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胃内消化ppt课件
合集下载
生理学消化共108张PPT
唾液的成分与功能
02
唾液主要由水分、电解质、有机物等组成,具有润滑口腔、溶
解食物、清洁口腔、抗菌等作用。
唾液分泌的调节
03
唾液分泌受到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如食物刺激、味觉刺激
、情绪变化等。
10
食管的蠕动和排空
食管的解剖结构
食管是一根细长的管道,连接咽 和胃,具有输送食物和液体的功
能。
食管的蠕动机制
胃癌
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与遗传、饮食、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 有关,早期症状不明显,晚期可出现消瘦、贫血等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
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如餐后饱胀、早饱感 等,无器质性病变。
15
04 小肠的生理功能 及疾病
2024/1/28
16
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小肠的结构
小肠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其中黏膜层有大量 的绒毛结构,增加了吸收面积。
2024/1/28
代谢营养物质
将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转化为可被身体利用的 形式。
解毒作用
将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或外来毒物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排出 体外。
26
常见肝脏疾病及其生理机制
肝炎
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 炎症,表现为肝细胞损
伤和肝功能异常。
2024/1/28
脂肪肝
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 ,与肥胖、酒精摄入等
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食管将 食物运送至胃。
2024/1/28
6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特点
小肠
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是食物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含有多种消 化酶,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并 通过肠黏膜吸收进入血液。
生理学消化系统PPT课件
小肠液作用
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中和胃酸,保 护肠黏膜免受机械和化学损伤。
常见小肠疾病及预防措施
常见小肠疾病
包括急性肠炎、慢性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等。
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适当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定期进行体检和肠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肠道疾 病。
生理学消化系统PPT 课件
目录
• 消化系统概述 • 口腔与食管的生理功能 • 胃的生理功能与疾病防治 • 小肠的生理功能与疾病防治 • 大肠的生理功能与疾病防治 • 肝脏与胆囊的生理功能与疾病防治
01
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消化道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 、大肠等,负责食物的摄取、运 输、消化和吸收。
免疫功能
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 ,发挥免疫防御作用。
胆汁的成分及作用
水
约占胆汁总量的97%。
胆盐
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胆汁的成分及作用
卵磷脂
01
降低胆汁表面张力,防止胆汁中胆固醇析出。
胆固醇
02
参与脂肪代谢。
无机盐
03
维持胆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胆汁的成分及作用
1 2
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结构特点
小肠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其中黏膜层有大量的绒毛和微 绒毛,增加了吸收面积。
功能特点
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具有分泌、运动和免疫等多种功能。
小肠液的成分及作用
小肠液成分
主要包括肠液、胆汁和胰液,其中肠 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胆汁含有胆盐和 胆固醇,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和碳酸 氢盐。
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中和胃酸,保 护肠黏膜免受机械和化学损伤。
常见小肠疾病及预防措施
常见小肠疾病
包括急性肠炎、慢性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等。
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适当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定期进行体检和肠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肠道疾 病。
生理学消化系统PPT 课件
目录
• 消化系统概述 • 口腔与食管的生理功能 • 胃的生理功能与疾病防治 • 小肠的生理功能与疾病防治 • 大肠的生理功能与疾病防治 • 肝脏与胆囊的生理功能与疾病防治
01
