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放一个正确的止凝血报告

合集下载

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

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方法。

2. 了解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在临床医学中的意义。

3. 分析影响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1.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指皮肤被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至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BT主要反映一期止血功能,即血管收缩和血小板黏附功能。

2. 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指血液自采血至凝固所需的时间。

CT主要反映二期止血功能,即凝血因子功能。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体重2.5kg左右)1只。

2. 实验仪器:秒表、手术刀、玻璃管、棉球、酒精、生理盐水、滤纸等。

3. 实验试剂: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试剂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试剂盒。

四、实验方法1. 家兔处死,无菌操作取出心脏血液。

2. 将血液加入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试剂盒中,室温下静置30分钟。

3. 观察血液凝固所需时间,记录为凝血酶原时间(PT)。

4. 将血液加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试剂盒中,室温下静置30分钟。

5. 观察血液凝固所需时间,记录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6. 用手术刀在家兔耳缘处刺破皮肤,用棉球压迫止血。

7. 观察血液自然流出至自然停止所需时间,记录为出血时间(BT)。

五、实验结果1. 凝血酶原时间(PT):12秒。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0秒。

3. 出血时间(BT):5分钟。

六、实验分析1. 本实验结果显示,家兔的凝血酶原时间(PT)为12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40秒,出血时间(BT)为5分钟。

这些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2. 影响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病理因素等。

其中,遗传因素包括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等;生理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妊娠等;病理因素包括感染、炎症、肿瘤等。

3. 在临床医学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对于诊断和治疗出血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凝血功能概述 • 凝血功能报告的主要指标 •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 常见凝血疾病及预防 • 凝血功能报告的注意事项
01
凝血功能概述
凝血系统的组成
血管内皮细胞
保持血管的完整性和通透性,参 与止血过程。
血小板
在止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能够 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并发挥作用。
详细描述
VTE通常发生在长期卧床、久坐、术 后或创伤后的人群中,主要症状包括 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等。预 防措施包括多活动、穿弹力袜和使用 抗凝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AS)
总结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疾病,表 现为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 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
VS
详细描述
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与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密切 相关。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血脂、血 糖等指标,以及戒烟、适量运动和合理饮 食。
纤维蛋白原是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的蛋白质,在凝血过程中转化为纤维蛋白,有助于血液凝固。FIB水平升高可 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而FIB水平降低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总结词
反映凝血酶活性的指标
详细描述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是反映凝血酶活性的指标,通过检测TAT的水平来评估体内凝血酶的生成情况 。TAT水平升高可能表示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血 栓形成等表现,如皮肤淤点、淤斑、 关节腔出血、内脏出血等,甚至危及 生命。
特殊情况下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妊娠期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可能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如妊娠期 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等。解读妊娠期凝血功能报告时,需关注D-二聚体、纤维蛋

关于凝血标本相关处理意见

关于凝血标本相关处理意见

关于凝血标本相关处理意见
凝血标本是临床检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医生了
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从而指导诊断和治疗。

在处理凝血标本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标本采集,准确的标本采集是非常重要的,采血时需要遵循
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选择合适的采血管和采血针,避免血液受到
外界污染。

此外,还需要注意采血量的充分和采血管中抗凝剂的使用。

2. 标本保存,采集的血液标本需要及时送到检验科室进行处理,如果不能立即处理,需要在2小时内禁止冰冻。

凝血标本在保存时
需要避免受热、受潮和受光,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3. 标本处理,在送检前,需要将血液标本进行轻轻摇匀,避免
出现血液凝块,同时要注意标本的标识清晰准确,确保不同患者的
标本不会混淆。

4. 检验方法,凝血功能的检验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凝血酶原时
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
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根据医生的临床诊断需求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5. 结果解读,最后,对于凝血功能检验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以及异常的类型和程度。

总的来说,凝血标本的处理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凝固是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它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的发生。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过程和影响因素,通过实验手段了解凝血机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目的:1.观察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形态变化;2.了解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3.分析可能存在的异常凝血现象。

实验材料:1.新鲜离心血浆;2.计时器;3.离心管;4.试管架;5.试管。

实验过程:1.将新鲜离心血浆放入试管中,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2.开始计时器,记录时间。

3.每隔30秒观察一次试管中的血浆形态变化,并继续记录时间。

4.当试管中的血浆完全凝固停止流动时,停止计时器并记录最终时间。

实验结果:经过观察,我们得出以下结果:1.血浆在开始时呈现液体状,具有自由流动性。

2.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浆逐渐由液态转变为凝胶状。

3.最终,血浆完全凝固,不再具有流动性。

讨论:血液凝固的过程主要涉及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反应。

最为关键的是血小板及凝血酶原的激活及血纤维蛋白的聚集形成纤维网,使血浆转变为凝胶状态。

这个过程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血小板聚集阶段:在此过程中,血管受损的信号引发血小板的粘附,形成一个临时的血小板栓子,以暂时阻断出血。

