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性解读与文本主旨
解读西方教育:尊重个性
解读西方教育:尊重个性海外生活的华人多数仍保有"望子成龙"的中华传统文化,潜意识里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在社会上有更好的地位和成就。
1西方教育科学么?他们对于西方的中小学教育体制,尤其是小学阶段,颇有微词,认为这里的要求过分宽松,标准过低;小学以玩为主,教师不如国内的老师负责任;孩子们总是得到言过其实的种种赞誉等等。
当家长们向老师提出一些疑问或希望老师们从严要求时,这里的老师总会说:这些中国孩子是如何的work hard,学习成绩如何的excellent,应该给孩子们更多的乐趣(have fun),家长对孩子的稍许过失和疏懒应该take it easy。
在这里长大或呆时间长一些的孩子们也总是不满于中国家长施加的各种压力,发出强烈抗议:don't push me!这种不同教育文化的冲突给为人父母的华人带来不少的困惑和苦恼,他们或者认为孩子回国后跟不上国内的教育进度,今后难以在事业上与国内教育出来的孩子们竞争;或者担心进入teenager阶段的孩子们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更难教育,代沟更为严重。
2西方教育是这样做的其实西人并非不重子女教育,各行各业的西人精英也都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如果这种体制不合理,绝不可能生存到今天。
相反,西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像力,在培养内容上格外强调体育与美学,同时根据不同孩子的兴趣爱好、智力发育状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所有这些教育手段不仅为西方社会培养了一流的医生、律师、大学教授、科学家,也培育了大批生活态度乐观积极、人格健全,享受平凡人生而无自卑怨艾的普罗大众,正是后者,构成了今天西方高文明高素质高稳定社会的坚实基础。
如果仔细观察,您会发现西人在生活中往往会先预定一个目标(goal),然后再根据这个目标去做出相应的准备和努力。
不同的目标,要求大不相同,付出的努力和劳动也完全不一样,但无论何人,只要达成他自己的预设目标,他就是值得称赞的。
课文解读要尊重文本
搬家更合算 、 更理智 , 一 各执一端 , 相持不下 。 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含意的。《 愚公移 山》 中
木 钻研 不够 , 读 不 到位 , 至 游 离 主 题 的 现 象 。 解 甚
呢?国外 , 还是月球上?这是一样 的道理。“ 移屋说 ” 显
任何一篇优 秀 文章 的创 作 , 都有 其 特定 的 创作 背 然是一种脱离 了文本 和文体 的诡辩 。将 此问题 引入课
景, 都承载着作者 的思想情 辩 , 在 是不 恰 当。 占用 争 实
山好 , 是 搬 家 好 ” 个 话 题 , 学 生 展 开 讨 论 , 表 看 是情感 态度 、 还 这 让 发 价值观的教育吗?
