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及工程治理案例分析.docx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及工程治理案例分析.

地质灾害及工程治理案例分析.

地质灾害及工程治理案例分析1山体滑坡的特点(1)降雨因素干扰:导致出现山体滑坡的最关键原因为降雨,因不同的自然地貌所受到降雨的影响存在差异,同时也因山体在坡度与地质构造上各不相同,因而发生滑坡的形成条件与滑坡程度也各有差异。

假如山体土质比较疏松,同时坡度较大,如果出现持续的降雨,就有可能造成山体土质松动而出现滑坡。

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滑坡的出现,其成因跟当日与三日内的降雨量存在显著的联系,具体情况本文在表[中进行了列示。

(2)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滑坡出现的原因依据性质上的差异性能够分成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类。

前者除了降雨,还包括暴风、海啸、地震。

人为因素指的是因人类开展的工程地质活动而导致的山体滑坡,如因矿山爆破、在斜坡上修建工程等⑴。

2实例研究(2)滑坡位置:谋滑坡在地理位置上属金沙江水系,处在其三级支流长安河的中下游右岸。

长安河发源于龙塘村猪背河坝,呈S型从东向西径流。

勘查期间项目区外侧河道水流流量可以达到5m3/So 河道从木次勘查的滑坡前部110米位置流过。

通过勘查区一定范围内地貌形成情况跟构造运动,发现在地貌类型上,这一地区呈现出典型的“先受到强烈抬升作用而形成深切河谷~高陡岸坡经崩塌后退而产生的崩坡积夷平面~再经过抬升并侵蚀坡脚而产生的河流堆积区〃的形成发展过程。

(2)滑体物质:按照场勘探工作获取的资料信息显示,滑体物质大多属于颜色呈灰黄色~灰色的混粉质粘土碎石,碎石含量可以达到55%~65%,成分主要为强风化片状泥岩碎屑,其中包含有一定量的泥灰岩碎块,其粒径可以达到2cm~15cm;这一层在钻孔岩芯上和下伏稳定地层表现出显著的颜色和成分上的不同,具体情况本文在图2、图2里面进行了列示。

(3)滑坡周界变形特征:从滑坡的外部形态上观察能够看到其凹陷地形,从边界情况观察,其后缘拉张裂缝、滑体中部有梯级状台坎、北侧缘存在明显凹槽。

①滑坡后部位置存在缘拉张裂隙(LF2),其长度为43.5m,宽度为2cm~5cm,裂隙呈现北侧变形较大,南侧较小的形态,北侧发现显著的下挫发展趋势,下挫幅度可以达到lcm~3cm;南侧在居民建筑位置表现岀跟北侧裂隙存在联通的轻度裂缝。

地质灾害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

地质灾害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

地质灾害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有自然、人为两种。

而现今绝大部分都是由于人的不合理、不科学的使用方法造成的, 本文对温州市洞头岙仔改造发生地质灾害导致原因做出了分析,以及对本工程地质灾害治理相关技术。

标签:地质灾害原因治理对策1本区域地质灾害导致原因分析1.1人为破坏洞头地处温州东海,四面环海,过去是一个孤岛,以外界只能由水路连接,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民生改造要求强烈,加之海岛本身可使用土地资源十分稀少,于是就出现大量的填海造地,开山平地,削山修路架桥等经济活动.洞头岙仔原为一个海边山头,在当地搞活经济,推动旅游、地产开发的政策下,对此进行了山地改造。

现已建和在建项目主要有:岙仔旧村安置改造、双龙村度假酒店、垅头村开发利用区块(度假、休闲、住宅)、温州市游艇俱乐部等,由此带来一系列可能引发地质灾害诱因。

2本区域地灾治理对策2.1泥石流2.1.1基础建设对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影响基础建设对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产生并加速松散固体物质的积累,露天开挖及坑采剥离山体速度较快,产生大量废土,是泥石流源地的主要形成原因,另外基础修筑公路破坏山坡植被,产生大量弃土,基础选矿排出的废渣也是泥石流物质来源。

