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一走进分子世界教案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苏科版
走进分子世界备课评价:年级主任(签名):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一、走进分子世界》教案_28
苏科版《7.1走进分子世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苏科版八下第七章第1节《走进分子世界》的教学设计思路:①本节课课题为走进分子世界。
微观世界对于孩子的认知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说我们需要尽量的将微观世界的物体宏观化。
以微观为明线,宏观为副线,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到什么是分子以及分子的动理论。
②本节课采用了大量的实验和事例。
来加强学生对于分子的理解。
对于书本上的几个实验。
在上课堂上都有很好的呈现和诠释。
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了解③在实验设计上用了很大的心思。
如承上启下的墨水滴入液体的实验:墨水滴到水里面能够向外扩散,而不是静止。
可以得出分子分子在运动的结论。
然后再通过这个实验用一个热水来做对比得出分子热运动的实验等。
和后期作业错误率极高的肥皂膜实验、玻璃从水面拿开的实验等。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分子,了解分子的数量级。
2.分子动理论的熟知。
3.灵活运用分子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4.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交流与讨论中养成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教学难点】分子概念的明晰以及分子间作用力【教学资源】实验器材:素描笔,白纸,放大镜,水槽,玻璃板,吸盘,烧杯,酒精,水,试管,注射器,肥皂膜,墨水【教学过程】(一)引入:以香水为话题进行引入,增加互动和趣味性(二)新课展开①分子的定义活动一:放大镜观察素描笔的痕迹是否为一条直线。
现象:是由一个个小颗粒组成的结论:看似连续的物体其实是由一个个小颗粒组成的猜想:物质是可分的。
换用更大倍数的仪器进行观测,得出小颗粒是由更小的颗粒组成的。
引出分子定义。
介绍数量级,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科学家运用的探究方法是:构建模型法,帮助学生构建分子模型。
引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且分子之间有空隙②分子之间有空隙活动一证明了固体分子请用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证明气体、液体分子之间有空隙学生实验结论:气体和液体分子之间也有空隙③分子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教师实验墨水滴入水里面。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一、走进分子世界》教案_2
2 新课教学 问题1如何了解物质的组成活动. 炭笔在纸上轻轻画一条连续的直线,再用低倍显微镜(10×10倍)对笔迹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问题2当物质再分下去,到显微镜都无法观察到的程度,怎么研究? 问题3组成物质的分子是什么状态的?情境体验:桌上有一支炭笔,如何知道它的内部结构? 问题驱动:其他物质也能分吗?(以水为例)【教师布置任务,小组合作探究后反馈交流】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现象和肉眼观察到的一样吗?描述一下你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现象。
介绍显微镜的发展简史科学方法介绍:模型法得出分子概念。
介绍科学家阿伏加德罗 通过举例加深学生对分子尺度的感性认识共同感受,深呼吸收集更多证据论证演示实验:观察红墨水的扩散现象生:把它掰开观察体验 思考生成【分组实验探究】学生尝试表述观察到的现象 先讨论,后结合实验现象,分组阐述观点,达成共识观察对比与体验闻到醋味,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中引导学生意识到物质可分所有物质都是可分的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光靠肉眼不够,所以科学家发明了显微镜用于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板书: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空隙。
)(板书:2、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问题4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问题5既然分子间有空隙,且分子间存在吸引力,那我们应该很容易压缩任何物体吧?课堂回顾小结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分子不停运动?【演示实验】将两块表面光滑的铅块用小刀刮平,用力将两块紧压后,两铅块“吸”住了,可以挂上一盒钩码有没有更多证据可以证明分子引力【活动体验】针筒中吸20ml水,用手堵住注射器口,用力推活塞压缩容器内的水,观察液体体积是否明显减小?【观察体验】教师用乒乓球和弹簧制作的分子模型类比,模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布置科学阅读研究微观尺度的意义——当材料的尺度小到一定程度会呈现一些特性,阅读纳米材料的介绍,了解纳米技术。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一走进分子世界教案新版苏科版
一、走进分子世界课题一、走进分子世界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2、过程和方法学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目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标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组织指导备课人教具学生活动引入新课:以学生对导图的发言引入新课(要求一位学生事前准备,将导图内容扩展为一篇小短文进行发言。
题目可以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同学们都知道,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
有许多物质人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如:山脉、桥梁、大海、森林、高楼等。
有一些物质我们虽然看不见,但却可以通过别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如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在呼吸时便可体会到空气的存在。
但是还有一些物质,我们即看不见、摸不到,也无法通过其他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那我们又如何来认识和研究这些物质呢?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的呢?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间接研究的方法,十分有效。
那就是先根据一些已有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然后进行各种实验去收集证据证实这种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下面就让我们按照科学家的这种思路来认识物质的结构。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章: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一、走进分子世界。
活动 7.1选择一种模型:教师: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虽然实验没有做,但你可以凭你的经验和想象进行一次合理的推测。
)教师:将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看到的现象。
教师: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再注入酒精,在液面的最高处做一记号。
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水与酒精总体积是否和混合前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相等。
2019-2020年新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5.doc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总课时数:10课时一、走进分子世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 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重点: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
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难点:分子模型的深刻理解。
教学策略:通过动画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设计思路】: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练习的资源,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通过充分利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浅入深,亦步亦趋的完成课题。
本节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课件就有了用武之地。
本节的所有课件已经发布到苏科版物理支持网站。
