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2020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教材第30页。
二、合作、探究1、正方体的认识(图略)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想象: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从哪几方面来考虑?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提示学生可以从面、棱、顶点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4、正方体的棱长和根据正方体棱长的特点,怎样求正方体的棱长和?三、展示提升1、正方体的认识正方体:面:6个正方形,每个面面积都相等。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
五年级科目 数学执笔 审阅 审核 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课题课型课时数上课时间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新课第周星期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4.6.2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导学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 人教版

4.6.2 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的方法,能把分数化成小数。
2、会进行小数和分数的大小比较。
重点: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的方法,能把分数化成小数,会进行小数和分数的大小比较。
难点: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的方法,能把分数化成小数,会进行小数和分数的大小比较。
一、自学释疑与你的父母一起算一算、化一化。
把分数化成小数。
(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10017 253 75 53 207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前面我们探究了小数化成分数,你能把分数化成小数吗?①怎么做?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小数,可以直接去掉分母,看分母中 1 后面有几个零,就在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试一试:把10072化成小数。
07.210072把109、10013 、100021 化成小数。
②分母不是10、100、1000… …的分数化小数,要用分母去除分子;除不尽的,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把257化成小数。
方法一:把257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转化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改写成小数。
方法二: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得出小数。
探究点二、 怎样能较快地把分数化成小数?①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②这样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把分数化成小数要注意什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③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两位小数)。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④你知道吗?课堂小结: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课 题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45-46页) 课 型 探究+展示 主 备 人 孔祥莲 课时分配自学 课时时间 展示 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知道分数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2、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 学 重 难 点 1、理解单位“1”及分数的意义。
2、单位“1”的含义。
3、理解“整体”的含义,明确“1”在这里的作用。
学法指导 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4——6号同学不做。
学具准备 小黑板学生质疑 学案导学一.旧知链接1、整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2、41和85分别读作什么?二.自主学习1、自学课本45-46页内容并回答问题: (1)分数是怎样产生的?(2)什么叫做单位“1”和分数单位?2、单位“1”的含义:我们可以把一条线段,一个圆或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就叫做单位“1”, 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 ), 可以表示( )3、分数的意义。
(1)说一说41的含义。
把一个( )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 )份,就是( )。
(2)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 ●●●●○○○4、想一想。
(1)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分成的份数用来做分数的( ) (2)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的份数用来做分数的( ) 分数的意义:( )、( )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 )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 )或( )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5、小组展示、交流,师点评 三、达标检测 (一)必做题。
1、填空。
(1)在进行( )、( )或( )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 )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2)2000多年前,中国用( )表示分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_约分导学案

第12课时约分
【素材积累】
1、冬天是纯洁的。
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一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
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
松树上压着厚的白雪,宛如慈爱的妈妈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白雪下的松枝还露出一点绿色,为这白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2、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摘一座碧如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
这时,这山好似一位恬静羞涩的少女,随手扯过一片白云当纱巾,遮住了她那美丽的脸庞。
因数与倍数(导学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下册

因数与倍数(导学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下册在今天的数学课堂中,我们将探讨一个有趣的概念——因数与倍数。
这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比如在做衣服、装修房间时,我们都会用到这个概念。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下册,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中的第一节“认识因数与倍数”。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学习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以及如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能够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能够应用这个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因数与倍数的概念,难点是让同学们能够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比如一张纸和一把尺子。
同学们也需要准备一张纸和一支笔,用来记录和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拿出一张纸,问同学们,这张纸有几个边?同学们可能会回答说四个边,那么我就会告诉他们,四个边就是这张纸的因数,而这张纸可以被剪成四份,每份就是它的倍数。
2. 讲解概念:然后我会详细讲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如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 例题讲解:我会用一些例题来演示如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比如以数字12为例,我会找出它的因数和倍数,并让同学们跟着我一起做。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同学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自己动手找出因数和倍数。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易懂的板书,列出因数与倍数的定义和如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找出数字20的因数和倍数,并记录下来。
