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九大经典题型精讲
小学奥数精讲:对策问题之必胜策略

小学奥数精讲:对策问题之必胜策略小学奥数精讲:必胜策略对策问题知识点总结:1.一取余制胜(取棋子,报数游戏)1.1.每次取1~n个棋子,总数,取最后一个赢策略:总数÷(1+n)如果有余数,先拿必胜,拿掉余数,之后总与对手凑成1+n即可。
如果无余数,则后拿,总与对手凑成1+n即可。
1.2.每次取1~n个棋子,总数,取最后一个输策略:最狠的做法就是留给对方一枚棋子,对方不取也得取。
所以想赢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取到倒数第二枚棋子。
问题转化为:每次取1~n个棋子,总数,取倒数第二枚棋子赢。
(总数-1)÷(1+n),之后同1中做法。
2.抢占制胜点(倒推法)2.1.能一步到棋子的位置均是不能走的地方即负位2.2.处处为别人着想。
自己不能走的地方逼别人走进去即可,即确定制胜点。
3.对称法3.1.同等情况下,模仿对方步骤可以达到制胜目的。
3.2.不同等情况下,创造对等局面方可制胜。
例题:1.桌子上放着100根火柴,甲、乙二人轮流每次取走1~5根。
规定谁取走最后一根火柴谁获胜。
如果双方都采用最佳方法,甲先取,那么谁将获胜?分析:100÷(1+5)=16……4,有余数,先拿必胜。
甲先拿4个;乙拿a个,甲就拿6-a个。
2.甲乙两人轮流报数,报出的数只能是1~7的自然数。
同时把所报数一一累加起来,谁先使这个累加和达到80,谁就获胜。
请问必胜的策略是什么?分析:80÷(1+7)=10,无余数,后拿必胜。
甲拿a个,乙就拿8-a个必胜。
3.1000个空格排成一行,最左端空格中放有一枚棋子,甲先乙后轮流向右移动棋子,每次移动1~7格。
规定将棋子移到最后一格者谁赢。
甲为了获胜,第一步必须向右移多少格?分析:(1000-1)÷(1+7)=124……7,有余数,先走必胜。
甲先走7格;乙走a格,甲就拿8-a个必胜。
4.5张扑克牌,每人每次只能拿1张到4张。
谁取最后一张谁输。
必胜的策略是什么?分析:先拿4张,留给别人1张就行。
精选小学奥数计算题精讲

精选小学奥数计算题精讲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
它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学数学是令自己变的理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数学本身也有自身的乐趣。
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1.如果不动脑筋找技巧,用我们手中小小的电子计算器做加法计算也非常麻烦.例如,计算9+10+11+12=?就要按11次键(想一想为什么?)像这样,计算:1+2+3+4+……+98=?一共要按多少次键?2.某人闲着无事,在纸上从9一直写到309,它一共写了多少个数字?3.自然数从1到n,共用了942个数字,n是几?4.有一天,妈妈回家想考一考聪明的儿子,于是妈妈说:“儿子,你说从3开始连续写到某个自然数,共写了430个数字,那么这个自然数是几?5.在1、2、3、4、5……499、500.问数字“2”在这些数中一共出现了多少次?6.在1~608中,数字“0”共出现多少次?7.在1、3、5、7、……、1999、2001这个数列中,数字“5”一共出现了多少次?8.在2、4、6、8、10、……、200、202这个数列中,“4”共出现多少次?[方法归纳]在进行整数计数问题的解答时,关键要弄清位数与数位、位数与数字个数的关系,这样才能很快地做出每一道题.【篇二】1.1+2+3+……+8+9+10=2.1+3+5+……+17+19=3.1+2+3+……51+52+……+99+100=4.1+3+5+……51+53+……+97+99=5.2+4+6+……50+52+……+98+100=6.3+6+9+……+51+54+57+……+96+99=7.5+10+15+……+50+55+……+95+100=8.1+4+7+……+52+55+58+……+97+100=9.小添添家的时钟每整点时就敲钟,而敲的数目和当时的时间是一样的,而且在两个整点中还会敲一下,这时时钟一天内共敲多少下?10.有一列数:19、22、25、28……,这列数的前49个数(从19开始算起)的总和是的多少?【篇三】1.计算:2008+2007-2006-2005+2004+2003-2002-2001+2000+1999-1998-1997+……+4+3-2-1分析:算式中共有2008个数,观察可以发现,我们可以把4个看成一组,原式=(2008+2007-2006-2005)+(2004+2003-2002-2001)+……+(4+3-2-1)=4+4+……+4(有2008÷4=502个4)=4×502=20082.计算:31.4×36+64×43.9分析:31.4×36+64×(31.4+12.5)=3140+64×12.5=3940先讲解31.4×36+64×31.4提取公因式后得3140,这样发现36和64是我们想求和的,所以先从后面的43.9中分解出31.4。
推荐小学奥数问题精讲(精心整理)

