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456]

合集下载

资本论第三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三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三卷读后感首先,通过《资本论》第三卷,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的制度化,这个制度使得资本家能够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和挥霍来实现对劳动力和资本的控制。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的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其次,通过《资本论》第三卷,我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观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灭亡。

马克思运用了辩证法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在对商品、货币和资本的分析上,运用了辩证的观点来揭示其内在关系,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工具。

此外,《资本论》第三卷还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导致的结果。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尤其是在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危机中,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危机现象表现得十分明显。

通过学习《资本论》第三卷,我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最后,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三卷,我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观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过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矛盾和要走向灭亡的必然性。

这为我们深刻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它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和理论基础。

总之,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三卷,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内在矛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观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结构和方法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结构和方法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结构和方法
,不少于400字
《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早期经济学的重要著作,是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大师
的社会经济学典范。

究其研究对象,全书主要关注企业家劳动以及企业家资本的组成,他具体从货币资本、工业资本、商业资本和甲质货币资本四个角度,对企业家的劳动及其产生的资本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为其他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认识论的基础。

结构上,《资本论》第三卷共分九章,结构严谨,前后呼应,主题清晰。

第一
章用于介绍货币资本的本质;第二章对工业资本的组成讲解;第三章讲述了商业资本;第四、五、六章是甲质资本;第七章是特殊类型的资本;第八章介绍投资的决策;第九章介绍了劳动力的特征。

从方法上看,《资本论》第三卷的构建运用了流程法、货币规律法和步骤法等
多种经济学形式分析法来探讨资本的构成、衰变及资本利润的形成原理等问题。

马克思也运用了时代所发展出来的统计数据、实验观察结果及分析性设置等视角来支持自己的论断。

他的经济分析思维卓越,让作者的理论得以更加系统化,也为未来经济学家及社会学家研究大众行为提供了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为企业家劳动以及企业家资本的组成;其结构分九章前后呼应,论述主题清晰;其研究方法则依据流程法、货币规律法及步骤法等经济学理论,支持并运用统计数据、实验观察结果和分析性设置来辅助自己的论断。

本书不仅是马克思经济学最重要的著作瑰宝,更是一部重要的古典经济学著作,让人们可以从另一角度理解经济过程和劳动力的本质,有助于更好地揭开劳动力的神奇。

《资本论》讲解 第三卷(下)

《资本论》讲解 第三卷(下)

《资本论》讲解第三卷(下)1. 引言本文是《资本论》讲解的第三卷(下),即对《资本论》第三卷的内容进行解析和讨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之一,也是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其中第三卷主要讨论资本的再生产和扩大。

2. 资本的再生产资本的再生产是指资本家通过投资、生产和销售产品来维持和扩大资本的过程。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详细分析了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和其内在的矛盾。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再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是为了追求资本的积累。

资本的再生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资本的再生产,即通过投资和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来实现资本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个人消费资本的再生产,即通过工资和利润来购买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个人和家庭的消费需求。

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周期性的波动,如经济周期和萧条。

3. 资本的扩大资本的扩大是指资本家通过积累和再投资来增加资本的数量和规模。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系统地分析了资本的扩大过程和其规律。

他指出,资本的扩大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内在动力,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

资本的扩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本家通过重新投资利润来扩大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是资本家通过资本的集中和垄断来实现资本的扩大。

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大和垄断导致了社会财富的极大集中和不平等。

4. 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危机在讲解资本的再生产和扩大的过程中,马克思也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危机。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内在的矛盾性,这种矛盾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这些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不断积累和加剧,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危机的形式有多样性,如经济周期的波动、资产泡沫的破裂、金融危机的爆发等。

这些危机不仅对经济本身产生影响,还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产生巨大冲击。

5. 总结《资本论》第三卷(下)是对资本的再生产和扩大进行详细讲解的部分。

资本论第三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三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三卷读后感《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运行规律,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分析当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思考。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资本家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这种剥削不仅导致了工人阶级的贫困和剥削,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的矛盾日益加剧,危机不断爆发。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也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的矛盾日益加剧,危机不断爆发。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也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将最终导致它的崩溃,而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将会取代资本主义制度。

