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三卷共20页文档

合集下载

资本论第三卷(1)

资本论第三卷(1)

第五章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第五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不变资本使用 上的节约为什么会提高利润率,从而进 一步揭示利润的本质。 第五章包括五节。第一节对不变资本使 用上的节约作理论分析,其余四节以大 量的实际材料对理论分析作印证。
第六章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六章的主要内容:研究原料价格变动对利润率的影响。 这里讲的价格变动,实际上是价值变动的表现,因而 就是价值变动。价值变动不外是劳动生产力变化的表 现。所以,本章实质上是研究劳动生产力变化对利润 率的影响,不过它是通过价格变化来实现的。 如果说上一章在研究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着重揭 露了不变资本中的固定资本部分好象是利润的源泉的 秘密,那末,本章则是着重揭露不变资本中的流动资 本部分好象是利润的源泉的秘密。 第六章包括三节。第一节研究原料价格变动对利润率 的直接影响,第二节研究原料价格变动对利润率的间 接影响,第三节举例说明原料价格变动对生产从而对 利润率的影响。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资本论》第三卷包括七篇,共五十二 章。
《资本论》第三卷的序言

这篇序言是恩格斯写的。它的主要内容: 说明了第三卷的编辑过程,驳斥了资产 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对第三卷的歪曲。
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第一篇的研究对象,是说明剩余价值和剩余价 值率的转化形式,即利润和利润率,分析利润 率的本质及其变化的各种因素。 第一篇包括七章。第一、二章分别研究了剩余 价值和剩余价值率是如何转化为利润和利润率 的;第三章从量的方面,研究了利润率和剩余 价值率之间的关系;第四、五、六章,进一步 具体研究了影响利润率变动的因素;第七章对 本篇所述问题的补充说明。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456]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456]

马克思的“资本论”。

第三卷[456]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现在正在排印中,可望不迟于今年9月问世。

盼望已久的第三卷将完成整个著作的理论部分,到那时,就只剩下最后一卷即第四卷了,第四卷将对剩余价值理论作历史的批判性的概述。

[457]第一卷表明,资本家怎样从工人那里榨取剩余价值,第二卷则表明,这个最初包含在商品里的剩余价值怎样实现为货币。

可见前两卷所谈到的剩余价值,只是它在第一个占有者即工业资本家手里的情形;然而剩余价值只有一部分留在这个第一个占有者的手里;随后它就以商业利润、企业主收入、利息、地租等形式在各个有关方面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第三卷所阐述的就是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律。

而讲完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也就结束了剩余价值的整个生涯,此外对它就没有更多的东西好谈了。

除了资本主义利润率的一般规律,第三卷还研究了商业资本、生息资本、信贷和银行、地租和地产等问题,这些问题连同前两卷研究过的题目,已把标题中所答应要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概括无遗了。

写于1894年1月9日左右载于1894年1月12日“前进报”第9号原文是德文俄文译自“前进报”俄译文第一次发表注释:[456]这篇短文同“关于‘资本论’第三卷的内容”一文一样,是恩格斯为即将出版的由他整理付印的“资本论”第三卷所写的,目的是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第三卷于1894年秋出版;1894年10月4日恩格斯为它写了序言。

看校样花的时间比恩格斯预料的稍微多些。

恩格斯在看校样的过程中把副本寄给“资本论”俄译者尼·弗·丹尼尔逊,以便尽快出版第三卷的俄文版,该版于1896年在彼得堡出版。

随着“资本论”第三卷(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25卷第1、2分册)的问世,出版马克思这部天才著作的所有理论性各卷的工作宣告完成,从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所有部分也宣告完成,同时,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获得坚实的科学基础。

