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性到理性化抽象为形象.docx
形象思维的抽象特点
形象思维有没有抽象过程?我认为是有的。毛泽东同志说:“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问题在于必须了解论理的认识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表现,对于艺术来说,它不是通过科学结论而是通过形象来进行表现。理性认识的本质是一个,而达到理性认识的方法及其表现形式可以不一样,它可以从具体到抽象,扬弃具体,形成概念或科学结论;也可以从具体到具体与抽象的统一,经过具体与抽象的矛盾运动,保留具体,形成艺术形象。如果形象思维可以不用概念,不经抽象,那么这就等于否认了艺术认识的理性性质,实际上把形象思维只视作感性阶段的东西。而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解决本质问题。
什么是形象思维?所谓形象思维我以为就是围绕着艺术创作,亦即围绕着塑造艺术形象而进行的思维运动,这一思维运动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表象与概念、逻辑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它是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来揭露事物的本质的。
目前,围绕着形象思维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形象思维有没有抽象过程?它和逻辑思维的抽象过程是否相同?在抽象方法上有什么特点?抽象过程的阶段性的标志又是什么?它有自己的什么样的逻辑特性?我以为这些问题就是当前阐明形象思维规律的关键性问题,是讨论的症结所在。要阐明这些问题,非本文作者能力所及,我只想冒昧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目前,围绕着形象思维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形象思维有没有抽象过程?它和逻辑思维的抽象过程是否相同?在抽象方法上有什么特点?抽象过程的阶段性的标志又是什么?它有自己的什么样的逻辑特性?我以为这些问题就是当前阐明形象思维规律的关键性问题,是讨论的症结所在。要阐明这些问题,非本文作者能力所及,我只想冒昧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和学习上课件
通过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实践基础,理性认识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得到 检验和发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是不断转化 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学习获得理性 认识,然后再将它们应用于实践中。
发展。
0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 统一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直接感 知,通常是具体的、形象的、表
面的。
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人们能 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抽象的、概括的、深 入的,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
在联系。
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的转化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学习中的相互促进
01
02
03
0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学习过 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
通过感性认识,学习者可以积 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为理性认
识提供基础和支撑。
通过理性认识,学习者可以深 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指 导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应将感性认识 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发挥各 自的优势,促进学习的深入和
理性认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深入思考和 分析,在实践中,理性认识可以帮助 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为 解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践中,理性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评估风险和机会,制定合理的战 略和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业绩和成 果。
通过推理、判断和归纳,理性认识有 助于我们形成科学有效的方案和计划, 提高实践的效率和效果。
设计中的感性和理性
美术大观ˉ艺术与设计ˉ134提到感性和理性,首先我们要从认知开始说起。
设计师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设计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担负不同的责任,共同支撑着设计。
二者是人类的两种思维方式,在进行设计这一活动时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感性是设计的原动力,赋予设计师创作灵感,使设计作品具有美的形式;理性对设计进行深入的思考,对设计实践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行设计的逻辑推导,使设计活动有章可遵,有法可循。
一、关于感性感性,在《汉语大词典》里这样解释:“外界事物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作用而产生的人对事物持有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是相对于‘理性’的。
感性是作家写作时泉涌的思维构想,是艺术工作者创作的不竭动力,是科学家发现探索的奇思妙想。
感性是人之本性,与生俱来,并随人的不断成长成熟而发展。
”1.感性认识《新华词典》里解释认识,“是认得,相识;懂得,理解;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感受”。
感性认识,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中对外部环境和周围的人等周围事物的感受,它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表面的感受、对常见现象的理解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所形成的一种性情。
感性是人类对外部事物带有某种感情的、长期形成的一种感知。
席勒大师用人格和状态来比喻感性和理性,他认为感性是实在的,而理性只是形式的。
感性的实在体现在它是人类实实在在的感受,是一种长期积累沉淀的结果,理性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经过逻辑思考后得到的,对外部存在事物的形式,进行提炼后,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形式。
2.设计师的感性认识“苹果落地”瞬间在牛顿脑海里闪现的灵感,成为了著名的理论学说地心引力诞生的导火索;女作家乔安娜·凯瑟琳·罗琳在火车上对同一节车厢内的小男孩的形象的联想一发不可收拾,于是产生了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
不难发现,灵感在脑海中瞬间的闪现,是产生创造动力的源泉。
正如著名英国文艺评论家卡菜尔所讲,“匠意的作品是有意识的、机械的,而天赋的作品则是无意识的、有生气的”。
感性抽象与理性抽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红、黄、蓝的构成》,1930年,布上油画。 这幅作于1930年的(红、黄、蓝的构成)是蒙德里安几何抽象风 格的代表作之一。粗重的黑色线条控制着七个大小不同的矩形 ,形成非常简洁的结构。画面主导是右上方那块鲜亮的红色, 不仅面积巨大,且色度极为饱和。左下方的一小块蓝色、右下 方的一点点黄色与四块灰白色有效配合,牢牢控制住红色正方 形在画面上的平衡。