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消化道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 、大肠等,负责食物的摄取、运 输、消化和吸收。
免疫功能
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 ,发挥免疫防御作用。
胆汁的成分及作用
水
约占胆汁总量的97%。
胆盐
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胆汁的成分及作用
卵磷脂
01
降低胆汁表面张力,防止胆汁中胆固醇析出。
胆固醇
02
参与脂肪代谢。
无机盐
03
维持胆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胆汁的成分及作用
1 2
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结构特点
小肠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其中黏膜层有大量的绒毛和微 绒毛,增加了吸收面积。
功能特点
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具有分泌、运动和免疫等多种功能。
小肠液的成分及作用
小肠液成分
主要包括肠液、胆汁和胰液,其中肠 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胆汁含有胆盐和 胆固醇,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和碳酸 氢盐。
生理学——消化系统PPT课件
慢波电位、动作电位和平滑肌收缩之间的关系
1、平滑肌的收缩是继动作电位发生之后产生的, 而动作电位则是在慢波去极化的基础上发生的。
2、肌肉收缩波只出现在有动作电位时,动作电位 数目多,收缩幅度大。
一、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一般特性
1.自动节律性低且不规则: 2.兴奋性较骨骼肌低: 3.较大的伸展性: 4.一定的紧张性: 5.对刺激的特异敏感性:
盐酸 脂肪 蛋白质
功能 胃肠运动 腺体分泌消化液
抑制胃肠运动和胃液的分泌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
胃肠运动 腺体分泌消化液 胆囊收缩
(二)胃肠道的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产物
细胞名称
A细胞 B细胞
D细胞 G细胞 I细胞 K细胞 Mo细胞 N细胞 PP细胞 S细胞
分泌产物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生长抑素 胃泌素 胆囊收缩素 抑胃肽 胃动素 神经降压素 胰多肽 胰泌素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第三节 胃 内 消 化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第五节 大肠的功能 第六节 吸 收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F)
概
述
消化 吸收
机械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废物排出
脂肪
水、维生素和无机盐: 直接吸收
六大营养物质
糖、脂、蛋、水、无机盐、维生素
消化
机械性消化 消化道平滑肌的机械收缩 化学性消化 消化腺分泌消化酶
蛋白质分解产物 迷走神经兴奋
组织胺 ACh
迷走神经兴奋 盐酸>蛋白质产物>脂肪酸钠
胆囊收缩素 促胆囊收缩排胆汁
迷走神经兴奋
(CCK) 促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 蛋白产物>脂肪酸钠>盐酸
加强胰泌素的作用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 PPT课件
1、消化道平滑肌静息电位
波幅: -60~- 50 mV 产生机制: 主要与K+外流有关 2、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BER) 定义: 在RP的基础上,产生自发的周期性 去极化和复极化。 节律: 3-12次/min 起源:一般认为慢波电位起源于纵行肌和环 行肌之间的Cajal细胞 作用: 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
奥美拉唑
餐后碱潮
质子泵
2、胃蛋白酶原
来源:主细胞(主要)黏液细胞分泌 作用:胃蛋白酶原 特点: ①始无活性; ②最适pH=2.0,pH>5.0则失活。 应用:胃酸分泌不足而导致的消化不良时,可服用 稀盐酸和胃蛋白酶。
HCl
胃蛋白酶→水解蛋白
激活
3、内因子
来源:壁细胞分泌 作用:促进回肠末端维生素B12的吸收。
RP
stimulus
AP
二、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一)外来N支配 1.躯体N:口腔、食道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为躯体N支配。 2.自主N: 交感N
副交感N: 迷走N、盆N
神经节 壁内N丛
壁内N丛
平滑肌 腺细胞 上皮细胞
+
平滑肌 腺细胞 上皮细胞
-
-
(二)内在神经系统(壁内神经;肠神经系统) 壁内神经丛(intramural plexus)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反射
第六节 吸收 (absorption)
本节要点: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糖和氨基酸以血 液途径为主,脂肪以淋巴途径为主。 铁和钙在酸性环境下容易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及途径
(一)吸收部位
(二)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 大、小、长、摆动
糖类、蛋白质、脂类已消化为可吸收的物质; 小肠的吸收面积大(200M2); 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3~8H); 绒毛、微绒毛纤毛的摆动,有利于吸收。
生理学消化系统PPT课件
作用:混合、推进,有助于食物吸收、 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进食后才出现,与基本电节律有关。
十二指肠11次/分,回肠8次/分
蠕动: 0.5~2cm/s 小肠近端蠕动速度大于远端 作用:将食糜向前推进一步
蠕动冲: 2~25cm/s 是一种行进速度快、传播远的蠕动。 将食糜从小肠始端推进末端,以至大肠
小肠运动的调节
小肠液的分泌
分为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
