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与道教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总结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总结魏晋南北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是从西晋灭亡到隋朝建立之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许多变化,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政治篇1. 三国分立: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国,魏国为曹魏,蜀国为刘备所建的蜀汉,吴国为孙权所建的吴国。
三国相互争夺领土,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
2. 五胡乱华:五胡是指匈奴、羯族、氐族、羌族和鲜卑族,他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侵中国北方,对中原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这段时间也被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
3. 建立统一政权:南朝刘宋和北朝北魏分别在南方和北方建立起了统一的政权,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
二、经济篇1. 农业生产: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从封建制向地主农民经营过渡,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农民失去土地,社会出现大量游民。
2.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商品交换活跃,市场经济逐渐形成。
3. 瓷器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瓷器制作水平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著名的汝窑、钧窑、定窑等窑口相继兴起,瓷器成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三、文化篇1. 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羲之等。
2. 道教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兴起并广泛传播,成为当时的重要宗教信仰。
3. 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宗教、哲学、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科技篇1. 医学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得到了较大发展,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被广泛传播。
2. 数学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发展迅速,出现了重要的数学著作如《九章算术》等。
3. 发明创造: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等。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发展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历程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宗教和文化体系,其发展历程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的历程、道教的理论和实践、道教的影响力等角度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历程。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的历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变革,这种变革的氛围使得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里得以略微壮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与周、汉时期的道教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观念上的变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观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以王弼为代表的三玄思想,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代表性思想。
2、文化上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文化上的发展令人惊叹。
如《周易句传》、《太极图说》、《道德经》等道家经典在此时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3、教派的兴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教派的兴起也是一个显著的变化。
如道家的正一派、五斗米教、天师道等,都在此时期得以诞生。
二、道教的理论和实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发展,而且在实践上也有所创新。
道教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修炼气功、内丹和外丹等方面。
1、修炼气功。
道教认为人的身体是由阴阳之气组成的,因此要通过修炼来平衡阴阳之气,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修炼内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借鉴了先秦道家的内丹学说,认为人的身体内部有一种称为“丹”的物质,如果通过修炼和吸收天地之气,就可以将身体内的肉体转化为精神,从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
3、修炼外丹。
道教认为通过服用或涂抹一些药物和丹药,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这种实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也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发展。
三、道教的影响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以至于对于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技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影响力。
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兴盛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兴盛的时期,道教对社会政治曾经产生重大的影响,不论是高门望族,或庶民百姓,信仰道教的人相当广泛。
陈寅恪指出,信仰道教(天师道)的世家如有琅琊王氏、高平郗民、吴郡杜氏、会稽孔氏、义兴周氏、陈郡殷氏、丹阳葛氏及东海鲍氏、丹阳许氏、丹阳陶氏、吴兴沈氏等。
陈寅恪曾说:“六朝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所以然之故虽不能详知,乃是与宗教信仰有关”。
有人曾认为,魏晋六朝时,道教组织曾在二言之名中用“之”字作为暗号,除了用“之”以外,还有用“道”、“玄”、“仙”等字。
这是道教认为,一个特定的联系。
如:南北朝宋宗室刘道怜,刘道规,齐高帝萧道成,其兄萧道度。
梁代有檀道济、刘道产、蔡道恭、范道根、郝道福……今人有王道成,简立道、郑志道等等。
古代有高仙芝、牛仙客、李玄通、李玄道、吴通玄、李敬玄、马仙人等等。
现代的人,先伟陈,郑,水仙,和国王街郑玄。
字名与佛教也有密切联系。
佛教僧、尼的各种法号不计在内,从一般人的名字来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影响的扩大,已有不少人使用与佛教的神将有关的名字。
