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含答案(1)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含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繁盛李娟①我常常想,一百多年前,最早决定定居此处的那个农人,一定再无路可走了。
他一路向北,在茫茫沙漠中没日没夜地跋涉。
后来走上一处高地,突然看到前方视野尽头陷落大地的绿色河谷,顿时倒落在地,痛哭出声。
②他随身带着种子,那是漫长的流浪中唯一不曾放弃的事物。
他以羊肠灌水,制成简陋的水平仪勘测地势,垦荒,开渠。
在第一个春天的灌溉期,他日夜守在渠边。
每当水流不畅,就用铁锨把堵塞在水阀口的鱼群铲开。
③那时,鱼还不知河流已经被打开缺口,更不知何为农田。
它们肥大、笨拙,无忧无虑,争先恐后涌入水渠,然后纷纷搁浅在秧苗初生的土地上。
秧苗单薄,天地寂静。
阳光下,枯萎的鱼尸银光闪闪,像是这片大地上唯一的繁盛。
冬天,河面冰封。
人们凿开冰窟,将长长的红绳垂放水中。
虽然无饵无钩,仍很快有鱼咬着绳子被拖出水面。
它们愤怒却迷惑。
世界改变了。
④春天,鱼群逆流产卵。
鱼苗蓬勃,河流拐弯处的浅水里,如堆满了珠宝,璀璨耀眼。
若在此处取水,一桶水里有半桶都是细碎小鱼。
人们大量捕捞小鱼,晾干,喂养牲畜。
牲畜吃得浑身鱼腥气。
冬天,牲畜被宰杀炖熟后,肉汤都是腥的。
世界改变了。
⑤鱼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
耕地不断扩张,沿着唯一的河流两岸上下漫延。
才开始它们如吸吮乳汁般吸吮河流,到后来如吸吮鲜血般吸吮河流。
再后来,河流被截断,强行引往荒野深处。
在那里,新开垦的土地一望无垠。
无论在种子播下之后,还是农作物丰收之时,那片土地看上去总是空旷而荒凉。
而失去水源的下游湖泊迅速萎缩,短短几年便由淡水湖变成咸水湖。
从此,再也没有鱼了。
世界改变了。
⑥又过去了很多很多年,我们一家才来到这里。
我们面对的又是一片逾万亩的新垦土地。
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
路也是新的,水渠也是新的,仿佛一切刚刚开始。
只有那条河旧了,老了,远在数公里之外。
河床开阔,水流窄浅。
而鱼又回来了。
2020-2021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及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燕子的选择秦羽墨①燕子来的时候,村庄早就忙开了,犁田翻地,一派热闹景象。
谁也不知道它们具体什么时候来的,当我们注意到燕子时,它们已经布满天空。
②南风和煦,春光大好,燕子成排站在电线上,交头接耳一番,而后商量好似的,突然飞起,一个个好生自在。
它们飞得不像夏天那么高,而是贴着地,好像对地上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
别说是它们,就连每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忍不住多看几眼这满目的新鲜。
绿色铺满大地,有另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使人们内心变得丰茂而蓬勃。
③我发现刚来时燕子并不急着安家,而是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成天以野地为家,像贪玩的孩子,将足迹印遍村庄的各个角落。
燕子不会随随便便把家安在哪里,它们非得绕梁三日,经过细心查看和选择,在心中衡量比对一番,看看这个家是否结实稳固,这家人是否诚实可靠,是否值得跟他们一起风雨同舟。
④不知为何,所有燕子都觉得我们家不值得托付终生,我们家搬到村口好几年了,也不见有燕子来筑巢。
这件事很令我想不通,怎么说新屋也比以前奶奶家的老屋结实多了,屋前的树渐渐成荫,而且又在村口,按理说它们不可能视而不见的,奶奶家的旧堂屋有三窝燕子,我们家这么多年却连一窝也没有,燕子好像把我们一家人给遗忘了。
这件事不单令我烦恼,父亲也担心起来,照传统说法,燕子是否前来筑巢,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
起初他以为屋才新修,燕子们还不熟,过一两年就会来,然而五六年过去了,依然空空如也。
燕子并不是没来看过,每年春天有好多成双成对的燕子在家门口飞来飞去,左右徘徊,可最后过家门而不入,只惆怅地望一眼便转身而去,有的飞了很远还忍不住不停回眸,遗憾得很的样子。
⑤到底是什么让它们望而却步?又是什么让它们觉得遗憾呢?一对燕子来了,发现这里没一点前辈的痕迹,于是就以为不可靠,而后来的燕子也都人云亦云?我不相信燕子会像人一样刻薄,村里总要修新屋,每座新屋也总要有第一对新燕前来安家。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1)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说“冬”富丽四季更迭,岁月流转,在经历了春的烂漫、夏的热烈、秋的浓情之后,我们又将迎来冬的凛冽。
“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
”冬的意象之于我们,总是伴随着白雪、严寒。
然而,“冬”字最初的含义,却跟冬天并无关联。
“冬”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像是在丝线或绳索的两头各打一个结,表示两个端点。
因此,文字学家们普遍认为,“冬”是初表示终结、终了等意思。
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
”大意是说,暴风不会持续一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
在这里,“冬”表示的就是终了、贯穿始终的意思。
顺便插一句,在绳索上打结这种做法跟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有关。
