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题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创作动机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准确理解这段话是把握《边城》内蕴的一条重要线索。多数论者在立论时往往对‚不悖乎人性‛视而不见,而只抓住‚优美、健康、自然‛等亮丽的词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丽光环,得出《边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赞颂的是‚人性美‛等论断。其实,在沈从文的社会思想和美学思想中,‚人性‛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统领其小说内容的灵魂,正如作者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他的‚人性‛的内涵也不仅仅是多数论者所理解的‚美的人性‛,而是一种‚金子与沙子并存‛的客观实在。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生形式虽具有理想的特点,但并没有完全理想化,而是一种现实的自为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

当然,仅仅根据创作谈来探讨作品的内蕴是不够的,诚如劳伦斯所说:‚永远不要相信艺术家,而要相信他笔下的故事。批评家的作用在于从创作故事的艺术家手中拯救故事。‛批评的关键是以作品为依据,透过作品所提供的人生视景、特别是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挖掘其内蕴。不可否认,《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和讴歌,从而体现作家对‚理想的人性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但这毕竟只是作家的美好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内蕴。事实是,《边城》的结尾是个出人意料的变奏,一个特定的结局,却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诚如多数论者所说,这个悲剧显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最终指归。这种不确定性既是偶然事件所致,也是主观的人为因素所致,即人物不自觉地、无意为之所产生的破坏性行为。作品故事的主干及结局旨在通过这种‚命运的不确定性‛,揭露美好人性的阴暗面──深潜于民族心灵的痼疾。正是这种痼疾,在关键时刻兴风作浪,最终成为主宰人物命运的因素。沈从文是明了全部事变中的悲剧因素的,但他对‚人性向善的发展‛的追求,又使其不忍心痛揭人性的阴暗面,他渴望笔下的小儿女能够获得一份合理的人生安排,因此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来表现人性美的一面。

湘西的人生是沈从文小说着力表现的重要部分,对于下层人民,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淳朴的品德,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美,并在他们身上寄托着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他发掘了湘西乡村社会人性的金子,同时深谙这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这种缺陷是美好人性的阴暗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性作用。当它发作时,势必破坏人们自为自在的和谐状态,成为‚人与自然契合‛的阻力。《边城》的爱情悲剧正是这种缺陷作用的结果。至此,《边城》的内蕴所呈现出来的就不是单一的‚证明人性皆善‛或揭露人性的阴暗面。

(节选自《名作欣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讲创作《边城》时,认为自己的目的是“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B.多数评论者认为《边城》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赞颂的是“美的人性”,边城的人民具有纯朴健康的人性,是人性美的代表。

C.作者以为多数评论者的观点不完全正确,因为他们立论时只抓住一些亮丽的词语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丽光环,忽略了“不悖乎人性”这一点。

D.作者的观点是“人性”是统领《边城》内容的灵魂,但沈从文所说的人性的内涵应该是一种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劳伦斯认为永远不要相信创作故事的艺术家自己的创作谈,文学批评的关键是要以作品为依据,通过作者笔下的故事去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

B.沈从文所说的要表现“理想的人生形式”,那只是他自己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而小说出人意料的悲剧结尾,恰恰揭示了美好人性的阴暗面。

C.《边城》悲剧的结局,显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而“命运的不确定性”源于深潜于民族心灵的痼疾,这痼疾最终主宰了人物命运。

D.沈从文虽明了全部事变中的悲剧因素,但仍花费大量笔墨表现人性美的一面,是他对“人性向善的发展”的追求,使他不忍心痛揭人性的阴暗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边城》着力表现的是蕴藏在边民身上的勤劳、勇敢、淳朴等美德,以致“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中,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

B.沈从文的“人性”内涵是一种“金子与沙子并存”的客观实在,“金子”是指边民身上体现的民族美德,而“沙子”指边民迷信、愚昧等负面的东西。

C.《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而作者认为这种说法仅仅看到了作品中美丽的光环,看不到迷信思想投在纯朴人性中的阴影。

D.沈从文讴歌的边城人民是人性美的代表,但那是一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不可避免地有阴暗的一面,所以,《边城》充分揭露了人性的阴暗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自以心为形役役:役使

B.恨晨光之熹微恨:怨恨

C.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

D.景翳翳以将入景:同“影”

5.下列句中加点的疑问代词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田园将芜胡不归 B.奚惆怅而独悲

C.曷不委心任去留 D.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起笔即呼,“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反问句表明归意已决,不容置疑;

并表明归隐的原因就是田园荒芜。

B.陶渊明归家的心情非常迫切,用“舟遥遥”“问征夫”,暗自计程。尤其“恨晨光”

之“恨”字,更写出作者急盼归家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