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知识[1]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知识要点

环境监测知识要点
TOC
CODcr > TOC TOC=( 0.2 ~ 0.7)CODcr
采样要求
采样的位置应在采样断面的中心,在水深大于 1 m 时,应在表层下 1/4 深度处采样,水深小于或等于 1 m 时,在水深的 1/2 处采样。在分时间单元采集样品时,测定 pH、COD、BOD5、溶解氧、硫化物、油类、有机物、余氯、粪大肠菌群、悬浮物、放射性等项目的样品,不能混合,只能单独采样。
废气机物
当目标化合物的浓度小于1 mg/m3时,分析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3位(丙酮保留至小数点后2位),当目标化合物的浓度大于等于1 mg/m3时,保留3位有效数字。
采样要求
采样点正交于烟道中心线的平面,采样孔内径应不小于80mm,宜选用90-120mm内径的采样孔。
TOD(总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BOD5(生化需氧量)
总氮与氨氮的比例约为1.67,且总氮越低,氨氮占比越低;总磷升高所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会随之使得氨氮值升高,二者表现出很好的相关性和变化趋势一致性。
废水
PH
测定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位,并注明样品测定时的温度。当测量结果超出测量范围(0~14)时,以“强酸,超出测量范围”或“强碱,超出测量范围”报出。现场测定。
电导率
一般来说,溶解性总固体的数值越高,离子浓度也越高,电导率也越大,电导率和溶解性总固体成正比。水的总硬度越高,钙镁离子含量就越高,钙镁离子是离子总浓度的一部分,因此,离子总浓度就越大,离子传导电流的能力越强,电导率就越大。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电导率、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的相关性,判断数据的合理性。
氨氮
水样采集在聚乙烯瓶或玻璃瓶中,并应充满样品瓶。采集好的水样应立即测定,否则应加硫酸至 pH<2(酸化时,防止吸收空气中的氨而玷污),在 2~5℃保存,24h内测定。氨氮数值根据水温12℃执行。

环境监测考试基础知识试题

环境监测考试基础知识试题

环境监测考试基础知识精选试题一、国家标准及技术规范基础1、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对)2、建设项目建成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必须确保稳定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对)3.为了推动我国火电行业对SO2的治理工作,实行SO2排放总量与排放浓度双重控制。

(对)4、噪声的来源主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

人耳开始感到疼痛的声音叫做痛阈,其声级为120分贝(dB)左右。

(对)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对)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

(对)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方法为测定方法为红外分光光度法。

(对)8、我国1983年颁布了第一个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

(对)9、监测工业废水中的一类污染物应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布点采样。

(对)10、建设(包括改、扩建)单位的建设时间,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批准日期为准。

(对)11、新污染源的排气筒高度一般不应低于15米。

若某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15米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

(对)1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挥发酚指能与水蒸气一并挥发的酚类化合物。

(对)13、锅炉排放二氧化硫浓度应在锅炉设计出力70%以上时测定。

(对)14、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中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是一定高度的排气筒任何1h 排放污染物的质量不得超过的限值。

(对)1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以标准分布时所规定的实施日期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段。

即1997年12月31日前建设的单位,执行第一时间段规定标准值;1998年1月1日起建设的单位执行第二时间段规定标准值。

(对)16、建设项目试运行期间,污染物排放达不到规定排放标准的,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要求建设单位限期达到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地方,还应达到当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章绪论⼀、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定条件下,氧化1L⽔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

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法是重铬酸钾法(1)重铬酸钾法(K2Cr2O7法)(GB)CODCr(2)恒电流库仑滴定法(3)KMnO4法(⾼锰酸钾指数)CODMn。

在强酸溶液中,⽤⼀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剂,⽤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溶液由蓝绿⾊变为红棕⾊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作空⽩溶液,按同法测定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钾氧化性很强,可将⼤部分有机物氧化,但吡啶不被氧化,芳⾹族有机物不易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存在于蒸⽓相,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

氯离⼦⼲扰可加⼊适量硫酸汞络合。

(⼆)⾼锰酸盐指数(I Mn)CODMn以⾼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定的化学需氧量,称为⾼锰酸盐指数,以氧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L)表⽰。