法。学生情绪激 昂 , 热情 饱满 。 你一 言 , 我一语 , 行 了 进
语 文教学不能 打着 “ 发散 思维 ” “ 新思 维 ” 、创 的旗
激烈 的争论 。课堂气氛很是火爆 。最 终的结果是 , 一部 号 , 随意 曲解 课文 主体 , 课堂游 离文本 , 样 的训练 , 使 这
教 育论 坛
2 1 年第4 期 00
课 文 解 读 要 尊 重 文 本
彭新 剑
[ 阳 县付 店 中 学 ,河 南 洛 阳 4 13 ] 汝 7 2 1
最 近, 教研室举 行优质课 大奖赛 , 我认 真 听 了十几 的“ 困难 ” 有它的不可回避性。毛泽东同志 曾引用这篇寓
节 阅读 教学 课 。参 赛 的 选 手 大 多 是 自身 素 质 相 当 好 的 言作过类 比, 他在《 愚公移 山》 一文 中说 : 现在也有两座 “
知识点——把握小说的主旨,发表个性化见解
知识点—— 把握小说的主旨,发
表个性化见解
把握小说的主旨,发表个性化见解
【知识点解析】
一、定义 小说主旨: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
把握小说的主旨,发表个性化见解
【典型例题】
答案: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歌颂人性的光辉。小说开头之所以 把鸽子爷塑造成一个愚昧迷信,甚至有点儿可恶的老 头,是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当鸽子爷在生死关头把 生的希望留给他原先所憎恨的人时,他的善良战胜了 根深蒂固的愚昧。特别是小说的结尾,在海的衬托下, 三个老人的形象是高大而感人的。整篇小说充满了对 人性的赞美,对生命的讴歌。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的能力。对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可以有多元化的理解, 但在对鸽子爷的褒贬评价上,要看到文章是采用了欲 扬先抑的手法,对鸽子爷作最后选择的描写,表现出 了作者对人性的赞美和对生命的讴歌。解答此类题目 一般要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联系作品的典 型环境以及创作背景,推知小说主题。
参考答案: 小说通过塑造与海龟有一样特点的D的形象,反映出当代社会 竞争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D不把海龟真实的结果告诉女儿, 是他不想让不公平的现实伤害女儿心中美好的情感。
【知识点解析】
四、把握小说主题的方法 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题目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设置了悬念。 ②题目就是小说的线索。 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 作用。或看法。
把握小说的主旨,发表个性化见解
尊重主体,引领学生个性解读文本
毛金燕
( 内蒙 古赤 峰 市林 西县 林 西镇 寄 宿制 小学 ,内蒙 古 赤 峰 0 2 5 2 5 0)
《 语文新课程标 准》中指 出 “ 学生是语 文学习的主人” 、 “ 教师 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 “ 阅读是学 生个 性化的行为 ,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 、有创意地阅读。”这些理念的倡导 ,要求我们 在语 文教学 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鼓励学生对文本 进行 多元化解读。通过对文本意义的多元探究和深度挖掘 ,将学生的 知识 经验与文本认知结合起来 ,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文本的意义价值 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帮助学生养成多角度观察思考 问题 、多层次探究文本本质的 良好习惯 ,有效地落实 “ l 一维” 目标 ,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笔者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 的背景下 ,一直积极倡导学生通过 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体验 、感 受 和理解 。现在就谈谈 自己的一些尝试性做法: 1 构建 民主氛圈 , 堂呼唤恬静 、相容 、宽松 、愉悦 的 教学 氛围。教师应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各抒 己见 ;鼓励学生在文本 中对 自己喜欢 的部 分或 自己认 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反应 ,学生坚持 己见 , 标新 立异 ,有充分的心理空间和 自我意识 ,不是处于被动消极 的工 具状态。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一定要合作学习 ,互 相帮 助。教 师还要转 变角色 , 淡 化 自己的 “ 权 威”形象 ,根据学生身 心发展 和语 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 爱 护学生 的好奇 心和求 知欲 ,激发 学生 的主动 意识和创新 精神 ,充 分肯定 学生有 发展方 向的解 读途 径与结果 , 让 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和 激励 的机制下品尝思想被肯定的快乐 ,使他们读出 自己的独特感受 , 发展 自己的个性特 长 , 完 善 自己的个性 品质。只有在 民主 、宽松、开 放 、愉悦 的 、毫无 人为设 置下 的氛围 中 ,学生才 能在书海 中 自由翱 翔 ,才能有真情 的流露和 自由表达的欲望。
尊重个性作文提纲
尊重个性作文提纲尊重个性作文提纲
一、引言
- 引入尊重个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 概述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如何尊重个性
二、理解个性的概念
- 解释个性的定义和内涵
- 引用相关观点和理论来解释个性的多样性
三、尊重个性的重要性
- 探讨尊重个性对个人成长和幸福的积极影响
- 引用例子和研究数据来支持上述观点
四、尊重个性的社会价值
- 探讨尊重个性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 引用相关观点和案例来支持上述观点
五、尊重个性的方法与实践
- 分析尊重个性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 提供例子和建议来帮助人们更好地尊重他人的个性
六、帮助他人发展个性的重要性