(2)增大了水体补给量。

基础建设中植被遭严重破坏,改变了地面结构,调节雨水的能力显著降低,汇流时间缩短,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增大,暴发泥石流的可能性也增大;废石、弃土堵沟成湖,蓄积了大量的水体。

(3)基础建设改变了地形条件,增强动力条件。

大量的废石、弃土堆放使山坡变陡,地面高差增大,从而加强了侵蚀能力;大量废石、弃土压缩沟床,增大流深和流速,也就增强了流体的动能和冲刷力,废石堆放减少了过流断面,使流体受压缩,流速增大,侧蚀和下蚀能力加强。

2.1.2泥石流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1)工程措施的治理目的是减少灾害的发生频度,降低灾害的危害程度。

一般是拦挡、排导和支护措施。

地质灾害法律案例(3篇)

地质灾害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位于我国南方山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多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市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山区进行,导致地质灾害频发。

2018年5月,某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滑坡事故,造成多人伤亡和财产损失,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二、事故经过2018年5月15日,某市某区某镇发生了一起滑坡事故。

事故发生时,该镇正在进行一项重要的道路建设项目,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导致山体发生滑坡,滑坡体将正在施工的道路和附近民房掩埋,造成5人死亡,1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余万元。

三、事故调查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成立了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全面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该事故的主要原因如下:1.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未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对山体稳定性评估不足。

2.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山体滑坡,如未设置排水沟、未进行植被恢复等。

3. 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和监管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

四、法律纠纷事故发生后,受害者家属与施工单位及当地政府就赔偿问题产生了纠纷。

受害者家属认为,施工单位和当地政府未能有效预防地质灾害,应对事故承担主要责任。

而施工单位和当地政府则认为,事故发生属于不可抗力因素,不应承担责任。

五、法院判决案件经过一审、二审,最终由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

法院认为:1.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质灾害,存在过错,应对事故承担主要责任。

2. 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和监管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3. 受害者家属提出的赔偿请求,部分合理,部分不合理。

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判决施工单位赔偿受害者家属共计300万元,当地政府赔偿受害者家属共计50万元。

六、案例启示该案例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启示:1.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分析

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分析

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分析
1、工程概述
北京百盛大厦二期工程,基坑深15米,采用桩锚支护,钢筋混泥土灌注桩直径为800mm,桩顶标高-3.0m,桩顶设一道钢筋混泥土圈梁,圈梁上做3m高的挡土砖墙,并加钢筋混泥土结构柱。

在圈梁下2m处设置一层锚杆,用钢腰梁将锚杆固定,其实锚杆长20m,角度15度到18度,锚筋为钢绞线。

该场地地质情况从上到下依次为:杂填土,粉质粘土,粘质粉土,粉细砂,中粗砂,石层等。

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和承压水两种。

基坑开挖完毕后,进行底版施工。

一夜的大雨,基坑西南角30余根支护桩折断坍塌,圈梁拉断,锚杆失效拔出,砖护墙倒塌,大量土方涌入基坑。

西侧基坑周围地面也出现大小不等的裂缝。

2、事故分析
2.1锚杆设计的角度偏小,锚固段大部分位于粘性土层中,使得锚固力较小,后经验算,发现锚杆的安全储备不足。

2.2持续的大雨使地基土的含水量剧增,粘性土体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大大降低,导致支护桩的主动土压力增加。

同时沿地裂缝(甚至于空洞)渗入土体中的雨水,使锚杆锚固端的摩阻力大大降低,锚固力减小。

2.3基坑西南角挡土墙后滞留着一个老方洞,大量的雨水从此窜入,对该处的支护桩产生较大的侧压力,并且冲刷锚杆,使锚杆
失效。

3、事故处理
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对西侧桩后出现裂缝的地段紧急用工字钢斜撑支护的圈梁,阻止其继续变形。

西南角塌方地带,从上到下进行人工清理,一边清理边用土钉墙进行加固。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分析和治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分析和治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分析和治理本文以惠州大亚湾塘横坳边坡为例,用极限平衡法分析了边坡稳定性,提出了治理工程方案,对同类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标签:地质灾害边坡防治分析评价1基本概况惠州大亚湾区县道X206线地质灾害点位于X206线K8-K9塘横坳段,由于公路建设削坡,道路两侧形成高陡的人工边坡。

