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生死观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中国古代之生死观2008-05-20 07:541、儒家之生死观。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对中国影响也最大。
儒家很重视人德生命,《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中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除此,还有“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
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
但他们认为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即“德”。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朝问道,夕死可矣。
”(《里仁》)。
在孔子看来,人最重要的是“道”,是“仁”。
孟子更明确地论述了这一点,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人生在世,有比生更为重要得东西。
所以他常用“性命”来代“生命”。
当时和他辩论得告子认为“生之为性”,即认为生命就是性命。
孟子认为如果从生命上讲,则人与犬、牛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性上,才有区别。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离娄》)正因为“几希”,才是人与动物有了区别。
所以在生命与“仁义”做取舍得话,要“舍生取义”。
但他们并不是否定生和不重视生,不过在两者只能取其一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后者。
在他们看来人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对于将来之死,不必关心。
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
汉代扬雄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法言·君子》)他反对神仙之说。
王充也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
物无不死,人安能仙。
”(《论衡·道虚》)南北朝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汉外文化关键概念对比研究——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永辉
79 万方数据
点什么,对种族繁衍,家族血脉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然 而西方人却将生命看成是一种权利,是人活在当下追求 个体幸福的权利,把人生当作追求快乐的场所。
中国人关心死后整个家族、整个民族的延续,将个 人死亡作为向群体过渡的环节。自己死后,还有子子孙 孙,希望自己死后能为世人留些什么;西方人关心的是 灵魂不朽,相信生命会以另外的形式延续。他们只会考 虑灵魂归处,上帝如何审判。
华夏民族又是一个重视群体利益的民族,只有保存 集体,个体生命才能保存。孑L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谓 “杀身成仁”;孟子在《孟子·告子上》日“舍生取义”。在 儒家看来,生命的道德价值比生命更为重要。在个体生 命与群体的利益之间,要牺牲个体小我的生命,维护社 会“大我”的尊严。
中国人认为“死”意味着生命的终止,所谓万事皆 休、万念俱灰。佛教认为,人死以后会进入新的轮回,但 前世今生已经面目全非。如果下了地狱,又是何等的恐 怖和孤苦无依。所以,中国人向来忌谈死亡。医生往往 对病人隐瞒病情,以免其承受不住这个打击。这反映出 中国文化回避死亡的特点。
(二)西方文化关于“生死”的看法 西方文化认为,“生”是上帝的造化。挪威、波斯、古 巴比伦、古希腊都有上帝造人的传说。上帝给了94-)k 生命,生命就属于自己。我们有权利及义务尊重和爱护 上帝所给的宝贵财富,为自己创造幸福。实现个体的愿 望,顺应个体的需要,这是谁也无法剥夺的权利。所以, 人们要感恩的对象是超越了血亲的。 同样是生命,西方人眼中生命的价值与道义的价值 之间,是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即使是那些为了国家和民 族牺牲生命的英雄人物,也并不认为道义价值更高。只 是面临灾难时必须做的选择。这体现了西方文化注重 主体幸福价值的倾向。 西方人并不回避死亡。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有关于 “永生”的内容。信仰上帝即能永生。一旦信仰了上帝, 就能与上帝同在,既然能够永生,就不会惧怕死亡。这 一点与重视生命价值并不矛盾。为了能够与上帝不相 隔,就要过好活着的每一天。死亡无论如何都不能回 避,不如坦然面对。在西方国家,有关死亡的教育很普 遍,人们可以毫不避讳地谈论死亡。 直面死亡并且相信“永生”,还与“灵魂”观有关。很 多古希腊的哲人都相信人是灵魂与生命体的结合,相比 肉体生命,灵魂更纯洁。肉体泯灭了,灵魂却永不泯 灭。基督教文化是原罪文化。上帝造人,并不是要人死 亡。因为人犯了罪,所以才会死亡。只要不断追随上 帝,就能获得生命的超越。死亡,是人生的终点,也是人 生的目的地。 二、中西方文化中“生死观’’的对比 (一)中西方文化生死观的相通之处 重生的观念。二者都重视生命的价值与幸福。以 “生”为主,“生”是人存在的形式,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人们都期望好好活着,延年益寿。中西方的生死观都重 生,爱惜人的生命。在中西方生死观里,都有精神不朽 的概念,为追求真理而选择死亡,为人类普遍价值而牺 牲自己,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二)中西方文化生死观的相异之处 中国人把生命看成是一种手段,一种义务。中国人 生命的目的性很强,他们渴望用自己的生命为后世留下
