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及工程治理案例分析.docx
地质灾害及工程治理案例分析.

地质灾害及工程治理案例分析1山体滑坡的特点(1)降雨因素干扰:导致出现山体滑坡的最关键原因为降雨,因不同的自然地貌所受到降雨的影响存在差异,同时也因山体在坡度与地质构造上各不相同,因而发生滑坡的形成条件与滑坡程度也各有差异。
假如山体土质比较疏松,同时坡度较大,如果出现持续的降雨,就有可能造成山体土质松动而出现滑坡。
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滑坡的出现,其成因跟当日与三日内的降雨量存在显著的联系,具体情况本文在表[中进行了列示。
(2)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滑坡出现的原因依据性质上的差异性能够分成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类。
前者除了降雨,还包括暴风、海啸、地震。
人为因素指的是因人类开展的工程地质活动而导致的山体滑坡,如因矿山爆破、在斜坡上修建工程等⑴。
2实例研究(2)滑坡位置:谋滑坡在地理位置上属金沙江水系,处在其三级支流长安河的中下游右岸。
长安河发源于龙塘村猪背河坝,呈S型从东向西径流。
勘查期间项目区外侧河道水流流量可以达到5m3/So 河道从木次勘查的滑坡前部110米位置流过。
通过勘查区一定范围内地貌形成情况跟构造运动,发现在地貌类型上,这一地区呈现出典型的“先受到强烈抬升作用而形成深切河谷~高陡岸坡经崩塌后退而产生的崩坡积夷平面~再经过抬升并侵蚀坡脚而产生的河流堆积区〃的形成发展过程。
(2)滑体物质:按照场勘探工作获取的资料信息显示,滑体物质大多属于颜色呈灰黄色~灰色的混粉质粘土碎石,碎石含量可以达到55%~65%,成分主要为强风化片状泥岩碎屑,其中包含有一定量的泥灰岩碎块,其粒径可以达到2cm~15cm;这一层在钻孔岩芯上和下伏稳定地层表现出显著的颜色和成分上的不同,具体情况本文在图2、图2里面进行了列示。
(3)滑坡周界变形特征:从滑坡的外部形态上观察能够看到其凹陷地形,从边界情况观察,其后缘拉张裂缝、滑体中部有梯级状台坎、北侧缘存在明显凹槽。
①滑坡后部位置存在缘拉张裂隙(LF2),其长度为43.5m,宽度为2cm~5cm,裂隙呈现北侧变形较大,南侧较小的形态,北侧发现显著的下挫发展趋势,下挫幅度可以达到lcm~3cm;南侧在居民建筑位置表现岀跟北侧裂隙存在联通的轻度裂缝。
地质灾害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

地质灾害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有自然、人为两种。
而现今绝大部分都是由于人的不合理、不科学的使用方法造成的, 本文对温州市洞头岙仔改造发生地质灾害导致原因做出了分析,以及对本工程地质灾害治理相关技术。
标签:地质灾害原因治理对策1本区域地质灾害导致原因分析1.1人为破坏洞头地处温州东海,四面环海,过去是一个孤岛,以外界只能由水路连接,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民生改造要求强烈,加之海岛本身可使用土地资源十分稀少,于是就出现大量的填海造地,开山平地,削山修路架桥等经济活动.洞头岙仔原为一个海边山头,在当地搞活经济,推动旅游、地产开发的政策下,对此进行了山地改造。
现已建和在建项目主要有:岙仔旧村安置改造、双龙村度假酒店、垅头村开发利用区块(度假、休闲、住宅)、温州市游艇俱乐部等,由此带来一系列可能引发地质灾害诱因。
2本区域地灾治理对策2.1泥石流2.1.1基础建设对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影响基础建设对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产生并加速松散固体物质的积累,露天开挖及坑采剥离山体速度较快,产生大量废土,是泥石流源地的主要形成原因,另外基础修筑公路破坏山坡植被,产生大量弃土,基础选矿排出的废渣也是泥石流物质来源。
(2)增大了水体补给量。
基础建设中植被遭严重破坏,改变了地面结构,调节雨水的能力显著降低,汇流时间缩短,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增大,暴发泥石流的可能性也增大;废石、弃土堵沟成湖,蓄积了大量的水体。
(3)基础建设改变了地形条件,增强动力条件。
大量的废石、弃土堆放使山坡变陡,地面高差增大,从而加强了侵蚀能力;大量废石、弃土压缩沟床,增大流深和流速,也就增强了流体的动能和冲刷力,废石堆放减少了过流断面,使流体受压缩,流速增大,侧蚀和下蚀能力加强。
2.1.2泥石流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1)工程措施的治理目的是减少灾害的发生频度,降低灾害的危害程度。
一般是拦挡、排导和支护措施。
地质灾害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位于我国南方山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多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市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山区进行,导致地质灾害频发。
2018年5月,某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滑坡事故,造成多人伤亡和财产损失,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二、事故经过2018年5月15日,某市某区某镇发生了一起滑坡事故。
事故发生时,该镇正在进行一项重要的道路建设项目,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导致山体发生滑坡,滑坡体将正在施工的道路和附近民房掩埋,造成5人死亡,1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余万元。
三、事故调查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成立了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全面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该事故的主要原因如下:1.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未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对山体稳定性评估不足。
2.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山体滑坡,如未设置排水沟、未进行植被恢复等。
3. 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和监管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
四、法律纠纷事故发生后,受害者家属与施工单位及当地政府就赔偿问题产生了纠纷。
受害者家属认为,施工单位和当地政府未能有效预防地质灾害,应对事故承担主要责任。
而施工单位和当地政府则认为,事故发生属于不可抗力因素,不应承担责任。
五、法院判决案件经过一审、二审,最终由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
法院认为:1.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质灾害,存在过错,应对事故承担主要责任。
2. 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和监管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3. 受害者家属提出的赔偿请求,部分合理,部分不合理。
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判决施工单位赔偿受害者家属共计300万元,当地政府赔偿受害者家属共计50万元。
六、案例启示该案例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启示:1.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分析