其中碱性⾼锰酸钾法⽤于测定氯离⼦浓度较⾼的⽔样,酸性⾼锰酸钾法适⽤于氯离⼦质量浓度不超过300mg/L的⽔样。

(三)⽣化需氧量(BOD)⽣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物在分解⽔中有机物的⽣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有机物在微⽣物的作⽤下,好氧分解氛围含碳物质氧化阶段和硝化阶段。

硝化阶段在5~7d,甚⾄10d以后才显著进⾏,⼀般⽔质检验所测BOD只包括含碳物质的耗氧量和⽆机还原性物质的耗氧量,因此五⽇培养法能减少硝化阶段对耗氧量的影响。

(四)总有机碳(TOC)(1)测定意义2.意义:⽐BOD、COD更能直接表⽰有机物的含量,所以,更能⽤来评价⽔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的程度。

测定⽅法:燃烧氧化-⾮⾊散红外吸收法(五)挥发酚(1)定义:沸点在230 ℃以下,能随着⽔蒸⽓蒸出的酚类为挥发酚。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环境监测练习题解答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环境分析:是环境分析化学的简称,其主要任务是应⽤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对⽔、空⽓、⼟壤或⽣物等环境要素中的化学污染物进⾏定性检测(detection)和定量测定(determination)。

2.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3.⼀类污染物:指能在环境和动植物体内积蓄,对⼈体健康产⽣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

4.环境标准:为了保护⼈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环境良性循环,同时⼜合理利⽤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技术规范。

5.环境质量标准:为了保护⼈类健康、维持⽣态良性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6.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了实现环境质量⽬标,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环境的有害物质或因素所作的控制规定。

⼆、问答题1.根据环境监测的⽬的不同可以将环境监测分成哪⼏种?P21).监视性监测:⼜称为常规监测:对指定的对象的有关污染物进⾏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

⽬的是为了确定环境质量、控制污染源等。

2).特定⽬的监测:⼜称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

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进⾏的监测。

3)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的科研课题⽽进⾏的监测。

2.根据环境监测的对象不同可以将环境监测分成哪⼏种?P2⽔质监测、⼟壤监测、⼤⽓监测、⽣物体监测、噪声监测、放射性监测、污染源监测等。

3.对环境监测的要求是什么?答:代表性:是指监测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然界的污染状态。

完整性:强调⼯作的总体规划完整、且切实可⾏,即保证按预期计划取得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的有效样品,⽽且⽆缺漏地获得这些样品的监测结果及有关信息。

可⽐性:实验室之间的检测结果有可⽐性。

4.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的区别是什么?答:环境监测的内容扩展到化学因⼦以外的物理参数(如噪声、电磁波、放射性、热污染等)和⽣物参数(如⽣物量、⽣物多样性等);检测频率⼀般是是连续性,实时监测。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分类1. 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监视、检测、分析和评估,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排放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公共健康提供信息的活动。

它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监测对象: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

- 监测方法:采样、分析、测试等技术手段。

- 监测目的:了解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

2. 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保护:通过监测,了解环境质量现状,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 污染源控制:监测污染源排放情况,评估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为污染源治理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 公众健康:监测环境中有害物质,评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保障公众健康。

- 环境管理: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 科学研究:积累环境数据,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3. 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监测内容分类:- 污染物监测:监测环境中特定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

- 生态监测:监测生态环境状况,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 按监测范围分类:- 点源监测:针对特定污染源进行的监测。

- 面源监测: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 按监测时间分类:- 定期监测: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的监测。

- 不定期监测:针对特定事件或需求进行的监测。

二、环境监测特点和优先监测1. 环境监测特点- 复杂性:环境监测涉及多种污染物,需要多学科知识和技术。

- 连续性:环境质量变化是连续的,监测需要长期坚持。

- 实时性:对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需要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

- 精确性:监测数据需要高精度,以确保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 经济性:在保证监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监测成本。

2. 优先监测- 优先监测的原则:根据污染物的危害性、环境中的浓度、排放量、影响范围等因素确定。

环境监测知识点总结第五版

环境监测知识点总结第五版

环境监测知识点总结第五版
环境监测是指对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进行
监测和分析,以评估环境质量和保护生态系统的行为。

第五版的环
境监测知识点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环境监测的概念和意义,介绍环境监测的定义、背景以及对
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2. 环境监测的分类,包括大气监测、水体监测、土壤监测等不
同类型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

