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性读书的文化报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利性读书的文化报复

[摘 要] 功利性读书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人类读书活动的一种波折,我们必将遭受功利性读书的报复,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功利性读书是社会就业力不足导致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还需付出艰辛的努力。相信,为了人类全面发展而读书的时期必将来临。[关键词] 功利性读书 功利主义 文化报复[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Utilitarian study is not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 but an deviation in human learning history ,and we are bound to suffer from the cultural revenge for utilitarian and pay a heavy price for it. Sinceutilitarian study is mainly resulted from deficient vacancies and fierce competitions ,we still have a longway to go and should devote our efforts to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However ,it is certain that the dayshall come when we study for our full-sca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Utilitarian study; Utilitarianism; Cultural revenge

刘学平

(潍坊学院东校区图书馆 山东 潍坊 261061)

尽管图书馆学研究者沉潜涵泳、深思熟虑,但往往对我们所熟识的学术问题没有学术研究的“冲动”,忽视内在资料的支持,游荡于“外部条件”,热衷于涉猎“时髦”,呈轻人文重技术的单向度发展。结果,图书情报学没有真正的问题意识,不能在有生机的学术传统中发展。这样形成了新的围城现象:别的领域的学者对人类读书活动的研究如痴如醉,我们沉迷于经济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技术、未来学的浪漫之中。

回归“本土”家园的情报学必然要注重人类的读书活动的研究。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在于人类的读书需求,图书馆要想成为一门有灵魂的学说就必须研究人类的读书规律。图书情报学研究者应该永远守望的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应该是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人类读书活动的向导。

1 人类读书活动的文化导向

[文章编号] 1004-325X(2004)05-0117-03

2004(5)

各抒己

“读书”这个词来源于盎格鲁——撒克逊词raedan,意思是“理解”和“解释”。人类已经进入概念的“多义”时代,我们很难对“读书”下一个“种+熟差”式的精确定义,现在的“读书”也远非它的本意,但我们就象感觉空气一样可以体会到它的价值。读书必然要从人和书两方面来认识,从表面看,读书是人与书的关系,实质上,它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书籍是人类文明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浓缩,承载着人类的渴望与理想,承载着知识分子的灵魂与抱负。它饱经风霜的洗礼,自古以来就有“国运书运”和“盛势修典”之说。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关系到人的价值取向。读书是人类的重要文化活动,人类对读书有永远的眷恋。读书是文明和文化的标志,是科学和人文精神的象征。人类靠读书传承文明,弘扬文化。读书是人类追寻理想的动力,又是现实主义的工具。读书复活人性、健全人格,不能读书和不会读书的人是社会最贫困的人,灵魂和血肉将

The Cultural Revenge for Utilitarian Study

务管理系统中输入口令,打开放大镜,在全部途径或图书册条码下扫描需装订的图书条码,点击典藏功能,将图书状态锁定为[装订],存盘后退出。当图书装订回来后需按原来的路径找到[装订]状态,将[装订]状态删除,进入流通状态。每一本书完成这一操作过程需要30秒钟左右。一个比较简便的方法是办一个公用借阅证,此证可不限制借书册数。当图书需装订时,只需将所有需要装订的图书借到此证上,即:借阅状态下扫描一次公用借阅证条码,然后将

[作者简介]

郑日希涛 女,1964年生,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出版译著1部,论文多篇。

[收稿日期:2003-11-24]

所有需要装订的图书条码扫描进行统借,退出流通状态。图书装订回来后,只需在还回操作状态下,直接扫描图书的条码,办还回手续进入流通状态。这样借还每一本书需要时间约为3秒钟左右,可大大简化工作手续,提高工作效率。・117・

被风干。

读书的旨趣在于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人读书的最高境界。人应该为人的全面发展而读书,人类应从读书中获取能物化的力量,即智慧的力量,也应从书中获取无功利的力量,即道德的力量。人类的文化由于读书活动而越发厚重。