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也为我们构建更加公正和合理的社会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三卷,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思考。

我相信,只有深刻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的各种挑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将继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资本论第三卷讲义全

资本论第三卷讲义全

二、生产价格同价值的关系 (一)社会的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剩余价值总和等
于利润总和。 (二)商品生产价格同价值的偏差会互相抵销,应把这一点
理解为一种长时期发生作用的趋势。 (三)计算生产价格总和时,必须注意剔除利润的重复计算。
商品成本价格含义的修改。 (四)商品生产价格的变化的基础的变化。 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产生,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与劳
(一)前言:说明本章研究的对象、方法和前提。 (二)第一、二节分别考察资本的价值构成和剩余价值
率对利润率的影响。
(三)结束语:利润率变化的各种规律。
第四章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本章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拟定的题目补写。
(一)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周转时间或它的两个 构成部分(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任何缩短都会提高 利润率。
第五篇考察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职能相分离而形成的 生息资本,以及平均利润分裂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 至此基本围绕分析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基本阶 级的经济关系。
第六篇考察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及其在经济上的实 现,揭示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与土地所有者之间 分配的规律,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地租进而分 析三大阶级的关系。第七篇研究资本主义各种收入 及其源泉,科学揭示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 系以及分配关系背后的阶级关系,批判“三位一体 的公式”中所体现的资本拜物教性质,从而结束了 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研究。
(四)现象反映本质往往是颠倒的。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本质在它们的具 体形式中获得了迷惑人的性质,人 的关系完全被物的关系掩盖了。在 第三卷中,随着逻辑的不断展开, 马克思不断地揭露资本的拜物教性 质,科学地揭示了本质与现象的辩 证关系,马克思把对资本的批判和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有机 地结合起来。

资本论第三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三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三卷读后感《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律和矛盾,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对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完《资本论》第三卷后,我深受启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清晰的思考。

首先,《资本论》第三卷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律和矛盾。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律,以及货币作为流通媒介的作用和影响。

他指出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矛盾,以及货币流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这些分析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律和矛盾,使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资本论》第三卷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对劳动者的剥削、对环境的破坏、对社会的不平等等方面。

这些分析使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负面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最后,《资本论》第三卷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分析,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变革方向。

这些分析使我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清晰的思考,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变革对于解决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资本论》第三卷是一部经典著作,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律和矛盾,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对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三卷,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清晰的思考。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资本论》第三卷,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律和矛盾,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作出更大的贡献。

资本论第三卷意义和价值

资本论第三卷意义和价值

资本论第三卷意义和价值
《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著名的著作之一,它对于理解资本
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该卷主要探讨了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以及资本主义
的内在矛盾。

首先,第三卷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和矛盾
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利润率、生产价格和市场竞
争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
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扩张趋势和危机倾向。

这有助
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和其内在的矛盾冲突。

其次,第三卷还探讨了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对
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商品交换
的本质和货币作为流通媒介的作用,从而深刻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
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最后,第三卷还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和危机倾向是资本主义
经济周期性危机的根源,而这种危机又会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形成恶性循环。

这对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和规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资本论》第三卷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规律、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读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为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改造提供理论指导。

资本论第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著名的著作之一,它主要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利润形成和再生产过程。

本卷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转化、利润和剩余价值、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下面将对这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转化。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阐述了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他指出,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可或缺的两种形式,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的交换和货币的流通,深刻揭示了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对利润形成和再生产过程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其次,利润和剩余价值。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是如何通过剥削工人而产生的。

他指出,剩余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是资本家从工人身上获取的利润来源。

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利润形成机制,为后续对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