【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炭笔、报纸条、显微镜,高锰酸钾颗粒(放在烧杯中,配有药钥匙)、烧杯(内有适量的水),酒精、水(放在烧杯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长60cm、内径5mm)、注射器(配有针头)2.教师器材:烧杯(内有水)、滴管,划有彩色笔迹的纸,手帕、香水。
3.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教学设计】:【教后感】本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三维目标,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立足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意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情感。
这节内容较为抽象,所以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手段,拉近了时空,展示了抽象。
不足支出在于课件内容似乎过多,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较为困难。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一、走进分子世界_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分子的运动: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 分子的扩散:分子通过扩散现象表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让学生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引力和斥力。
3. 让学生掌握分子的运动规律,明白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 让学生通过扩散现象,理解分子的扩散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香味四溢的饭菜,引出分子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解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概念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力斥力3. 分子的运动规律无规则运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解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 题目:请描述分子的运动规律。
答案: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借助实例和模型进行讲解。
在课堂上,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分子动理论在现代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的运动轨迹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一、分子间引力的解释分子间引力是指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表格式)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表格式)教学课题走进分子世界班级教材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日期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3.了解纳米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以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教学重点分子模型、分子动理论、分子间作用力教学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课型新授课课时容量1课时主要教法实验探究分组讨论教学用具炭素笔、白纸、红墨水、长玻璃管、酒精、水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主要教学过程及教法的应用主要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程序及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课题引入师:第六章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物理属性,有人可以回答一下你知道了哪些物质的物理属性呢?生:密度、熔点、弹性、导电性,导热性、磁性、透光性。
师:那么为什么物质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物理属性呢?是不是和这些物质的组成有关呢?也就是说物质的内部结构有关呢。
多年来,人们一直关注物质结构的问题。
从外表看来,各种形态的物质似乎都是连续的,人们凭肉眼无法看到它们内部的微小结构,这给人们探究物质结构带来了困难。
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的呢?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间接研究的方法,十分有效。
那就是先根据一些已有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然后进行各种实验去收集证据证实这种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下面就让我们按照科学家的这种思路来认识物质的结构。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章: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先学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板书:7.1:走进分子世界)复习提问新课讲授师: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分子模型(板书:分子模型)活动7.1 选择一种模型:师:先看活动一的第一个小实验,我用铅笔在白纸上画一条线,现在我们用投影仪对笔迹进行放大一下,大家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根据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设计的一节教学活动。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实验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们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观察现象,从而引导学生们理解分子运动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们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掌握分子运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分子运动的概念,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掌握分子运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运动的概念,分子运动的规律。
难点:分子运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分子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子是如何运动的?2. 实验一:分子运动的规律。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分子的运动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二:分子运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受热时的分子运动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运动的概念,分子运动的规律。
难点:分子运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通过实验,学生们初步了解了分子运动的规律,对分子运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实验设计方面,部分学生还需加强,今后应加强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拓展延伸: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分子运动的研究成果,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组织学生们参观实验室,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一、走进分子世界》教案_31
第7章第1节走进分子世界【设计说明】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的愿望。
通过对常见物质的介绍,使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引入物质的结构,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通过活动能从日常生活中收集证据来验证猜想。
通过对课本其他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良好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
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
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知道物质分子间存在吸引力和排斥力。
并能解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