推荐小学奥数问题精讲(精心整理) XXX奥数教学如何学好奥数?1、直观画图法:解奥数题时,如果能合理的、科学的、巧妙的借助点、线、面、图、表将奥数问题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可使同学们容易搞清数量关系,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抓住问题的本质,迅速解题。
2、倒推法:从题目所述的最后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向前倒推,直到题目中问题得到解决。
3、枚举法:奥数题中常常出现一些数量关系非常特殊的题目,用普通的方法很难列式解答,有时根本列不出相应的算式来。
我们可以用枚举法,根据题目的要求,一一列举基本符合要求的数据,然后从中挑选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4、正难则反:有些数学问题如果你从条件正面出发考虑有困难,那么你可以改变思考的方向,从结果或问题的反面出发来考虑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5、巧妙转化:在解奥数题时,经常要提醒自己,遇到的新问题能否转化成旧问题解决,化新为旧,透过表面,抓住问题的实质,将问题转化成自己熟悉的问题去解答。
转化的类型有条件转化、问题转化、关系转化、图形转化等。
6、整体把握:有些奥数题,如果从细节上考虑,很繁杂,也没有必要,如果能从整体上把握,宏观上考虑,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局部与整体的内在联系,“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来求得问题的解决。
第一讲第一题:时钟问题有一个一直每小时快20秒,它3月1日中午12点准确,下一次准确的时间是什么时间?(5月30日12时)答:一圈快20x12=240秒=4分,一共要快几圈才会正好对准标准时间12x60÷4=180(圈),换算成是几日180x12=2160时=90日,3月1日中午12时+90日=5月30日12时第二题:几何问题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是半圆周的中点,BC 是半圆的直径.AB=BC=10,那么阴影局部的面积是几何?(圆周率取3.14)1 -答:第三题:和差倍问题答:假设杨树、柳树和槐树棵树分别为:a、b和c,由题意可得:易获得三种树分别为:825、XXX、315棵第四题:行程问题甲、乙二人进行游泳追逐赛,规定两人分别从游泳池50米泳道的两头同时开始游,直到一方追上另一方为止,追上者为胜。
[荐]小学奥数核心公式及经典例题详解
![[荐]小学奥数核心公式及经典例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14d1e50ce009581b6ad9eb78.png)
小学奥数核心公式及经典例题详解1.鸡兔同笼问题【含义】这是古典的算术问题。
已知笼子里鸡、兔共有多少只头和多少只脚,求鸡、兔各有多少只的问题,叫做第一鸡兔同笼问题。
已知鸡兔的总数和鸡脚与兔脚的差,求鸡、兔各是多少的问题叫做第二鸡兔同笼问题。
【数量关系】第一鸡兔同笼问题:①假设全都是鸡,则有兔数=(实际脚数-2×鸡兔总数)÷(4-2)②假设全都是兔,则有鸡数=(4×鸡兔总数-实际脚数)÷(4-2)第二鸡兔同笼问题:①假设全是鸡,则有兔数=(2×鸡兔总数-鸡与兔脚之差)÷(4+2)②假设全是兔,则有鸡数=(4×鸡兔总数+鸡与兔脚之差)÷(4+2)例1:鸡和兔在一个笼子里,共有35个头,94只脚,那么鸡有多少只,兔有多少只?解:假设笼子里全部都是鸡,每只鸡有2只脚,那么一共应该有35×2=70(只)脚,而实际有94只脚,这多出来的脚就是把兔子当作鸡多出来的,每只兔子比鸡多2只脚,一共多了94-70=24(只),则兔子有24÷2=12(只),那么鸡有35-12=23(只)。
例2:动物园里有鸵鸟和长颈鹿共70只,其中鸵鸟的脚比长颈鹿多80只,那么鸵鸟有多少只,长颈鹿有多少只?解:假设全部都是鸵鸟,则一共有70×2=140(只)140-80=60(只)60÷6=10(只)鸵鸟:70-10=60(只)。
例3:李阿姨的农场里养了一批鸡和兔,共有144条腿,如果鸡数和兔数互换,那么共有腿156条。
鸡和兔一共有多少只?解:根据题意可得:前后鸡的总只数=前后兔的总只数。
把1只鸡和1只兔子看做一组,共有6条腿。
前后鸡和兔的总腿数有144+156=300(条),所以共有300÷6=50(组),也就是鸡和兔的总只数有50只。
例4:一次数学考试,只有20道题。
做对一题加5分,做错一题倒扣3分(不做算错)。
奥数常见题型解析

奥数常见题型解析奥数作为一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的训练方法,在许多学生和家长中越来越受欢迎。
而在奥数考试中,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题型,这些题型既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
接下来,本文将对奥数中的常见题型进行解析和讲解。
1. 计算题计算题是奥数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