1 - 3 L/d,pH 7.6,等渗 成分:肠激酶,脱落细胞中有寡糖酶和肽 酶 作用:中和、稀释 调节:局部机械和化学刺激、促胃液素、促 胰液素和血管活性肠肽均促进分泌
小肠的运动
移行性复合波起源于胃,可扩布至回肠。
紧张性收缩 分节运动: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运动,
2.胃期:占分泌量60%,酸度高,胃蛋白酶 原比头期少
迷走神经
食物化学刺激
扩张
壁内神经丛 G细胞 促胃液素
3.肠期:占分泌量10%,由体液机制调节
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盐酸:
盐酸--------- G细胞 促胃液素↓ 盐酸↓
D细胞 生长抑素↑ 迷走-迷走反射、球抑胃素、肠抑胃素 脂肪 高张溶液:肠胃反射
大肠的运动
袋状往返运动 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蠕动
集团蠕动是一种行进快、传播远的蠕动。 始于横结肠,将肠内容物推降结肠,以至 乙状结肠,由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引起
排便
产生便意
粪 刺激直肠 盆神经 骶髓排 便 肠壁感受器 腹下神经 便中枢
大脑 皮质
盆神经传出
阴部神经传出↓
降结肠、乙状结肠、 肛门外括约肌舒张 膈肌
粘膜下层 粘膜下神经丛
环肌层 壁内神经丛
肌间神经丛
纵肌层
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进食后才出现,与基本电节律有关。
十二指肠11次/分,回肠8次/分
蠕动: 0.5~2cm/s 小肠近端蠕动速度大于远端 作用:将食糜向前推进一步
蠕动冲: 2~25cm/s 是一种行进速度快、传播远的蠕动。 将食糜从小肠始端推进末端,以至大肠
小肠运动的调节
小肠液的分泌
分为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
1 - 3 L/d,pH 7.6,等渗 成分:肠激酶,脱落细胞中有寡糖酶和肽 酶 作用:中和、稀释 调节:局部机械和化学刺激、促胃液素、促 胰液素和血管活性肠肽均促进分泌
小肠的运动
移行性复合波起源于胃,可扩布至回肠。
紧张性收缩 分节运动: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运动,
2.胃期:占分泌量60%,酸度高,胃蛋白酶 原比头期少
迷走神经
食物化学刺激
扩张
壁内神经丛 G细胞 促胃液素
3.肠期:占分泌量10%,由体液机制调节
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盐酸:
盐酸--------- G细胞 促胃液素↓ 盐酸↓
D细胞 生长抑素↑ 迷走-迷走反射、球抑胃素、肠抑胃素 脂肪 高张溶液:肠胃反射
大肠的运动
袋状往返运动 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蠕动
集团蠕动是一种行进快、传播远的蠕动。 始于横结肠,将肠内容物推降结肠,以至 乙状结肠,由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引起
排便
产生便意
粪 刺激直肠 盆神经 骶髓排 便 肠壁感受器 腹下神经 便中枢
大脑 皮质
盆神经传出
阴部神经传出↓
降结肠、乙状结肠、 肛门外括约肌舒张 膈肌
粘膜下层 粘膜下神经丛
环肌层 壁内神经丛
肌间神经丛
纵肌层
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生理学--消化与吸收 ppt课件
刺激释放因素
蛋白质分解产物 迷走神经兴奋、扩张胃、组 胺、ACh 迷走神经兴奋 盐酸>蛋白产物>脂肪酸钠
促胰液素 (secretin)
缩胆囊素 (CCK)
迷走神经兴奋 蛋白产物>脂肪酸钠>盐酸
抑胃肽 (GIP) 胃动素 (motilin)
脂肪及分解产物、糖、氨基 酸 迷走神经、盐酸、脂肪
21
第二节
ppt课件
35
⑸盐酸的生理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发挥作用提供 适宜的酸性环境; 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抑制和杀死细菌;
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ppt课件
36
2.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⑴来源:主细胞(主) ⑵作用: 胃酸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⑶特点: 蛋白质 䏡和胨
㈡ 23
唾液的作用
湿润口腔和食物,利于说话、咀嚼和吞咽; 溶解食物,引起味觉; 清洁和保护口腔:冲洗和清除食物残渣 抗菌作用:溶菌酶、免疫球蛋白 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 排泄作用:异物,药物
ppt课件
㈢ 唾液分泌的调节
24
非条件刺激 条件刺激
+
延髓唾液 分泌中枢 副交感N
ACh M受体
促进消化道黏膜的生长和刺激胃、肠、胰的 蛋白质合成(营养作用); 加强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促进胰液、胆汁 的分泌。
交感及副交感传出
肠神经系统
黏膜下神经丛 胃肠平滑肌 分泌细胞 血管平滑肌
肌间神经丛 消化道壁内的机 械、化学和温度 感受器
ppt课件
13
例如:
迷走-迷走反射(vagovagal reflex):是一种 传入和传出信息分别经迷走神经中传入 和传出纤维而完成的胃肠反射活动。 胃-结肠反射(gastrocolic reflex): 食物充 张胃引起的结肠收缩运动加强。
消化系统生理PPT课件
1.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
① 电位较低,-55~-60 mV ② 不稳定,波动大,能自动去极化
2. 慢波电位(Slow Wave Potential)
定义: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自动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 律性电位波动,决定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节律, 也称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Rhythm, BER)。
The Enteric Nervous System
Copyright ©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Permission required for reproduction or display.
