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第一章:诗歌与人物形象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节奏、韵律和意象为主要表现手段。

诗歌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和强烈的表现力。

1.2 人物形象的概念与作用人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人物特征和性格。

人物形象通过诗歌中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表现出来。

人物形象有助于表达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第二章:人物形象的描绘方法2.1 外貌描写描述人物的外观特征,如容貌、身材、衣着等。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描绘的形象性。

2.2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言语表达其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运用对话、独白等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世界。

2.3 动作描写通过人物的行为举止表现其性格和情感。

运用动态的动词和形容词,生动描绘人物的动作。

2.4 心理描写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如思想、感情、欲望等。

运用内心独白、梦境等手法,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章:诗歌中的人物关系3.1 人物之间的互动分析诗歌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冲突。

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揭示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变化。

3.2 人物与环境的联系分析人物与诗歌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

人物与环境的互动,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3.3 人物与主题的联系分析人物与诗歌主题的关系。

通过人物的形象和行为,突出诗歌的主题思想。

第四章: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4.1 细致阅读与感知仔细阅读诗歌,感知人物形象的整体印象。

注意诗歌中的细节描述,捕捉人物形象的特征。

4.2 分析与解读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性格。

解读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4.3 欣赏与评价欣赏人物形象的描绘技巧和艺术效果。

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实践5.1 选取一首具有典型人物形象的诗歌。

《登鹳雀楼》(王之涣)5.2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描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特征。

分析人物与环境的联系和人物与主题的联系。

5.3 实践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高考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高考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分析方法,学会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运用相关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为例,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一:诗歌人物形象的基本分析方法(15分钟)1. 介绍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分析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

3. 教学环节二: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几个具有不同特点的诗歌人物形象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和心得。

4. 教学环节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和心得。

5. 教学环节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人物形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入程度。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诗歌人物形象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案例。

2. 诗歌案例:提供具有不同特点的诗歌人物形象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第一章:诗歌与人物形象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节奏、韵律和形象性为特点。

诗歌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1.2 人物形象的概念与作用人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人物角色,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形象特征。

人物形象通过诗歌中的描写和对话展现出来,起到突出主题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第二章:诗歌中的人物描写2.1 外貌描写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具体的描绘,包括容貌、服饰、体态等。

通过外貌描写可以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2.2 语言描写语言描写是指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来展示其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通过语言描写可以揭示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中的人物心理3.1 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是指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展示其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通过内心独白可以深入了解人物的思想和动机。

3.2 情感表现情感表现是指通过诗歌中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展示人物的情感状态。

通过情感表现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第四章:诗歌中的人物关系4.1 人物关系的基本类型人物关系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基本类型。

人物关系可以通过诗歌中的互动和描写来展现出来。

4.2 人物关系的作用人物关系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和变化可以增加诗歌的层次感和深度。

第五章:诗歌中的人物与环境5.1 人物与自然环境人物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可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通过自然环境的描绘可以营造出诗歌的氛围和情感基调。

5.2 人物与社会环境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和互动可以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命运。

通过社会环境的描写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氛围。

【参考答案】第一章:诗歌与人物形象诗歌是一种以节奏、韵律和形象性为特点的文学形式,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人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人物角色,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形象特征,通过诗歌中的描写和对话展现出来,起到突出主题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诗歌鉴赏之人物、事物、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之人物、事物、景物形象

阅读高考调研P172古代诗歌常见八类人物形象,完成下列问题
• 1.判断下列诗句中人物形象的类型。
• ①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诉衷情》)
• __①_闲__置__不__用__、_壮__志__未__酬__、_报__国__无__门__的_抗__金__英__雄__形_象__。_________ _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独坐敬亭山》)
诗歌鉴赏之形象
高三语文组
前言
古代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 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诗人复杂的情感, 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把握诗歌的形象是感 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也是诗歌 鉴赏的一个重要考查点。
诗歌中的形象
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
景物形象
课时1
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任务反馈
• (2012·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 [宋]杨万里
•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 英”句。②政:通“正”。 • 题目: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 2.由表及里挖掘事物的精神特征
• 咏物诗,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因此,由表及 里挖掘事物的品性才是赏析
• 3.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分析
• 时代背景或作者阅历都影响着诗人的情感抒发。鉴赏时应注意结合背景 深入分析,寻找事物与诗人的契合点,进而领悟事物中所寄寓的诗人情 感或志向。

古诗鉴赏之人物形象

古诗鉴赏之人物形象

【考纲解读】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诗歌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 情的人、事、景、物等诸要素。诗歌形象包括人 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分 析 意 境 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 词作一赏析。
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 “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 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 温馨而富有生机、高雅,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 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 隐者。
方法三:注意环境(时间、地点、 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 作用。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 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1.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展开合理联想 和想象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 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 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 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景物形象的鉴赏
(主要出现在借景抒情诗中)
诗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 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 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 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 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 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形象