3. 环境监测的指标和方法,介绍常见的环境监测指标,如
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以及监测方法,如气象站、水质监
测站、土壤采样等。

4. 环境监测的技术和装备,包括现代化的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如气体分析仪、水质分析仪、遥感技术等。

5. 环境监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介绍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处
理和分析方法,以及数据在环境保护决策中的应用。

6. 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探讨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如智能化监测、大数据分析、无人机监测等新技术的应用。

以上是第五版环境监测知识点总结的主要内容,涵盖了环境监测的概念、分类、指标和方法、技术和装备、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环境监测采样安全知识培训

环境监测采样安全知识培训
● (二)空气与废气现场监测安全防护
● 1、现场监测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严禁相互戏闹、吸烟、酒后登高、带 病作业。患有恐高症、心脏病、高血压、精神病、癫痫病等不适合从事高处作业。
● 2、安全管理人员要及时确认高空监测平台面积是否符合实际要求、是否有安全护栏、登高的爬梯 是否牢固(有条件的最好使用自动升降梯)。
(三)噪声监测安全防护
●1、进入现场(特别是建筑施工场地)须戴安全帽,以防物体堕 落伤人;测量污染源噪声时要注意现场周围环境,防止触电、碰 伤、机械伤害等安全事故发生,在测量高噪声源时,要配备防噪 耳塞。测量交通噪声时要遵守交通规则与秩序,以防发生交通事 故。
●2、测量夜间噪声时,要做好生物性防护,配备口罩、橡胶手套、 手电、棍棒、消毒药品等物品,以防蛇、虫叮咬。
● 3、监测开孔应避开漏风,并便于操作、安全可靠处,如条件允许监测孔最好设在上风向、负压状 态下的垂直管道处。在含有易燃、易爆气体或颗粒物的管道中开孔时应遵循企业安全作业要求,采 取必要防燃、防爆措施。当采取有毒有害、高温气体,采样点处于正压状态时,为保护操作人员的 安全,采样孔应设置防喷装置(丝堵或废气止气装置),人员应站在上风向,如有必要须佩戴防毒 面罩或呼吸器。人员如感不适,应及时更换采样人员或停止采样。
● 2、采样仪器或设备放置在堤岸上,应避免受到水浸蚀或人为的故意破坏,并采取适当的 保护措施。
● 3、当趟水进入江河采样时,应由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操作,必须穿上救生衣,同时采样 者要考虑到有淤泥、流沙、深洞及急流的存在,要预备趟水探测工具。如果采样者对自 己趟水采样能力没有把握,或者对江河底质条件不清楚,应当在河岸固定物体上系一保 险绳。
● (3)、在含有细菌、病毒和有毒污染物(如医疗废水)的监测中,采样过程对病毒和细 菌的防范,必须给予思想上的足够重视外,还可以借鉴医院的做法。

环境监测知识点概括

环境监测知识点概括

环境监测知识点概括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常用的方法:空白试验;校准曲线核查;仪器设备的定期标定;平行样分析;加标样分析;密码样品分析;编制质量控制图。

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分析标准样品以进行实验室之间的评价和分析测量系统的现场评价等。

由以上可知,误差和偏差具有不同的含义:误差以真值为标准,而偏差以多次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标准。

但在实际分析中,真值所以,并不强调误差和偏差的严格区别,而往往将两者一般地称为“误差。

一个工业区布置9个空气采样点,某天测得各点上TSP日平均浓度为:1.85,1.86,1.93,2.01,2.03,2.05,2.07,2.12,2.15mg/m3。

当α=0.01时,求该区那天TSP浓度变化的置信区间(设已知该地TSP浓度呈正态分布)。

解:19某某i2.01mg/m39i1(某i19i某)20.11mg/m391自由度f=n-1=8显著性水平α=0.01=1%查表得t0.01,(8)=3.36将数据代入公式,得置信区间为[1.89,2.31]则1.89≤μ≤2.31也即,有99%的把握推断该地区那天的TSP浓度变化范围在1.89至2.13之间。

某种方法经过改进,其精密度是否有变化;相同试样由不同的分析人员或不同分析方法所测得均数是否有差异;对标准样的实际测定均值与其保证值之间的差异,到底是由抽样误差引起的,还是确实存在本质的差别;以上问题,均可用“t检验”,即“显著性检验”来加以检验。