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进入了策划时代,进入了网络时代,进入了文凭时代,进入后现代时代和大众文化时代。我国早已告别文化短缺的时代,读书早已不是阳春白雪,而呈大众化。人类读书的外部条件越来越完善,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文化传播途径。但人类并不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读书,而是走向人类的技术本意的对立面。人们越来越注重功利性读书,人类的读书活动越来越失去了原本的味道,越来越把读书归诸维系于“物”或“实体”。人类已经忘掉了它所肩负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守望人类精神家园的重任。人类的读书变得越来越庸俗、乏味、浮躁,呈单一方向发展。从而读书变得死气沉沉而不再生生不息。 人类没有必要为此过度悲观,马克思说过:“人类的全部力量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人的物性与灵性、有价与无价、手段和目的的质的差别是不可抹掉的。人们必然要对功利性读书进行痛苦的反省,如果我们坚信人类的价值取向在于人类的全面发展,人类的价值在于不可物化、不可数字化,人的精神为最高境界的话,那么,我们也应相信这种功利性读书违背了人类读书活动的根本目的。当然,它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人类读书活动的一次曲折与异化,这种人类进行读书活动所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反映出人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人类的本质性的矛盾。迎合“庸俗”,拿捏大众心理的文化都是权宜之计,人类的伟大在于自我纠错和完善,读书的经典意义在网络时代是不会动摇的。

2 功利性读书的文化报复

这种报复是无形的,而且不像技术报复较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近年来,功利性读书已经是读书的主流,但它的危害性是无形的,且无形性向有形性转化的速度正在加快,文化的报复与技术的报复一起向人类发动了进攻,人类再次面临着沉重的考验。

2.1 文化的单一性发展

功利性读书使人类理想主义资源与人文主义资源匮乏。技术和人文资本应是人类的“鸟之双翼”,但现阶段遭受偏见的人文和傲慢的技术失衡,人们已经感受到文化的危机和瘟疫的侵蚀,这无疑是人类又一次病态的发展。这又一次证明人类在把握自己的前途方面存在的幼稚病:与物质文明进步相比,人们的精神文明进步和道德水准的提高,远远跟不上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从来就没有处理好智慧与道德的关系。人们要么进行理想主义的道德灌输与接受——拒斥技术和物质,其结果,道德是虚伪的、贫困的。近几年来,我国的读书活动总是被外界的因子牵绊,70年代末是读书被解冻的年代,知识分子与学生读书和关心问题的热点在于文学、艺术、哲学、政治上,许多人一开口不是弗洛伊德、萨特就是海的公园和美国独立宣言,却很少谈物质生产和经济体制;80年代的知识界只关心思想、精神和爱情,而很少谈到日常生活的意义;进入90年代,知识分子变得注重功利,以谈论金钱与物质利益为时尚,知识分子的固有的生命正在丧失,随缘和随俗构成文化与精神创作的主题。

功利性读书造成快餐文化泛滥的虚假繁荣,很少人愿意坐“文献学”的冷板凳,大家强调读书的现实利益的快速转化,许多学者做文章断章取义,肆意破坏人类的精神家园。学术的肥皂剧粉墨登场,应景之作横行,毫无学术可言的“学术制造”速度惊人。

人们读书的品种单一。人们多半读技术类书,从广义上而言,就是对个人的智慧力量缺乏帮助的书,回避深奥和哲理,浅薄必然占住人们的大脑,人们所读的书多半是极具新八股特色的应试书和电脑书、英语读物、轻松类书、人物传记和网络小说以及观点新颖的散文和杂文,对自认为有用的书精益求精,对自己认为无用的书轻贱与排斥。许多知识分子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外语上,读书的兴趣被锁定在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甚至许多青年人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考研上。稍有休闲,许多人的大脑皮层转向感官刺激的接受,沉缅于感官上的轻松,表面上的接受,成了“好莱坞”的俘虏。许多大学生阅读人文书的水平还停留在对《读者》奉若神明的基础上,缺乏人文的养料,必然是博士不博,硕士不硕,有些博士生的论文文笔龌龊,通篇是概念的堆砌,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差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

2.2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被亵渎

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学子基础功课比美国好,但创新能力比美国差?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原因:功利性读书使人们太注重眼前的成绩,大家学会了对权威的崇拜,结果,创新能力被扼杀。也就是说,知识分子所固有的批判与怀疑的精神弱化,以理论创新为己任的意志淡薄,功利和实际占住了青年人的心扉,理想主义与人文主义资源自然枯竭。没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人读书的层次可想而知:不愿读原著,甚至有些专业人员也只看原著解读之作。经典不再辉煌。 文化垃圾充满书架的时候,必然是对书的神秘与敬畏的消失。许多商业书的观点并不具有普遍意义,科学性不强,但在中国却有市场,如《学习的革命》等。几个星期就可以学会英语,许多不具备教育规律的学习方法大为流行,如疯狂英语。他们不是靠科学的理念而是靠煽情与挑逗来迎合大众回避刻苦创新奇迹的心理。稍有名气的人动辄就出书,尽管文笔龌龊,但他们的用心在于拿捏别人的心理,觊觎别人的钱包。

・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