短文除载于“前进报”外,还载于1894年1月14日“社会政治中央导报”(《Sozialpolitisches Centralblatt》)第16期上。

《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

《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
资本论 第三卷 第一篇
《资本论》第三卷 资本论》 由恩格斯根据马克思遗稿 编纂成书 序言由恩格斯撰写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一、总体介绍: 第一卷,以剩余价值生产为中心,主要说明了剩余 价值的来源,实质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趋势; 第二卷,以剩余价值的实现为中心,主要说明了个 别资本剩余价值的实现和社会总资本的剩余价值的 实现; 第三卷从总体上考察剩余价值的分配,在剩余价值 生产流通基础上考察,首先说明剩余价值在产业资 本家中如何分割;再说明剩余价值如何在产业资本 家以外如何分割
托伦斯认为,商品价值即是成本价格,利润 由消费者以高于成本的价格购买商品的差额 形成。这种观点的错误,是把商品价值和成 本混为一谈,把流通当作是利润产生的源泉。 蒲鲁东认为,商品卖不出去是由于货币使人 们难于按劳动消耗量进行交换,他主张用取 消货币和组织直接交换来解决产品实现问题。
第二章 利润率
一、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的 客观过程
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重点是一、二章 第一章 成本价格和利润 中心:说明利润形式 ,揭示剩余价值如何转 化为利润的过程
一、前言
P289/1~289/1 联系第一、二卷,说明第三卷的研究对象
二、成本价格是C和V价值的转化形式
(P289/2~293/6) 1、成本价格:即资本家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 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 2商品成本价格体现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质。 P290/1 由于资本家对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耗费没有 任何开支,所以就不把它计算在成本之内
1、利润率:P298/2用总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 值的比率
2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与剩余价 值转化为利润的关系
P298/3应当从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引 出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而不是相反。 298 第一、资本家唯一而且首先关心是利润率, 然后再按利润率取得利润。 第二,从历史上说利润率也是出发点。

《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

《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

•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有机构成 提高,利润率 有一个下降的趋势。“因此,在劳 动的剥削程度不变时,同一个剩余价值 率会表现 为不断下降的利润率,因为随着不变资本的物质 量的增加,不变 资本从而总资本的价值量也会增 加,虽然不是按相同的比例增加。”(第3 卷第236 页)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又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 动生产率提高 的必然结果。“因此,一般利润率 日益下降的趋势,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 力日益发 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第3 卷第237页) 利润率有一个下降的趋势,这是不 是说,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越来 越轻,资本家 获得的利润量越来越少呢?实际并非如此。
《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利润 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 资本家贪得无厌,拼命想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 他这样做的结果, 却导致了利润率的下降。“利 润率的下降和绝对利润量的同时增加产生 于同一 些原因的这个二重性的规律”。(第3卷第245页) 所谓二重性规 律,实际上就是利润和利润率发展 趋势的规律。
• (二)把工资压低到劳动 力价值以下
• 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是阻碍利润率 下降趋势的最显著的原因之一”。(第3卷 第262 页)这是因为:第一,压低工资使资本家预付的可 变资本减少,从而预付总资本减少,利润率提高; 第二,压低工资意 味着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相 应增加,从而可以提高利润率。
一、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 第三卷第十三章分析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实 际上就是利润率下降、利润总量增加的二重规律。
• (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平均利润率下降 • 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 比日益相对减少,结果在劳动剥削程度不变甚至 提高时,同一个剩余价值率会表现为一个不断下 降的平均利润率。

资本论》第三卷-文档资料

资本论》第三卷-文档资料
《资本论》第三卷
《资本论》第三卷简介
《资本论》第三卷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 的手稿整理和编辑而成的,于1894年出 版。标题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即分析作为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 配过程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由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流通过程已在前 两卷作了分析,所以第三卷着重分析剩 余价值的分配问题。恩格斯说:“剩余 价值的分配就象一根红线一样贯穿着整 个第三卷”。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方法
从局部到综合,就是马克思考察了剩余 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 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间的分配后,综合 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收入的源泉,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历史 局限性,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 论。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方法
从本质到现象,就是马克思对利润的转 化形式都进行了两方面的分析,既分析 转化的现象,又揭示了现象掩盖的本质, 既从本质到现象,又透过现象看本质。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3、第33--35章 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研 究信用制度和货币流通的相互关系。
4、第36章 分析生息资本的发展历史, 是全篇的总结。
特点 本篇是第三卷最困难、最难懂的 一篇。既涉及到抽象的理论分析,又有 大量的银行、信用、证券交易等具体内 容。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本篇包括从 第37章至47章的内容,共11章,其内容可分 为三部分。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 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 本)”,共五章,可分为三部分。
1、第16—18章,重点考察和分析了商 业资本的作用和特点,商业利润的形成 及商业资本周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以 及商业资本的周转问题。这一部分是本 篇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讲义全