赵翼在《陔余丛考》中,专列一条“元魏时人多以神将为名”,说:“人们有时北朝人,多有以神将为名者,魏北地王世子名钟葵(即钟馗),元叉本名夜叉,其弟罗成名罗刹。
孝文时又有奄人高菩萨。
尔朱宋子一名叉罗,一名文殊。
梁萧渊藻小名迦叶。
隋时汉王谅反,其将有乔钟葵。
隋末有贼帅宋金刚。
之后,吴唐,岭南为阉割的两个孩子的打击一曰金刚,一曰力士,即高力士也。
”这些神将名,佛道都有。
萧遥天在《中国人名的研究》中进一步指出:“自汉季佛法东渐,至六朝而盛,张陵的五斗米道也于此时盛行,故当时的知识分子,思想多是仙佛圣贤杂揉,也受到影响。
观《南北史表》,僧字在命名上的流行,仅次于‘之’字。
如乌丸王氏有僧辩、僧智、僧修。
琅琊五氏更不避同名之讳,八世有僧郎,九世有僧达、僧谦、僧绰、僧虔。
河东柳氏有僧习、僧珍、僧景,吴兴姚氏有僧垣,济阳江氏人僧安,清河崔氏有僧护、僧估、僧深,陈郡殷氏有僧首……。
第二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一、道教在魏晋后的发展 二、陆修静总括三洞与整理斋法 三、寇谦之改革天师道 四、陶弘景与茅山宗
一、道教在魏晋后的发展
• 1、各种新道派的相继兴起和最重要的符箓 形成
• 2、道教炼丹术的进一步成熟 • 3、道教社会影响的扩大
正一箓
2、道教炼丹术的进一步成熟
• 炼丹术的由来 • 葛洪对炼丹术理论的总结 • 对炼丹术的历史评价
3、道教社会影响的扩大
• 道教在上层社会的传播 • 天师道世家的出现
二、陆修静总括三洞与整理斋法
• 1、三洞经书目录:洞真,上清经;洞玄, 灵宝经;洞神,三皇经。
• 2、对斋法的整理:以灵宝斋法为主,兼 正一斋法,形成仪式体系
三、寇谦之改革天Βιβλιοθήκη 道• 1、改革的历程 • 2、改革的主要内容 • 3、改革后的面貌:与世礼相准
四、陶弘景与茅山宗的形成
• 1、上清经的由来 • 2、山中宰相 • 3、对道教文化的多方面贡献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道教对其的影响思考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中道教对其的影响思考李波 贵州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对文学进行探究要将其同既定的因素进行融合,在文学得以被创作的多种因素内,时代及环境造成的影响变成文学特点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对既定时代文学的进步情况、形式、宗旨等都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道教;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100-011.前言就文学的出现及体现来说,对文学进行创作本来就有一定的独特性及指代性,而既定时代下环境这一因素不但会对文学的时代区分及归属有所影响,同时也是对主观文学体现出客观文学这一结果的确定化。
在魏晋南北朝内道教的出现及进步,必定会给这个时期内所有的文学带来极大的影响。
2.魏晋南北朝内道教的产生及进步2.1道教特征我国道教的具体概念是一种对鬼神、升仙、邪术、修道等方面进行确定与宣扬的宗教系统。
道教同其他宗教系统相同,都凸显了信仰的中心化,在吸取传统风俗的同时对人们进行了警戒。
道教的内容结合了儒家、墨家等各大教派的一些观念及思想,取长补短。
但是,其在兼容的前提下又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了改变,进而又同其他教派有所区别,在神仙化的背景下变换为了一种心中的信仰,最终变为了那个时期尤为突出的宗教。
2.2魏晋南北朝内道教的产生及进步魏晋南北朝内对道教重视最早的是曹魏时期,由于曹操顾虑农民会借助宗教来煽动民众开展起义,就使用并改进了道教。
这让这一时期的道教变为了两块:其一是代表富家子弟的神仙型道教,其二是未开展变革的民间型道教。
统治阶层极大地干涉道教的进步也提高了道教的重要性,但在之后的进步中,教派林立使得环境混乱。
到东晋时期遂真正构成了全面完整的系统,迈入稳步进步的时期。
东晋时逐步得到进步的道教中主要的特征即特色性已逐步凸显出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葛洪大力发扬了神仙型道教,其归纳了从战国以后的神仙教派的观念,同时传承了魏伯阳提倡的炼丹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趋势和思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趋势和思潮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繁荣和发展,形成了一些特别的文学趋势和思潮。
一、文学趋势1. 风雅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风雅之风盛行。
这种文学趋势具有崇尚自然、文学追求独特、精深、有味、多变等特点。
例如,《琅琊榜》《洛阳伽蓝记》等以描写人物、抒发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
2. 士人文学士人文学是以“士”为代表的文学流派。
这些士人文学家主要通过对社会现实、政治局势的反映及对生命的认识和抒发来形成自己的文学特色。
代表作品如《世说新语》《齐民要术》等。
3. 佛教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渐渐兴起,佛教文学也开始崭露头角。
佛教文学以宣传佛教思想和教义为主题,例如《法华经》《楞伽经》《涅槃经》等。
4. 诗文文学诗歌和散文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之一。
代表作品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及谢灵运的《文心雕龙》等。
二、文学思潮1. 玄学思潮玄学思潮是一个注重哲学思辨的文学思潮。
玄学主要关注人生的本质问题,追求道德、智慧和精神上的指引。
例如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庄子》等。
2. 造化思潮造化思潮是另一个流行的文学思潮,其强调人活在大自然中的思想。
著名的《山海经》《广雅》和《释名》等,都是代表了中国古代人对大自然期望和对万物万理的探究。
3. 道教思潮道教思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非常流行。
隋朝的道家学家颜师古被称为“守夜道人”或“长夜子”,他在其文学作品中深刻体现了道教的精神和哲学思想,例如《道德真经》和《正一派道证了义》等。
4. 佛教思潮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成为了重要的信仰,而且对文学思潮也有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品包括《华严经》、《法华经》、《般若心经》和《弥勒下生经》等。
总的看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趋势和思潮五花八门,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多元化的文化态势。
这些文化成果不仅反映了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而且对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进步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仍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

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多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魏晋南北朝道教发展成为一股重要的宗教力量,并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的关系,从中揭示出道教对当时文学的塑造与启示。
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学说,起源于先秦时期。
它强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修炼身心、追求长生不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发展壮大,并与当时的文化融合。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士子们广泛涉猎道教经籍,大量采纳了道教的思想和哲学观念,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这对于当时文学的发展和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道教在文学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主题内涵的转变:魏晋南北朝文学与以前文学相比,主题内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以前的文学以歌颂帝王、讴歌功勋为主,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更多地关注人生、追求长生和修炼生命的主题。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与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息息相关,因此成为当时文学中炙手可热的主题之一。
