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耐量的评估及其在心脏康复中的意义
心脏康复患者的护理

57医药健闻心脏康复患者的护理王梦琦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广州 510000)对其他危险因素的有效干预,降低疾病复发的可能。
心脏康复的3个阶段住院期住院期间的心脏康复护理重点在于自我护理。
减少绝对卧床时间,从病床四肢被动到主动活动的过渡,结合患者的实际康复情况与进度决定并调整运动处方,期间严格遵守适应证与禁忌证;康复运动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全程陪同,准备好应急药物与设备,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出院早期该阶段主要强调运动护理与健康教育护理。
进一步强化住院期间的自我护理观念,并将运动充分融入日常生活中,消除吸烟、不良饮食习惯等危险因素;健康教育护理主要结合患者实际康复情况进行一对一教育咨询,内容以运动训练、饮食管理、心理疏导、安全控制、压力管理与职业恢复为主,医务人员与护理人员全程参与,保证护理效果。
恢复阶段该阶段的患者已经能够初步掌握行为动作。
而时间与护理效果呈正相关关系。
心脏康复患者的护理方法运动护理运动护理是心脏康复患者护理的核心,分期护理目标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院内康复:减少绝对卧床带来的不利影响,运动能力达到三级运动耐量,能够适应家庭生活。
第二阶段为院外早期康复: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轻度家务劳动及娱乐活动,运动能力达到六级运动耐量,提升生活质量。
第三阶段为院外长期康复:控制危险因素,改善或提高体力活动能力和心血管功能,恢复发病前的生活和工作。
在患者病情稳定,无胸痛、无新发生的心衰现象、无新心律失常现象后开始运动护理。
基本内容包括:(1)关节运动训练。
原则上要以近位关节到远位关节,但上肢活动会影响胸口切口,因此要引导患者从下肢远端开始运动训练。
最开始的活动量与动作尺度不宜过大,以患者无疲劳感为宜。
如下肢有输液时,不宜做关节运动。
(2)呼吸运动。
在患者脱离呼吸机后,为预防肺部感染和肺不张,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58医药健闻要进行适当的呼吸运动和咯痰训练,运动方式主要为深呼吸、吹气球、呼吸训练器辅助呼吸等。
6min步行试验在心肌梗死后心脏康复中的作用

umnz c2 n ∞ 2 nnd E , ncnf Med]=c 聊 % z.7, .12 胁 .2o08
6 min步 行试 验在 心 肌梗 死后 心 脏 康 复 中 的作 用
曹军松 (辽 宁省 营 口市 中心 医院心 内一科 辽 宁 营 口 115003)
【摘要 】 目的 利用 6 min步行试验 (6MwT)来训练心肌梗 死恢复期 患者的运动耐量 ,评估预后 。方 法 将 80例 心肌 梗死后 4周 的患者分成 两组 。A组 40例 ,每周接 受 2次 6MwT训练 ;B组 40例 ,进行 日常 活动 ;随访 6个 月,观察 两组 患者的 6MwT和再住院率。结果 6个 月后 ,接 受训 练的 A组患者 6 min步行距 离(480±36 m)较训练 前(380±26 m) 有显 著增加 (尸 <0.o01),B组在试验前后 6MwT无显著差异。6个月后 B组再住 院率(30.0% )高于 A组(8.0% )(P <0.001)。结论 6MwT训练对 心肌 梗死后 患者的康复有重要 的作 用 ,能增加心 力衰竭 患者 的运 动能力 ,改善心脏功
果显示该运动在恢复心功能方面有重要意义 ,现报道如下 。
2.1 6Mwr距离 比较 A组 在试 验前 6MwT为 380±26 m,接
1 资料 与方 法
受训练后 6MwT为 480±36 m,试 验前后 差异有 统计学 意义 (JP
1.1 一般资料 80例心肌梗死后 4周 的患者 [心功能纽约 心脏 <0.O5)。B组在试验 前 6MwT为 382±23 m,试验后 6MwT为
40例平均年龄 60±5岁 ;男性 25例 ,女性 l5例 ,NYHAⅡ级者 l9 例 ,再住院率 8.0% ,B组 的再住院 12例 ,再住院率 30.0% 。A组
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研究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系统中最复杂、最普遍、最古老的一组临床表现,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大血管疾病均可引起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其5年的生存率和恶性肿瘤相当。
对于心衰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患者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更重要的是要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让其平稳地回归家庭和社会,所以,要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综合的心脏康复,包括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监测、一般药物治疗、患者教育、定期门诊复诊以及运动康复等。