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在文字产生以前,“结绳”是人们用以计数或者记录重大事件的一种原始方法。
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曾使用过类似的方法。
而在汉字中,除了“冬”以外,十,廿,卅等字很可能也都保留了结绳记事的印记。
比如说“十”,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最初就是用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的方式表示数字“十”。
“冬”字本来的意思是终结、终了,而冬季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也是一年的末尾,因此,当四季的概念产生以后,“冬”这个字形就被用来表示“冬季”了。
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言“冬,四时尽也”,显然针对的是“冬”作为季节名称的用法,而非它的最初含义,这一点值得注意。
“冬”被用作季节名称之后,人们在原字形上添加“糸”构成“终”字,以表示“终结”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在有的版本的《老子》中,“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中的“冬”被直接写成了“终”。
当“冬季”成为“冬”的基本含义之后,其字形也沿着这一脉络继续发展。
“冬”的金文形体中增加了“日”,像是“日”被覆盖住了,意味着阳光不太温暖,借以强化“冬”的含义。
而“冬”的小篆字形,则去掉了“日”,在下面增加了。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块红布游睿起风了。
小伙抬头望了一眼天空,一团乌云正缓缓靠近,天色阴沉下来。
小伙加快了步伐,沿途的柳树、房屋,纷纷被小伙抛在了身后,穿过青石板的小巷,在大杨树下,一边努力掩盖自己的喘息声,一边喊道:红儿,红儿。
小伙的嗓音穿过杨树的树梢,飞向树下那三间瓦屋。
一条小花狗翻滚着扑倒到小伙脚下,一边欢快地摇着尾巴一边用嘴撕扯小伙的裤腿。
小伙摸了摸小狗的头,继续喊着,红儿,红儿。
风掠过树梢,小伙看见,杨树的枝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布,绿的、黄的、红的,整块整块的布,像飞天仙子身上的彩缎。
小伙笑了笑说,我知道你在生我的气,我手机没话费了,这不一放假,我就赶过来了。
又一阵风吹了过来。
小伙狡黠地笑了一下大声喊道,起大风了,你就不怕风把布刮跑了么?这时门咯吱一声,一辆轮椅出现在门口。
轮椅上的姑娘黑发如瀑布,她低着头,双手缓缓转动着轮椅。
小伙赶紧上前,推着轮椅后面的扶手。
姑娘转过身,眨了眨葡萄一样的眼睛,然后用力地将小伙的手从扶手上甩开。
这是怎么了?小伙赶紧绕到姑娘身前,半蹲下身子,望着姑娘略显苍白的脸。
姑娘别过脸,不看他。
小伙慌忙取下背包,迅速取出一块巧克力说,专门给你买的,算我赔个不是。
姑娘却把脸别得更远了,轮椅也跟着转动起来。
小伙起身去看姑娘的脸,他顿时愣住了。
哭了?怎么了红儿?谁欺负你了?小伙手足无措。
姑娘啜泣着,轻声说,你走吧,不要来了。
为什么啊?小伙抓了抓自己的头发说,都怪我的破手机,我真不是故意不联系你的。
姑娘抬起手拭了一下眼睛说,不是这样,是我们真的不合适。
小伙重新蹲下身子说,又来了,又听谁说了什么不是?小伙说,这样的话,你早点给我起来,轮椅让给我。
胡说什么啊?姑娘连忙打断小伙的话。
哎哟!小伙又狡黠地眨了一下眼睛,佯装痛苦地蹲下身子。
姑娘迅速用双手撑起身子,差点从轮椅上站了起来。
怎么了?小伙指了指心口说,这里,这里让人给弄疼了。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1)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昏无下落鲍尔吉·原野是谁在人脸上镀上一层黄金?人在慷慨的金色里变为红铜的勇士,破旧的衣裳连皱褶都像雕塑的手笔;人的脸棱角分明,不求肃穆,肃穆自来,这是在黄昏。
小时候,我无意中目睹到了黄昏。
感受到那离奇的光从红里变出诡异的蓝。
红里怎么会生出蓝呢?它们是两个色系。
玫瑰红诞生其间,橘红诞生其间,旋生旋灭。
这是怎么啦?西方的天空发生了什么?我结结巴巴地问大人,那里发生了什么?大人瞟一眼,只说两个字:黄昏。
自那时起,我得知世上还有这两个字——黄昏,并知道这两个字里有忧伤。
我盼着观黄昏,黄昏却不常有。
多云天气或阴天,黄昏就没了下落。
我站在我家屋顶看黄昏。
西方的天际在柳树之上烂成一锅粥,云彩被夕阳绞碎,红云有如在烈火中逃窜的野兽,却逃不出西天的大火。
太阳以如此大的排场谢幕,它用炽热的姿态告诉人它要落山了。
人习以为常,不过瞟一眼,名之“黄昏”。
而我心里隐隐有戚焉。
假如太阳不再升起,全世界的人会在痛哭流涕中凝视黄昏,每日变成每夜,电不够用,煤更不够用,满街小偷。
黄昏里,屋顶一株青草在夕照里妖娆,想不到生于屋顶的草会这么漂亮,红瓦衬出草的青翠,晚霞又给高挑落下的叶子抹上一层柔情的红。
草摇曳,像在瓦上跳舞。
原来当一株草也挺好,如果能生在屋顶的话,是一位在夕阳里跳舞的新娘。
地上的草叶金红,鹅卵金红,土里土气的酸菜缸金红,黄昏了。
我在牧区看到的黄昏惊心动魄。
广大的地平线仿佛泼油烧起了火,烈火战车在天际穿行,在落日的光芒里,山峰变秃变矮。
天空盛不下的金光全都倾泻在草地,一直流淌到脚下,黄牛红了,黑白花牛也红了,它们扭颈观看夕阳。
天和地如此辽阔,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坐在草地上看黄昏,直到星星像纽扣一样别在白茫茫泛蓝的天际。
那时,我很想跟别人吹嘘我是一个看过牧区黄昏的人,但这事好像不值得吹嘘。