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算技巧。
例如:36 + 19 - 8 = ?解析:首先计算加法,36 + 19 = 55,然后再减去8,得到最终答案47。
通过这类题目的训练,学生能够加深对数学运算符的理解,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推理题推理题是奥数中一类较为复杂的题型,它既考察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考察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如果a = 2,b = 4,c = 6,那么3a + 2b - c = ?解析:将a,b,c的值代入表达式中,得到3*2 + 2*4 - 6 = 6 + 8 - 6 = 8。
推理题的解题过程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通过推理和逻辑思维找出解题的关键点,从而得到正确答案。
3. 几何题几何题是奥数中比较常见的题目类型之一。
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几何概念和几何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已知一个正方形边长为4cm,求它的面积和周长。
解析:正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边长的平方来进行计算,4cm * 4cm = 16cm²。
周长可以通过边长乘以4来计算,4cm * 4 = 16cm。
几何题的解题过程需要学生将所学几何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图形的分析和计算得出结果。
4. 排列组合题排列组合题是奥数中比较难的一类题目类型。
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组合计数和排列计数能力。
例如:由1、2、3、4、5这5个数字组成一个没有重复数字的3位数,共有多少种可能性?解析:首先确定百位数,有5个可选数字;然后确定十位数,有4个可选数字;最后确定个位数,有3个可选数字。
因此,总共有5 * 4 * 3 = 60种可能性。
推荐 小学数学竞赛题型精讲(打印精华版)

第一章数与代数第一节数的认识典型考题例1某一个数十万位上是最大的一位数,万位上是最小的合数,百位上是最小的质数,其余各位上都是0,则这个数写作( ),读作(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
例2用三个8和三个0组成的六位数中,一个零都不读出的最小六位数是( ),只读出一个零的最大六位数是( ),读出两个零的六位数是( )。
例3填空。
(1)如果向东走20米记作+20米,那么向西走15米应该记作( )。
(2)如果把零下10.5℃记作-10.5℃,那么零下14.8℃记作( ),零上24℃记作( )。
(3)如果足球比赛负一场记作-1,那么负两场记作( ),胜三场记作( )。
例4判断下面各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0.03是纯循环小数。
( )(2)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 )米可以记作33%米。
( )(4)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例5一个三位小数,“四合五人”后约是0.20,这个三位小数最大是( ),最小是( )。
例6庆“六一”,六年级同学买来336枝红花,252枝黄花,210枝粉花。
用这些花最多可以扎成多少束同样的花束?在每束花中,红、黄、粉三种花各有几枝?例7有一堆苹果,3个3个地数余2个,4个4个地数余3个,5个5个地数余4个,这堆苹果最少有多少个?拓展训练一、填空。
1.据世博官网统计,2010年9月17日,世博园西藏南路出入15累计入园人数为16507人。
横线上的数读作( ),四合五入到万位大约是( )万人。
2.一个八位数,千万位上的数字是最小质数的平方,十万位上的数字是最大的一位合数,个位上的数字是0.5的倒数,其余各位都是最小的自然数,这个数记作(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
3.一个数由5个亿、6个千万、3个万、9个百和4个一组成,这个数写作( ),它是一个( )位数。
4.用最小的三位数与最大的两位数之差去乘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四位数之和,积是( )。
小学奥数题型知识点总结

小学奥数题型知识点总结小学奥数是指小学生参加的一种数学竞赛。
奥数竞赛的题型多样,涵盖了各种数学知识。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接触到的奥数题型较为基础,但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来解题。