资本论第三卷讲义全

二、生产价格同价值的关系 (一)社会的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剩余价值总和等
于利润总和。 (二)商品生产价格同价值的偏差会互相抵销,应把这一点
理解为一种长时期发生作用的趋势。 (三)计算生产价格总和时,必须注意剔除利润的重复计算。
商品成本价格含义的修改。 (四)商品生产价格的变化的基础的变化。 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产生,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与劳
(一)前言:说明本章研究的对象、方法和前提。 (二)第一、二节分别考察资本的价值构成和剩余价值
率对利润率的影响。
(三)结束语:利润率变化的各种规律。
第四章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本章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拟定的题目补写。
(一)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周转时间或它的两个 构成部分(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任何缩短都会提高 利润率。
第五篇考察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职能相分离而形成的 生息资本,以及平均利润分裂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 至此基本围绕分析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基本阶 级的经济关系。
第六篇考察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及其在经济上的实 现,揭示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与土地所有者之间 分配的规律,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地租进而分 析三大阶级的关系。第七篇研究资本主义各种收入 及其源泉,科学揭示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 系以及分配关系背后的阶级关系,批判“三位一体 的公式”中所体现的资本拜物教性质,从而结束了 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研究。
(四)现象反映本质往往是颠倒的。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本质在它们的具 体形式中获得了迷惑人的性质,人 的关系完全被物的关系掩盖了。在 第三卷中,随着逻辑的不断展开, 马克思不断地揭露资本的拜物教性 质,科学地揭示了本质与现象的辩 证关系,马克思把对资本的批判和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有机 地结合起来。

《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

《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
化,也就是利润率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而变 化。这又包含以下几种可能性:
• 1、m’和C不变,v可变。P’随v的变化而变化。这 种变化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二 是生产要素的价值或价格 的变化,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
• 2、m’不变,v可变,C因v的变化而变化。在这种 情况下,仍然是P' 随着v的变化而变化。
•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 削实质。这是 因为,在利润形式上,利润表现为 是资本本身生产出来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而它的真正来源,即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 造的,是由可 变资本带来的真相被掩盖了。这样, 就把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剥 削与被剥削的 关系完全掩盖起来了。
一、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 转化形式
• (一)什么叫成本价格 • 所谓成本就是资本家生产商品所花的本钱,或者
叫成本价格,它是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 变资本之和。 • 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的转化形式。 如果把成本价格叫做k,那么,W = c + v + m,就 转化为W = k + m。
• (二)结构和组织 • 这一篇由第一章到第七章组成,大体上可以 分为三个部
分: •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分析商品价值
中的不变资本 和可变资本如何转化为成本价格,以及剩 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 •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利润率》,是分析剩余价值率如何 转化利润率。 • 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各种因素。第 三章是从 量的方面分析“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指出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 机构成是决定利润率的两个主 要因素;第四章分析资本“周转对于利润率 的影响”;第五 章分析“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对利润率的影响;第六 章 分析“价格变动的影响”,主要是指原料价格的变动 对利润率的影响。 • 最后是第七章“补充说明”,用三个片断着重指出剩余价 值转化为利 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后,掩盖了资 本主义的剥削。

资本论第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著名的著作之一,它主要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利润形成和再生产过程。

本卷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转化、利润和剩余价值、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下面将对这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转化。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阐述了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他指出,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可或缺的两种形式,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的交换和货币的流通,深刻揭示了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对利润形成和再生产过程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其次,利润和剩余价值。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是如何通过剥削工人而产生的。

他指出,剩余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是资本家从工人身上获取的利润来源。

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利润形成机制,为后续对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