小贴士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作者借助外在景物来表达感情,情与景的相通有两种情况:
(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
情,以乐景写乐情。
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
0 6 人形象。(4分)
08 李 白
1 0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壹 贰
现场抽样
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 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 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点评
答案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 心来写,得1分。此题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 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 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 移家虽带郭①,野径入桑麻。 ○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①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_诗___中__的__陆__鸿__渐___是__一__个__寄___情__山__水__、__不___以__尘__事__为___念__的__高__人___逸__士__形__象__。__ _(_第__一___步__)_前__四__句__通___过__对__幽__僻___、__高__雅__的__隐___居__之__地__的___景__物__描__写___,__表___现_ _了___陆__鸿__渐__的__高___洁__不__俗__。___最__后__两__句___通__过__西__邻__对___陆__鸿__渐__行___踪__的__叙___述__,_ _侧___面__烘__托__了__陆___鸿__渐__的__潇___洒__疏__放__。___(第___二__步__)_作__者__通___过__对__陆__鸿___渐__这___一_ _形___象__的__塑__造__表___现__了__对__隐___逸__生__活__的__向_ 往和追求。(第三步)

诗歌鉴赏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鉴赏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考点解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一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二是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技巧点拨★★分析方法1. 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

2.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 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②概括分析。

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③概括情感。

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经典例题★★一、(2017全国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案】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概念与特点2. 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技巧3. 典型人物形象案例分析4. 诗歌人物形象在表达主题和情感中的作用5. 提高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人物形象,并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诗歌人物形象,使学生掌握分析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分析诗歌人物形象,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

3. 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技巧。

4.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分析指定诗歌的人物形象,并进行讨论。

5.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评估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分析能力:通过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讨论,评估其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理解深度: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其对诗歌人物形象在表达主题和情感中作用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文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感受诗歌韵律的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3.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创作中运用丰富的人物形象,提升创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1. 经典诗歌选集:用于分析和讨论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诗歌。

2. 教学PPT:展示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和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征 夫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隐 者
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 喜爱;
1、依依惜别的形象
[注释]玉阶怨:属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 从所存歌辞看,主要是写“宫怨”的。
请为以下答案亮分,并说明理由
[答案1] 整个文段都没有说怎样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 清冷的房间里,萤虫飞来又飞回去休息了,有人几乎一整夜都 在缝制衣服。“思君此何极”道出了心里的感受。
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 [答案2] 我放下珠帘,凝神四顾,萤火虫飞来却又飞回去休息了,而我 却没有丝毫睡意,我只能借着缝制衣服来消磨我的时光。在这样月 色明朗的夜晚,我思念我心中的爱人已经到了极点。 这是对谢眺的客观而公正的评价,但不合要求。 [答案3] 诗人谢朓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因此常常通过对景物 或人物的描写,表现出对于宦途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他的诗情耐 人咀嚼,遣词自然、音调和谐。
参 考 答 案
本诗刻画了一个因在客中度节而思念 家人的游子形象。(要点一) “ 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 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 的身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诗人想 象家人对自己的思念,更添思家之情。 (要点二) 本首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 思家之情。(要点三)
高考真题演练
3、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仕 宦
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 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 放自负的性格。
4、忧国忧民、矢志报国的形象。
仕 宦
例: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 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诗人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思中, 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性 格。再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陆游 的《示儿》。
男人:仕宦、隐者、游子或征夫等; 女人:思妇
1、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形象。
仕 宦
例: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例:孟郊《登科后》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仕 宦
例: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
• 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 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 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 的诗人形象。 •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 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 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考纲 解读
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思想感情 浙江诗歌鉴赏的考查中,高频考点
考情
分析
和表达技 是评价古代诗歌的主旨、景物形象和表达 巧是命题 技巧。中频考点是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 的热点考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低频考点是鉴赏古 点 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 (身份)
答 题 步 骤
2.形象的基本特征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形象的意义 (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评 一 评 : 《 玉 阶 怨 》 人 物 形 象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分)
玉阶怨 谢朓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 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 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 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诗歌四看
• • • • 看题目 看作者 看正文 看注释
诗歌3W
• What:写了什么,意象、意境 • Why:为什么写,情感内容 • How:怎么写,表达技巧,语言风格
例:柳永《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游 子
2、思乡怀人的形象
例: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漂泊无依的形象
例: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 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 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作业:分析人物形象,二题任选一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 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 前花。摇曳碧云斜。
★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
思 妇
例: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另有清丽脱俗、辛勤劳苦等女子形象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 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 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 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唐宋诗 诗歌选材多样化,打破以唐诗宋
考情 词是命 词元曲为主,以名家名作为主的格局,
分析 题的热 而是兼顾各朝代的各类诗歌形式,如宋 点选材 诗、清诗、清词等,并关注非名篇名作。
鉴赏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看 一 看 : 古 诗 词 人 物 形 象 举 隅
首先,我们对古诗词中的“人”做一下大致的分类:
说 一 说 : 怎 样 了 解 人 物 形 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 已学知识 ★关注注释
2、抓人物描写的方法。
☆正面描写:动作、语言、心理、神态、 细节。(表现人物性格,使其血肉丰满) ★侧面描写:自然与社会环境。(烘托) 紧扣文本,紧扣重要字词!
请简析《诉衷情》词中的人物形象。
什么形象 形象的特征 答案参考: 1诗中描写了一个壮志难酬的抗金英雄形象。 2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 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的悲愤。 形象的意义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 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 析。(4分)
•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 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 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 至清至廉的形象。
[答案4] 符合答题要领。 本诗刻画了一个思妇形象。萤虫飞回休息,说明夜已经很深了, 主人公借着缝制衣服来打发时光,表现对爱人的思念。诗人借思妇 这样一个形象抒发了对宦途的忧惧和自己内心的苦闷。
练 一 练 : 《 邯 郸 冬 至 夜 思 家 》 中 的 人 物 形 象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