以下是小学奥数常见的题型和相应的知识点总结。
一、整数计算1. 整数的加减法整数的加减法是小学奥数的基础题型。
在整数的加减法中,需要掌握两个整数相加减的规则,以及负数和正数相加减的规则。
2. 整数的乘法在整数的乘法中,需要理解负数相乘的结果,包括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等规则。
3. 整数的除法整数的除法需要掌握正数和负数相除的规则,以及0的特殊性。
二、分数1. 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加减法是小学奥数的难点之一。
在分数的加减法中,需要找到分子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进行通分和约分,然后再进行加减运算。
2. 分数的乘法分数的乘法需要掌握分数乘法的公式,即分子相乘得分子,分母相乘得分母,然后再进行约分。
3. 分数的除法分数的除法需要掌握计算的步骤,即先将除法转化为乘法,再进行乘法运算。
三、小数1. 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的加减法是小学奥数的基础题型。
在小数的加减法中,需要理解小数点的对齐规则,然后进行计算。
2. 小数的乘法小数的乘法需要掌握小数乘法的规则,即先去掉小数点,然后进行乘法运算,最后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3. 小数的除法小数的除法需要掌握小数点的处理方法,即将小数点移到被除数的末尾,然后进行除法计算。
四、几何1. 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在几何题中,需要掌握各种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包括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
2. 三角形的角度和边长需要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计算方法,以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3. 直角坐标系需要掌握直角坐标系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以及坐标点的表示方法。
五、代数1. 代数式的化简需要掌握代数式的化简方法,包括合并同类项、因式分解等。
2. 一元一次方程需要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包括用逆运算消去项、整理等。
3. 等比数列需要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求和公式,以及等比数列的性质。
小学奥数题型总结

小学奥数题型总结小学奥数是指小学生参加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在这项竞赛中,小学生将面对各种不同的数学题型。
下面是对小学奥数常见题型的总结。
一、加减乘除题加减乘除题是小学奥数中最基本的题型。
它们涉及到数字的相加、相减、相乘和相除。
这些题目不仅测试了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考查了他们对基本数学规则和运算符的理解。
通常,加减乘除题会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开始出现,随着年级逐渐增加难度。
二、等式解题等式解题是小学奥数中另一个常见的题型。
这种题目要求小学生找到合适的数字来填入等式中的空格,使得等式成立。
这个题型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数学规则来解决问题。
三、找规律题找规律题是小学奥数中较为复杂的题型之一。
这种题目要求小学生从一系列数字中找到规律,并根据规律来选择正确的答案。
这个题型旨在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让他们学会从复杂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四、面积和周长题目面积和周长题目是小学奥数中另一个重要的题型。
这些题目要求小学生计算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这个题型旨在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量化和比较两个图形之间的差异。
五、逻辑推理题目逻辑推理题目是小学奥数中较为抽象和复杂的题型之一。
这种题目要求小学生根据一些条件来推断出正确答案。
这个题型旨在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让他们学会根据已知条件来推断未知的结果。
六、几何图形题目几何图形题目是小学奥数中相对较难的题型之一。
这种题目要求小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进行判断和计算。