阴阳概念解读之十六:生而有憾,死谓完美,《周易》最洒脱的哲学
阴阳概念解读之十六:生而有憾,死谓完美,《周易》最洒脱
的哲学
所有的、各色各样的痛苦都源于缺憾,而完美不过是人之妄念,先圣先哲早已彻悟,所以道家修仙,佛家讲来生,儒家求诸己,唯有儒家以入世之法化今生痛苦,其它免不了避世遁消之嫌,最洒脱最坦然的反而是卜筮之书《周易》:有缺憾是人生,无缺憾是死亡。
《周易》六十四卦,始于乾卦、坤卦,喻意:有天地然后有父母,然后有人生,终于水火既济卦、火水未济卦,喻意:生而有终,终而复生。
生是缺憾,死是完美。
中间的卦象,春夏秋冬,从始至终,从生到死,吉中有凶,凶中有吉,凶凶吉吉,总没有十全十美,只有到了水火既济之结尾时,才给个完美。
明代杰出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五行统论》中曰:“变虽无穷,总不出乎阴阳,阴阳之用,总不离乎水火。
所以天地之间,无往而非水火之用。
”水火既济卦,坎水在外,离火在内,火气主生长,值夏季,水气主终结,值冬季,一阳一阴,一生一死。
卦名既济,水火相济,阴阳协调,是谓完美。
人生大抵如此,坎坎坷坷,兜兜转转,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生、长、病、老,何时没有忧烦?一旦没有了忧烦,等来了完美,也就等来了终结。
在水火既济之后,《周易》又安排了最后一卦:火水未济卦,未济者,阴阳不协,生命始于缺憾。
所以《易经》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在缺憾中开始,完善中结束!。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与宇宙观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与宇宙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生死观和宇宙观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
一、生死观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是与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密不可分的。
在古代,人们对生死有非常深刻的认识,认为人类的生死和自然界的循环密切相关。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生命被认为是一种无常而又脆弱的存在。
生命是短暂的,只有死亡才是永恒的。
因此,人们对生命的态度是非常重视的。
古代中国人也非常重视人的灵魂和精神的存在。
他们相信,在死者离开这个世界之后,灵魂仍然会存在,并且会影响到那个人在来世的命运。
因此,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和宗教信仰息息相关。
在古代,人们会选择朝拜神明,祈求上天的保佑,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更好的来世。
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蕴含着“善恶报应”、“因果报应”等思想的原因。
二、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现代西方科学所掌握的宇宙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异。
它是建立在古代中国人的经验和观察基础之上,因此也存在着许多神话和传说的元素。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宇宙被认为是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存在。
它包含了人类无法理解的力量和现象。
古代中国人认为宇宙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条理,人类生活在其中,应该遵守宇宙的规律和秩序。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宇宙观还包括了阴阳五行等概念。
它们被认为是宇宙的基本元素和运行规律。
阴阳五行分别代表着宇宙中的阴阳两极和五种元素,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宇宙的万物。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地万物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自然和宇宙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古代中国人十分尊重自然界,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协调,强调万物相生相克、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结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和宇宙观是构成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观念被认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能量-中华周易名家协会-周易世界观人生观和核心价值观浅议