接下来,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规律。

他指出,利润率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重要指标,而平均利润率则是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同资本家之间竞争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通过对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机制和利润分配规律,为后续对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后,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的形成和发展。

他指出,土地所有权和地租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通过对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分配规律,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学习《资本论》第三卷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学习《资本论》第三卷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学习《资本论》第三卷值得注意的若干问

《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的最后一卷,它的内容涉及经济分析的许多方面,其中包括资本的流通、利润的发展、工资的分配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等等。

本文将重点讨论《资本论》第三卷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首先,《资本论》第三卷论述了资本的流通。

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流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变化会影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

资本的流通可以分为内部流通和外部流通两种。

内部流通指的是资本在一个公司内部的流动,而外部流通则指的是资本在不同公司之间的流动。

其次,《资本论》第三卷论述了利润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利润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利润的发展会影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因此,对于政府来说,加强对利润的监督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资本论》第三卷讨论了工资的分配。

马克思认为,工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因素,它可以影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趋势。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工资分配的监督,以确保社会公平性。

总之,《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的最后一卷,它涉及资本的流通、利润的发展、工资的分配以及资本主义社
会的发展趋势等等。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

资本论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三卷主要内容》(全称《资本论三卷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

《资本论三卷主要内容》全书共三卷,以为中心,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主要内容》中以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资本论三卷主要内容》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指导。

[2]。

《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

《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

三、利润率下降和 利润量增长同时并存
在商品价格下降的同时,商品总量中所包 含的利润量会增大,这是利润率下降而利润 量同时增加规律的另一种表现。
四、阻止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因素
起反作用的因素主要有: 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 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 不变资本的物质要素变得便宜;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劳动力价格便宜; 对外贸易的发展; 股份资本的增加
二、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是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 的另一种表现。
在剥削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同一剩余价值率 会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表现为不断下 降的利润率。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是资本有机构成不 断提高,一般利润率日益下降的趋势只是劳 动生产力日益发展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下所特有的表现。
中国目前奢侈品销售价格构成:
原材料5%+加工成本6%+3奢侈品品牌附加值 (一般是保留利润值)55%+广告与公关活动成 本5%+旗舰店年度成本%+人力成本6%+政府 关税、消费税、部分增值税等综合进口税率 20%——据世界奢侈品协会数据
世界奢侈品协会同时发布了2011最新报告, 最新报告, 世界奢侈品协会同时发布了 最新报告 称中国内地去年的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 达到107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 。预计中 亿美元, 达到 亿美元 占全球份额的1/4。 国将在2012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奢 超过日本, 国将在 年超过日本 侈品消费国。 侈品消费国。
利润率的变化趋势关系到当代资本主义社 会的发展前途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外马克思经济理论研 究者中引发了一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利润率 在上升还是如马克思所说在下降的讨论高潮.。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利润率下降 的规律不成立,因此争论很大

《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

《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
• 马克思曾经把资本主义以前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称为 洪水期前 的资本。“资本的常见的、所谓洪水期前的形 态,即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 本。”(第1卷第186页)由于 资本主义以前的商业资本的利润是由贱买贵 卖而来的, 因此,“贱买贵卖,是商业的规律。”(第3卷第368页) 在资本主义社会,从表面看来,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 润也是贱买贵卖的结果, 但实质上是产业资本家从工人 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 “只要处在流通 过程中的资本的这种职能独立起 来,成为一种特殊资本的特殊职能,并且 固定下 来,成为一种由分工给予特殊种类资本家的职能, 商品资本就成为 商品经营资本或商业资本。”(第 3卷第298页)
• “商品经营资本只是这个不断处在市场上,处在 形态变化过程中并总是局限在流通领域内的流通 资本的一部分的转化形式。”(第3卷第299 页)为 什么只是一部分呢?这是因为商品的买卖总有一 部分是在产业资 本家之间直接进行的。
概述
• (一)研究对象 • 《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研究的商业资本(或 称商人资本)
是指资本主义的商业资本,而不是资本主义以前的商业资 本。资本主义商业资本包括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 “商人资本或商业资本分为两种形式或亚种,即商品经营 资本 和货币经营资本。”(第3卷第297页)商业资本的主要 部分是商品经营资本,我们通常所说的商业资本往往就是 指商品经营资本。 • 这一篇通过商业资本的研究,中心是揭示商业资本家是怎 样参与瓜 分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商业资本家 是以商业利润的形式来占 有剩余价值的。商业资本也是 按照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参与 利润率平均化, 获得平均利润。
• (四)对政治经济学的一大贡献 •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代表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

