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题讲解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长沙市第一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或理论校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精编2021-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1-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中国的科幻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出于科学知识普及、为现实服务的创作。
一些小说虽将时空延展至千年之后、宇宙之间,却仍然因为缺少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而缺乏宏大感。
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王晋康、刘慈欣、江波、阿越等人的笔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时空维度才真正较为充分地得到了延展。
从早期的《亚当回归》开始,到后来的《水星播种》《逃出母宇宙》等小说,王晋康科幻小说中的世界倏忽千年,动辄万里,故事中的人物或穿越到原始社会,或用星际冬眠的方式抵达遥远未来,通过这样的时空穿梭,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思考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太空开发等前沿科技对于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
除却广阔的时空维度,科幻小说独具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也让这一文学类型本身具有宏大的特质。
王晋康说过,宏大、深邃的科学体系本身就是科幻的美学因素。
要把科学之美在文学中表达出来,需要小说家兼具文学与科学两种素养。
英国的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等作品,用流畅、极具画面感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外太空极致的理性之关;刘慈欣的《地球大炮》里穿越地心向太空发射的地球大炮、《流浪地球》里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地球发动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科技铸就的机器美学。
同样是充满力量感和惊奇感,但与自然山川河泽的雄浑壮美完全不同,科学之美是一种融合理性美、秩序美和逻辑美的“人类世”之美,冰冷、肃穆而崇高。
科幻小说宏大叙事的另一个层面,即作为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
首先是“叙事的宏大”。
在科幻小说家中,王晋康、刘慈欣努力以科技文明为内核书写价值信仰,但是对科学的坚定信仰并不能够支撑起人的全部价值理念,只有有效地将科学精神与现代人本精神、人性探索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人教版新 版
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第Ⅰ卷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
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
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
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
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
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题(含解析)人教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2019年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影响中国的三重文化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被浓重的危机感所笼罩,各自都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获得竞争优势。
那些执政卿大夫们也提出各种思想主张,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三家:鲁国孔子的儒家思想、齐国管仲的法家思想和楚国老子的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继承了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
“礼易僵化,乐以辅之”,目标是把行礼者带入审美境界。
对这种政治文化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
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主张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
礼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维护井然的社会秩序。
孔子不仅仅把礼理解为一种礼仪,而是更看中礼仪背后的道德之心。
有了伦理感和道德心,礼才真正获得了依托。
于是,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那就是仁。
“仁者,爱人”,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上就是“仁政”。
从文化渊源上看,孔子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仁”是后续的,是补充的,是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
而正是由于“仁”的出现,以及“仁”所具有的某种挣脱外界束缚的独立性,使得孔子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
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
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认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他有民本思想,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
但是,他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执“法”的严厉。
管仲是礼法并举,德法并用。
他打破血缘亲情对执法的困扰,讲究律法面前无分贵贱。
对管仲来说,仁政不过是增强实力的手段,真正要做的是把齐国的王权延伸到国外,实现“霸道”。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思南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出色的英语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
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是“比比皆是”。
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了汉语的处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
在无数中国人内心,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因此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
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
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