[例]某含铁标准物质,已知铁的保证值为1.05%,对其10次测定的平均值为1.054%,标准偏差为0.009。

检验测定结果与保证值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

解][(1)某=-2.11t/n(2)给定α=0.05,fn1=9,查得t0=2.26.05(9)(3)判断︱t︱=2.11<t0.05(9)=2.26所以测定结果与保证值无显著性差异。

一个排水口排放废水的5日生化需氧量(BOD5)值符合正态分布。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试题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试题

试题部门姓名分数一、填空(每空2分,共60分)1、《恶臭嗅觉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HJ 865-2017)中规定恶臭嗅觉实验室需具、、三个功能区。

2、《恶臭嗅觉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HJ 865-2017)中采样准备室、样品配置室使用面积不小于,嗅觉室使用面积不小于。

3、《恶臭嗅觉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HJ 865-2017)采样准备室内部设施包括、、、或机械通风装置。

4、恶臭嗅觉实验室应设置及,保证实验室内空气无异味。

5、恶臭嗅觉实验室内温度范围应在℃之间,相对湿度范围应在 %之间。

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土壤样品混合样采集的四种方法、、、。

7、制样工作室,分设和,要求通风良好,整洁,无尘,无易挥发性化学物质。

8、土壤采样布点方法、、。

9、《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 214-2017中4.5.11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记录管理程序,确保每一项检验检测活动技术记录的信息充分,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和处置符合要求。

10、《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 214-2017中4.5.6规范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选择和购买对检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程序,明确服务、、、耗材等的、、的要求,并保存对供应商的评价记录。

二、简答题(共40分),部门选择回答问题。

1、土壤粗磨样品可直接用于哪些项目?(10分)2、什么是精密度,用什么表示?(10分)3、什么是准确度,用什么表示?(10分)4、你知道的质控方式有哪些?(10分)5、《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 20-1998,份样量的定义?份样的定义?(10分)6、固体废物样品破碎的要求是什么?(10分)7、固体废物采样方法有几种?两段采样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简述该采样法。

(20分)8、RB/T 214-2017中4.5.20结果报告,检验检测机构报告应至少包括哪些信息?(30分)。

环境监测知识点

环境监测知识点

环境监测知识点绪论1、环境:影响⼈类⽣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然因素的总体。

2、原⽣环境:⾃然环境中未受⼈类活动⼲扰的地域。

(在原⽣环境中按⾃然界原有的过程进⾏物质转化、物种演化、能量和信息的传递。

随着⼈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原⽣环境⽇趋缩⼩。

)次⽣环境:由于⼈类社会⽣产活动,导致原⽣⾃然环境改变后形成的环境。

(次⽣环境是原⽣环境演变⽽成的⼀种⼈⼯⽣态环境。

其发展和演变仍受⾃然规律的制约。

)3、⽬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原⽣环境问题次⽣环境问题社会环境问题我国⽬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普遍受到污染;城市附近的⽔体普遍受到污染;城市固体废物污染普遍;农业⾯源污染加剧(由于滥伐森林、毁坏草原、盲⽬垦植⽽使⽔⼟流失、⼟壤沙化、⽓候变异等农业⽣态和⾃然环境破坏的现象也是相当严重的。

)我国⽔⽣态环境的现状:进⼊⼤范围⽣态退化和复合性、叠加性环境污染的阶段4、环境污染物(pollutant):进⼊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类的变化的物质,是环境监测研究的对象。

5、污染的来源:(1)⽣产性污染:三废(2)⽣活性污染(3)其他污染6、污染源的形式:⼤多数污染物是以散逸⾄⼤⽓、排泄⾄⽔体或在⼟壤表⾯堆积和填埋的⽅式进⼈环境的。

污染源的形式归纳有:(1)点污染源(2)线污染源(3)⾯污染源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连续源、间断源和瞬时源等7、污染物的类别按污染类型⼤⽓污染物、⽔体污染物、⼟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物污染物。

按⼈类社会活动功能主要考虑⼯业、农业、交通运输和⽣活四个⽅⾯等产⽣的污染物。

8、污染物的化学类别(1)元素(2)⽆机物(3)有机烃化合物(4)⾦属有机和准⾦属有机化合物(5)含氧有机化合物(6)有机氮化合物(7)有机卤化物(8)有机硫化合物(9)有机磷化合物9、污染物的性质主要内涵:污染物的⾃然性、毒性、时空分布性、活性和持久性、⽣物可分解性、⽣物累积性、对⽣物体作⽤的加和性等。