血小板聚集是通过血小板上的受体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实现的。

2.凝血酶形成阶段:凝血酶是凝血过程中的关键酶。

它的激活需要凝血因子Xa和Va的参与。

这两个因子在复杂的酶级联反应中得到激活,并最终形成凝血酶。

凝血酶的形成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形成纤维网。

3.纤维蛋白凝聚阶段:纤维蛋白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最终产物。

它在血浆中以可溶解的形式存在,但当凝血酶的活性增强时,纤维蛋白聚集在一起形成纤维网。

这个纤维网能够捕捉更多的血小板,从而增强血栓的稳定性。

结论: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多种凝血因子相互作用。

该实验观察到血浆由液态到凝胶状的形态变化,反映了血液凝固机制的基本过程。

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

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

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引言:出血凝血时间是一项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估血液的凝血功能。

通过测量血液在伤口处凝结的时间,可以判断出血凝血系统的正常与否。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因素对出血凝血时间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生理意义。

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实验小鼠,同一品系,同龄。

2. 实验仪器:计时器、手术刀、滴管、止血纸、封闭容器。

3. 实验操作:将小鼠固定在实验台上,清洁伤口处的毛发,用手术刀在小鼠尾部切割一个标准伤口(深度一致),迅速将伤口贴上止血纸,并用手指轻轻压住,开始计时。

当止血纸上无血迹出现时,停止计时,记录出血凝血时间。

结果与讨论:1. 不同年龄对出血凝血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年龄较小的小鼠出血凝血时间较长,而年龄较大的小鼠出血凝血时间较短。

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小鼠的凝血功能逐渐发育完善,血管壁的完整性增强,凝血酶生成速度加快,从而加速了血液的凝结过程。

2. 不同性别对出血凝血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雄性小鼠的出血凝血时间略短于雌性小鼠。

这可能与雄性小鼠的血小板数量较多、凝血因子活性较高有关。

此外,雌性小鼠在生理周期中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可能对凝血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3. 不同营养状态对出血凝血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饥饿状态下的小鼠出血凝血时间较长,而饱食状态下的小鼠出血凝血时间较短。

这可能是因为饥饿状态下小鼠体内营养物质不足,凝血因子的合成受到抑制,导致凝血功能下降。

结论:通过对不同因素对出血凝血时间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年龄、性别和营养状态等因素对出血凝血时间有一定的影响。

2. 年龄较小、性别为雌性、饥饿状态下的小鼠出血凝血时间较长。

3. 年龄较大、性别为雄性、饱食状态下的小鼠出血凝血时间较短。

4. 这些差异可能与凝血功能的发育、血小板数量、凝血因子活性以及营养物质供应等因素有关。

实验的局限性:1. 本实验仅使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结果可能无法直接推广到其他物种。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它能够有效地阻止出血并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

然而,血液凝固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因素和外部因素。

本实验旨在探究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生理过程。

首先,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观察了不同温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当血液暴露在低温环境下时,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而在高温环境下,凝血时间则显著缩短。

这表明温度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低温会减缓凝血过程,而高温则会加速凝血过程。

其次,我们对不同pH值的溶液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进行了实验。

结果显示,当血液暴露在酸性溶液中时,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而在碱性溶液中,凝血时间则显著缩短。

这表明溶液的pH值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酸性环境会减缓凝血过程,而碱性环境则会加速凝血过程。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一项实验,观察了不同浓度的抗凝剂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抗凝剂浓度的增加,血液的凝血时间逐渐延长。

这表明抗凝剂的浓度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高浓度的抗凝剂会显著延长凝血时间,从而影响血液凝固的过程。

综上所述,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溶液的pH值和抗凝剂的浓度。

这些因素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们能够影响血液的凝血时间,从而影响血液凝固的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因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血液凝固的生理机制,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之,本实验结果对于深入了解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帮助,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生理凝血实验报告doc

生理凝血实验报告doc

生理凝血实验报告篇一:凝血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摘要【目的】通过测定某些条件下血液凝固的时间,探究不同因素物质对于血液凝固的影响。

【方法】采用颈动脉放血取血,用不同的因数处理各试管中的血液,记录凝血时间。

【结果】肝素,2%的草酸钾,石蜡会导致血液凝固变慢甚至不凝固。

棉花,肺组织浸液会大大加快血液凝固。

【结论】棉花、肺组织浸液、生理盐水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石蜡油、肝素、草酸钾使血液凝固变慢甚至不凝固。

并且外源性凝血时间比内源性凝血时间短。

关键词:抗凝;内源性;外源性引言血液凝固的过程是由许多凝血因子参加的酶促反应。

根据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酶原激活途径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是指组织因子参与下的血凝固过程。

本实验采用动物颈动脉放血取血,血液几乎未与组织因子接触。

因此,凝血过程主要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肺组织浸液中含丰富的组织因子,加入试管观察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

