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式发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式发问(Socratic questioning)
这种辩驳是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造的方法为基础的。

苏格拉底用一系列的质问来盘查人们潜隐的、想当然的假定。

发问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缺乏逻辑。

通过审查我们信念当中的逻辑,就可以弄清楚:错在哪里?为什么没有道理?怀疑它们的依据是什么?
典型的苏格拉底式发问是这样开始的:
●有什么根据证明……?
●为什么我(她/他/他们)必须……?
●仅仅因为我喜欢这样,他们就必须……?
●……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吗?
练习苏格拉底式发问,这里有一些例子:
●凭什么要求我着手去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成功?
●为什么别人必须去做我认为正确的事情?
●仅仅因为我很有敬业精神,别人就也要有敬业精神?
●如果我完不成某一个任务,我整个人生难道都失败了?
●仅仅因为我希望女儿在学校取得好成绩,她就必须取得好成绩?哪里写明了她必须这样做?
●我完不成那个任务,人们就会鄙视我吗?为什么我必须让人佩服?依据在哪里?
●聚会上如果我不跟别人说话,结果必定是灾难性的吗?
苏格拉底式发问可以用来质疑一些常见的不合理信条(第二部分已经写到),见下表。

信条苏格拉底式发问
我必须得到每个人的喜爱和肯定。

为什么我必须得到每个人的喜爱和肯定?难道仅仅因为我喜欢这样?为什么一定要这样?
我必须在每一个方面都胜任、够格并有所成就。

哪里有依据表明我必须能够胜任每一个方面?在某些方面我不能胜任就是灾难性吗?为什么?
世界应该公平,我应该总是受到公平的对待。

哪里明文规定世界必须公平?尽管我希望受到公平的对待,但是哪里有根据证明我应当总是受到公平的对待?又有什么根据证明世界必须是公平的?
人们的理想信念应当跟我一致,他们做事情的方式也应当与我相同。

人们的理想信念为什么应当跟我一致?难道仅仅是因为我希望每个人都相信同样的东西?他们为什么必须这么做?
有些人就是坏,他们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谴责。

仅仅因为某些人的行为方式我不喜欢,他们就一定是坏人吗?因为偶尔的不良行为,就把整个人说成坏人,这合理吗?
如果我弄砸了某事,我就是一个坏人、废物或者白痴。

如果我弄砸了某事,我就是一个坏人,这从何说起?谁说我必须一贯正确?
世界应该向我提供我所需要的东西。

生活应当舒适。

我不应该受苦,不应该遇到麻烦事。

为什么世界应该向我提供我所需要的东西?仅仅因为我希望生活悠闲舒适,生活就必须这样吗?为什么?
如果事情的发展偏离了我的期望,那就太可怕了。

尽管我希望事情如愿,为什么事情不如愿就那么可怕?哪里有证据表明事情必须总是按照我喜欢的方式来发展?
逃避问题要比面对并处理问题容易。

有何依据支持这一说法?当我逃避问题、不去处理问题,我的生活就变得容易了吗?实际上是否发生了恰恰相反的情况?
续表
信条苏格拉底式发问
人类的不幸是由境遇造成的。

当事情并不如意,我就不可能开心。

人类的不幸真是由境遇造成的吗?凭什么这样说?尽管我希望生活中事事顺心,假如某些事情并不如意,难道我就不能照样开心吗?
如果有可能出事,我就应该忐忑不安。

我为什么应该忐忑不安?这对我有什么帮助?对事态有什么好处?如果我完全忽略掉它,结果会怎么样?
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的解答。

如果我找不到这个解答,就太可怕了。

凭什么说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的解答?尽管我希望想出一个好办法,但是我为什么要认定总有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即使存在更好的方案,我又如何预先得知?
找出合乎逻辑的、有益的说法
要质疑我们那些缺乏逻辑的思维,苏格拉底式发问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仅仅问几个问题是不够的。