5、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6、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欲望,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具学具]粉笔、放大镜、醋、烧杯、空气清新剂、墨水,走进分子世界的课件[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2、难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
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图片,通过茫茫宇宙引出人类对宇宙的探秘。
提出世界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物质。
浩瀚无垠的宇宙万物都是由一些很小的物质构成。
千百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止,并且,人们对物质的探索在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大到浩瀚的宇宙,小到微观的粒子。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微观的世界——分子世界。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一 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一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新版)苏科版7、1走进分子世界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2、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了解人们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教学过程“学---思---练”教学流程情景导入:有一些物质,我们即看不见、摸不到,也无法通过其他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那我们又如何来认识和研究这些物质呢?科学家们先根据一些已有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然后进行各种实验去收集证据证实这种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环节一:“学”自主学习提纲或点评预习1、人们无法凭肉眼看到物质内部的微小结构,对此,科学家们想出的有效方法是根据_____的现象提出一种______ _____的猜想,再__________来证实自己的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2、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在液面最高处做一标记。
封闭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再将玻璃管直立,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液面_________,根据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建立的一种物质结构的模型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许许多多的现象都能用物质的___________来解释。
他们还发现:当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________性质会发生变化,科学家们把能保持物质________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
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分子组成的,______间有________。
4、虽然分子之间有空隙,并且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但物体却很难被压缩,这个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苏科版
学生:分子间的确存在着相互的吸引力。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阅读后完成表格余下部分的填写。
学生:1nm=10-9m,纳米金属有超塑延展性。纳米陶瓷硬度高、耐高温而且有一定的塑性。纳米材料还有很强的抗菌性。
板
书
提
纲
课后小结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28页的对话框。提问小男孩提出了什么问题,小女孩又是怎样回答的?(看书半分钟,回答时不能看书。)
教师:你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呢?
活动7. 3支持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
教师:要求学生猜测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吗?(强调要将表面刮都光滑,且要用力挤压。)再将下面挂上个砝码也不会掉下来。
课题
7.1走进分子世界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具
重点
难点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师组织指导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以学生对导图的发言引入新课(要求一位学生事前准备,将导图内容扩展为一篇小短文进行发言。题目可以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同学们都知道,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有许多物质人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如:山脉、桥梁、大海、森林、高楼等。有一些物质我们虽然看不见,但却可以通过别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如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在呼吸时便可体会到空气的存在。但是还有一些物质,我们即看不见、摸不到,也无法通过其他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那我们又如何来认识和研究这些物质呢?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的呢?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间接研究的方法,十分有效。那就是先根据一些已有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然后进行各种实验去收集证据证实这种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下面就让我们按照科学家的这种思路来认识物质的结构。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章: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一、走进分子世界。
八年级物理下册 7.1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7.1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苏科版[教学目标]A、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B、了解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知道显微镜制造技术的进步对科学发现的巨大推动力。
A、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B、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B、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A、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欲望,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具]粉笔、放大镜、水、高锰酸钾、酒精、玻璃管、铅块、钩码、烧杯[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
2、难点: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同学们都知道,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
有许多物质人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如:山脉、桥梁、大海、森林、高楼等。
有一些物质我们虽然看不见,但却可以通过别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如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在呼吸时便可体会到空气的存在。
但是还有一些物质,我们即看不见、摸不到,也无法通过其他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那我们又如何来认识和研究这些物质呢?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的呢?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间接研究的方法,十分有效。
那就是先根据一些已有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然后进行各种实验去收集证据证实这种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下面就让我们按照科学家的这种思路来认识物质的结构。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章: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一、走进分子世界。
[前提测评]:1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 一般分子的直径大小为_____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你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呢?