周易世界观人生观和核心价值观浅议中华文化,历时5000年而不衰。
到殷周之际,大体形成了能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较为稳定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革故鼎新”相统一的民族精神,或者说,整个中华民族初步具有了这一共同的心理素质和认同感。
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产生于安阳羑里城的《周易》之中,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是凝聚全民族力量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脊梁与载体,是中华儿女观察现实、指导未来的思想方法和参照体系,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本质基因。
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与现代社会的实际形态紧密相连,但历史的维度也是不能忽视和割断的,特别是对于一个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的民族而言,历史既是社会主义“三观”的背景,更是构建的活水源头,离开优秀的历史文化,构建将走向断裂,成为空中楼阁,既没有了雄厚坚实的根基,也失去了本有的特质。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三观”离不开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下边就《周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核心价值观谈谈粗浅的认识。
周易的世界观世界观或者宇宙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和宇宙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在每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
世界观不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周易》正是我们的祖先为了解决“空濛天象、洪荒地险、紧迫人生”三大与人类生存紧密相连的问题而产生出来的,这三大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天、地、人”三才。
周文王在身陷囹圄中自强不息,发奋治学,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集先贤圣哲之大成,在《连山易》、《归藏易》的基础上演成不朽之作《周易》。
在《周易》中有“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研究“天、地、人”的方法,根据“天、地、人”的变化,又得出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结论,例如乾、坤、坎、离四卦,讲的是天、地、月亮、太阳,同时也代表了父、母、子、女。
《易经》生死观: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易经》生死观: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易经》认为生死不是问题,我们如果在这句话上加两个字:“明乎昼夜之道则知生死。
”就是说明,人活着的时候,像白天一样,像太阳出来了的时候、天亮了的时候;人死了,就是休息了,像太阳下山一样,天黑了。
人活一辈子,终于死了,但并不是生命的结束,只是休息一个阶段,等于天黑了,明天又要天亮的一样,一个白天,一个夜晚而已。
因此我们中国人讲生死问题,禹王的思想:“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后来形成道家的思想,人活着是个人,是在这里作客人,活了一百年,也只是在这皮包骨的血肉之躯中寄放了一百年,等到死了就回去了。
读罢上述生死论,我感觉,不论有没有来生,生而为人的意义,不过一双眼睛而已。
我们来到世上,看爱、看失去、看厌恶、看美好、看绝望、看希望、看高山、看明月……应该尽力去看,去感受,才不枉此生。
但谨记,你的眼睛不是眼睛,耳朵不是耳朵,唯有心才是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正文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作者:不详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1773 更新时间:2021-4-12导论所谓生死观,顾名思义,主要指对于生与死的基本看法,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生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看待生命进程中必定会降临的死亡等一系列问题。