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是风格派 最核心的人物。荷兰人,生于一八七二年,从小就 有天才知名,十七岁就拿到小学绘画教师的资格, 二十岁进入皇家艺术学院深造,才二十出头,就已 成为荷兰新一代的重要画家。从一九一二年开始, 受到立体派画家的影响,抛弃现实世界的复杂枝节 ,回归原始的颜色和线条。
蒙德里安,以其独特的“水平线——垂线”和原色 、非色组合的极简绘画图式,将现代抽象绘画带到 了一个新阶段。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他绘画的核心 倒并不是抽象,而是某种内在的精神性追求。
《灰树》,1912年,布上油画。 画面的焦点是树枝与树枝、树枝与树干以及树与其他物象之间的造型关系。 树撑满了整个画面,树的枝干几乎全部伸展到画框,仿佛画框把树剪切在它 所包围的空间里。树的个别特征已被全然抹去,我们所见到的,是高度抽象 化的图形。深色的枝干在中性的灰、绿色小碎面中依然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 。这是蒙德里安从立体派中获得的新启迪: “克服自然的表现又不违反自然 本身的真实”。
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doc
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篇一: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与理性的区别: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源。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如客户在用理性来对自己利益进行权衡,可以判断客户处于理性状态,这个状态的客户关心的本质就是一个问题:“你给我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当客户进行理性分析的时候,必须要对他的提问进行正面回答,任何的模糊化和无法准确陈述产品利益,都无法赢得客户理性的信任,同时,对于销售人员的重大挑战就在于如何运用理性思考,进行有策略的对话规划,并用感性的方式感染客户,并将客户锁定在感性状态,这当中运用的沟通能力、建立关系能力、为人处世能力无一不是考验销售人员对他人的控制力,这些销售的核心技能可以总结为――在理性基础上的感性能力。
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又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因而感性认识还不是完全的认识。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这表现为二者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另一方面,理性中有感性,理性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也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表达手段。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以及二者关系的交融性。
第四,感性认识如何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是一个随意的主观愿望,而是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1.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因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
感性与理性new
目录
CONTENTS
一 概念辨析 二 辩证关系 三 方法论意义
一、概念辨析
感性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 认识 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一、概念辨析
1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
知觉
表象
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 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 面的直接反映。
事物内部的、本质的 概念、判断、推理 高级阶段
思考题
培根曾说,真正的科学家、哲学家不能像
蜘蛛、蚂蚁,而应该像蜜蜂。运用今天所学 习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谈谈你的感想。
推荐阅读书目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感性材料+理性判断
二、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所产生的理论知识需 要一定的感性经验和感性形象 而具体化,举例或形象的比喻, 常常是使深奥的理论问题变得 具体明晰的重要手段。
二、辩证关系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 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
一、概念辨析
理性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 认识 本质、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一、概念辨析
1 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 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
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体表被覆羽毛的卵生脊椎动物
一、概念辨析
判断 反映事物的属性及其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是什么或者不是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二、辩证关系
坚持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
后者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要解决 的问题。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 其开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2〕科学理论——把真理性的认 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 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3〕真理 和 科学理论 对实践 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3、要提高“透过现象认 识本质〞的自觉性
〔2〕现象不等于本质,本质不等于现象的总和。现象 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多变的,是事物的外部 特征;本质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是事物 的内部联系,现象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必须通 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因此,认为现象的总和构本钱质 否认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是错误的。
例二,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
热现象
热的本质和规律
春夏秋冬冷热变化 摩擦生热 化学反响放热 电器发热
热力学定律— —热是分子的 无规那么运动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例三,在冬天或夏天烈日下,手摸户 外的铁板、石头和木块
现象
冬天感觉铁板最凉,依 次是石头、木块
夏天感觉铁板最烫,依 次是石头、木块
感性认识
本质
温度相同
系 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请思考
认识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但 人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去认识事物 的本质?
