(1692)8月为楠木正成墓所立的石碑,石碑正面是其亲笔题字——“呜呼忠臣楠子之墓”,背面是明末儒者、后亡命日本成为德川光圀座上客的朱舜水(1600-1682)撰写的著名的赞颂楠木正成的《湊川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