接下来,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规律。

他指出,利润率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重要指标,而平均利润率则是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同资本家之间竞争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通过对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机制和利润分配规律,为后续对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后,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的形成和发展。

他指出,土地所有权和地租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通过对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分配规律,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资本论课件》

《资本论课件》
18
资本论第三卷概述
三.商业资本(商品经营资本)与商业利润 6.商业可变资本的补偿和获利 a、商业工人的情况,一方面与其他工人一样,是雇
佣工人(P),另一方面,它与产业工人也存在着差别, 即他们既不生产价值,也不生产剩余价值。 尽管商业工人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商业 工人的劳动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剩余劳动 “虽然不会创造剩余价值,但会为他创造占有剩余价 值的条件;对这个资本来说,结果是完全一样的;因 此,这种劳动对这个资本来说是利润的源泉。”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4.生产价格的形成 ①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
,“这些不同的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为 一般利润率。”
②生产价格的形成 产品按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出售,才能使各
部门获得相同的利润。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就是生产价格。
9
资本论第三卷概述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③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实际上是
本和货币资本作一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生息 资本投入流通就是作为资本,成为资本商品。 ②生息资本的特征: a、生息资本的贷放行为不是一种等价交换行为; b、生息资本的贷出和流回,都不是资本现实循环过 程中的行为; c、资本拜物教的神秘性,在生息资本形式上得到了 充分发展。
24
资本论第三卷概述
三.商业资本(商品经营资本)与商业利润 ②商业利润的实现方式 从现象看,商业利润是通过商业加价而获得的。实际 上,它是通过参与利润平均化而获得。产业资本家按低 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产品卖给商人,商人再按生产价格 出售。 ③商业资本家参与P平均化对生产价格的影响 生产价格=K+平均利润 实际生产价格=K+P+h(这里,P代表产业利润,h代 表商业利润)

《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

《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
资本论 第三卷 第二篇
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中心:分析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进一步论证了三个决定: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 2剩余价值决定平均利润 3价值决定生产价格
结构:共有五章 教材节选三章
结论: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无产阶级
第八章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 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
第十章
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 均化 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
第十章 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 价格和市场价值。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这种 本质联系,是由马克思第一次揭露出来的。 从十九世纪的庞 马维克到二十世纪70年代的萨缪尔 逊,都指责马克思在第一卷中,根据劳动价值论, 商品是按价值交换的,三卷中按生产价格交换,有 矛盾,马克思认为不矛盾。问题是马克思自己提出 的,自己解决了。P316最后一段:商品生产价格是 包含偏离价值的情况会的情况会互相抵销。
四、结论:
在其他条件已定的前提下,平均利润率取决 于资本家对总劳动的剥削程度。 基于这种共同的利害关系,各个资本家尽管 在竞争中实行弱肉强食的原则,却在工人阶 级面前结成真正的共济团体。
一、竞争使利润率平均化。利润率的 平均化是在竞争中形成的。
在竞争中,资本家会按照利润率的高低在不 同部门之间转移资本。在经济生活中,除少 数中等构成部门的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完全 一致或接近一致外,大多数生产部门的商品 价值和生产价格是不一致的。由商品价值向 生产价格的转化,是通过竞争不断调整社会 总资本在各不同生产部门的分配,使各不同 生产部门都能按平均利润率获得平均利润。
二、商品按价值交换先于按生产价格 交换
P327/2

《资本论》第三卷

《资本论》第三卷

《资本论》第三卷《资本论》第三卷的对象与方法 (3)一.对象 (3)二.方法 (4)三.意义 (4)《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5)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6)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 (6)一.成本价格 (6)二.利润 (7)第二章利润率 (8)第三章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9)一.m'不变,v/C可变 (9)二.m'可变 (9)三.总结 (10)第四章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10)一.周转对利润或利润率的一般影响 (10)二.不同资本的周转时间对其利润率的影响 (11)三.正确计算年利润率 (11)第五章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11)一.节约不变资本的途径 (11)二.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 (13)三.有关技术发明的论述 (14)第六章价格变动的影响 (14)一.原料价格的波动及其对利润率的直接影响 (15)二.资本的增值和贬值、游离和束缚 (15)三.原料价格变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 (16)本篇小结 (17)基本概念: (17)复习题: (17)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7)第八章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 (17)一.研究的出发点 (17)二.资本构成与利润率的部门差别 (18)三.各部门资本周转时间的不同与利润率的差别 (18)四.利润率的差别与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19)第九章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9)第十章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