2. 表现形式的创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创新。
诗歌成为当时主流的文学形式,诗人们通过诗歌表达对长生不老、修炼身心的追求。
例如,太山居士刘义庆创作的《世说新语》中,有大量描写道教修炼和修行的诗句。
这些诗句既表现了道教的思想,又展现了当时文人士子的追求和对人生真谛的探索。
3. 文人的文化身份: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追求道教修炼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追求,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象征。
参与道教修炼成为文人们的一种社会和文化身份的标志。
例如,文学家陶渊明即是一位著名的道教信徒,他在他的诗作中经常描写道教修炼和求道的场景。
他的诗作激励着当时的文人士子们追求道教的修炼和追求。
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的关系互为影响。
道教对当时文学的塑造和启示,带来了创新和突破,为当时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中弥漫着道教的气息,道教的哲学观念和修炼的理念渗透到作品的方方面面。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发生了许多变革和重大事件。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该时期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探讨。
一、社会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正处于动乱的时期。
曹魏、孙吴、蜀汉三国鼎立,于晋代灭了曹魏,建立了晋朝。
南方的东晋则接过了这一江山,北方则是五胡乱华。
社会经济发展停滞,民不聊生,各地频繁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二、玄学和道教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和道教崛起并受到广泛的关注。
玄学强调思辨哲学,追求玄妙深奥之道,主张远离尘世纷扰,追求灵魂的升华。
道教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求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三、文学艺术的繁荣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文学艺术却蓬勃发展。
以世称“文豪”的曹操、曹丕等人才辈出,他们的名篇不仅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注重自我情感表达与内心体验的描绘,这与当时社会的动荡与矛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佛教的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宗教信仰,还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佛教将对生命的关怀、修行的方式和世界的解读带入中国,影响了那个动荡时期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五、道家和儒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和儒家以不同的方式发展壮大。
道家借助了玄学的力量,以追求深奥玄妙的道路为核心,影响了当时的文化和哲学思想。
儒家则继续强调了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主张通过道德和礼教的规范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六、北方民族的入侵和南方政权的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鲜卑、羯族、氐、乌桓等民族纷纷南下入侵,对中原的统治形成了重大威胁。
南方的东晋虽然努力抵抗,但最终没有阻止北方民族的进一步侵略。
但幸运的是,南方政权继承了东晋的江南文化,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基因。
总结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混乱的时期。
玄学和道教的兴起、文学艺术的繁荣、佛教的传入、道家和儒家的发展以及北方民族的入侵和南方政权的继承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知识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玄学和民间信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玄学和民间信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一阶段的政治文化,一直被视为中国江南文化的代表。
在这一时期,人们逐渐开始关注精神世界和心灵的宁静,从而产生了许多玄学和民间信仰。
这些文化现象,不仅体现了人们的信仰和文化观念,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玄学1、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以老子《道德经》和庄子的哲学思想为代表的一种思想体系。
它主张“道”是一种超然的存在,是世间最高境界,人们可以通过修行来达到“道”的境界。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被广泛运用到政治生活中。
例如,当时的称号“仙,神”,都是道家思想的影响。
此外,道家思想的阴阳五行学说,也成为了官方政治理论的一部分。
2、易经观念易经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古代一部卜筮类的文化典籍,它表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易经被视为了政治的“必读之书”,有关“周易奥妙”的注解成为了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各种占卜祭祀活动中也习惯读取《周易》进行占卜。
3、法术与符咒信仰法术和符咒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法术和符咒被广泛运用到政治生活中。
这一时期的政治家们,习惯于用符咒来保护自己,使自己免受恶意攻击。
此外,法术也被用于指导战争和预测天灾人祸等。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信仰1、佛教信仰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它主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修行消除烦恼,最终达到涅槃。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开始渐渐受到欢迎。
佛教的教义和哲学思想,被视为了一种超越世俗,具有智慧与人道的信仰,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2、道教信仰道教,和佛教一样,也是一种中国本土信仰。
它主张“道可道非常道”,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行达到“道”的境界。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了独立的宗教体系。
