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完整版

合集下载

智者乐水

智者乐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几种解读【词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拼音】zhì zhěyào shuǐ,rén zhěyào shān【出处】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篇)《论语别裁》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这几句话,一般的人说,“知者乐水”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水性流动。

“仁者乐山”是说仁慈的人喜欢山。

如果这样解释,问题大了。

套用庄子的口吻来说,“知者乐水”,那么鳗鱼、泥鳅、黄鱼、乌龟都喜欢水,它是聪明的吗?“仁者乐山”,那么猴子、老虎、狮子都是仁慈的吗?这种解释是不对的。

正确的解释是“知者乐,水。

”智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的。

“仁者乐,山。

”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不是我故意作此解释的。

为什么不是我故意的?再看下文就知道,他说智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

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

这不是很明白吗?硬是断章取义,说“智者乐水”是喜欢水,“仁者乐山”是喜欢山,这是不对的。

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的,聪明人多半都活坡,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这么个气魄,这么个气度。

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

所以下面的结论:“智者乐”,智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

这是连起来的意思,千万不要跟着古人乱解释: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欢山。

那问题就很大了。

《论语集注》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

这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

”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解释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解释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解释【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论语集注》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

这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

”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

无论是古代或现代,“乐”字都有两种常见的用法:一是用作名词,义为“音乐”,读yuè;一是用作形容词,义为“快乐”,读lè。

但“仁者乐山”的“乐”却有所不同.这句话见于《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说:智慧的人爱好水,仁德的人爱好山。

两个“乐”字都是带宾语的动词,义为“喜好,爱好”。

为了将这个“乐”字同前面两个常用的“乐”区别开来,大约从北宋开始,官修的韵书《广韵》就专门为它定了个“五教切”的读音,折合成今音就读yào。

到了南宋时代,儒学大师朱熹又把这个规范读音写进了《论语集注》。

由于朱熹在阐释儒家经典方面的权威地位,他的注音便广泛通行于全国,经过约定俗成,一直传承了下来。

《论语译注》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明确表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乐”应读“lè”,释为“以……为乐”。

“yào”“ào”实误、否则,“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讲?[1]通过上述简单的引证,可见将《论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之“乐”字,读作“lè”音,不可能错。

为什么“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呢?有云:“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总结归纳精选(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的意思?【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解析: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透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因此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因此用山来进行比拟。

总结归纳精选(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其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在儒家看来,自然万物就应和谐共处。

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一体的。

古的时代古的风尚,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激荡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相谐,以大自然作比,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时尚,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境界,甚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因此,庄子梦蝶,不知我是蝶蝶是我。

因此,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此,李白遥望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因此,伯牙钟子期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识我心中山水者,即是知音……无数古人高举大自然的旗帜一路高歌猛进,最后铸就中华礼貌的独秀天下!因此,人的品质也会受自然山水、自然万物的无形影响。

自然山水的品质、自然山水的特点也会反映在人的气质、修养之中。

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一样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能够为善,也能够为恶。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因此,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论语》经典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论语》经典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论语》经典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论语》经典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弘道山人 2018-04-08 19:0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
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出自《论语》第六篇《雍也》
•有智慧的人以水为乐,有仁德的人以山为乐。

有智慧的人爱好活动,有仁德的人爱好安静。

有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知,智慧,明智,聪明,睿智,灵活,灵动;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有仁爱,仁德,仁慈,仁心,仁厚等之义,其内涵十分丰富。

在《论语》中,对“仁”有多种解释,其中最经典的解释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智者似山,仁者似水;山沉稳而厚重,水清澈而灵动;山泰然自若、与世无争,水变化万千、圆到周流;山有山的巍峨雄壮,水有水的柔韧秀美。

•智者好动,以动为美,以动为乐;仁者好静,以静为美,以静为安。

智者因灵性而智慧聪睿,因灵动而自由快乐;仁者因爱人而宽厚慈悯,因宁静而多福长寿。

•仁者山,智者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几种解读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几种解读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几种解读新高考新国学2012-08-14 0855“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几种解读【词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拼音】zhì zhěyào shuǐ,rén zhěyào shān【出处】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篇)《论语别裁》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这几句话,一般的人说,“知者乐水”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水性流动。