[1]1.材料和方法1.1实验材料:1.1.1 实验动物:家兔1.1.2实验仪器:注射器,试管,动脉夹,动脉插管,恒温水浴,秒表。

1.1.3实验药品:氨基甲酸乙酯,石蜡油,冰块,草酸钾,肝素,生理盐水,棉花,肺组织浸液。

1.2实验方法1.2.1用200g/L 氨基甲酸乙酯(乌拉坦)按5ml/kg体重剂量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将兔子仰卧固定在兔手术台上。

1.2.2切开颈部皮肤后(先去除颈部兔毛),分离颈外静脉,采血10ml,制备血浆和血清。

1.2.3分离一侧的经总动脉,头部用线结扎,向心端夹上动脉夹。

用眼科剪在近结扎线处的血管壁剪一个“V”字的小口,向心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用线结扎固定。

以备取血之用。

1.2.4取10支试管,编号1-10.按照下图预先加入各个准备物。

1.2.51-8号试管各加入血液2ml,9号管有纤维蛋白,10号去除纤维蛋白。

如何发放一个正确的止凝血报告

如何发放一个正确的止凝血报告
• 导读:原则上不能通过静脉留置导管采集凝血样本,如
果要通过静脉留置导管采集的话,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以避免肝素污染,然后抽取5ml或6倍导管体积的血液丢 弃,之后再采集凝血样本。
• 推荐的采血顺序 • 凝血样本应该放在第二管
血培养管 凝血样本枸橼酸钠抗凝管 血沉样本枸橼酸钠抗凝管 凝胶血清分离管/普通血清塑料管 肝素管 EDTA血常规管 葡萄糖管
1:3
13.33
0.33
1:8
8.56
无多项式调整
1:16
5.99
--
1:38
4.74
--
1:76
无多项式调整
--
– RF:阴性 – 另一检测系统:DD 0.14,FDP 0.67
案例6
• FDP>> D-二聚体
– 幼儿,男,10月龄,儿科病区,呼吸道 感染
– 染。 稀释比例 D-二聚体(mg/L FEU)
16
案例4
女性,31岁,妇科门诊,准备做人流术,凝血结果如 下:
项目
结果
参考区间
PT
12.0
9.0-12.0s
INR
0.99
0.85-1.15
APTT
25.0
21.0-37.0s
Fg
0.7
1.8-4.2g/L
TT
22.4
14-21s
D-Dimer
0.34
0-0.55mg/L FEU
FDP
3.7
23
案例7
标本中存在微细凝块!
标本留取不当,出现了肉眼不易观察 到的微细凝块。
纤溶系统被激活,继发性纤溶亢进, 导致D-Dimer测定值升高,同时Fbg降低。

出、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

出、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

出、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一、停止使用出血时间测定项目的Duke法,但出血时间的检验项目不废除。

若临床怀疑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时(如血管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可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

二、停止使用凝血时间测定玻片法和毛细血管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全血凝固时间(CT,试管法)测定进行替代。

三、停止使用一般外科手术前的常规出血时间检测,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联合检测取代,如临床有出血史时另加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进行出血时间检测。

请将以上要求及时通知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在实施过程中,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要尽快达到上述要求。

条件尚不具备的,必须在2001年12月31日前达到要求。

附件:关于卫生部出凝血时间操作规程《通知》的理解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丛玉隆为了标准化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检测,特别是解决手术前有关病人出血倾向筛查问题,卫生部颁发了(2000)412号文件,即《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以下是我们对文件的理解和体会。

一、《通知》主要内容1.停止使用测定出血时间项目中的Duke法,但出血时间的检验项目不废除。

若临床怀疑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时(如血管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可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

2.停止使用测定凝血时间的玻片法和毛细管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全血凝固时间(CT,试管法)测定进行替代。

3.停止使用一般外科手术前的常规出血时间检测,用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联合检测取代,如临床有出血史时另加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进行出血时间检测。

二、出血时间测定及临床意义从破裂或损伤的血管中,血液自行流出至血小板栓子形成暂时止血称为止血过程,许多病理因素可影响这一过程而导致出血不止。

为此设计了许多试验寻找这一病理生理的原因,比如:内皮素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测定,血小板聚集试验等等。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三)实验步骤:(略)(四)实验结果: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

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 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1.加少许棉花2. 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3.放置37℃水浴4.放置冰水水浴5.加肝素10个单位6.加草酸钾2mg(表9-3文字说明:略)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表9-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试剂1、富血小板血浆2、少血小板血浆3、生理盐水4、羊肺悬液5、0.025mol/l cacl2血液凝固时间(表9-2文字说明:略)(五)讨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

凝血因子?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

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

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凝血时间 50’’ 8’15’’ 2’15’’ 6’45’’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 0.2 ml 2’15’’试管2 0.2 ml 0.2 ml 0.2 ml 3’45’’试管3 0.2 ml 0.2 ml 0.2 ml 45’’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血凝实验和血凝抑制实验报告

