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素IL 在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32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32的演究进展邢森1082810117摘要:白细胞介素32(IL-32)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炎症性细胞因子。
IL-32蛋白存在6种剪接变异体。
IL-32在自身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并可诱导T细胞凋亡;可通过刺激淋巴细胞、上皮细胞或是体外重组获得IL-32;并且ID32可通过多条途径进行信号转导。
几年来研究发现,IL-32参与多种疾病过程,其中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克罗恩氏病、牛皮癣、类风湿关节炎和Wegener肉芽肿病等疾病。
本文综述了IL-32 的来源,结合蛋白及核酸结构,信号转导及协同作用,重点介绍了IL-32 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
关键词:IL-32;生物学功能;作用机制;疾病人IL-32 最初被称为自然杀伤细胞转录物。
2005 年1 月的Immunity 杂志报道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韩国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心克隆IL-32 的论文。
Soo-Hyun Kim等人利用生物芯片技术研究IL-18诱导高表达基因,从中发现一个高表达的细胞因子样基因,并命名为白细胞介素32(interleukin 32),简称IL-32,Soo-Hyun Kim 等人的工作证明IL-32 为炎症性的细胞因子。
近两年来进一步研究表明,IL-32在炎症和发热方面有重要作用。
IL-32能够诱导免疫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并且参与细胞凋亡等过程,在机体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
但目前关于IL32的具体生物学功能及其具体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一IL-32的生物学特性1 IL-32基因与蛋白目前研究发现,IL-32蛋白存在6种剪接变异体:IL一32α,IL-32β、IL-32γ、IL-32δ、IL-32ε和IL-32ζ。
IL一32α,IL-32β和IL-32δ是从NK细胞分离的3种新型变异体,它们的N一末端都不具有典型的疏水信号肽。
IL-32γ与1992年Dahl等从NK细胞中克隆NK4等同,其信号肽为35aa,成熟蛋白为147aa,有1个tyr硫酸酯化部位,3个N一豆蔻酰化部位,2个PKC 磷酸化部位,3个潜在的酪蛋白激酶II磷酸化部位和细胞黏附序列RGD。
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
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简称IL)是一类细胞因子,起着调节免疫反应、细胞信号传导等多种重要功能。
它们在人体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介绍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从最早的发现到如今的应用。
一、IL-1的发现与研究20世纪70年代,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白细胞介素,其中最早被命名的是IL-1。
IL-1系列的细胞因子具有调节细胞信号传导和促进细胞增殖的功能。
此后,研究人员发现IL-1还能够诱导发热、促进炎症反应等。
这项研究为后续的白细胞介素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白细胞介素的分类与命名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白细胞介素。
根据它们的功能和结构差异,白细胞介素被分为不同的类型,并进行了编号。
例如,IL-2被鉴定为一种可以刺激T细胞增殖的介素,而IL-4则被认为具有调节免疫应答的功能。
三、白细胞介素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白细胞介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展开。
IL-2被应用于癌症治疗中,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此外,IL-1受体拮抗剂(IL-1RA)被用来治疗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其可以抑制IL-1的活性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四、白细胞介素的研究进展和前景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白细胞介素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最新的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与肿瘤免疫治疗、抗病毒治疗等领域密切相关。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新的白细胞介素类型,并研发相应的治疗策略。
这些研究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手段。
总结起来,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见证了人们对免疫系统的不断探索和理解。
白细胞介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免疫反应的认识,而且为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白细胞介素的应用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白介素—31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白介素—31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白介素-31(interleukin-31,IL -31)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与皮肤慢性炎症、瘙痒相关细胞因子。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皮肤原发性淋巴瘤和肥大细胞增多症的患者表现出血清中IL-31水平升高和皮肤中IL-31 mRNA增加,而且血清中IL-31水平与特应性皮炎的活动性相关。
在本综述中,笔者总结IL-31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通过了解其受体和信号通路可以更好地了解AD的发病机制,为开发出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思路。
IL-31属于IL-6细胞因子家族,目前的研究表明,IL-31对慢性炎症的诱导起主要作用[1],当组织暴露于环境中,IL-31調节适应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免疫进程[2]。
在不同的皮肤疾病以及炎症性肠道疾病中发现血清IL-31水平升高[3]。
此外,IL-31进一步刺激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4]。
1 IL-31的细胞来源Dillon等[1]最早从人活化T细胞和小鼠睾丸cDNA文库中分别克隆出人源性和鼠源性IL-31 cDNA,发现IL-31主要表达于激活的Th2细胞,其功能受体为A型IL-31受体(Interleukin-31 Receptor A,IL-31RA)与抑瘤素M受体(oncostatin M receptor,OSMR)结合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复合物。
此后的研究证实CD4+T细胞特别是活化的Th2细胞、外周血和皮肤归巢CD45R0 CLA+T 细胞是IL-31主要的细胞来源[5]。
另一项研究显示,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未成熟及成熟树突状细胞经紫外线照射或过氧化氢处理后产生IL-31 mRNA和IL-31蛋白,同时过氧化氢可导致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皮肤纤维母细胞中IL-31 mRNA的表达适度上调[6]。
IL-31延迟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显著激发嗜酸性粒细胞分泌促炎症细胞因子如IL-1β、IL-6以及特应性皮炎相关趋化因子CXCL1、CXCL8、CCL2和CCL18,但对角质形成细胞无影响[5]。
浅谈IL-1、IL-6、IL-10 在类风湿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25期投稿邮箱:zuixinyixue@49·综述·浅谈IL-1、IL-6、IL-10在类风湿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曹爽,张成义(通讯作者)(北华大学,吉林 吉林 132000)0 引言类风湿性关节炎(RA )是因多关节滑膜慢性症,从而导致滑膜纤维母细胞增生,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出现浸润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是一种有很高致残率的常见多发病。