该路段两侧共有3处人工边坡隐患点,坡高8~18m,坡度55~90°,坡宽约430m。

边坡岩体裸露,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局部含外倾结构面,易发生滑坡或崩塌等地质灾。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根据钻探揭露的工程地质情况,勘察区内岩土层按地质年代和成因类型自上而下划分为人工填土层(Qml)主要为素填土;残积层(Qel)主要为粉质粘土,基岩(J3n),分为强风化岩带和中风化岩带:岩性为凝灰质砂岩。

边坡岩体受节理裂隙切割强烈,局部含外倾结构面,成小块体,岩体完整性差,在降雨入渗形成的动、静水压力作用下和本身重力作用下继续发生滑坡或崩塌的可能性大。

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赋存于下伏风化基岩的裂隙中,浅层无明显的地下含水层。

下伏风化岩体节理、裂隙虽然很发育,但裂隙多为粘性土矿物充填,节理、裂隙间连通性较差,其透水性及富水性均较弱,水量也很贫乏。

场地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垂直下渗及岩土体侧向渗流补给;暴雨期间地表径流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

3坡体结构特征3.1第1坡段该坡段位于县道X206线K8~K9塘横坳段k8+600m一带。

坡长约70m,坡高8~14m,边坡总体走向北东,坡度55~75°,边坡岩体裸露,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

优势节理面主要有3组,产状分别为:L1:230°∠50°,L2:280°∠42°,L3:60°∠45°,为剪节理,裂面光滑平整,多数闭合状,充填物少,胶结差,但裂面泥化不严重,节理间距一般0.1~1.7m,岩体结构类型呈层状~碎裂状结构。

关于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 存在问题的典型案例

关于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 存在问题的典型案例

关于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存在问题的典型案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是指将各种地质灾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治理和防范的一项工程。

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存在问题的典型案例。

首先是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中存在的规划不合理问题。

在一些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由于前期的规划不合理,导致了治理项目的难度加大。

例如,一些山区城市规划中缺乏对地质灾害的全面考虑,导致了在治理项目实施后,仍然会出现一些严重的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

这主要是因为在规划阶段缺乏综合治理的思路,忽视了地质灾害的风险,并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其次是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中存在的资金缺乏问题。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或者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资金的缺乏成为制约项目实施的主要因素。

例如,在一些偏远山区,由于资金有限,往往只能进行部分区域的治理,导致了其他地区的地质灾害问题仍然存在。

这就需要加强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以及与各级政府的合作,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再次是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中缺乏科学技术支持的问题。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来进行问题的识别和解决。

然而,在一些地区,科学技术支持不足,导致了治理项目的效果不佳。

例如,在一些偏远山区,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往往只能采用传统的治理方法,无法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使得地质灾害的治理效果受限。

因此,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学技术支持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此外,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中的监督和评估不力也是一个问题。

在一些地区,由于监督不到位,治理项目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例如,在一些山区,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监管不到位,导致了一些治理项目出现了违规操作的情况,不仅浪费了资源,同时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

因此,强化对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的日常监督和评估,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存在规划不合理、资金缺乏、科学技术支持不足以及监督和评估不力等问题。

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与案例分析

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与案例分析

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与案例分析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等。

近年来,地球环境的变化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因此,进行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并实施行动计划,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地质灾害分析1.地质背景和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

在我国,地形复杂、地质结构复杂、天气多变等因素导致了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等。

2.地质灾害的原因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类: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人类活动因素包括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滥伐森林等。

3.地质灾害的危害地质灾害发生后,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而且还会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滑坡可能会导致道路或铁路中断,泥石流可能会破坏农田和居民房屋,地面塌陷可能会影响市政设施和工商业发展。

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研究1.气象监测和预警气象监测与预警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天气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可以提醒人们采取相应措施,并做好应急准备。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前提。

通过对地质背景、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地质灾害的概率和危险程度,以制定相应防治措施。