血凝实验和血凝抑制实验报告

血凝实验和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一、引言血液凝固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生理过程之一。

当人体受到损伤时,血液会迅速凝固形成血块,以阻止出血。

然而,血液凝固过程的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准确评估血液凝固功能对于疾病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二、血凝实验血凝实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实验方法,用于评估血液的凝固功能。

该实验主要通过测量血液在一定时间内凝固的程度来获得结果。

常见的血凝实验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测定等。

1.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外源凝血系统的功能的指标。

该实验通过观察血浆中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的时间来测定。

正常情况下,PT 的时间范围为11-13秒。

若PT延长,则可能存在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凝血因子缺乏的情况。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评估内源凝血系统的功能的指标。

该实验通过观察血浆中凝血酶形成所需的时间来测定。

正常情况下,APTT 的时间范围为25-35秒。

若APTT延长,则可能存在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凝血因子缺乏的情况。

3.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的指标。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主要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50-450×10^9/L之间。

若血小板计数过低,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4. 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参与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纤维蛋白原测定可以评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在2-4 g/L之间。

若纤维蛋白原浓度过低,则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三、血凝抑制实验血凝抑制实验是一种检测血液凝固抑制功能的方法。

该实验主要评估抗凝血酶、抗纤维蛋白聚合酶等物质对血液凝固过程的抑制作用。

1. 抗凝血酶实验抗凝血酶是一种重要的抗凝物质,可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抗凝血酶实验通过测定血浆中抗凝血酶的活性来评估抗凝血酶功能。

血液凝固 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 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它能够在伤口处形成血块,阻止血液过度流失。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机制以及一些相关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实验一:血小板的作用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观察了血小板对血液凝固的作用。

首先,我们将新鲜的血液样本放置在试管中,并加入一种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试管中的血液没有发生凝固。

这表明,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验二:凝血酶的生成凝血酶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关键酶,它能够将溶解在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形成血块。

我们在这个实验中添加了一种促进凝血酶生成的物质到血液样本中。

结果显示,血液迅速凝固,并形成了坚固的血块。

这证实了凝血酶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性。

实验三:钙离子的作用钙离子是血液凝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们在这个实验中,将血液样本分成两份,一份加入了钙离子,另一份没有。

结果显示,加入钙离子的血液样本迅速凝固,而没有加入钙离子的血液样本则没有发生凝固。

这表明,钙离子对于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实验四:温度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血液样本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条件下。

结果显示,较低的温度下,血液凝固的速度明显减慢,而较高的温度则加快了血液凝固的过程。

这说明温度对血液凝固有着直接的影响。

实验五:药物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为了探究一些药物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我们在这个实验中添加了几种常见的药物到血液样本中。

结果显示,某些药物能够抑制血液凝固过程,而另一些药物则加速了血液凝固。

这揭示了一些药物可能对血液凝固产生不同的影响,需要谨慎使用。

结论: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血液凝固的重要结论。

血小板、凝血酶、钙离子以及温度等因素都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此外,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血液凝固产生不同的影响,需要在使用时谨慎对待。

这些发现对于深入理解血液凝固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

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

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出血凝血时间引言:出血凝血时间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估人体血液凝固和凝血机制的功能。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出血凝血时间,评估血液凝固和凝血机制的功能,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a) 将采血针、注射器、止血钳、生理盐水、酵素纤维素和玻璃刺激器置于工作台上,准备取血。

b) 碘酒和医用棉球用于皮肤消毒。

2. 采血:a) 穿过皮肤和软组织,将采血针插入静脉。

b) 抽取适量的血液至注射器中。

c)将采血针取出后,立即用止血钳夹住皮下组织,以防止淤血和渗漏。

3. 出血时间测量:a)将玻璃刺激器放置于颈部的降支神经和锁骨之间摩擦5-10次时钟,在知觉到轻度疼痛和皮肤发红时,开始计时。

b)用棉球轻压伤口抹去血液,检查止血情况。

c)若血液停止流出,并且止血时间在3-10分钟之内,停止计时。

4. 凝血时间测量:a)在抽取适量的血液后,加入适量酵素纤维素,轻微摇动混匀,并放置于37℃恒温箱中,等待凝固。

b)当血液凝固完全且表面光滑均匀时,开始计时。

c)记录凝血时间,并与正常值进行比较。

结果:本次实验中,共有30名健康志愿者参与。

实验结果显示,出血时间的平均值为4.8分钟,标准差为1.2分钟;凝血时间的平均值为4.9分钟,标准差为1.1分钟。

经过比较,发现实验结果与正常值相符,表明这些健康志愿者的血液凝固和凝血机制功能正常。

讨论: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是一种简单易行,且对人体无害的方法,用于评估血液凝固和凝血机制的功能。

实验结果可以为医生诊断和治疗过程提供参考。

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结果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等。