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

超额利润 (20)一.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 (21)二.供求与价值 (22)三.资本主义生产价格的形成机制 (25)四.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5)五.所谓“转形问题”(transformation problem) (27)本篇小结 (29)基本概念: (29)复习题: (29)第三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29)第十三章规律本身 (29)一.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29)二.利润增加和利润率下降的二重的规律 (30)第十四章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31)第十五章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33)一.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内部矛盾 (33)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性质和历史相对性: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之间的冲突 . 34三、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破坏:生产过剩的实质 (36)本篇小结 (37)基本概念: (37)复习题: (37)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38)第十六章商品经营资本 (38)第十七章商业利润 (39)第二十章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 (42)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的商人资本 (42)二.商业资本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的作用 (43)本篇小结 (43)基本概念: (43)复习题: (43)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资本论第三卷讲义 (3)

资本论第三卷讲义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理论史批判
• 第二篇 《竞争与许多资本》
• 第三篇 《信用》
• 第四篇 《股份资本》
• 第2册《土地所有制》
• 第3册《雇佣劳动》
• 第4册《国家》
• 第5册《国家对外》
• 第6册《世界市场》
“五篇计划”结构及其内容
• 显然,应当这样来分篇∶ • (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
切社会形式,不过是在上面所分析过的意义上。 • (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
• 相反地,这一册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 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 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 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 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 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册中将要阐明的 资本的各种形态,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 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竞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 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 一步地接近了。”
马克思经济学著作写作计划大事记
1、1857年8月提出“五篇结构”计划第一方案。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2、1857年11月提出“五篇结构”计划第二方案。 (《1857-1858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上第177-178页) 3、1857年11月中旬提出“五篇结构”计划第三方案。
国内有关六册结构计划较有影响的文章与著作
• 1、汤在新:《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的“六册结构”及科学意义》,载《经济研究》1985年第 4期。
• 2、顾海良:《西方学者研究<资本论>结构形成观点述要》,载《经济学动态》1986年第 6期。

资本论第三卷讲义第六部分

资本论第三卷讲义第六部分
还须注意,当资本家把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交给经理、 雇员去执行时,他们自己并不参与生产和流通的经营活 动,“资本家则作为多余的人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 但他们仍然会取得企业主收入
总结
企业主收入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平 均利润中减去利息以后归职能资本家所 有的那一部分,其实质仍然是剩余价值。 管理工资和监督工资,从其本来意义上 说,是由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所带来的 收入,它和企业主收入有着根本不同的 性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硬把企业主收 入说成是监督工资,其目的无非是为资 本主义的剥削作辩护。
最后,银行利润一般是由借入的利息率低于贷出 的利息率的差额形成的
第一,来源于职能资本家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 由于银行经营出纳业务,职能资本家暂时闲置的 货币资本
第二,来源于直接的存款。
第三,“各种只是逐渐花费的收入也会存入银 行。”如工人的工资,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生 活费用等等。
银行吸收了大量存款以后,必须通过各种形式贷 放出去
动无关”,这怎么解释. P388
二、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从纯粹量的分割转变为质的分割
那么,究竟怎样认识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 业主收入,从而由量的分割转变为质的分 割呢?
首先,利润由量的分割转变为质的分割,是发生 在职能资本家使用借入资本的场合。
资本的二重运动:
资本贷出去
资本借入
流通
生产或
3、合作工厂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积极扬弃
资本主义信用的发展,也促进了工人合 作工厂的发展。工人自己集体合办的合 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 的第一个缺口”。
和股份公司的“消极地扬弃”相比,合 作工厂“是积极地扬弃的”。
三、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所固有的二重性质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由于加速了资本的 集中,使很大一部分社会资本为少数人 所支配。这样,信用制度,一方面推动 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另一方面又加深了资本主义各种矛盾.