“仁者乐山”是说仁慈的人喜欢山。

如果这样解释,问题大了。

套用的口吻来说,“知者乐水”,那么鳗鱼、泥鳅、黄鱼、乌龟都喜欢水,它是聪明的吗?“仁者乐山”,那么猴子、老虎、狮子都是仁慈的吗?这种解释是不对的。

正确的解释是“知者乐,水。

”智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的。

“仁者乐,山。

”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不是我故意作此解释的。

为什么不是我故意的?再看下文就知道,他说智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

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

这不是很明白吗?硬是断章取义,说“智者乐水”是喜欢水,“仁者乐山”是喜欢山,这是不对的。

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的,聪明人多半都活坡,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这么个气魄,这么个气度。

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

所以下面的结论“智者乐”,智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

这是连起来的意思,千万不要跟着古人乱解释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欢山。

那问题就很大了。

《论语集注》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

这正如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

”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仁者乐水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智者乐山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的这一段语录,中学教材里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的“乐”读“yaò”,既然读“yaò”那就不是“喜欢、高兴、快乐”之类的意思能够解释的。

不知道细节,据说余秋雨先生和这个语录也有瓜葛。

我是这样理解的:精明的人如同水,仁厚的人似的山;精明的人有效率,仁厚的人沉稳;精明的人孤独寂寞自如洒脱,仁厚的人能受人们的认同。

智者能够有效率的处事,仁者能够沉稳的做官;智者可以给人类增添财富,富民一方;仁者可以给人类增添和平,使社会祥和。

前两个“乐”应该是“好像、如同”的意思,第三个“乐”是施动者的心理感受,应该是“潇洒、自如”之类。

至于“寿”也不是和生命长短有关系的“长寿”,应该是说具备了这种美德,享受到的'人们的尊重。

孔子本身就是用比喻去表明一个道理的,人效山之德,才学水之能够。

水是多变的,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

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

她婉转灵活,机智善变,水到渠成,理应效仿。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莫斯季义理,仁慈包容而难于冲动,性情抽痛就像是山一样沉稳王之臣,所以用山去展开匹敌。

必须人们按山的秉性做人。

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可靠的象征;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高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理当景仰。

自然就是了不起的,它孕育出了万灵之首的人类肉体,又用自身灵性彰显人类,把天地精华转化成人类的灵魂。

孔子是睿智的,他从两千多年前就周游列国,跨过时空的阻隔,把仁人志士做人标准呼喊至今,让炎黄子孙铭记立人之本。

为何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为何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为何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其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在儒家看来,自然万物应该和谐共处。

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一体的。

古的时代古的风尚,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激荡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相谐,以大自然作比,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时尚,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境界,甚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所以,庄子梦蝶,不知我是蝶蝶是我。

所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所以,李白遥望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所以,伯牙钟子期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识我心中山水者,即是知音……无数古人高举大自然的旗帜一路高歌猛进,终于铸就中华文明的独秀天下!因此,人的品质也会受自然山水、自然万物的无形影响。

自然山水的品质、自然山水的特点也会反映在人的气质、修养之中。

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水是外表最柔弱、最平静的东西:本质上水却最有力量。

水滴石穿,最坚硬的东西,都可以被水磨平、被水击穿。

水含有了一种智慧,水拥有一种力量。

所以,“智者乐水”。

你看那水,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激发人的雄心,荡涤人的思绪,教人创新,教人自由,教人忍耐,教人解放思想,放眼世界。

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古时候,我们不但在山水中伐木、捕鱼、采矿,获取了物质的实惠,而且山水还丰富着我们的精神生活。

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朱熹的解释是,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知者因为明达事理、思维敏捷、知识渊博而通透无滞,与水的特质相似,故乐水而好动。

仁者因为稳重敦厚、豁达明理而没有忧虑。

跟山的特质相似,故乐山而好静。

水奔腾不止,恰好对应着知者不断进取的精神;山静穆稳重,又正好象征了仁者沉稳刚毅的品质。

孔子把山水的自然特征与人的高洁品德紧密相扣。

用自然之美来感染人,教化人。

道家:入山林,观天性儒家的山水,是人化的山水,借助山水来讲君子的品德。

那么道家的山水却是讲自然的山水,强调人的本心本性。

我们需要儒家来订立规范,也需要道家来回归本心,恢复性灵。

忙为心亡,人在忙碌的时候容易失去本心。

《陋室铭》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里写的是仙和灵,而不是圣与德。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公文处理,没有关系应酬,只求寄情山水,肆意洒脱。