目的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 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推动事物 开展。
第三、从认识的作用上看 ,对事物本质规律 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认 识
感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错误的认识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 事物本质的认识
B、感性认识具体、直接,理性认识抽象、间接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根底,并反作用于感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理想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
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是人脑凭借感觉器官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则是人脑在感性材料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只有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一面,而且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趁透,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关系。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的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与实践,在社会时间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
因此,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了,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商品价格---价值规律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真正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坚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
有一则故事叫做“辩日远近”,讲孔子去东方讲学,遇到路旁两个小孩在激烈争论什么,便走上前去看过究竟。
其中一个小孩说:“太阳早晨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第二章 第三讲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三讲《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u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列宁认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对实践是认识之来源的生动展现。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不同阶段。
一感性认识一、感性认识u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u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u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u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一、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硬红甜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苹果(知觉)=红+甜+硬+……二理性认识二、理性认识u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二、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u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例如,中华民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获得认定的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的统称,也是海外华人的统称u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例如,中华民族是一个五千年文明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民族u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例如,已有判断:中华民族没有搞帝国主义的文化基因,也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
新判断:所以,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的民族三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统一的三、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统一的感性认识渗透、统一依赖发展理性认识三、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统一的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两个基本条件:u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u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感谢聆听。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摘要: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是艺术设计在计划与实施阶段主要的思维方式,二者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它们在艺术设计中的有机结合则会提供一种处理理性与感性之间关系的较为正确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理性感性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当谈到理性与感性时,人们很自然就会联系到“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必然发展”:“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等等这一系列的哲学论题。
的确,就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认识必须经历多次反复最终形成无限发展。
同样的道理,作为20世纪新兴学科的艺术设计,其被认识的过程也是必然要经历这种阶段的。
虽然今天它所涵盖的内容及形式应该说已基本完善。
