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两则笔记
文言文二则四下册课堂笔记
文言文二则四下册课堂笔记以下是《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第一则:《囊萤夜读》1.课文翻译:晋代有个名叫车胤的人,他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但家境贫寒,买不起油灯。
夏天夜晚,他捉了几十只萤火虫,装在口袋里,借助萤火虫的光亮,夜以继日地读书。
2.重点词解释:①胤:yìn,车胤。
②恭勤:恭敬勤勉。
③不逮:不及。
逮,及。
④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夏天的夜晚就用白绢做成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读书。
练囊,白色的绢做的口袋。
3.思考与探究:①胤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人?答:胤小时候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他非常喜欢读书,晚上也借助萤火虫的光亮读书。
②从这则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答:从这则故事中我受到的启发是:学习要刻苦勤奋,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去学习。
第二则:《铁杵成针》1.课文翻译:李白小时候不好好读书,跑到外面去玩耍,遇到老妇人磨铁棒。
老妇人想将铁棒磨成针,李白看她这么辛苦,问:“这样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老妇人回答:“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李白听了,深受启发,从此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唐代著名诗人。
2.重点词解释:①弃去:跑开。
去,离开。
②欲:想要。
③还:huán,回家。
④媪自言:“吾方磨铁杵,欲为针。
”媪:年老的妇人。
方:正在。
为:成为。
⑤即:立刻。
就;就要。
⑥卒业:完成学业。
卒,完成。
业,学业。
⑦太白感其意:李白被她的意思感动了。
感:被感动。
意:意图、想法。
太白:指李白。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字。
感其意:被她的想法所感动。
⑧自是:从此以后。
自是之后:从此以后,这里是省略句式,“自是”后面省略了“李白”。
⑨卒成名士: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人物。
卒:最终、终于。
名士:著名的人物或学者,这里指李白成为了一位大诗人。
3.思考与探究:①李白为什么会受到老妇人的影响?答:李白看到老妇人磨铁棒很辛苦,但老妇人却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李白听了很受启发,从此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诗人。
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即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六年级文言文二则笔记
六年级文言文二则笔记
1.词汇和短语:记录一些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如“皆”、“尝”、“之”、“于”等,以及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2.句子结构:注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被动句等,以及文言文的语法规则。
3.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大意,记录一些重要的细节,如人物、事件、时间等。
4.文学技巧:注意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如寓言、讽刺等。
5.文化背景: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如古代礼仪、制度等。
示例:
《守株待兔》
1.词汇和短语:
皆:都尝:曾经
之:代词,代指前文提到的事物于:在
得:得到释:放下
冀:希望复:又
耕:耕种触:碰到
折:折断而:表示承接关系
走:逃跑
2.句子结构: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文章内容:讲述了一个农夫偶然得到一只兔子,从此放下农活,守在树下等待更多的兔子出现。
最终,他一无所获,被宋国人嘲笑。
4.文学技巧:这篇文章运用了寓言的形式,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同时,文章中的“皆”、“尝”、“之”、“于”等词汇也体现了文言文的独特语言风格。
文言文二则笔记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笔记一、《两小儿辩日》1.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2. 翻译:孔子在东游时,遇到两个小孩在争论。
他们争论的原因是: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的理由是:早晨的太阳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就像盘子一样小,这是因为它离我们越来越远。
第二个小孩的理由是:早晨的太阳感觉很凉爽,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是因为它离我们越来越近。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对的。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3. 启示: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二、《伯牙鼓琴图》1. 原文: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 翻译: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登上高山。
钟子期听了说:“你弹得真好!仿佛看到了高耸入云的山峰!”伯牙又想着流水。
钟子期听了说:“你弹得真好!就像看到奔腾不息的江河!”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听出来。
3. 启示: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真正的知音是能够理解彼此内心的人。
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就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基础上的。
这种友谊是一种真挚的情感交流,不受时间、空间、语言、文化等因素的限制。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身边的朋友和亲人,用心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支持他们。
文言文二则课文笔记
文言文二则课文笔记
一、主要内容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然后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重点句子
