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456]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456]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456]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456]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现在正在排印中,可望不迟于今年9月问世。盼望已久的第三卷将完成整个著作的理论部分,到那时,就只剩下最后一卷即第四卷了,第四卷将对剩余价值理论作历史的批判性的概述。[457]第一卷表明,资本家怎样从工人那里榨取剩余价值,第二卷则表明,这个最初包含在商品里的剩余价值怎样实现为货币。可见前两卷所谈到的剩余价值,只是它在第一个占有者即工业资本家手里的情形;然而剩余价值只有一部分留在这个第一个占有者的手里;随后它就以商业利润、企业主收入、利息、地租等形式在各个有关方面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第三卷所阐述的就是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律。而讲完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也就结束了剩余价值的整个生涯,此外对它就没有更多的东西好谈了。除了资本主义利润率的一般规律,第三卷还研究了商业资本、生息资本、信贷和银行、地租和地产等问题,这些问题连同前两卷研究过的题目,已把标题中所答应要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概括无遗了。

写于1894年1月9日左右

载于1894年1月12日“前进报”第9号

原文是德文

俄文译自“前进报”俄译文第一次发表

注释:

[456]这篇短文同“关于‘资本论’第三卷的内容”一文一样,是恩格斯为即将出版的由他整理付印的“资本论”第三卷所写的,目的是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第三卷于1894年秋出版;1894年10月4日恩格斯为它写了序言。看校样花的时间比恩格斯预料的稍微多些。恩格斯在看校样的过程中把副本寄给“资本论”俄译者尼·弗·丹尼尔逊,以便尽快出版第三卷的俄文版,该版于1896年在彼得堡出版。

随着“资本论”第三卷(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25卷第1、2分册)的问世,出版马克思这部天才著作的所有理论性各卷的工作宣告完成,从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所有部分也宣告完成,同时,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获得坚实的科学基础。

短文除载于“前进报”外,还载于1894年1月14日“社会政治中央导报”(《Sozialpolitisches Centralblatt》)第16期上。——第511页。

[457]恩格斯本来打算把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1861—1863年手稿作为“资本论”第四卷加以出版,但这种意图在他生前没有来得及实现。1905—1910年卡·考茨基出版了“剩余价值理论”,但是对作者的手稿作了许多随意的改动、挪动和删节。直到1954—1961年才由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完成了符合于马克思的计划和作者手稿的材料排列次序的新版“剩余价值理论”。见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第4卷)第1分册(1954年莫斯科版)、第2分册(1957年莫斯科版)、第3分册(1961年莫斯科版),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26卷。——第511页。

出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

《资本论》读后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一本伟大的著作。是1859 年由卡尔.马克思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初篇和续篇据说相隔很久,是由于多年的疾病一再中断了马克思的工作。可见这本著作的问世并不容易。这本著作的伟大之处,也许对于初学者而言,并不能很好去理解,所以,在这里,我想还是引用一些其他经济学家对其的评价会更加有说服力吧。 下面我简要谈谈我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你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你好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第一,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则是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60~70。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

马克思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学习导读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写作背景 《资本论》的写作和问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研究写作《资本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为新世界观提供科学的根据。1842—1843年,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和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发表意见的“难事”。在研究这些“难事”的过程中,马克思逐步认识到,国家和法的实质,根源于社会的物质关系或生产关系,因此,“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之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于是,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着手创建旨在“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的诞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开始充分暴露出来,并导致了1825年开始出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及其基本矛盾的激化,为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客观条件。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思想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将研究从流通领域深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联系。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它把资本主义当作自然和永恒的社会制度,因此不可能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没能真正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却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提供了思想材料。 《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几乎倾注了马克思的毕生心血。从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40年间,马克思认真研究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魁奈、马尔萨斯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说,深入考察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史以及经济状况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先后写下了“巴黎笔记”、“伦敦笔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些手稿构成了《资本论》的主要内容。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一卷的修订和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积极着手整理和修改《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承马克思未完成的事业,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5月)和第三卷(1894年10月)。恩格斯逝世后,《资本论》第四卷由考茨基整理,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于1910年单独出版;1956—1962年苏联又重新整理出版了第四卷手稿,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的创作出版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成熟、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 《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为当时和后来的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19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最初捣毁机器的运动,逐步发展到有组织地要求缩短劳动日、增加工资等各种形式的经济斗争,直至发展为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工人发动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政治斗争。这些情况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资本论》的创作就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