个人受到打击的时候,心中苦闷难遣。

苏轼被贬谪,写“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陶渊明对黑暗的官场厌倦归隐,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与其违背本心,不如与山水为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人通过遨游于四海,寄情于山水,在精神上超越现实的束缚,超脱放达,逍遥自在,才能体会到大道之所在,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由。

这种自由也就是庄子追求的理想的人生,是在人与自然的融合中,从宇宙自然中获得精神的慰藉与解脱。

佛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儒家的山水是德性的山水,道家的山水,是超脱的山水。

佛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王维被世人称为诗佛,诗中禅意最浓。

王维的诗大多描绘出一派寂静、空无的境界。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仁者乐山为什么要读yao,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思

仁者乐山为什么要读yao,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思

仁者乐山为什么要读yao,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原文及意思《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lè)水,仁者乐(lè)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

”译义有多种。

孔子说:“智慧的人以水为乐,仁义的人以山为乐;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

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另一理解为“智者乐,水”——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

“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仁者乐山为什么要读yao ,“乐”字应该读作“要”。

《王力古汉语字典》“乐”字中,第三个读音:“yao,五教切,去,效韵,疑。

药部。

”下注云:“喜好,喜爱。

《论语·壅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此即读“要”之说。

然而,此“乐”字,真就应该读作“要”吗?案唐代陆德明之《经典释文》云:“乐,音‘岳’,又五孝反,下同。

”稍微解释一下,所谓“五孝反”,是古代的拼音法,“反”指“反切”。

那么《经典释文》中的“五孝反”即同于《王力古汉语字典》里的“五教切”。

《经典释文》意思是,“乐”读音作“岳”,又可读作“五孝反”的音“要”。

“下同”,是指《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句中有两个“乐”字,第一个“乐”字读音解释完了,下面第二个“乐”字的读音与第一个相同。

在《经典释文》中,“要”这个读音是作为第二个选择的,而第一读音应为“岳”。

那么,对于这个“要”的读音,应当怎么看呢?明代秦钺之《慈湖家记》云:“音释家‘乐山’、‘乐水’,并五孝反,尤为害道。

”此中即指出,将“乐”读作“五孝反”之“要”音,是“尤为害道”的,即不同意读作“要”。

又清代翟灏之《四书考异》云:“此‘乐’字,或言不应音‘岳’,恐《释文》有讹。

然《礼记》‘乐不可及’、‘敬业乐群’、‘有所好乐’,俱一音‘岳’,则先儒自有此音训。

下‘知者乐’,‘乐’字释文,亦五孝反,确属可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孟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这句话的意思是仁德的人喜欢山,有智慧的人喜欢水。

这其实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心胸宽阔,要看得开。

古代君子不仅要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还要不拘泥于小节,在生活中有大格局。

何为君子?我以为真正的君子,首先应该拥有健康的体魄和端正的品行,以及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如此方能在面对问题时临危不惧,勇往直前。

再者,就是具备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关注社会,尽自己的所能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让它更加富强。

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当从事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专长,从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他的父亲幽王,他也成为亡国之君,被放逐到蛮荒之地。

当他走投无路时,申国国君收留了他。

在给他送别时,国君送给他一件重礼——一块大大的宝玉。

他说:“宝玉珍贵却终有用完的时候,而我的身体将会随着流失的光阴一起逝去,怎么办呢?”国君问他是否愿意成为他的臣民。

他说:“虽然我不想当你的臣民,但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报答您的恩德。

”三年后,犬戎又攻破镐京,杀死了国君。

申国国君率军抵抗并大败敌军,使西周又延续了一百多年。

申国国君也因此名垂青史,成为历史上的忠义之臣。

可见,君子就是在处理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时,能灵活运用道理,不死板不固执,明辨是非,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一个君子,无论在哪种境遇下,都会在承受痛苦磨难时调整好心态,奋力前行;他们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从善如流的品性,待人接物坦诚而友善;同时,他们还有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热爱学习,热心帮助别人,助人为乐,以善为乐,如此才能成就自我,成就伟业!由此,我们不禁会想到那些处事圆滑的人,在职场上,他们八面玲珑,很容易获得成功,但是一旦与客户发生矛盾,或者单位发生经济纠纷,他们又只知争吵,不知通融,最终导致无法挽回的局面。