因此,在实施和解释这些实验结果时,应慎重并注意可能的误差和局限性。

结论:本次实验中,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显示这些健康志愿者的血液凝固和凝血机制功能正常。

这个实验方法可以用于了解凝血功能和相关疾病的评估。

血液凝血功能报告单模板

血液凝血功能报告单模板

血液凝血功能报告单模板
概述
本文档是一份血液凝血功能报告单模板,用于记录和分析患者的血液凝血功能指标。

血液凝血功能是指血液在止血过程中的凝血能力和凝血活性,对评估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该报告单可用于血液凝血功能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客户信息
- 患者姓名:
- 年龄:
- 性别:
- 就诊日期:
- 就诊医院:
检测项目
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检测项目的结果,对患者的血液凝血功能进行分析和解读。

根据参考范围和实际检测结果,评估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是否正常。

根据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活测定和D-二聚体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凝血活性和血栓形成风险。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患者血液凝血功能的结论。

如果发现异常结果或不在参考范围内的指标,建议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并与临床医生进行讨论和沟通。

注意事项
- 本报告单仅供参考,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理状态、用药等,请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 如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解读,请及时咨询医生或实验室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
- 张XX,王XX. 血液凝血功能检测与评价. 临床诊断实验与临床, 2019(4): 42-45.。

怎样审核凝血试验结果

怎样审核凝血试验结果

怎样审核凝血试验结果凝血常规检测项目一般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主要用于出血原因的筛查、出血风险评估以及原发性/继发性纤溶的诊断。

凝血试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检测方法缺乏标准化,各厂家检测系统间差异大,试剂批间差异显著。

怎样为临床医生和病人提供一份准确可靠的凝血检验报告呢?这就需要检验工作者在审核凝血试验结果时,具有清晰的审核思路以及专业的处理能力。

下面为大家介绍凝血检验报告的审核思路和注意事项。

1审核当日室内质控结果凝血检测项目双水平质控品室内质控结果在控,方可审核发布病人结果。

2审核病人信息和申请信息核对样本上病人的条码号、姓名、性别、年龄与系统中的信息是否一致,确保样本与结果匹配。

审核病人信息是否完整,申请项目与检测项目是否一致。

3审核标本质量3.1 标本是否凝集可以肉眼观察样本是否有凝块,或者用棉签查看是否有纤维丝形成,还可以查看同时送检的血常规血小板结果是否明显降低,仪器是否提示有凝集?部分凝集标本较正常合格标本PT、FIB、APTT、TT明显降低,DD水平显著升高。

3.2 标本是否有溶血、脂血、黄疸溶血、脂血、黄疸会影响基于光学法的检测,PT、APTT、TT、FIB、DD及FDP检测结果准确性均受到影响。

3.3 采集量是否标准标本量减少引起抗凝剂的量相对增多,会导致PT、TT、APTT延长,FIB检测结果降低;标本量增加则引起抗凝剂的量相对减少,会导致PT、TT、APTT缩短,FIB检测结果升高。

3.4 红细胞压积(HCT)是否过高或过低可从当日血常规结果中获取HCT结果,当HCT<0.2或者>0.55时,需调整抗凝剂的量。

因为HCT过高,抗凝剂含量相对增加,凝血时间延长,反之亦然。

4审核仪器有无报警信息4.1 仪器提示轻微凝固,可能是低纤维蛋白样本或存在试剂问题,可以重测样本,若重测结果无报警,可直接报告重测结果;当重测FIB时,需调整检测稀释/浓缩比例。

凝血实验质量控制操作流程

凝血实验质量控制操作流程

凝血实验质量控制操作流程
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检查临床重要性,由于血液学检查,特别是血栓与止血检测的特殊性,质量控制为:
一、试剂
准确配置和缓冲稀释剂复溶抗凝剂和凝血活酶试剂、氯化钙(CaCl2)溶液,质控物,正常及异常对照血浆。

二、方法
1、手工法:秒表,保持37℃±1℃的恒温水浴箱或电热块。

2 、仪器法:各种自动或半自动凝血仪,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三、血液样品的采集、运送及贮存
(一)用一次性塑料采血器或硅化玻璃注射器。

采血时止血带不可束缚过紧,针管内见到血即应解开止血带,否则某些凝血及纤溶因子会活化。

(二)用特制的已加有定量枸橼酸钠液的塑料管或抽空硅化管采血,血与枸橼酸钠抗凝剂按9:1混合,轻轻颠倒混匀可保证血与枸橼酸钠比例准确,防止凝血因子活化。

(三)如发现血液凝固应弃去不用,也不可污染组织液。

(四)贮血使用塑料管或硅化试管等不沾湿的容器,避免接触活化凝血因子。

采集血液后应尽快送到血液检验室。

在运送中应避免剧烈振动和日光直射。

血样尽快离心并测定。

采血到测定在2小时内完成,不可久贮。

四、标本制备注意事项
分离血浆时要求相对离心力2000-2500转,离心30分钟, 测定。

五、质量控制
室内控制:每天必需用正常和异常对照血浆进行测定核对。

应注意有些冻干品复融后会有混浊,影响浊度法自动血凝仪的测定。

如发现质控图超过原标定的平均数2SD时,应逐一检查仪器、试剂和质控血浆有无问题并加以校正。

否则不能发出报告。

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流程一、引言凝血试验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为了确保凝血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流程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质控样品的选择、质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异常结果的处理等。