- 引用案例和故事来说明帮助他人发展个性的积极影响- 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来帮助他人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七、结论
- 总结个性尊重的重要性和方法
- 呼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和尊重他人的个性。
阅读课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
阅读课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河南省焦作市人民中学张凌454000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本真就是呵护生命,促进发展。
人之于教育,犹如花草之于自然。
花草需要季节和等待,不能揠苗助长,孩子需要宽容和时间,不能急功近利。
反思一下阅读教学过程,如果能抛开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相信每位教师都不能否认:语文课缺乏学生的个性自由。
而素质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如果个体的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个性的领悟得不到承认,那么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会受到压制,这有悖于人的天性,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个性自由,着眼于素质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也就是要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以利于学生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可是很长时间以来,教师们用教参的答案固定了教学的方向,以先入之见“哄骗”学生作机械的被动的咀嚼与吞咽的;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
这就造成了主体错位。
而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
学生思想的火花,对人生、乃至社会、历史的感悟和体验,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获得。
这样的阅读主体错位无疑防碍了学生的个性自由。
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而与自己无关,以致丧失了阅读的渴望。
我们的初中阅读教学中统一的东西实在太多: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解读方式,统一的练习,统一的答案。
反思一下自己的阅读教学过程,课堂模式的单调、教师行为的不可动摇、教学内容的整齐划一等等,学生完全处在一个被安排好的课堂中,好像是已经排练了几十遍的节目,学生该说什么,老师设计好了;学生在热烈地讨论,其实答案老师也已经安排好了,学生只不过在充当演员的角色,学生的创造能力完全被压抑了,这不但违反孩子们的天性,也违反了素质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学生怎么会喜欢呢!而初中语文教学是引领学生迈进文学殿堂,领略文学领域无限风光的开端,要让学生们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并被深深地吸引住,阅读是关键。
尊重文本 关照个性
尊重文本关照个性【摘要】散文作为极具包容性的文体源远流长。
灿若星河的优秀作品以其形神兼备,意蕴深厚给一代代阅读者无尽的艺术享受。
散文的丰富,灵活,素为语文教学所倚重。
本文试图从作者,文本及教师、学生几个角色的定位和对散文个性化的关照两个方面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真正享受这道文化大餐。
【关键词】文本个性尊重散文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散文以它”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摄人心魄而独占一隅,散文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我们师生走向美的艺术殿堂。
作为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高尚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的散文课堂并没有让学生融进这道美丽的风景之中。
那么该如何矫枉过正,引导学生心灵,领会文本意蕴,达到对散文内涵的审美感受与认知,显得尤为重要。
1.就散文教学的态度而言必须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编者的编撰意图,准确界定作者、编者以及作为读者的教师与学生诸多因素在教学中的地位,并合理的加以区别,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之,很可能产生对文本及作者的误读,对教材编写目的的扭曲,甚至对学生的阅读与理解产生误导。
散文的教学首先应该做好的就是对文本的尊重,即对散文文本整体鉴赏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而绝非所谓分抛弃文本情思删节与忽略。
教师本人要对教材引起足够的重视,被选入初中课本的散文都是名家的作品,它渗透着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精华。
我们只有从散文写作的时代、地域、民族、以及作者本人的经历、文化立场包括宗教的,政治的,生活的,自然的,也包括人格的不同,客观的直面作品表现出来的美丑善恶、世情人伦,才能最大可能的接近作者写作时的所思所感,继而准确把握作品内涵。
作者写作某篇散文,未必清楚该文正好被用作教材,我们也不一定是作者最初考虑的阅读对象,作者企图说出的也不一定正好就是我们设计教学的。
因为阅读或教学,某篇散文才成为了我们的散文。
当然,它仍然是作者的散文,假如我们不篡改或删节的话。
尊重学生阅读体验,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
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对文本 的理解来设计 问题,学生的答案要 听,激励学生勇于表现 自我,张扬 自我的个性 ,大胆发表 I S
符合教师的答案,不符合的便被无情地否定,总之教师要引 己对文本的见解 。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化 阅读的角度改 导学生进入教师 自己的语言思维陷阱,这严重钝化 了学生的 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满堂 灌、一言堂的教学 方式 ,充分