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分析
1、工程概述
北京百盛大厦二期工程,基坑深15米,采用桩锚支护,钢筋混泥土灌注桩直径为800mm,桩顶标高-3.0m,桩顶设一道钢筋混泥土圈梁,圈梁上做3m高的挡土砖墙,并加钢筋混泥土结构柱。
在圈梁下2m处设置一层锚杆,用钢腰梁将锚杆固定,其实锚杆长20m,角度15度到18度,锚筋为钢绞线。
该场地地质情况从上到下依次为:杂填土,粉质粘土,粘质粉土,粉细砂,中粗砂,石层等。
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和承压水两种。
基坑开挖完毕后,进行底版施工。
一夜的大雨,基坑西南角30余根支护桩折断坍塌,圈梁拉断,锚杆失效拔出,砖护墙倒塌,大量土方涌入基坑。
西侧基坑周围地面也出现大小不等的裂缝。
2、事故分析
2.1锚杆设计的角度偏小,锚固段大部分位于粘性土层中,使得锚固力较小,后经验算,发现锚杆的安全储备不足。
2.2持续的大雨使地基土的含水量剧增,粘性土体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大大降低,导致支护桩的主动土压力增加。
同时沿地裂缝(甚至于空洞)渗入土体中的雨水,使锚杆锚固端的摩阻力大大降低,锚固力减小。
2.3基坑西南角挡土墙后滞留着一个老方洞,大量的雨水从此窜入,对该处的支护桩产生较大的侧压力,并且冲刷锚杆,使锚杆
失效。
3、事故处理
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对西侧桩后出现裂缝的地段紧急用工字钢斜撑支护的圈梁,阻止其继续变形。
西南角塌方地带,从上到下进行人工清理,一边清理边用土钉墙进行加固。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分析和治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分析和治理本文以惠州大亚湾塘横坳边坡为例,用极限平衡法分析了边坡稳定性,提出了治理工程方案,对同类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标签:地质灾害边坡防治分析评价1基本概况惠州大亚湾区县道X206线地质灾害点位于X206线K8-K9塘横坳段,由于公路建设削坡,道路两侧形成高陡的人工边坡。
该路段两侧共有3处人工边坡隐患点,坡高8~18m,坡度55~90°,坡宽约430m。
边坡岩体裸露,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局部含外倾结构面,易发生滑坡或崩塌等地质灾。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根据钻探揭露的工程地质情况,勘察区内岩土层按地质年代和成因类型自上而下划分为人工填土层(Qml)主要为素填土;残积层(Qel)主要为粉质粘土,基岩(J3n),分为强风化岩带和中风化岩带:岩性为凝灰质砂岩。
边坡岩体受节理裂隙切割强烈,局部含外倾结构面,成小块体,岩体完整性差,在降雨入渗形成的动、静水压力作用下和本身重力作用下继续发生滑坡或崩塌的可能性大。
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赋存于下伏风化基岩的裂隙中,浅层无明显的地下含水层。
下伏风化岩体节理、裂隙虽然很发育,但裂隙多为粘性土矿物充填,节理、裂隙间连通性较差,其透水性及富水性均较弱,水量也很贫乏。
场地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垂直下渗及岩土体侧向渗流补给;暴雨期间地表径流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
3坡体结构特征3.1第1坡段该坡段位于县道X206线K8~K9塘横坳段k8+600m一带。
坡长约70m,坡高8~14m,边坡总体走向北东,坡度55~75°,边坡岩体裸露,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
优势节理面主要有3组,产状分别为:L1:230°∠50°,L2:280°∠42°,L3:60°∠45°,为剪节理,裂面光滑平整,多数闭合状,充填物少,胶结差,但裂面泥化不严重,节理间距一般0.1~1.7m,岩体结构类型呈层状~碎裂状结构。
关于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 存在问题的典型案例