这样的人虽然貌似在团队中左右逢源,在官场中也是左右逢源,但是却缺乏真正的“仁”。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意思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意思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意思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是一句极具深意的古谚,蕴含着深远的哲学
观点。

它反映出古人追求自然、敬畏自然、宗教归依自然的思想情怀。

也体现了古人懂得以及尊重自然的一种文化和思想准则。

智者乐水,乃是人生第一要诀。

古人以求学求真、坚持正道为智者最
伟大的道德品质,以水为象征,就是希望人能够像水一样保持自身本
质纯净,不因外表的洗礼而变质。

一个智者不会因外界的诱惑而偏离
正道,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底线原则,而是称之为乐水。

仁者乐山,古人尊崇的道德标准也是人类行为应当服从的哲学之道。

古代社会重仁义,以仁与慈,这样的仁慈就是仁者乐山。

古人把仁慈
比作大山,他们认为仁慈是伟大的,没有谁能够抵挡仁慈的力量,拥
有仁慈的力量,社会才能凝聚一致,并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从古谚“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求学求真、仁慈仁
义的尊崇,以及他们追求自然、敬畏自然的态度。

古人虽然生活在狭
小的世界里,但他们的思想古代却看到了远景的风景,深深地影响着
后代。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更可作为现代人理智思考、审视自我、
坚守正道、仁慈仁义、尊重自然之道的明言指导,予以引导现代人也
服从于这一思想学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国画山水画的欣赏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国画山水画的欣赏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国画山水画的欣赏“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国画欣赏“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释义【词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拼音】zhì zhěyào shuǐ,rén zhěyào shān【出处】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论语》雍也篇)【本意】智者像水般灵活变通,仁者像大山般坚守不动。

名人史籍读解《论语别裁》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这几句话,一般的人说,“知者乐水”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水性流动。

“仁者乐山”是说仁慈的人喜欢山。

如果这样解释,问题大了。

这种解释是不对的。

正确的解释是“知者乐,水。

”智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的。

“仁者乐,山。

”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为什么不是我故意的?再看下文就知道,他说智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

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

这不是很明白吗?硬是断章取义,说“智者乐水”是喜欢水,“仁者乐山”是喜欢山,这是不对的。

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的,聪明人多半都活泼,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这么个气魄,这么个气度。

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

所以下面的结论:“智者乐”,智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

这是连起来的意思,千万不要跟着古人乱解释: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欢山。

那问题就很大了。

《论语集注》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

这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

”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非他莫属。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出自《论语》卷三“雍也”篇,原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在四川的峨嵋山有一幅化咏这个内涵的楹联:“刚日读史柔日读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人把单日称为刚日,双日称为柔日)。

我们把这此话引在一齐来看,就能够更深入的明白这句话,其实这是用一种“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和“智”的内涵,就是用有形的方式来表达叙述无形的内涵。

要领会它对我们思维的好处,我们就先来看看山有何特性,水有何秉质。

苏轼有一首很著名的禅意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讲了角度的不一样所见不一样,要识认事物的真实全貌,是务必跳出事物本身在看问题。

同学们正因各自的喜好、成长的环境等因素的不一样,即使是看同一座山,也定会有不一样的观感吧?比如说,人们都在说“黄山天下奇,青城天下幽,峨嵋天下秀,华山天下险”,人们游其山,也确实证明了这些特色。

然而,我们此刻要做的,却不是为分别现象所执迷,而是要看共通象并揭示这个共同特质的内涵―――这就是山有什么特性?山是大家寻常见的,但撇开具体的山而论山的特性,就象撇开一个具体的人而论人性一样,我们要把握山这个总的集合的特点,需要我们用心而不是用眼去看了。

山是一个象形字。

对于我们大学同学来说,那怕没有到过名山大川,一提到山,都能在脑海中有很多影子浮现,本来山就不是我们所陌生的。

古人讲格物致知讲,说的意思就是说一切的真理及其内涵,其实天地造化都已经给我们展示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境遇里,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以我们日常看的文字,天地的大道理用的符号是日月星辰、云雾海啸、山川灵秀和生活经验无声的告诉,人在明悟的过程中,发现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古代的圣者正因识贯三才,就能把这个道理用人的语言叙述出来,因此,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篇,子曰:"智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lè),仁者寿。