生态环境监测知识

生态环境监测知识

生态环境监测知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监测显得至关重要。

生态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和人为环境要素进行观测、分析、评价和预报的过程,旨在发现环境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

生态环境监测知识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如监测对象、监测方法、监测指标、监测设备等。

监测对象可以涵盖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多种环境要素。

监测方法则包括实地监测、遥感监测、网络监测等多种手段。

监测指标是评价环境质量的基础,一般包括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等,不同的监测指标可以反映不同的环境问题。

监测设备则是进行环境监测的基础,如空气质量监测仪、水质监测仪、土壤检测仪等。

在实际工作中,生态环境监测人员需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例如各种监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危害、环境污染防治的技术措施等。

同时,监测人员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对监测数据进行准确分析,发现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总之,生态环境监测知识是环保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素质。

只有不断提升环保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监测水平,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 1 -。

环境监测:污染物采样知识点

环境监测:污染物采样知识点

《环境监测》电子教材污染物采样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种类繁多,按污染物类别可分为:气态无机污染物和气态有机污染物。

由于二者分析测试手段差别较大,选择采样方法时存在较大差异。

总的来说,气态污染物常用的采样方法及仪器如下所述。

1、采样方法1.1直接采样法直接采样法按采样容器不同分为玻璃注射器采样法、塑料袋采样法、球胆采样法、采气管采样法和采样瓶采样法等。

① 玻璃注射器采样:用大型玻璃注射器(如100ml 注射器)直接抽取一定体积的现场气样,密封进气口,送回实验室分析。

注意:取样前应必须用现场气体冲洗注射器3次,样品需当天分析完。

② 塑料袋采样:用塑料袋直接取现场气样,取样量以塑料袋略呈正压为宜。

注意:应选择与采集气体中的污染物不起化学反应,不吸附、不渗漏的塑料袋;取样前应先用二联橡皮球打进现场空气冲洗塑料袋2-3次。

③ 球胆采样:要求所采集的气体与橡胶不起反应,不吸附。

用前先试漏,取样时同样先用现场气冲洗球胆2-3次后方可采集封口。

④采样管采样:采气管是两端具有旋塞的管式玻璃容器,其容积为100-500ml (图)。

采样时,打开两端旋塞,将二联球或抽气泵接在管的一端,迅速抽进比采样管容积大6-10倍的欲采气体,使采气管中原有气体被完全置换出,关上两端旋塞,采气体积即为采气管的容积。

⑤ 采样瓶采样:采样瓶是一种用耐压玻璃制成的固定容器,容积为500-1000ml (图)。

采样时先将瓶内抽成真空并测量剩余压力,携带至现场打开瓶塞,则被测空气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自动充进瓶中,关闭瓶塞,带回实验室分析。

采样体积按式计算:10P P V V P-=式中:V — 采样体积,L ;V0 — 真空瓶容积,L ;P —大气压力,kPa;P1 —真空瓶中剩余气体压力,kPa。

图1 采样容器1.2 富集(浓缩)采样法:浓缩采样法有以下几种,可根据监测目的和要求进行选择:a 溶液吸收法:用抽气装置使待测空气以一定的流量通入装有吸收液的吸收管,待测组分与吸收液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作用,使待测污染物溶解于吸收液中。

环境检测相关基本知识

环境检测相关基本知识

环境检测相关基本知识(共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绪论1. 环境监测的目的:1)评价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2)根据污染物或其他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分布,追踪污染路线,寻找污染源。

3)确定污染源所造成的污染影响,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及其发展、迁移转化情况。

4)研究污染扩散模式和规律,为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控制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5)收集环境本底及其变化趋势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

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提出建议,为制订和修改环境标准提供数据。

2. 环境监测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3. 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同一污染源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地点造成的污染物浓度可能相差很大,在环境中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分布不是均匀的。

2)空间分布性:不同污染物的稳定性和扩散速度与污染物的性质有关,因此不同位置上的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是不同的。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两与其无害的自然本值之间存在一界限4)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是一个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复杂体系,因此存在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