其中,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是心力衰竭治疗的主要目标。
一、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心力衰竭病人有明显的疲倦、呼吸困难等表现,所以他们所能承担的运动负荷通常较小,即便接受了强化的药物治疗,也常常无法得到彻底的改善,生活品质有明显的下降。
而运动康复能显著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改善病人的运动耐力,可以缓解或消除呼吸困难和疲倦,运动耐力的增强能够改善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缓解压力,改善整体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耐力锻炼可以提高心脏病人的有氧代谢能力15~30%,而锻炼是改善病人身体状况的最好方法。
Belardinelli等在一个以缺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为对象的随机控制试验中,发现经过2个月的锻炼,病人的心脏缺血和舒张性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Hambrecht和他的同事们的调查表明,运动训练使患者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峰值心排血量也增加,但是,更多的是由于周围的血液循环后的压力而导致的。
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持续的运动中,左心房重塑可以被扭转,并且在心脏收缩及舒张的后期体积会有明显的降低,同时增加左室射血分数。
通过对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运动恢复,能有效地改善通气量与CO2排放的不正常联系,改善整体的通气效果,缓解病人的呼吸障碍等。
二、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2013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学会(ACCF/AHA)成人心力衰竭诊治指南》建议,对于心力衰竭稳定的心力衰竭患者,可以选择进行运动康复,主要适应症为:稳定性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心力衰竭治疗稳定后3~4周,以及能够进行体育锻炼等。
运动耐量的影响机制和运动训练的保护作用

运动耐量的影响机制和运动训练的保护作用曹轲;李学宇;郭丽君;高炜【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年(卷),期】2016(8)8【摘要】近年来,运动缺乏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行为危险因素。
运动耐量下降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首要症状。
影响运动耐量的机制包括中心机制和外周机制。
运动训练在提高患者运动耐量的同时,对于延缓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均具有显著意义,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下降的射血分数,对于健康人群同样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意义,并被写入了指南和共识。
因此,对运动训练进行量化、个体化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主要就运动耐量的影响机制及运动训练对机体的保护作用进行简要阐述。
【总页数】3页(P42-44)【关键词】运动耐量;运动训练;心血管疾病;血管疾病患者;疾病危险因素;射血分数;行为危险因素;缺血再灌注损伤;运动试验;骨骼肌纤维【作者】曹轲;李学宇;郭丽君;高炜【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卫计委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73【相关文献】1.门诊运动训练和居家运动训练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中低危患者运动耐量影响研究 [J], 陈慧;刘月;马淑梅;杨智勇;贾晨红;李晓东2.运动平板训练对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J], 朱慧; 肖青叶; 谢剑; 王方芳; 李蓬3.心脏康复联合运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脏储备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J], 张静;霍仙娜;焦傲4.个体化运动康复训练对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 [J], 许云耀;黄世安;陈友莲5.个体化运动康复训练对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 [J], 许云耀;黄世安;陈友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脏康复之心功能评定