近年来,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上研究发现的细胞因子,如IL-1、IL-6、IL-10等为RA 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也为为应用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治疗RA 提供了新思路。
因此,本文对白介素类细胞因子IL-1、IL-6、IL-10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IL-1与RA 病机制的关系IL-1是一种由单核细胞或巨核细胞分泌产生的小分子多肽,IL-1 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α)是2种主要的促炎细胞因子 ,它们在类风湿血管翳的形成中共同起到“中心犯罪”的作用。
RA 发病过程中,IL-1和TNF-α刺激滑膜成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产生并分泌如MMP 在内的炎性介质,从而降低关节内包括蛋白多糖、胶原在内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IL-1和TNF-α还可以协同刺激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使中性粒细胞在滑膜腔内聚集,促进白细胞由血聚集到关节腔内;此外,IL-1 和 TNF-α还可共刺激滑膜巨噬细胞的分化,促进破骨细胞形成,从而导致RA 滑膜、软骨的破坏[1-4]。
IL-1β是IL-1家族中的亚型之一,在RA 病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IL-1β是一种分泌型兴奋因子,它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影响炎症过程,进而抑制骨和软骨的修复[5-8]。
2 IL-6与RA 发病机制的关系RA 的发病与免疫复合物形成,滑膜血管出现增生以及炎性细胞的浸润有关,这些炎性细胞刺激释放IL-6等促炎介质,继而导致关节内结构破坏。
IL-12家族在免疫调节方面的研究进展
IL-12家族细胞因子在免疫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白介素IL-12家族细胞因子被称为“Immunological Playmakers”,在许多方面代表免疫调节的中心原则。
受到多个正反馈环路和调节免疫功能的许多方面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除了调节许多T细胞群体的活性外,IL-12家族还通过控制许多对比的T细胞群的发育,对免疫反应的方向和各种各样的疾病具有显著的影响。
这种细胞因子家族的许多免疫调节性质是由于它们对T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的影响。
IL-12和IL-23是促炎或前列腺细胞因子,而IL-27和IL-35是抑制性细胞因子。
而IL-12和IL-23可以诱导或促进1型炎性T辅助细胞(TH1)和TH17细胞的产生,IL-27和IL-35可以分别诱导Treg细胞的Tr1和iTr35子集的细胞。
此外,IL-27和IL-35可以通过诱导Treg细胞群(Tr1和iTr35细胞)直接或间接地交叉调节其他T细胞亚群的发育。
最深刻的例子是IL-27,其通过抑制TH17分化中的关键转录因子抑制促炎TH17细胞的发育,同时诱导Tr1细胞的发育,Tr1细胞通过许多不同的机制抑制免疫应答(图3 )。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认为IL-12家族的细胞因子对成形免疫反应比任何其他细胞因子家族有更大的影响。
来自:文章《IL-12 family cytokines: immunological playmakers》图释:细胞因子IL-12家族因子在免疫调节上的功能。
绿色箭头表示导致炎症或前列腺功能的行为;红色箭头表示导致抑制作用的动作(即使在某些情况下,这是由上调事件介导的,如IL-27诱导Tr1细胞);黑色箭头表示上调(向上箭头)或下调(向下箭头)。
白介素IL-12家族细胞因子对特异性T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在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多个IL-12家族因子影响TH1和TH17细胞发育。
IL-12驱动TH1发育的能力是众所周知的,而IL-23促进了TH17的发展。
IL-1家族及其各成员研究进展
IL-1家族及其各成员研究进展概述目前,已经发现的白介素IL-1家族包含12个成员:IL-1α,IL-1β,IL-1受体拮抗剂(IL-1ra),IL-18,IL-18BP,IL-33,IL-36A,IL-36B,IL-36G,IL-36ra,IL-37和IL-38。
IL-1家族各成员基因结构高度保守,可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
编码IL-1家族基因大多数聚集在人染色体2的400Kb区域(IL-18和IL-33除外)。
IL-1家族细胞因子基本都是细胞外分泌,只有IL1RN(编码IL-1Ra的基因)编码一种能够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分泌细胞因子的经典信号肽。
白介素IL-1家族因子可以由多种细胞表达,功能也是多种多样(详见图一)。
图一:白介素IL-1家族各成员表达细胞或靶细胞及其主要功能示意图注释:IL-1家族各白介素主要表达或靶细胞示意图,: Astrocytes, : Macrophages, : Monocytes, : Fibroblasts, : Neutrophils, : Megakaryocytes, : Keratinocytes, : T Cells, : Epithelial Cells, : Endothelial Cells, : Nuocytes, : Eosinophils, : Basophils, : Dendritic Cells, : NK Cells, : Mast Cells, : Kupffer Cells, : Osteoblasts, : Chondrocytes, : B Cells, : Plasma Cells;主要功能示意图,:调节免疫反应,:诱导炎症反应,: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调节造血或神经系统和心脏的发育,:调节细胞因子分泌,:信号转导相关;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近期在官网分享的细胞因子海报(Post of human cytokine and chemokine-Cell sources, cell targets and major funcetions)。
IL-10家族研究进展概述
白介素IL-10家族及各成员研究进展概述目前,已经获得克隆的细胞因子至少有400种,各因子之间根据具体的功能、结构等相似之处,可以有多种分类标准。
比如,螺旋细胞因子可以通过其受体的结构特征分为两类。
Ⅰ类细胞因子主要包含IL-2、IL-4、IL-6和IL-12等,这类因子的受体在细胞外部均含有一个或多个保守的二硫键和色氨酸-丝氨酸-丝氨酸-丝氨酸(WSYWS)的膜近端序列。
而Ⅱ类细胞因子缺乏WSYWS序列,主要有IL-10、IL-19、IL-20、IL-22、IL-24和IL-26以及III 型IFN(IL-28A、IL-28B、IL-29)。
在2002年正式确定将Ⅱ类白介素因子归为一个家族,即IL-10家族。
在IL-10家族中,各成员之间的编码基因聚类关系很近,基因组的结构类似,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相似,结合的受体结构相似。
但是这些成员却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有的具有抗炎作用,有的却恰恰相反,具有促炎作用。
有研究证明,不同来源的细胞因子,其靶标和免疫反应的相位也会发生变化,IL-10家族的高度多态性,可能就是由于表达细胞的多样性导致的(见表一)。
除此之外,白介素IL-10家族介导的生物反应还有免疫抑制、增强抗细菌和抗病毒能力、提高抗肿瘤活性以及促进自身免疫疾病中的自我耐受等(见表二)。
从染色体定位及信号转导过程,可以看出IL-10家族之间存在不同。
编码IL-10、IL-19、IL-20和IL-24的基因位于染色体1q32上,而IL-22、IL-26、IL-28A、IL-28B和IL-29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12q15上的IFN-γ基因聚簇。
白介素IL-10与IL-10R1/IL-10R2结合,并导致STA T3的磷酸化,STA T3是IL-10的免疫抑制作用的关键转录因子。
白介素IL-19、IL-20和IL-24通过IL-20R1/IL-20R2受体复合物诱导其信号传导。
研究发现,白介素IL-20和IL-24优先与IL22RA1/IL-20R2受体复合物结合。
白细胞介素-10研究进展
I-I/L 0受体 系统为靶位 可能成为 一个新的治疗方向 。 L O I一1
【 键 词 】 白细 胞 介 素 一 1 ;基 因疗 法 关 0
: l s r ct It r u i( ) n i o t n mmu o e ua o y c t kn Ab ta ] n e I knI 一1 i a mp r a t i n -r g lt r y o ie.I i boogc l u c in s e o b h e L 0s t man il ia f n t e ms t e t e s o
s ugges t at L-1 / I r cept syst t h I 0 L-1 0 e or em may ecome n b a ew t er eutc ar h ap i t get.