教学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 自由发展 。个性化 阅读尤其 强 义 。比如学习 《 【奇石》,要引导学生感受黄 山奇特而壮 黄上 J
调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 在阅读活动 中,教师 观 的景象,如果让学生用 自己的语言描述 自己看到的、想象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 自我 阅读体验,不应 以教师对文本的分析 中的景象,有 的学生能流畅地表达 自己所想 的,但多数学生 来代替学生的 阅读实践 。不能把教师个人的理解和体验强 加 看到 了,也想到 了,可是表达 的效果并 不佳 那么我们 是不
维普资讯
又 文 学研君
_ I ■
尊重学生闻读体验, 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
0 刘 胜 利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 ,是…种 解 ”,因此 ,任何读 者理解到的意义都 不完全等 同于作 品原
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学生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个 来的意义 ,而且不同读者面对 同一作 品所理解到的意义也不 体从 书面语 言中获取信 息,并 与非 认知因素互 为影响 的活 可 能完全 一 样 。所 谓 “ 一 千个读 者 便 有一 千 个哈 姆 雷 有
个性 。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 良好 的阅读、解读 与交流文本的氛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日志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一、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体验情感的过程,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呵护孩子们每一颗稚嫩的童心,尊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尊重学生独特的朗读表现“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阅读是种个性化行为。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就能产生无穷的美感。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有一学生在读“小壁虎爬呀爬”时,四个相同的句式分别用了四次不同的语速,慢——较慢——更慢——轻松。
有同学提出质疑,这个学生是这样解释的:“小壁虎的尾巴挣断了,它的心情一定很难过,所以第一次爬得慢。
第二次、第三次分别由小河边爬到大树下爬到房檐下,它的体力在消耗,再加上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当然爬的一次比一次艰难,一次比一次慢。
但是最后一次,小壁虎的尾巴已经慢慢地长出来了,辅助它的爬行,当然要轻松地读。
”多巧妙的理解啊!就是因为有了对小壁虎生理特点的熟练掌握,对课文知识的熟练理解,它才有如此独特的体验。
执教者怎能不兴奋,怎能不激动!三、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这样在丰富学生情感的过程中,形成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小伙伴》一课中,描写了当玛莎在春游中把背包弄丢了而没有食物时,她的三位小伙伴的不同表现:维加表现出的是批评;安娜则是一边责备,一边帮她想背包可能丢哪儿;安东表现出了热心助人的行为,主动把面包掰成了两半,大一点的面包给了玛莎。
课堂接近尾声时,我问学生:“玛莎的三个小伙伴,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许多孩子站起来发表意见:喜欢安东,因为他在玛莎遇到困难时没有责怪,而是热心帮助她。
这时,一个男孩却站起来说他还喜欢维加和安娜。
噢,这个答案让我感到诧异!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个孩子的思维一定会有奇异的火花出现。
关注学生体验解读文本主旨
52018 . 7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多元解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还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关注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但要更多地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关注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主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
《三袋麦子》(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内容就是土地公公向小猪、小牛和小猴三个小动物同时赠送了完全相同的节日礼物——一袋麦子,小猪、小牛和小猴分别对麦子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蕴含着做事要有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要有长远打算的主旨思想。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基于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的。
一、基于生活体验,对接文本主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文本的典型特点,并由此为突破口,为学生创设恰当的学习契机,这样,一方面充分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潜心深入文本,与文本主旨思想进行无缝对接。
如,在《三袋麦子》一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导入的。
师:同学们,想必大家在过年的时候都收到过压岁钱吧?那么,对这些压岁钱,你们都是如何处理的呢?生1:我把收到的压岁钱都交给了妈妈,她会帮我保管。
生2:我对自己的压岁钱可以自主支配,可以想买任何我想要的东西。
生3:爸爸把我所有的压岁钱都存在了银行里。