《资本论》马克思

《资本论》马克思 资本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却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

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著述的伟大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的出版,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612904006.html,,您的在线图书馆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456]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456]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现在正在排印中,可望不迟于今年9月问世。盼望已久的第三卷将完成整个著作的理论部分,到那时,就只剩下最后一卷即第四卷了,第四卷将对剩余价值理论作历史的批判性的概述。[457]第一卷表明,资本家怎样从工人那里榨取剩余价值,第二卷则表明,这个最初包含在商品里的剩余价值怎样实现为货币。可见前两卷所谈到的剩余价值,只是它在第一个占有者即工业资本家手里的情形;然而剩余价值只有一部分留在这个第一个占有者的手里;随后它就以商业利润、企业主收入、利息、地租等形式在各个有关方面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第三卷所阐述的就是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律。而讲完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也就结束了剩余价值的整个生涯,此外对它就没有更多的东西好谈了。除了资本主义利润率的一般规律,第三卷还研究了商业资本、生息资本、信贷和银行、地租和地产等问题,这些问题连同前两卷研究过的题目,已把标题中所答应要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概括无遗了。 写于1894年1月9日左右 载于1894年1月12日“前进报”第9号 原文是德文 俄文译自“前进报”俄译文第一次发表 注释: [456]这篇短文同“关于‘资本论’第三卷的内容”一文一样,是恩格斯为即将出版的由他整理付印的“资本论”第三卷所写的,目的是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第三卷于1894年秋出版;1894年10月4日恩格斯为它写了序言。看校样花的时间比恩格斯预料的稍微多些。恩格斯在看校样的过程中把副本寄给“资本论”俄译者尼·弗·丹尼尔逊,以便尽快出版第三卷的俄文版,该版于1896年在彼得堡出版。 随着“资本论”第三卷(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25卷第1、2分册)的问世,出版马克思这部天才著作的所有理论性各卷的工作宣告完成,从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所有部分也宣告完成,同时,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获得坚实的科学基础。 短文除载于“前进报”外,还载于1894年1月14日“社会政治中央导报”(《Sozialpolitisches Centralblatt》)第16期上。——第511页。 [457]恩格斯本来打算把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1861—1863年手稿作为“资本论”第四卷加以出版,但这种意图在他生前没有来得及实现。1905—1910年卡·考茨基出版了“剩余价值理论”,但是对作者的手稿作了许多随意的改动、挪动和删节。直到1954—1961年才由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完成了符合于马克思的计划和作者手稿的材料排列次序的新版“剩余价值理论”。见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第4卷)第1分册(1954年莫斯科版)、第2分册(1957年莫斯科版)、第3分册(1961年莫斯科版),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26卷。——第511页。

马克思主义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本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著作。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精妙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含义: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主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主讲: 组员: 记录员:时间: 地点: 讲稿: 这次我们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资本论》第一卷中的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那么,什么是商品呢?会计学中商品的定义是指商品流通企业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资本的定义又是什么呢?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解开了资本的现代史,货币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而且也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另一种就是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在第一种的流通形式中,商品是开始,结束也是商品,这一过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商品,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流通的,关键在于使用价值,已经退出了流通了。是为了另外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进行的物品交换。在货币商品货币的这一流通形式来说,这一种流通形式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即是货币的一种增值行为。这种形式才是当今社会最主要的一种货币流通方式。 在这一过程当中,始终的主导者就是资本家,正是因为资本家的存在,这两种流通方式才得以进行。在有资本家的主导中,价值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变换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着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殖着。既然它生出剩余价值的运动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它所以获得创造价值的奇能,是因为它是价值。用马克思的话说,他就是会产仔,会生金蛋的。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货币,从而也就成了资本。它离开流通,又进人流通,在流通中保存自己,扩大自己,扩大以后又从流通中返回来,并且不断重新开始同样的循环。 从这样交换形式来看,这种交易似乎是很正常的,即是资金的流出等于资金的流入,这样的话,就不会有剩余价值的产生了,这就是等价交换了。但是卖家却把自己的物品以高于物品本身的价值卖出去了,即价格上涨了,这就是已经产生了剩余价值了。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因此,在剩余价值的形成上,必然有某种在流通中看不到的情况发生在流通的背后。但是,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