《资本论》第三卷

《资本论》第三卷

《资本论》第三卷《资本论》第三卷的对象与方法 (3)一.对象 (3)二.方法 (4)三.意义 (4)《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5)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6)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 (6)一.成本价格 (6)二.利润 (7)第二章利润率 (8)第三章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9)一.m'不变,v/C可变 (9)二.m'可变 (9)三.总结 (10)第四章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10)一.周转对利润或利润率的一般影响 (10)二.不同资本的周转时间对其利润率的影响 (11)三.正确计算年利润率 (11)第五章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11)一.节约不变资本的途径 (11)二.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 (13)三.有关技术发明的论述 (14)第六章价格变动的影响 (14)一.原料价格的波动及其对利润率的直接影响 (15)二.资本的增值和贬值、游离和束缚 (15)三.原料价格变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 (16)本篇小结 (17)基本概念: (17)复习题: (17)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7)第八章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 (17)一.研究的出发点 (17)二.资本构成与利润率的部门差别 (18)三.各部门资本周转时间的不同与利润率的差别 (18)四.利润率的差别与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19)第九章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9)第十章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

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

超额利润 (20)一.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 (21)二.供求与价值 (22)三.资本主义生产价格的形成机制 (25)四.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5)五.所谓“转形问题”(transformation problem) (27)本篇小结 (29)基本概念: (29)复习题: (29)第三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29)第十三章规律本身 (29)一.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29)二.利润增加和利润率下降的二重的规律 (30)第十四章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31)第十五章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33)一.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内部矛盾 (33)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性质和历史相对性: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之间的冲突 . 34三、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破坏:生产过剩的实质 (36)本篇小结 (37)基本概念: (37)复习题: (37)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38)第十六章商品经营资本 (38)第十七章商业利润 (39)第二十章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 (42)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的商人资本 (42)二.商业资本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的作用 (43)本篇小结 (43)基本概念: (43)复习题: (43)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资本论》第三卷

资本论》第三卷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3、第33--35章 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研 究信用制度和货币流通的相互关系。
4、第36章 分析生息资本的发展历史, 是全篇的总结。
特点 本篇是第三卷最困难、最难懂的 一篇。既涉及到抽象的理论分析,又有 大量的银行、信用、证券交易等具体内 容。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本篇包括从 第37章至47章的内容,共11章,其内容可分为 三部分。
《资本论》第三卷简介
恩格斯对第三卷的评价 它是 “一部光彩夺目的著作,在学 术上甚至超过第一卷”。“是 我所读过的著作中最惊人的著 作……。最困难的问题这样容 易地得到阐明和解决……并且 整个体系具有一种新的简明的 形式”。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第三卷共7篇52章,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三篇,考察平均 利润率的形成以及历史条件,揭示了剩 余价值在各个产业资本家之间的分配规 律;第二部分是第四至第六篇,分析利 润如何被分割为商业利润、利息、银行 利润以及地租等转化形式,揭示了商业 资本、借贷资本、以及土地所有者分割 剩余价值的内在规律;
研究方法:抽象—具体:地租→资本主 义地租→资本主义地租的主要形式
比较分析:资本主义农业中的超额利润 与工业超额利润形成的不同特点,农业 超额利润的形成条件.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方法
在第三卷中马克思采用了从抽象到具体、 从局部到综合、从本质到现象的研究方 法。
从抽象到具体,是指马克思从剩余价值 最一般的转化形式利润出发,分别考察 了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 又如何分割为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 具体形态,阐明了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律。
1、总论 第37章,说明研究对象和应注意的 问题,论述了资本主义地租的一般原理,为 研究资本主义地租的形式、内容提供了理论 前提。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资本论》是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著作,由3卷组成,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论》第一卷主要是关于商品、货币、资本的概念阐述,讲述了资本的本质和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强调了资本的历史作用是使得生产力飞跃式发展,推进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资本只是自由工业时期的一种特殊生产关系。