四、胃肠激素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消化和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Animation
Copyright ©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Permission required for reproduction or display.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消化系统
Digestive System
消化系统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 第三节 胃内消化 • 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 •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 第六节 吸收 • 学习园地 • 复习与思考
人 体 主 要 的 消 化 器 官
Copyright ©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Permission required for reproduction or display.
吸收(Absorption):
生理学消化ppt课件
生理学消化ppt课件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消化系统概述 • 口腔消化 • 胃内消化 • 小肠内消化 • 大肠内消化与吸收 • 消化吸收的调节与控制
2
01
消化系统概述
2024/1/28
3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消化道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是食物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食物的初步消化
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 下,蛋白质开始被初步消 化成多肽和少量氨基酸。
食糜的排空
经过充分消化的食糜通过 幽门排入十二指肠,进一 步进行小肠内的消化和吸 收。
2024/1/28
14
04
小肠内消化
2024/1/28
15
小肠结构与功能
小肠壁结构
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 和浆膜层。
2024/1/28
17
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被胰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 被小肠黏膜吸收。
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
被胰蛋白酶分解为氨基酸和多肽,被 小肠黏膜吸收。
2024/1/28
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被胆汁乳化为脂肪微粒,再被胰脂肪 酶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被小肠黏膜 吸收。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收
咀嚼
牙齿将食物破碎成小块, 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
食管蠕动
食管肌肉收缩,将食团推 送至胃
2024/1/28
吞咽
食团经舌和软腭推送至咽 部,引发吞咽反射
10
03
胃内消化
2024/1/28
11
胃的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胃的位置和形态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消化系统概述 • 口腔消化 • 胃内消化 • 小肠内消化 • 大肠内消化与吸收 • 消化吸收的调节与控制
2
01
消化系统概述
2024/1/28
3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消化道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是食物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食物的初步消化
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 下,蛋白质开始被初步消 化成多肽和少量氨基酸。
食糜的排空
经过充分消化的食糜通过 幽门排入十二指肠,进一 步进行小肠内的消化和吸 收。
2024/1/28
14
04
小肠内消化
2024/1/28
15
小肠结构与功能
小肠壁结构
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 和浆膜层。
2024/1/28
17
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被胰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 被小肠黏膜吸收。
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
被胰蛋白酶分解为氨基酸和多肽,被 小肠黏膜吸收。
2024/1/28
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被胆汁乳化为脂肪微粒,再被胰脂肪 酶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被小肠黏膜 吸收。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收
咀嚼
牙齿将食物破碎成小块, 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
食管蠕动
食管肌肉收缩,将食团推 送至胃
2024/1/28
吞咽
食团经舌和软腭推送至咽 部,引发吞咽反射
10
03
胃内消化
2024/1/28
11
胃的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胃的位置和形态
消化系统(生理学)ppt课件
饮食与消化系统的健康关系
01
合理饮食对消化系统健康至关重要, 应保证食物多样化,摄入足够的膳 食纤维和水分,促进肠道蠕动和排 便。
02
避免过度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 减少油炸、烧烤等不健康烹饪方式, 以降低消化系统疾病风险。
保持消化系统健康的建议
均衡饮食
遵循“五谷杂粮,果蔬搭配”的原则, 保证营养均衡。