4. 单独作用:机体中某些器官只是由于混合污染物中某一组分对其发生危害,没有因为污染物共同作用而加深危害的,称为污染物的单独作用。

5. 相加作用: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同一器官的毒害作用彼此相似,且偏向同一方向,混合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相当于各种污染物毒害的总和,称为污染物的相加作用。

6. 相乘作用:混合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作用超过个别毒害作用的总和,称为相乘作用。

7. 拮抗作用:混合污染物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对机体的毒害作用彼此抵消大部分或一部分时,称为拮抗作用。

8. 环境监测--为某种特定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时间和空间,间断或连续地,对环境质量的代表值进行测定,并观察、分析其变化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环境监测知识培训

环境监测知识培训

环境监测知识培训一、引言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各种因素的观测、测量和评价,旨在了解环境的状况、变化和趋势,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对环境监测知识的培训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讲解。

二、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环境监测是通过观测、测量和评价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来了解环境的质量和变化情况的一项工作。

它旨在提供环境质量评估、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科学依据。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可以分为大气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监测、噪声监测、辐射监测等。

各类监测项目有不同的监测指标和方法。

四、环境监测的方法1. 直接观测法:通过人工观测或使用仪器设备直接获得环境因子的测量值,如观测气象要素、水质参数等。

2. 间接观测法:通过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从而得到环境因子的测量值,如土壤样品、水样品等。

3. 遥感监测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包括大气、水体、植被等因子的监测。

4. 数学模型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环境系统的运行和变化,预测环境变化趋势。

五、环境监测的应用环境监测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

具体包括:1. 确定环境质量:通过监测环境因子,评估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2. 监测环境污染:监测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中的污染物,及时发现和控制环境污染。

3. 预警和应急响应:通过监测环境因子的变化,预警环境风险,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4. 环境评估:对工程建设、规划编制等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为决策提供参考。

5. 研究和监测气候变化:通过监测大气温度、气候要素等,研究气候变化趋势和影响。

六、环境监测的挑战环境监测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监测网络的建设和完善、数据质量的保证、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提升等。

七、结语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管理资源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必考)环境监测的定义: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必考)环境监测的工作程序:现场调查、监测方案、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输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后六个必须有质量保证。

3.环境检测是环境监测过程的一部分,环境监测离不开环境检测。

4.环境监测可分为监测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应急、纠纷仲裁、考核验证、咨询服务)、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5.环境监测发展的三个阶段:被动监测、主动监测、自动监测6.3S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7.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作用、相加作用(如低浓度条件下,大气中SO2和硫酸气溶胶之间,氯和氯化氢之间)、相乘作用(锌和镉能和氰产生协同作用,使氰的毒性加强)、拮抗作用(如硒可抑制甲基汞的毒性)8.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连续性、追溯性的特点。

9.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这类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污染物特点:潜在危险性大(难降解、生物积累性、毒性大和属三致物质);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高残留;检测方法成熟的化学物质制订优先监测目标,实施优先和重点监测。

(名词解释或简答题)10.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11.中国的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12.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可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可分为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可分为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问答题)注意:地方标准应符合以下两点:国家标准中所未规定的项目: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环境监测基本知识