I y : Ke wor s n e Iu i ;Ge e Th r p d ]It r kn 0 e 一1 n ea y
种 细 胞 因 子可 以 抑制 Th1 胞 克 隆分 泌 I N—Y… 。 当 细 F
时被 称之 为 细胞 因 子合 成抑 制 因子 ( y o ie S n h ss C tk n y t ei I h btn a t r S F) , 即我 们 今 天所 熟 知 的 白细 n i i g F co ,C I i 胞 介 素 1 (n e lu i -1 ,I -1 )。 很 多细 胞 可 以产 0 I tre k n 0 L 0 生 I -1 ,包 括 T细胞 亚 群 ( 2 c ,Tr ) ,单核 细 L 0 Th ,T 2 1
IL-10与自身免疫病的研究进展
白介素10(IL-10)最早由Mosmannand 等[1]在小鼠Th2细胞上发现,是一种能够抑制Th1细胞产生IFN-γ的细胞因子,因此被定义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IL-10是一种重要的抗炎和免疫调节因子[2],后来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发现IL-10不仅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而且还具有免疫刺激作用,但还是以免疫抑制作用为主.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识别抗原的过程中出现错乱,将自身抗原当做外来抗原攻击,导致自身组织或器官受到损伤并引起机体功能障碍的炎症性疾病.IL-10是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CN 53-1221R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8,39(2):1耀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560029);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基金资助项目(2013HB088)[作者简介]陈墨(1992~),男,湖北黄石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血液科临床工作.[通信作者]周泽平.E-mail:zhouzeping@周泽平,男,43岁,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为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云南省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云南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昆明医科大学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止血与血栓学组委员、青年委员,云南省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专委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昆明医科大学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8项,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 收录23篇.参编英文专著1部及中文专著5部.I L-10与自身免疫病的研究进展陈墨综述周泽平审校(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云南昆明650101)[摘要]IL-10是一种被广泛表达的单链糖蛋白多效细胞因子,既可以由适应性免疫细胞产生也可以由固有免疫细胞产生.IL-10的特异性受体是复合物,由IL-10R1和IL-10R2两个亚单位构成,主要通过JAK-STAT 通路发挥生物学功能.IL-10作为一种关键的抗炎细胞因子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在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综合整理近几年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IL-10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关键词]IL-10;免疫调节;自身免疫病[中图分类号]R59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10X (2018)02-0001-04The Progress of IL-10and Autoimmune DiseasesCHEN Mo ,ZHOU Ze-ping(Dept.of Hematology ,The 2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101,China )[Abstract ]Interleukin-10(IL-10),a single strand glycoprotein ,is produced by both adaptive and innateimmune cells.IL-10specific receptor as a complex consists of two submits IL-10R1and IL-10R2.IL-10mainly plays biological functions via 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IL-10is a crucial anti-inflammation cytokine taking part in immune regulation and having significant effect on autoimmune diseases.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L-10and autoimmune diseases according to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Key words ]Interleukin-10;Immune regulation ;Autoimmune diseases第39卷2昆明医科大学学报一种重要的抗炎细胞因子,可由适应性免疫和固有免疫细胞产生,如CD4+T、CD8+T、Th1、Th2、B 细胞[3]、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在1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多发性硬化症、炎症性肠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IL-10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做一综述.1I L-10及其受体IL-10的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q31-32上,包含5个外含子和4个内显子,基因长度约为5.3 kb.人、鼠IL-10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有75%的同源性,人成熟的IL-10是由160氨基酸组成的单链糖蛋白.IL-10具有丰富的基因多态性,目前已经有超过40种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被报道出来,其中研究的热点是rs1800896,rs1800871和rs1800872这三个基因多态性.编码IL-10基因的上游是编码IL19,20,24的基因,几种细胞因子的功能相似,被称为IL-10家族,下游是编码一种Mapkapk2的基因.IL-10特异性受体为受体复合物,有R1和R2两个亚单位构成,其中R1与配体结合,R2起辅助作用.R1和R2都属于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基因,R1定位于11q23.3,R2定位于21号染色体.R1主要表达在造血组织细胞中,如T细胞、骨髓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另外有报道称结肠上皮细胞也表达IL-10受体,由于基因突变造成的受体功能异常,会造成严重的炎症性肠病[4].IL-10R2受体的过表达,能够促进IL-10家族中其他因子的信号转导[5],有增强抗炎的作用.2I L-10信号转导IL-10主要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发挥生物学功能.IL-10首先与R1结合,引起IL-10结构的改变暴露了R1与IL-10R2结合的位点,两种受体成分相互作用使得细胞内的JAK1与TyK2相互激活,JAK1将两个酪氨酸残基Y446与Y496磷酸化,活化的酪氨酸残基可以与转录因子STAT1、3、5结合并激活这些转录因子,激活的转录因子进入细胞核内调控基因表达[6].除了JAK-STAT的通路,IL-10还有其他的通路,如可以通过抑制NF-κB对DNA的结合活性及抑制IκB激酶的活性来抑制NF-κB的激活,从而调控基因表达.这些不同的途径,使得IL-10在调节细胞增殖、分化过程起着重要作用.3I L-10生物学功能作为一种关键的抗炎细胞因子,IL-10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降低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MHC2类分子的表达,削弱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还能抑制T细胞的增殖,能够有效抑制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7].此外IL-10还可以通过降低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IL-8、TNF-α、IL-12以及IFN-γ等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还有研究证实,IL-10有促进B淋巴细胞,肥大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化和分化的作用.此外还有研究表明IL-10对肿瘤的免疫监督功能有着重要作用[8].总而言之IL-10有着重要生物学功能,在免疫调节中发挥多种作用.4I L-10与自身免疫病4.1I L-10与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T1D)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受到免疫损伤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发达国家的患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有一种“医学假说”,细菌和寄生虫可以保护宿主降低自身免疫病发生风险[9],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种现象.对非肥胖糖尿病(NOD)模型小鼠进行肌肉内注射含有SGAD65190-315/IL-10基因的DNA质粒处理后,发现能够有效阻止T1D的发病[10].Yang等[11]在一项对一种固有免疫受体Nod2的研究中,发现Nod2-/-NOD小鼠T1D体内的IL-10含量明显高于Nod2+/+NOD,而Nod2-/-NOD小鼠T1D易感性低于Nod2+/+NOD.