功能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 养、排泄废物,这些生理的完成有利于整个胃肠道协调 的生理活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机体所需的物质和 能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 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不能被 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 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 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等部。临床上常把口 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 道。
消化腺
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 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 和胰。
胃是消化道中的重要器官,主要 功能是储存食物、分泌胃液和进
行初步消化。
02
功能
胃酸与胃蛋白酶的作用
胃酸
由胃壁细胞分泌,主要成分为盐酸。 作用包括激活胃蛋白酶原、维持胃 内酸性环境以杀死细菌、促进胰液 和胆汁分泌等。
胃蛋白酶
由胃主细胞分泌,是一种消化性蛋 白酶。作用是在胃酸的作用下将蛋 白质分解为多肽和少量氨基酸。
肝炎
肝脏炎症,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肝 区疼痛等。
胰腺炎
胰腺炎症,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 呕吐等。
生理学-胃内消化ppt课件
胃的运动空腹时的周期性伴有较长静息期的间歇性强力收缩称为移行性复合运动migratingmotorcomplexmmc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运动增强蠕动加快胃和食管下端舒张膈肌和腹肌猛烈收缩挤压胃内容物通过食管进入口腔呕吐是一种保护性反射活动可排出胃内有害物质本节要点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hco和内因子胃液分泌可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胃运动包括容受性舒张蠕动紧张性收缩胃排空非消化期胃运动呕吐
地阻止H&。
4.内因子
胃腺的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 保护维生素B12,避免其被破坏,促进肠粘膜吸收。 当内因子减少时,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Vit B12
Vit B12
Vit B12 被破坏 水解酶
Vit B12 内因子
Vit B12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根据感受食物刺激部位的 先后,分为三期:
谢谢!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胞 促胃液素分泌 胃液分泌 ③食物的化学成分 G细胞 促胃液素释放 胃液分泌
二、胃的运动及其控制 (一)胃运动的主要方式
1.容受性舒张 2.蠕动 3.紧张性收缩
(二)胃排空及其控制
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gastric emptying)
速度: 以食物而异(流体、粒小、等渗的快) 水 > 糖 > 蛋> 脂
1.头期 采用假饲方法进行研究 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2.胃期 3.肠期
巴普洛夫的假饲实验
三期胃液分泌的对比
头期 胃期
肠期
胃液分泌量 酸度
30% 高
60% 高
10% 低
胃蛋白酶原量 高 比头期低 比胃期低
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盐酸 、脂肪、高渗溶液
地阻止H&。
4.内因子
胃腺的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 保护维生素B12,避免其被破坏,促进肠粘膜吸收。 当内因子减少时,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Vit B12
Vit B12
Vit B12 被破坏 水解酶
Vit B12 内因子
Vit B12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根据感受食物刺激部位的 先后,分为三期:
谢谢!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胞 促胃液素分泌 胃液分泌 ③食物的化学成分 G细胞 促胃液素释放 胃液分泌
二、胃的运动及其控制 (一)胃运动的主要方式
1.容受性舒张 2.蠕动 3.紧张性收缩
(二)胃排空及其控制
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gastric emptying)
速度: 以食物而异(流体、粒小、等渗的快) 水 > 糖 > 蛋> 脂
1.头期 采用假饲方法进行研究 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2.胃期 3.肠期
巴普洛夫的假饲实验
三期胃液分泌的对比
头期 胃期
肠期
胃液分泌量 酸度
30% 高
60% 高
10% 低
胃蛋白酶原量 高 比头期低 比胃期低
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盐酸 、脂肪、高渗溶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胃内消化
胃的结构与分区
功能:暂时贮存食物,初步消化食物
一、胃液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一)胃液成分、作用
贲门腺 壁细胞
外分泌腺
泌酸腺 幽门腺
主细胞
粘液颈细胞
日分泌量 1.5~ 2.5L
无色透明 液体
酸性、PH为 0.9~1.5
胃液
盐酸 胃蛋白酶原
内因子 黏液、HCO3-
1.盐酸
也称胃酸,壁细胞分泌
迷走神经、壁内神经丛反射 胃液分泌 ②扩张刺激胃幽门部 胞 促胃液素分泌 ③食物的化学成分 胃液分泌
壁内神经丛反射 胃液分泌 G细胞
G细
促胃液素释放
二、胃的运动及其控制 (一)胃运动的主要方式
1.容受性舒张 2.蠕动 3.紧张性收缩
(二)胃排空及其控制