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能够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
事实证明,忽视母言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估计可不能再用“恻隐之心”,不明白“虽千万人吾往矣”,不明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您可怜”、“我跟您拼了”、“我要和您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明白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让守护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
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汉文化所以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文化,中国人所以不同于外国人,中华艺术所以不同于其它艺术,其思想来由仍应追溯到先秦孔学。
不管是好是坏,是批判还是断承,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
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
孔子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
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
所谓“实践理性”,就是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
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
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它以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统一为核心和基础。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道家作为儒的补充和对立面,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另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
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
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与其艺术意念。
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
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
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六大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时不可兮骤得骤;轻易,一下子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走:趋向B.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进:超过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购:买C. 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潦:积水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快:快速D. 玉容寂寞泪阑干阑干:纵横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独:唯独【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题中B项,购:悬赏、重金征求;C项,快:痛快;D项,独:岂,难道。
A项,人教版解释为“屡次”,苏教版解释为“一下子”“突然”。
故选A。
2.下列语句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①罔薜荔兮为帷②砉然向然,奏刀騞然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④技盖至此乎⑤善刀而藏之⑥舟中估客莫漫狂⑦丹藤翠蔓,罗络其上⑧骑皆伏曰:“如大王言!”A. ①②④⑤⑥⑧B. ②④⑤⑥⑦⑧C. ①③④⑤⑥⑧D. ①③④⑤⑥⑦【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
考核的重点是通假字,题中①罔通“网”,编织;②“向”通“响”;④“盖”通“盍”;⑤“善”通“缮’;⑥“估”通“贾”,商人;⑧“伏”通“服”,心服。
故选A。
【点睛】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
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平时注意积累。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①视为止,行为迟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③舟中估客莫漫狂④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⑤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⑥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⑦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⑧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A. ①②④⑤⑥⑧B. ①②④⑥⑦⑧C. ①③④⑤⑦⑧D. ①②③④⑥⑦【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双音节古今异义,题中①行为,古义:动作因为。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及课本基础知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农民眼中的文化,简单而朴素。
让百姓唱主角,就要通晓民意,体察民情。
近年来,不少地方都投入经费建设了农家书屋,有的却。
究其原因在于有关部门,没有深入了解当地村民的喜好,把钱花在了刀把上。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参差百态方能体现文化之美。
文化部门应当对乡村文化的差异性予以充分,用“百姓点菜”代替“政府包办”。
A. 渺无人烟一意孤行尊重B. 无人问津一厢情愿尊重C. 渺无人烟一厢情愿尊崇D. 无人问津一意孤行尊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D。
本考点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使用得好不好)。
考查范围包括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熟语。
实词考查的重点是近义词的辨析。
辨别近义词在范围大小、词义轻重、适用对象和语体色彩上的区别以及用法上的区别。
在近义词中,又以考既常用又易错的词为主。
虚词考查的重点是副词、连词、介词的正确使用,尤其要注意相近的词语在词义上特别是用法上的细微差别。
熟语考查的重点仍是成语。
所谓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
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形式,它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尽管词语考查范围扩大了,但熟语考查仍以成语为主。
成语考查一般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对成语的确切意义要有比较细致的把握,防止望文生义;二是考查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并根据语境选择成语的能力。
“渺无人烟”,一片渺茫,没有人家。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这里指没有人来看书,用“无人问津”。