答案:20的因数有1、2、4、5、10、20,倍数有20、40、60、80、10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比如可以让同学们回家后,找一些数字,找出它们的因数和倍数,并和家长分享。
最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这是一份最新版本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共涵盖了全册内容,适用于最新最新版本的人教版教材。
本教案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是教学设计,其中包含了数学下册各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
对于每一章节,教案
都列举了详细的教学步骤和相关教学素材,并提供了重点难点的解
题方法和题讲解,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和上课。
第二部分:教学反思
第二部分是教学反思,其中包含了对每节课的实施情况的总结
和反思,包括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改进措施。
这
一部分的内容旨在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进行反思和
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教案中还包含了多种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例如小组合作、问答游戏、听写等,旨在帮助教师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并更好地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
总之,本教案是一份实用性很强、
结构清晰、内容详尽的教学指导资料,对于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五年级下数学导学案全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第一课时 分数乘法(一)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知识目标: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预习前测: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5332 =-7253 =+3285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先通分,再进行分子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目标导学同学们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分数乘法,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数乘法?合作探究: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例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小组合作并汇报自己的方法,有问题的地方相互补充。
展示质疑:学生列出算式3×51=,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如何计算整数乘以分数?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3×51=515151++=53;学生2:3×51=515151++=5111++=513⨯=53……) 教师和学生总结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只把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达标测评:做课本2页涂一涂,算一算,2个73的和是多少? 让学生熟练计算,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
做课本试一试1、2题。
总结提升: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分数乘法3×51=515151++=53 3×51=515151++=5111++=513⨯=53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只把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导学案】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课题观察物体(1)课时第一单元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执教时间主备人审核人执教人学习目标1、我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我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学习方法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四步:学、文、练、导学习重点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学习难点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与£准备ppt、学案师导案生学案自主学习约学生在个人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独立完成,落实自主学习的任务。
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预习作出方法指导、信心鼓励和时间要求。
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
展示不同的摆法。
合作探究约10分钟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现在图):如果可以怎样;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i看到的形状不变,你7单位,合作解决。
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I罢?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关汇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报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展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示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保持不变。
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约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达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标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检情况,并作出评价。
二是教测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共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或约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7解。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通分

4.我还有()不明白。
5.先把下面的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再比较大小。
和 和
温馨
提示
知识准备:最小公倍数的相关= >黄豆
3.相等同分母
4.略
5. = = > ,所以 > 。 = = < ,所以 < 。
9通分
项目
内容
1.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6和2025和3533和119和10
2.豆类食品含有较高的蛋白质,经常食用有益于人体健康。黄豆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是 ,蚕豆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是 。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
分析: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分数化成()的分数。
= =
= =
所以 ○ ,()的蛋白质含量较高。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

东门口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课题 课时 主备人长方体的认识第三单元第 1 课时欧俊审核人课型新授课1、我能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目标 2、我能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执教时间 执教人学习方法3、我能在观察、比较和测量形成空间观念。
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四步:学、交、练、导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教学准备掌握长方体特征。
掌握长方体特征。
ppt、学案师导案生学案自 主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粉笔盒、牙膏盒都属于立体图形,学 习己的基础和经验,用自己的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观察: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 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2、用上下、前后、左右标在长方体的面上,然后沿着棱剪约 自学、自读教材内容,并把 开,比一比,哪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73、用尺量一量,长方体 的棱长度相等。
