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的涵义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解释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解释【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论语集注》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
这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
”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
无论是古代或现代,“乐”字都有两种常见的用法:一是用作名词,义为“音乐”,读yuè;一是用作形容词,义为“快乐”,读lè。
但“仁者乐山”的“乐”却有所不同.这句话见于《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说:智慧的人爱好水,仁德的人爱好山。
两个“乐”字都是带宾语的动词,义为“喜好,爱好”。
为了将这个“乐”字同前面两个常用的“乐”区别开来,大约从北宋开始,官修的韵书《广韵》就专门为它定了个“五教切”的读音,折合成今音就读yào。
到了南宋时代,儒学大师朱熹又把这个规范读音写进了《论语集注》。
由于朱熹在阐释儒家经典方面的权威地位,他的注音便广泛通行于全国,经过约定俗成,一直传承了下来。
《论语译注》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明确表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乐”应读“lè”,释为“以……为乐”。
“yào”“ào”实误、否则,“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讲?[1]通过上述简单的引证,可见将《论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之“乐”字,读作“lè”音,不可能错。
为什么“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呢?有云:“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总结归纳精选(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的意思?【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解析: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透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因此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因此用山来进行比拟。
总结归纳精选(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其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在儒家看来,自然万物就应和谐共处。
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一体的。
古的时代古的风尚,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激荡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相谐,以大自然作比,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时尚,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境界,甚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因此,庄子梦蝶,不知我是蝶蝶是我。
因此,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此,李白遥望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因此,伯牙钟子期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识我心中山水者,即是知音……无数古人高举大自然的旗帜一路高歌猛进,最后铸就中华礼貌的独秀天下!因此,人的品质也会受自然山水、自然万物的无形影响。
自然山水的品质、自然山水的特点也会反映在人的气质、修养之中。
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一样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能够为善,也能够为恶。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因此,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几种解读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几种解读新高考新国学2012-08-14 0855“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几种解读【词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拼音】zhì zhěyào shuǐ,rén zhěyào shān【出处】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篇)《论语别裁》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这几句话,一般的人说,“知者乐水”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水性流动。
“仁者乐山”是说仁慈的人喜欢山。
如果这样解释,问题大了。
套用的口吻来说,“知者乐水”,那么鳗鱼、泥鳅、黄鱼、乌龟都喜欢水,它是聪明的吗?“仁者乐山”,那么猴子、老虎、狮子都是仁慈的吗?这种解释是不对的。
正确的解释是“知者乐,水。
”智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的。
“仁者乐,山。
”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不是我故意作此解释的。
为什么不是我故意的?再看下文就知道,他说智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
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
这不是很明白吗?硬是断章取义,说“智者乐水”是喜欢水,“仁者乐山”是喜欢山,这是不对的。
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的,聪明人多半都活坡,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这么个气魄,这么个气度。
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
所以下面的结论“智者乐”,智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
这是连起来的意思,千万不要跟着古人乱解释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欢山。
那问题就很大了。
《论语集注》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
这正如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
”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翻译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翻译