人生在世,无论贫富贵贱,不管职位高低,也不论年龄大小,生死问题是谁都无法逃避的[①]。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新技术日益更新换代。
近年来,尤其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世界的历史在发展上出现了飞跃,科技越来越发达,物质文明越来越进步,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远远超过了所有这之前人类史上所创造的物质价值。
过去人的梦想甚至是幻想,在科学发展的今天,被一个个实现了,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甚至传说中的“常娥奔月”在现在看来都早已不足为奇。
宇宙之迷被一个一个地破解掉了,理性与科学似乎成了万能。
科技使人类获得了自己所想要得到的,人类俨然就成了世上的神,然而,人类事实上还并非是神,而万能也不等于是全能,当人面对自身的问题——人类的生与死的问题时,科学却丧失了自身强大的威力,一向以“理性动物”自命的人类,终究摆脱不了“动物性”的局限,生来便陷入了智慧与愚昧的矛盾的困扰之中。
生死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死之迷的破解较之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等现实问题,显得更为现实,更为重要。
其实,早在人类文明发韧的初始,人类就受到了生与死的问题的侵扰,按《圣经》上的记载,人类史上第一个死去的人——亚伯尔,成了第一代人类的困惑,人类自古就在不断追问人的生来死去:人的生命究竟渊源于何处?人是一死永灭还是有来生后世?任何人,从原始人到现代人,不论帝王将相抑或平民百姓,也不论英雄领袖还是江洋大盗,只要他理智健全,无不有各自对生死问题的答案,即使有人并不承认思考过这个问题,但生与死的问题必定在他的潜意识中萦绕盘桓过。
从道教“承负”说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死观
被罚入火狱 , 遭受痛苦的刑罚。尽管以上几种宗教的善恶报
不知承与负, 同邪异邪?然承者为前, 负者为后。承者, 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 连传被其灾, 故前为承, 后
负, 故名为负。负者, 乃先人负于 后生者也。
的生死世界中循环不已, 善业最终导致为善者超脱生死轮 常做恶, 却不断得福。这里, 本人的命运和祖先的善恶行为 回, 进驻西方极乐世界, 达到涅磐的境界, 否则个人所做之业 联系在一起, 要承受先人的过失; 同样本人的行为也会对子
会随轮回报应不止。伊斯兰教认为, 人的生命并不随着尘世 孙造成相应的影响。《 周易》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中“ 积不善 生活的结束而死亡, 万能的真主将根据人的善恶行为做出判 之家必有余殃” 即是此理。《 太平经 ・ 解师策书诀》 进一步
[ 作者简介 ] 玉玲 , , 赵 女 河南渑池人 , 河南大学哲 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 博士 , 主要研究方向为道 家、 道教 。
每种宗教都有对善恶的论述,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个人 善。因自 言为贤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恶者, 是承 负先人之 要为自己的行为担负相应的后果。基督教认为, 信靠上帝、 过, 流前后积来害此人也。其行恶反得善者, 是先人深有积
受报主体不一致的现象。“ 承负” 说集中反映在道教早期经 另一 方面, “ 承负” 也并不是完全由 后人负担, 善恶行为者本
典《 平经 … 中,太 太 》 《 平经 ・ 解承负诀》 释道:
人此生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太平经 ・ 六罪十治诀》 载:
凡人乃有大罪六 , 不可除也。或身即坐, 或流后生” 。就是 凡人之行, 或有力行善, 反常得恶; 或有力行恶, 反常得 “
易经生命的12个状态
易经生命的12个状态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哲学思考。
易经生命的12个状态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根据易经理论所述而总结出来的人生状态,这些状态指导着人们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应该如何面对生活和自我完善。
以下是易经生命的12个状态及其含义:1. 乾为天:代表着开始之意,意味着人的生命处于未开始之时,还未形成,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启动事业,建立新的基础,开创新的生活方式。
2. 坤为地:代表稳定,为生命的第二个阶段。
此时人该保持稳定,巩固根基,通过稳健的步伐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3. 震为雷:代表惊喜和兴奋,这是生命的第三个阶段,人们需要寻求新的挑战,接受新的观点和思想,开拓自己视野和能力的潜力。
4. 巽为风:代表创新和活力,生命的第四个阶段,人们需要借助变化和创新,发掘自己的潜力,追求更高层次和更高质量的追求和发展。