2015年马克思主义

1、结合资本论的叙述方式,谈谈你对逻辑与历史统一的理 解。 一、《资本论》最基本的逻辑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展现给读者的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对立统一和矛盾分析法”等方法。这里所说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从广义上讲,历史包括其结果——现实。“就狭义而言,历史与现实有着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历史是现实的原因,现实是历史的结果”。②“马克思在《资本论》当中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不但是现实的,而且也是其历史的本质联系”,③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化,正是遵循这一原则,马克思克服了黑格尔在历史与逻辑相互关系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建立了符合资本主义历史规律的研究方法。④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研究方法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采用的最基本的方法。《资本论》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把逻辑的分析与历史的分析辩证地结合起来,成了对当时与当今社会影响极大的重要著作。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起点,也就是逻辑的起点。马克思把历史和逻辑的一致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逻辑的方法是用来反映历史进程和现实的科学方法。马克思认为:“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进程符合现实的历史过程”。⑤逻辑的展开必须在本质上符合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时,历史过程也只有在逻辑的展开中才能再现出来。“因此,把经济范畴按其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安排是不行的,错误的。”⑥只有按照事物的内在结构来决定事物的先后时间次序,才能再现历史进程的本质。历史与逻辑既不是简单的等同又必须在本质上达到相统一,即是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逻辑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之上,并致力于揭示逻辑所包含的全部真实的历史内容。马克思说:“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最抽象的、但也是最一般的形式,这就使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类型,因而同时具有历史的特征。”⑦换言之,对于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分析必须充分揭示其历史的特征,即要充分揭示资本这一范畴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才是真实的。在马克思看来,这种特殊的、历史的内容就在于商品生产的普遍化,在于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成为社会生产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形式。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分析的逻辑展开阐明了从简单商品生产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转化的基本历史条件,因而使资本这一范畴的真实的历史内容得以揭示。资本不再像古典政治经济学所说的那样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可以发生的人类的积累劳动,而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对于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而言,单有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是根本不够的。只有当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劳动力时,资本才会产生,尽管资本的古典形式是商业资本,而且真正的资本也是从货币或占有生产资料的商业资本中产生出来的。但是资本作为经济范畴仍应有其自身的历史因素。这里只需要从理论上把握这个事实,至于其产生历史,不是纯粹理论分析所必需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从理论上再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逻辑,并揭示其具体的历史内容。⑧恩格斯认为:“在这本著作出现以后,已不可能把奴隶劳动、农奴劳动和自由的雇佣劳动在经济上等量齐观了;不可能把对于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现代大工业有效的规律,直截了当地搬到古代的关系或中世纪的行会上去,或者当这些现代的规律不适合于先前的关系时,简单地宣布后者为异端。”⑨因此,“在《资本论》中对于资本范畴的阐述与说明,绝不限于关于资本总公式的抽象的推演,而是有大量的历史事实的论证。只有从资本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去理解,才能从逻辑上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进程。同时,也只有充分揭示范畴的历史内容,才能使经济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难句解答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难句解答之一(2010-12-23 23:19:16)转载▼ 标签: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剩余价值劳动价值杂谈分类:学习经典 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在经济思想史上是由马克思首先批判地证明了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先论证了它,并由此创立了他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马克思本人认为,劳动二重性学说是《资本论》“最好的地方”,是《资本论》中的一个“崭新的因素”,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此,研究并正确理解这一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马克思之前,都曾提出了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正确见解。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不了解什么样的劳动、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价值,因而不能将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坚持到底。马克思尖锐地指出:“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须具有二重性,而像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就必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实际上,这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马克思思格斯<资本论>书信集》P.250)马克思批判和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他运用这一理论,论述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的问题,从而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实质,并阐明了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创造的对立统一关系,奠定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基础,建立起科学、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劳动二重性学说为阐明剩余价值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阐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由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作为劳动过程,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作为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创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从而揭示出剩余价值的源泉,使这一经济学史上从未解决的问题,得到了圆满、彻底的解决。可见,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科学阐明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提供了依据。 第三,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理解一系列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创造了前提条件。 劳动二重性学说不仅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得以创立,而且还是分析资本主义一系列重要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理论前提。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就无法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不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社会总产品就不能在价值上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也无法说明;同时,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不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也就不能建立资本有机构成学说,从而一系列范畴,如: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资本主义地租等,必然不能得到确切的说明。可见,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理解几乎所有资本主义经济范畴及经济规律创造了理论前提。 总之,由于马克思发掘和论证了劳动二重性学说,才解决并创立了马克思的诸多科学理论,所以,它被马克思称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难句解答之二(2010-12-23 23:22:53)转载▼ 标签:劳动生产力商品的价值商品价值量杂谈分类:学习经典 如何理解“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相同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 这一论述与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是否一致?马克思在分析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时指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相同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这一观点,是从分析部门内各个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下面我们先去欣赏一下资本论读后感的范文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资本论读后感1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它的出版, 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它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闭理论。 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