操作方法与步骤
• 受检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肱动脉中段放于同心脏等高的位 置,将血压计袖带缚于上臂,袖带下缘在肘窝上2-3cm处, 将听诊器放于袖带下缘肱动脉搏动处。
• 向袖带内充气,边充气边听诊。当肱动脉搏动声消失后, 继续打气使汞柱再升高20-30mmHg,缓慢放气。
• 当开始听到第一声动脉搏动声时,血压计上所表示的压力 数字即是收缩压;取动脉音消失时的压力值为舒张压。
电解质异常
有症状的严重主动脉狭窄
严重的高血压
未控制的有症状的心力衰竭
每搏量↑ 心率↑
心脏氧转运 功能低下
气体交换↑ 呼吸频率↑
氧交换能力
下降
30
常用设备
运动试 验常用 的设备
31
两种记功器的比较
优点 缺点 强度
自行车记功器
固定跑台
价格低 占地面积小 试验时上体固定易于测定 指标 比较安全
全身活动,容易测得最大强度 ;运动方式自然;受试者不可 自行改变运动强度;可直接得 到F.C.的MET值;可供儿童测 试。
心肌灌注显像、冠状动脉造影 血液生化指标:血常规、尿常规
血糖(空腹、口服糖耐量试验)、 血脂四项(TG、TC、LDL-C、HDL-C)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脂蛋白、肝肾功能指标
2024/1/17
BMI超重、体脂%>30%、中心肥胖、血脂超标、
hs-CRP高、服药未见好转
12
提纲
• 心血管评定 –心率 –血压 –心电分级运动试验 –心肺运动试验
心脏康复之 心功能评定
2024/1/17
1
学习目标
• 掌握心肺运动试验的概念、相关术语、基本测试流程。 • 熟悉心肺运动试验的设备、方案、心功能分级。 • 了解评定指标及意义。
运动耐量的评估及其在心脏康复中的意义

3 深入研究运动耐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目前运动耐量评估的标准尚未统一,需要进一步研究和 制定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估标准。
4 提高公众认知度
目前运动耐量评估的标准尚未统一,需要进一步研究和 制定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估标准。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心肺运动试验通常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通过逐渐增加运动 负荷,如功率车或踏步机,来评估心肺功能和代谢指标,如 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通过分析这些指标 的变化,可以评估个体的运动耐量水平。
六分钟步行试验
总结词
六分钟步行试验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估运动耐量的方法,通过测量个体在六分钟内能够走过的最大距 离来评估其运动耐量。
情况。
调整康复方案
根据评估结果,对运动康复方案进 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康复 需求。
预防复发
通过监测运动康复的效果,及时发 现潜在的问题和复发迹象,采取相 应的措施,预防心脏疾病的再次发 生。
04
运动耐量评估在心脏康复中的意义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通过评估患者的运动耐量,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 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 划。
运动耐量评估的结果可以作为制 定康复训练计划的重要参考,帮 助患者逐步恢复体力活动,提高 生活质量。
促进健康管理
运动耐量评估能够提高患者对自 身健康状况的认识,促进患者主 动参与健康管理,预防心血管疾 病的发生。
01
评估心脏功能
运动耐量评估能够通过检测心肺 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等指标, 全面评估心脏功能,为制定康复 计划提供依据。
重要性
运动耐量评估可以反映个体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是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和康复效果的重要 指标。通过运动耐量评估,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