这些研究表明,IL-10与T1D的发生机制有某种关联,也许能够在临床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4.2IL-10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造成机体多个器官系统受损的自身免疫病,可以有多种临床表现形式,如关节炎、肾炎、秃头症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该病好发育龄期妇女,易反复发作.SLE病人的血清中IL-10+Breg 细胞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在狼疮性肾炎(LN)患者中表现得更加明显[12],这揭示了IL-10的表达异常是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的因素之一.在对LN患者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IL-10能够诱导CD4+T 细胞表达更多FAS和FASL,从而促进CD4+T细胞的凋亡,与SLE疾病活动期成正相关[13].SLE活动期时,IL-10含量增加是为了发挥抗炎作用,只是这种抗炎作用不足以压制疾病的进展.另外也有研究表明在CD25+Foxp3+IL-10+Breg细胞与SLE 活动期进展呈正相关,在维持机体耐受和抑制SLE 疾病进程方面起积极作用[14].关于其作用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4.3I L-10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出血性自身免疫病,由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的血小板加速破坏以及生成障碍,临床上多以皮肤、粘膜、内脏等出血为主要特征.该病死亡率低,但若合并颅内出血则极大增加死亡风险.最初发现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异常在ITP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后来的研究发现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在ITP的疾病进程中也有重要影响.已经有研究表明人体中B细胞可以通过IL-10来抑制效应T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功能,发挥抗炎作用,与正常人相比,ITP患者血清中IL-10的水平是降低的[15].通过对50名儿童ITP患者一些炎症因子基因多态性的的研究,发现实验组和健康组的IL-10基因多态性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这值得进一步研究[16].使用高剂量地塞米松冲击疗法治疗慢性ITP患者,血浆中IL-10的水平治疗后比治疗前高,而病情复发后IL-10又再次降低.后续研究表明ITP患者中CD5+B细胞分泌IL-10的功能受损,使用高剂量地塞米松冲击疗法后ITP患者CD5+B细胞分泌IL-10的功能可以得到纠正.提示IL-10与ITP的发病过程中有相关作用.IL-10可以促进外周血和脾脏中B细胞的增殖[17].目前对于ITP的治疗仍以激素、免疫抑制剂、促血小板生成素(TPO)、脾脏切除术以及利多昔单抗为主,但对于一些慢性和难治性ITP患者而言,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治疗靶点,IL-10是一个值得研究关注的方向.4.4I L-10与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MS)是一种由效应T细胞介导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病,临床特征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炎症以及神经元变性.研究表明MS患者存在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的比例失衡的现象,在MS患者的缓解期中,促炎因子IL17无论是在复发期还是缓解期,表达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只在缓解期高于正常人,但在活动期中IL-10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并无明显差异[18].在MS动物模型中,广泛使用的是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已经证实通过对CD226分子的靶向治疗,能有效缓解EAE小鼠的症状.后续实验研究进一步表明,通过阻断PBMC上的CD226分子作用后,IL-10因子的表达升高,能够诱导CD4+IL-10+T细胞的分化,抑制Th1和Th17细胞,提示去除CD226分子作用后,IL-10的高表达有助于EAE病情的缓解[19].最近有研究者通过对IL-10基因多态性rs1800896,rs1800871和rs1800872与MS患病风险关系进行meta分析,发现IL-10基因多态性与MS患病风险并无明显关联[20],不过此研究选取的样本为白种人,不具有普遍的说明性.4.5I L-10与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消化道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尽管IBD明确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但是可以确定一些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参与了炎症的发生.Kazuhiro等[21]研究表明,IL-10对IBD的直接积极作用并不明显,而是通过协同S100G(一种纤维母细胞分泌的蛋白)的作用,来缓解病情.一些实验利用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可以分泌IL-10的乳酸链球菌治疗结肠炎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提示IL-10在治疗IBD方面的潜在可能性.4.6I L-10与其他疾病对中国女性的子痫前期的研究中,发现IL-10的基因多态性与子痫、慢性丙型肝炎有关[22-23].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在胃癌、肺癌和黑色瘤等肿瘤疾病中,IL-10的表达也出现了异常情况.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5展望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约为3%~5%,以女性为主,但目前的治疗方法有限而且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对自身免疫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有着重要科研以及临床意义.IL-10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不仅在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且在一些其他疾病中也存在异常表达的情况.对其功能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一些新的临床诊治思路,应当说其临床应用前景值得令人期待.[参考文献][1]RAMAKRISHNAN V,HUSAIN R A,AHMED S S.Ge-netic predisposition of IL-10promoter polymorphisms with3第2期陈墨,等.L-10与自身免疫病的研究进展risk of multiple sclerosis: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Neuroimmunology,2017,306(3):11-18.[2]RAJASEKARAN A,SHIVAKUMAR V,KALMADY S V,et al.The impact of IL10polymorphisms and sHLA-G lev-els on the risk of schizophrenia.[J].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6,23(2):39-43.[3]PALMER V L,NGANGA V K,ROTHERMUND M E,et al.Cd1d regulates B cell development but not B cell accu-mulation and IL10production in mice with pathologic CD5(+)B cell expansion[J].Bmc Immunology,2015,16(1):66-67.[4]BERTI F C B,PEREIRA A P L,TRUGILO K P,et al.IL-10,gene polymorphism c.-592C>A increases HPVinfection susceptibility and influences IL-10levels in HPVinfected women[J].Infection Genetics&Evolution Journalof Molecular Epidemiology&Evolutionary Genetics inInfectious Diseases,2017,53(14):128-134.[5]SHOUVAL D S,BISWAS A,KANG Y H,et al.Inter-leukin1βMediates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in Mice andPatients With Interleukin10Receptor Deficiency[J].Gas-troenterology,2016,151(6):1100-1101.[6]KHARE V,PAUL G,MOVADAT O,et al.IL10R2Over-expression Promotes IL22/STAT3Signaling in ColorectalCarcinogenesis[J].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2015,3(11):2326-6066.[7]KAPELSKI P,SKIBINSKA M,MACIUKIEWICZ M,et al.Family-based association study of interleukin10(IL10)and interleukin10receptor alpha(IL10RA)func-tional polymorphisms in schizophrenia in Polish population[J].Journal of Neuroimmunology,2016,297(11):92-97.[8]DENNIS K L,SAADALLA A,BLATNER N R,et al.T-cell expression of IL10is essential for tumor immunesurveillance in the small intestine[J].Cancer ImmunologyResearch,2015,3(7):806-807.[9]OSADA Y,FUJIYAMA T,KAMIMURA N,et al.Dual genetic absence of STAT6and IL-10does not abrogate an-ti-hyperglycemic effects of Schistosoma mansoni in strep-tozotocin-treated diabetic mice.[J].Experimental Para-sitology,2017,177(5):1-12.