关于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存在问题的典型案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是指将各种地质灾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治理和防范的一项工程。
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存在问题的典型案例。
首先是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中存在的规划不合理问题。
在一些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由于前期的规划不合理,导致了治理项目的难度加大。
例如,一些山区城市规划中缺乏对地质灾害的全面考虑,导致了在治理项目实施后,仍然会出现一些严重的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
这主要是因为在规划阶段缺乏综合治理的思路,忽视了地质灾害的风险,并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其次是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中存在的资金缺乏问题。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或者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资金的缺乏成为制约项目实施的主要因素。
例如,在一些偏远山区,由于资金有限,往往只能进行部分区域的治理,导致了其他地区的地质灾害问题仍然存在。
这就需要加强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以及与各级政府的合作,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再次是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中缺乏科学技术支持的问题。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来进行问题的识别和解决。
然而,在一些地区,科学技术支持不足,导致了治理项目的效果不佳。
例如,在一些偏远山区,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往往只能采用传统的治理方法,无法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使得地质灾害的治理效果受限。
因此,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学技术支持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此外,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中的监督和评估不力也是一个问题。
在一些地区,由于监督不到位,治理项目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例如,在一些山区,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监管不到位,导致了一些治理项目出现了违规操作的情况,不仅浪费了资源,同时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
因此,强化对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的日常监督和评估,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存在规划不合理、资金缺乏、科学技术支持不足以及监督和评估不力等问题。
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与案例分析

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与案例分析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等。
近年来,地球环境的变化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因此,进行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并实施行动计划,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地质灾害分析1.地质背景和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
在我国,地形复杂、地质结构复杂、天气多变等因素导致了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等。
2.地质灾害的原因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类: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人类活动因素包括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滥伐森林等。
3.地质灾害的危害地质灾害发生后,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而且还会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滑坡可能会导致道路或铁路中断,泥石流可能会破坏农田和居民房屋,地面塌陷可能会影响市政设施和工商业发展。
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研究1.气象监测和预警气象监测与预警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天气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可以提醒人们采取相应措施,并做好应急准备。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前提。
通过对地质背景、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地质灾害的概率和危险程度,以制定相应防治措施。
3.防治措施的实施防治地质灾害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地质监测、修建防护设施、植树造林、控制人类活动等。
例如,在滑坡频繁发生的地区,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和建立警戒体系,以减小滑坡造成的损失。
4.社会共治防治地质灾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广大居民、企业家应当树立环保意识,我国政府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也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投入。
三、案例分析1.山东省莱阳市泥石流灾害莱阳市因地处山区、土地沿海仅10公里而被视为易受泥石流威胁的城市之一。
关于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 存在问题的典型案例

关于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存在问题的典型案例
1. 隧道工程发生地质灾害: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地下水涌入、地层塌陷等问题,影响隧道的施工进度和安全。
2. 山体滑坡导致道路中断:在山地区,由于地质结构不稳定和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山体滑坡导致道路中断,对交通运输和生活供应造成严重影响。
3. 水库库区地质灾害:在水库库区,由于地质背景和水位变化等因素的作用,可能出现库岸坍塌、地震诱发等地质灾害,威胁到水库安全和周边人员的生命安全。
4. 震害修复与防治:地震发生后,由于建筑物的结构破坏和地基沉降等原因,需要进行地震灾后修复和防治工作,包括加固和改造建筑物、修复土木工程等。
5. 煤矿塌陷区治理:由于煤矿开采引发的矿业地质灾害,如煤层塌陷、地面沉降等,需要进行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包括填充处理、地面恢复等。
6. 地下水过度开采引发地质灾害: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可能导致地层塌陷、地面下陷等地质灾害,需进行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7. 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地质灾害:在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和施工技术不到位等原因,可能出现地层塌陷、
地下水涌入等地质灾害,影响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8. 河流决口导致地质灾害:河流决口可能导致周边土地被淹没和冲毁,对人员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需要进行治理和修复工作,恢复河道的稳定性。
总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的典型案例涵盖了各类地质灾害,包括隧道工程、山体滑坡、水库地灾、地震灾后修复和防治、煤矿塌陷区治理、地下水开采、地下工程施工和河流决口等。
这些案例体现了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地质灾害机理及治理设计实例

重力式拦砂坝的设计
(一)荷载分析 作用于坝体的泥石流荷载主要有,坝体自重、水压力、 淤积物压力、泥石流体压力、地基反力、扬压力、地震力和 泥石流冲击力等)。 1.坝体自重 2.水平水压力 3.淤积物垂直压力 4.泥石流体水平压力 5 .扬压力 6.地震力 7.泥石流冲击力
XX沟流域及泥石流治理工程布置图
以排为主的防治方案
主要工程措施:排导槽、小型拦挡坝、渡槽 要 点:
排导槽、渡槽平面和纵断面的 合理布置 在排导槽、渡槽的上游布置少 量的小型拦挡坝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与防治建筑物 •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 主要防治建筑物
泥石流防治措施
主要泥石流泥石流防治建筑物
拦砂坝 谷坊 排导槽
渡槽
一次泥石流冲出固体物质总量按照下式计算: Vs = Cv Vc = Vc(rc-rw)/(rs-rw) 式中:Vs——通过计算断面固体物质实体总量(m3); Vc——泥石流径流量(m3); rc——泥石流容重(t/m3); rw——水容重(t/m3); rs——泥沙比重(t/m3)。
泥石流防治工程方案设计
我国城镇防洪和防治泥石流按《城市防洪工程设 计规范》CJJ50-92的防洪标准采用。
防洪标准(重现期:年) 城市等别 河(江)洪、 海潮 ≥ 200 200~100 100~50 50~20 山 洪 泥石流 >100 100~50 50~20 20
特别重要城市 重要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100~50 50~20 20~10 10~5
停淤场 明洞
拦砂坝的种类
o 重力式 o 格栅式
o 柔性
o 桩林泥石流拦砂坝(重来自式)的特点:o作用 拦截泥沙、排水,水土分离
固定沟床、稳定沟坡 坝后淤积泥沙反压滑坡 o 结构 坝体上游边坡比 1:0.5~0.7 坝体下游边坡比 1: 0 ~0.2
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实例分析