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 分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边学边解决一些问题。
。
钟︶合 作 探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 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试着照教材第 19 页例 2 提示用筷子、木棒和橡圈做一个长方体 框架,找出相应的长、宽、高,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的 12 条棱可以分 组,每相对的( )条棱算作究 ︵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一组,可以分成( )组;每组棱的长度 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相交于一个 )、( )、( )。
约 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 2、长方体有( )个面,它们一般都是(),也可能有1 让学生合作探究。
( )个面是正方形。
3、长方体有 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0叫做长方体的、、。
4、长方体的总棱长=分5、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钟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汇 报课 堂 上 老 师 尽 量 多 让 归纳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课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课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课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导学案第【1】篇〗《奇数和偶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的过程。
2、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课前准备:数星星课件,电影院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1、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出示谜面。
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挂银灯。
不知银灯有多少,数来数去数不清。
让说一说是怎样猜的。
2、学生猜中后揭示谜底,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交流图中的信息。
二、认识自然数。
1、介绍自然数的概念,并通过一个星星也看不见,可以用0表示,说明0也是自然数。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教师说明:自然数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接着画出数轴,边画边介绍用数轴表示数的方法。
3、让学生观察画出的数轴,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交流,使学生了解直线上的箭头表示的意思,知道: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自然数是0,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的差都是1等自然数的基本特征。
三、认识奇数、偶数。
1、播放电影院座位排列的资料片和两个小朋友的对话,让学生讨论、交流从中获取的信息,了解电影院座位排列特点,讨论两个小朋友能否坐在一起。
2、让学生说一说单数有哪些,双数有哪些,在交流的基础上说明平时说的单数又叫奇数,双数又叫偶数。
0也是偶数。
四、尝试应用。
1、教师指出生活中经常用到奇数、偶数。
接着师生进行报数、分队等活动。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奇数和偶数。
2、提出教材83页试一试的写数要求,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写出的数列。
教师板书出来。
3、观察两组数列,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了解1~30之间的连续奇数、偶数各有15个,相邻两个数都相差2。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导学案【第1篇】《观察物体》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例1、例2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1.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摆法的多样化。
2.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经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按要求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借助空间想象还原立体图形。
三、教学准备正方体学具,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我这里有两个立体图形,我只让你们看到它正面,你能猜出我放的是什么立体图形吗看看谁猜得对。
(出示课件)学生观察后,指名回答。
教师:其实,老师摆的是圆柱体和长方体,看来,同学们只看正面并不好确定究竟摆的是什么立体图形。
别急,今天的知识能帮助你!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三)。
(二)自主活动,探究新知1.教学教材第2页例1(1)。
教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让我们来看一看,题中告诉了我们那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题目要求)。
①教师:想一想,可以怎样摆呢?教师:请大家拿出4个小正方体,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摆完看一看,你们所摆的小正方体从正面看是不是符合要求的图形(注意:摆小正方体时,要面靠面地摆)。
②同桌合作操作,教师巡视。
③反馈交流,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摆的图形。
(课件出示摆法)④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只要一行摆三个,另外一个可以放在这三个小正方体前面或后面的任意位置。
(2)学习例1(2)(课件出示题目要求)。
教师:请大家先静静地想一想,想好了再摆一摆,摆完后请同桌互相验证,看一看从正面看到的形状究竟有没有变。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操作。
②同桌互相验证,如发现有问题的请你帮助同桌纠正错误。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导学案

《分数与除法》学案年级:五年级班级:使用教师或学生:主备人:田效平教研组长签字:学校领导签字:学习目标:1、我能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我会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重难点:理解掌握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利用知识迁移的规律进行知识的转化,从而对新知进行推导和概括。
课前自探:1、8/9的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2、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对16÷8= 6÷4= 3÷7=20÷5= 9÷10= 4÷9=想一想: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
当商得不到一个有限的小数时,又该如何表示?合作交流:(互学、对学、群学)探究例1 (P65例1) :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1、利用圆形纸片代表蛋糕分一分,你认为应该怎么分?2、分出的蛋糕应该怎么表示?探究例2(P65例2):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1、用3块小圆片代表月饼分一分,你准备怎样分?有几种分法?2、用小圆片展示你的分配方法。
3、说一说你分出的结果表示的意义。
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1、观察例1和例2你发现了什么?除法的各部分和分数的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吗?2、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吗?3、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在分数中你想到了什么?分享点评: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
(理解“相当于”的意思)2、因为除法的除数不能为“0”,所以在分数中分数的不能为“0”。
练习反馈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5÷12=() 6÷11=() 7÷8=()41÷56=() 8÷19=() 18÷13=()2、把下面的分数写成除法的形式7/13=()÷() 5/8=()÷()23/15=()÷( ) 31/9=()÷( )79/10=()÷( ) 53/1000=()÷( )3、把1kg的糖平均装在3个袋子里,每袋重多少千克?平均装在5个袋子里呢?总结质疑:1、关于分数与除法你还有什么问题或不理解的地方?2、整理你所学到的新知,向其他小组的同学发起挑战吧!学后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五班级数学下册主备人:教师复备人:课型:探究课课题: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学生姓名: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3、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