排除A 项、C项。
“一意孤行”意为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一厢情愿”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
这里强调有关部门不考虑客观实际按照单方面意愿形式,用“一厢情愿”,排除D项。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讲解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分析月考试卷,总结考试中的常见问题。
2. 提高学生对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3. 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1. 分析试卷中的常见问题。
2. 针对不同题型讲解解题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克服解题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2. 提高学生对复杂题型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本次月考试卷的总体情况,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答题感受和心得。
2. 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试卷分析1. 针对试卷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分析学生在字形、字音、词语运用等方面的失分情况。
2. 针对现代文阅读部分,分析学生在理解、分析、概括等方面的失分情况。
3. 针对文言文阅读部分,分析学生在实词、虚词、句子翻译、断句等方面的失分情况。
4. 针对作文部分,分析学生在立意、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失分情况。
三、解题技巧讲解1. 基础知识部分:- 讲解如何准确记忆和运用字形、字音、词语。
- 强调在做题时要仔细审题,避免粗心大意。
2. 现代文阅读部分:- 讲解如何快速抓住文章主旨,提炼关键信息。
- 讲解如何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文言文阅读部分:- 讲解如何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子翻译。
- 讲解如何进行断句,把握文章的节奏和语气。
4. 作文部分:- 讲解如何立意新颖,有深度。
- 讲解如何构建文章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
- 讲解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解题技巧,对试卷中的部分题目进行练习。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解题技巧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解题技巧。
2. 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课堂练习讲解1. 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教师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讲解。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和” 强调和谐、协调、平衡,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和” 体现为一种包容、宽厚的态度。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强调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差异,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
这种“和而不同” 的理念,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避免冲突和对抗。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 则意味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强调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这种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和” 的理念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方面。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往往追求“政通人和” 的理想境界,通过推行仁政、德治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现代社会,“和” 的理念也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公平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和” 理念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B. 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要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
C.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体现了“和” 的理念。
D.“和” 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和” 理念的内涵和影响。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28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精品】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知识点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高二学生来说,掌握好语文知识点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语文水平。
以下是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的重点内容。
一、古文阅读1. 古文词汇积累在学习古文阅读时,要注意积累古文中的生僻词汇,如“朕”、“躬”、“寡人”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思。
2. 古文修辞手法古文中常使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等。
学习时需仔细理解古文中修辞手法的用意,以便正确理解文本。
二、现代文阅读1. 阅读理解考试中常出现的题型有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和推理判断题等。
在解答时应注重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提炼出文本的关键信息。
2. 写作技巧高二语文写作要求更高,要注意掌握好论述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在写作时要注意逻辑结构的合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三、文言文阅读1. 文言文汉字拼音与注解文言文中常使用繁体字和注解,考生需要学会识别并理解拼音和注解的意思。
2. 文言文的句式特点文言文的句式常常较长且复杂,要注意理解句子的主干结构,掌握好文言文的语法规则。
四、诗歌赏析1. 诗歌的形式特点学习诗歌赏析时要注意诗歌的形式特点,例如诗歌的格律、押韵等,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学习诗歌赏析时要注重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歌中的形象隐喻和情感表达。
五、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一种,要注意理解比喻的意义和作用。