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实例分析【摘要】本文就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特征与诱因及常用防治方法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例就某已建楼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目前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与诱因1.1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①地震;②降雨和融雪;③地表水的冲刷、浸泡;④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⑤开挖坡脚;⑥蓄水排水;⑦堆填加载;⑧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1.2崩塌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①采掘矿产资源;②道路工程开挖边坡;③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④堆(弃)渣填土;⑤强烈振动。
1.3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①不合理开挖;②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③滥伐乱垦。
1.4地面变形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
地面塌陷诱因:①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②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③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2.地质灾害工程防治措施2.1做好防治工程设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①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②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2.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3.工程实例分析3.1工程概况某已建商住楼24座,其中超高层6座,耸立在粤西某风景秀丽的石灰岩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下暗河、溶洞、土洞发育,地面局部塌陷的事故时有发生。
地质灾害案例Word版

地质工程灾害案例2005年5月9日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黄土崩塌灾害2005年5月9日23时,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209国道右侧发生一起大型黄土崩塌地质灾害。
此次灾害造成24人被掩埋,209国道吉县至乡宁段完全中断。
崩塌体长约220m,宽约15-30m,顶部标高943m左右,底部标高863m,崩塌体高度约80m,体积约60万m3。
灾害发生后,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有关领导带领技术人员于5月10日先后到达现场。
经实地初步调查和听取中共临汾市委、临汾市人民政府和现场抢险指挥部的情况介绍,对本次黄土崩塌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和抢险工作形成了初步建议。
1、崩塌原因初步分析据现场调查,崩塌体岩性上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3)黄土状粉土,厚度35m 左右,结构松散,遇水具湿陷性;中下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2)粉质粘土,土质较均匀,厚度45m左右。
黄土体柱状节理发育,易于降水渗流冲蚀,长期的溶蚀作用发育多处落水洞,直径达数米,破坏了黄土山体的整体稳定性。
这类土体一旦受到扰动或产生塌落,其崩积物结构变得非常松散,在受到开挖扰动时临空面极易发生塌落破坏,孕育新的灾害。
2、抢险工作重点应急抢险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尽快找到被掩埋人员,确保抢险工作人员安全,尽快恢复209国道的通车。
3、抢险施工意见依据上述分析,考虑到在崩积物下部清除土体,极易发生进一步塌落,威胁抢险人员安全,建议采用以下方案进行抢险。
总体采用自上而下分层剥离崩塌土体,逐步接近压埋人员地点。
排土方式可采用三个工作面同时施工。
具体是利用209国道分别向两侧排土,同时向崩塌体对面崖壁下排土。
倾倒土体的地点要根据具体地形灵活布置,同时对土体进行处理,避免造成新的隐患。
考虑到后山地质结构的复杂性、新崩土体的特征,尤其是不利的天气因素等,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以确保施工安全。
图1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崩滑体图2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崩滑体前缘压埋窑洞和平房图3 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前缘与209国道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金盆乡营盘村鱼岭滑坡一、灾害基本情况2004年5月29日18时至30日凌晨4 时(集中降雨时间为00时至4时),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金盆乡营盘村鱼岭组一带出现150mm的强降雨,30日3时20分左右鱼岭组上方陡斜坡处的表层松散坡积物在长达3个多小时强降雨的影响下发生滑坡,造成3户村民(共20人,其中4人逃生)房屋被掩埋,11人死亡,重伤4人,轻伤1人。
地质勘察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案例