但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所谓的纯艺术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纠葛一直是如何较为正确认识艺术设计所面临的课题之一。
人们通常孤立地看待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认为前者过于理性,是哲学家的思考方式,而后者比较感性,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思考方式。
一些从事设计艺术实践创造的工作者很容易陷入所谓的纯感性的经验思考中去,并且始终把持着这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而津津乐道。
甚至连某些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只是流于表面地利用一些思路不甚清晰的经验或教条来传道授业,而很少能在较深层次去探讨设计艺术在思考与制作过程中的科学因素。
毋庸置疑,这种做法是极其有害的,这种现状是令人担忧的。
因此,本文试图就艺术设计在创造及实践过程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旨在引起对设计思维如何以更科学面貌出现这一问题的关注。
一、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逻辑”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一方面,在传统逻辑影响下,“逻辑”被认为是研究思维的科学。
而在现代逻辑中,它却被普遍定义为研究推理的科学。
事实上,由于传统逻辑把逻辑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混淆了,带有严重的心理主义色彩,因此“逻辑研究推理并且主要是研究推理形式”⑴这一解释则更显得合理一些。
文学的形象性与理性
文学的形象与理性形象,这里是指艺术形象,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以具体生动的富有意义的感性形态来反映生活属性。
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
它与科学活动中的理性概念不同,文学中的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而概念则是抽象的,要求确证、确定或明晰。
如别林斯基所说,“在真正是的作品里,思想不是教条方式表现出来的抽象概念,而是构成充溢在作品里的作品灵魂,像光充溢在水晶体里一般。
”总之,文学是以形象或称艺术形象这一形态存在的。
文学的思理性,是指文学活动必须依赖于理性思索,是一种复杂的理性活动,具体表现为:在创作和欣赏的形象思维中渗透着理性的、抽象的思维,在艺术作品的感性形象中蕴含思理意味。
由于文学以形象形态存在,在文学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
因为,形象往往是直觉在瞬间的领悟,在这里特指审美直觉。
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它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在瞬间瞥见的活生生的景象,正是审美形象。
文学的本质是形象的,表现在文学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存在形式都是形象的。
而这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语言表现的是感性具体的生活。
二是文学语言总是运用各种手段,调动自己塑造形象的潜能,以满足表现具体生活的感性形态的需要。
文学语言要表现的,则是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词语是从若干个别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在保持抽象意义的同时,它又与个别具体的事物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人们理解语词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而这些生活经验总是感性具体的。
文学创作中常见的种种手段,实际上都是为了突出语言具象的一面,从而为表现感性生活,塑造形象服务。
科学语言执著于语言普遍一般的一面,表现抽象的思想,而文学语言则要运用种种手段突出自己具体特殊的一面,以达到表现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的目的。
由于形象就是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感性的生活,因此我们说,文学语言的特性就是它的形象性。
文学是一种艺术形象,但是文学也依靠理性。
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它通常被认为与形象方式相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2004年分析题第34题),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
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
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
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
”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
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答案要点】(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
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
(4分)(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这里所说的理论,就是理性认识。
在高二哲学认识论的教学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一对重要名词。
教育和培养学生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防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的内涵、区别、辩证关系及认识上的误区等问题作一些阐述。
一、两者的内涵与区别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到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在实践中由接触现象(认识事物的现象)到把握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人们在实践中,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反映到人的大脑中来,产生和形成感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形式实现的。
感觉是客观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产生是主体的感觉器官接受来自外界事物的各种状况、属性等信息的刺激,并将客体的信息通过神经传达到大脑的相应部位引起的意识现象,是物质的刺激向意识的最初转化。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它反映的只是一个侧面、一个局部特征,而不是事物的全貌。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高一级的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觉反映。