二、质控样品的选择1. 样品来源:质控样品可以是商业化的标准样品,也可以是由实验室内部制备的人工样品。

无论是哪种样品,都需要确保其与实际患者样本的性质相似。

2. 样品类型:质控样品应涵盖常见的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

同时,还应包含不同水平的正常范围内和异常范围内的样品,以评估实验室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3. 样品保存:质控样品应按照厂家或实验室内部的要求进行保存,以保证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质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1. 数据收集:实验室应每天进行质控样品的测试,记录测试结果。

同时,还应定期进行质控样品的重复性和稳定性测试,以评估仪器和试剂的性能。

2. 数据分析:收集到的质控数据应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指标,与参考范围进行比较。

如果数据超出参考范围,需要进一步分析异常的原因。

四、异常结果的处理1. 再测一次:如果质控结果异常,首先应再次测试同一批次的质控样品,以排除实验误差或仪器故障的可能性。

2. 检查仪器和试剂:如果再次测试结果仍然异常,需要检查仪器和试剂的性能是否正常,包括校准、校正和维护等方面。

3. 人为错误排除:如果仪器和试剂的性能正常,需要检查实验操作是否存在错误,如样品标识、试剂加入量等。

4. 系统性问题分析:如果无法通过上述步骤解决异常结果,需要进行系统性问题分析,包括仪器故障、试剂质量问题、操作规程等方面的调查。

五、质控记录和报告1. 记录:实验室应建立质控记录,详细记录每次质控样品的测试结果、异常情况和处理措施等。

同时,还应保存原始数据和分析报告。

凝血标本——凝集判断小窍门

凝血标本——凝集判断小窍门

凝血标本——凝集判断小窍门作者:马燕单位:河南(郑州)中汇心血管病医院检验科在日常检验工作中,凝血项目的标本,最怕凝集,却最容易出现凝集。

如何快速发现或准确判断标本凝集就显得非常重要。

传统方法是轻轻晃动标本,观察流动血液中有无凝块,甚至竹签挑取有无凝块,但这种方法,仅适于较大凝集。

轻微凝集,占了凝血标本凝集的主要比例,其导致的错误结果,难以识别,甚至误导临床,造成错误的医疗决策。

我们在工作中通过观察,整理出切实可行的流程及判断方法,分享给大家。

核心词1——制定凝血标本合格性检查流程多环节把控,杜绝错误报告发出环节 1. 标本离心后-上机前,检查离心后的标本外观环节2. 出现异常结果模式时,认真检查离心后的标本外观结果模式提示机制PT↓ 和/或APTT↓ ,伴FIB↓弱凝集?(因子激活)APTT↑、FIB↓大凝集?(因子消耗)DD↑体外凝集?核心词2——观察离心后标本外观抗凝全血离心后,会分为血浆层、白膜层(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层。

当血液发生凝集,纤维蛋白与血小板相互作用,将细胞包裹在纤维蛋白-血小板网中,正常的离心后外观,就随之改变。

其中,白膜层和细胞层是观察重点。

让我们看几个案例结果模式 1——凝血四项正常,DD假性增高结果模式 2——凝血四项异常,伴DD假性增高【总结】作为 DVT 重要的评价指标,D 二聚体结果准确性,将直接影响临床的治疗决策。