1.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翻译:是不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同呢?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解读:弈秋教学生下棋的故事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2.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翻译: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到了正午时离人远。
解读:此句提出了“日初出时近而日中时远”的观点。
3.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翻译:这不是因为远的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
解读:此句是在上文“日初出时离人近”的观点下得出的结论。
4. 孔子不能决也。
翻译: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解读: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从侧面说明两小儿所辩问题的复杂性。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1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1课课堂笔记以下是一份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1课《文言文两则》的课堂笔记:一、重点词语解释:1.字义:2.诸:众,各。
3.文:文献,经典。
4.言:言论。
5.及:到,等到。
6.诲:教诲。
7.善:善于,擅长。
8.自:自己。
9.致:达到。
10.死:死亡。
11.矣:了。
12.词的特殊用法:“而”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有三种: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转折关系;C.连词,表因果关系。
在本课中,“而”均表转折关系。
二、重点句子解释: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
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好像是在追赶什么总怕追不上,追上了又怕再次失去。
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思冥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善学者不必须为师,善学者不为师:好的学习者不一定非得跟老师学,好的学习者不强求做别人的老师。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就去改正它。
9.不能以一善始者不可以为兼善矣:不能因为开始做了一件好事就不做了,这是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的。
10.无若宋人然:不如宋国人那样。
然:这样。
11.寒不择衣、饥不择食、暮不择居:天气寒冷时饥不择食、暮不择居(没有选择地随便找些东西穿上、吃下和居住)。
12.必有我师:一定要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13.遂成枯落:最终会枯萎凋谢。
枯落:枯枝败叶。
14.失道寡助:失去民心,得不到人们的广泛支持。
寡助:得不到人们的帮助。
六上语文文言文二则笔记
六上语文文言文二则笔记
以下是《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这两则文言文的重点笔记:
《伯牙鼓琴》
1. 文章主要讲述了伯牙和锺子期两位知音的故事。
2.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锺子期听后,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 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时,锺子期再次赞叹道:“你弹得真好!就像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3. 锺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无真正的知音,便再不弹琴。
《书戴嵩画牛》
1. 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错误的故事。
2. 戴嵩身为著名画家,其作品被视为神作,但一个小小牧童却指出了画中的破绽。
3. 文章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注意观察生活,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以及不应该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4. 苏轼用这个故事来批评“士大夫画”只求形似、不过问生活常识和经验的倾向。
这两则文言文都体现了对知音、真情的赞美,以及对艺术和生活态度的反思。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帮助,建议查阅教辅或询问老师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21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
第一则:
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成日,驰精八极,惟所适怀。
翻译:我回忆起童年时期,眼睛睁开后就能看到整个天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好奇心。
笔记:童年时期,眼睛睁开就能看到整个天空,这是每个人内心最纯真、最真实的时刻。
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时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自己的成长之路更加充满乐趣和意义。
第二则:
原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你问我能有多少忧愁,就像那滚滚的春水向东流去一样。
笔记: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会感到无助和迷茫。
但是,就像江水一样,这些困难最终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因此,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笔记
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笔记【一则】囊萤夜读。
昔日有一学者,名曰张子华。
其好学如狂,日夜不倦。
一夜,
子华独坐书房,烛火将尽,而书未尽读。
忽见一囊萤飞入窗前,映
照书籍,如星辉般闪烁。
子华心中一动,便将囊萤捕入囊中,以之
为光。
继续读书,不觉天已将晓。
次日,子华取出囊萤,欲将其释放。
然见囊萤已化作一枚明珠,晶莹剔透。
子华大喜,以此明珠为灯,读书更觉神采飞扬,学业日
臻精深。
【二则】铁杵成针。
昔日有一匠人,名曰王大成。
其为人勤劳朴实,但遭遇不幸,
家中贫困。
一日,大成得闻有一位仙人,能赐予人以神奇之物。
大
成遂前往求见,希望得以解困。
仙人见其诚心,遂授以一根铁杵,
告之曰,“若能持之不懈,日复一日,终能成为一根针。
”。
大成得此铁杵,日夜不倦,持之用力。
岁月流逝,铁杵渐渐细
长,最终成为一根细针。
大成以此针为宝,制作精美绣品,终于改变了家中的贫困命运。
【笔记】。
此二则故事,皆表现了勤奋不懈之精神。
囊萤夜读,喻意志坚定,不畏艰难,必能获得成功;铁杵成针,寓意持之以恒,必能化蛟龙为针尖。
愿我们皆能以此为榜样,不忘初心,坚持不懈,终将功成名就。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基础知识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基础知识一、会写的字生字读音部首结构组词及造句哉zāi 口半包围善哉妙哉如此行事,岂不妙哉?巍wēi 山上下巍峨巍然巍峨的泰山吸引了无数游人。
