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息的境界。
教学“无痕”,精彩“有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实录与评析
作者:陈惠芳来源:转载发布时间:2006-6-16 15:08:38 发布人:yanggh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一、创设情景,揭示主题
1、师生问好。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而且还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的一些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同学们,你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在哪里见过或者用过?
生1:策略就是做题目时的方法。在古代也指谋略,来获得战争的胜利。
师:说得不错,你们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生2:在《三顾茅庐》的故事里见过,就是指计策。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那么在我们数学上,有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呢?等上完这节课,大家再来谈谈。
2、创设情境。
师:国庆期间,老师上街,路过一个文具店,听到——(播放商品降价信息,出示商场图片)其中一个柜台上,有三个小朋友。(如右图)
师:在这幅图上,直接告诉我们哪些已知条件?
生:有三个已知条件。(读了一遍)
师:你说得非常清楚。现在假如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你想选择哪些条件?你能不能把这些条件摘录下来,也可以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使我们看得更加清楚一些?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练习,作业反馈。)
生1:(摘录条件)
小明:买3本18元
小华: 5本?元
生2:(画方框图)
生3:(画线段图)
(教师肯定学生摘录条件和画的图非常清楚。)
生3:(列表)
小华小华买了5本用去?元
小明小明买了3本用去18元
师:你觉得这张表怎么样?
生1:应该先填条件,再写问题。可是上面的表中是先写了问题,再写条件的。
师:其实我觉得上面的写法也可以,先写问题使自己明白要求什么,再找条件。
生2:他在填表时有重复了
师总结:刚才我们进行了条件的整理,可以把题目中找到的已知条件摘录下来,也可以画示方框图或线段图,还可以用列表的方法。
教师逐步板书:
师:这样一列表,你们能求出小华用去多少元吗?
师:你们为什么选择把小明的情况列到表里面?
生:因为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必须知道单价。
师:这里的单价根据什么来求?你们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在自备本上做,然后汇报:18÷3×5=30(元))
师: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用了很多方法来整理已知条件。那现在,要求小军买了多少本,你能选择有关的条件填表、列算式吗?
(生填表,师来回巡视,加以指导。)
展示学生的作业本:
算式是:18÷3=6(元)42÷6=7(本)
师:这次列表后,大家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感觉如何?
生:列表后,能看得非常清晰。
师:这两个表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小明的情况。
师:为什么都要列出小明的情况呢?
生1:因为小明的本数和价钱都知道的。
生2:这样就可以求出单价。
师:其实,这两个表格我们也可以合并起来。(电脑演示合并过程)
如果把两次列的表格合并起来,把表格线条去掉,把姓名也去掉,数据之间用箭头连起来,你还能看明白吗?你能填出括号里的数吗?
师:这三个剪头是什么意思?
生:第一个箭头,表示买了三本,用去18元。第二个剪头表示买了5本,用去多少元,第3个箭头表示买了几本,用去42元?
师:老师想这样(指着箭头问):如果把30元,调到前面,把5本放在后面,行不行?
生1:不行。
生2:可以。如果只换一个条件就不清晰了,必须换三个。
(同学们笑了。)
师:观察这个剪头图,你发现什么在变化,什么没变化?
生1:我发现本数是越来越多,钱数也是越来越多。
生2:我发现本数与总元数都在变,但单价没有变。
(评析1:新课标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徐老师的新课导入就抓住了国庆节文具店一些商品信息,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由于他们生活经验与思考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徐老师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当课堂上出现摘录条件、画方框图、画线段图、列表等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后,徐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观察、比较,同中求异,使学生
根据具体的问题在不经意间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向,初步感受到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比较方便可行,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