[10]LIU X,ZHANG S,LI X,et al.Vaccination with a co-ex-pression DNA plasmid containing GAD65fragment geneand IL-10gene induces regulatory CD4(+)T cells thatprevent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diabetes[J].Dia-betes/metabolism Research&Reviews,2016,32(6):522-533.[11]LI Y Y,PEARSON J A,CHEN C,et al.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2(Nod2)modulates T1DM susceptibility by gut microbiota[J].Jour-nal of Autoimmunity,2017,54(8):10-14.[12]HEINEMANN K,WILDE B,HOERNING A,et al.De-creased IL-10(+)regulatory B cells(Bregs)in lupusnephritis patient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Rheumatol-ogy,2016,33(4):1-2.[13]YANG X,SUN B,WANG H,et al.Increased serum IL-10 in lupus patients promotes apoptosis of T cell subsets viathe caspase8pathway initiated by Fas signaling[J].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2015,29(3):232-240.[14]VADASZ Z,PERI R,EIZA N,et al.The Expansion of CD25highIL-10highFoxP3high B Regulatory Cells Is inAssociation with SLE Disease Activity[J].Journal of im-munology Research,2015,2015(4):1-6.[15]LI X,ZHONG H,BAO W,et al.Defective regulatory B-cell compartment in patients with immune thrombocytopenia[J].Blood,2012,120(16):3318-3325.[16]MOKHTAR G M,ELBEBLAWY N M,Adly A A,et al.Cy-tokine gene polymorphism[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308),IL-10(-1082),IL-6(-174),IL-17F,1RaVNTR]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primary immunethrombocytopenia and response to different treatmentmodalities.[J].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2016,27(2):34-38.[17]HUA F,YING L,XIN Z,et al.The expression profile of 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molecules in CD19+,B cellsfrom patients with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J].Immunology Letters,2016,176(11):28-35.[18]TAWFIK T Z,GAD A H,MEHANEY D A,et al.Inter-leukins17and10in a sample of Egyptian relapsing 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 patients[J].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2016,369(22):36-38.[19]RONG Z,ZENG H,YUN Z,et al.CD226ligation protects against EAE by promoting IL-10expression via regulationof CD4+T cell differentiation[J].Oncotarget,2016,7(15):19251-19264.[20]RAMAKRISHNAN V,HUSAIN R A,AHMED S S.Ge-netic predisposition of IL-10promoter polymorphisms withrisk of multiple sclerosis: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Neuroimmunology,2017,306(12):11-18.[21]ISHIGURO K,WATANABE O,NAKAMURA M,et al.S100G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in fibroblasts on colitis in-duction[J].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2016,39(6):92-96.[22]ZHOU L,CHENG L,HE Y,et al.Association of gene poly-morphisms of FV,FII,MTHFR,SERPINE1,CTLA4,IL10,and TNFalpha with pre-eclampsia in Chinese wom-en[J].Inflammation Research,2016,65(9):1-8.[23]GUO P,LI G,SUN X,et al.Influence of IL10Gene poly-morphisms on the 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 of patients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to PEG-interferon/ribavirin therapy[J].Infection Genetics&Evolution Journal of MolecularEpidemiology&Evolutionary Genetics in Infectious Dis-eases,2016,45(6):48-55.(2017-11-19收稿)第39卷4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白介素12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
生物学作用 : ① 激活 自然杀伤性 ( N K ) 细胞 ; ② 增 强植物血凝素( P H A ) 诱导的淋巴母细胞增生 ; ③ 促
进C D 4 初 始 T细胞 ( T h 0 ) 向辅 助性 T细胞 1 ( T h 1 )
A S患者 与 I L一1 2 B C C / A C高 度 相 关 , 但 在 大 陆 人 群 中均未 见 相 关 报 道 。杨 再 兴 等 叫检 测 了 6 0例 A S患者 和 3 0例健 康对 照 的血 清 I L 一 1 2水平 , 结果 显 示A S患者 血清 I L . 1 2水 平显 著高 于健 康 对 照 , 提 示 血清中 I L 一 1 2浓 度 的上 调 与 A S的 发 病 密 切 相 关 。 另外 , 近 年来研 究显 示 I L . 1 2与 系统性 红斑狼 疮 ¨ l _ 、 银 屑 病 、 克 罗 恩 病 以 及 实验 性 自身 免 疫 性 脑
合成 。
关键词 白介素 1 2 ; 强直性脊柱炎 ; 致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 R 5 9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1 4 9 2 ( 2 0 1 3 ) 0 9—1 1 4 2— 0 3
白介素 1 2 受体( I L - 1 2 R ) 属于 I 型跨膜糖蛋 白,
该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 、 脊柱骨突、 脊柱旁软组织
及 外周关 节 , 并 可伴 发关节 外表 现 , 严 重者 可发 生脊
柱畸形和关节强直 - 2 J , 好发于青壮年时期 , 发病高
峰为 2 0~3 0岁 , 以男 性 居 多 , 目前 该病 的患 病率 为
0 . 3 %。 A S 病 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 尚不明确 , 其发生 可 能 与遗传 、 慢性感 染 、 自身 免疫功 能紊 乱和 内分泌 失 调等 因素有 关 ] 。近年 来 , 随着 白介 素 1 2( i n t e r —
白介素34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白介素34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①程苕莼②李民李晗②邵建国卞兆连(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南通226001)中图分类号R3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484X(2021)23-2924-05[摘要]白介素34(IL-34)存在于包括两栖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在内的所有脊椎动物中,其序列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提示其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IL-34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其生物学功能的认识也逐渐拓宽。
研究发现IL-34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参与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分化、炎症、血管生成、黏附和迁移等。
IL-34可由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在许多组织中均有表达。
最近研究发现,IL-34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表达显著升高,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调控IL-34的基因表达能够影响疾病的进展及转归,提示IL-34可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综述将结合最新研究进展,探讨IL-34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机制。