活动7.3支持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
教师:要求学生猜测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吗?(强调要将表面刮都光滑,且要用力挤压。)再将下面挂上个砝码也不会掉下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具
重点
难点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师组织指导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以学生对导图的发言引入新课(要求一位学生事前准备,将导图内容扩展为一篇小短文进行发言。题目可以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同学们都知道,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有许多物质人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如:山脉、桥梁、大海、森林、高楼等。有一些物质我们虽然看不见,但却可以通过别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如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在呼吸时便可体会到空气的存在。但是还有一些物质,我们即看不见、摸不到,也无法通过其他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那我们又如何来认识和研究这些物质呢?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的呢?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间接研究的方法,十分有效。那就是先根据一些已有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然后进行各种实验去收集证据证实这种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下面就让我们按照科学家的这种思路来认识物质的结构。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章: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一、走进分子世界。
教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
教师:既然分子间存在引力,那么物体就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是为什么一般的物体都很难压缩呢?如铁块。
教师: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读一读生活物理社会
教师:仔细阅读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完成表格的填写。教师再做总结。
学生:上讲台进行观察后说出课本上填充结论,并进行填写。
学生1:选择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高锰酸钾在水中溶化成十分微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和水充分的混合后使水的颜色变红。
学生2:选择模型2,由于颗粒之间有空隙,所以水的微粒和酒精的颗粒互相进入了对方的空隙中,所以混合以后的总体积小于原来的体积之和。
物质由分子所组成,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空隙。
活动7.2: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
教师:如果将红墨水滴在水中,会有怎样的现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
教师: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实可以做为分子是运动的证据?
教师:得出如下结论
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活动7.1选择一种模型:
教师: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虽然实验没有做,但你可以凭你的经验和想象进行一次合理的推测。)
教师:将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看到的现象。
教师: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再注入酒精,在液面的最高处做一记号。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水与酒精总体积是否和混合前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相等。如不相等,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
学生:看到两个铅块粘到了一起。
学生:分子间的确存在着相互的吸引力。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阅读后完成表格余下部分的填写。
学生:1nm=10-9m,纳米金属有超塑延展性。纳米陶瓷硬度高、耐高温而且有一定的塑性。纳米材料还有很强的抗菌性。
板
书
提
纲
课后小结
学生:阅读第25页相关的一段话。
学生:发现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来,不一会儿,整个杯中的水都变红了。
学生:说明分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停的运动着。(填写课本)
学生:讨论后进行回答。
学生:小男孩说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
学生:很可能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吸引力的作用。
教师:阅读生活物理社会部分回答如下问题。
纳米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你所了解的纳米材料有哪些特殊的性质?
学生:可能会看到十分细小的炭的颗粒。(同时对课本进行填充)
学生:看到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马上开始溶化,不一会儿,整杯水都变成了红色。(同时对进行课本填充)
学生:可能在混合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会变小。
教师:做一个替代实验如下。
用两个量筒中分别注入50cm3水和50cm3酒精。然后将50cm3酒精倒入50cm3水的量筒中,用棒进行搅拌使其充分混合。再观察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是否还是100cm3(也可以用黄豆和大米相混合进行实验,操作的效果更加明显。)
教师:科学家们根据上述的现象,设想了三种物理模型。
模型1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3固体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去。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最合理的模型,对上述和现象2和3进行解释。
(讨论2分钟后回答)
教师:如学生选择另两种模型可以问其他学生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对于其他的模型也应进行鼓励,但应给学生指明模型2是最合理的。
一、走进分子世界
课题
一、走进分子世界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过程和方法
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教师:科学家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研究发现,物质的确可以分成十分细小的微粒,但如果一直的分下去,物质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如水分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失去了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已经不是水了)于是科学家们就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分子。
教师:介绍分子的大小。
教师:介绍分子直径数量级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可总结如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