"阿宣(刘宣)认为译义有多种。

孔子说:"智慧的人乐于像水一样,仁义的人乐于像山一样;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

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 另一理解为"智者乐,水" --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

"仁者乐,山" --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词语释义【词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本意】仁者像大山般坚守不动,智者像水般灵活变通。

词语出处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论语》雍也篇)史籍读解论语别裁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这几句话,一般的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水性流动。

“仁者乐山”是说仁慈的人喜欢山。

如果这样解释,问题大了。

这种解释是不对的。

正确的解释是“智者乐水。

”智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的。

“仁者乐山。

”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不是我故意作此解释的。

为什么不是我故意的?再看下文就知道,他说智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

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

这不是很明白吗?硬是断章取义,说“智者乐水”是喜欢水,“仁者乐山”是喜欢山,这是不对的。

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的,聪明人多半都活泼,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这么个气魄,这么个气度。

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

所以下面的结论:“智者乐”,智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智者喜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智者喜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智者喜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智者喜水)...▼标签:文化分类:大漠书画廊《论语》·雍也篇,子曰:“知(zhì)者乐(yào读“要”)水,仁者乐(yào)山;知(zhì)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

” 译义有多种。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

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 另一理解为 “智者乐,水” ——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

“仁者乐,山” ——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以前在我的印象中,山往高延,水向低流,山的境界似乎要高一些。

群峰叠嶂,山峦逶迤。

何其壮观,何等奇伟!而老子却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水从山顶流下,“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它寻山谷而下,顺田野而饶,穿城市而过,奔江河而去,直到万川入海。

它流到最低处,又能跃到最高处,悄无声息地就去了太空——云是水的舞蹈,雨是水的吟唱,雪是水的凝结——水就这样在洼处和高处,观望着世事人间。

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仁者乐山的理解

仁者乐山的理解

仁者乐山的理解
“仁者乐山”是一个成语,出自《论语·雍也》,原句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智慧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

“仁者乐山”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山通常被视为稳定、坚固和持久的象征,而仁者具有宽厚、仁慈、宽容的品质,与山的特质相呼应。

仁者喜欢山,可能是因为他们欣赏山的稳定和持久,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像山一样坚定不移地坚守道德和伦理准则。

其次,山也可以被视为高处和远望的象征,仁者通常具有远见卓识和高尚的志向,他们喜欢站在高处眺望,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山的高远和雄伟,也可以激励仁者不断追求卓越和超越自我。

“仁者乐山”表达了仁德之人对山的喜爱和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稳定、持久、高尚和超越自我的追求。

知者乐永仁者乐山知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意思,

知者乐永仁者乐山知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

其中,“知者乐水”指的是有智慧的人喜爱水,因为水是柔软的,能够适应各种环境,而有智慧的人也应该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仁者乐山”则是指有仁德的人像高山一样崇高伟大,因为高山是稳定的,能够给人以安全感和信任感。

“知者静”指的是有智慧的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界干扰所影响;“智者乐”则是指有智慧的人应该快乐地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

“仁者寿”则是指有仁德的人应该长寿,因为他们心地善良、宽厚、慈悲为怀,能够得到上天的眷顾和保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总结归纳精选(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的意思?【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解析: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透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因此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因此用山来进行比拟。

总结归纳精选(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其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在儒家看来,自然万物就应和谐共处。

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一体的。

古的时代古的风尚,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激荡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相谐,以大自然作比,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时尚,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境界,甚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因此,庄子梦蝶,不知我是蝶蝶是我。

因此,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此,李白遥望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因此,伯牙钟子期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识我心中山水者,即是知音无数古人高举大自然的旗帜一路高歌猛进,最后铸就中华礼貌的独秀天下!因此,人的品质也会受自然山水、自然万物的无形影响。

自然山水的品质、自然山水的特点也会反映在人的气质、修养之中。

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一样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能够为善,也能够为恶。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因此,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水是外表最柔弱、最平静的东西:本质上水却最有力量。

水滴石穿,最坚硬的东西,都能够被水磨平、被水击穿。

水内含了一种智慧,水拥有一种力量。

因此,智者乐水。

你看那水,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激发人的雄心,荡涤人的思绪,教人创新,教人自由,教人忍耐,教人解放思想,放眼世界。