[关键词]白介素34;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Research of interleukin-34in autoimmune diseasesCHENG Tiao-Chun,LI Min,LI Han,SHAO Jian-Guo,BIAN Zhao-Lian.Nantong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226001,China[Abstract]Interleukin-34(IL-34)exists in all vertebrates including amphibians,birds and mammals,and its sequence is highly conserved among different species,suggesting tha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cess of life.In recent years,with the in-depth study of IL-34,its biological functions have been gradually understood.Researchers have discovered that IL-34is a multi‐functional cytokine involved in a variety of cellular processes,including differentiation,inflammation,angiogenesis,adhesion,and migration.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t can be produced by macrophages and fibroblasts and expressed in many tissues.Recent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IL-34expression i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some autoimmune diseases,such as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ystemic sclerosis,rheumatoid arthritis,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etc,and regulating IL-34gene expression can affect the progression and outcome of the disease.It suggests that IL-34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utoimmune diseases.This review will be based on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from the role of IL-34in autoimmune diseases.[Key words]Interleukin-34;Organ-specific autoimmune diseases;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s白细胞介素34(interleukin-34,IL-34)是白细胞介素家族的新成员,于2008年被发现,作为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1receptor,CSF1R)的第二个配体首次进入大众视野[1]。
IL-1家族与疾病的关系
白介素IL-1家族与疾病及肿瘤治疗的关系白介素IL-1家族目前已有12个成员,由多种细胞表达,功能多种多样,比如调节免疫反应、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介导信号转导等。
IL-1家族细胞因子在调节炎症和肿瘤发生及进展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IL-1家族因子能够诱导T辅助细胞1(Th1),Th2和Th17的炎症,也可以介导抗炎或促分解作用,因为他们有的具有受体激动作用(IL-1α、IL-1β、IL-18、IL-33、IL-36α、IL-36β、IL-36γ、IL-37),有的具有受体拮抗剂(IL-36Ra、IL-38),这些细胞因子通过与其相应的受体和共受体的相互作用发挥功能。
这些受体具有同源性TIR结构域,他们相互作用引发细胞内信号级联反应,导致促炎转录因子如活化蛋白1(AP-1)和活化B细胞核因子ҡ轻链增强子(NF-ҡB)的活化。
这些促炎信号传导途径的活化通过与其同源的IL-1家族受体结合但不能招募辅助受体的受体拮抗剂来预防。
因此,促炎信号转导受损。
(详细信息可以参考本文末尾的附图)白介素IL-1家族几乎影响所有细胞和器官,并且是自身炎症、自身免疫、感染性和退行性疾病的主要致病介质。
白介素IL-1家族在炎症方面的反应主要与关节炎、接触超敏反应、牛皮癣、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相关。
在小鼠中,IL-1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的发展影响重大,可以促进TH17细胞分化,进而增强IL-17产生和介导关节破坏。
对痛风患者的研究发现尿酸的致病晶体激活可以导致IL-1β释放。
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液和发炎关节中都发现IL-18过量表达。
在关节炎动物模型中,抑制IL-18表达可以减轻病症。
白介素IL-33也在类风湿关节炎滑膜中表达,并且在啮齿动物关节炎疾病中表达增强,可以通过促进IFNγ产生和直接激活肥大细胞来增加局部炎症。
IL-1的抑制在炎症性肠病的几种模型中是有益的。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两种形式的炎症性肠病,研究发现IL-1α和IL-1β在这类疾病的患者中发炎的肠粘膜表达水平增强。
不同白介素在神经系统中的调节作用研究
不同白介素在神经系统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白介素(Interleukin,IL)是一类细胞因子,对机体免疫、炎症、再生、分化与生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今已发现多种不同类型的白介素,在免疫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而白介素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
首先,IL-1是一种具有强烈促炎症作用的白介素。
实验研究表明,IL-1不仅在外周免疫系统中发挥作用,在神经系统中同样具有重要的生理效应。
IL-1能够引起神经系统内部的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影响神经元的运作。
此外,IL-1还能够刺激脑血管内皮细胞合成PGE2,从而引起脑血管扩张,导致脑水肿。
IL-1的过度表达与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外伤、中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密切相关。
其次,IL-6是一种兼具刺激和抑制效应的白介素。
IL-6在神经系统中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对神经系统中的胶质细胞、神经元、神经干细胞的作用。
IL-6能够在神经系统中诱导胶质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具有促进神经元存活与生长的作用。
另外,IL-6还能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和突触传递功能,降低神经元的反应性,保护神经元不受过度激活的损害。
此外,IL-6被证实是一种重要的神经发生因子,能够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成神经元,因而成为一种新的神经保护因子。
第三,IL-10是一种内源性抗炎细胞因子,具有重要的抑制炎症和免疫调节的作用,这是因为IL-10能够抑制炎症细胞凋亡和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
在神经系统中,IL-10的作用主要是消除神经元紊乱和细胞凋亡的过程,从而对神经系统具有维护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IL-10能够促进神经系统中的中性干细胞分化成为胶质细胞类型,因而具有很好的再生作用。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白介素,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白介素在神经系统中的调节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例如,IL-18主要在神经系统中发挥促炎作用,能够刺激神经元损伤和导致神经元凋亡,而IL-33则具有促进神经修复和再生的作用。
IL-12家族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IL-12家族细胞因子研究进展在广泛的细胞因子中,白介素IL-12家族具有独特的结构、功能和免疫学特征,在免疫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白介素IL-12家族成员由IL-12、IL-23、IL-27和IL-35组成。
IL-12细胞因子主要以异二聚体形式存在,在微生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中发挥作用,本文对IL-12家族成员的一般特征、细胞因子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关受体及其选择不同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作了简短概述。
尽管IL-12家族因子及其受体和下游信号成分具有许多结构相似性,但是它们的生物活性却不尽相同。
IL-12家族成员之间有一些相似和不相似之处,使之成为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之间独一无二的桥梁。
白介素IL-12和IL-23在p40亚基中相似,是促炎细胞因子和前列腺细胞因子,分别在辅助T细胞的TH1和TH17亚型的发育中起关键作用。
IL-27最初被认为是促炎细胞因子,但现在的共识是IL-27是免疫调节细胞因子。
IL-35是该家族最近确定的成员,由胸腺来源的天然调节性T细胞(nTreg细胞)群体产生,属于有效的抑制性细胞因子。
这就使得IL-12家族因子分成了两类:IL-12和IL-23是阳性调节因子,IL-27和IL-35是负调节因子。
IL-12家族的生物活性表明它们在不同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辉煌的前景。
IL-12家族的成员是几种治疗方法的候选者,包括基因治疗、癌症治疗、肿瘤治疗和疫苗接种。
白介素IL-12家族因子介导T细胞发育,属于异源二聚体糖蛋白,其中一个亚基是IL-6样蛋白,另一个是IL-6可溶性受体样蛋白,因此这类细胞因子也被称为IL-6/IL-12家族细胞因子。
IL-12、IL-23和IL-27主要由活性的抗原呈递细胞(APC)产生,IL-35由活化和静止的调节T(Treg)细胞产生,包括胸腺起始的Treg(天然Treg细胞)和外周诱导的Treg (iTreg)细胞,调节B(Breg)细胞也可以低水平的产生IL-35。
IL-1β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IL-1β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李丹丹;马茜;王辛;蒋立;王爱红【摘要】IL-1β是一类多效性的肽类活性分子,其基因多态性可作为一个影响脑卒中的独立因素。