弦xián 弓左右琴弦弦外之音突然,琴弦断了。
轴zhóu 车左右画轴压轴她是压轴戏,要唱好几个折子。
锦jǐn 钅左右锦绣锦囊我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
曝pù日左右曝晒曝露烈日的曝晒使他的脸变得黑红。
矣yǐ厶上下足矣悔之晚矣事已如此,我们悔之晚矣。
二、多音字曝pù曝晒一曝十寒bào 曝光曝光量角jiǎo 角落五角jué角色主角三、字词解释:1、《伯牙鼓琴》鼓:弹。
听:倾听。
志:心志,情志。
曰:说。
善哉:好啊。
巍巍:高大样子。
若:像。
少选:一会儿,不久。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以为:认为。
复:再,又。
2、《书戴嵩画牛》书:书写、记录。
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后来也指未做官的人。
好:喜爱。
所宝:所珍藏的(书画)。
宝:珍藏。
数(shǔ):清点数目,计算。
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套,用玉装饰卷轴。
一轴:一幅。
自随:随身携带。
曝:晒。
拊掌:拍手。
牛斗:牛互相争斗。
力在角:力量用在角上。
搐,抽缩。
股:大腿。
谬:错误。
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四、简介1、《伯牙鼓琴》《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2、《书戴嵩画牛》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主要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六年级第22课文言文二则笔记
六年级第22课文言文二则笔记六年级第22课的文言文二则分别是《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
以下是这两则文言文的笔记:一、《伯牙鼓琴》1.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注释:(1)鼓:弹。
(2)志:心志,情志。
(3)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4)善哉:好啊。
(5)巍巍:高大雄伟的样子。
(6)若:像。
(7)少选:一会儿,不久。
(8)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9)破琴:把琴摔破。
(10)绝弦:把琴弦拉断。
(11)复:再,又。
3.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二、《书戴嵩画牛》1.原文: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2.注释:(1)蜀中:四川。
(2)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3)所宝:所珍藏的画。
(4)戴嵩:唐代画家。
(5)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套,用玉作画轴。
(6)拊掌:拍手。
(7)搐:抽缩。
(8)股:大腿。
(9)乃:却。
(10)掉尾:摇尾巴。
(11)谬矣:(好)笑了。
(12)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3.译文: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
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特别喜爱,用锦缎作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
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杜处士笑着认为他说得对。
18课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一)
18课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一)
18课文言文二则课堂
课文介绍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王维作品,体现出他的禅意诗风和山水诗的特点。
•《游山西村》:明代文学家陈维崧作品,形象地描绘了山民的生活,体现出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
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歌特点
•抒情性强:通过对草原景色的描绘,流露出作者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唯美主义:用诗歌语言描绘出高远的大自然,赋予草原以美的含义。
•禅意色彩:体现出作者的禅意和对佛教的敬仰之情。
诗歌分析
•前四句:通过对草原景色的描绘,引出对别离的感叹,显示出作者禅意的色彩。
•后四句:最后一句点明了“草”的意义,以草比五更,表达对离别的挽留之情。
游山西村
诗歌特点
•唯物主义:通过对山民生活的描绘,反映出现实生活的艰苦和残酷。
•象征主义: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赋予自然以深刻的人文含义。
•犀利锋芒: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贫苦百姓的同情,表现出文艺复兴的鲜明特点。
诗歌分析
•前四句:介绍了景色和人物,半句唯美,半句写实。
•后四句:描写了百姓的艰辛生活和对朝廷的怨憎之情,既写实又批判。
课堂重点
•了解唐代禅意诗的特点,探究《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禅意色彩。
•了解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思潮,探究《游山西村》的唯物主义和犀利批判。
•学习如何运用诗歌表现情感和思想,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总结反思
•课文语言优美,体现出古代诗歌和现代课堂的结合。
•通过这两篇诗歌的学习,了解到古代诗歌和古代思想文化的内涵。
•课堂上,我们还学习了如何欣赏、鉴赏和分析诗歌,培养了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四下《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
四下《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一)原文。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二)字词解释。
1. 胤:车胤,晋代人车胤。
2. 恭勤:肃敬勤勉。
3. 通:通晓,明白。
4. 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三)句子翻译。
1.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 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2.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四)主题与启示。
1. 主题。
- 本文讲述了车胤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夏夜捕捉萤火虫照明夜读的故事。
2. 启示。
- 我们要学习车胤这种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也要努力克服困难,坚持学习。
(五)文学常识。
(一)原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二)字词解释。