什么事值得吹嘘?我觉得看过牧区的黄昏比有钱更值得吹嘘。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含答案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的隐喻傅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荤——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
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
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
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
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
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禹的寂寞何向阳时隔四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了讲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走,还有“古辕关”这几个清人的字,刻在关隘立壁上,写着历史。
夏禹,一半被压了纸型,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气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
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约两公里万岁峰下,面对高10米、周长43米的巨大“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地寂寞的。
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
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扑进来,对应“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辇”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告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
然而行为、功绩之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到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
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
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个寂寞么?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
《史记》中那一句让人看了心悸—“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可见当时的责任制之严明。
“舜举鯀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有种难以人情释解的苦痛,前赴后继才不那么浪漫,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了。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活的艺术夏丐尊新近因了某种因缘,和方外友弘一和尚聚居了好几日。
和尚未出家时,曾是国家艺术界的先辈,披剃以后,专心念佛,不消说,艺术上的话是不谈起了的。
可是我在这几日的观察中,却深深地受到了艺术的刺激。
他这次从温州来宁波,原预备到了南京再往安徽九华山去的。
因为江浙开战,交通有阻,就在宁波暂止,挂褡于七塔寺。
我得知就去望他。
云水堂中住著四五十个游方僧。
铺有两层,是统舱式的。
他住在下层,见了我微笑招呼,和我在廊下板凳上坐了,说:“到宁波三日了。
前两日是住在某某旅馆(小旅馆)里的。
”“那家旅馆不十分清爽罢。
”我说。
“很好!臭虫也不多,不过两三只,主人待我非常客气呢!”他又和我说了些轮船统舱中茶房怎样待他和善,在此地挂褡怎样舒服等等的话。
我惘然了。
继而邀他明日同往白马湖去小住几日,他初说再看机会,及我坚请,他也就欣然答应。
行李很是简单,铺盖竟是用很破旧的席子包的。
到了白马湖后,在春社里替他打扫了房间,他就自己打开铺盖,那很破的席子大师珍重地铺在床上,摊开了被,再把衣服卷了几件作枕。
拿出黑而且破得不堪的毛巾走到湖边洗面去。
“这手巾太破了,替你换一条好吗?”我忍不住了。
“那里!还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
”他把那破手巾珍重地张开来给我看,表示还不十分破旧。
他是过午不食了的。
第二日未到中午,我送了饭和两碗素菜去(他坚说只要一碗的,我勉强再加了一碗),在旁坐了陪他,碗里所有的原只是些菜菔、白菜之类,可是在他却几乎是要变色而作的盛馔,大师喜悦地把饭划入口里,郑重地用筷夹起一块菜菔来的那种了不得的神情,我见了几乎要流下欢喜惭愧之泪了!第二日,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样菜来斋他,我也同席。
其中有一碗咸得非常的,我说:“这太咸了!”“好的!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我家和他寄寓的春社相隔有一段路,第三日,他说饭不必送去,可以自己来吃,且笑说乞食是出家人的本等的话。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沙井半日邱振刚深圳是一座极具现代化色彩的国际大都市,但是,大概很多人都没想到,就在深圳市区内的沙井一带,竟然还有这样连绵成片,仿佛被时光遗忘了一般的古建筑群。