在缺血性脑卒中(IS)中,IL-1β可启动IL-1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激活NF-κB、JNK/AP-1、p38MAPK等信号通路,从而调控相关基因的转录,产生IL-6、IL-8等促炎细胞因子,促进神经炎症反应;并通过损伤血脑屏障,加重脑水肿,严重者可导致脑疝;启动相关凋亡机制如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JNK/AP-1通路,造成脑组织神经元损伤。
IL-1β基因多态性和分泌水平可作为判断IS易感人群及疾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近年来IL-1β作为研发神经保护药物的新靶点已成为热门研究之一。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5(000)035【总页数】3页(P91-93)【关键词】白介素1β;缺血性脑卒中;白细胞介素1受体【作者】李丹丹;马茜;王辛;蒋立;王爱红【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脑卒中是世界上主要的致死性和致残性疾病,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其中缺血性脑卒中(IS)占85%[1]。
炎症损伤在IS中发挥重要作用,IL-1β作为主要促炎细胞因子,可以通过复杂信号级联放大效应诱导其他伤害性分子的释放,加重卒中损伤,具有强大的脑破坏效应。
本文就IL-1β 在IS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1.1 IL-1β及其受体IL-1β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其他细胞如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上皮细胞都可分泌。
脑缺血早期大部分由小胶质细胞释放,后期主要由巨噬细胞分泌。
IL-1β基因定位于2号染色体长臂,基因大小为7.5 kb,由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组成,mRNA长度为1.4~1.8 kb,编码IL-1β氨基酸数目为153,分子结构是β片层折叠组成的四面体样结构。
白介素调节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研究
白介素调节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研究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机体防御系统,它能够识别和清除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和异常细胞。
在免疫系统中,白介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促进机体对抗感染和癌症的能力,同时也参与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
白介素是一种细胞因子,由多种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分泌产生。
在免疫系统中,白介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可以分别作用于不同的细胞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
其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12(IL-12)等调节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分化、增殖、活化和功能,而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等则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促进免疫的平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白介素不仅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还能够参与到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
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常常有白介素过度分泌的现象,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
有些肿瘤细胞也可以分泌白介素,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因此,针对白介素的调节能力,研究其在免疫系统、炎症反应、癌症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以白介素-1β(IL-1β)为例,它是一种重要的白介素,参与到机体免疫、炎症和应激反应中的调节。
它主要由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能够刺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化和表达多种分泌因子,如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等,促进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调节。
研究表明,白介素-1β不仅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中,白介素-1β的表达明显增高,白介素-1β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针对白介素-1β的调节和干预,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疾病治疗研究也关注到了白介素调节的作用。
综述-IL24抗肿瘤研究进展
hIL24抗肿瘤研究进展刘洪福,方哲平,朱昱,郑双温州医学院附属台州医院肝胆外科(浙江省,临海市,317000)【关键词】:IL24;抗肿瘤;肝癌;基因治疗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肝癌治疗以外科手术仍是肝癌切除的首选方案。
但是总体治疗效果不佳。
基因治疗的提出已经有很多年。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是一组由白细胞产生的在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具有重要的免疫学功能。
白介素-24是近年发现的、具有细胞因子样特性的肿瘤抑制基因。
IL -24 基因能抑制肿瘤生长、诱导细胞凋亡。
本文就hIL24抗肿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白细胞介素24白细胞介素24(interleukin24,IL-24)又称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elanoma.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gene7,mda7),最初于1995 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iang等1通过差示杂交的方法从人干扰素(IFN)-β和瑞香素(mezerein,MEZ)诱导的人类黑色素瘤细胞中获得。
从其结构、染色体定位、碱基序列同源性及细胞因子样特性等方面考虑,MDA7于2002年被归于IL-10家族,正式命名为IL-24。
人IL-24基因是单拷贝基因,与IL-10家族成员IL-10、IL-19、IL-20等共同位于人类第一染色体上,定位于的1q32-41,由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组成,其mRNA长约2 kb,编码由206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3.8KD的蛋白质。
含有49个氨基酸的信号肽。
在脾,胸腺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等免疫器官中可以检测到IL-24的表达。
除此之外,一些非黑素细胞或造血起源的细胞,在适当的状态下也可以诱导IL-24mRNA一过性的表达。
IL-24表达可以特异性地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原位肿瘤和转移瘤的生长,但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
研究发现,IL-24在正常黑色素细胞和早期黑色素瘤细胞中表达水平较高,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它的表达逐渐减少,在转移性黑色素瘤细胞中几乎看不到IL-24的表达。
白介素-1家族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白介素-1家族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杨培丽;路美娟
【期刊名称】《河北医药》
【年(卷),期】2024(46)11
【摘要】炎性反应是决定心力衰竭(HF)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键因素,以IL-1、IL-18和IL-33/ST2轴为主的白介素(IL)-1家族细胞因子通过介导多种信号通路参与炎性反应,导致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心脏重构、线粒体功能障碍及血管异常损伤,本文HF各个生理病理环节中发挥关键作用。
现就IL-1、IL-18和IL-33/ST2轴在HF炎性反应中的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5页(P1710-1714)
【作者】杨培丽;路美娟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6
【相关文献】
1.白介素家族在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白介素1家族在脂肪肝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3.白介素家族和肿瘤坏死因子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
4.白介素-1家族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5.白介素-12家族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介素IL-6在疾病研究方面的研究概述白介素IL-6属于多效细胞因子,最初被指定为B细胞分化因子、干扰素β2、肝细胞刺激因子、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因子和B细胞刺激因子-2,促进T细胞群体扩增和活化以及B细胞分化,调节急性期反应,可以影响血管疾病、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线粒体活动、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神经心理行为的激素样属性。