5. 离为火:代表热情和愿望,此时生命进入第五个阶段,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热情和动力,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表现自己的能力和自我价值。
6. 坎为水:代表思考和深度,生命的第六个阶段,人们需要审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悟,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7. 艮为山:代表反思和观察,生命的第七个阶段,人们需要反思自己过去的经验和观察,理解人生的意义和方向,为进一步的生命发展做好准备。
8. 兑为泽:代表和谐和和合,生命的第八个阶段,人们需要寻求和谐的生活方式,体验人际之间的关系,表现自己的良好风貌和优秀品质。
9. 乾为天:代表崭新和洁净,生命的第九个阶段,人们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在干净而明亮的空间开展自己的潜力和发展。
10. 坤为地:代表向内看,生命的第十个阶段,人们应该关注家庭和个人生命的素质,借助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体系来调整自己的心理。
11. 震为雷:代表成熟和融入,生命的第十一个阶段,人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融入到社区中,接受和欣赏社会的发展和改进。
置生死于度外存正气朗乾坤
置生死于度外存正气朗乾坤生死,是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
无论是贵族王公还是平民百姓,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的循环。
然而,对于每个人来说,如何看待生死,如何面对生死,却是一个关系到每个人灵魂的大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蕴含了丰富的意蕴。
在中国文化中,生命和死亡是相辅相成的,生与死是一个统一体。
从《易经》的卦象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死总是互为依存,形成和谐的生态系统。
生命和死亡的存在是人生的必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得更久、更好,然而人生的道路异常曲折,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于是我们需要一种正能量的力量来时刻提醒我们生命的可贵。
这种力量就是中华文化中的“正气朗乾坤”。
大自然中的万物都希望走向正常的状态,正气朗乾坤就是这种愿望,是真实的、本质的、根本的,并且你无法违背它的存在。
正气是指德性、真诚、正直、正义等,它是构成整个世界的力量之一。
天下万物都受着正气的管治,无论是显著的物质界面还是隐蔽的精神层面。
正气是支撑着这个世界的道德伦理源泉,是生命和宇宙的中心和灵魂。
正气朗乾坤就是这样一股正能量,它体现了天地自然的无穷大与微小之处。
凡是有正气的生命,必然得到众多大自然的保护。
它不仅仅存在于人体内部,还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
对于个人来说,在自己的一生中始终坚持正气,保持初心,勤奋工作,传递正能量,是一种很好的追求。
正气不仅仅是个人的渴望,更是整个社会对于道德伦理的共同呼唤。
它的存在,可以让人们摆脱迷茫和无助,让整个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稳定。
在混乱和动荡的现实中,只有坚持正气、传递正能量,才能让社会魂萌终成大好。
所以,正气朗乾坤就是在生死之外,给人以无穷的勇气和力量。
每个人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正气、发扬正气。
从个人到整个社会,都需要正气朗乾坤来引领我们走向道德、文明、和谐的未来,让生命的价值更加不可估量。
中国生死观
中国生死观
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中国就有一种叫做生死观的思想,它对应该国历史上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部分。
但有时生死观也被误解为严格的道德准则,而这并不是它的真正意义。
中国生死观是一种用来解释有关生与死的宇宙观,它说明了生命的无时无刻的变化,也把世事的一切都归结于社会的合理关系之下。
生死观归结为两种思想:一是对生命具有可保护性;二是对死亡具有可安抚性。
首先,中国生死观将生命作为一种神圣而可宝贵的事物,以此可以加强生命的价值和重要性。
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生虽然短暂,但是它仍然是宝贵的,不可被轻视,应当尊重和珍惜.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人们努力工作,积极进取,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其次,中国生死观也将死亡视为自然而不可避免的事实,将死亡与生活相平衡,认为死亡是永恒的祝福。
中国哲学家称之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而生命又是死亡的一部分”,并认为死亡可以唤起对生命的认可。
根据此观点,人们可以坦然视死亡,对生死有自然的接受,也更容易认识自己的责任,拥抱生活的美好。
最后,中国生死观同时也提倡抗老化,延长生命,强调人们应当重视身心健康,好好把握人生的每一瞬间。
一切的人生都可以充满意义,只要秉持正确的思想和行为,遵循正确的生活方式,尊重生命,珍惜生活,把握人生的每一天。