因此老子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因此能够长寿。

因此说仁者乐山。

你看那山,顶天立地,巍然屹立,壮阔人的心胸,开拓人的视野,教人自信,教人勇敢,教人坚定,教人理解磨难,成就伟业。

因此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再看山,清风拂山岗。

挺拔险峻,巍然屹立,不为外物所动。

层峦叠翠,蓊蓊郁郁,以博大的心包容天下万物。

仁爱的人喜爱与山为伍,临山而居,正如这山一般,宽容仁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此,仁爱的人总是心胸宽广,福寿绵长。

仁者的追求、作为就应如山如峰般巍然屹立,顶起一片灿烂的星空,为低处的人们送去一丝光明。

又如群山一般生产万物,为贫困的人们送去饱暖。

山水就是大自我,大神圣。

古代的人乐山乐水,有时候可能也是一种姿态,给自己架下的一个阶梯。

先面壁十年读些圣贤之书,然后隐居山水之间,似乎就是仁者智者了。

他们一般不到江湖上混,但是又结交一些江湖上的朋友,喝酒聊天之际,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总之是好一通吹牛,让一帮朋友佩服得五体投地,结果朋友们到江湖上一传说,某某某是个仁者,是个智者这就是在给他们打广告了。

哪一天碰上哪位当政者突然思贤,让手下们举荐能人,广告的效应发酵,就有人推荐他们了终南捷径就是这么搞出来的。

卧龙先生诸葛亮隐居风水宝地南阳,如果心中没有一番抱负,尽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又何必关心天下大事?另一类仁者智者,可能对世事失望透顶,在庙堂之间无法一展心中才能,又或者不愿为了五斗米摧眉折腰事权贵,他奶奶的干脆隐居起来,处江湖之远,借巍巍之山汤汤之水一浇心中块垒,白衣卿相换作浅吟低唱,结果一不留意反而留名青史,可算是人生一大幸事。

总结归纳精选(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出自《论语》卷三雍也篇,原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在四川的峨嵋山有一幅化咏这个内涵的楹联:刚日读史柔日读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人把单日称为刚日,双日称为柔日)。

我们把这此话引在一齐来看,就能够更深入的明白这句话,其实这是用一种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和智的内涵,就是用有形的方式来表达叙述无形的内涵。

要领会它对我们思维的好处,我们就先来看看山有何特性,水有何秉质。

苏轼有一首很著名的禅意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讲了角度的不一样所见不一样,要识认事物的真实全貌,是务必跳出事物本身在看问题。

同学们正因各自的喜好、成长的环境等因素的不一样,即使是看同一座山,也定会有不一样的观感吧?比如说,人们都在说黄山天下奇,青城天下幽,峨嵋天下秀,华山天下险,人们游其山,也确实证明了这些特色。

然而,我们此刻要做的,却不是为分别现象所执迷,而是要看共通象并揭示这个共同特质的内涵―――这就是山有什么特性?山是大家寻常见的,但撇开具体的山而论山的特性,就象撇开一个具体的人而论人性一样,我们要把握山这个总的集合的特点,需要我们用心而不是用眼去看了。

山是一个象形字。

对于我们大学同学来说,那怕没有到过名山大川,一提到山,都能在脑海中有很多影子浮现,本来山就不是我们所陌生的。

古人讲格物致知讲,说的意思就是说一切的真理及其内涵,其实天地造化都已经给我们展示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境遇里,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以我们日常看的文字,天地的大道理用的符号是日月星辰、云雾海啸、山川灵秀和生活经验无声的告诉,人在明悟的过程中,发现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古代的圣者正因识贯三才,就能把这个道理用人的语言叙述出来,因此,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他那里说的述而不作,还不是一些人所说的他删述古人的著作不加入自己的思想。

他删述古人的著述,也是本于述而不作格物致知之道,以圣智圣识来一以贯之留给将来。

而他讲的道,他要告诉人他所讲出的道理并不是我孔丘这个人的私意,而是体天格物,叙述宇宙天地之道,用特定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的意思。

这是立言的最高境界。

山独立无畏不消说珠穆朗玛、贡嘎雪峰,也不消说四大名山,五岳峥嵘,就是大家能够看到凡称得起山的,那一座山不象一个钢骨铮铮的汉子?风雨如晦它是那样,日月朗照,它仍是那样。