2. 拟人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形象和能力,以达到表达的艺术效果。
以上便是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的重点知识点。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复习,才能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加油!。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人教新目标版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
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
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
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
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种种现象表明,对汉字教育面临的问题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
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
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
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
高二第一次月考知识点语文
高二第一次月考知识点语文在高二第一次月考中,语文是其中重要的一门科目。
本次月考主要考察的是高二上学期以来所学的语文知识点。
下面将围绕课文理解、语法运用、写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一、课文理解1. 阅读理解:考察学生对文言文、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对文中关键信息的把握、理解作者意图、推理推断等。
2. 古代文学作品:考察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包括名篇名句的背诵、熟悉古代文学家及其作品等。
3. 现代文学作品:考察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分类,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的体裁、作者及其作品等。
二、语法运用1. 词语选择:考察学生对词语搭配、词义辨析的能力,包括近义词、反义词的区别与应用,常见词语的正确用法等。
2. 语法填空:考察学生对语法规则的掌握程度,包括动词时态、语态、主谓一致、代词的指代、连词的使用等。
3. 句型转换:考察学生对句子结构的熟悉程度,包括主从复合句、简单句的转换,从句的引导词及语序等。
三、写作能力1. 议论文写作:考察学生对一个话题的阐述能力,包括论点的提出、论据的支持以及结论的总结等。
2. 表达能力:考察学生对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地道性,包括用词恰当、句法结构合理、行文流畅等。
3. 写作技巧:考察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包括段落的衔接、过渡词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总结:通过高二第一次月考,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在课文理解方面,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存在一定差异。
在语法运用方面,学生对词语选择和句型转换的掌握仍有待提高。
在写作能力方面,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表现出不同水平。
为了提高语文成绩,学生需要注重课文的深入理解,加强语法知识的复习和实践,积累写作经验并学习写作技巧。
只有不断加强对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才能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全国百强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精品】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各有所侧重,不尽相同,这可以从花卉的描绘上做比较。
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里,花卉题材和山水题材占了极大的比重,取得了较高成就,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是十分独特的。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概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看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
被称为西方“画圣”的荷兰现代派画家凡·高在西洋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名作《向日葵》被认为是稀世珍宝,画作通体呈黄色,像一团狂热的火焰,反映了画家燃烧的心灵。
它不仅色彩热烈,画中花瓣的线条也呈现出烫灼般的颤抖,的确有一股跳荡的猛烈的心灵之火在烧炙着每一个观画者的感官。
凡·高开辟了以画家的主观心灵为源泉的作画风格,但单以主观心灵的色彩来观照和变化自然对象,导致个体性太强,画家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画作虽然独特,但缺乏和谐,凡·高的带有病态色彩的精神,更会给他的表现对象带来一定的损害,投合了现代西方富有阶层寻求怪异刺激的欣赏趣味。
反观中国画家的几幅花卉作品,比如齐白石的《牵牛花》,张大千的《荷花图》,虚谷的《松鼠戏竹图》,每幅作品都是形神飞动,气韵盎然,仿佛一首首有形的诗,一曲曲无声的乐,和谐温馨,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自有一股浩瀚的宇宙清气,一片昂扬的生命节律,流溢心田,舒心无比。
中国画家的这种创作方法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契合,把一种人格和理想境界具象化地渗透于特定的对象之中,是一种意象的创造形态,而不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是升华了对象自身的根本特征而不是任意以画家的主观来扭曲变形。
在创作的精神上,中国画家总是执着地追求一种以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人文精神,而不像西方现代派画家那样片面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3)
2018-2019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朗读者》采用“明星结合素人”的嘉宾阵容,知名人士或普通百姓的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相结合,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B . 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将在优化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布局和京津冀空间结构中起到关键作用。
C . 水下滑翔机这种新型的水下机器人可以对特定海域进行高精度大范围的水体观测,能够有效扩大海洋环境的空间和时间测量密度。
D . 除了要在食品安全方面继续细化监管,对于如何保证网上订餐平台所掌握的大量用户信息,也是加强网络餐饮监管所应该关注的问题。
2.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组是( )A . 本人昨日不慎于学校阅览室丢失阿伦特《反抗平庸之恶》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甚感激!(寻物启事)B . 工会提议用探望一线劳动者的方式过“五一”,这很有意义,群众积极响应,没有一点异议。
(广播稿)C . 分别总是在六月,回忆是思恋的愁。