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还需要发明一些更理性、更有用的方法来理解周围的情况。

这包括想出某些陈述(statement)来直接对抗我们思维中荒谬、消极的方面(见下表)。

信条合乎逻辑的陈述
我必须得到每个人的喜爱和肯定。

人们喜欢我当然好,但是,指望每个人都喜欢我是不现实的。

有的人可能并不喜欢我,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好。

即使有的人并不喜欢我,我仍能应付。

我必须在每一个方面都胜任、够格并有所成就。

我在有的方面很在行,在其他方面并不在行。

尽管我一直希望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但是我并没有理由要在各方面都胜任。

世界应该公平,我应该总是受到公平的对待。

世界上到处都存在不公平。

很多事情并不公平。

我可能时常遇到不公平的事情。

人们的理想信念应当跟我一致,他们做事情的方式也应当与我相同。

人们有权奉行与我不同?理想信念。

人们有时候说话做事并不讨我喜欢。

如果人们总是做我认为正确的事情,那当然好,但我没有理由要求他们必须那么做。

续表
信条合乎逻辑的陈述
有些人就是坏,他们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谴责。

人们有时候处事不公或者考虑欠周,我也如此。

我可以批评他们的行为,但是没必要指责、辱骂他们。

如果我弄砸了某事,我就是一个坏人、废物或者白痴。

就像每个人那样,我有时候也犯错误、做蠢事。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是废物或坏人。

在我一生的过程中,我已经做过成千上万的事情。

仅仅根据我的一小部分行为来给我贴标签,是不合理的,也是自我挫败的。

世界应该向我提供我所需要的东西。

生活应当舒适。

我不该受苦,不该遇到麻烦事。

事情顺心当然好--大部分时间确实是这样。

但是,并没有理由强求万事如意。

纷争是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

如果事情的发展偏离了我的期望,那就太可怕了。

事情如果不如我的预期,这确实令人失望,也很不方便。

但是,结果很少是可怕的,很少是灾难性的。

没有理由要求事情必须符合我的要求。

逃避问题要比面对并处理问题容易。

逃避问题从短期来看也许是便当的,从长期来看则不然。

有时,重要的是脱离我们的“舒适区”,去面对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

人类的不幸是由境遇造成的。

当事情并不如意,我就不可能开心。

人生当中有时会出现挑战,但我有能力学会理性地思考并保持健康的心态,从而避免过于
痛苦。

我可以尝试“逆来顺受”。

如果有可能出事,我就应该惴惴不安。

对我无法控制的情况忧心忡忡是没有道理的。

对之忧心忡忡并不能改变结果,只能使我感到痛苦。

假如出事,我能对付。

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的解答。

如果我找不到这个解答,就太可怕了。

很多问题并没有唯一正确的解答,我们只能尝试各种解决方案。

我们只能依靠当时所能获得的信息作出决定,并且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作出决定。

有的人觉得以苏格拉底式发问来开始辩驳要容易一些,也有的人喜欢省略掉苏格拉底式发问,直接提出辩驳性的陈述。

不论你采用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找到一些更好的说法来对抗那些无益的认知,让我们用一种更健康的心态来看待事情。

驳斥某些认识比驳斥其他认识要容易些,那些尚未根深蒂固的认识常常可以通过内心的思考来加以驳斥,只需提醒自己用更有益的方式来感知我们的处境。

然而,固执的、长期的、根深蒂固的信条往往需要通过手中的笔杆来加以有效的驳斥。

认清那些使我们心情糟糕的想法,写下那些对之直接辩驳的陈述,把模糊的概念转变成清晰的观点,并在心中加以强化。

此外,写下辩驳性的陈述可以留作参考,让我们在需要额外强化的时候拿来看一看。

重复阅读我们写出的辩驳,有助于把这些观点植根于脑海,并把它们从“头脑”水平(“head”level)转移到更深的“内心”水平(“gut”level)
化繁为简—培训中的“苏格拉底式提问”
文/朱永坚朱琦阿斯利康中国管理学院高级销售培训顾问
“苏格拉底式提问”优于平铺直叙式的讲授,符合成人学习的大部分学习原则。