贤人爱山,智者爱水。
山高而坚,以其深邃滋养万物,使仁者喜于平和宁静与仁。
水是不断流动的,它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流动,使智者想到随时代潮流而动,随时快乐。
这是一种互文:善良智慧的人从自然景观中看到了自己的本性和追求,甚至是自己精神的倒影,所以乐于看到景观。
这是君子修养的两个方面,是拟人化的自然之美,是君子仰慕山川所带来的享受相遇的快感。
因此,山水与人类美好的情感相连,成为共同的审美意象,游山玩水成为文人修养身心的重要方式。
比德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达和思维方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每年到了天气最寒冷的时节,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
知(zhì)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德行的喜爱山;有智慧的人好动,有德行的人好静;有智慧的人快乐,有德行的人长寿。
)。
仁者乐山为什么要读yao,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思
仁者乐山为什么要读yao,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原文及意思《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lè)水,仁者乐(lè)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
”译义有多种。
孔子说:“智慧的人以水为乐,仁义的人以山为乐;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
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另一理解为“智者乐,水”——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
“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仁者乐山为什么要读yao ,“乐”字应该读作“要”。
《王力古汉语字典》“乐”字中,第三个读音:“yao,五教切,去,效韵,疑。
药部。
”下注云:“喜好,喜爱。
《论语·壅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此即读“要”之说。
然而,此“乐”字,真就应该读作“要”吗?案唐代陆德明之《经典释文》云:“乐,音‘岳’,又五孝反,下同。
”稍微解释一下,所谓“五孝反”,是古代的拼音法,“反”指“反切”。
那么《经典释文》中的“五孝反”即同于《王力古汉语字典》里的“五教切”。
《经典释文》意思是,“乐”读音作“岳”,又可读作“五孝反”的音“要”。
“下同”,是指《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句中有两个“乐”字,第一个“乐”字读音解释完了,下面第二个“乐”字的读音与第一个相同。
在《经典释文》中,“要”这个读音是作为第二个选择的,而第一读音应为“岳”。
那么,对于这个“要”的读音,应当怎么看呢?明代秦钺之《慈湖家记》云:“音释家‘乐山’、‘乐水’,并五孝反,尤为害道。
”此中即指出,将“乐”读作“五孝反”之“要”音,是“尤为害道”的,即不同意读作“要”。
又清代翟灏之《四书考异》云:“此‘乐’字,或言不应音‘岳’,恐《释文》有讹。
然《礼记》‘乐不可及’、‘敬业乐群’、‘有所好乐’,俱一音‘岳’,则先儒自有此音训。
下‘知者乐’,‘乐’字释文,亦五孝反,确属可疑。
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此句出自《论语》·雍也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知”通“智”。
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也纷争不断,于是后来不得不再延伸出一个成语“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
“智”和“仁”是孔子思想的两大要义,了解孔子思想的人自然容易理解,那我们先来看一看山和水。
孔子在易辞传中曾有这样的文字“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其实山和水就是地理上一阳一阴的两个代表。
所以如果我们把孔子的《易辞传》和《尚书》统一起来分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其实是孔子用来诠释阴阳之道的,山,是静的,水是动的,山是刚性的,水是柔性的,山是阳性的,水是阴性的,动静有常,刚柔可断,可地理形势,随时都在变化。
那么作为人的思想,仁和智也要与天地人合一,仁要象山一样稳定,智要象水一样灵动,仁要象山一样阳刚,智要象水一样阴柔⋯⋯孔子又说,仁者乐,智者寿,只有效仿了自然,人才能快乐和长寿。
所以孔子的意思不是要把“仁”和“智”截然分成两种人,即许多人理解成的“仁者”和“智者”而是要让仁和智统一到一个人的社会修养上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中的“乐”是“乐于”的意思,引申为效仿,后面“仁者乐”的乐才是快乐的意思。
所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本人的理解是:一个人在表现出仁的特征的时候要效仿山,阳刚而静止,在表现出智的特征时要效仿水,阴柔而灵动,要应时而变,这样就会带来快乐和长寿。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所含道理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所含道理智者和仁者都有各自的乐趣所在。
智者乐在水,仁者乐在山。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却颇为深刻。
智者乐水。
水是生命之源,它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无论是大江大河,还是小溪小川,都承载着无穷的智慧。
智者喜欢观察水的流动,他们从中领悟到了许多道理。
水的流动是无所不在的,它具有适应性强、变化多端的特点。
智者从中领悟到了“变化无常”的道理,他们懂得顺应时势,善于变通,从而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此外,水的流动也是坚韧不拔的,它能够穿越险阻,战胜困难,最终流向大海。
智者从中领悟到了“坚持不懈”的道理,他们懂得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坚持不懈,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因此,智者喜欢水,是因为水教给了他们很多智慧和道理。
而仁者则乐在山。
山是大自然中的伟岸存在,它耸立在地球上,高高在上,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震撼。
仁者喜欢登山,他们从攀登山峰中找到了很多的乐趣和启示。
登山是一项艰苦而充满挑战的运动,需要仁者付出很大的努力和毅力。
仁者从中领悟到了“奋发向上”的道理,他们懂得只有不断努力和超越自我,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登上山顶,仁者可以俯瞰群山,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宇宙的壮丽。
仁者从中领悟到了“博爱”的道理,他们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懂得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懂得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传递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智慧和仁爱是人类进步和幸福的源泉。