1. 铁杵: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
2. 是:这。
3. 方:正在。
4. 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
5. 卒业:完成学业。
(三)句子翻译。
1.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 世间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2.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李白)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要把它磨成针。
”3.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 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于是)回去完成了学业。
(四)主题与启示。
1. 主题。
- 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读书半途而废,后受老妇人铁杵磨针的启发而坚持完成学业的故事。
2. 启示。
-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就能克服困难,做出成绩。
(五)文学常识。
1.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一个俗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用来激励人们做事要有恒心和毅力。
文言文二则的笔记
文言文二则的笔记1. 字词解释。
- 弈:下棋。
- 通国:全国。
- 善弈者:擅长下棋的人。
- 使:让。
- 诲:教导。
- 其一人专心致志: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
“其”在这里指其中。
-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惟……之为……”是一种宾语前置的句式,正常语序为“惟听弈秋”。
-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一心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
“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 思援弓缴而射之:想要拉弓箭把它射下来。
“援”,拉;“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 虽与之俱学:虽然和他一起学习。
“之”,指前一个专心学习的人。
- 弗若之矣:不如他了。
“弗若”,不如;“矣”,了。
- 为是其智弗若与: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为”,通“谓”,认为;“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2. 句子翻译。
-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
-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要拉弓箭把它射下来。
-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是不如他了。
-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3. 主题思想。
-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结果截然不同的故事,说明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1. 字词解释。
- 辩斗:辩论,争论。
- 以:认为。
- 日中:正午。
-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 及:到。
- 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
-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汤”,热水。
- 决:判断。
- 孰:谁。
- 汝:你。
2. 句子翻译。
-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6年级上册语文书文言文二则笔记
6年级上册语文书文言文二则笔记
文言文翻译
1.《伯牙鼓琴》翻译:伯牙弹琴,钟子期倾听,伯牙正在弹琴时,而心志在高山,钟子期:“好啊,琴音高峻的样子像大山。
”片刻之间志在流水,钟子期又说。
“好啊,琴音,浩荡的样子像流水。
”
钟子期死后,伯牙摔坏所弹之琴,弄断琴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2.《书戴嵩画牛》翻译四川有个姓杜的先生,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上百幅之多,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特别喜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做画轴,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晾晒书画时,被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斗牛图》,拍手大笑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吧,牛斗架时,力量全在牛角上,尾巴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你这幅画画的却是它们摇着尾巴相斗,错了。
”
杜处士听完笑了,认为牧童说的很对。
有古语说:“耕种的是应该去问农夫,纺织的事应该去问织女。
”这是不可更改的。
中心思想
1.《伯牙鼓琴》通过讲述春秋时期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故事,表现了朋友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真挚友情,反映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2.《书戴嵩画牛》通过讲述一个牧童发现戴嵩所画的《斗牛图》中的
错误的故事,说明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并且要向富有实践经验的人虚心学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笔记一:《孔子论语·为政篇》主要内容:本文是《论语》中的一篇,讲述了孔子对为政的观点和要求。
孔子认为,为政者应以德为先,善于倾听民众的声音,正直无私,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
孔子还提出了“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观点,意味着为政者要依法办事,不能凭个人意愿任意行事。
重点词句:1. “君子质而已矣!”:指为政者应以品德为首要条件。
2. “君子之言,其辩也专!如是其言之不怍。
”:指为政者在言辞中要富有说服力和专业性。
3.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入思。
”:指为政者要重视正义和礼仪,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
思考题:1. 你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需要具备哪些品质?笔记二:《陈涉世家》主要内容:本文是《史记》中的一篇,讲述了陈胜和吴广起义反抗秦朝的故事。
起义前,陈胜是一个贫寒的农民,但他勇敢、聪明、有魄力,并且善于吸引人心。