3.防治措施的实施防治地质灾害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地质监测、修建防护设施、植树造林、控制人类活动等。

例如,在滑坡频繁发生的地区,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和建立警戒体系,以减小滑坡造成的损失。

4.社会共治防治地质灾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广大居民、企业家应当树立环保意识,我国政府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也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投入。

三、案例分析1.山东省莱阳市泥石流灾害莱阳市因地处山区、土地沿海仅10公里而被视为易受泥石流威胁的城市之一。

关于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 存在问题的典型案例

关于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 存在问题的典型案例

关于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存在问题的典型案例
1. 隧道工程发生地质灾害: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地下水涌入、地层塌陷等问题,影响隧道的施工进度和安全。

2. 山体滑坡导致道路中断:在山地区,由于地质结构不稳定和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山体滑坡导致道路中断,对交通运输和生活供应造成严重影响。

3. 水库库区地质灾害:在水库库区,由于地质背景和水位变化等因素的作用,可能出现库岸坍塌、地震诱发等地质灾害,威胁到水库安全和周边人员的生命安全。

4. 震害修复与防治:地震发生后,由于建筑物的结构破坏和地基沉降等原因,需要进行地震灾后修复和防治工作,包括加固和改造建筑物、修复土木工程等。

5. 煤矿塌陷区治理:由于煤矿开采引发的矿业地质灾害,如煤层塌陷、地面沉降等,需要进行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包括填充处理、地面恢复等。

6. 地下水过度开采引发地质灾害: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可能导致地层塌陷、地面下陷等地质灾害,需进行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7. 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地质灾害:在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和施工技术不到位等原因,可能出现地层塌陷、
地下水涌入等地质灾害,影响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8. 河流决口导致地质灾害:河流决口可能导致周边土地被淹没和冲毁,对人员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需要进行治理和修复工作,恢复河道的稳定性。

总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的典型案例涵盖了各类地质灾害,包括隧道工程、山体滑坡、水库地灾、地震灾后修复和防治、煤矿塌陷区治理、地下水开采、地下工程施工和河流决口等。

这些案例体现了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及工程治理案例分析
1山体滑坡的特点
(1)降雨因素干扰:导致出现山体滑坡的最关键原因为降雨,因不同的自然地貌所受到降雨的影响存在差异,同时也因山体在坡度与地质构造上各不相同,因而发生滑坡的形成条件与滑坡程度也各有差异。

假如山体土质比较疏松,同时坡度较大,如果出现持续的降雨,就有可能造成山体土质松动而出现滑坡。

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滑坡的出现,其成因跟当日与三日内的降雨量存在显著的联系,具体情况本文在表1中进行了列示。

(2)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滑坡出现的原因依据性质上的差异性能够分成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类。

前者除了降雨,还包括暴风、海啸、地震。

人为因素指的是因人类开展的工程地质活动而导致的山体滑坡,如因矿山爆破、在斜坡上修建工程等[1]。

2实例研究
(1)滑坡位置:谋滑坡在地理位置上属金沙江水系,处在其三级支流长安河的中下游右岸。

长安河发源于龙塘村猪背河坝,呈S型从东向西径流。

勘查期间项目区外侧河道水流流量可以达到5m3/s。

河道从本次勘查的滑坡前部110米位置流过。

通过勘查区一定范围内地貌形成情况跟构造运动,发现在地貌类型上,这一地区呈现出典型的“先受到强烈抬升作用而形成深切河谷~高陡岸坡经崩塌后退而产生的崩坡积夷平面~再经过抬升并侵蚀坡脚而产生的河流堆积区”的形成发展过程。

(2)滑体物质:按照场勘探工作获取的资料信息显示,滑体物质大多属于颜色呈灰黄色~灰色的混粉质粘土碎石,碎石含量
可以达到55%~65%,成分主要为强风化片状泥岩碎屑,其中包含有一定量的泥灰岩碎块,其粒径可以达到2cm~15cm;这一层在钻孔岩芯上和下伏稳定地层表现出显著的颜色和成分上的不同,具体情况本文在图1、图2里面进行了列示。