其中最醒目的,是横亘在我面前的一道石桥,桥的四周,错落环绕着高高低低,样式不一的古代楼舍。
此桥名为永兴桥,始建于康煕年间,是目前深圳唯一一座古桥梁。
我走到桥边,只见桥的样式并不复杂,无非就是条石铺成的三拱石桥,各种雕饰也零散稀少,比起各处更有名的桥,如赵州桥、卢沟桥,显得朴素得多。
但是,和很多已经仅供欣赏的名桥不同,永兴桥仍不停有行人步行或者骑车穿过。
当地文献上说,永兴桥建好后,周边的几个村落,村人要办理大小事项,如采买物品,探亲访友,无不要从这桥上经过,再加上茅洲河的水运功能,物资客商在此处往来穿梭,时间久了,旁边的村子都因桥而得名,如新桥村,桥东村等。
甚至,桥边在清中期就培育起一个颇有些名气的集市——清平古墟,也就是我们下车时看到的桥头古建筑群。
这些一户连一户的古建筑,构造互不相同,说明当年各有各的功用。
向导说,这个清平古墟,当年有杂货铺、粮仓、打铁铺子、糕饼店等各色店面,如今还因为保存得好,还时常有学美术的学生来写生。
谈及沙井,蚝不可不说,因此当地的蚝文化博物馆便成了必经之地。
沙井蚝早就名扬海外,沙井人养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本地渔民利用瓦片、石头,摸索出最早的养蚝技艺,并逐步将之成熟完善,一直到了今天。
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说,“生食曰蠔白,腌之曰蛎黄,味皆美。
”这寥寥短句,竟讲出了两种蚝的食用方法。
问及当地盛产此物的原因,向导说沙井地处珠江口入海处,咸淡水交汇,特殊的水质给了蚝特殊的生长环境,也造就了它们清甜肥美的口感。
向导想必也是嗜蚝之人,一番关于沙井蚝的演讲,越说越热闹,篇幅颇不短,最后以一句“沙井蚝要等到每年冬至才上市,可惜你们早来了一个月”宣告结束。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单元测试卷:第三单元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测试卷测试范围:散文阅读时间:60分钟分数:56分姓名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湖海桀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
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
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你向她走去。
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
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
恍恍惚惚之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铺展在脚下……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
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依偎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
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
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无限静卧于斯。
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
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
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既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落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
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坚实的彼岸——火热,温情,弥漫着人烟和爱的祥祺的所在。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附答案)(1)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附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到平江路去①在一个阴天,将雨未雨的时候,带上雨伞,就出门去了。
②小区门前的马路上,是有出租车来来去去的,但是不要打车,要走一走,觉得太远的话,就坐几站公交车,然后下去,再走。
③走到哪里去呢?是走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喜欢的地方,比如说,平江路,就是我经常会一个人去走一走的古老的街区。
④其实在从前的很漫长的日子里,我们曾经是生在其中的,那些古旧却依然滋润的街区,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我们的窗景,是我们挂在墙上的画,我们伸手可触摸到的,跨出脚步就踩着它了,我们能听到它的呼吸,我们能呼吸到它散发出来的气息,我们用不着去平江路,在这个城里到处都是平江路。
⑤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糊里糊涂,视而不见,直到有一天似乎有点清醒了,才发现,我们失去了财富,却又不知将它们丢失在哪里了,甚至不知是从哪一天起,不知是在哪一个夜晚醒来时发生的事情。
⑥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新闻接一个新闻的时代,这些新闻告诉我们,古老的苏州正变成现代的苏州,这是令人振奋的,没有人会不为之欢欣鼓舞,只是当我们偶尔地生出了一些情绪,偶尔地想再踩一踩石子或青砖砌成的街,我们就得寻找起来了,寻找我们从小到大几乎每时每刻都踏着的、但是现在已经离我们远去的老街。