许多名人也成为了道教的信徒,例如陶渊明和王羲之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哲学和道教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哲学和道教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玄学哲学和道教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玄学哲学和道教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形成了许多深刻的哲学和思想观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一部分。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哲学以道家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深受道家和红楼梦中的玄学影响。
它主张阴阳相生、五行互动的理论,并认为宇宙之中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规律性。
在这个时期,王弼和郭象是玄学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王弼提出了“理”的思想,认为“理”是宇宙的根本原理,是万物的本质。
郭象则主张“气”的哲学,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素质,它既包含了形体也包含了精神。
玄学哲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和壮大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使人们产生了对世界本质和人类存在的思考。
玄学哲学的思想观念给予了人们寻找真理和生存意义的启示,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道教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关于宇宙本质和人类本质的哲学和宗教体系。
它主张“道法自然”,即顺从宇宙之中本来的规律性,追求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
在这个时期,道教思想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和壮大的过程。
道教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是庄子和老子。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亲近自然,认为人应该感悟自然之中的深刻道理。
老子则强调个人内在的修养和心灵的平衡,主张“道听而后行”。
道教思想的发展与社会和文化的变革密不可分。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生命、自然和神秘力量的认识逐渐加深,道教的思想观念逐渐在民间传播开来,成为了一个深受欢迎的教派。
三、玄学哲学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哲学和道教思想的影响不仅限于当时,而是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们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弼和郭象的思想、庄子和老子的思想,诸如此类的玄学哲学和道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成为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一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和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和道教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正值佛教和道教蓬勃发展的时期。
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和道教,不仅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今天的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而道教则是本土宗教。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一度在东汉时被禁止,但在三国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重新盛行。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译出,寺庙兴建,僧侣聚集,佛教教团开始形成。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哲学和社会。
佛教通过其禅宗和天台宗的诞生,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宋元时期的文化。
佛教倡导的“空”,“缘起”,“六度”,“四谛”等思想,对于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也在中国繁荣发展。
道教首要强调的就是“道”,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而来。
通过修炼内丹和外丹,达到神仙的境地。
在道教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学、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世界著名的“道德经”就是道教文化的代表作品。
道教的文化传播
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道教也为中国创造了自
己的神话传说和传统节日。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和道教是中国文化历史中不
可忽视的一部分。
不仅对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让今天的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领悟中国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社会和文化上的变革。
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也有所不同于其他时期。
本文将从道教、佛教、儒教三个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
一、道教道教是中国的一种原生的宗教信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中国的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和中原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这个时期的道教主要表现为自然崇拜和道家哲学的结合。
在道教自然崇拜方面,道教徒崇拜自然神,例如山神、河神、树神等。
此外,还有一些道教徒信奉灵方,认为可以通过灵方来习得道家之术。
在道家哲学方面,道教徒主要在道家经典中寻求指导,例如《道德经》、《鬼谷子》等。
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一方面,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宗教和哲学,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另一方面,它以自然和人为中心,融入了社会的经济和生活实践。
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成为了中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宗教信仰。
二、佛教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
在这个时期,佛教逐渐扎根并且发展成为了中国的一个主要宗教信仰。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以南阳(今河南南阳市)和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为中心,逐渐向东北和西南扩散。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信仰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
在佛教初期,主要是吸收印度佛教文化。
在中期,佛教逐渐发展出中国的佛教文化和哲学。
在后期,佛教对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着重要的地位。