二、自主学习1、欣赏课文第2页的主题图的图案。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呢?3、课文第3页的六幅图。
画出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合作交流1、课文第3页的例1.观察:这幅图画的是什么?这幅图有什么特点?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2、课文第4页的例2.(1)讨论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你想怎样画?(分组讨论)(2)小结: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首先要抓住几个关健的对称点,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让学生自己动手画。
(3)全班汇报交流画的步骤和方法,尤其是窗户的画法。
四、达标检测1、完成课本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课文第8页练习一第1—2题。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课后反思: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五班级数学下册主备人:复备人:课型:探究课课题:第二课时旋转学生姓名: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筒单图形旋转90度。
2.让学生初步学会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杀个设计图案。
3.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旋转的特征。
二、自主学习1.课文第5页例题3的钟面。
⑴观察,描述旋转现象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
9.1总复习因数与倍数(导学案)-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9.1总复习因数与倍数(导学案)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今天我们要复习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中的“因数与倍数”这一章节。
这部分内容是数学中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部分。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数学》五年级下册,我们主要复习第9章“因数与倍数”的内容,包括因数与倍数的定义、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因数与倍数的基本概念,能够灵活运用求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理解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章的难点在于理解因数与倍数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重点是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如何应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一些写有因数和倍数的小卡片。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5个苹果,他想把这些苹果分给他的朋友们,每个朋友可以分到1个或者2个,那么有多少种分法呢?”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接着,我会讲解因数与倍数的基本概念,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例如,我可以通过展示8的因数有1、2、4、8,来解释8是2和4的倍数,2和4是8的因数。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随堂练习,例如:“找出12的因数,并写出它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我会进行讲解和反馈。
六、板书设计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利用黑板和粉笔进行板书,将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进行图示,以及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找出20的因数,并找出它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答案:20的因数有1、2、4、5、10、20,最大公因数是20,最小公倍数是2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学习,例如,研究一下其他数的因数和倍数,或者找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解决,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 练习课导学案

第3课时 练习课学习目标练习课课型练习课学习目标1.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并会解决简单的相关问题。
2.能快速、准确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3的倍数。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进一步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并会解决简单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 课件教学环节导案达标检测知识点1:2、5的倍数特征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2题。
按要求填空。
(1) 两个数位上的数一样,并且是5的倍数。
(2)35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最小的三位数。
分析:根据2、5的倍数的特征去判断。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1.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90 38 45 103 360 172 75 答案:2的倍数:90,38,360,172;5的倍数:90,45,360,75;同时是2、5的倍数:90,360。
答案:(1)5 5 (2)35 0 (3)1 0 0知识点2:奇数和偶数的意义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题。
下列数中,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33 98 355 0 123 881 8089 1000 988 565 3678 677分析:根据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去判断。
在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2.将下面的球衣号码分类,并填在各自的框里。
答案:奇数有:33、355、123、881、8089、565、677偶数有:98、0、1000、988、3678知识点3: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 75 36 206 65 3051 779 99999 111 49 165 5988 655 131 **** ****分析: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来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2020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认识从不同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
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结果只有一种。
2.学会通过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 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
展示不同的摆法。
二、自主探究1.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2. 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
3.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如下图:请你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
4.根据教材第2页例2,小组合作操作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5. 汇报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
6.总结:例1: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
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例2: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
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三、课堂达标1.右边的图形,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填一填从()面看从()面看从()面看先让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2.根据下面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3. 课本第2题: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再组织交流摆法。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第(1)题中有多种不同的摆法,第(2)题是不能确定5个小正方体怎么样摆的。