这个题型旨在培养小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观察和理解不同图形的属性。
以上是小学奥数中常见的题型总结。
这些题型既能考查小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观察力和推理能力。
通过解决这些题目,小学生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成绩,还可以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行程问题三大类1、倍数类(以“行”定比) 例:甲、乙两车同时从A 地去B 地。
甲行全程的一半时,乙离B 地还有54km 。
当甲到达B 地时,乙已经行了全程的80%。
求A 、B 两地的路程是( )km 。
解析:首先可以列出一个关系: 甲行一半(21), 乙行 ? 甲行全程(1 ), 乙行 80%由上、下来看,甲行全程是行一半的2倍,同理在相同时间内,乙行的路程也应该是2倍关系,可得?=80%÷2=40%,则剩1-40%=60%,全程为54÷60%=90km 。
2、行程问题正反比类(往返、相遇、追及)例:王师傅用3.2 小时在家和工厂之间往返了一次,去时每小时25 千米,返回时减速52,求他家到工厂相距多少千米?解析:往返类问题属于路程不变,首先能确定时间与速度的反比关系,并且依据题目能得出:去和回的速度比为5:(5-2)=5:3,依据反比得出去和回的时间比为3份:5份。
路程 =速度×时间去: 不变 5 3份回: 不变 3 5份 1份=3.2÷(3+5)=0.4(时)去的时间为:3×0.4=1.2(时)路程:25×1.2=30(千米) 3、行程问题份数类(一个到,一个未到)例:甲、乙两人从A 、B 两地相向而行,5小时相遇,相遇后,两人继续前行,甲又用了3小时到达B 地,此时乙离A 地还有18千米。
问:A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解析:甲5时乙5时A B乙3时甲3时①从后段路程来看,甲3时走的路程与乙5时走的路程一样,依据反比关系得甲速与乙速之比为5:3,②再从整体考虑,当甲走完全程5份的路程时,乙走完3份的路程。
则B离A地距离为5-3=2份,1份=18÷2=9km,全程为5×9=45km。
注:此类未变速问题可用一个小公式解决问题→路程=剩余路÷(大数-小数)×大数,如上题可直接列式为18÷(5-3)×5=45km,特别提醒,这种解法只限于未变速情况。
(二)盈亏问题三大类盈亏问题有三类,分别是盈亏问题,假设法问题,牛吃草问题。
三类问题本属独立问题,但解法大同小异,下面就三类问题的解题方式来区分异同,方便大家更好掌握三类问题。
首先确定一个关系→找差量:说法相同用“-”,说法不同用“+”1、盈亏问题例:四年级二班少先队员参加学校搬砖劳动。
如果每人搬4块砖,还剩7块;如果每人搬5块,则少2块砖。
这个班少先队有几个人?要搬的砖共有多少块?解析:①找2个差量:盈亏差=7+2=9块,分配差=5-4=1块②盈亏差÷分配差=每后面的字9 ÷ 1 =9(人)③以两句话算总量:一句:4×9+7=43块二句:5×9-2=43块两句话答案一样,则确定结果正确。
2、假设法问题例:小明同学参加20道题的数学比赛,比赛规定:答对得5分,答错或没答倒扣2分。
小明同学的最后得分是72分。
问:小明答对了几道题?解析:①假设全答对,应该得分为20×5=100分。
找2个差量:总量差=100-72=28分,分配差=5+2=7分②总量差÷分配差=假设之外的量28 ÷7 =4(错题)③作差求另一个量:20-14=16(道)3、牛吃草问题例:有一块匀速生长的草场,可供12头牛吃25天,或可供24头牛吃10天。
那么它可供14牛吃多少天?解析:①假设每头牛每天吃1份草,算出总量,12×25×1=300份,24×10×1=240份找2个差量:总量差=12×25-24×10=60,时间差=25-10=15天②总量差÷时间差=单位长草量60 ÷15 =4(份)③以两句话算原有量:一句:300-25×4=200份二句:240-10×4=200份两句话答案一样,则确定结果正确。
④等量关系解题:总量=原有量+长草量14×天=200 +4×天天=20(三)三人相遇行程问题解法综合例:甲、乙从A地,丙从B地同时相向出发,速度分别是70米/分、60米/分、40米/分,丙遇到甲后2分钟遇到乙。
A、B两地相距多少米?解析:①四年级解法:先画出甲丙相遇时的线段图,如下一步:当甲丙相遇时,丙又经过2分钟与乙相遇,所以CD的距离为乙丙2分钟合走的路程,CD=(60+40)×2=200米。
二步:这200米的路程若以甲、乙来分析,是甲、乙在相同时间行走后甲比乙多走了200米,这个时间也就是甲丙两人的相遇时间:时间=200÷(70-60)=20分,则A、B两地用甲丙相遇计算:(70+40)×20=2200米。
②五年级解法:设甲丙两人的相遇时间为t,则乙丙两人的相遇时间为2+t。
由甲丙相遇所行路程=乙丙相遇所行路程列方程如下:=t+=⨯+tt得20⨯(+6070()240)40)(A、B两地相距:(70+40)×20=2200米③六年级解法:甲、丙两人合走路程与乙、丙两人合走路程一样,已知速度比为:(70+40):(60+40)=11:10,则以反比得时间比为10份:11份,1份=2÷(11-10)=2份,甲、丙相遇时间为10×2=20分,路程为(70+40)×20=2200米。