……师:看来大家都很有主见,都能够采用不同的方式处理自己的压岁钱,那么,哪种处理方式最恰当、更好呢?我想,大家在学习了《三袋麦子》这篇课文之后,你们一定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在引入环节提出了学生都比较熟悉的压岁钱,更易于他们理解三个小动物对礼物的不同处理方式,既有助于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够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有助于正确价值取向的树立奠定良好的根基。
二、尊重独特体验,引导个性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经验不同、学习基础不同,由此必然会导致对同一文本产生完全不同的感悟和体验。
关注个性解读 重视主旨取向
关注个性解读重视主旨取向长兴县李家巷镇中心小学李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此语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的活动。
因此,阅读教学应加大学生阅读参与度,加深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让学生在自悟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以增强其语感能力。
个性解读既是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的过程,也是个性化阅读教学培养的语文素养之一,教学中应高度重视。
由于学生对文本的反映是开放的、多元的,作为语文教师,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中,在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同时,还要关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只有将学生的个性解读与课堂教学的主旨取向统一起来,阅读教学才可以说是完整的。
个性解读——阅读教学效果生成之基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文本对话、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是学生存储语言、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的效果如何?富有个性的对文本的解读是阅读教学效果生成之基。
阅读教学追求的不单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在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中,学生有过多少思索、多少体验、多少感悟,这一切均可从学生的个性解读中得到反映。
为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投入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探究,受到感染、习得方法。
例如:教学《爬天都峰》,我设计了这样三个程序:一、读题解题,感知文眼。
首先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找到题眼“爬”。
二、阅读探究,摸清文序。
由“爬”字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探究理解“爬”前相互畏难思退、相互鼓励,“爬”中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爬”后互相道谢、汲取力量的“爬”程。
三、研读语句,感悟文理。
让学生从课文重点语句中探究“爬”上天都峰的原因,交流读书体验与感悟。
这样安排,学生在一、二程序中紧紧围绕“爬”字,在阅读中有了以下思索:(1)课文为什么要写天都峰的高陡?(2)看到高陡的天都峰,“我”会想些什么?(3)文中两处“你也来爬天都峰”说明了什么?(4)“终于”一词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5)“我”和老爷爷为什么照相纪念?(6)“我”和老爷爷为什么相互道谢?(7)爸爸的话是什么意思?有了一、二程序的铺垫,在第三程序研读交流中,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也就自然形成。
尊重个性解读,还学生自主创新空间
尊重个性解读,还学生自主创新空间作者:曾艳红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2021年第2期曾艳红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语文阅读教学确实有新变化、新气象,但也不得不承认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是部分教师仍然热衷于对文本的分析和讲解,往往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以教师对学生的文本体验和感受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有的课堂貌似以学生为主体,但细研究起来,其实是学生依赖参考书,把别人对文本的解读当做自己上课展示的资本,学生丧失了阅读的主体地位。
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生曲解了文章本身的写作意图,使得文本生硬和模式化。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尊重学生个性解读应先有“我说”,让学生的“我说”充分得到展示我们在看待外物时,必须持有这样一个态度或方法:先有我自己对外物深入的认知,也就是先有“我说”,然后再去比较他说,再通过与他说的比较再来深化我说。
没有先有“我说”,而去听他说,这种听就是盲听,结果极有可能被他说诱了去,而变成盲从,从而失却了自我,失却了创造力。
如追星,就普遍存在这个现象,对于某一个明星,大家觉得帅,一些学生盲目都跟着去追。
如看一部电影,别人说好看并陈述了一大通理由,如果你先没有自己对这部电影进行深入感悟和了解,便依着“从众心理”加入到“这部电影好看”的行列,成为围观事件叫嚣的看客。
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不要先入为主,尽量不让主题先行,背景介绍先行。
比如:《我的叔叔于勒》老师先出示了这篇文章的主题: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学生就不再思考,很快就定义了菲利普夫妇不顾亲情,金钱至上的人物形象,而不会深入他们多重人物性格。
我们要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思考,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先说”,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学生的“说”。