掌握了这种授课技巧,将极大丰富培训课程实施的效果。

一次成功的培训必定是一套培训系统充分运作的完整体现,从培训需求挖掘→培训项目的建立→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培训课程的现场实施→培训的结果反馈,每一环节都不可或缺。

作为培训师要全面地掌握、熟练地操作培训的系统流程,尤其在授课环节上综合运用多种授课方法、方式。

在培训中,探询技巧的运用,已经成为考察培训师能力和资格认证的关键指标。

苏格拉底式提问与白板学说
培训师的角色就是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培训课程的现场讲解又是最为直观的观察现场,由于参训者多为成人,其学习模式已经极大地区别于在校教育。

传统的在校课程讲授模式,偏重于直接讲述信息,通过言语讲授向听众传递知识信息,即“讲-听模式”,学术上称其为“白板学说”,由17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罗克(John.Loche)提出,认为人们的大脑就像一块白板,空
无一物。

通过讲述可以给学员灌输新的观念和知识。

白板学说的前提是学员对新的知识和观念一无所知,而讲授者则对之了如指掌。

这是一种很普通的教学方法。

它的优点在于主动权集中在讲授者手中,可以掌控信息的传递,并保证信息传递的连贯性。

其缺点是学员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对信息内容的需求极其强烈,讲师需具备高级讲授技巧,若缺少相应的互动,则容易使学员的注意力曲线下调过快,造成信息的丢失。

在培训课堂上,“白板教学法”只是一种基础的讲授方式,另一种更为有效的讲授方式就是“探询”法,也称为“苏格拉底式提问法”,这种方法开始于15世纪,由希腊着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创造,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着作被世人所知。

柏拉图在他的着作中通过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学习,演示了这种学习方式。

它的流程是:讲授者先不表明自己的观点,通过不断向学习者发问,来引导学习者寻找正确的答案。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前提是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通过提问来引导他们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优点在于主动权在讲授人手中高度灵活变化,集中在重点知识的考察,侧重于信息的反馈以便于讲授者及时调整授课方向。

通过引导学员学习,增进了主动思考意识,将授课的内容由基础向高端递进。

学员也可以及时查遗补漏,保证关键知识点的掌握。

授课的节奏变化强,保证了学员的注意力不被分散。

它的缺点在于技术性很强,需要讲授者事前有充分的设计,问题设计的目的要明确,要与讲述和讨论的主题相关。

内容要简练、清晰,易于让回答者理解,难度要逐层递增。

使用“苏格拉底式提问”的原则是:化繁为简,创建关联,帮助学员构建新旧知识理解的桥梁。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设置
“苏格拉底式提问”用得越多,培训越有效,这种探询式的问题设置有以下特点:
一、根据提问的内容递进程度,可分为“背景问题”、“难点问题”、“暗示问题”、“需求满足问题”。

“背景问题”是了解学员现状、信息、背景数据时使用的询问。

其优点是了解学员的基本状况和发现潜在的问题。

“难点问题”是针对难点、困难、不满时使用的探询。

其优点是确认重点,探讨共同担心的问题领域。

“暗示问题”是遇到的难点、困难、不满而造成的结果、影响的询问。

其优点是可以明白问题点对解决方案的深刻影响,将隐形的关键点浮出水面,使之成为显性的问题。

“需求满足问题”是在提供解决问题,做出有价值的对策时使用的探询。

其优势是聚焦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注重问题的存在,可引导学员得到更积极的、有建设性的、有意义的答案。