(3)滑坡周界变形特征:从滑坡的外部形态上观察能够看到其凹陷地形,从边界情况观察,其后缘拉张裂缝、滑体中部有梯级状台坎、北侧缘存在明显凹槽。

①滑坡后部位置存在缘拉张裂隙(LF2),其长度为43.5m,宽度为2cm~5cm,裂隙呈现北侧变形较大,南侧较小的形态,北侧发现显著的下挫发展趋势,下挫幅度可以达到1cm~3cm;南侧在居民建筑位置表现出跟北侧裂隙存在联通的轻度裂缝。

②滑坡后部位置平台向下为梯级型滑坡台坎,台坎在平面上表现出弧形状态,高度可以达到0.5m~2m,台坎外侧是宽度为3m~5m的阶梯状平台,有3级明显的台坎,此列平台都已经被开垦成农田。

③滑坡北部位置边缘部分是明显的凹槽,负地形拓展到下部学校厕所后的5m~10m地带。

④滑坡前部剪出口方向有推出、隆起等整体移动情况,不过破坏迹象表现不明显,有显著的片状坍塌。

(4)滑坡成因分析:①地形条件:滑坡区位于侵蚀河谷的岸坡下方位置,坡体下部存在临空面,因而具备了滑坡得以产生的地质环境基础。

②地层与构造条件:当地岸坡地貌的形成跟长期的侵蚀作用有关,滑坡发育部位的岩体在性质上属于明显的软硬间层,由于泥岩风化严重,所以很容易导致崩塌,斜坡倾倒崩塌发生后造成地形逐渐向后发展,产生了上部主要由崩坡积碎石土构成,下部主要由基岩的外倾二元组合构成的地质环境。

同时又由于泥岩在性质
上属于薄层构造,通常会沿着层面而发生逐层风化,产生依据层面发展的较旺平滑的出露面;结构面组合交线L2-3呈现轻微外倾,同时受到J2和J3结构面的切割,非常容易形成“阶梯”状基岩面,“阶梯”直坎部分属于J2结构面,“阶梯”阶面部分属于层面。

上述的地质地貌情况导致基岩面形成了光滑、容易发生滑坡的外倾阶梯状地貌。

③工程施工:工程施工导致原始斜坡前部的某些位置出现临空,斜坡下部无法得到支撑,在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滑坡,工程施工为产生滑坡的关键性原因。

④降雨因素:目标地区雨季降雨量十分集中,大量的连续降雨,不仅会导致斜坡重量不断加大,也会导致滑坡体内部的水位线迅速提升,形成很大的渗透压力并产生托浮力,这就造成了对滑坡的外推作用,同时因土质受水分影响,滑坡坡体当中的法向应力也减少了,这就导致了滑坡堆积体跟滑床之间的摩擦力越来越小,滑坡的稳定性越来越差;所以,当地降雨量高度集中的气候为导致滑坡产生的关键性因素。

结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滑坡为工程施工导致的地质环境发生了变动,从而使得地质体受到所处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而逐渐变形产生的结果。

3治理措施分析
(1)在灾害点构造上呈现出明显的单斜构造,其构造相对较为简单;(2)地貌上位于山间盆地的边缘位置,河谷的岸坡底部,由于受到新构造运动的作用,微地貌类型种类十分繁多,地貌类型复杂,出现物理地质现象属常见问题;(3)在滑坡的堆积体下存在稳定的泥岩,不稳定的斜坡发育主要位于强风化岩体的内部位置。

因而治理措
施主要如下:首先,就滑坡实施综合治理,以稳挡为主,排水为辅;其次,建议在学校的后部位置建设抗滑桩板墙工程与锚索格构锚固工程,通过加固,使得其环境地貌获得更多支撑,从而防止滑坡形成。

4结语
结合以上观点,导致出现山体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需要结合当地的地质情况与地形地貌,工程建设情况实施深入研究,系统论证,这样才能通过分析发现造成滑坡的原理所在,根据对原理的分析制定由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起到预防滑坡灾害发生的积极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