同窗数载的无数美好瞬间,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毕业赠言)D . 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
(邀请函)第II 卷(非选择题)二、现代文阅读(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原始社会尚不存在成形的监察制度,对氏族首领的监督主要以舆论监督为主,包括谏鼓、谤木等在内的监督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I(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书之为物,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墨迹和纸张,它有体温,渗透着昔者或彼者的生命体验和智慧表达。
正是有这种书中生命的存在,我们才有根据相信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
”因为书中不同的生命方式,搜索着和激发着与之对应的人的生命潜能,读书也就成了在字里行间发现自我、丰富自我、调节自我的心理过程。
当书触动你的生命感觉时,我建议你做好读书笔记。
记笔记是人和书的生命对证。
你读到哪点最有感觉,你觉得哪点最有价值,你感到哪点最为重要,你感到哪点最为可疑,都不妨记录下来。
一字一句地记,可以加强你的印象和记忆;分门别类地记,可以积累你的知识和清理思路;提要钩玄地记,可以在提要中把提要领,在钩玄中深化对意义的理解。
张之洞讲:“读十遍,不如写一遍。
”这也可以用在做笔记上。
笔记本子有个A、B面,最初的记录最后只写一面,然后在继续读书时发现同类问题,写在另一面,跟它对照,比较其间的同和异。
积累多了,你对这问题,就有各种各样的角度、层次上的材料,然后就可以梳理它的渊源流变,或解释它的多重意义了。
比如读王国维的一段话,觉得耐人寻味,就写在一面,以后不知道哪天读到《道德经》上相似的意思,又记在另一面。
如果发现别的书上也有类似的话,再把它积累下来,相互参证,就可能发现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在不同语境中意义的微妙差异。
历史学家吴晗说过:“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一个人想要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
”唐弢先生也认为,大凡读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不要自恃年轻时记忆力好,就不做笔记,如果那样,书读多了容易混杂,年纪大后记忆衰退,就难免要吃亏。
唐弢先生晚年写鲁迅传的时候,想找一个材料,鲁迅曾经说过他的父亲喝醉时老打他母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沈从文在谈及《边城》创作动机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准确理解这段话是把握《边城》内蕴的一条重要线索。
多数论者在立论时往往对‚不悖乎人性‛视而不见,而只抓住‚优美、健康、自然‛等亮丽的词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丽光环,得出《边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赞颂的是‚人性美‛等论断。
其实,在沈从文的社会思想和美学思想中,‚人性‛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统领其小说内容的灵魂,正如作者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他的‚人性‛的内涵也不仅仅是多数论者所理解的‚美的人性‛,而是一种‚金子与沙子并存‛的客观实在。
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生形式虽具有理想的特点,但并没有完全理想化,而是一种现实的自为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
当然,仅仅根据创作谈来探讨作品的内蕴是不够的,诚如劳伦斯所说:‚永远不要相信艺术家,而要相信他笔下的故事。
批评家的作用在于从创作故事的艺术家手中拯救故事。
‛批评的关键是以作品为依据,透过作品所提供的人生视景、特别是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挖掘其内蕴。
不可否认,《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和讴歌,从而体现作家对‚理想的人性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但这毕竟只是作家的美好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内蕴。
事实是,《边城》的结尾是个出人意料的变奏,一个特定的结局,却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
诚如多数论者所说,这个悲剧显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
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最终指归。
这种不确定性既是偶然事件所致,也是主观的人为因素所致,即人物不自觉地、无意为之所产生的破坏性行为。
作品故事的主干及结局旨在通过这种‚命运的不确定性‛,揭露美好人性的阴暗面──深潜于民族心灵的痼疾。
正是这种痼疾,在关键时刻兴风作浪,最终成为主宰人物命运的因素。
沈从文是明了全部事变中的悲剧因素的,但他对‚人性向善的发展‛的追求,又使其不忍心痛揭人性的阴暗面,他渴望笔下的小儿女能够获得一份合理的人生安排,因此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来表现人性美的一面。
湘西的人生是沈从文小说着力表现的重要部分,对于下层人民,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淳朴的品德,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美,并在他们身上寄托着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
他发掘了湘西乡村社会人性的金子,同时深谙这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
这种缺陷是美好人性的阴暗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性作用。
当它发作时,势必破坏人们自为自在的和谐状态,成为‚人与自然契合‛的阻力。
《边城》的爱情悲剧正是这种缺陷作用的结果。
至此,《边城》的内蕴所呈现出来的就不是单一的‚证明人性皆善‛或揭露人性的阴暗面。
(节选自《名作欣赏》)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从文讲创作《边城》时,认为自己的目的是“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B.多数评论者认为《边城》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赞颂的是“美的人性”,边城的人民具有纯朴健康的人性,是人性美的代表。
C.作者以为多数评论者的观点不完全正确,因为他们立论时只抓住一些亮丽的词语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丽光环,忽略了“不悖乎人性”这一点。
D.作者的观点是“人性”是统领《边城》内容的灵魂,但沈从文所说的人性的内涵应该是一种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劳伦斯认为永远不要相信创作故事的艺术家自己的创作谈,文学批评的关键是要以作品为依据,通过作者笔下的故事去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
B.沈从文所说的要表现“理想的人生形式”,那只是他自己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而小说出人意料的悲剧结尾,恰恰揭示了美好人性的阴暗面。
C.《边城》悲剧的结局,显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而“命运的不确定性”源于深潜于民族心灵的痼疾,这痼疾最终主宰了人物命运。