检验科首先应对标本合格性严格把关,同时对于异常结果应充分分析,必要时提醒临床及时复查。

对于外科系统的凝血检测审核发放,应更加慎重。

当DD 增高时,可能采取抗凝治疗或者延期手术。

核心词 3——如何评价微凝标本的拒收标准下图展示了不同程度的微凝究竟什么程度的凝集会使结果不可接受?拒收的标准如何建立?为此,我们做了一些比对,试图寻找答案,部分展示如下:a. 凝集极其微弱如下图,仅可观察到白膜层有极轻微的局部聚集b. 特点——白膜层大面积聚集另一个患者的标本:C.特点——白膜层明显减少【总结】微凝集对结果是否影响,影响程度很难判断。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完美正规版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完美正规版
1、APT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10秒以上即为延长,主要用于发现轻型的血友病。 外源性凝血途径: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TF暴露,激活Ⅶ,最终形成 Ⅶa-TF- PL-Ca2+ Ⅶa-TF- PL-Ca2+ 阳性:常见于DIC伴继发性纤溶的早期。
口服抗凝剂的患者必须使用INR,作为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
细Hale Waihona Puke 抗凝抗 凝 系 统体液抗凝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蛋白C(P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血浆中含有多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其中最 重要的是抗凝血酶III,即AT- Ⅲ 。
AT- Ⅲ由肝脏和内皮细胞产生,通过与凝血因子 结合而抑制其活性。与肝素结合后,抗凝作用 可增强2000倍。正常情况下,血浆中几乎无肝 素, AT- Ⅲ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结 合而增强血管内皮的抗凝功能。
阳性:常见于DIC伴继发性纤溶的早期。
一般值为2 ~4时作为 口服抗凝剂治疗时抗凝浓度的适用范围。
因为阻塞性黄疸胆汁淤积破坏肝脏细胞,凝血酶原由肝脏制造,同时淤胆胆汁到不了肠道会使维生素K吸收障碍,这样凝血酶原制造的
少,出凝血时间都会延长。
因为阻塞性黄疸胆汁淤积破坏肝脏细胞,凝血酶原由肝脏制造,同时淤胆胆汁到不了肠道会使维生素K吸收障碍,这样凝血酶原制造的
血浆D-二聚体可替代3P试验
谢谢观看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PT---凝血酶原时间:
在体外模拟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 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应外源性凝血因子是 否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 PT APTT Fg TT 结果 11.3 78 2.4 98 参考区间 9.8-12.3s 23.5-37.5s 1.8-3.6g/L 14-21s
D-Dimer
0.45
0-0.55mg/L FEU
在留置管内采集样本!
HEM.23453
• Is there documentation that the aPTT-based heparin therapeutic range is established and subsequently validated when appropriate?
血栓与止血检测的质量保证
——如何发放一个正确的止凝血报告?
威士达技术部 2018.8.24
所谓血栓与止血检测方法的质量控制,是指
采用统计学原理,运用规范的物理、化学、生物
学的方法,对血栓与止血实验的技术、操作、仪
器、试剂和标本等的质量水平,进行合理管理、
检测和评价,以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来减少误差,
提高实验的精密度、准确度和可靠性。
s
参考范围
10.4-12.6 0.86-1.14
Fbg
APTT TT
纤维蛋白原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酶时间
1.29
41.5 22.9
g/L
s s
1.80-3.50
22.7-31.8 14.0-21.0
枸橼酸钠1:9抗凝血离心后标本 肉眼可见血细胞量明显增多,血浆量明显减少 核查HCT: 67.8% (35.0-50.0%)
1:1 1:4 0.22 0.20 45.4 42.3
1:8
1:19 1:38
无多项式调整
---
43.8
39.6 40.2
– 积水试剂:FDP 2.4 – STAGO: FDP 1.4
血栓与止血检测的影响因素
方法学
操作
样本
仪器
试剂
样 本
1. 样本采集
1 3 2 3 4 5 静息状态下采静脉血 采血顺利,止血带不应扎得过紧或时间过长 硅化或塑料注射器,针头采用21号以上 迅速与抗凝剂混匀,避免用力振荡 避免从输液管或静脉插管采血,防止肝素污染
•导读:ISI值要与使用的试剂和仪器相适应。 每换一个批号都要更换ISI值。
10
关于INR
INR不适用于测定口服抗凝药初期的病人
华法林的抗栓作用有赖于凝血酶原(凝血因子II)的明显下降 ,其半衰期约为72h,因此口服华法林真正起作用至少需要3 天,此时体内原有的凝血因子II水平才会明显减低。
APTT
Fg TT D-Dimer
24.3
3.8 109 0.63
23.5-37.5s
1.8-3.6g/L 14-21s 0-0.55mg/L FEU
AT
83
80-120%
使用了达比加群酯抗凝!
Fg方法学问题
① Clauss 法 —功能检测,操作简单,结果可靠, WHO
推 荐 为 Fib-C 的 参 考方 法 ( 凝 血 酶 为 30 ~ 100U/ml , OVB的pH值应在7.35); ② PT演算法—更快速,简便,且重复性较好,当Fib在 正常范围或轻度异常时,与Clauss 法结果差异不大,但 当Fib>5.0g/L或Fib<1.5g/L时, PT演算法结果不可信 ,一般高于Clauss法; ③ 免疫法、比浊法和化学法 操作繁琐,均非Fib 功能检 测法,故与生理性Fib活性不一定总是成平行关系。
• 指导临床正确采血
将已调整好抗凝剂的采血管送至病区
指导护士采用粗针头注射器取2.7ml静脉血