地质勘察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案例地质勘察是指对地球地壳、地下水、矿产资源以及自然灾害等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是在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失的技术、管理和法律措施。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案例,来说明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案例一:滑坡的防治滑坡是地质灾害中常见的一种,特别是在山区地区。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滑坡灾害,地质勘察人员在勘察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地质构造、地下水情况、土壤性质以及坡面植被覆盖等因素,并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对滑坡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在防治阶段,根据勘察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
例如,可以采取土壤加固措施,如加设深层钢筋混凝土墙和土木梁,用以增加边坡的稳定性;此外,还可以采取生物工程措施,如植树种草,形成坡面植被覆盖,减少雨水的入渗,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案例二:岩爆的防治岩爆是在岩体中扩展形成的爆炸性破坏现象。
为了减轻岩爆对周边环境和人员的威胁,地质勘察人员在勘察过程中要详细了解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矿物组成和结构特点,并结合实地观测和试验分析,确定岩爆的危险性程度。
在防治阶段,可以采取物理防爆措施,如岩体加固和预处理,通过加设钢筋混凝土支护结构等方式,提高岩体的整体稳定性。
同时,还可以采取及时监测和报警预警的技术手段,如安装岩爆监测仪器,实时监测岩爆的预警信号,以便采取相应的紧急疏散措施。
案例三:地震的防治地震是地质灾害中最常见也最具破坏性的一种。
为了加强地震的防治,地质勘察人员需要了解地震的发生机理、震级划分、震源深度等因素,并通过地震监测网络和观测设备,进行全面的地震勘察。
在防治阶段,可以采取建筑物抗震设计措施,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此外,还可以建立地震预警系统,通过提前预警的方式,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疏散和避险。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在地质勘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全面、准确的勘察工作,制定并实施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
地质灾害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某区某小区位于一座半山腰,小区周围多为陡峭的山坡。
2019年7月,该小区发生一起边坡坍塌事故,导致3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房屋财产损失严重。
事故发生后,受害者家属及有关部门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相关责任。
二、案件经过1. 事故调查事故发生后,某市相关部门立即组织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
经调查,发现该边坡坍塌事故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1)地质条件:该边坡地质松散,含水量高,易发生坍塌。
(2)工程设计:边坡工程设计不合理,未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导致边坡稳定性不足。
(3)施工质量: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未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存在偷工减料现象。
(4)监管不到位:相关部门在施工过程中监管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行为。
2. 法律诉讼事故发生后,受害者家属及有关部门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以下责任:(1)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导致边坡坍塌,应承担赔偿责任。
(2)设计单位: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导致边坡稳定性不足,应承担赔偿责任。
(3)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在施工过程中监管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行为,应承担监管责任。
三、案件审理1. 法院审理法院依法受理了该案,并组织双方进行庭前调解。
在调解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事故原因、受害者损失等因素,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2. 责任认定(1)施工单位:法院认定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导致边坡坍塌,应承担主要赔偿责任。
(2)设计单位:法院认定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导致边坡稳定性不足,应承担次要赔偿责任。
(3)监管部门:法院认定监管部门在施工过程中监管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行为,应承担监管责任。
四、案件判决法院根据审理结果,作出以下判决:1. 施工单位赔偿受害者家属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害赔偿共计人民币1000万元。
2. 设计单位赔偿受害者家属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害赔偿共计人民币500万元。
地质灾害案例分析

地质灾害案例分析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原因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不仅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将以历史上的一些地质灾害案例为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发生于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这次地震造成了近25万人死亡,超过16万人受伤。
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人民币。
唐山地震的主要原因是位于华北坳陷带的华北岭断裂的活动,导致了地壳的破裂和能量的释放。
此次地震也暴露了中国在地震预警体系和抗震设施方面的不足。
2. 阿尔及利亚地震2003年,阿尔及利亚发生了一次里氏7.2级的地震,造成了超过2200人死亡,约10000人受伤。
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仅为10千米,造成了严重的房屋倒塌和基础设施破坏。
尽管阿尔及利亚国家地震研究中心提前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但由于人们对地震的认识不足,很多人没有采取适当的避险措施。
3. 三峡库区滑坡三峡工程是中国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
其中,三峡库区滑坡是一个重要的案例。
由于水库的蓄水,导致了陡坡的滑动,进而引发了地质灾害。
这些滑坡不仅对周边居民的生命和财产构成威胁,还对整个工程的稳定性带来了挑战。
在应对这一问题时,中国政府通过加固坡体和采取合理的排水措施,有效地应对了滑坡风险。
4. 美国科罗拉多泥石流2013年,美国科罗拉多州发生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泥石流。
这场灾害造成了8人死亡,超过1000人无家可归。
泥石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剧烈降雨引发了陡坡的崩塌,进而形成了巨大的泥石流。
科罗拉多州政府通过灾害预警系统,提供了及时的警报和紧急疏散指南,减少了人员伤亡。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灾难。
面对这些灾害,我们应该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和监测体系,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勘察设计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案例分析

未来地质灾害防治将更加注重综合防治,整合各 方资源,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 体系。同时,将更加注重社区参与,提高公众的 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能力。
智能化与信息化
智能化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将推动地质灾害防治 工作的升级,实现数据共享、智能分析、远程控 制等功能,提高防治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REPORTING
预防为主原则
总结词
在勘察设计中,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是最重要的原则。
详细描述
预防为主原则要求在勘察设计阶段,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深入调查 ,预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灾害发生的风险。
因地制宜原则
总结词
在勘察设计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WENKU
PART 05
勘察设计中的地质灾害防 治经验教训与展望
REPORTING
经验教训总结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加强监测与预警
地质灾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通过勘察设 计阶段对地质条件的深入了解,采取有效 的工程措施,降低灾害发生的风险。
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 的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以便及时发现灾 害征兆,采取应对措施。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概述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是一种通过对岩土进行取样、试验、观测和分析,了解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行为的工程技术 。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可以用于查明地质灾害的成因、规模和危害程度,为防治工程提供设计依据。
案例分析
例如,在某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通过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查明沿线地质灾害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保证了高速公路的安全建设和运营。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问题及对策建议 ——以温州市泰顺县为例