总之,中国生死观是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思想,它既关注生命的
尊重,又鼓励人们好好珍惜生活,延长寿命,实现自我完善,把握现实中最美好的人生。
中国生死观告诉人们:生命是有价值的,死亡不可怕,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去珍惜它。
它激励我们一起努力加入到追求健康与美好生活的征程之中。
生死观的看法
生死观的看法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可咱中国人啊,对生死这事儿,那可有好多特别的想法和做法呢!你想想看,咱老祖宗留下来好多关于生死的说法和故事。
比如说,那阎王爷管生死簿,决定着人的生死呢!这虽然是传说,可也反映出咱对生死的一种敬畏和想象呀。
咱中国人还特别讲究个善终。
啥叫善终呢?就是走得安详,没遭啥大罪。
要是一个人在睡梦中就走了,大家都会说这是福气呢!这就好像是人生这场大戏,最后能有个圆满的落幕,多好啊!咱活着的时候呢,就得好好活,活得精彩。
该吃吃,该喝喝,啥事别往心里搁。
别老想着那些不开心的事儿,多去看看美好的风景,多和家人朋友聚聚。
就像那花儿一样,在自己的季节里尽情绽放。
可别等到快不行了才后悔,哎呀,我这一辈子还有好多事儿没干呢!说到这儿,我想起我爷爷了。
他走的时候,虽然身体不太好,但脸上一直带着笑呢。
他说他这辈子没白活,有孝顺的子女,还有可爱的孙子孙女。
他走得很安心,我们虽然难过,但也为他感到欣慰。
其实啊,生死就像是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白天我们充满活力地做事儿,晚上我们就好好休息。
生的时候我们尽情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死了呢,也许就是去另一个世界开始新的旅程了。
这有啥可怕的呢?再看看那些生病的人,他们努力和病魔作斗争,不就是为了多活一天,多享受一天的生活吗?他们的勇气和坚持,真的让人敬佩。
咱可不能因为害怕死就不敢好好活了呀!要知道,人生就这么一回,得活出个样儿来!就像那句话说的,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能创造奇迹。
咱中国人不是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活着就是那座青山,只要活着,啥都有可能。
所以啊,别太纠结生死这事儿啦!该来的总会来,咱就坦然面对。
生的时候开开心心,死的时候也能坦坦荡荡。
就像那天空中的云,自由自在地飘来飘去,最后化为雨滴滋润大地。
咱的人生,咱自己做主!无论是生是死,都要活出咱中国人的那份豁达和坚韧!别被生死吓住了,大胆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爱自己想爱的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周易大过卦栋挠讲的是死亡
周易大过卦栋挠讲的是死亡大过:栋挠。
周易大过卦讲,栋挠。
它是指房屋顶部承重的那个既粗又结实的木头,也叫桴,它生虫曲折变软,不再结实了。
失去了运用,栋挠了,房屋就要坍塌了,那么住在房子里的人就有灭身之祸。
也就是说,大过卦为死。
下面我们结合卦象分析一下。
第一,大过卦就是一个大的坎卦,我们把中间的四个阳爻看成是一个阳爻,这就是一个坎卦,坎的卦象为棺椁,为死丧。
坎是一阳入阴中,坤为大地,坎坤皆为黑暗,坎又为隐伏,大过代表死。
比方说雷火丰卦的二至四爻讲,丰其沛,丰其蔀。
就是因为二至五爻是互大坎。
第二,坎为木,为坚多心,为栋。
大过上卦兑为毁折,下卦巽下断,为陨落,为虫,为枯。
栋生虫了枯槁了,就会弯曲折断。
就会栋挠,就造成屋毁人亡。
第三,大过卦四个阳爻陷入两个阴爻的包围,使阳爻失其作用。
大过卦下卦巽为绳,上卦兑为反巽,四个阳爻被重重绳索所束缚,不能动弹。
阳爻被阴爻所禁锢,比方说周易的困卦上六讲,困于葛藟,就是泽风大过的象。
第四,大过卦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巽,巽为木,这就是所谓的泽灭木。
兑又为金,巽为木,上金克下木。
没有了生机,泽灭木就为死。
第五,大过卦中四爻为乾,乾为首,上卦兑毁折,这是断首的象,下卦巽,初爻震位,巽下断,这是断足的象,首足被断,坎又为隐伏,首隐伏不见,也是死亡之象。
第六,我们再从卦气上讲,大过是十月卦,已经立冬进入了冬天,万物蛰伏,所谓的闭塞不通,生机尽失。
以上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大过为死,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见,你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欢迎各位同仁提出自己的看法。
儒家的生死观论析
儒家的生死观论析摘要:孔子及其儒家十分重视个体生命及其死亡的伦理意义和价值,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形成了一种内涵丰富且影响深远的生死观理论。
儒家的生死观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其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主要是积极的。
今天,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理想和追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需要有见义勇为、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需要我们在生死面前做出何去何从的选择。