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感性认识是主体的意识同客体的直接联系,它既不是人脑中先验的东西,也不是客观对象的信息自然而然地流入人脑的结果,而是在主体同客体的实际相互的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补充-感性抽象与理性抽象
具象性
感性抽象倾向于将事物具 象化,通过形象、色彩、 声音等方式来表达对事物 的理解和感受。
情感性
感性抽象强调情感在认知 中的作用,通过情感来感 知和理解事物。
示例
艺术创作
艺术家通过感性抽象的方式,将 现实世界的事物转化为具有情感 和美感的艺术作品。
文学创作
作家通过描述人物的情感和心境 ,将现实世界的事物转化为具有 文学价值的作品。
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理 性抽象思维方式是主要的思考 方式,但也需要感性抽象来提 供灵感和创意。
通过将两者结合,可以更好地 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解决问 题的效率和效果。
实际应用案例
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先通过感性抽 象思维方式构思出创意原型,然后运用理 性抽象思维方式对原型进行优化和完善。
在项目管理中,项目经理可以先运用感性抽 象思维方式对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然 后运用理性抽象思维方式制定详细计划和时 间表。
共同目标
两者都旨在通过提炼和概括事物,以更深刻、更广泛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 推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应用场景
感性抽象
适用于艺术创作、设计、广告等领域,如绘画、雕塑、音乐 、电影等,通过感性的表达方式来触动人们的情感和审美体 验。
理性抽象
适用于科学、哲学、数学等领域,通过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的探究,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和 思维方式。
02
理性抽象
定义
• 理性抽象是从具体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特征或属性,通过逻辑推理和科学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概念和理论的过程。
特点
客观性
可验证性
理性抽象的过程不受主观情感和个体 差异的影响,而是基于客观事实和证 据进行推理和分析。
高三思政选修3逻辑与思维_《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优质学案
第2课时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1.感性具体:(1)含义: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认识对象总是具体的。
这种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2)局限性: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2.思维抽象:(1)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2)目的和内容:①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
②抽象,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
(3)具体过程: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
(4)局限性: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
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思维抽象不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本质和规律或某种共性的反映,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1.思维具体:(1)含义: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意义:①它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
②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1)上升的起点:①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②它能以“胚芽”的形式,包含着研究对象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的形式:
判断
判断是借助于概念,对事物有所肯定或 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水果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推理从事物的联系中,合乎规律的由已有 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弈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 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 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 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
B、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C、理论要要为群众所掌握。 D 、理性认识本身应该是正确的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因为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的发展及 其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还受到人们的实践范围、立场 、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 制。因此,人们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 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才 能达到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
联系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辨证统一
(1)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本身就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 (3)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联系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相对性中包含有绝对的成分、颗粒 真理的绝对性要通过无数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出来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 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 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 对性的统一。从主体对真理的认识和把握的程 度和过程来说,人类获得真理的过程就是由真 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的过程。
