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3《诗词三首》导学案附详细答案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3《诗词三首》导学案附详细答案解析

《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目标 1. 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目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目标 3.大致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4.目标 4.鉴赏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目标1、2、3【课前预习】一、注音或写字金樽.()投箸.()闻笛fù()侧畔.()长.()精神 qióng ()楼歧.()路酬.()烂柯.()人婵.()娟宫què()低绮.()户【学习过程】(一)活动1:学习《行路难(其一)》作家作品和背景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1.解释词语珍羞.直.万钱会.济.2.知内容,想意境。

(1)写出(交代)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的诗句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2)写出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的诗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3)写出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的两句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悟情感,析哲理。

(1)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五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秋季期小学校本课程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我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三首古诗词。

3.我能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重点)4.我能体会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知识链接】诗词的一些表达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叙事抒情、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等。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一)认真朗读诗歌,学习生字新词。

1.我放声读诗词,能在文中圈出下面的生字并注音、正确认读、书写。

(会读的用“√”表示,不会读的在对学、群学时请对子给予帮助。

)生字:洛榆畔帐多音字:间数还重行更2.我能写出有关本课生字中有价值的形近字并组词。

3.我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提示:通过看注释和利用工具书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⑴意万重:⑵那畔:⑶聒:⑷:4.练习写字,重点写“榆、帐”等字。

(提示:一要注意字的结构;二要注意易错的地方。

)(二)我能读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提示:读诗歌时,要注意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之感。

)二、再读诗词,理解课文内容这三首诗词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

三、理解诗词含义,体会作者感情。

1. 朗读诗词,先说说重点字词的意思,再说出每句诗的意思,然后串联起来分别说说每首诗词的意思。

(提示:先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含义。

)重点字词:泊、间、数重山、绿、还、欲、意万重、复、行人、那畔、聒。

2.三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每首诗分别是由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情感的?表达情感:《泊船瓜洲》由勾起了作者的情感,《秋思》是由勾起了作者的情感的,《长相思》是由勾起作者的情感的。

3.这三首诗词都表达了思乡之情的主题,但表达方法各异,和同学说说这三首诗词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提示:表达方法: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四、拓展延伸。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韵律结构。

2. 熟悉《古代诗歌三首》中的每首诗歌的内容和作者。

3. 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二、导学内容:1. 诗歌一:《静夜思》2. 诗歌二:《将进酒》3. 诗歌三:《登鹳雀楼》三、导学步骤:1. 诗歌一《静夜思》- 请学生阅读《静夜思》,思考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王之涣的写作意图。

- 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内涵,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思考和交流。

2. 诗歌二《将进酒》- 学生阅读《将进酒》,了解李白的豪迈风格和饮酒主题。

-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诗人对人生和快乐的理解。

- 与学生一起讨论诗歌中的酒文化和诗人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3. 诗歌三《登鹳雀楼》- 学生阅读《登鹳雀楼》,理解王之涣通过登高远眺表达的情感和思考。

-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义和价值,与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导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三首》中每首诗歌的内容和作者。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3.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欣赏和分析,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古代诗歌三首》的背景和作者;3. 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4.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导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古代诗歌三首》的背景和作者;3. 诗歌内容和意境分析;4. 诗歌鉴赏与赏析。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诗歌的图片或音频,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古代诗歌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静夜思》:作者李白,描述了作者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枫桥夜泊》《山居秋暝》《长相思》学习任务单导学案(有答案)

《枫桥夜泊》《山居秋暝》《长相思》学习任务单导学案(有答案)

古诗词三首学案教学目标: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预习检测、预习环节(课前完成):1、组长组织完成字词的识记理解。

2、熟读古诗。

(二)检测环节(课上完成):谈话揭题:王维的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山居秋暝》。

2、简单介绍作者王维。

3、检测字词。

(1)给生字注音。

浣(huàn )榆(yú )畔(pàn )更(gēng)聒(guō )(2)联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弄清下面词语的意思。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歇】尽。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3)教师指导难字、易错字书写。

二、合作探究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结合注释,诵读古诗。

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评价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那我们就一起仔细品味一下吧。

三、展示提升1、展示2、朗读3、质疑四、小结强调:此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柔和美好的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五、检测反馈:默写古诗《山居秋暝》并完成练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诗中“王孙”的意思是诗人自己。

诗句中静态描写的句子是明月松间照。

动态描写的句子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我们还学过王维的那首诗?请写一写吧!(灵活)六、拓展延伸查找有关王维的其他古诗,如《鹿柴》,了解王维。

明月松林山山居之景(动静结合)居清泉岩石留秋浣衣之女清幽(隐居)暝山居之人(以动衬静)渔舟之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枫桥夜泊》词《长相思》预习检测复习旧知,检查背诵《山居秋暝》2、了解作者唐代诗人张继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二、合作探究1、初读古诗词,借助注释了解《枫桥夜泊的》和词《长相思》意思。