在交互使用上,这四类问题总体呈“倒漏斗模型”,当学员初步掌握了某项知识点时,首选“背景状况问题”,可以考察学员的知识掌握现状。

当学员的知识点结构已初步形成时,可以开始使用“难点问题”,进一步对学员应知应会点深层挖掘,将问题集中化。

在讲师将实践和理论或者新旧知识进行连接时,开始使用“暗示问题”,这有助于突破思维旧式。

当学员思维已经充分打开,进入了系统的阶段,以“需求满足”问题化繁为简,找到问题的解决点,讲师就可以成功收尾,强化学习的效果。

二、根据问题的形式,可分为“闭合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

“闭合式问题”要按选择范围回答,通常有一个明确的限制范围。

“开放式问题”的答案不固定,而且信息量相对充足,更具有描述性。

在交互使用上,可以通过闭合式的问题加快讨论进程,使之具体化,主要针对具体问题。

通过开放型的提问,可以使讨论多元化,扩大讨论范围,使讨论进程缓慢下来,还可用于讨论评
估。

三、根据问题的受众对象,可分为“整体性问题”和“针对性问题”。

“整体性问题”是向全体受训团队提出的问题,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回答。

优点是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激发每个人去思考,提高参与性。

“针对性问题”是在问题前端或后端指定具体的作答对象,其优点是更为果断,针对性、弹性强。

在交互使用上,对于抵制情绪较强的团队,开始时可以较多地使用“针对性问题”。

对于具备合作精神的团队,开始时可以较多使用“整体性问题”。

四、从提问的空间上区分,可分为“转移性问题”和“回复性问题”。

“转移性问题”是将提问者的问题转移到其它学员,其优点是让学员摆脱对讲师的依赖,促使学员开动脑筋思索。

“回复性问题”是指如果学员向讲师提出某个问题,作为回应,讲师再向这个学员提出这个问题,其优点是鼓励提问者自己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尽可能挖掘自己掌握的知识点。

在交互使用上,预判到其它学员也必须注意该问题,促使一起参与讨论时,可以使用“转移性问题”。

当学员以挑战者的姿态或者未经思考提出问题时,可以使用“回复性问题”。

在使用这种类型的提问时,讲师要注意态度,尽量保持热情,同时要注意频率,若使用过度,则会降低讲师的权威。

运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勿容置疑,“苏格拉底式提问”优于平铺直叙式的讲授,符合成人学习的大部分学习原则,培训师如果掌握了这种授课技能,将极大丰富培训课程实施的效果。

但是,这种方式对培训师的基本功要求很高,在使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时需要注意以下的事项:
第一,要清楚使用该探询方式的原则,使用前要保证学员对学习内容已经初步了解,否则会打击学员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悲观和抵抗情绪。

第二,不能孤立使用,要和“白板学说”综合使用。

可以将“苏格拉底式提问”的比例放大,一般建议“白板学说”和“苏格拉底式提问”的比例为4:6,可以根据学员的具体学习能力来作相应调整。

讲师不仅要对各种问题的定义、概念要非常清晰,同时要恰当地把握运用时机,综合各种提问方式的优点,合理地交互使用,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讲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充分的耐心,探询的目的一定要和培训目标紧密结合。

要积极地倾听,抓住学员答案的关键所在,步步为营地达成培训的目标。

总之,授课是一门技巧,也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培训师要不断提高授课技巧,提高培训功力,从而真正地为受训者带来知识、技能和思维的提升。

设计成效卓著的教学单元计划: 提问苏格拉底式提问技巧
苏格拉底式提问技巧苏格拉底式提问,是指有条不紊、具有意义的对话,苏格拉底是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及教师,他认为应以有组织、有条理的对话,激发学生的逻辑思考,以验证各种观点。