智者通过观察水的流动,领悟到了变化无常和坚持不懈的道理;仁者通过攀登山峰,领悟到了奋发向上和博爱的道理。
智者和仁者都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和修养。
智者通过智慧,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仁者通过仁爱,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他们的乐趣来源于对道理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热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正是智慧和仁爱的结合,是人类追求进步和幸福的不懈追求。
在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智者和仁者,通过智慧和仁爱,为社会做出贡献。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出自《论语》卷三“雍也”篇,原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在四川的峨嵋山有一幅化咏这个内涵的楹联:“刚日读史柔日读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人把单日称为刚日,双日称为柔日)。
我们把这此话引在一齐来看,就能够更深入的明白这句话,其实这是用一种“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和“智”的内涵,就是用有形的方式来表达叙述无形的内涵。
要领会它对我们思维的好处,我们就先来看看山有何特性,水有何秉质。
苏轼有一首很著名的禅意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讲了角度的不一样所见不一样,要识认事物的真实全貌,是务必跳出事物本身在看问题。
同学们正因各自的喜好、成长的环境等因素的不一样,即使是看同一座山,也定会有不一样的观感吧?比如说,人们都在说“黄山天下奇,青城天下幽,峨嵋天下秀,华山天下险”,人们游其山,也确实证明了这些特色。
然而,我们此刻要做的,却不是为分别现象所执迷,而是要看共通象并揭示这个共同特质的内涵―――这就是山有什么特性?山是大家寻常见的,但撇开具体的山而论山的特性,就象撇开一个具体的人而论人性一样,我们要把握山这个总的集合的特点,需要我们用心而不是用眼去看了。
山是一个象形字。
对于我们大学同学来说,那怕没有到过名山大川,一提到山,都能在脑海中有很多影子浮现,本来山就不是我们所陌生的。
古人讲格物致知讲,说的意思就是说一切的真理及其内涵,其实天地造化都已经给我们展示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境遇里,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以我们日常看的文字,天地的大道理用的符号是日月星辰、云雾海啸、山川灵秀和生活经验无声的告诉,人在明悟的过程中,发现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古代的圣者正因识贯三才,就能把这个道理用人的语言叙述出来,因此,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正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永恒。
山,性格稳重,志存高远,有其高、深、博、大之质。
他执著挺拔,内含正直,风格简洁。
拔地而起,直视苍穹,书写青松磐石风格。
经年累月,历经苍桑,成就无言谦卑气质,打磨你的刚毅和傲骨。
他临谤不戚,受誉不喜,遭辱不怒,从不昂首天外,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目空一切。
他天天看云卷云舒,年年赏花开花落,身高不言高,体厚不称厚,每临大事有静气,任凭风吹浪打而不惧,自岿然不动。
山,厚德载物,心胸宽大。
经受着严寒酷暑,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与冰雪为侣,与河流作伴,养育着参天大树,名花小草,鸟兽昆虫,孕育了人生的悲与欢,苦与乐。
山是孤独的,但它并不寂寞,因为它拥有一个博大而精深,丰润而宽厚的内心世界。
仁,二人相对为仁。
“仁者爱人”就是说,仁者是友爱别人,不是害别人。
两个人在一块相处,最大的原则是互相友爱,不做对不起对方的事。
仁者不但要爱别人,与人为善,而且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爱山水,不要破坏自然环境。
仁者则平和、稳重、安静,和山一样平静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像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长寿永恒,正所谓仁者乐山也。
做人不也是这样吗!水是最柔弱、最平静的东西,却又是最厉害、最可怕的东西。
海的容量、海的能量、海的气势又有谁能比?最坚硬的东西,都可以被水磨平、被水击穿。
山在水面前,只有被缠绕的份儿,山之险,只能衬托水之奇。
水的静,也许比水的动还要可怕,越深的潭,就越平静;这种平静就意味着它深不可测。
居,善地。
与你相容的地方就是善地。
水是随遇而安的,无处不是善地。
心,善渊。
心像深渊那样。
一个人,做到心如止水也许不难,难的是能把天大的事看小,能把巨石像纸片那样抛向天空,能够临危不惧、处变不惊,能够把敌人射来的子弹像小鸟那样抓在手里,听它那动听的歌唱。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智者喜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智者喜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智者喜水)...▼标签:文化分类:大漠书画廊《论语》·雍也篇,子曰:“知(zhì)者乐(yào读“要”)水,仁者乐(yào)山;知(zhì)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
” 译义有多种。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
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 另一理解为 “智者乐,水” ——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
“仁者乐,山” ——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以前在我的印象中,山往高延,水向低流,山的境界似乎要高一些。
群峰叠嶂,山峦逶迤。
何其壮观,何等奇伟!而老子却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水从山顶流下,“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它寻山谷而下,顺田野而饶,穿城市而过,奔江河而去,直到万川入海。
它流到最低处,又能跃到最高处,悄无声息地就去了太空——云是水的舞蹈,雨是水的吟唱,雪是水的凝结——水就这样在洼处和高处,观望着世事人间。
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论中。
它表达了智者和仁者对于山水的不同喜好和感受。
“智者乐山山如画”指的是智者喜欢登高远望,欣赏山脉的壮丽和美丽,认为山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的存在。
山的特点在于它的巍峨、雄伟、高耸,给人以力量和震撼,同时也可以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
智者在登山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山的力量和威严,从而激发自己的智慧和灵感。
“仁者乐水水无涯”则表达了仁者喜欢临水而居,欣赏水的流动和清澈,认为水是一种具有温柔、平和、灵动的存在。