在这方面,儒家的生死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道德选择路径和方式。
关键词:孔子;儒家;生死观生死观是关于人的生命及其死亡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生观的主要问题是人为什么而活着,以及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生死观的主要问题是人应当如何看待生命和如何面对死亡,以及死的意义和价值问题。
孔子及其儒家学者都十分重视个体生命及其死亡的伦理意义和价值,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了一种内涵丰富且影响深远的生死观理论。
一、儒家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应当以正确的态度坦然面对《吕氏春秋》说:“审知生,圣人之要也;审知死,圣人之极也。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知死也者,不以害死,安死之谓也。
此二者,圣人之所独决也。
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
”也就是说,生与死的现象及其本质问题都是圣贤所要认真面对并加以审慎思考的问题,有了对于生与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就会以相应的适宜的态度对待之。
《论语》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有“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的话,这些都揭示和说明了时间流逝不可逆转,人的生命也是一个由生到死的自然过程。
杨雄把“有生必有死”视为“自然之道”,他说:“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在他看来,有生命者必然就有死亡,有开始则一定会有终结,这是自然的道理,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
王充也说:“有血脉之类,无有不生,生无不死。
以其生,故知其死也。
《易经》六十四卦的生死关怀
《易坌圣》 的宇宙观可以说是神话宇宙观 的集大成 ,将语 言传诵 的知识经 由文字 的记录与定 型 ,确立 了人们生命对应 自然 的智能与知识体系。 《易经》 虽然是建立在对天地 自然万象 的观 察 ,追究宇宙运行 的原理与法则 ,但是主要的 目的是要将宇宙论转化成人生 自我安顿之道 ,建 立人与 自然:相互协调 的生存求优模式。 《易垒 的宇宙观可以极天地之渊蕴 ,进而能落 实到生 命 的实践上 ,得以尽人事之终始 ,能透显着深切 的人生感悟与生命感悟 ,将宇宙之理最后归之 于开创人文与成就人文价值 上 ,提升与完善社会人生至理想境地 [5]。当代 已有学者将 《易经》 运用到其它 学术领域之中,如管理学 ㈣、人格学 、心理学 [s]等 ,显示 垒 具有普遍运用 的原理 ,用 生死学上更为恰当 ,传达先民们生存的共 同经验与对应智慧。
透过 出土 的古代 陶器 图纹 ,可 以证实八 卦 图
文 字 尚未 完 全 建 构 之 前 , 已有 相 当程 度 的 宇 宙 思 式 是 经 过 长 时 间 的 累积 与 发 展 ,才 逐 渐 地 规 范 定
考模 式 。
型 ,图像背后所含藏 的宇宙观念也就更 为丰富与
二 元 的 宇 宙 论 应 该 是 人 类 最 早 的空 间 观 念 , 多 样 。在 三 元 宇 宙 观 成 型 的 同 时 ,另 有 不 同系 统
天水行政学 院学报
2012年第 1期 (总第 73期)
《易经》 六十四卦的生死关怀
郑 志 明
[中图分 类号]B21
生死观
儒家生死观东方文化关于生死。
总体而言,在死亡的观念上,西方大多抱有悲观的态度,如死亡是人生“黯淡的旅伴”(尼采),“死亡是人生计划和希望的总失败”(萨特),死亡是“灵魂离开肉体的监狱而获得释放”,研究哲学是“死亡的练习”(柏拉图)。
相形之下,东方关于生命的理念则明显乐观,它牢牢掌握因循自然的原则,对生与死有着大无畏的态度,甚至在中国,从来都不尝有过地狱的概念,至多是鬼界,在那里有阎王或恶鬼,但也有栩栩如生、娇媚如常人的好鬼。
道教索性另造仙界,生命不是向下,而是向上变形。
释家更为博大精深,死亡之学更为圆融,甚至成为一种可操作的学问,在那里,死亡也成为一种艺术,成为一种具体的经验,是“活的艺术”或“生的艺术”的补充与圆成。
1.儒家生死观人生的终点,善始善终,人道完成。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停止呼吸,对于正常的生命体来说,完成了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
这如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死亡的过程一样,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客观规律。
正因为如此,世界才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发展的万古常新的世界。
对痛苦的人生而言,死亡可能一种解脱,但人还是想要灵魂找到一个归宿。
“灵魂”两个字可以说是人类尊严与梦想的一种体现。
它使人类有别于处于其他的动物,它使人类不再局限于四季与风花雪月的轮换中,而是去思索永恒,时空也不再是毫无意义的伸展与延续,它关涉到人的生命理念的日益成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人类文明的历史始终饱含如此这般的焦渴。