⑦这就是平江路了。
平江路已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已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
⑧在喧闹的干将路东头的北侧,就是平江路了,它和平江河一起,绵延数里,在这个街区里,还有和它平行的仓街,横穿着的,是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悬桥巷、葭巷,胡厢使巷、丁香巷,还有许多,念叨这一个一个的巷名,都让人心底泛起涟漪,在沉睡了的历史的碑刻上,飘散出了人物和故事的清香。
⑨在这座古城最早的格局里,平江街区就已经是最典型的古街坊了,河街并行、水陆相邻,使得这个街区永远是静的,又永远是生动活泼的。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余侯发山康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可是,康百万发现,康家的摊子大了,利润倒没怎么上升。
难道是里面有人捣鬼?他通过调查,发现大相公以及各个行当的相公、账房先生及小相公,都是按照他的旨意在循规蹈矩地做事,并没有投机取巧,更没有吃里爬外。
原因出在哪里呢?他愁肠百结,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后晌,康百万信步来到了神都山下,想散散心,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
黄河黄,河面宽阔,像一幅闪光的黄绸;洛水清,水流平静,河面如清绒的地毯。
如果说黄河有男子汉的粗犷,则洛河有女子的婉约。
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
据说,伏羲创造的八卦图就是根据这一景象画出来的。
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动不动地盯着水面。
康百万来到老汉身边,顺势坐在河岸上,观看老汉捞鱼。
老汉看了康百万一眼,没有说话,转眼盯着水面。
康百万瞅了瞅老汉身边的鱼篓,发现鱼篓里只有两条二斤左右的黄河鲤鱼,皱着眉头问道,大叔,您啥时候来的?老汉说,大清早就来了。
康百万不禁惊讶地问,大叔,大半天您就弄到这两条啊?黄河里的鲤鱼不是也不少吗?你是说我捞鱼的水平很臭吗?老汉似乎不高兴了。
康百万忙说,大叔,没有,我没有那个意思。
忽然,老汉猛地一甩胳膊,舀子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似乎瞬间完成了下水和出水的过程。
一条鱼被舀子捞着了,这条鱼不小,有三斤多重。
老汉把鱼丢进了鱼篓。
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
老汉气呼呼地说,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都不放过,怕是一条鱼也捞不到。
为什么?康百万顺嘴问道。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考试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冲刺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
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
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子龚培德母亲二十八岁时,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排长。
她是从淮海平原走到西北戈壁上的。
父母的家乡在徐州,那个地方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最大的一场战役——淮海战役便是以徐州为中心拉开帷幕的。
那时节父亲和母亲都上了前线,战役胜利后,母亲还得到一张“支前模范”的奖状。
可见母亲的性格十分要强,干什么都要干到人前。
不要强她也就不会从大老远的江苏跑到新疆来了,然而促使母亲走出家乡的是父亲。
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家乡有名的秀才,拿得出一手好毛笔字。
春节写对联,从腊月半动墨到年三十也闲不下来。
母亲和父亲结婚不到三个月,国民党军进攻苏北解放区,村子里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要扛起枪,奔向硝烟弥漫的战场。
作为青妇队长的母亲,只有动员自己的丈夫走上前线,她才能在别人面前高高地昂起头。
因此,秀才胚子的父亲在母亲恋恋不舍的眼神中走进了队伍。
但三个月之后,桃花河西刚刚结成一层薄冰的时候,父亲却从部队回来了,他的腿部中了一颗子弹,不得不回家休养。
父亲归来,我的爷爷奶奶自然非常高兴和欣慰,母亲心里可能也是一时灌满了喜悦,然而喜悦很快又被一种深深的惋惜代替了。
因为母亲认准父亲是应该做大事的人,这颗子弹不仅破灭了她所憧憬的那个美丽的梦,而且也许会影响父亲的前程。
父亲在家乡的小学校里度过三年粉笔生涯之后,便迎来了共和国建国的礼炮声,当初那些与父亲一道走入队伍的伙伴,只要没死的,基本上都挎着盒子枪回村接自己的女人迈向新的天地。
一直要强的母亲在人前仿佛整个矮了半个头。
她怎么也想不到,她抱着那么大希望送出去的父亲,竟会因为一颗子弹而比其它姐妹的男人们逊色,她受不住姐妹们跟着各自男人走出山村时流露的既炫耀又欣喜的心情。
她沮丧地待在屋里,足足有好半年没出门。
我的爷爷奶奶知道儿媳的心病,说:“别看人家现如今高头大马,出人头地,可想想那些牺牲在外的人,怕是他们的魂儿连自家的路都找不着哩。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含答案)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守住文化的私人性顾土①在我小的时候,文化的余绪尚存。