不断地宽容、尊重、关心、鼓励,不匆忙用老师可怕的语言去填塞学生说出的不够精准甚至未发出的声音。
尊重文本主旨,正确解读教材
尊重文本主旨,正确解读教材作者:孙海洋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9年第04期[摘要]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对教材文本的误读、浅化现象,以《司马光》教学片段为例,从尊重学生多元体验与尊重文本主旨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正确解读教材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语文教材;文本解读;尊重课堂教学必须忠于教材,课堂学习内容必须以教材为本,不得以“用好教材”为名,轻易取舍内容,或浅化内容。
然而,当前在教材解读上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性,即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
有的能切中文本主旨,巧妙分析,有的却是随意生成,不着边际;有的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分析到位,有的却繁琐零碎,用意肤浅。
如果教师不能把握方向,随学生任意思维,那么教学恐怕就会在学生的各执一词中显得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曾经听过一节《司马光》公开课,由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引发思考。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司马光砸缸施救小朋友的方法可取吗?生1:是,司马光在大家恐慌的情况下能想出这样的办法的确节省了救人的时间。
生2:我觉得司马光的方法根本就不好,在砸缸的同时也容易把小朋友误伤。
师:是吗?其他同学赞成他的观点吗?生3:我赞成,石头那么大,况且缸坏了,瓦块也能把缸里的小朋友伤着。
生4:是,缸坏了还有可能伤到外面的小朋友,他的做法非常危险!师:嗯!你们回答得很好!看来你们的确都动了脑筋。
我们知道司马光砸缸故事的本意是对司马光在紧急关头,临危不乱,以聪明的智慧和英勇的品质挺身救人的一种赞扬,然而这种精神品质和行为却被学生质疑,不得不说这是对文本用意的歪曲和偏离。
其实,类似的文本解读与评价又何止这些?《狐狸和乌鸦》中“狐狸的聪明之处在于巧妙运用计谋而得到了肉。
”《虎门销烟》一文中“林则徐的环保意识较差,虎门销烟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烟渣对海洋生物及空气的污染。
”等等的解读不也常常充斥于我们的耳边吗?不否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和独特的体验,尊重大胆质疑,并进行创造性、个性化的文本解读是现阶段教学理念的一种突显,是培养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全面发展的战略需要。
聚焦个性,解读经典文本
聚焦个性,解读经典文本作者:牛婉冬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6年第9期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精心选择了很多的文学经典作品,虽然是一部分节选内容,但是承载着我国文学的灿烂文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所以,我们要学会聚焦文本个性,深入解读经典文本,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巧设悬念,以疑促思在教学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通过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够主动走近文本,更好地解读文本,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接受艺术作品的熏陶,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在这篇文本中的突出特点就是情节跌宕起伏,文本内容充满着很多的悬念,所以整篇文本引人入胜,让大家不由自主阅读下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通过巧设悬念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入阶段,教师这样引导:“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蜡烛,在停电的时候我们经常用到它,还可以利用蜡烛制造浪漫的气氛等等。
但是,半截蜡烛却让一家法国人差点牺牲生命,也差点让机密的信息泄露,这是怎样的一回事啊?这是发生在二战期间的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要走进文本深入了解达个故事的具体内容。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积极进入文本进行学习,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继续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们知道了在蜡烛中有非常重要的情报,前两次的试探都没有成功,聪明的杰奎琳拿到了蜡烛为什么不马上吹灭,还要等到上到最后一级楼梯的时候才吹灭蜡烛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这样的悬念让学生深入思考,这样学生通过深入体会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度阅读。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从课堂导入阶段到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一直以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以疑促思,学生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主动对话文本,实现了对文本内容的深度解读,真正理解文本人物的形象特点和内涵主旨,这就是巧设悬念解读文本带来的效果。
文本解读要尊重作者和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
文本解读要尊重作者和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作者:陈先云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1年第01期语文教师备课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解读文本。