第14课《诗词三首》(导学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原卷版

第14课《诗词三首》(导学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原卷版

14《诗词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上的特点。

2.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熟读成诵。

3.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4.能够当堂背诵。

【重点难点】1.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及情感意蕴。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1)李白(701—762):字 ,号,又号,是代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有《》文集(2)刘禹锡(772-842):字,朝家家,有“”之称,有文集(3)苏轼(1031-1101):字,又字,号,。

世称,,(朝代)家家家,为“”。

2.原句默写(1)《行路难》(其一)连用四个动词形象表现诗人内心苦闷之情的诗句是:,。

(2)《行路难》(其一)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被重用的诗句是:,。

(3)《行路难》(其一)体现诗人积极奋斗的精神和乐观进取人生态度的诗句是:,。

(4)《酬乐天扬舟初逢席上见赠》用典故表现物是人非,心中惆怅之情的诗句是:,。

(5)《酬乐天扬舟初逢席上见赠》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的诗句是:,。

(6)《水调歌头》表达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的诗句是:,。

(7)《水调歌头》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四、整体感知1.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本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D.通过全诗,可以看到一个虽饱含苦闷,愤懑迷茫之情,却又充满信心,执著追求理想,满身豪气的诗人形象。

部编教材九年级语文上14《诗词三首》导学案

部编教材九年级语文上14《诗词三首》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预习学案14《诗词三首》【资料链接】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

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有“诗豪”之称。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背景链接】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金樽.珍馐.投箸.歧.路烂柯. . 侧畔.长.精神阙.不胜.转.绮.2.文学常识李白(701年-762年),字,号,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刘禹锡(772~842),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之称。

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和白居易并称为“刘白”。

其代表作有《秋词》《陋室铭》《竹枝词》《浪淘沙》等。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导学案

14 《诗词三首》导学案(一)行路难学习目标1.学习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领会诗句的含义,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

3.背诵积累诗词名句,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了解文学文化常识】1.作者作品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有《李太白集》。

2.知识链接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掌握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金樽zūn 珍羞xiū投箸zhù心茫máng然冰塞sè川垂钓diào碧bì溪上歧qí路云帆fān 济jì沧cāng海2.词语解释。

(1)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2)金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玉盘:精美的食具。

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3)投箸:丢下筷子。

箸(zhù):筷子。

不能食:咽不下。

茫然:无所适从。

(4)太行:太行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整体感知】1.句子翻译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珍贵值万钱。

我心情愁烦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是多么的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啊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如今身在何处?相信总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2.总体分析(1)(2)句:心事重重,四顾茫然;(3)(4)句:面对佳肴,食不下咽。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1)指导学生先自由读,再找到两首诗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2)巡视指导。
2.出示《山居秋暝》,倾听发言,适时点拨,启发想象画面,指导朗读。(1)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想象画面,朗读第一、二句,体会静态美。
(2)引导学生围绕第三、四句,体会林间灵动之美。
(3)指导学生回顾并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再思考: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
3.观察教师的范写,练习并对照,发现问题自主订正。
4.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指导书写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关键笔画所在的位置及书写注意事项。范写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执笔的姿势、运笔的动作,感受汉字的结构美。注意整合同样结构的字的相同写法,引导学生在书写时做到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上阕。如:三名同学分别朗读,全班齐读。
2.根据自学提示,自学下阕。
(1)自由读下阕,动手圈画词中意象。
(2)抓住词语,理解意思,读出感受,写出读书批注。
(3)汇报要点:
①“风、雪、乡心、故园”这些景物是下阕所描写的。
②“风雪”“一更”从环境的恶劣烘托诗人的凄苦愁绪,那声音整夜未停让思念家乡的心无法入睡。(多人朗诵下阕)
1.引导学生慢读句子,边读边品味景物及关键词。
2.把握学生交流的要点,在说不透彻时,教师加以引导并梳理语言。同时,注意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
3.学生自学下阕的前提是学会上阕的学法,即找意象、品词、说感受、读出体会。教师在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处理朗读可以尝试配乐、慢读、节奏变化、轻读个别词等方法。
3.探究:是张继第一个写到了寒山寺钟声,他为后人启思,使人情感共鸣。
此环节可以理解为以文带文,由诗中意象“钟声”带出在张继之后再写钟声的诗句和诗人。教师在教学时应梳理好语言,引读诗句,层层升华情感,催发学生对诗人张继的敬佩之情,对诗中钟声的共鸣。

第14课《诗词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诗词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4.诗词三首素养目标1.熟记三首诗词的作者的基本信息及相关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三首诗词。