我经常看见父亲持箫,母亲吹笛,声声相和,在月光下打发闲暇,舒解心怀。
我也见到许多长辈,或琴或筝,一艺在手,不时吹拉弹拨。
记得邻居中有一位是曾国藩的后人,父执中有一位在旗①,擅胡琴,他们二人每周必填词唱和,你来我往,一概楷书。
那位姓曾的邻居曾经让我欣赏过她的词作,大约有好几千首,旗人作古后,她便痛付丙丁②。
②读书仍是那个时代私人占有的最大文化,无论藏书还是阅读,都是私人的事情。
关起门来,湖一壶茶,或正襟危坐或歪倚斜靠,读上一本好书,欣赏一天的新书,是莫大的享乐。
③那时,书法也是老一代人私人生活的必需。
他们多数不算书法家,但写出来的字大都摆得出去,虽然没有自成一格,或颜或柳或赵,兼着一点隶书魏碑的底子,但透出那么一股文化的气息。
诗词楹联也是很多人咏志抒情交往的渠道,读起来你就明白,合辙押韵工对是他们文脉里的根基。
④更早以前,诗琴书画乃至治印,都是我们的古人,尤其是有文化的士子必备的人生才艺,一不为了演出,二非炫耀,三没想到牟利,多数人纯粹是在私人空间里表达情绪而已。
俞伯牙鼓琴,高山流水,为的是知音钟子期;嵇叔夜一曲《广陵散》,是自己受刑前的绝响;翻开唐诗,大量的也是私人间的送别、赠与、酬和。
古人另外还有个习惯,就是写笔记,记人记事,考据辨正,加上琐闻杂姐。
写笔记无关著述,无非消闲造日而已。
清代纪晓岚曾说:“景薄桑榆,精神日减,无复著书之志,惟时作杂记,聊以消闲。
”诛、铭、挽联一类相对来说带有公布意味的文字,古人自我欣赏的成分其实也很重,何况大多写过后根本没有机会示人,纯粹是那时的“抽屉文学”。
曾国藩就喜好给别人写挽联,还特别乐意人家在世的时候提前写就,当然不敢出示,只作为自己的雅癖,还有点“缺德”。
⑤前人的诗词书画印谱笔记刊印的也不少,多为自我把玩、自得其乐、自存留念,也赠与亲朋好友、师长同年,志在酬唱,意在交游。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冲刺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文学经典,一般读者光凭直觉也能欣赏玩味,但是直觉并不一定可靠。
修养不足会造成误读,不仅一般读者,就是专家也在所难免。
近日,对于杜牧的《山行》,就有专家解曰:中国诗人对时令的转换很是敏感,秋气萧森,遂引发诗人”悲秋”之感。
其实,”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明是说秋天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要鲜艳,哪里有什么悲凉之感?这不是悲秋,而是颂秋。
为什么专家对明摆在眼前的颂秋视而不见?因为人的心理不是一张白纸,并不像美国行为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对外界一切信息刺激皆有反应。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指出,只有与主体心理图式相应者才能同化而有所反应。
我国悲秋诗歌母题源远流长,学养不足者,容易以为这就是一切。
其实,古典诗歌中颂秋亦有经典之作,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可惜,这种误读还比较普遍,如有老师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开头,便在”秋”下加一”心”,是为”愁”,说是”逢秋即愁”,实际上这只是汉字构成初期的历史痕迹。
并不全面甚或粗浅的积累,会形成某种强制同化模式,导致自我蒙蔽。
还可举一例,即对《木兰诗》的解读。
有专家出于英雄的现成观念,乃论断木兰英勇善战。
有专家还考证,北方兄弟民族,耕战合一,英勇强悍,置生死于度外。
然而细读文本,几无诗句正面描写木兰征战,与战事有关者,只有”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然而严格说来,这是行军宿营。
正面写到战事的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乃是写他人战死,木兰凯旋。
所以”英勇善战”并不出于文本,而是出于读者(包括专家)内心固有的男性英雄文化观念。
其实,木兰形象之价值,在其以女儿之身取代男性履行保家卫国之天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日刮哪风赵德发早晨起床,走上阳台,耳边常常飘来一句发问:“今日刮哪风?”刮哪风?不好判断。
因为城里高楼林立,已经将风削成散兵游勇,在街上乱蹿。
即便风势很大,在地上摇动树木,在天上摆出云阵,让我看明白了,我却没办法报告了。
因为,我身后不是老家的屋子,我父亲不在里面。
这句发问,其实是我的幻听。
“今日刮哪风?”父亲在世时,早晨常用这话问自己、问家人。
他从屋里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抬头看天,侧眼看树,问上这么一句。
如果母亲和我们兄妹有在院里的,就学他的样子,观察片刻,做出回答。
如果院里无人,父亲就自问自答。
“南风。
”“北风。
”“东风。
”“西风。
”问这干嘛?判断天气。
是晴,是雨,心中有数。
哪个季节刮哪风,都关系到天气。
当日天气如何,适合干什么活儿,不适合干什么活儿,父亲会做出安排。
天气如何,还会关系到更长久更重要的事情,譬如旱涝,譬如丰歉,譬如温饱,馨如生死。
他当村支书二十年,要操心的事情很多很多。
当然,判断天气,不只是看风向,还要看别的,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光是老祖宗们留下的谚语,就有千万条之多。
其实,我父亲并不精通此道,有些老人在这方面特别有才。
他们早晨看看风向,望望云势,感受一下气温,嗅嗅空气湿度,便知道当日天气如何。
我的一个长辈,就是这样的“老庄户”,深受村邻尊敬。
他临死时,向儿子传授这些学问,连同种庄稼的种种窍门,连讲三天三夜,直至气绝。
我父亲讲不出那么多学问,但他卸任村支书之后,却一直保留着早晨问风的习惯。