水的特点在于它的流畅、清澈、灵动,给人以舒适、自在和轻松的感觉。
仁者在观水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水的柔美和宽容,从而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智慧和仁义之心的人,会喜欢欣赏不同的山水景观,从中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哲学思想。
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山水之美需要用心去感受和欣赏,不同的人对于山水的感受和喜好也会因为个人的文化背景、性格和经历而有所不同。
为什么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为什么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为什么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对这句话的理解有很多种。
一种理解是“智慧的人乐于像水一样,仁义的人乐于像山一样;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
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另一理解为“智者乐,水”——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
“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还有一种说法: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管怎么说,两者分别用水和山去理解,是有其含义的。
在儒家看来,自然万物应该和谐共处。
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一体的。
古的时代古的风尚,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激荡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相谐,以大自然作比,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时尚,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境界,甚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所以,庄子梦蝶“不知我是蝶蝶是我”。
所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所以,李白“遥望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所以,伯牙钟子期“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识我心中山水者,即是知音”……因此,人的品质也会受自然山水、自然万物的无形影响。
自然山水的品质、自然山水的特点也会反映在人的气质、修养之中。
在大自然中,水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句读与释义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句读与释义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智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
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
这不是很明白吗?硬是断章取义,说“智者乐水”是喜欢水,“仁者乐山”是喜欢山,这是不对的。
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的,聪明人多半都活泼,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这么个气魄,这么个气度。
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
所以下面的结论:“智者乐”,智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
这是连起来的意思,千万不要跟着古人乱解释: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欢山。
那问题就很大了。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智者乐山山如画 仁者乐水水无涯全诗的意思
智者乐山山如画仁者乐水水无涯全诗的意思
意思是:
有智慧的人喜欢山,江山如同一幅画,有仁爱之心的人喜欢水,大水无边。
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细雨朦胧小石桥,春风荡漾小竹筏。
夜无明月花独舞,腹有诗书气自华。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出自论语,因为仁德的人像山一样矗立安宁,智慧的人像水一样流动悠然。
山在人们眼中是自然界中最可靠的象征,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带不走山的矗立,多少次的狂风暴雨吹不走山的挺拔,仿佛山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在,却永远不会离开。
我们读过的古诗词中对于山的描写总是能凸显出山的高贵品质,它身姿挺拔,它十分可靠,“稳如泰山“是山带给人最直接的视觉感受。
- 1 -。
山 水 知 仁
山水知仁
孔子《论语》的“雍也篇”中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这样的:知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
同时呢,又以水和山来形容、比喻人的品行。
用水和山来比喻、形容人的性情、知识、道德与修养,既是孔子以他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眼光,从山水自然大观中的慧心发现,也是他自己高尚品格的展现,为人们提出了修养做人的标准。
人们在涉水而行、望水而思的过程中,以碧波清洗自己的涵养、知识、修养以及和谐待人与处事的高贵品质,从而使山的仁与水的知融于一身,使其成为一个品格完美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聪明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聪明的人性格就象水一样活泼,有仁德的人就象山一样安静。
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会长寿。
”
子张问孔子:“为什么仁者乐于见到山呢?”
孔子说:“山,它高大巍峨。
为什么山高大巍峨仁者就乐于见到它呢?这是因为山上草木繁茂,鸟兽成群,人们所需的一切东西山上都出产,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是它自己却不从人们那里索取任何东西,四面八方的人来到山上取其所需,山都慷慨给予。
山还兴风雷、做云雨以贯通天地,使阴阳二气调和,降下甘露以惠泽万物,万物因之得以生长,人民因之得以饱暖。
这就是仁者之所以乐于见到山的原因啊。
”
子贡接着问道:“为什么智者乐于见到水呢?”
孔子回答说:“水,它滋润万物生命而出乎自然,就象是人的美德,它流向低处,蜿蜒曲折却有一定的方向;就象正义一样,它汹涌澎湃没有止境,即使跌進万丈深渊,也毫不畏惧。
它柔弱,但是却又无所不达,万物出入于它
而变的新鲜洁净,就象善于教化一样,这不就是智者的品格吗?”
“仁者乐山,知(同智)者乐水”是儒家的经典论述。
儒家用山的给予和不求索取,象征有仁德的人的品德;用水的柔弱但却无所不达,象征智者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