这涉及到如何尊重文本作者和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如何把握文本的语言特色,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教学内容如何选择、组织与重构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要做到正确、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对文本把握出现偏差,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较普遍的一个问题。
尤其在解读课文作者和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时,存在的不到位或不正确的问题,会关系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准确定位,影响到儿童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就语文课来说,编者的意图、课文传达出来的理念、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思想都在塑造着儿童的价值观。
语文课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把作为自然人的儿童逐渐转变成未来的社会人,所以要用主流集团、主流社会与人类倡导的价值观去影响儿童,去塑造儿童。
语文课的这种育人功能,恰恰体现在文本作者和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中。
现在语文界有的人热衷于对文学作品进行抽象化的解读,试图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心理、行为、遭际中,简单地用“尊重”“美”“爱”等关键词来解读文本。
如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有人认为五壮士奋勇杀敌的段落是“展示暴力的血淋淋的场面”,教学中引入“日寇行礼”忏悔的场面,并认为“这是一个可贵的转向”。
这种追求所谓的自由思想、现代精神,却违反了作者和编者的价值追求。
美国当代著名课程论专家托马斯•波普科维茨认为,课程承载并富含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使命,必须通过有效的课程来实现对儿童的塑造,进而服务于建构理想社会的宏伟目标。
因此,文本解读首先要尊重作者和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不要随意地超越文本,要发挥文本潜在的育人价值。
尊重作者和编者的价值取向,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价值取向的唯一性与多元性的关系。
对于思想性较强的课文,如革命传统和革命领袖等题材,文本作者和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非常鲜明,这类课文就是要充分体现国家意志,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一般不提倡作多元解读。
尊重学生阅读个性化理解
尊重学生阅读个性化理解我在执教七年级下册课文《丑小鸭》时,曾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我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丑小鸭为何变成白天鹅”。
我的本意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掌握丑小鸭变成天鹅的故事情节,明确作者意图。
不料,有个学生回答大大出乎我所料: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天鹅蛋孵化出来的,他本身就是一只白天鹅。
这是遗传基因决定的,而不是后天努力决定的。
如果本身不是天鹅,丑小鸭怎能变成天鹅?课文中的“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也没有什么关系”这句原文说明的就是这个问题。
新课改提倡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学生提出了创新解读无可厚非。
但这种说法有悖于作者写作意图,教师既要张扬学生个性,也要按“章”办事。
于是,我及时调整教学程序,更新教学方法,为解决这个问题作了如下努力,收到较好效果。
一、观察插图,直观理解展示课件插图,要求学生看图说话,说出丑小鸭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明确:丑小鸭原是一个不知来历的被遗忘的天鹅蛋,一只鸭子把他当做一只鸭蛋孵了出来,丑小鸭长得太丑了,所有的鸡、鸭都嘲笑他,排挤他,连他的兄弟姐妹也欺负他,看不起他,最后连自己的妈妈也不得不劝他走远些。
二、梳理情节掌握内容1、学生速读课文,在原文的基础上勾画概括,说说:丑小鸭受过哪些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的态度是什么?同桌可以小声讨论。
2、学生合作探究,明确:在鸡群和鸭群中,丑小鸭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包括自己的兄弟姊妹在内的全体鸡鸭都不欢迎他;连喂食的女佣也用脚踢他。
他只有逃走。
在沼泽地上,野鸭也不喜欢他,他还差点儿被猎狗抓走。
他只有继续逃跑。
在简陋的农家小屋,小鸭本可以满足于勉强的温饱,但他要“走到更广大的世界里去”。
在广大的世界中,丑小鸭受尽严冬的折磨,差点儿被冻死。
在巨大的压力下,他被迫离家流浪,几经风险。
处处受到大家的排挤,最后他不堪忍受,来到他心驰神往的大自然。
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始终不屈不挠、相信自己,对广大世界中的美热烈向往、不懈追求三、自编自演,深化理解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会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重个性解读与文本主旨
作者:童仕林
来源:《教师·上》2011年第04期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预设和有效生成相结合的过程。
从预设层面看文本解读,就包括学生及学生群体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及教师团队对文本的解读、与文本有关的资源(专家或教学资源)对文本的解读。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
在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处理这些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呢?