他和吴广联合起义,打击贪官污吏,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反抗意识。
最终,他们的起义影响了全国各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
重点词句:1. “吴庶民而陈隶儿子也。
”:指陈胜和吴广出身平凡,却有非凡的胆略和智慧。
2. “壮士并起,天下可指挥也。
”:指陈胜和吴广的起义激发了人们的斗志,有能力领导起义军。
3. “天下英雄,莫能众我。
”:指他们的起义影响力之大,无人能与之相比。
思考题:1. 你认为陈胜和吴广起义的成功原因是什么?以上是对《孔子论语·为政篇》和《陈涉世家》这两篇文言文的简要课堂笔记。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8课文言文两则课堂笔记
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8课文言文两则一、生字:囊nánɡ上中下结构二十二画皮囊囊括解囊相助萤yínɡ上下结构十一画萤火萤火虫囊萤映雪恭ɡōnɡ上下结构十画恭敬恭迎洗耳恭听勤qín左右结构十三画勤快勤勉勤学苦练博bó左右结构十二画博学博览地大物博贫pín上下结构八画贫困贫寒一贫如洗焉yān上下结构十一画有厚望焉心不在焉逢fénɡ半包围结构十画重逢相逢千载难逢卒zú上中下结构八画卒业走卒无名小卒二、主要内容1.囊萤夜读讲的是车胤儿时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就捉很多萤火虫,用白绢做的口袋装起来,照着书本学习的故事。
2.铁杵成针讲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偶遇一位老妇人用铁杵磨针,深受触动,于是奋发读书学有大成的故事。
三、句段解读1.囊萤夜读晋朝人车胤肃静勤勉,学习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渊博。
(车胤)曾经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油灯(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恭勤:肃静勤勉倦:疲倦通:通晓,明白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以夜继日:指日夜不停地读书2.铁杵成针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世间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弃:放弃。
指中途辍学是:这。
指磨针溪媪:年老的妇人方:正在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六年级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第一则:《聪明的石头》本则讲述了一块聪明的石头遇到了一个好心的人,为人们带来了福气。
关键要点:1. 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中,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辛。
2. 石头的特点:石头聪明、能与人对话、对未来有预知能力。
3. 石头的使命:为人们带来福气。
4. 各人的遭遇:一个穷苦人、一个官员、一个贪婪的商人。
5. 石头的助力:通过聪明才智,排解各人的困境。
6. 石头的警告:教训贪婪的商人不可贪心。
7. 故事结尾:石头消失,人们铭记石头带来的福气。
该则文言文突出了善良和聪明的力量,以故事的形式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第二则:《为人正直》本则讲述了孔子的学生子贡与一位商人的故事,子贡守正如商人看管自己的财物一样。
关键要点:1. 子贡的品质:聪明、有才华,但有时灵活圆滑。
2. 子贡遇到的商人:商人为了增加利润,想出了许多欺骗手段。
3. 商人与子贡的对话:子贡以诚实、正直的态度回应商人。
4. 子贡的启示:子贡的正直和诚实感染了商人,商人决定洗心革面。
5. 子贡受到表扬:孔子对子贡的正直予以称赞。
该则文言文通过展示子贡的正直品质,强调了诚实与正直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这是我在六年级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课堂中所做的笔记。
通过这两则文言文的学习,我理解到文言文不仅仅是古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于我们个人修养和品德培养的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我们可以理解古人的智慧和价值观,借鉴并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文言文的学习需要我们对字词的熟悉和理解,所以在课堂上,老师通过讲解和分析文言文的词语和句式,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
我们也需要加强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通过多读经典文言文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最后,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文言文的精神,将其融入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更加全面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面对未来的挑战。
以上是我在六年级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的整理。
四下文言文二则笔记
四下文言文二则笔记四下文言文二则笔记第一则:《孟子·告子上》孟子告子上,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是孟子在告诫人们成功之路的艰难与付出的必要性。
他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和百里奚等历史名人,说明他们在成就伟业之前都经历了艰苦的磨砺和努力。
孟子认为,天命将会选择那些经历过苦难与磨砺的人来承担重大的使命,通过艰辛的历练来培养他们的心志和能力。
因此,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也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二则:《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与荀卿相见时,孟子感叹说:“自吾与若辨矣,若亦知吾矣。
”荀卿则回答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暂也;过中声,斯近言也;合节制,斯近事也。
”这则笔记中展示了孟子和荀卿的一次对话。
孟子在对话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意思是说他们之间的辩论已经使他了解了荀卿的思想。
而荀卿则用类比的方式回答孟子,以鸟之将死和人之将死来说明君子的行为应该如何。
他认为,君子应该在行为和言语中保持恰当的态度和节制,不过度张扬,也不过于保守。
这种合乎情理的行为表达方式,能够更接近于实际情况,使得君子的言行更加贴近实际。
这两则文言文笔记,不仅展示了古代名人的智慧和思想,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人生的启示。
通过读取和理解这些古代文言文经典,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加对古人智慧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借鉴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指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和工作。