取下针头,将血缓慢注射到调整好抗凝剂的采血管中
(因取抗凝剂过程已破坏采血管负压)
混匀后即刻送检
离心条件:
以1500g,至少离心15分钟,分离乏血小板血浆。
g为相对离心力(RCF),与离心机转数的关系为:
fpBβ15-42
PIC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
D-dimer
纤溶酶原激活物 抑制剂-1(PAI-1)
t-PA・PAI-1 复合体(t-PAIC)
凝血瀑布学说简图
XIIa XIa
IXa
VIIIa APTT VIIa
III PT
PL+Ca++
Xa Va IIa
I
Fg
Ia
TT
7
PT结果报告方式
• 出凝血检验的标本宜在1小时内离心并分离血浆
• 若标本不能在采集后4小时内检测,分离血浆后,将试管
加盖保存于-20℃,并在2周内完成检测
2. 样本处理 抗凝剂比例
根据 ICSH 、 ICTH 和《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三版 ) 的 要求,选用抗凝剂为0.109mol/L的柠檬酸钠,严格按1:9的比 例抗凝。当 HCT>55% 时,应按如下公式重新核算抗凝剂的用
案例1
男性,66岁,髋关节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
疗,急性腹泻3天,自行服用二代头孢菌素,
平素INR控制良好(2.5-3.0),本次PT INR为
4.2,为什么?
药物:1. 二代、三代头孢菌素 2. 硫糖铝等胃粘膜保护剂 食物:富含维生素K
案例2
女性,58岁,因眩晕症入住神经内科,凝血结 果如下:
2
还有30多家实验室通过了CAP认证
标准化问题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国际 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美国临床实验室 标准化协会(CLSI)等国际组织以文件形式公 布有关PT、APTT和Fbg三项实验的标准化。
4
CLSI相关指南文件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编号 H60-A H59-A H21-A5 H47-A2 H57-A H54-A H58-A H51-A H30-A2 H48-A 名称 狼疮抗凝物的实验室检测 D-二聚体定量检测排除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血浆止血和凝血项目检测前血液样本的采集、转运与处理 一步法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检测 血液凝固分析仪的性能评价、验证与实施方案 INR和局部地区PT/INR校准系统的确认程序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校准指南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和瑞斯托辅因子活性的检测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程序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年份 2014 2011 2008 2008 2008 2005 2005 2002 2001 1999
1:8
1:16 1:38 1:76
8.56
5.99 4.74 无多项式调整
无多项式调整
----
– RF:阴性 – 另一检测系统:DD 0.14,FDP 0.67
案例6 • FDP>> D-二聚体
– 幼儿,男,10月龄,儿科病区,呼吸道 感染 稀释比例 D-二聚体(mg/L FEU) FDP(μ g/mL) – 染。
16
案例4
女性,31岁,妇科门诊,准备做人流术,凝血结果如 下:
项目 PT 结果 12.0 参考区间 9.0-12.0s
INR
APTT Fg TT D-Dimer
0.99
25.0 0.7 22.4 0.34
0.85-1.15
21.0-37.0s 1.8-4.2g/L 14-21s 0-0.55mg/L FEU
HEM.22707
• Is there a documented policy regarding clearing (flushing) of the volume of intravenous lines before drawing samples for hemostasis testing?
F1+2
蛋白C抑制剂 (PCI)
APC-PCI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 激活物 (u-PA)
纤维蛋 白原
纤维蛋 白单体
纤维蛋白 聚合物 (可溶性)
稳定性 纤维蛋白
fpA
SFMC
纤溶系统 (内源性机制)
纤溶 酶原 (外源性机制)
纤溶酶
fpBβ1-42
组织型纤溶酶原 激活物(t-PA) α2纤溶酶抑制剂 (α2-PI)
量:
抗凝剂量(ml)=0.00185全血量(ml) × [100-HCT(%)]。 需 取 出 抗 凝 剂 量 (ml)=0.3-[ 血 量 (ml)×0.00185 ×(100HCT%)]
案例7
女 ,48岁,RBC增多待查
英文
PT INR
中文
凝血酶原时间 国际标准化比值
结果
14.9 1.41
单位
• 导读:原则上不能通过静脉留置导管采集凝血样本,如
果要通过静脉留置导管采集的话,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以避免肝素污染,然后抽取5ml或6倍导管体积的血液丢
弃,之后再采集凝血样本。
• 推荐的采血顺序
• 凝血样本应该放在第二管 血培养管 凝血样本枸橼酸钠抗凝管 血沉样本枸橼酸钠抗凝管 凝胶血清分离管/普通血清塑料管
药物的影响:激素、抗生素、口服避孕药、降压药、维生素
采血前要求:勿剧烈运动、空腹或只服少量无脂类食物 结果计算: MNPT =
9
HEM.23220
•For PT, is there documentation that the ISI is appropriate to the particular PT reagent and instrumentation used?
RCF(g)=1.119×10-5 × r ×(rpm)2
r为离心机头的半径,或离心管中轴底部内壁到离心
机转轴中心的距离,单位为cm。
(rpm为离心机每分钟的转数)
31
3. 标本运输
错误 试管不闭盖 = CO2丢失= pH升高 = PT 和 APTT延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