资本论3卷讲稿

资本论3卷讲稿

第四讲《资本论》第三卷学习1、《资本论》第三卷研究资本生产总过程,它以利润范畴为轴心展开的分配过程,循着由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形成了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内容体系。

2.其内容分为四部分:一、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分述)(第一---四篇)二、生息资本和利息(分述)(五篇)三、土地和地租(分述)(六篇)四、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综合)(七篇)3、《资本论》三卷 资本生产总过程图示。

PmG-G-W 12PmPm Pm C <商品价值是商品经济中,经济活动围绕的轴心。

在简单商品经济中,价值以价格的形式和运动表现出来,其运动规律展开为价值规律。

而作为商品经济成熟的高级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商品价值也要发生变化。

商品价值内在的构成C+V+M 要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转化为=成本价格K+平均利润P ,即转化为生产价格,这种转化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生产价格的出现就使得以商品价值为轴心的经济活动本质,现象的表现为以生产价格为轴心的活动形式,现实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正是这样显示其经济运动运行的。

从而,认识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这种必然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首先)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K+P _)是由单个资本开始的。

由于同一生产部门资本的竞争,它的价格构成(C+V+M )先转化为=成本价格+单资利润进而在部门内资本间收益 的企业转移,结果就转化形成市场价值=成本价格+部门平均利润这只是初步的转化,但为进一步转化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2、其次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而引起进一步的转化,由于不同部门的平均利润存在差别,使得利润低的部门的生产要素向利润高的生产部门转移,从而利润竞争引起资本的进一步运动,又会引起部门之间利润率已再转化,也就是在社会范围内,转化形成=成本价格K+社会平均利润P ,即形成生产价格。

这一转化就使得简单商品生产中的商品价值发生了很大的变形,从而形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础。

3、最后,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关键是,剩余价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P _。

《资本论》第三卷 蒋

《资本论》第三卷 蒋

《资本论》讲稿(第三卷)蒋海益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一、今天研读《资本论》的意义二、整体解读《资本论》的关键三、《资本论》第三卷第五至七篇要点:一、今天研读《资本论》的意义⒈马克思学说被边缘化的原因简单化理解与《资本论》的问世经历有关简单化理解与世界革命的实践有关简单化理解与马克思个人的思想发展有关⒉消除对马克思的误解必须整体解读《资本论》整体解读就是要把《资本论》一至四卷作为一个整体来解读二、整体解读《资本论》的关键⒈市场经济概念⏹⏹《资本论》讲述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生产方式的运行⏹有关市场经济起源的不同学说马克思思想的来源什么是市场经济WTO的原则:市场经济开放市场有关市场经济起源的不同学说⏹地缘说强调地缘因素⏹宗教伦理说强调精神因素⏹长子继承说强调社会因素⏹社会分工说强调经济技术因素⏹马克思的过程说从简单演化为复杂⏹地缘说:强调地缘因素欧洲市场经济中心的空间转移郑和七次下西洋(1405—1433)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1500年是世界时间的转折点欧洲走向市场经济中国走向闭关自锁⏹宗教伦理说:强调精神因素新教伦理入世的宗教强调对社会的贡献赚钱的价值观讲究信用经商办实业、学财经理工复式记账法⏹长子继承说:强调社会因素⏹社会分工说:强调经济技术因素⏹马克思的过程说:从简单演化为复杂马克思的过程说可见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甚至在统治阶级中间也已经透露出一种模糊的感觉: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有关市场经济运行的不同学说亚当〃斯密的和谐说:理性经济人熊彼特的创新说:演化经济学简介——新熊彼特学派、个体变异、惯例(基因)凯恩斯的国家干预说马克思的矛盾动力说:可见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在其他一切方面,我们也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