【学习评价】5.1.2 观察物体练习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我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学会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学习过程】一、基本练习1.2.( 12分)二、提高练习3. 仔细看图,填图号. (21分)① ② ③ ④⑤ ⑥ ⑦ ⑧(1)从正面看到的是C 的有( )(2)从侧面看到的是B 的有( ) (3)从上面看到的是A的有( )三、知识拓展。
亮亮用3个正方体摆成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是 ,从上面看有几种图形呢?( ) 面( ) 面( ) 面( ) 面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请连一连。
( ) 面( ) 面B C【学习评价】探索图形学案5.2.1 因数与倍数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和已有的乘除法知识,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计算下面各题。
12÷2= 9÷5= 30÷6= 26÷8 = 8÷3= 19÷7= 20÷10= 21÷21= 63÷9=二、自主控索1.你能把上面的这些算式分类吗?为什么?第一类 第二类2.认识因数和倍数。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如,12÷2=6,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
3. 选取一个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4.学习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18的因数有 我还会用集合圈表示:练一练: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30的因数有: 36的因数有:我的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 ,最大的因数是 。
三、课堂达标1.写一写。
18的因数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1,说一说你找的方法吧!15的因数有: ,15是 的倍数。
2.把方框中的数填入相应的热气球里。
3.幼儿园里有一些小朋友,李老师拿了28颗糖平均分给他们,正好分完。
小朋友的人数可能是多少?【自主评价】5.2.2 因数和倍数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巩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和特征。
2.会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1.4和5是20的( ),20又是4和5的( )。
2.12的因数有( ),其中最小的因数是( ),最大的因数是( )。
3.2的因数有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
二、自主探究1.例3: 找出2的倍数:2.2的倍数最小是 。
最大的是几? 还可以这样表示 自评师评说一说找的方法吧! 2的倍数练一练:1.用箭头表示出3的倍数。
2. 5的倍数有思考: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几?有最大倍数吗?总结: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的,最小的倍数是 , 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达标1.找朋友。
2.写出各数的因数和倍数。
3.谁说得对,在方框中画“√”。
四、拓展练习14、21都是7的倍数。
14与21的和是7的倍数吗?18、27都是9的倍数。
18与27的和是9的倍数吗?你有什么发现?【学习评价】自评师评5.2.3 2和5倍数的特征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通过找出2和5的共同的倍数,初步感知公倍数。
【学习过程】一、复习旧知:7的倍数有6的倍数有二、自主探究1.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
说一说吧!思考:(1)上表中哪些数是5的倍数?把它们圈起来。
你发现了什么?(2)上表中哪些数是2的倍数?把它们框起来。
你发现了什么?我来总结:个位上是或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 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学习奇数、偶数的概念。
读一读:(1)考考你:最小的奇数是 ,最小的偶数是 , (2)思考:有没有最大的奇数和偶数? 3.探索同时是2和5倍数的数的特征按要求把数字卡片8、5、0摆成三位数;(1)摆出是2的倍数的数 (2)摆出是5的倍数的数 (3)摆出同时是2、5的倍数的数我的发现:个位上是 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三、课堂达标1.下列数中,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33 98 355 988 0 1233678 8089 1000 655 5656 881奇数有:偶数有:2.给2的倍数涂上绿色。
3.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24 35 67 90 99 15 60 75 106 130 521 2802的倍数有:5的倍数有: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有:【学习评价】自评师评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5.2.4 3的倍数的特征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学习过程】一、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92 13 28 70 33 78 12550 735 426 515 210 3055 15602的倍数有5的倍数有二、自主探究1.请同学们在下表中圈出3的倍数。
说一说找3的倍数的方法吧!2.思考:观察这个表格,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发现。
总结:一个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我来验证:下面这些数是3的倍数吗?108 951 2124 1917练一练: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三、课堂达标1.下面哪些数是3的倍数?在下面的()里面“√”。
92 75 111 65 655 5988()()()()()()36 49 131 779 7203 2222()()()()()()2.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两位数是()。
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最大三位数是()。
3.4.在,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7 4 2 44 65 12 15. 有95个面包,如果每2个装一袋,能正好装完吗?如果每5个装一袋,能正好装完吗?如果每3个装一袋,能正好装完吗?为什么?【自主评价】自评师评5.2.5 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5、3的倍数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学习过程】一、基本练习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2.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数是3的倍数?把它们圈起来。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3. 写一写。
二、提高练习1.下面的判断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1)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
(2)个位上是1、3、5、7、9的数都是奇数。
(3)在全部整数里,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2.从下面四张数字卡片中取出三张,按要求组成三位数。
奇数偶数2的倍数 5的倍数3的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三、课堂达标1.填空题。
(1) 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两位数是()。
(2)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最大三位数是()。
2.选择题。
(1)已知123□4是3的倍数,方框中的数有()种填法。
A、1B、2C、3D、4(2)一个奇数与一个偶数的差是()。
A、奇数B、偶数C、不一定是奇数或偶数(3)1+2+3+4……+9这九个数的和是()A、奇数B、偶数C、都不是4.从2、6、7、5这四个是中选出三个组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四、拓展练习晚上妈妈正开着灯在厨房做饭,宝宝调皮,按了7下开关,这时灯是亮的还是暗的?如果按了30下呢?【学习评价】自评师评5.2.6 质数与合数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通过找20以内的数的因数和分类,认识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理解掌握了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在讨论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用筛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并加以记忆。
【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