人们寻寻觅觅,上下求索,肉身与灵魂,现世与来世,人们试图超越和战胜那个令人痛苦的死亡的界定,优游于此岸,如同太阳每日照常升起,我们能够不断地逃脱、进入,而不是死亡那没有时间的永恒死寂。
但这太难了,如果说这边温暖和光明,另一边则是无穷的寒冷与黑暗,无法想象,死与生,由于它的,而成为人唯一性和缺点性,成为人类认识中的盲点。
一个秘密,无法言说,于是孔子这伟大的圣人便教我们将人生的重心放在此岸,强调生命的本质不在来世,而在现世,能够善始善终,生命的价值感就生的意义。
从中国传统哲学之生死观透析现代人的自杀问题
从中国传统哲学之生死观透析现代人的自杀问题南昌大学哲学系教授 郑晓江所谓自杀问题有双层含义:一是指自杀的现象,有多少人自杀,自杀率是多少,等等;二是指对自杀现象的评价、探讨和分析。
中国目前的自杀率大约是22/10万,而青少年和在校学生的自杀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一个比率。
根据联合国有关机构规定,自杀率在20/10万以上即为自杀高危地区,可见,中国已属世界自杀高危地区。
自杀造成人们生命的重大损失、公众巨大的精神痛苦和社会的重大问题。
有专家指出,自杀虽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不是社会的阴暗面,因为自有人类以来,便存在着自杀现象;而现代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有高得惊人的自杀率。
所以,我们应该也必须本着科学的态度,对中国的自杀现象进行深入地探讨,以期降低自杀率。
如果说,动物的自杀主要是起因于生理的、心理的、神经的和环境的等自然的影响的话;那么,人类的自杀除了生理的、心理的、神经的等因素之外,更是社会的、历史的、观念的,一句话,人类的自杀问题无论就其存在的层面,还是就其评价的层面而言,都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只有从历史文化的视野,运用文化与哲学探讨的方法,才能正确深入地研究人类的自杀问题,并采取恰当的危机干预手段减少自杀现象,减少生命的损失和降低精神的痛苦。
中国传统社会有其独特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孕育了独特的中华文化与哲学思想,即便在自杀方面亦显现出其特殊的观念与方式。
透视这些观念,不仅对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死问题有很大的益处,而且对认清现代中国社会里大量的自杀现象也有极大的帮助。
一、“死得其所”中国传统主流生死观的最大特点是突显理性,贬抑感性,所以,反映在自杀问题上,人们皆求“死得其所”,即追求死得有较大的价值。
其核心问题是要回答:我为什么要死?我为什么而死?我这样死去值不值得?中国自古就有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
” (《汉书·司马迁传》)这句传之久远且影响极广的话,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在死亡问题上的基本态度,并影响到中国传统的自杀观念及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生死观
周易生死观如下: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主要研究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哲学原理。
它以阴阳五行为基础,探讨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虽然《周易》本身并不专门探讨生死观,但我们可以从它的哲学思想中推导出一定的生死观。
阴阳互生:《周易》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气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这种观念对于生死观而言,意味着生与死也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生中有死,死中有生,二者相互循环,构成了生命的规律。
生生不息:《周易》强调“生生之谓易”,即宇宙万物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这种观念对于生死观而言,意味着生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生死也是这个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生死并非绝对的终点,而是生命过程中的必然环节。
顺其自然:《周易》提倡“顺天而行”,即遵循自然规律行事。
这种观念对于生死观而言,意味着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生死,顺应自然规律的安排,不过度追求长生,也不恐惧死亡。
道德修养:《周易》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可以影响命运的走向。
这种观念对于生死观而言,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以一种更有意义的方式生活,从而超越生死的束缚,实现精神上的永恒。
总之,从《周易》的哲学思想中,我们可以推导出一种辩证、自
然的生死观。
这种生死观强调生命的变化和发展,鼓励人们坦然面对生死,追求精神上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