资本不过是劳动,而不是机器,只是在资本的生产方式下才成为资本。

马克思还对商品的本质进行了探究,认为商品的本质是劳动产品的价值形态。

商品相当于劳动价值形成的媒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货币则是要解决商品流通时的交换价值问题。

货币本身无用,但它是商品交换的实际媒介。

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货币在流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核心媒介。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论》第二卷主要集中探讨了资本的两种基本形式——商业资本和利息资本,以及资本的流通过程。

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不同,根据市场规律,资本将流向利润率高的领域,从而实现最大的投资回报。

同时,资本的流动也带来了货币积累的过程,资本家将从劳动者手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形成资本的积累。

马克思还强调了金融资本的产生,认为金融资本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产物。

在市场经济中,金融资本不仅仅代表着一定的财富积累和所有权,还有着对经济政策与市场运作的巨大影响。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过程”《资本论》第三卷也是《资本论》的终极篇章,该卷着重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点以及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其生产过程本身是无限扩展的,因此资本主义存在着不断扩大的内在动力。

治理资本主义经济,必须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同时也需要理解生产中先进技术和工业组织方式的作用。

马克思还从资本积累与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等方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指出资本主义存在的内在缺陷和不可避免的衰败。

资本论第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主要内容

有关《资本论》第三卷的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三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生产的总过程,揭示和说明了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首先,它介绍了利润的产生。

资产阶级发明出来的利润实际上是剩余价值,这是利润的本质,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面形式,这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利润使得表现形式上比剩余价值更具有神秘性。

其次,它还阐述了成本价格的形成。

成本价格的形成假象掩盖住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价值变化中变成了总是由总资本引起,而不是由可变资本部分引起。

这使得其特殊作用被抹杀,利润仿佛变成全部由预付资本产生的,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从而加深掩盖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也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再者,它研究了利润率、平均利润的相关学说及因素,紧接着说出了商品价值已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的交换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另外市场价格也不再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并阐述了这种转化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但生产价格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即资本和劳动的自由流动。

此外,它还讨论了利润的平均化进一步加深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阐述进一步揭露了资本的万恶。

为了提高利润率,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使工人过度劳动。

平均利润形成后,各部门资本家所获取的利润量不仅只取决于对自己内部工人的剥削程度,还取决于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

因此就会逐步演变成社会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最后,它还指出通过进一步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资本家竞相压低自己的成本或者提高商品价格,抑或是获得拥有某个市场的权利来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之间不断进行内部斗争开获取占有。

总之,《资本论》第三卷在理解上相对较难,主要揭示和说明了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