心肺运动试验在慢性心力衰竭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心肺运动试验在慢性心力衰竭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唐毅;柳志红;黄智伟;王勇【摘要】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 can evaluate the functions and reserve capacities of multiple organ systems, for example,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lung and skeletal muscle system, through measuring the body’s reaction to exercise. The test shows unique advantages, especially in objective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for functional status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is paper, we mainly introduced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major indices of CPET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心肺运动试验通过测定机体对运动的反应,可以评估包括心血管、肺、骨骼肌等多系统的功能和储备,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功能状态及预后能够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估,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重点阐述心肺运动试验主要指标的意义及其在慢性心力衰竭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192-195)【关键词】心肺运动试验;心力衰竭;临床应用【作者】唐毅;柳志红;黄智伟;王勇【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肺血管病中心,北京 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肺血管病中心,北京 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肺血管病中心,北京 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肺血管病中心,北京 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临床上,左室射血分数(LVEF)、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脑钠肽(BNP)等指标对左心衰竭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提供了客观有效的证据,但其多反映静息状态下心脏功能。
心功能分级及其指导意义

心功能Ⅲ级床边站立8,0下% 床洗脸,自行更衣,坐位人便;廊内每次步行100
m,每日2次,院内步行250 m,每日2次;上楼梯一段,每日2次。应注意有无头 晕、胸闷、心悸、气急等危险情况。
70%
心功能Ⅱ级步行500 m ,每日2次,上一层二段楼梯,每日2次,基木生活
床边站立,移步,扶持步行练习,
逐步过渡到反复床边步行,室内步行, 100%
在日常生活活动方面,帮助床边进餐,坐椅,上厕所,坐式沐浴到患者自行顺利完成。
80%
心功能Ⅳ级者:绝对卧床休息。
1~2 d病情稳定后以被动运动方式活动各关节,
70%
逐步过渡到床上主动活动,
再过渡到帮助下床坐直背扶手椅,逐步增加时间。
相对禁忌症:
静息状态下心率超过120次/分
收缩压大于180mmHg
舒张压大于100mmHg
vs
使用范围
• 测量中到重度心脏疾病患者对 医疗干预的反应
• 主观感觉与客观感觉相结合, 安全简单易行
• 可用于心衰治疗效果评价及预 后估计
心力衰竭分期
2001年提出,是以心衰相关的危险因素、心脏的器质性变化及功能 改变、心衰的症状等为依据将心衰分为两个阶段和四个等级。
1.以患者的主观感受为 依据,简单易行 2.临床应用最广 3.指导性强
个人主观性:
vs
医生对心功能分级的判断 易受个人经验等因素影响,
个体差异性:
患者对自觉症状的感受, 受到精神波动、耐受性及 敏感性等因素影响
心功能分级
随着现代化医疗的推进, 简单、便捷、准确的疾 病检测与诊断技术和方法 成为新的医疗发展趋势, 并不断推动着医学研究的 进步与发展。心功能的早 期准确评估对于判断病情、 指导治疗、评估预后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洛克心血管康复教科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
精选课件
8
运动耐量的评估方法(二) 运动试验:间接评估运动耐量
*(m/h)表示英里/小时,1英里=1.61千米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卫生部
精选课件
• 根据运动的坡度和 速度间接估算得出 运动耐量METs值
9
运动耐量的评估方法(三) 使用METs评估问卷:快速测定运动耐量
4个步骤
❹❸
内呼吸
❷
❶
外呼吸
心肺运动试验的原理及其解读。中文翻译版. 科学出版社
精选课件
5
运动耐量的评估方法(一) 心肺运动试验:测定运动耐量的金标准
• 采用平板运动或踏车试验 • 受检者按照适当的运动试验方案
进行运动,连续进行气体采样和 分析及心电图监护,在每阶段记 录结果 • 计算受检者的最大/峰值耗氧量
• 通常以 VO2 peak代替VO2max
精选课件
7
运动耐量的表示方法
• 最大/峰值摄氧量:是运动耐量最直接、最精确的表达方 式,表示为绝对值L/min,相对值O2/kg/min。