佛教信仰不仅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宗教上的指导,还为中国文化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儒教儒家教育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教逐渐失去了它在中国宗教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但是它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宗教信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教主要被用作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高阶社会成员和精英阶层都需要得到儒教教育,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身份。
因此,儒教在这个时期非常重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既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文化的成果,为世界文化和后世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学技术的进步1.数学:①刘徽:魏晋时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②祖冲之A.精确算出圆周率是在3.***-*****~3.***-*****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近一千年。
B.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C.运用岁差原理,测出一回归年的时间,与现代科学测定的数字只差50秒。
D.还以十万分之一的误差计算出了“交点月”的数字。
E.他发明的“千里船”,据说能日行百里。
2.农学:①北朝贾思勰,潜心研究农学,著述了《齐民要术》;②《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旱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①裴秀A.西晋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
B.他绘制出《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
②郦道元A.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B.《水经注》文笔雄拔俊秀,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
二、玄学的兴起1. 原因:一些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崇尚空谈,标榜虚无玄远,名为“清谈”。
2. 时间:魏晋之际3. 特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
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为“三玄。
”4. 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
5. 代表人物: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
6. 影响:给两汉以来僵化的儒学以新的解释,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思辩哲学的发展。
三、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1.道教的改造与发展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②葛洪是一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也是一位医学家。
他写的《抱朴子》涉及许多化学知识,在我国古代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国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宗教信仰及其历史影响

三国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宗教信仰及其历史影响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宗教信仰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有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这些信仰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社会道德、政治制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和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始终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据史书记载,北齐武王时期的佛教寺庙就有八百多座,有名的大寺庙有华严寺、鹫峰寺等。
佛教的传播和融入也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美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艺术方面,佛教诗歌和小说是佛教艺术中最为突出的两种表现形式。
佛教诗歌是佛教经典和律诗为基础的诗歌形式,比较典型的有《法华经》、《四十二章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
而佛教小说则是佛教故事和神话为基础的散文小说,比较典型的有《楞严经》、《妙法莲华经》等。
在哲学思想方面,佛教的发展也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对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关于理、性、道、命、心灵等方面的思考。
佛教的道和性相结合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哲学思想中性和道的观念,佛教的“中观思想”则是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哲学思想中“中庸”和“中派”的思想。
在美学方面,佛教对于中国的艺术审美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唯美、非宗教,在自然、心灵等方面有着其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意识。
佛教的美学思想对于现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如佛教的“无我”思想对于现代文艺理论的“去中心化”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和影响与佛教相比,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相对较慢。
不过,道教仍然对于中国的文化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道教崇尚自然、追求长生不老,形成了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宗教信仰。
道教中也包含着很多不同的学派,如黄老、老庄、丹道等。
在社会道德方面,道教的思想对于中国的社会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教崇尚自然、崇尚和平,主张追求平等、尊重生命、弃恶从善等道德观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研究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从220年到589年,历时近370年之久。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最为动荡、混乱的时期之一,但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
在这个时期,道教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标志的宗教信仰。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被分割成了南北两个部分,而且每个朝代的存在时间都很短暂,基本在几十年甚至几年内就会被推翻。