此外,IL-6促进破骨细胞和血管生成的分化、角化细胞和肾小球膜细胞的增殖、以及骨髓瘤和浆细胞瘤细胞的生长。
IL-6几乎可以由所有的基质细胞和免疫系统细胞产生。
IL-6表达的主要激活因子是IL-1b 和肿瘤坏死因子,当然,IL-6的合成还有其他途径促进,如Toll样受体、前列腺素、脂肪因子、应激反应和其他细胞因子。
IL-6的产生可通过微小RNA (例如let-7a)、RNA结合蛋白(例如Lin28B和Arid5a)、RNA酶(例如regnase-1)和昼夜节律控制因子如“时钟基因Per1”等进行调节。
人血清中IL-6的正常生理浓度相对较低(1-5pg/ml),在疾病环境中会迅速升高,在极端情况下,例如脑膜炎球菌性败血性休克,可达到ug/ml级别。
因此,IL-6在感染、自身免疫或癌症的情况下会快速诱导,大量表达,IL-6含量增加能更好地预测疾病。
IL-6还可以控制各种稳态功能,包括葡萄糖代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影响心情、疲劳、抑郁、以及造血。
白介素IL-6在传染性炎症的早期阶段,由受到Toll样受体刺激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
在非感染性炎症,如烧伤或外伤性损伤中,也可以由受到Toll样受体刺激的细胞产生。
这种急性IL-6表达通过刺激各种细胞群体在宿主防御中起着核心作用。
IL-6强烈诱导广谱的急性期蛋白,如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纤维蛋白原、铁调素、触珠蛋白和抗胰凝乳蛋白酶,而减少白蛋白、细胞色素P450、纤连蛋白和转铁蛋白。
白介素IL-6控制B细胞和体液免疫(见下图)。
IL-6可控制B细胞和浆细胞的生存、种群扩增和成熟。
例如,通过STAT3调节转录因子Blimp-1与抗体分泌相关,并且与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的长期血浆细胞相关。
IL-6还控制T细胞中IL-21的表达,IL-6和IL-21的STAT3活化增强Bcl-6的表达和TFH细胞的产生。
Blimp-1和Bcl-6的活性相互抵消,这种相互关系影响淋巴细胞分化和淋巴细胞功能。
通过定义的Toll样受体对B细胞的先天活化也控制B细胞产生IL-6,IL-6与IL-1b组合提供了产生IL-10分泌调节性B细胞的必要承诺信号。
白介素IL-6在代谢和癌症中的作用。
IL-6效应具有高度的依赖性:许多组织(包括肝、骨骼肌、白脂肪组织(W AT)、棕色脂肪组织(BAT)、中枢神经系统(CNS))以及胰腺。
相比之下,IL-6在癌症发展过程中似乎是有害的,因为它促进组织如肝脏和结肠中的肿瘤发生。
因此,治疗性阻断IL-6可能代表双重剑,取决于具体的恶性肿瘤。
白介素IL-6在多种癌细胞中过量表达。
IL-6和STAT3信号传导不仅对于肝脏中的癌症发展是重要的,而且在其它组织如肺、乳腺、肠上皮和造血室中也是必需的,这表明癌癌细胞的更广泛依赖IL-6信号传导。
总之,癌细胞中的IL-6信号传导具有促进肿瘤生长、进展和复发的巨大潜力。
白介素IL-6是肥胖和糖尿病研究中最突出的炎症细胞因子之一。
IL-6通常用作肥胖相关的“metainflammation”的标志物,因为其血清浓度与脂肪量增加呈正相关。
白介素IL-6缺乏导致对病毒、寄生虫和细菌感染的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受损。
实际上,对IL-6具有抑制性自身抗体的儿童产生复发性葡萄球菌蜂窝织炎和皮下脓肿。
类似地,在编码转录因子STAT3(Job综合征)的基因中的常染色体突变的患者显示受损的IL-6活性,并且对皮肤,肺和肠道的复发性感染敏感,并且通常由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肺炎过早死亡或丝状真菌评估细胞因子在病原体控制中的重要性的另一种方法是这些微生物是否已经演化为模拟或破坏该免疫途径。
例如,人巨细胞病毒可以拮抗IL6的表达,而人疱疹病毒表达与其对应物共享?60%氨基酸相似性的IL-6的病毒形式并且可以阻止嗜中性粒细胞的募集。
这种病毒形式的IL-6具有异常的信号通过异源二聚体IL-6受体的单链和在与人类疱疹病毒相关的病症例如B细胞淋巴瘤,原发性渗液淋巴瘤和多中心城堡氏病中的信号,它促进细胞增殖并预防凋亡。
病毒性IL-6还通过抑制I型干扰素来抑制抗病毒免疫,这允许HHV8逃避免疫检测。
此外,许多疾病的动物模型也揭示了IL-6在疾病发展中的病理作用,并且通过基因敲除或施用抗IL-6或抗IL-6R抗体的IL-6阻断可以抑制预防性或治疗性疾病发展。
例如,IL-6阻断策略明显地限制了IL-6转基因小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C肽诱导的肌炎等疾病。
白介素IL-6在神经炎症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CNS)感染或损伤或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CNS中的IL-6表达上调。
IL-6在病毒性脑膜炎、脑炎小鼠模型和急性病毒感染患者的CSF中表达。
IL-6在小鼠实验性脑疟疾(ECM)中上调。
此外,IL-6在具有CNS参与的系统性狼疮综合征(SLE)患者的CSF或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患者晚期阶段的CSF中高度表达。
IL-6在脑损伤的几种动物模型中被上调。
源自:Interleukin-6, a Major Cytokine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白介素IL-6在CNS疾病中的作用(如上图)。
IL-6与许多脑疾病有关。
在多发性硬化症(MS)中,IL-6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细胞上的VCAM-1影响T细胞功能,诱导其增殖和浸润到CNS中。
在TGF-β存在下,它也诱导T 细胞分化成Th17细胞,Th17细胞分泌IL-17,刺激正反馈环中星形胶质细胞中的IL-6产生。
此外,T细胞直接接触会诱导星形胶质细胞中IL-6、活性氧(ROS)和一氧化氮(NO)的产生,这有助于损伤髓鞘和神经元,导致上升性麻痹,全面发展MS。
在阿尔茨海默病中,通过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PP)的切割产生的淀粉样蛋白-β肽(Aβ)诱导微胶质细胞增生,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并且在神经元中上调APP和高磷酸化tau的两种类型的细胞中引发IL-6的产生。
Aβ积聚在形成老年斑的细胞外空间中并诱导神经元死亡。
然而,IL-6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将小胶质细胞分化成能够降解Aβ的吞噬巨噬细胞。
与亨廷顿病相关的突变型亨廷顿蛋白(mHtt)是一种CAG扩增,转化为细胞内多聚谷氨酰胺内含物,由于不同途径对细胞有毒性:由于NMDA受体结合而增加细胞内Ca2 +,增加ROS产生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由于mHtt / HAP1复合物引起的轴突运输破坏。
升高的细胞内Ca2 +激活胱天蛋白酶和钙蛋白酶,其将mHtt切割成有毒的N-末端片段,其在正反馈回路中引发凋亡。
此外,钙蛋白酶引起自噬抑制,导致另一个正反馈回路中的高水平的mHtt。
此外,表达mHtt的小胶质细胞也有助于神经元细胞变性。
由于突变,有毒或特发性形式,由于多巴胺能(DA)神经元中的路易体形式的不溶性α-突触核蛋白聚集(aα-syn)的异常细胞内积累,帕金森病(PD)被认为是突触核蛋白病。
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像HD一样,神经元死亡被认为是由于ROS产生的线粒体功能障碍,Ca2 +的细胞内增加,氧化应激和不能降解α-syn的泛素蛋白酶体系(UPS)的改变,其触发小胶质细胞产生ROS。
一起产生神经变性和PD症状。
MPTP通过胶质细胞代谢成MPP +,并主要通过干扰线粒体代谢,产生PD症状并能够在动物中建模有毒的PD来杀死DA神经元。
在这两种疾病中,IL-6可防止Ca2 +和ROS 兴奋性毒性降低神经元死亡。
白介素IL-6在大脑对损伤的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在早期反应中,嗜中性粒细胞由于P和E-选择蛋白的上调而引起的涉及一种滚动、激活和迁移的过程,随后ICAM和VCAM的上调而外渗到神经实质。
嗜中性粒细胞是sIL-6R 的丰富来源,损伤的常驻细胞产生IL-6、TNF-α、IL-1β和趋化因子,增强白细胞迁移。
TNF-α和IL-1β通过金属蛋白酶(MMP)和TGF-β导致嗜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和组织破坏,而IL-6抑制TNF-α和嗜中性粒细胞的形成。
此外,它在负反馈环中诱导嗜中性粒细胞的凋亡。
在这种反应的后期,IL-6调节了天生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之间的转变,不仅抑制嗜中性粒细胞,而且招募单核细胞和T细胞用于晚期炎症反应。
此外,它诱导组织改造和恢复所需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血管生成。
另一方面,IL-6例如与体温升高有关,对患者的结局至关重要。
如果放松管制,慢性IL-6可能引起严重的脑损伤。
白介素IL-6也与一些精神疾病有关。
在重度抑郁症中IL-6明显升高。
一些研究指出,与对照组相比,具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战斗退伍军人中,脑脊液中的IL-6水平升高,血浆中IL-6水平升高,IL-6和/或sIL-6R 水平在PTSD患者血浆中,而不是sgp130在对照组中明显升高,PTSD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TSD患者或对照组。
IL-6也与精神分裂症(SZ)有关,在小鼠模型中单次注射IL-6会导致精神分裂症样行为异常,但不能在IL-6KO小鼠中产生。
最后,IL-6被发现在自闭症患者的小脑中含量增加。
由于IL-6在各种疾病中的病理作用,IL-6的阻断将构成这些疾病的新型治疗策略。
因此,开发了人源化抗人IL-6R单克隆抗体Tocilizumab(化学名:托伐珠单抗,通用名:欧盟以外的Actemra或EU内的Ro-Actemra),通过移植小鼠抗人的互补决定区人IgG1上的IL-6R抗体。
所得到的Tocilizumab单抗通过抑制IL-6与跨膜和可溶性IL-6受体的结合,阻断IL-6介导的信号转导。
Tocilizumab的临床试验证明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青少年特发性关节炎、和Castleman氏病具有突出疗效。
作为单一疗法或与改善疾病的抗风湿药物相结合,Tocilizumab显着抑制疾病活动和放射学检测关节畸形的进展,从而提高了日常功能活动。
此外,最近的试点研究结果表明,Tocilizumab单抗可能对其他疾病有广泛的应用。
这些疾病包括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多发性肌炎,巨细胞性动脉炎的血管炎综合征、Takayasu动脉炎、冷球蛋白血症、新月体性肾小球性肾炎和类风湿性血管炎。
单抗的应用也可能扩展到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复发性多软骨炎、获得性血友病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以及慢性炎性疾病如成人发病Still 氏病、淀粉样蛋白A淀粉样变性、风湿性多肌痛、缓解血清阴性对称滑膜炎与斑点水肿、贝切特氏病、葡萄膜炎、移植物抗宿主病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的周期性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