环境监测基本知识
环境监测基本知识
环境监测分类 环境监测主要任务 环境基本原则和要求 环境监测基本程序(重点) 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
环境监测是指由环境监测机构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有关法规的要 求,对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趋势的各种环境要素进行技术性监 视、测试和解释,对环境行为符合法规情况进行执法性监督、 控制和评价的全过程操作。(掌握环境监测的主体和客体)
染防治对策等提供可靠、公正、科学的依据; 6、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
受领任务 明确目的 现场调查 方案设计 采集样品 运送保存
1、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是以特定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分为重量 分析法和容量分析法。
2、仪器分析法
仪器分析法是利用被测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来进行分析 的方法。
染防治对策等提供可靠、公正、科学的依据; 6、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
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监视解释代表(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要素; 2、测试评价对人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 3、监督控制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危害的各种行为; 4、督察促进有关污染防治和环保法规的贯彻执行; 5、为制定及执行环境法规、标准及环境规划、环境污
感谢观看,欢迎批评指正
分类 ㈠、按监测目的和性质分类
㈡、按监测介质或对象分类
可分为水质、空气、土壤、固体废物、生物、噪声和振动、电 磁辐射、放射性、热、光、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监 )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要素; 2、测试评价对人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 3、监督控制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危害的各种行为; 4、督察促进有关污染防治和环保法规的贯彻执行; 5、为制定及执行环境法规、标准及环境规划、环境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知识[1]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内容
q 1.1《办法》出台的背景 q 1.2《办法》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作用? q 1.3《办法》的主要内容 q 1.4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 q 1.5《办法》有哪些突破 q 1.6环境监测的统一监督管理 q 1.7企业的责任与以往规定有何不同
环境监测知识[1]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n 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环境监 测业务相适应的能力和条件,并按照经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规定的要求 和时限,逐步达到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标准。
n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监测质量 进行审核和检查。
n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库,对环境监 测数据实行信息化管理,加强环境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储存, 并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要求定期将监测数据逐级报上一级环境保护 部门。 n 第十五条 环境监测工作,应当使用统一标志。
环境监测知识
2020/11/23
环境监测知识[1]
n 1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n 2 环境监测的基础理论 n 3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n 4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与检测技术体系建设
环境监测知识[1]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n 2007年7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 监测管理办法》(总局令第39号,以下简称 《办法》),已于9月1日实施。
环境监测知识[1]
2.2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n 1、环境监测的特点 n (1)、综合性:监测手段、监测对象、监
测数据处理分析的综合性; n (2)、连续性:只有长期测定,才能从大
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 n (3)、追踪性:质量保证体系。
环境监测知识[1]
2.3监测技术概述
n 1、化学、物理技术:化学分析方法、仪器分析(利 用物质的化学性质);仪器分析方法(利用物质的物 理性质);
n 第五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具 体承担下列主要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n 第六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依法制定统一的国家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监测知识[1]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n 第七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统一发布本行政 区域的环境污染事故、环境质量状况等环境监测信息。
n 第八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依 据本办法取得的环境监测数据,应当作为环境统计、 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费征收、环境执法、目标责任考 核等环境管理的依据。
n 第九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按照环境监测的代表 性分别负责组织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环境 监测网,并分别委托所属环境监测机构负责运行。
n 第十条 环境监测网由各环境监测要素的点位(断 面)组成。
环境监测知识[1]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n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按照其所属的环境保护部门 级别,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
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 污染提供依据。 n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 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 供数据; n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环境监测知识[1]
环境监测的分类
n 1、按监测目的分类 n ①、监视性监测,也叫常规监测和例行监测 n ②、特定目的监测,也叫特例监测 n ③、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 n 2、 按监测对象分类 n ①、空气监测; n ②、水质监测; n ③、土壤监测; n ④、固体废弃物监测; n ⑤、生物、生态监测; n ⑥、物理污染监测
n 2、生物技术:利用植物和动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 生的各种反映信息来判断环境质量;
n 伤害症状、污染物含量、生化反应、植物监测器、生 理机能变化等;
n 3、监测技术的发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原子荧 光光谱、离子色谱、HPLC等;
n 发展大型、自动连续监测系统; n 小型便携式、简易快速的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知识[1]
n 第二十一条 排污者必须按照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要 求和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排污状况自我监测。
n 第二十二条 辐射环境监测的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n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环境监测知识[1]
2 环境监测的基础理论
n 2.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目的
n 1、根据环境质量标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
2.4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优先监测的污染物包括: n 1、对环境影响大的污染物; n 2、已有可靠的监测方法并能获得准确数据
的污染物; n 3、已有环境标准或其他依据的污染物; n 4、在环境中的含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的标
准浓度,棘手的污染趋势还在上升的污染物; n 5、样品有代表性的污染物;
n 第一条 为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根据《环境保护法》 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n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下列环 境监测活动的管理
n 第三条 环境监测工作是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法 定职责。
n 第四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监 测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环境监测知识[1]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n 第十九条 排污者拒绝、阻挠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进行环境 监测活动或者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依法 给予行政处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 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n 第二十条 损毁、盗窃环境监测设施的,县级以上环境保 护部门移送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 的规定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刑事责任。
环境监测知识[1]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n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盗窃环境监测 设施。
n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协调有关部门, 将环境监测网建设投资、运行经费等环境监测工作所 需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年度经费预算。
n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环 境监测机构及环境监测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任 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