2.学会品味诗中的精妙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兴趣,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重点:1.通过吟咏背诵,理解诗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

情境预设本课的三位作者,他们一个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蔑视权贵,追求狂放自由的“诗仙”;一个是多次遭贬却性格刚毅的“诗豪”;还有一个是一生仕途坎坷,但学识渊博,诗文书画皆精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他们,一起去感受他们的诗意诗情吧!·导学建议·读是本节课的首要任务,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 。

其诗抨击黑暗现实,同情底层人民,热爱祖国山河。

他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

杜甫称赞他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而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两句诗也是对他自己的诗歌语言的最生动的概括。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现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晚年为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和白居易并称为“刘白”。

其代表作有《秋词》《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浪淘沙》等。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弟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背景介绍:《行路难》(其一):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有被唐玄宗重用,反而受到权臣的诋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被变相撵出了长安。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一、导入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记录了古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

本次课程将进修三首古代诗歌,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

通过进修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

二、目标1. 了解《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些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导学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背景:王之涣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登鹳雀楼》中表达了对壮丽山河和繁华都市的倾慕之情。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倾慕,展现了壮美的山河和繁华的都市景象。

2. 《静夜思》作者:李白背景:李白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静夜思》中表达了对遥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主题:表现了诗人在夜晚寂静时对遥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人生短暂和无常的主题。

3. 《将进酒》作者:李白背景:李白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将进酒》中表达了对酒的热爱和对自由奔放生活的倾慕。

主题: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展现了酒与生活的干系。

四、讨论1. 请同砚们谈谈你们对这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你们认为这些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有哪些特点?3. 你们是否能够从这些诗歌中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五、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这三首古代诗歌的作者、背景和主题,理解了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希望同砚们能够继续深入进修古代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魅力,发现其中的人生智慧和美学意义。

愿我们在古代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无限的魅力和启发。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导学案课题:《古诗词三首》导学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三课,也是经典课文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三首古代诗词,分别是《登鹳雀楼》、《望海潮》和《临江仙·送钱穆父》。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旨在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理解每首诗词的含义和背景故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音韵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体会古诗词的美。

重难点分析:重点:学习掌握每首诗词的意境和音韵。

难点:理解每首诗词的抒情情感和背后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观看一段古装电视剧片段,引出学习古代诗词的话题。

让学生分享对古代诗词的印象和感受。

二、预习【10分钟】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本上的三首古诗词《登鹳雀楼》、《望海潮》和《临江仙·送钱穆父》,并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在课前预习表上。

三、学习【30分钟】1. 分组朗读《登鹳雀楼》。

让学生分组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鼓励他们运用音韵、节奏等手段表达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导读《望海潮》。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望海潮》的诗题和诗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望海潮”是什么意思?诗人通过观察海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 听音乐欣赏《临江仙·送钱穆父》。

播放《临江仙·送钱穆父》的音乐,让学生静心聆听。

然后,询问学生对这首诗的感受和理解。

4. 小组讨论。

学生分成小组,就每首诗的意境、抒情情感和背景故事展开讨论。

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和点拨。

四、巩固【20分钟】1. 朗读比赛。

学生结合自己对每首诗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朗读。

可以由全班评选出最佳朗读者和最佳解读者。

2. 诗词填词。

根据教师提供的诗句,学生进行填词,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词语,使填入的词和诗句的意境相符合。

五、拓展延伸【10分钟】学生可自行选择并背诵自己喜欢的一首古代诗词,并在下节课上进行诵读。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导学单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导学单
(3)指导学生结合诗人的背景资料,说说诗人在“愁”些什么。
(4)指导有感情朗读全诗。
(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说说词与诗的区别。
(2)诗人在黄沙岭的山路上行走,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背诵。
1.自由朗读两首诗词,图文对照,说说它们分别写了怎样的月夜美景。(完成活动卡)
1.试着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画成四幅画。
2.搜集描写西湖的诗,诵读积累。
1.根据四行诗描写的画面去画,一行诗一幅画。
2.借助网络搜集。
在班级组织一个“诗中有画”的展示活动,展示学生作品。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课题
古诗词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
2.理解诗词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展开想象,感受诗句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词意思,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交流。
(一)《宿建德江》
(1)月夜美景:空旷的原野、孤单的树、比树还低的天空、清澈的江水、倒映在江水里的月亮。
(2)读出了诗人孤独的愁绪,诗中一个“愁”字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结合诗人的背景资料,说说诗人在愁什么。如: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旅途寂寞等等。
(4)有感情朗读,体会诗人的愁苦。
(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读准字音。
2.观察,交流易错点。
德:左窄右宽,右半部中间不要丢掉一横。
稻:右上部是爪字头。
3.跟随教师认真书写。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九下第13课《诗词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一、基础知识部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 ) 珍羞.( ) 投箸.( )侧畔.( ) 长.精神(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玉盘珍羞直..万钱()(2)长风破浪会.有时()(3)直挂云帆济.沧海()(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暂凭杯酒长.精神()3、下面诗句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怀旧空吟闻笛赋B.忽复乘舟梦日边C.到乡翻似烂柯人D.拔剑四顾心茫然4、按要求默写句子。