一、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
任何一篇文章,都以具体的语言文字承载一定的思想和情感。
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他生活的背景,决定了他在文中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爱憎情感带有明显的个体倾向性和社会性。
编者又站在特定的视角解读文本,当把某篇文章编排在某个单元主题下,其意图和解读视角又在作者的写作目的基础上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学生在解读文本时,由于受知识水平和个体经验的影响,思维指向往往比较单一,很难达到作者与编者的高度,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也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走进文本,并借助教学资源、结合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水平,作出自己的解读方案。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如果只是凭借文本,阅读所得往往比较片面和肤浅,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背景资料,对文本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张扬的是人物的美好心灵,如果学生认为那个残疾青年傻,显然与文章主旨不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句中感悟善意的谎言背后主人公的美好心灵、良苦用心和作者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这样既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也紧扣了单元主题。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讲,解读文本就是要实现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并且使相互间的对话能围绕共同的主题进行,实现准确把握文章内容、思想和情感的目的。
一方面教师要准确领悟文章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另一方面学生又要凭借语言文字,通过读、思和悟等语言实践活动研读教材,获得个性体验。
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学生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进行个性解读,并在对话交流中,学习和借鉴师生的观点,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个性体验,从而实现对文本主旨的准确把握。
《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中作者的读书方法带有普遍性,具有指导意义,但是不一定被每个学生认同。
所以教学时先指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读书方法,再与自己的读书方法进行比较,以批判的方式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
这些方法既是读书的收获,又是个体的体验,理应得到认可和尊重。
只有这样,才能深化文章的主旨,实现文本体验与生活体验、个性解读与群体对话的有效融合。
三、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文本的价值取向有效融合
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解读更趋近于文本的价值取向呢?这就需要老师组织读、议、思、评等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导在学生的疑难处、思维冲突处、认识模糊处,起到点拨、提示、引导的作用;学生要经历实实在在的读、思、悟、议、评等活动,并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完成对文本的解读,突出自主的作用。
做到这一步还不够,老师还要创设交流与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实现个体体验与集体智慧的有效融合。
教学中将学生的个体理解与同伴理解结合起来,引向文章主旨,这一过程既是学生学会的过程,也是学生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达到会学的过程。
学习《詹天佑》一课中的2、3自然段时,我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喜、怒、忧、乐,读了课文2、3自然段,你是哪一种心情?”教学时,学生只要能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谈清楚一种心情就不错了,如果学生能将那种心情融进朗读与评议中就更值得鼓励了。
但仅此是不够的,我预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交流和评议中清晰把握这四种心情,让四种复杂的情感都留在学生心里,给学生心灵以震撼,从而全面感悟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这一主旨。
自主默读思考、个人诵读汇报到全班交流,这一过程就将学生的个性体验融入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中。
倡导多元解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阅读教学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尊重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
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言语活动,将自己置身于文本之中,与作者、文中的主人公、教科书编者对话,同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与同学、老师对话,才叫真正意义上的文本解读。
在阅读实践中将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向文章主旨的过程,就是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和情感的过程。
(作者单位: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大堡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