LAND&RESOURCES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三年行动是2019年浙江省十方面民生实事之一。
地灾治理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随着地灾治理力度的逐年加大,工程质量监管难题逐步凸显。
本文以泰顺县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经验为基础、地灾治理工程质量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剖析工程质量影响因素,针对“症结”,提出科学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工程质量问题本文中“工程质量问题”是指地灾治理实施中或验收后的可形成安全风险隐患并影响地灾治理效果的一系列问题的总称。
通过查阅泰顺县地灾治理工程相关资料、结合现场调查,经过分析汇总,本文将工程质量问题分为施工质量问题和非施工质量问题两大类。
(一)施工质量问题施工质量问题是指施工单位在施工活动中产生的工程质量问题。
1.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质量问题。
一是削坡施工质量问题。
整体坡率达不到设计要求,放坡平台宽度不足,削方后边坡不平整留有陡坎,局部坡率偏陡。
二是排水系统施工质量问题。
截排水沟的沟壁沟底填充毛石质量差、砂浆厚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容易漏水。
水沟宽度、深度不够,标高不对,无法满足排水要求。
三是抗滑挡墙施工质量问题。
挡墙基础埋深过浅、高度和厚度达不到要求,未设置伸缩缝或设置不正确;浆砌块石挡墙的块石硬度差,表层泥土未清洗,块石大小不符合要求,砂浆不饱满;抛石(毛石)混凝土挡墙块的块石过大、过多,混凝土过少。
挡墙墙背用粘土回填,未设置反滤层,泄水孔堵塞;泄水孔数量不足,出口朝上,造成泄水不畅。
四是锚杆(锚索)施工质量问题。
锚杆(锚索)长度不足,未入岩或入岩深度不够,锚孔注浆不饱满,锚杆(锚索)外露过短,未锁锚或封锚。
五是防护网施工质量问题。
主动防护网支撑绳与锚杆固定不牢,支撑绳与钢丝绳网缝合不紧密,绳和网质量差、生锈。
被动防护网未紧贴坡面、固定不紧密,拉绳偏松。
六是格构梁施工质量问题。
未刻槽,与坡体之间无垫层,钢筋与土体接触生锈,格构梁厚度和宽度不够,与锚杆搭接不牢,锚杆位置未居中。
浅析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例

浅析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例1.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广东广州 5100002.广东金东建设工程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摘要]在以往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勘察设计单位在进行工程建设之前,必须对发生泥石流灾害地段的区域地质资料及相关勘查资料进行研究,根据具体的气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条件、水文工程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并对泥石流成因机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可行性方案。
在满足质量控制及检测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施工技术实用性,从而达到泥石流灾害治理的目的。
[关键词]泥石流;成因机制;方案设计1 概述2016年5月20日,广东省信宜市怀乡镇森木河村遭遇二百年一遇的强降雨(6小时雨量超过历史最大值达429.5毫米),引发群发性地质灾害,多处山体滑坡、崩塌及泥石流。
损坏坡脚多处房屋,掩埋一间民房,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60万元,已发灾害规模为小型,危害程度一般,未造成人员伤亡;同时在每年汛期都会发生一些小规模的滑坡、崩塌。
多年来在汛期持续暴雨的影响下,边坡坡面残坡积物因雨水浸泡下已变得非常松散,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在后续降雨影响下,该边坡容易发生大面积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并伴随泥石流次生灾害。
目前的简易治理措施很难维持遇强降雨时的边坡稳定性,一旦灾害发生,直接威胁河口、河尾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2 工程概况经现场调查,调查区段边坡主要为残坡积层和全风化岩,风化层较厚,岩土粘结强度低,受暴雨影响,土体含水率较高,呈高压缩性,遇暴雨条件时,岩土体粘结强度进一步降低,易再次发生滑坡地质灾害。
森木河分为河口、河尾两段,位于山沟两侧,山沟地形切割强烈,坡度较陡,约20°~50°,坡脚居民密集,地理中心坐标为E111°03′08.5″,N22°26′27.4″。
地质灾害群范围较大,沿森木河谷呈带状分布。
治理区内有乡间水泥路连通,水泥路宽2.5~3.0m。
3 泥石流成因机制本区属低山地貌,地形较陡,高差较大,区域降雨量大,具备泥石流发生的水动力条件。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典型案例调研报告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典型案例调研报
告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一直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典型案例,我们进行了实地调研。
我所调研的案例是位于某山区的一处崩塌地治理工程。
据了解,该崩塌地是由于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导致山体失稳造成的。
经过初步调查,该崩塌地周围有许多房屋和村庄,每年还有很多人在这里经过。
因此治理该崩塌地至关重要。
在进行治理工程之前,地质专家深入分析了崩塌地的情况,采用了多种手段进行治理,包括加固锚杆、灌浆、抗滑桩、挡墙等,同时还需要对地面做出改造,重新铺设石头路面。
整个治理工程历时约半年,总投资高达1000多万元。
在实地观察中,我们发现治理后的崩塌地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地表被清理,周围的自然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同时,治理后的崩塌地增加了游客消费和观赏的价值,还成为当地的景区之一。
通过此次的调研,我们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治理地质灾害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投入。
在治理中还需要注重环保和生态建设,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的地质灾害防治与安全评估案例分析