(1),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其一)](2 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3)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像李白《行路难》(其一)里说的那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久谪归来,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之感。

(5)苏轼《水调歌头》中,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两句是“,”。

5、文学常识填空。

(1)《行路难》(其一)选自《李太白全集》。

行路难,乐府古题。

诗人李白,字,号,唐代(朝代)伟大的,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

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

诗人,唐代、,字梦得,洛阳人,有“”之称。

二、自主学习1、听朗读,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词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诗词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诗词三首》导学案进修目标:1. 了解《诗词三首》的作者及背景;2. 理解《诗词三首》的主题和意境;3. 掌握《诗词三首》的基本诗意和表达方式;4. 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进修内容:1. 《诗词三首》的作者及背景介绍;2. 《诗词三首》的主题和意境分析;3. 《诗词三首》的诗意和表达方式探讨;4. 《诗词三首》的诗词鉴赏实践。

进修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诗词三首》的诗句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第二步:进修《诗词三首》的作者及背景1. 请学生了解《诗词三首》的作者是谁,何时创作的;2. 介绍作者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第三步:分析《诗词三首》的主题和意境1. 请学生阅读《诗词三首》,分析其中的主题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意境;2. 引导学生通过诗句的解读,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情感。

第四步:探讨《诗词三首》的诗意和表达方式1. 请学生分析《诗词三首》中的诗意,了解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方式;2. 引导学生讨论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第五步:诗词鉴赏实践1. 给学生准备几首相关的诗词,让他们进行鉴赏和解读;2. 引导学生自主欣赏诗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第六步:总结反思1. 让学生总结进修《诗词三首》的收获和体会;2. 鼓励学生多读诗词,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进修评判:1. 教室表现:参与度、表达能力、思维深度等;2. 课后作业:写读后感、诗词鉴赏、诗词创作等;3. 考试测评:诗词理解、鉴赏能力等。

通过本次进修,置信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词三首》,提升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智慧,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希望学生在未来的进修和生活中,能够继续热爱诗词,发现其中的美和哲理,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导学案
读诗词隐含着一种向上的、对美好的追求,它可以使人的心灵不死。

——叶嘉莹
【知识链接】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无非是表现或离愁别恨。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只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

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李煜便被毒死。

这首《虞美人》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

【课前自学】
1、了解作者:李煜(937-978),字,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内容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男女情爱题材狭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赋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

2、字音
玉砌.()李煜.()憔.悴()熟谙.()雕阑
..玉砌()3、课内探讨
1、词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中探究】
1、词的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收集一些将抽象的愁情写得具体可感的诗句。

(每组不少于两句,不得重复)
【迁移训练】
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2、简析末句中,与《虞美人》末句异曲同工之处。

答:
【书愤】导学案
【知识链接】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课前自学】
1、关于作者:陆游,字,号,山阴(浙江绍兴)人。

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

诗集有《》。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诗题解读
明确:书:,愤:;两个字合起来,即:
3、、诗人“书”了哪些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
4、、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A.忧愤国家:
B.忧愤朝政:
C.忧愤自己:
【课中探究】
1、《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2、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3、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迁移训练】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书愤》和杜甫《蜀相》 说说它们有哪些异同?
答:
【扬州慢】导学案
【知识链接】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

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

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

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1、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唐·张祜《纵游淮南》)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徐凝《忆扬州》)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唐·罗隐《炀帝陵》)
2、阅读读本《黍离》了解内容及思想。

3、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

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课前自学】
1、了解作者:姜夔(1155—1221),字,自号,鄱阳(今江西波阳)人,著名词人,音乐家。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著有《诗集》。

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2、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戌.角()怆.然()黍.离()豆蔻.()
3、你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4、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5、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
6、什么是用典?找出词中的典故。

(结合知识链接—杜牧诗)
【课堂探究】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3 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5、、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7、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鉴赏训练】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

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

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说出它的妙处。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迁移训练】
所谓的咏史怀古诗:指借古事、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议论,托古讽今抒发情感。

如我们学习过的《》、《》、《》请从以下六个角度对咏史怀古诗进行归纳概括。

(1)结构:
(2)意象:
(3)内容:
(4)表现手法:
(5)思想感情:
A、
B、
C、
D、
(6)语言:
(7)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