D.沈从文虽明了全部事变中的悲剧因素,但仍花费大量笔墨表现人性美的一面,是他对“人性向善的发展”的追求,使他不忍心痛揭人性的阴暗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边城》着力表现的是蕴藏在边民身上的勤劳、勇敢、淳朴等美德,以致“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中,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
B.沈从文的“人性”内涵是一种“金子与沙子并存”的客观实在,“金子”是指边民身上体现的民族美德,而“沙子”指边民迷信、愚昧等负面的东西。
C.《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而作者认为这种说法仅仅看到了作品中美丽的光环,看不到迷信思想投在纯朴人性中的阴影。
D.沈从文讴歌的边城人民是人性美的代表,但那是一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不可避免地有阴暗的一面,所以,《边城》充分揭露了人性的阴暗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既自以心为形役役:役使B.恨晨光之熹微恨:怨恨C.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D.景翳翳以将入景:同“影”5.下列句中加点的疑问代词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田园将芜胡不归 B.奚惆怅而独悲C.曷不委心任去留 D.胡为乎惶惶欲何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起笔即呼,“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反问句表明归意已决,不容置疑;并表明归隐的原因就是田园荒芜。
B.陶渊明归家的心情非常迫切,用“舟遥遥”“问征夫”,暗自计程。
尤其“恨晨光”之“恨”字,更写出作者急盼归家之情。
C.归家后场面热闹,“童仆欢迎,稚子候门”,满是浓郁的亲情和欢跃的气氛。
而“有酒盈樽”更含蓄地写出妻子的深情。
D.在自己的田园中,诗人每日散步赏景,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眼帘,赏景中自然地流露出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11分)上李邕①(唐)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②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③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④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释】①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
有才华,性倜傥,唐玄宗时任北海(今山东益都县)太守。
《旧唐书·李邕传》说其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
②簸却:激扬。
③恒:常常。
④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诏尊孔子为宣父。
8.这首诗中的大鹏鸟与庄子《逍遥游》中大鹏鸟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9.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尾联暗含《论语》“后生可畏”的典故有何作用?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⑴或命巾车,,,亦崎岖而经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⑵,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⑶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王勃《滕王阁序》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 题(25分)三顾茅庐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
不数里,遥望卧龙冈,果然清景异常。
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童出问。
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玄德曰:‚你只说刘备来访。
‛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
‛玄德曰:‚何处去了?‛童子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
‛玄德曰:‚几时归?‛童子曰:‚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
‛玄德惆怅不已,嘱咐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
‛遂上马,行数里,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
观之不已,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
玄德曰:‚此必卧龙先生也!‛急下马向前施礼,问曰:‚先生乃卧龙否?‛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
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
‛玄德便教备马。
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
‛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
关、张亦乘马相随。
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朔风凛凛,瑞雪霏霏。
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
‛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
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
‛将近茅庐,忽闻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
玄德立马听之。
其歌曰:‚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二人歌罢,抚掌大笑。
玄德曰:‚卧龙其在此间乎!‛遂下马入店。
见二人凭桌对饮:上首者白面长须,下首者清奇古貌。
玄德揖而问曰:‚二公谁是卧龙先生?‛长须者曰:‚我等非卧龙,皆卧龙之友也:吾乃颍川石广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
‛玄德乃辞二人,上马投卧龙冈来。
到庄前下马,扣门问童子曰:‚先生今日在庄否?‛童子曰:‚现在堂上读书。
‛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
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玄德上草堂施礼曰:‚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
今特冒风雪而来。
得瞻道貌,实为万幸,‛那少年慌忙答礼曰:‚将军莫非刘豫州,欲见家兄否?‛玄德惊讶曰:‚先生又非卧龙耶?‛少年曰:‚某乃卧龙之弟诸葛均也。
‛玄德曰:‚卧龙今在家否?‛均曰:‚昨为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矣。
‛玄德拜辞出门。
方上马欲行,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曰:‚老先生来也。
‛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
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
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玄德闻歌曰:‚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向前施礼曰:‚先生冒寒不易!刘备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驴答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