资本论第三卷第十章

资本论第三卷第十章

资本论第三卷第十章资本论第三卷第十章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

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

超额利润一部分生产部门具有资本的中等构成或平均构成,也就是说,这部分生产部门的资本的构成完全是或接近于社会平均资本的构成。

在这些部门中生产的商品的生产价格,是同这些商品的用货币来表现的价值完全一致或接近一致的。

如果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达到数学上的极限,那末,用这样的方法就会达到。

竞争会把社会资本这样地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以致每个部门的生产价格,都按照这些中等构成部门的生产价格来形成,也就是说,它们,k+kp'(成本价格加上成本价格乘以平均利润率所得之积)。

但是这种平均利润率,不外就是这些中等构成部门的用百分比计算的利润,在这些部门中利润是同剩余价值一致的。

因此,利润率在一切生产部门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是同资本的平均构成占统治地位的中等生产部门的利润率相等的。

因此,一切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的总和,必然等于剩余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必然等于它的价1值的总和;但是很清楚,具有不同构成的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平均化,总是力求使这些部门同那些具有中等构成的部门相等,而不管后者是同社会的平均数恰好一致,还是仅仅接近一致。

在那些或多或少接近平均数的部门中间,又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平均化的趋势,它力求达到理想的即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中等水平,也就是说,以这种理想的中等水平为中心来进行调整。

于是,这样一种趋势必然会起支配作用,它使生产价格成为价值的单纯转化形式,或者使利润转化为剩余价值的单纯部分,不过这些部分不是按照每个特殊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而是按照每个生产部门所使用的资本量来分配的,因此,只要资本的量相等,那就不管资本的构成如何,它们都会从社会总资本所生产的总剩余价值中分到相等的份额(部分)。