《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

• 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好象是由资本家和利 润本身的性质 产生的。利息和企业主收入本来是剩余 价值的分割部分,现在表现得与 剩余价值无关,好象 只是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企业主收入也表现得与 雇 佣劳动者无关,而只与利息相对立。在职能资本家看 来,生产劳动的剥 削是要花费力气的,他不像生息资 本家那样无所作为。在他看来,企业主 收入是监督劳 动的工资,而且认为这种劳动是复杂的,其工资也应 该比工 人的工资更高。
• 剩余价值只能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但是,在资 本主义社会,参 与瓜分剩余价值的,除了产业资本家 和商业资本家之外,还有凭借生息资 本生息的借贷资 本家。他们是一丘之貉,共同瓜分了工人阶级创造的 剩 余价值。上一篇讲了商业资本通过商业利润来参与 瓜分剩余价值的问 题,这一篇分析生息资本如何通过 利息参与剩余价值的瓜分。
概述
• (一)内容 • 《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是涉及问题最多、内容最杂
的一篇。如与资本有关的概念,它就涉及生息资本、 高利贷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虚拟资本等等; 与利息有关的概念,它涉及利息、利息率、企业主收 入、银行利润等等;与信用有关的内容,它涉及商业 信用、银行信用、期票、汇票、汇兑率;与股份公司 有关的内容,涉及股票、股息、股票价格等等。但是, 如果仔细阅读、反复琢磨,就会明白这一篇研究的对 象是生息资本,这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借贷资本。 本篇的中心是回答借贷资本家如何获得利息的问题。
• 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是资本所有权和资 本使用权分离 的结果。利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果实, 企业主收入表现为资本使用权 的果实。“用自有的资 本从事经营的资本家,同用借入的资本从事经营的 资 本家一样,把他的总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利 息归他所有,因为 他是资本的所有者,是把资本贷给 自己的贷出者,企业主收入也归他所 有,因为他是能 动的,执行职能的资本家。”(第3卷第42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资本论”。

第三卷[456]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现在正在排印中,可望不迟于今年9月问世。

盼望已久的第三卷将完成整个著作的理论部分,到那时,就只剩下最后一卷即第四卷了,第四卷将对剩余价值理论作历史的批判性的概述。

[457]第一卷表明,资本家怎样从工人那里榨取剩余价值,第二卷则表明,这个最初包含在商品里的剩余价值怎样实现为货币。

可见前两卷所谈到的剩余价值,只是它在第一个占有者即工业资本家手里的情形;然而剩余价值只有一部分留在这个第一个占有者的手里;随后它就以商业利润、企业主收入、利息、地租等形式在各个有关方面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第三卷所阐述的就是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律。

而讲完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也就结束了剩余价值的整个生涯,此外对它就没有更多的东西好谈了。

除了资本主义利润率的一般规律,第三卷还研究了商业资本、生息资本、信贷和银行、地租和地产等问题,这些问题连同前两卷研究过的题目,已把标题中所答应要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概括无遗了。

写于1894年1月9日左右
载于1894年1月12日“前进报”第9号
原文是德文
俄文译自“前进报”俄译文第一次发表
注释:
[456]这篇短文同“关于‘资本论’第三卷的内容”一文一样,是恩格斯为即将出版的由他整理付印的“资本论”第三卷所写的,目的是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第三卷于1894年秋出版;1894年10月4日恩格斯为它写了序言。

看校样花的时间比恩格斯预料的稍微多些。

恩格斯在看校样的过程中把副本寄给“资本论”俄译者尼·弗·丹尼尔逊,以便尽快出版第三卷的俄文版,该版于1896年在彼得堡出版。

随着“资本论”第三卷(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25卷第1、2分册)的问世,出版马克思这部天才著作的所有理论性各卷的工作宣告完成,从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所有部分也宣告完成,同时,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获得坚实的科学基础。

短文除载于“前进报”外,还载于1894年1月14日“社会政治中央导报”(《Sozialpolitisches Centralblatt》)第16期上。

——第511页。

[457]恩格斯本来打算把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1861—1863年手稿作为“资本论”第四卷加以出版,但这种意图在他生前没有来得及实现。

1905—1910年卡·考茨基出版了“剩余价值理论”,但是对作者的手稿作了许多随意的改动、挪动和删节。

直到1954—1961年才由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完成了符合于马克思的计划和作者手稿的材料排列次序的新版“剩余价值理论”。

见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第4卷)第1分册(1954年莫斯科版)、第2分册(1957年莫斯科版)、第3分册(1961年莫斯科版),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26卷。

——第511页。

出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