审美意象建构的三种方式
审美意象建构的三种方式作者:金艳萍蒋梅花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2年第03期从本源上讲,审美阅读的过程就是意象建构的过程。
这是一个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感性为理性的思维进程,也是一个语言与情感相互涵养、衍生的过程。
建构意象的基本流程是“对象建构—情感移植—意象生成”。
下面,笔者结合具体课例,解析审美意象建构的三种常见方式。
一、基础性建构:化抽象为形象,有情有境化抽象为形象的基础性建构方式,是针对无情无境或情境淡化的文本而言的,如字词的教学或以识字为主的课文教学等。
“字词复习”是湖北名师范平针对一年级上学期字词关键要素而开发的基于游戏的一节审美阅读课。
她将字词关键要素分为偏旁部首、平翘边鼻、“一”字变调、多音字、难记词语、轻声词、对韵、搭配、数量词等9个板块,创设了由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主导的闯关游戏情境,以“汉字迷宫”“冰上汉字”“词语滑雪场”3道关卡,“迷宫里的发现”“冰上射门”“冰壶开‘滑’”“火眼金睛”“雪道挑战”“雪人对对碰”“魔法雪杖变变变”“牵手去滑雪”“复习歌谣”9个游戏项目,开展字词复习教学。
例如,“魔法雪杖变变变”游戏旨在引导学生掌握“云”这个名词的前面可以用哪些修饰语。
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朵眨着眼睛、面带笑容的卡通形象的“云”,它嗲声嗲气地说道:“我是一朵云,我生活在美丽的天空,我最大的本事就是会变。
小朋友,如果你是我,帮我填填看,我会变成一朵怎样的云?”接着,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呈现了一系列“我会变!我变成了一朵云”的训练题。
由于进入了情境,学生说出了很多修饰语,如“我变成了一朵可爱的云”“我变成了一朵柔软的云”“我变成了一朵彩色的云”等。
教师乘势播放轻音乐,与学生一起朗诵下文。
我是一朵会变的云:我变成了可爱的云,我变成了柔软的云,我变成了洁白的云,我變成了奇怪的云,……一朵变成马,送你去远方。
一朵变小床,送你去梦乡。
还有一朵,送给小羊妹妹做衣裳!朗诵结束,“冰墩墩”出场,奖励学生欣赏“自由式滑雪”的视频,帮助学生愉悦身心,扩大生活视野。
高中政治 《逻辑与思维》10.2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精品课件
思维具体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 内涵的科学概念。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 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即使被带到宇宙的边缘,地球的重 力还是会作用到你身上。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议题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3)思维抽象的环节:
③简略化:——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 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
②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在这一发现中,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 运动,进行了提纯。
③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一般来说,落体运动是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 ,要把握自然状态下的落体运动就要考虑阻力因素,相对实际情况,伽利略的落体定律是一种抽象的简 略化表述。
④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伽利略设定的真空状态就是一种理想化的形式。
有一天,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休息,一个苹果从树上 落下,引起牛顿的思索:苹果在空间,哪个方向都可飞 去,为什么偏偏坠向地面,一定是地面和苹果相互吸引, 整个宇宙都会有引力的作用。由此,牛顿发现了万有引 力定律。
议题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3)思维抽象的环节:
①分离:——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任何一种科学认识都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确立特定的研究对象。分离就是暂时
议题: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自由落体运动受着空气阻力因素的干扰,人们直观看到的现象是重物比轻物先 落地,因此,亚里士多德作出了重物比轻物先落地的结论。人们也因此没有认清楚落体运动的规律。在伽利略时代, 人们还无法用物质手段创设真空环境来从事落体实验,伽利略就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 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从而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 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感性到理性化抽象为形象
例谈图形化编程与 C++代码语言互动教学
有学者校是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奥赛基地学校,参与信息奥赛培训和学
习的学生很多。
有学者们也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开展了小学生 C++编程社团
等活动。
信息学编程从内容看,是通过计算机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主要
训练学
生的数学算法和程序设计能力。
C++语言作为一门编程语言,它有很多优点,
有严谨的结构,很强的逻辑性,是一种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能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编程思想和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小学身心发展的特点,对抽象的思维
有一定的难度。
有学者在辅导 C++程序设计社团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代码的使用不容易掌握,逻辑思维能力难于顺利形成,程序算法设计困难较大,如果学习形式有
些单一,有时学生兴趣不浓,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Scratch 编程最大的优点是把编程图形化,易于理解,可采用拖曳、组合
的方式来设计程序,能及时把有学者们的创意思考呈现出来,让学习变得更有
趣味、更轻松,学习效果也更理想。