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历史背景。
在这个时期,道教出现了一些与早期道教不同的发展特点。
比如,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更加注重实践和修行,而不是单纯的学习文献;同时,在一些方面,道教发展成了一种由民间信仰向通俗化转化的宗教。
这些都是与社会背景有关的。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经历了一段相对稳定的发展期。
这段时期,道教逐渐从一种较为宗教色彩不强的道德伦理哲学转变成为一种宗教信仰。
同时,也在这个时期,道教的文化特色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这与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有很大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是道教在一些地方和区域里的大规模流行和普及;另一方面,则是道教的理论框架和文化特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例如,《道德经》就是在这个时期得到汇编和整理的,《抱朴子》、《南华经》等经典也相继问世。
与此同时,全真派、抱一派、五斗米派等各种不同的道教教派和门派,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发展和形成。
三、道教在文化、哲学和文学方面的成就在文化、哲学和文学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有着许多令人惊叹的成就。
道教作为一种综合性文化,其思想、创造力和文化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
文学方面,南北朝时期,道教在诗词、小说、文言文等方面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现。
比如,《神仙传》、《搜神记》、《临安县丞相》等都是非常有名的道教小说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和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和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交流和传承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化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同时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传承。
其中,最重要的要数思想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非常丰富和多元化的时期,这个时期充满了异端思潮和新兴宗教,这些思想和信仰的提出和传播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儒释道三教之间的交流和传承非常密切,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儒家”流派,儒学的学说也更加丰富和深入。
释教在这个时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派,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多佛教名士和学者,佛教的思想也逐渐深入人心。
道教则是在这个时期快速发展,道家学说中央思想之一的“道”这个概念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二、艺术文化的交流和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文化同样非常兴盛,这个时期充满了文艺盛宴。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书画艺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和演变,魏晋时期的书法有着严谨的结构和形式,并且注重笔画的造型和美感,而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则更加注重笔墨的流畅和意境的表现。
音乐文化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南北朝时期的乐器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并且音乐剧也开始在这个时期兴起,成为时代艺术的代表之一。
而南北朝时期的雕塑更加注重人物的神态和神韵的表现,在艺术表现上有很高的追求和要求。
三、文学文化的交流和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也非常值得一提,这个时期的文学呈现出了非常多元和丰富的特点。
魏晋时期的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形式得到了非常快速和广泛的发展,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则更加注重文学作品的情感和人性关怀,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以人情世故为主题的作品,如《齐东野语》、《北堂书钞》等,这些作品不仅突出了这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经典之作。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道教对其影响思考

10神州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学中道教对其影响思考易柏佑 李超武警警官学院摘要:我国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对道教的影响深远,对文学影响既定的因素,融合方式也不尽相同,在文学创作中,多种因素被运用到道教文化中,形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关键部分。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在许多方面都对道教形成了很深远的影响。
这些影响经过时间的沉淀,变成道教文化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对既定时代文学的进步情况,行事宗旨等都有巨大作用。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道教影响思考在特定的地理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影响下,既定时代下的环境因素不会对文学的时代区分及归属有太大的影响,同时也不会对主观的文学体现出客观文学这一结果,但是在魏晋南北朝内的道教出现及进步的过程中,却给这个时期的所有文学带来了极大的进步和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内中的文化中,其中给道教的文化带来的影响极大。
一、魏晋南北朝下的道教背景1.1魏晋南北朝的道教的宗教文化我国的道教极具玄幻色彩。
道教的具体概念是一种对鬼神,升仙邪术,修道等方面进行一定的确定,以及宣传的传统宗教文化,道教和其他宗教文化系统相比,有信仰的中心化特点,在吸取我国传统风俗的同时,对人们起到了一定的警戒性作用。
我国道教的内容,结合了儒家和墨家等各大学派的一些观念和思想,取各家学派的长处来弥补道教文化中的短点,但是其在兼容的前提下,又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了一定量的改变,所以道教和我国其他教派有所不同,在神仙化的背景下,变成了人们对神仙的一种内心信仰。
最终道教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突出的宗教文化之一。
道教文化中宣传的神仙色彩,对人们的思想有一定的警戒和控制作用,凸显了人们对神仙的信仰程度中心化的改变,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对道教的影响深远一些风流人士,将其他各家学派中的学识,都用来弥补道教文化中的内容和文化特点。