尤其是在年届八旬、病重卧床之后,还常常在早晨扭头看着门外,问上这么一声。
农村的风从不暧昧,会清清楚楚地借树梢以表达。
我或者弟弟妹妹在院里看明白了,便向屋里的父亲报告。
父亲答应一声“噢”,而后不再说话。
我曾问过,他得知风向后做出了怎样的判断,他一般会说“天不好”或者“天不孬”,仅此而已。
我曾验证他的判断,当日天气到底是好是孬,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
我问他为何不准,他叹一口气道:“风,太难琢磨了。
”我理解父亲的叹息。
风,是这世界上最神秘的事物之一。
它看不见,抓不着,却让人通过事物的种种变化而感受到。
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风,让我们欣赏这世界的五彩缤纷;树下一片片飘飞的黄叶,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短暂与悲凉;江河湖海上的惊涛骇浪,让我们见识那种“无物之阵”的神威;山崖石璧上的凹窝与孔洞,让我们瞻仰堪与水滴石穿相媲美的惊人造化。
我小的时候,每天也像父亲那样,搞着一个疑问:“今日刮哪风?”父亲的喘气声柔和,那是刮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那是刮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且夹带着“哼、哼”的鼻息,那就是会带来暴风骤雨的东风或西风了。
每当东风或西风刮起来,母亲和我们兄妹都会连气都不敢喘。
父亲的“风”刮了八十年,终于刮不动了。
那年正月十七,母亲挂在墙上,父亲躺在床上。
正像一年前母亲所经历的那样,父亲开始了生命的终结过程,他呼出、吸入的“风”,一下下变慢,一下下变轻。
后来,只有呼出,没有吸入,细若游丝。
当他吐出最后的一缕,一切归于平静。
这时,我们兄妹五个放声大哭,撕心裂肺。
因为,父亲的风尽管有时凛冽,但也有时温暖。
更重要的是,若没有他的“风”,我们的“风”就不会出现在这世界上……(《散文》2017年第12期)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作者借早晨起床时耳边出现的“幻听”来表达自己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也以此引出了下文对父亲的回忆。
B.父亲病重卧床后常说一句“今日刮哪风”,既写出了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也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同情和深沉的悲哀。
C.作者细致描写了父亲临终时的呼吸变化,由呼出吸入,到一切归于平静,写出了对父亲的依恋和无法挽留父亲的悲痛。
D.本文既有典雅的书面语,也用了较多口语,还用了一些方言词语,这满足了文章表达的需要也显现了作者深厚的修养。
2.文中的“风”含意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本文主要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文中却写了一个“老庄户”,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玉盅林清玄①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
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
“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
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③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
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
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
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④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
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台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
偏偏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逼着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
⑤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⑥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惯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
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
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生吃”,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⑦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
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
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地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
一次,画家请客,我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
我们开玩笑地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
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他去了。
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⑧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
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恋的滋味”,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⑨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
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
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⑩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
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白玉盅”为题,不仅点出了写作的对象,而且突出了苦瓜的外表美,流露出作者对苦瓜深深的喜爱之情。
B.苦瓜不但外表美,而且切开也是美的,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
人站在苦瓜面前,特别是在夏天,心中就会有凉凉的感觉。
C.作者在第⑧段说苦瓜“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在第⑩段又说“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这貌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D.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苦瓜来寄托人生的感悟,告诫世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外表美,而且要心灵美。
2.文章第②段采用哪些手法来描写苦瓜的美?请简要赏析。
3.文章围绕“苦瓜”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朗读与呐喊莫言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
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
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
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
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
”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
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
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几天学或当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嘲讽的对象。
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有着对课文的故意歪曲。
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
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
那天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
呱!呱!呱!……”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
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
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
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
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
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
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
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涡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涡我们便知道他笑了。
方快停止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
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还参加全县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
如果不是因为历史原因,他很可能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