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的地质灾害防治与安全评估案例分析地质灾害是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前预防和及时应对地质灾害成为自然资源部的一项重要职责。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地质灾害防治与安全评估的案例,探讨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在此方面的工作职责和实际操作。
案例介绍:某地区近年来频繁发生地质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产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地方政府与自然资源部合作,成立了一个工作组,由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负责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安全评估工作。
一、灾害防治的职责与要求: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承担着以下职责与要求:1. 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监测: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负责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隐患调查和监测工作。
通过使用先进的地质勘探技术和仪器设备,收集地质数据,评估隐患程度,及时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点。
2. 制定灾害防治方案:根据隐患调查和监测结果,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与地方政府共同制定灾害防治方案。
这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人口分布、基础设施布局等因素,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3. 组织实施灾害防治工程: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负责组织实施灾害防治工程,包括抢险救灾、加固治理等工作。
他们要协调各方资源,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并及时处理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安全评估的职责与要求: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在地质灾害的安全评估工作中也承担着重要职责和要求:1. 评估灾害风险等级:在地质灾害发生后,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负责评估灾害风险等级。
他们通过调查事故现场、分析灾情数据等方式判断灾害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发布预警信息:根据安全评估结果,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这种预警信息可以提醒当地居民和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3. 提出灾后恢复建议:地质灾害发生后,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还需要提出灾后恢复建议。
他们要根据事故情况,对灾区进行评估,提出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的指导意见。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典型案例调研报告》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典型案例调研报告》摘要。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汶川县xx沟泥石流地灾治理工程为例,分析地质灾害形成、危害以及治理采用的方法和治理后的效果。
总结和推广地质灾害防治经验。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案例分析一、调研背景及目的xx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灾任务重,在降雨条件下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按照xx运用典型经验调研成果开展案例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组织申报202x年典型经验案例教学工作课题的通知》(阿州调研办[202x]1号)要求结合我州地质灾害特性,旨在搭建起各县(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经验性、特色性和亮点工作的展示平台,让广大干部群众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共同提高。
二、调研对象及内容(一)调研对象以汶川县xx沟泥石流治理工程为背景的施工、设计和监理单位、相关专家以及在群测群防中相关的人员,汶川县国土资源局。
(二)调研内容围绕从汶川县xx沟泥石流灾害的形成、爆发以及灾害发生前后州县国土资源系统如何应对、如何处置,到全面开展工程治理各个环节,再到最后的治理效果评价及防治工作开展以来的工作成效、经验总结、存在问题和今后开展工作的新思路以及经验推广等方面采取实地踏勘和收集纸质、影像、电子资料等形式开展了实地调研。