四年级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一)
四年级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一)四年级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课堂内容概述•本课程涉及两篇文言文。
•第一篇为《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第二篇为《鹅》,作者骆宾王。
•学生需重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表达方式。
《春夜喜雨》笔记•描述春夜中雨水的丰沛和对大地的滋润,•作者通过描述雨后动植物的生机勃勃和自己心情的愉悦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
•学生需注意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轻舟已过万重山,绿水无穷关”、“新松恶欲伐,弊蘋何碍翻”。
《鹅》笔记•描述作者在山水之间遇到一只鹅,被深深的吸引。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出对鹅清纯与可爱的赞美。
•学生需注意文中对拟人手法的运用,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阅读技巧•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文言文中字义的转换,同时要注意文中对比手法、象征手法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生需对生僻字进行暂时的背诵,以便于理解整篇文章。
•学生可以通过识别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进行整体的理解和概括。
表达方式•在表达文言文的时候,学生需要注意语法和词汇的正确性。
•学生在写作文时,需要重点突出文章的主旨,且要有足够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学生可以通过仿写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言文的理解。
教学策略•采用生动形象的案例阐释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表达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并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基于差异化教育的原则,针对不同基础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的学习要求。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结合互动、事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小测验、写作文等形式,以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表达方式,同时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文言文两则》笔记
《文言文两则》笔记
【人物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主要作品:《孟子》《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
【整体感知】
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课文讲了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另一人心不在焉,最终两人的棋艺相差很大的故事。
【主旨概括】
本文讲的是弈秋教两个人下棋的事,说明在同样条件下持不同的态度做事,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诗人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造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
【整体感知】
这篇短文主演讲了什么故事?
孔子东游遇见两个孩子,他们在辩斗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最终孔子也没能给出科学解释的故事。
【主旨概括】
这则小故事通过写两个孩子围绕着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进行辩斗,孔子面对这个问题无法作出科学的判断,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是全国的最善于下棋的人。
一次,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着,一心以为有天鹅要来,便想拉弓搭箭去把天鹅射下来。
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可是他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弈:下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诲:教导。
唯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之:指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
援:引,拉。
缴:古时带有丝绳的箭。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不。
矣:了。
为:因为。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本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三层意思。
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
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
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孟子的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
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大,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孔子不能决断。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辩斗:辩论,争论。
以:以为。
去:离。
日中:正午。
及:到。
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热水。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是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
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能为力。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
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
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
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善于观察,敢于争辩,说话有理有据及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