它不会正因春风吹过来就骨软酥松,崩溃了,烂成一摊稀泥,也不会正因寒风呼啸、冰冻雪覆就灰心了,只要它存在,就是生命屏障,只要它存在,它就坚定地独立,它不左倚右靠,不哀声求人,它就是它,立于所当立,踏实自矗,无畏无惧。

智慧灵性的人有鉴于此,把这个品格拿来修养自己,从而成就仁者的品格。

其实《论语》中,孔子以前依据不一样的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如何到达仁人的品质,因此,在多处论仁的地方,说法也是不一样的。

为此后人很不解。

志士仁人也是经常滥用,弄得仁人满天飞,仁是孔子讲的很高的修养境界,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就是把仁的实践看做是生命最本质的价值,在生死面前依然以仁为重,这才是仁人。

山是无求于人的。

山不会为着私利,为着五斗米而向人折腰。

山无求于人却是十分的慷慨与人,陶渊明得此精神,用之以修身,于是成就了十分个性的田园人品与诗品。

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岂只是一种景色的描述和一种小小的闲适呢?他在取法自然,修养品格。

山很富有,他向山的孩子们敞开胸怀,让他们在自己的怀抱里找吃的、找穿的,他没有私心,不会藏掖什么,如果他很贫瘠,也绝不会关上自己的大门,照样用她干瘪的乳房喂养人们,尽量地奉献她仅有的一点点生产。

因此,山,就象父亲、母亲对儿女的心。

仁者取法山之爱,修养民胞物与的品格,心在亲民,也是这样。

他不会象人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他是象范仲淹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故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他的心里只装着别人,只有奉献,则全然没有顾及自己是富有还是贫寒。

同样,真正的仁人就不以穷通为意,无论在那种地位,那种状态,都尽自己的职责。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心志上为后代士人做一个心法的榜样:就是不以自己的位置卑微就放下了仁者的心态。

因此,范仲淹才在《岳阳楼记》中大加赞叹,认为没有这样圣智仁人,我与谁一齐同归呢?山因应于季节、气候的不一样而有不一样的展现,然而,根本并不改变。

山的根基绝不会为景色的变迁而飘荡。

不会正因人们欣赏山中的春天而变得骨头轻飘,得意忘形,也不会正因人们厌烦雨季,不来朝山,就变得自怨自艾,自暴自弃。

他自得于己心,充分地运用环境因素,培育自己的精神和气质。

那怕就是在阴雨不开的日子,他仍然默默地吸收雨分,使自己的泉源更深厚一些,使自己的树木更葱郁一些。

同样的,真正的仁者绝对不会正因自己做了义行,得到群体生命和他人的赞美就飘飘然,也不会正因自己的仁心不为别人明白,甚至因此遭到误解就放下自己的操守。

他自足于自身,有着一份完整的定力。

这是一种无所不包,无难可阻的内蕴精神,只要自己的生命存在,这份定力就存在。

他能够正因外在的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与其和谐的色彩,并充分地运用有利的环境条件促进群体生命的繁荣发展,但在环境不利、状况不明的状况下,他是群体生命的良知屏障和保护神,人们会在他那里吸取无尽的力量,而不丧失生存的勇气和光明的期望。

当年孔子在卫国的匡地,正因当地的人把他认成是阳虎而派兵围住了他们,。

七日七夜,孔子没有吃东西,依然弦歌自若。

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真是做到了道不可须臾离,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标准。

他对于自己历年周游列国而不遇,也没有一点沮丧之意。

有一次他对学生仲弓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可见仁者读懂了山而训成的圣识与博大胸怀,正是山的品格的人性化。

山又会回响,却不会主动喋呓不休地向人述说什么。

他能够透过潺潺的溪水来叙说它对来访者的殷勤,能够透过山顶清丽的湖泊来展现一角的神奇,能够以曲折的山径来启迪生命的哲理,但他是说给能够听懂的人听的。

仿佛如孔子当年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山也是这样行教化的。

古代的隐士、佛道的修炼之士,都是选取好山好水为居,所谓天下名山僧道多,他们中一些人真的能够懂得山,在一遍遍阅读和体悟中不断的领悟生命的真理。

山是最懂得自持的,山也是最有操守的,山能够连绵而成势,能够独立而据峰,山,邀白云为侣,清风为伴,自在清趣,自得自然之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