三、调研成果分析(一)xx沟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和爆发xx沟流域地形呈叶脉状,发育15条支沟(雪花潭沟、黄泥槽沟、砂板沟、小沟、3#桥沟、麻地垭沟、长板沟、干河沟、小塘沟、红石潮沟、板板棚沟等),支沟域内地形主要为深切割高中山峡谷地貌特征,受“5.12”及“4.20”地震影响,xx沟中下游两岸及各支沟中下游地段出现强烈的崩滑现象,以及沟道内大量的沟道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202x年7月7日20时至11日08时,84小时降雨量合计达119.3mm,暴雨至使xx沟内多次发生阵性流及支沟泥石流,叠加放大溃决后发生“7.11”特大泥石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及工程治理案例分析
1山体滑坡的特点
(1)降雨因素干扰:导致出现山体滑坡的最关键原因为降雨,因不同的自然地貌所受到降雨的影响存在差异,同时也因山体在坡度与地质构造上各不相同,因而发生滑坡的形成条件与滑坡程度也各有差异。
假如山体土质比较疏松,同时坡度较大,如果出现持续的降雨,就有可能造成山体土质松动而出现滑坡。
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滑坡的出现,其成因跟当日与三日内的降雨量存在显著的联系,具体情况本文在表1中进行了列示。
(2)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滑坡出现的原因依据性质上的差异性能够分成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类。
前者除了降雨,还包括暴风、海啸、地震。
人为因素指的是因人类开展的工程地质活动而导致的山体滑坡,如因矿山爆破、在斜坡上修建工程等[1]。
2实例研究
(1)滑坡位置:谋滑坡在地理位置上属金沙江水系,处在其三级支流长安河的中下游右岸。
长安河发源于龙塘村猪背河坝,呈S型从东向西径流。
勘查期间项目区外侧河道水流流量可以达到5m3/s。
河道从本次勘查的滑坡前部110米位置流过。
通过勘查区一定范围内地貌形成情况跟构造运动,发现在地貌类型上,这一地区呈现出典型的“先受到强烈抬升作用而形成深切河谷~高陡岸坡经崩塌后退而产生的崩坡积夷平面~再经过抬升并侵蚀坡脚而产生的河流堆积区”的形成发展过程。
(2)滑体物质:按照场勘探工作获取的资料信息显示,滑体物质大多属于颜色呈灰黄色~灰色的混粉质粘土碎石,碎石含量
可以达到55%~65%,成分主要为强风化片状泥岩碎屑,其中包含有一定量的泥灰岩碎块,其粒径可以达到2cm~15cm;这一层在钻孔岩芯上和下伏稳定地层表现出显著的颜色和成分上的不同,具体情况本文在图1、图2里面进行了列示。
(3)滑坡周界变形特征:从滑坡的外部形态上观察能够看到其凹陷地形,从边界情况观察,其后缘拉张裂缝、滑体中部有梯级状台坎、北侧缘存在明显凹槽。
①滑坡后部位置存在缘拉张裂隙(LF2),其长度为43.5m,宽度为2cm~5cm,裂隙呈现北侧变形较大,南侧较小的形态,北侧发现显著的下挫发展趋势,下挫幅度可以达到1cm~3cm;南侧在居民建筑位置表现出跟北侧裂隙存在联通的轻度裂缝。
②滑坡后部位置平台向下为梯级型滑坡台坎,台坎在平面上表现出弧形状态,高度可以达到0.5m~2m,台坎外侧是宽度为3m~5m的阶梯状平台,有3级明显的台坎,此列平台都已经被开垦成农田。
③滑坡北部位置边缘部分是明显的凹槽,负地形拓展到下部学校厕所后的5m~10m地带。
④滑坡前部剪出口方向有推出、隆起等整体移动情况,不过破坏迹象表现不明显,有显著的片状坍塌。
(4)滑坡成因分析:①地形条件:滑坡区位于侵蚀河谷的岸坡下方位置,坡体下部存在临空面,因而具备了滑坡得以产生的地质环境基础。
②地层与构造条件:当地岸坡地貌的形成跟长期的侵蚀作用有关,滑坡发育部位的岩体在性质上属于明显的软硬间层,由于泥岩风化严重,所以很容易导致崩塌,斜坡倾倒崩塌发生后造成地形逐渐向后发展,产生了上部主要由崩坡积碎石土构成,下部主要由基岩的外倾二元组合构成的地质环境。
同时又由于泥岩在性质
上属于薄层构造,通常会沿着层面而发生逐层风化,产生依据层面发展的较旺平滑的出露面;结构面组合交线L2-3呈现轻微外倾,同时受到J2和J3结构面的切割,非常容易形成“阶梯”状基岩面,“阶梯”直坎部分属于J2结构面,“阶梯”阶面部分属于层面。
上述的地质地貌情况导致基岩面形成了光滑、容易发生滑坡的外倾阶梯状地貌。
③工程施工:工程施工导致原始斜坡前部的某些位置出现临空,斜坡下部无法得到支撑,在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滑坡,工程施工为产生滑坡的关键性原因。
④降雨因素:目标地区雨季降雨量十分集中,大量的连续降雨,不仅会导致斜坡重量不断加大,也会导致滑坡体内部的水位线迅速提升,形成很大的渗透压力并产生托浮力,这就造成了对滑坡的外推作用,同时因土质受水分影响,滑坡坡体当中的法向应力也减少了,这就导致了滑坡堆积体跟滑床之间的摩擦力越来越小,滑坡的稳定性越来越差;所以,当地降雨量高度集中的气候为导致滑坡产生的关键性因素。
结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滑坡为工程施工导致的地质环境发生了变动,从而使得地质体受到所处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而逐渐变形产生的结果。
3治理措施分析
(1)在灾害点构造上呈现出明显的单斜构造,其构造相对较为简单;(2)地貌上位于山间盆地的边缘位置,河谷的岸坡底部,由于受到新构造运动的作用,微地貌类型种类十分繁多,地貌类型复杂,出现物理地质现象属常见问题;(3)在滑坡的堆积体下存在稳定的泥岩,不稳定的斜坡发育主要位于强风化岩体的内部位置。
因而治理措
施主要如下:首先,就滑坡实施综合治理,以稳挡为主,排水为辅;其次,建议在学校的后部位置建设抗滑桩板墙工程与锚索格构锚固工程,通过加固,使得其环境地貌获得更多支撑,从而防止滑坡形成。
4结语
结合以上观点,导致出现山体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需要结合当地的地质情况与地形地貌,工程建设情况实施深入研究,系统论证,这样才能通过分析发现造成滑坡的原理所在,根据对原理的分析制定由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起到预防滑坡灾害发生的积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