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gastric emptying) 速度: 以食物而异(流体、粒小、等渗的快) 水 > 糖 > 蛋> 脂 10min 2h 2~3h 5~6h (一餐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
动力: 直接动力:胃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 原动力: 胃的运动
(三)非消化期的胃运动
空腹时的周期性、伴有较长静息 期的间歇性强力收缩,称为移行性复合运 动(migrating motor complex MMC)
(四)呕吐
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运动增强,蠕动 加快,胃和食管下端舒张,膈肌和腹肌猛 烈收缩,挤压胃内容物通过食管进入口腔 呕吐是一种保护性反射活动,可排出 胃内有害物质
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2.胃期
3.肠期
巴普洛夫的假饲实验
三期胃液分泌的对比
头期 胃液分泌量 酸度 胃蛋白酶原量 30% 高 高 胃期 60% 高 肠期 10% 低
比头期低 比胃期低
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盐酸 、脂肪、高渗溶液
胃期胃液分泌主要途径: ①食物机械性扩张 胃底、胃体和幽门部感受器 促胃液素分泌
三、小结
本节要点
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 HCO3-和内因子
胃液分泌可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
胃运动包括容受性舒张、蠕动、紧张性收缩
胃排空、非消化期胃运动、呕吐
胃酸的主要作用有: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 ②蛋白质变性 ③杀菌
④促进小肠吸收钙、铁离子
⑤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2.胃蛋白酶原
由主细胞和粘液细胞分泌,本身无活性, 盐酸和胃蛋白酶可将其激活,变为胃蛋白酶。
3.粘液和HCO3主要由粘液颈细胞及部分胃上皮细胞分 泌,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可有效地阻止 H+的逆向弥散,保护胃粘膜免受H+的侵蚀。
4.内因子
胃腺的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 保护维生素B12,避免其被破坏,促进肠粘膜吸收。 当内因子减少时,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Vit B12
Vit B12
Vit B12 被破坏 水解酶
Vit B12
内因子
Vit B12
(二)பைடு நூலகம்液分泌的调节
根据感受食物刺激部位的 先后,分为三期: 1.头期
采用假饲方法进行研究
胃的结构与分区
功能:暂时贮存食物,初步消化食物
一、胃液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一)胃液成分、作用
贲门腺 壁细胞
外分泌腺
泌酸腺 幽门腺
主细胞
粘液颈细胞
日分泌量 1.5~ 2.5L
无色透明 液体
酸性、PH为 0.9~1.5
胃液
盐酸 胃蛋白酶原
内因子 黏液、HCO3-
1.盐酸
也称胃酸,壁细胞分泌
迷走神经、壁内神经丛反射 胃液分泌 ②扩张刺激胃幽门部 胞 促胃液素分泌 ③食物的化学成分 胃液分泌
壁内神经丛反射 胃液分泌 G细胞
G细
促胃液素释放
二、胃的运动及其控制 (一)胃运动的主要方式
1.容受性舒张 2.蠕动 3.紧张性收缩
(二)胃排空及其控制
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gastric emptying) 速度: 以食物而异(流体、粒小、等渗的快) 水 > 糖 > 蛋> 脂 10min 2h 2~3h 5~6h (一餐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
动力: 直接动力:胃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 原动力: 胃的运动
(三)非消化期的胃运动
空腹时的周期性、伴有较长静息 期的间歇性强力收缩,称为移行性复合运 动(migrating motor complex MMC)
(四)呕吐
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运动增强,蠕动 加快,胃和食管下端舒张,膈肌和腹肌猛 烈收缩,挤压胃内容物通过食管进入口腔 呕吐是一种保护性反射活动,可排出 胃内有害物质
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2.胃期
3.肠期
巴普洛夫的假饲实验
三期胃液分泌的对比
头期 胃液分泌量 酸度 胃蛋白酶原量 30% 高 高 胃期 60% 高 肠期 10% 低
比头期低 比胃期低
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盐酸 、脂肪、高渗溶液
胃期胃液分泌主要途径: ①食物机械性扩张 胃底、胃体和幽门部感受器 促胃液素分泌
三、小结
本节要点
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 HCO3-和内因子
胃液分泌可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
胃运动包括容受性舒张、蠕动、紧张性收缩
胃排空、非消化期胃运动、呕吐
胃酸的主要作用有: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 ②蛋白质变性 ③杀菌
④促进小肠吸收钙、铁离子
⑤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2.胃蛋白酶原
由主细胞和粘液细胞分泌,本身无活性, 盐酸和胃蛋白酶可将其激活,变为胃蛋白酶。
3.粘液和HCO3主要由粘液颈细胞及部分胃上皮细胞分 泌,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可有效地阻止 H+的逆向弥散,保护胃粘膜免受H+的侵蚀。
4.内因子
胃腺的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 保护维生素B12,避免其被破坏,促进肠粘膜吸收。 当内因子减少时,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Vit B12
Vit B12
Vit B12 被破坏 水解酶
Vit B12
内因子
Vit B12
(二)பைடு நூலகம்液分泌的调节
根据感受食物刺激部位的 先后,分为三期: 1.头期
采用假饲方法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