通过思考和实践,有学者把 C++语言中难于理解的部分通过 Scratch 编程
对比教学,帮助理解,取长补短,让抽象思维转变成形象思维,让程序直观化,促进学生对程序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一、用 SCRATCH 迷宫游戏程序,引导 C++ 基本结构学习。
C++程序设计主要有三种基本结构: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
顺序结构比较直观,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执行,比较好掌握,选择结构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有学者用 scratch 设计游戏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见下图:
图 1
有学者先把游戏程序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玩一下,再谈谈体验。
学生通过试玩发现只能沿着①→③→⑤线路走才能成功。
如果碰到游戏中的障碍物就会出现一种结果,如果没有碰到就会一直走,如果顺利通过就会庆祝成功,如果碰到黑色的边线,就会回到了原点。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路线图:小猫从起点到终点的路有时只有一条,行进过程中有时路有好几条,在每一个分岔口,都要进行选择,只有选择正确,才
能到达终点。
还有小猫在走迷宫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进行判断,像这样的程序设计中就可以采用“选择结构”,还被称为“分支结构”。
而在 C++语言中有学者们可以用“if(条件表达式)then 语句 1else 语句2” 语句来实现。
下图是 Scratch 程序与 C++程序语句,如图 2,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
if
条件表达式
语句 1
else
语名 2
图 2
通过两种图形对比,让学生知道“if (条件表达式) 语句 1 else 语句 2”意思是“如果条件成立,执行语句 1,否则就执行语句 2”,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的正确理解,学习效果也就好了。
下图是学生设计的模拟机器人沿线走程序(图3)。
图
3 模拟机器人沿线走
If (a>b)
cout<<”a=”<<a,<<”b=”<<b;
{ t=a;
a=b; b=t; Cout<<”a=”<<a<<”b=”<<b;
二、用 Scratch 设计交换变量程序,助力理解 C++复合语句。
C++中复合语句是以 { 开始,以 } 结束,中间可以包含若干个语句的语句组。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有学者用 Scratch 设计比较两个数大小,输入两个数,将大的数暂存在变量 a 中,小数暂存在变量 b 中。
学生在 c++学习时初次接触这种复合语句,容易搭错,于是有学者借助 Scratch 程序图和 C++代码图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
如下图:
Else
图 4
从上图对比可以看出,c++中的各个语句和 Scratch 中的各语句一一对应, 比较方便理解。
三、灵活运用 Scratch 循环结构,增强 C++程序循环结构效益。
循环结构在编程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它有三种方式:FOR 、while 、do while ,也是 C++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
为了更好地学习循环结构,有学者从童话故事入手,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在程序中用顺序结构和循环结构 进行对比学习,启发学生对重复执行的问题,学会利用循环的方式进行解决,
对于像累加求和、求积等较复杂点的问题时,就要利用循环结构,学生初次接触时很难理解,有学者借助 Scratch 软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1、用 scratch 程序建立直观的程序助理解。
如要求一百内的累加某数值求和,有学者用 do 型循环语句的 C++代码和 scratch 程序对比进行教学。
如
{
X:=2;
s:=0;
While (x<=98 )
{ S:=s+
x;
X:=x+4;
} }
下图:
图 6
参照图形化的 Scratch 程序,帮助学生理解 c++程序中 do 循环是先循环后判断,“While (x<=98) ”相当于 Scratch 语言中
,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条件语句的认识。
接着有学者再继续带领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如果条件满足(即为
真),重复执行循环后面的语句,如果条件不满足(即为假),当型循环结束,执行 while 后面的语句。
这样程序就会不断重复运行,在程序中 x 每次加4,s 每次把计算结果进行累加。
X 是步长计数器,S 是求和累加器。
利用形象直观的积木脚本与抽象的文本脚本进行对比进行理解学习,孩子对循环结构就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可以顺利地学习更多更深的循环结构知识。
2.利用表格和程序设计流程图帮助学生学习循环结构知识,。
如下图:
开始
X:=2
S:=0。
:
x 2 6 10 14 18 (98)
s 2 8 18 32 50 1250
图 7:表格记录算法的实现
图 8:流程图引导算法实现过
3、上机验证两种软件编写程序的正确
性见下
图
图 8:Scratch 一步一步验证
9:用 C++ 程序进行验证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化程序,再到 C++代码程的编写,通过上机验证,把抽象的思维加以形象化,使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维,使学生的编程能力得到正常的发展。
这样,C++语言中 DO 型循环(do while)语句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实现。
如下图:
图 10:DO 型循环 C++与 Scratch 对照图小学生在学习计数 for 循环也有一定的困难,有学者便用 Scratch 软件编{ i:=
2;
sum:=0;
Do
{ Sum:=sum+i;
i:=i+4; }
While (i>=98)
}
好的程序,帮助学生能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感性的认识,再利用表格和程序流程图逐步提高到理性的理解。
表格记录算法的实现
图 12:流程图引导算法实现过程
通过对比方法的学习方法,两种编程方法相互促进,使学生的编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4.巧用模块迁移知识,加深 C++函数等知识程序模块的理解。
程序中的较长的代码可以采用模块化的子程序,也就是把一个大程序分解为苦干个模块,有一个模块作为主程序模块,其余为子程序模块,程序在运行时,主程序可以调用子程序,这样的程序容易编写,具有很强的可读。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有学者借助 Scratch 中的制作新的积木编写了一个哥德巴赫猜想的程序来帮助学生学习 c++中函数类的知识。
见下图:
图 13:子程序
图 12 主程序
语句 1
语句 2 语句 1
…
语句 2
调用子程序 1
…
语句 n
调用函数子程语句 n+1 语句 n
… 返回到主程序
图 14 分析主程序模块调用子程序模块过程
图 15:哥德巴赫猜想 C++程序图
函数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