(四)利润问题例:超市推出如下优惠:(1)一次性购物不超过100元,不享优惠。
(2)一次性购物超过100元,但不超过300元一律九折。
(3)一次性购物超过300元,一律八折。
两次购物分别付款80元、252元,若一次性购买应付多少元?解析:我们首先要求出的价钱是80元和252元所对应的原价分别是多少,然后再一次性购买整体打折。
①对80元:最低打折为100×0.9=90元,所以80元不可能是打折的钱,原价确定为80元。
②对252元:原价范围在100~300元之间,打折后的对应价钱为100×0.9~300×0.9为90~270元之间,252元在这一范围,此时对应原价为252÷0.9=280元。
此时:原来总价为80+280=360元,若一次性购买应按八折优惠,应付360×0.8=288元。
若同学们就此以为288是最终答案,那么同学们就少考虑了一步,252元若在300元以上能否成立?若刚好300元,打折后为300×0.8=240元,此时原价为252÷0.8=315元。
这种情况原来总价为80+315=395元,一次性购买应付316元。
(五)行程问题最值例:A、B两地相距26千米,已知人的步行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摩托车的行驶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摩托车后座可带一人。
问:有三人并配备一辆摩托车从A地到B地最少需要多少时间?解析:先确定怎么样才能让时间最少。
设三人分别为甲、乙、丙,我们可让乙先走路,此时甲骑车载丙同时出发,走一段距离后,丙下车走路,甲立刻返回接乙然后一起去B地,并且甲载着乙与走路的丙一起同时到B地,这样能确保摩托车在行进的过程中,乙、丙两人一直在走,且乙走的路程与丙所走的路程一样。
解法如下:①步行:骑车=5:50=1:10②确定线段图: 5.4:12110:1=-,有两人走路,前后共2份。
③1份=26÷(1+4.5+1)=4km ,以乙计算:乙走的路程为1份=4km ,用时4÷5=0.8时,车载乙走的路程为4.5份=22km ,用时22÷50=0.44时,共用时0.8+0.44=1.24时。
(六)发车问题例:某出租车汽车停车站已停有6辆出租车。
第一辆车出发后,每隔4分钟就有一辆车开出,在第一辆车开出2分钟后,有一辆车进站,以后每隔6分钟就有一辆车回站,回站的车在原有的车依次开出之后又依次每隔4分钟开出一辆。
问:第一辆出租车开出后,经过多少时间车站不能正点发车?解析:车站原有6辆,发车周期4分钟,回车周期6分钟,又在第一辆车开出2分钟后有一辆车进站。
发车的总时间比回车总时间多2分钟。
①解:回车x 辆,则发车x+6辆,当发车、回车用时相同时,则车站内无车,由此可得:4(x+6)=6x+2x=114×(11+6)=68分即68分钟时车站内正好无车,则再过4分钟才有回车68+4=72(分钟)时不能正点发车。
易得6辆车全部开出需要20分钟的时间,进而得到从第五辆车回站时就不能正点发车,以次可得最少时间。
②解:站内原有的6辆车全部开出用时4×(6-1)=20分钟此时站内又有出租车(20-2)÷6+1=4辆设再经过x 分钟站内无车。
446x x =+ x=48 48+20+4=72分钟 (七)时间问题例:李师傅要在下午3点上班,他临走时看屋里的时钟在十二点十分就停止了,他上好发条却忘记拨指针,匆忙走到工厂离上班还有十分钟。
夜里十一点下班,他马上离厂回家,回到家一看钟才九点整。
如果李师傅上班和下班在路上所用的时间相同,那么,他家的钟停了多少时间?(上发条时间略去不计)解析:李师傅从上班到下班共用时晚上9点-12点10分=8小时50分,这个时间包括的是李师傅上班路上时间+10分钟空余时间+下班路上时间,而原本李师傅上班时间应该是晚上11点-下午3点=8小时,实际比原本多50分钟,这50分钟是→(上班路上时间+10分钟空余时间+下班路上时间),可得上、下班路上的时间都是(50-10)÷2=20分钟。
本来是下午3点上班,到厂离上班10分钟,再去掉路上的20分钟,确定为2点30出门,实际是12点10分出门,停了下午2点30-12点10分=2时20分。
(八)工程问题周期类例:一项工程,甲单独做6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0小时完成,如果按甲、乙、甲、乙……的顺序交替工作,每次一小时,那么需要几小时完成?解析:因6和10的最小公倍数为30,假设总量为30,则甲效率为5,乙的效率为3,按甲、乙,甲、乙的周期工作,可定每个周期为2小时,工作量为5+3=8,30÷8=3…6,可得3个周期共3×2=6小时即注入了24的工作量,还剩6的工作量继续由甲、乙各1小时继续完成,甲1小时能完成1×4=4,还剩6-4=2,交给乙只需2÷3=32小时即可完成。
共用时间6+1+32=327小时。
(九)还原问题例:一篓苹果分给甲、乙、丙3人,甲分得全部苹果的51加5个苹果,乙分得全部苹果的41加7个苹果,丙分得其余苹果的21,最后剩下的苹果正好等于一篓苹果的81。
这篓苹果有多少个? 解析:此题若用普通量率对应方法,过程繁杂,我们可以用还原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