教师不应透露太多知识或讯息,才能让学生透过对话思考探索,学生可藉由这种「问答交流」,有效掌握主题相关知识。

苏格拉底式提问技巧,可有效探索深层的意涵,适用于
各年级学生,对教师而言是很有帮助的教学策略,可用于教学单元或专题的不同阶段。

教师可透过苏格拉底式提问,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而成为学习的主体。

同时也可激发学生的高阶思考能力,包括讨论、思辩、评量及分析技巧。

苏格拉底式提问可能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加以练习。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技巧:
•设计关键性问题,让对话具有意义,并可主导主题方向
•运用等待时间:为学生预留至少30 秒的时间思考
•持续关注学生的反应
•问题应具有探究性
•可将讨论过的要点写下,以定期总结
•尽量多让不同学生参与讨论
•让学生透过教师所提的问题,领会所学的知识
,包括多种不同的问题。

请看以下实例:
苏格拉底式提问实例教师应在学生对新单元有所了解后,再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的教学方法。

教师:
全球气候发生什么变化呢?
在逐渐变暖。

教师:
你怎么知道气候在变暖?有什么依据吗?
俊秀:
新闻一直报导,大家都说天气不像过去那么冷了,气温常常创新高。

苏格拉底式对话(2011-02-18 10:22:20)转载标签:杂谈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Socrates,469-399 B.C.)。

在心理谘商理论中,美国认知治疗学派大师A. T. Beck发展出一个治疗技术称为「苏格拉底式对话」(Socrates Dialogue),他引用苏格拉底这种非教导的论证式对谈,来形容认知治疗师用提问的方式,协助个案修正或改变错误认知。

治疗师不和个案争论他们主观的知觉和诠释,只是用一系列的问题先了解个案的观点,并让个案评估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发出不同的结论,促使个案得到自己的解答(Marjorie,2002)。

推动苏格拉底式对话的力量是「好奇心」,也因此苏格拉底式对话是一种『了解但不评判』的对话。

苏格拉底是在古希腊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位哲学家,他认为智慧来自人类内心的「理性」,而
非依靠外界他人的给予。

依循着此「人的理性」,个体才能获得正确的「智能」、「知识」或「见解」,而有正确的想法才能引导出正确的行动。

相反的,如果个体与自己内在的理性背道而驰,就会得到错误的想法,因而产生出错误的行动,进而导致负向情绪。

基于上述,苏格拉底启发他人的方式,并不使用教本,乃是透过扮演一个「一无所知的人」,来协助个体「生出」正确的想法。

换句话说,苏格拉底藉由与他人的对谈,促使个体运用自身的「理性」来得到「智慧」。

在这样相互对话论证的过程中,可以协助个体澄清概念、获得「正确」见解,进而建立一个更有效能的个人思考模式系统。

由上可知,苏格拉底式对话关注的是『思考历程』本身。

而苏格拉底式对话要如何操作呢?苏格拉底式对话是让案主透过治疗师的提问,达成合乎逻辑的结论,也就是修正个案太绝对化、非现实化、使用不当或过度的『不良心理规则』(廖凤池,1990)。

治疗师提出问题藉以达到下列目的(贝克和杨,1995;引自Marjorie,2002):
1.厘清或界定问题;
2.协助辨识思想、影像或假设;
3.为案主检视事件的意义;
4.评估特定思想和行为产生的结果。

苏格拉底式对话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定义与澄清语意(defining your terms);
2.找出思考规则(deciding your rules);
3.找出证据(finding your evidence)。

接下来的文章,将依这三个步骤介绍,同时举例说明。

为了说明『苏格拉底式对话』的操作三步骤,以下就以一个经过个案同意后撷取的谘商片段来举例:
一、定义与澄清语意(defining your terms):
协助个案厘清他所使用的语意,是苏格拉底式对话与个案工作的第一步。