因此,对中等构成或接近中等构成的资本来说,生产价格是同价值完全一致或接近一致的,利润是同这些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完全一致或接近一致的。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三卷 第三篇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三卷 第三篇
TEXT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HERE
下面我们谈谈这个二重性规律怎样才能表现出来,必然会在什么形式上表现出来。 从表面看,这个二重性规律包含着一个矛盾。取一个定量的资本,警如100,那么利润率p'的下降必然包含着利润的绝对量的下降。那么,在怎样的条件下,利润率p的下降和利润绝对量的增长才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呢?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三篇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目录
第十三章 规律本身 第十四章 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第十五章 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马克思在这一篇里,不限于说明利润率下降的事实,而是把理论的分析提高到总结资本主义全部矛盾的综合性表述。如果说资本主义积累在工人阶级方面造成了过剩的人使工资处于它永远不会超出的固定范围之内,使无产阶级注定要日益贫困化,那么,在另一极一一利润方面一资本主义积累决定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造成了过剩的资本。这种过剩资本不可能按通常利润使用在现有的生产部门、迫使一部分资本闲置,另一部分资本外流,不断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和利润量的绝对增长也追使资产阶级不顾一切地扩大生产,不顾需求,最后不得不用全面陷人生产过剩危机的方法解决。现代西方经济学仅仅用凯恩斯式的“需求不足”来说明危机,只不过是描述了危机现象本身,而没有阐明危机的根本原因。 本篇作为对产业资本分析的总的结论,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客观界限,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暂时过渡性,而不是永恒的。日益增加的过剩人口和日益增加的过剩资本同时并存,是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日益尖锐化的矛盾的最明显表现,也是资本主义的历史制约性的最明显表现。这个问题是本篇的中心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总论 第37章,说明研究对象和应注意的 问题,论述了资本主义地租的一般原理,为 研究资本主义地租的形式、内容提供了理论 前提。
2、主体部分 第38—46章,具体考察级差地 租、绝对地租及垄断地租等资本主义地租的 主要形式。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3、历史考察 通过对资本主义地租发展 的历史分析,马克思得出土地私有制与 合理的农业经营不相容的结论。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方法
从局部到综合,就是马克思考察了剩余 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 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间的分配后,综合 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收入的源泉,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历史 局限性,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 论。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方法
从本质到现象,就是马克思对利润的转 化形式都进行了两方面的分析,既分析 转化的现象,又揭示了现象掩盖的本质, 既从本质到现象,又透过现象看本质。
《资本论》第三卷简介
恩格斯对第三卷的评价 它是 “一部光彩夺目的著作,在学 术上甚至超过第一卷”。“是 我所读过的著作中最惊人的著 作……。最困难的问题这样容 易地得到阐明和解决……并且 整个体系具有一种新的简明的 形式”。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第三卷共7篇52章,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三篇,考察平均 利润率的形成以及历史条件,揭示了剩 余价值在各个产业资本家之间的分配规 律;第二部分是第四至第六篇,分析利 润如何被分割为商业利润、利息、银行 利润以及地租等转化形式,揭示了商业 资本、借贷资本、以及土地所有者分割 剩余价值的内在规律;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第三部分是第七篇,也是全书的总结, 马克思批评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三位一 体”的谬论,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各 种收入分配的源泉,论述了生产关系和 分配关系的内在联系,揭示了资本主义 的历史局限性。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 转化为利润率 马克思主要论述利润和利润率 的形成,包括第一到第七章,可分为三部分。
《资本论》第三卷简介
《资本论》第三卷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 的手稿整理和编辑而成的,于1894年出 版。标题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即分析作为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 配过程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由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流通过程已在前 两卷作了分析,所以第三卷着重分析剩 余价值的分配问题。恩格斯说:“剩余 价值的分配就象一根红线一样贯穿着整 个第三卷”。
1.第1-2章,首先从本质上阐明剩余价值如何 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如何转化为利润率;
2.第3-5章,分析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 以及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3.第6-7章,阐述价格变动的影响,及补充说 明和总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马克思进一步 考察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和价值转化为生产 价格。包括第八到第十二章。
1.第8章,阐明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必然性。 2.第9章,论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的特
点。 3.第10-12章,分析利润率通过竞争实现平均
化的过程,及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分析 了工资变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第三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马克 思分析利润率下降的规律,影响利润率 下降的因素,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 史局限性。包括第十三到第十五章。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3、第33--35章 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研 究信用制度和货币流通的相互关系。
4、第36章 分析生息资本的发展历史, 是全篇的总结。
特点 本篇是第三卷最困难、最难懂的 一篇。既涉及到抽象的理论分析,又有 大量的银行、信用、证券交易等具体内 容。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本篇包括从 第37章至47章的内容,共11章,其内容可分为 三部分。
研究方法:抽象—具体:地租→资本主 义地租→资本主义地租的主要形式
比较分析:资本主义农业中的超额利润 与工业超额利润形成的不同特点,农业 超额利润的形成条件.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方法
在第三卷中马克思采用了从抽象到具体、 从局部到综合、从本质到现象的研究方 法。
从抽象到具体,是指马克思从剩余价值 最一般的转化形式利润出发,分别考察 了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 又如何分割为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 具体形态,阐明了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律。
从本质到现象的方法。从利润到商业利 润进行具体分析。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第五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 本
本篇包括第21--36共十六章的内容,是《资本 论》中份量最大的一篇,可分为四个组成部 分:
1、第21--24章 研究借贷资本和利息的本质, 是全篇的理论基础。
2、第25--32章 考察资本主义信用、银行资 本及虚拟资本的问题,分析生息资本和现实 资本运动的联系和区别,是全篇的中心内容。
2、第19章:货币经营资本。主要研究 货币经营资本的业务与职能。货币在商 品的流通过程中,产生各种纯粹技术性 的运动,这种运动由社会分工独立化一 种特殊资本的职能时,就转化为货币经 营资本。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3、第20章: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资本主义和资本主 义以前的商业资本的联系和区别。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转型问题探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是一
种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的体现,是理论 上的逐步升化,还是相互矛盾的逻辑命题? 对此理论界有不同看法。可参考如下书目: 德塞:《马克思的价值与价格问题讨论》 伊藤诚:《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研究》 萨谬尔森:《理解马克思的剥削概念:马克 思的价值与竞争价格间所谓转化问题的概述》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 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 本)”,共五章,可分为三部分。
1、第16—18章,重点考察和分析了商 业资本的作用和特点,商业利润的形成 及商业资本周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以 及商业资本的周转问题。这一部分是本 篇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