资本论读书心得五篇

资本论读后感_资本论读书心得五篇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 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 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是创造价值的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 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 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 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 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 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 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 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 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 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

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 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 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 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 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 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 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 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 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 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 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 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 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 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 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 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 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 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二) 本学期快要结束了,就读书一事该总结一下。本学期,主要是看马列著作,认真看了《资本论》。我觉得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理 论就是剩余价值论。这是一个属于马克思的原创理论后果。我以前 从网络上听人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来自亚卖·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哲学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属于他本人原创的只有剩余

马克思主义资本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Vol.33No.8 Aug.2012 第33卷第8期2012年8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反而日益严峻。当今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难找,二是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但是觉得工资太低。许多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甚至有些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工资都比不上农民工。 这些问题说明了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的理论知识概述(一)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1.马克思人力资本理论来源。资本论中并未明确提到过 “人力资本”这一概念,但是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却包含了丰富的人力资本思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从资本主义主义社会最普遍、最具有代表性的现象—— —从商品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研究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了劳动价值理论,而后又引出了资本的概念,并对资本生产、流通、分配过程做了系统的阐述,最终建立了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因此,从马克思资本理论中引出人力资本概念。 2.马克思人力资本理论包含的内容。马克思对劳动力的论述中阐述了人力资本含义,他把劳动力或者劳动能力理解为人肉体力和精神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格中,从而活动中会产生一种使用价值。 因此,从生理角度看,劳动者是人力资本的负担者和承受者,人力资本与其活动的身体密不可分。同时,马克思认为劳动力只有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才能体现劳动价值并得到价值增值。换句话说,劳动 力价值也可以体现为劳动力只有与生产资料或资本结合起来,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并创造更新更高的价值。因此,人力资本的价值除了包括劳动力价值以及使用价值外,还包括劳动力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劳动者人力资本的使用与发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人力资本存在于人体中,通过人体有意识的活动表现出来。 (二)资本积累理论 1.资本积累的来源和本质。资本积累的源泉就是剩余价值,通过劳动者劳动所产生的剩余价值从而形成资本积累。 资本家凭借对劳动者无报酬劳动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资本通过劳动者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再生产资本,循环往复。马克思资本论中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把资本积累分为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积聚是相对于剩余价值而言,而资本集中是相对于单个资本总额的增加。马克思重点指出了资本集中会导致劳动人口过剩,从而不利于劳动者就业。 2.资本积累变动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资本积累的变动会引起多方面的变动。企业需求方有时觉得劳动力供给减少了,劳动力需要上升。有时觉得劳动力的供给过多了,甚至达到饱和状态了,从而出现工作不好找的现象。 这些现象都是由资本数量的变动所引起的,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资本数量增加缓慢导致劳动力减少,工资上涨;反之,则引起劳动力增加,工资下降。 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理论分析 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可知,任何事物都是由 浅析马克思主义资本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贺 晶,黄琳庆,黄柳媚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特别是经济危机之后的几年,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难以及工资低的问题日益突出。从马克思主义人力资本理论以及资本积累理论分析可知,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困难是人力资本投入数量和企业资本积累减少,以及劳动力优化配置不充分造成的。 因此,大学生应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还要重视劳动力转移和优化配置观念上的转变。 关键词:大学生;资本理论;就业问题;教育指导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8-0221-02 221--