人们常用一个「模糊」、「笼统」或「抽象」的语词来表达某个概念或感觉,这会造成核心问题变得隐晦、扭曲,或概念被过度概化推论。

如果个案不能觉察自己的核心问题,则会得到无效的解决方法。

如果治疗师无法澄清个案的核心问题,则会找不到工作焦点,最后跟着个案团团转。

因此,「定义与澄清语意」可以协助个案清楚、明确与具体地定义或澄清自己的想法或概念,达到觉察核心问题与避免过度概化的想法,最终使得真正问题所在突显出来。

而要定义与澄清的语意是哪些呢?就是语意中模糊、笼统、抽象的部份,特别是对个案有重要影响的关键词语。

(以下案例中,个案简称Cl;谘商心理师简称Cr)
【Cl为男性,目前正在戒烟,但因为心情不好而烟量增加,Cl心情不好起因于和女友的关系渐趋恶化,两人已经一段时间没有互动。


Cr:所你觉得引起自己这阵子心情不好的原因,是因为她最近怪怪的?
Cl:嗯。

Cr:你说她怪怪的,可以说说是指什么意思吗?
Cl:就是她对待我的态度。

Cr:对待你的态度。

你说的态度是指她对待你的行动?还是她的情绪、表情、
眼神之类的?
Cl:嗯……是行动。

Cr:她做了什么行动让你心情不好?
Cl:我们最近都没有联络,连讲电话也没有。

Cr:嗯哼,还有其它的吗?
Cl:就是讲电话,以前她都大约两天…就打电话给我。

上例中,个案说「怪怪的」就是一个模糊笼统的语意,乍听之下好像我们都可以轻易地了解什么叫做「怪怪的」。

但实际上,每个人对于什么是「怪怪的」有不同的定义,且只从「她最近怪怪的」我们也不了解个案为何会心情不好。

所以透过定义或澄清语意的步骤,我们才了解「她最近怪怪的」其实是意指「她最近没有打电话给我」。

后面的语意比前面的语意具体清楚多了,后面的语意也比前面的表达方式更容易引伸出解决方法。

二、找出思考规则(deciding your rules):
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很多内隐的思考规则,当个体面临某个刺激情境时,这些思考规则就会引导个体如何了解、诠释和预测这个刺激情境,当然也决定了个体如何想法、行动与感受。

举例来说,甲、乙两人走在路上,丙迎面而来且瞪了两人一眼。

甲看到丙瞪自己,心中的思考规则是:「瞪我=挑衅我、瞧不起我」,因为甲将丙的瞪眼解读为瞧不起自己与挑衅自己,于是认为自己的自尊被污辱了,结果产生愤怒的感受,同时决定了行动-回瞪对方,同时生气地跟对方说「看什么看!」。

至于乙看到丙瞪自己,心中的思考规则是:「瞪我=坏人、我可能会被伤害」,因为乙将丙的瞪眼解读为有坏人可能会伤害我,于是认为自己可能有危险,结果产生害怕的感受,同时决定了行动-移开视线、装没看到、脚步加快离开。

所以上面的例子说明了我们内在确实存在着很多的思考规则,这些规则决定了我们的想法、行动与感受。

因此,如果这些规则是错误的、僵化的或过于窄化极端的,当然会使我们做出错误的反应;而如果个体过度地或错误地将相同规则推论到不同情境,也会做出不适当的反应。

我们在使用这些思考规则时,通常是一个自动化的历程,意即我们并不会察觉我们正在使用这些规则,但是却对最后的结论毫无怀疑地全盘接受。

苏格拉底式对话,其第二步骤就是「找出思考规则」,在定义与澄清个案的语意后(女友最近怪怪的是指~她最近不像以前,约两天左右就来电一次),我们接着就要探索在「个案心情不好」与「女友不像以前那样两天打一次电话」两者之间,其关系为何?换句话说,我们要了解个案对于「女友不像以前那样两天打一次电话」这个事件,他是用什么思考规则在解读、与决定行动和感受。

Cr:所以你的意思是说,她没有像过去那样打电话给你这件事,让你心情不好。

Cl:是。

Cr:什么原因让你因为她没打电话而心情不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