• 代谢当量(METs):是运动强度的一种衡量单位。 1MET=3.5mlO2/kg/min,为40岁70kg体重正常成人坐位安 静状态下的代谢率。试验中测得的耗氧量可换算成相应的 MET值的倍数,是运动耐量简便的表示方法,更便于临床 使用。
患者预后的影响
精选课件
16
Myers J, et al. N Engl J Med. 2002;346(11):793-801
运动耐量是IHD患者预后的最强预测因子
N=6213,因临床原因进行过运动平板试验者,其中3679例心血管病患者,平均随访6.2年,评估运动耐量对患者预后 的影响,将运动耐量5分位中最大的亚组作为参照,相对死精亡选风课险件为1,其余各亚组与其进行对比计算相对死亡风险 17 Myers J, et al. N Engl J Med. 2002;346(11):793-801
运动耐量的评估 及其在心脏康复中的意义
精选课件
1
主要内容
• 运动耐量的定义及评估方法 • 运动耐量在心脏康复中的意义 • 提高运动耐量的方法
精选课件
2
何为运动耐量
• 运动耐量是指身体所能达 到/承受的最大运动量
• 运动指的是有氧运动 • 进行运动时,当心率达到
最大心率的50%-90%
人体运动需要ATP提供能量,ATP可以由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合成 而有氧代谢需要氧气参与合成ATP,但是能够长时间进行 一般认为,运动中消耗的ATP以精有选课氧件 代谢产生为主的就是有氧运3 动
AMI,PCI或 CABG后无合并 心源性休克或心
力衰竭
AMI、PCI或 CABG后合并心 源性Hale Waihona Puke 克或心力衰竭心理障碍
左心室射血 分数
无心理障碍( 抑郁、焦虑等
)
>50%
无严重心理障 碍
运动耐量是影响IHD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 因素
精选课件
18
Myers J, et al. Am Heart J. 2001;142:1041-6
运动耐量是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的重要 依据
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
危险 运动或恢复期症状 分层 及心电图改变
低危
运动或恢复期无心 绞痛症状或心电图
缺血改变
中危 高危
14
运动耐量在心脏康复中的意义
• 进行危险分层 • 日常生活指导 • 制定运动处方 • 疗效评定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精20选13课;4件1(4):267-275
15
运动耐量是IHD患者预后的最强预测因子
生存率(%) (心血管病患者)
随访时间(年)
N=6213,因临床原因进行过运动平板试验者,其中3679例心血管病患者,平均随访6.2年,评估运动耐量对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卫生部
精选课件
6
最大摄氧量(VO2max)/峰值摄氧量(peak VO2)
• 人体在极量运动时最大摄氧能力,代表供氧能力的极限水 平。当运动负荷增加而氧的摄入量(VO2)不再增加而到达一 个平台阶段,此时的VO2即为VO2max。
• 实际测试中,有些受试者不能达到最大的运动状态而无平 台出现,此时的VO2max被称为峰值摄氧量(peak VO2)。
中度运动(56.9METs)或恢复期 出现心绞痛症状或
心电图缺血改变
低水平运动 (<5.0METs)或恢复 期出现心绞痛症状 或心电图缺血改变
心律失常
无休息或运动引 起的复杂心律失
常
休息或运动时未 出现复杂室性心
律失常
休息或运动时出 现的复杂性室性
心律失常
再血管化后并发 症
AMI溶栓血管再 通,PCI后I或 CABG后血管再 通且无合并症
运动耐量的决定因素
心脏泵血能力
运动耐量
肺通气换气能力
骨骼肌运动能力
Fletcher GF, et al. Circulation. 1990;82:2286-2322
精选课件
4
运动时的外呼吸与内呼吸藕联
QCO2 线粒体
QO2
CO2的产生
肌肉
O2的消耗
CO2流
心脏血流
O2流
呼气
肺
吸气
VCO2 VO2
波洛克心血管康复教科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
精选课件
12
健康成年人的平均运动耐量
年龄 20-29岁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60-69岁 70-79岁
男性
12METs 12METs 11METs 10METs 9METs 8METs
女性
10METs 10METs 9METs 8METs 8METs 8METs
精选课件
10
Myers j, et al. Am Heart J 2001;142:1041-6
主要内容
• 运动耐量的定义及评估方法 • 运动耐量在心脏康复中的意义 • 提高运动耐量的方法
精选课件
11
运动耐量所蕴含的意义
运动耐量反映心、肺、骨骼肌的整体功能
心脏泵血能力
运动耐量
肺通气换气能力
骨骼肌运动能力
Fletcher GF, et al. Circulation. 1990;82:2286-2322
精选课件
13
IHD患者运动耐量显著下降40-60%
1. Grigaliuniene A, et al. Hellenic J Cardiol. 2013;54:107-118精选课件 2. Kinnard DR,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1988;12(3):791-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