资本论第三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三卷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资本论第三卷读后感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

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的科学叙述方法的指导下,整个理论体系通过矛盾形态演化、范畴演进和规律转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目。而且得到资产阶级学者的承认。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2年12月21日发表的文章《共产主义后的马克思》,文章中承认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影响力。文章中一些论断还是客观的,给人启发的。文章讲到了1999年,BBC评选“千年伟人”,卡尔·马克思名列榜首,而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则分列二、三、四名,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位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文章明确指出:“马克思在许多方面都是正确的:比如资本主义的许多问题、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思想的方式等。马克思很有先见之明。”“马克思遭到了误解。东欧和前苏联实行的共产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扭曲。”“请你务必丢弃前苏联和东欧实施的共产主义,但千万不要丢弃马克思。”“这位伟人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都是正确的,他应该得到更多的承认。”文章说:“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力远远不止于人数日益减少的自封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许多假设、分析的特点和思维习惯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领域都广为流传。”由此,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与伟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对《资本论》的理解

《资本论》——一代伟人智慧的结晶 摘要: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有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认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方法,概括的说,就是唯物辩证法。全书的体系和结构,是一个科学的严密的整体。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自己也说过:《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资本论前两卷的内容分别可以概括为资本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 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利润 从1843年到1883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费了40年时间,在这期间他留下了浩繁的创作手稿。马克思为构建他那庞大而又深邃的劳动价值学说耗费了毕生精力,生前仅来得及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在马克思去世之前《资本论》其余各卷均未能问世,哪怕像手抄本之类也未曾见流传于世间。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为完成马克思的夙愿,精心整理马克思的手稿,直到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方能与读者见面,而第三卷延至1894年才得以公诸于世。从第一卷的正式出版到第三卷的公开面世,期间相距27年。 一、《资本论》诞生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展的状况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建立于欧洲,最早产生于英国,从17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法、德相继暴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逐步进入机器大工业的时代,随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先后在英、法、德占据了统治地位。 但是从19世纪30年代起,特别是4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于1825年在英国第一次发生后,继续不停地周期发生,至1857年开始扩大为世界性的大危机。从此,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毫无例外地都被周期性地卷进难于挽救的经济危机的大风暴中,这清楚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地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以便指导革命斗争的胜利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及早解决,成为异常迫切的时代需要。 2.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指导思想来作为行动指南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愈加重,广大劳动群众越加困难,同时由于机器排挤工人,使相对过剩人口急增多。因而促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

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

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 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 再一次拜读《资本论》这本经典经济论著,温故而知新,给人启迪,给人震撼。马克思用最通俗语句和严密科学逻辑,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阐述自己政治经济学里念。运用了几乎涵概了当时社会各领域最新科学知识,既包括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两大宏观领域几乎所有科学知识。详细广泛研究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可以考证各种现象,并创造性阐明了未来时代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的科学叙述方法的指导下,整个理论体系通过矛盾形态演化、范畴演进和规律转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和生动体现,即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