1.2魏晋南北朝下道教的进步在我国,对道教中是最早的时间段,就是在曹魏时期,这是由于曹操顾虑到农民会借助宗教文化来鼓动和煽动其他民众开展起义,所以曹操就使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道教的文化,这一时期的道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的代表是富家子弟的神仙型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变化与演进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变化与演进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和演进,不论是经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详细介绍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的变化及演进。
1. 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阶段,产生了许多思想学派,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这些思想学派的产生,也为中国智慧贡献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论。
以道家思想来说,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道教学派,如太上道教、正一道教、全真道教等,这些道教学派都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
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得到了较广泛的发展,佛教的传入,为中华文化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道路。
因此,儒、道、佛三家思想在中国的文化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文学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领域,同样是非常繁荣的。
这个时期,中国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这些人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留下了意义深远的作品。
以文学为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如谢灵运、王羲之、曹操、陶渊明等人,他们的作品既有诗歌也有散文,其内容涉及到政治、历史、文化、民间故事、风俗习惯等多方面。
在艺术方面,南北朝时期也是一个非常繁荣的阶段,其中书法和绘画的发展尤为显著。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开创了草书的艺术风格,书法艺术的真、妙、秀、丽被后人称为“王羲之四体”。
在绘画领域,北魏时期的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画像石,其中的飞天、俑等形象极为生动,表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水平。
3.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也是一个显著特征。
当时,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信仰都在中国广泛传播。
其中,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将其文化思想带来了中国,又在中国思想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佛教信仰的传入和发展,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艺术,也改变了中国的道德和哲学面貌,引导了中国人民走向更加充满慈悲和智慧的道路。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对道教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对道教的影响伍成泉[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虽然已经趋于沉滞,但依然发挥着其巨大的影响,这从当时的儒道关系可见其一斑: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晋以后,随着神仙道教主导地位的确立,道教和上层社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士大夫奉道者大幅度增加,道门中人多儒道双修,在当时礼学研究之风盛行情况下,也多以阐弘儒家礼教为务;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正宗、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支柱,在这些道徒心中发挥极其巨大的影响,取儒学以弘扬其教就变得更为自然,许多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被他们改造为道教的戒律规范而成为教徒必须遵循的行为法则,道教于是被正式纳入到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秩序的统一体系之中了。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儒学;道教;戒律规范;伦理道德儒家思想在名教名义下,形成汉代的制度,支配意识形态,创造各种道德价值和精神理想,然而随着它所支撑的汉帝国的瓦解,自西汉武帝以来“定于一尊”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不过,虽说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趋于沉滞,但依然发挥着其巨大的影响,当时士大夫教育的基本依然是《孝经》、《论语》等一系列的儒家经典,特别是门阀士族阶级为严格“士”、“庶”间的差别、巩固自身名分和地位而特别注重礼仪,使这一时期的礼学异常发达,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古代礼籍的考核和注释,如马融、郑玄、卢植、蔡邕、王肃等对《周礼、《仪礼》和《礼记》等礼学经典的疏释;二是将礼学的观念和原则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对如何加以具体实施展开讨论,进而制定当代的礼仪制度;[1]三是“纳礼入律”,三国时魏律在汉儒“春秋决狱”以经解律的基础上将《周礼》中的“八辟”制度直接纳入律中(即所谓“八议”),晋时复将礼中的“服制”列入律典,确定“准五服以制罪”原则,自是至南北朝,礼律进一步融合,儒家“礼治”的核心内容“三纲五常”融于律典中,不再仅仅是道德的戒律,而且成为法律的规范。
所有这些,特别是“纳礼入律”使礼的原则法律化,从而在儒家礼制的基础上构筑起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与法律规范,对当时社会及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文学与道教
摘要:道教的形成阶段以及主要发展时期是在魏晋南北朝,道教在葛洪等神仙理论家的积极推动下,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官方正统宗教的转化。
同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构造仙道意象时,呈现出与贵族化方向截然不同的面貌,无论是仙境的虚构或是仙人的形象,都将人仙的故事模式形象的描绘出来,整个文学作品透露出强烈的人性化和世情化。
关键词:道教魏晋南北朝文学信仰结构文学特征
魏晋南北朝的道教发展是吸纳多方理论集结而成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来源是神化传说。
其神仙队伍的实力不断在增大,神仙故事中神仙活动的住所也被整合到自身体系中,成为道教仙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魏晋南北朝的道教理论中,对生命崇拜以及生道合一论有一定的体现和说明,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神仙崇拜的谱系,能够趋向合道化的方向。
一、魏晋南北朝的道教
1、魏晋南北朝道教信仰结构的构成
道教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一大产物,它的信仰主要以神仙为主,是一个具有我国古代宗教意识且与中华民族的血脉、地域、国情以及民情息息相关的本土宗教。
经过时间的推移,道教在其独特的教理、教义与修行方面发展迅速,并积累下了大量经文资料,主要以其道经总集《道藏》为中心的宫观藏书体系,被视为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佛教寺院藏书齐名。
道教诞
生于汉代,当时其宗教含义模糊且没有固定形式,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逐渐演变成为较为成熟的官方正统宗教。
2、道教造经运动
东晋时期道教开始复兴,大批新道书由一些有文化的道士们创作并用于传播其教义,其中,晋代最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葛洪(283—363)的《抱朴子》对道教贡献颇多。
继葛洪之后,由传授经系而形成的上清、灵宝、三皇等道教“三洞真经”随之产生。
《上清经》是由魏华存(252—334年)创始,由杨羲(330—387年)、许谧(?—376年)共同完成的,其主要有《上清大洞真经》及《黄庭经》等经书;《灵宝经》系由葛巢甫(葛洪的族孙)所撰作而成,其主要有《元始无量度人经》等经书;《三皇经》系由西晋鲍靓传《三皇文》至东晋而显于世的,道教所说的《三皇经》,包括《三皇文》和《五岳真形图》。
另外,有显于后世的楼观道、龙虎宗、净明派,也可以追溯到巍晋时期。
3、道教走向成熟
南北朝时期,从低谷走向崛起,最终到达成熟阶段的道教不再是过去的民间宗教,而是走向了受统治者扶持发展的教会式宫观道教。
这一巨大改变促使了大批道士开始学佛法,出现了仿照佛经创造道经的现象,自由造经由此达到了高潮。
在朝廷的支持下,大肆修建道观,道观中的藏书也日益增加,为道藏奠定了基础。
南朝道教的发展与改革主要是以陆修静与陶弘景为代表。
陆修静(406-477),字元德,号简寂先生,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
出
身于江南士族家族,为东吴丞相陆凯之后。
少宗儒学,旁究象纬。
三洞分类法即由陆修静创造,其把道书分为三洞“洞真”、“洞玄”和“洞神”三部。
梁初有道士孟智周,其在陆修静的三洞分类法基础上又加“四辅”,即“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共七部,分类体系完备成“三洞四辅十二类”。
这一分类体系为道经的保存与世代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不仅客观的反映出早起道经传世情况,也对道教经书进行了第一次系统化的编纂。
二、道教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
魏晋时期,传统的儒家道德开始坍塌,道教兴起,道教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一时期文人的社会心理以及价值取向造成了一定
的影响,并影响了作家的审美意识。
1、审美观念上突破了儒家的范围
道家在很大程度上蔑视重德轻文的儒家传统。
孔子所认为的德是以“仁”作为根本,并且将“礼”作为标准,从而执行相应的伦理道德。
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对封建的宗法制度以及等级制度进行了维护。
而葛洪却认为:“文章之与德行,犹十尺之与一丈”。
2、审美情趣和审美对象发生了转变
在魏晋南北朝,审美视野开始由社会转向自然,在整个过程中获取人生的真理以及自我的本质力量,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形成了山水诗。
以往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山水诗是受到玄学的影响。
但实际上玄学与道教是有相同属性的,二者都是以道为本、以儒为末。
葛洪曾明确指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道家、道教对自然的
审美情趣有较大的追求,对魏晋南北朝文人的创作风格、审美意识以及文艺理论等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最大程度上将生命活动投身与自然山水的审美活动中,从而获取其中的玄意、玄趣以及玄情。
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达到相化而相忘的境界,获取全身心的解放,得到审美的乐趣。
道家的教义中吸收了战国时期荆楚一代的神仙思想,构建了多样的神仙谱系以及神仙世界,道家所描所的神仙偏向于“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在很大程度上为文人学士的修道需要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游仙诗、志怪小说等,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大的素材依据。
三、道教神仙理论在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道教与文学艺术虽属于不同的意识形态,但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
道教文学艺术就是以宣传道教教义、神仙长生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为题材和内容的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
道教为了具体化其教义,深刻化其影响,往往借助诗歌、词曲、骈文、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以赢得不同文化层次的信徒,进而提高道教的宗教素质。
“道教扎根于中国社会之中,必然要吸收由这个社会所产生的种种精神养分,这当中自然包括文学艺术。
而当道教逐步成熟起来,作为一种独特的信仰形态在社会上传播,享有较高地位时,一部分文学艺术家则会卷入其中,从而构成错综复杂的局面。
”道教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给文学艺术提供了神奇谲诡、色彩绚丽
的意象,激活了无数作家、诗人的艺术想象。
“收入道藏的许多神仙传记,如汉代刘向的《列仙传》、晋代葛洪的《神仙传》等,用活泼自由的散文笔调,记叙优美的神仙故事,是具有独特风格和价值的文学作品。
见于道藏之外的作品,为文学家所注目的,则有魏晋时期的游仙诗、元代的神仙道化剧和明清神魔小说”。
随着道教神仙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及其影响的不断扩大,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中凡人与仙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演变,不再是简单的追随与被崇拜,人仙交游相恋故事明显增多。
集中体现在干宝的《搜神记》、陶潜的《搜神后记》、王嘉的《拾遗记》、刘义庆的《幽明录》、刘敬叔的《异苑》等志怪作品中。
以《搜神记》中凡仙恋代表作品《弦超》为例,成公知琼本是天帝身边一玉女,遣令下嫁凡人弦超,后弦超泄露其事,知琼不得不离去。
二人分手离别的场景被铺陈得极为细腻动人:“我,神人也。
虽与君交,不愿人知,而君性疏漏,我今本末已露,不复与君通接。
积年交结,恩义不轻,一旦分别,岂不怆恨。
势不得不尔,各自努力。
”成公知琼对弦超深沉含蓄的感情还通过赠诗、把臂、涕泪等一系列举动得到传神勾勒。
这则故事也因为凸显了仙、凡之间的爱情,而更富人情味和吸引力。
作者有感于他们动人的恋情,最终安排了圆满的结局,凡男与仙女“遂为室家,克复旧好”。
道家发展到南朝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用于内观守静、存想思神的技术方法。
对文学创作具有其独特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宗教与文学是具有共通性与共融性的。
从人类有了生
命意识的自觉认知时,就伴随着对永生的向往。
道教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长生不老,生命长度趋于无限的人即为道教所崇拜的仙,长生不老即为仙。
道教产生的社会心理之一,即为对死亡的恐惧并由此产生的恋生情感。
生命崇拜亦为长生信仰的宗教本质,从某种意义来说,长生信仰与神仙信仰是相关统一的。
道教认为生命的存在是神圣的,有绝对的意义和价值。
天地间最宝贵的东西之一即为人的生命。
万物获得的价值性是需要通过生命的相对性。
而且道家的文艺意蕴较为深刻,在很大程度上对魏晋南北朝的大批文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南北朝较为丰富且成熟的文学思想提供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卢世菊:《道教与长江流域古代文化的关系初摄》,《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12月,第13卷第4期.
[2]牟钟鉴、张践著《中国宗教通史》(上册),社会科学丈献出版社出版.2000年。
[3]王明著《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4]《南岳志》,乾隆癸酉熏修,开云楼藏梗.
[5]卿希泰著《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