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空间与文化情怀

合集下载

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

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

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是指建筑在设计和落地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地域文化、气候环境、自然资源等因素,从而形成与地方特色相契合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形态。

在建筑空间中表达地域性,可以突显地方特色和文化韵味,增加建筑的与众不同和亲和力,也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和精神追求。

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可以通过建筑的外观形态呈现出来。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方特色对建筑外观的影响较为显著,如山水之间的建筑采用起伏的屋顶形态,让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沿海地区的建筑则多采用海洋元素,如帆船造型的屋顶、海浪形态的外墙等,以体现与海洋相关的特色。

通过建筑外观的地域性表达,可以使建筑在整个环境中更加协调和谐。

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也是地域性表达的重要部分。

地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对人们的空间需求和使用习惯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当地人的实际需求和情感追求。

在南方地区,考虑到气候炎热潮湿,建筑内部可以采用通风良好的开放式布局,配合大面积的窗户和阳台,供应大量的自然光线和空气流动;而在北方地区,可以设计一些温暖和集中供暖的区域,以满足寒冷季节的需要。

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也会对建筑内部的装饰元素和配套设施提出不同需求,包括材料、色彩、图案、家具等。

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还可以通过景观设计来体现。

景观设计是建筑空间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创造人与自然的融合感。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根据地域特色选择不同的植被和景观元素,如花草树木、水景、石景等,以营造与地方环境相映成趣的氛围。

景观设计还可以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如雕塑、雕刻、石碑等,以表达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是建筑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通过建筑的外观形态、内部空间设计和景观设计等方面来体现。

通过地域性的表达,建筑可以更好地与环境融合,与人们的使用需求和情感追求相契合,提升建筑的品质和价值。

地域空间 社会空间 文化空间 心理空间

地域空间 社会空间 文化空间 心理空间

地域空间论文:《洪堡的礼物》中叙事空间的分析【中文摘要】在叙事研究的领域中,小说叙事研究取得了富有深度的研究成果。

在叙事学的发展过程中研究者更关注时间维度,而忽略了空间维度。

同时批评家们对叙事空间的概念界定并不一致,他们提出的空间有:抽象的,心理的,地理的,社会的,文化的,感知的,文本的,开放的以及封闭的空间等等。

《洪堡的礼物》是美国作家索尔·贝娄(1915-2005)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于一九七六年获得了普利策奖,并对贝娄同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该作品是以主人公兼叙事人西特林追忆往事的方式逐渐展开的。

往事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不久前的往事,另一部分是“往事中追忆到的往事”。

由于两种时间的交错,多种场景的转换,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本文首先从分析地域空间角度来展现作品情节的连贯性;作品描绘了规模壮阔的当代美国社会,内容复杂,结构复杂,加上作者的犹太身份背景,使犹太文化和思想在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本文其次从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角度通过讨论两代艺术家的生平故事来分析他们的命运史;文中自由联想一环扣一环,以及重要事件不断重复,体现了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本文最后通过分析不同的心理表现方式,展现了他们在进行精神探索历程中的心理流变过程。

从叙事空间的...【英文摘要】In the field of narrative research, rich and in-depth research achievement has been achieved in fictional narrativ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rratology, researchersplaced more stress on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ime than narrative space. Meanwhile, critics of narrative define the concept of narrative space inconsistently with their proposed spaces: abstract space, psychological space, geographical space, social space, cultural space, perspective space, textual space, open and close space and so on....【关键词】地域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心理空间【英文关键词】Regional space social space cultural space psychological space【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目录】《洪堡的礼物》中叙事空间的分析Abstract4-5摘要6-7Contents7-9Chapter OneIntroduction9-11 1.1 Research Background9 1.2 Research Objective9-10 1.3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0 1.4 The Significance of theThesis10-11Chapter Two NarrativeTheories11-17 2.1 The Basic Elements ofNarrative11-12 2.2 The Development of Narrative Theories12-14 2.3 The Theory of NarrativeSpace14-17Chapter Three General Review on Humboldt’sGift17-20 3.1 The Content of Humboldt’sGift17-18 3.2 The Criticism on Humboldt’sGift18-20Chapter Four Objective Space20-36 4.1 Regional Space20-23 4.1.1 Chicago20-22 4.1.2 New York22 4.1.3 Spain22-23 4.1.4 Paris23 4.2 Social Space23-29 4.2.1 American Shaking Social Reality from 1930s to 1970s23-25 4.2.2 The Performance of Social Space25-29 4.3 Cultural Space29-36 4.3.1 Two Different Kinds of Cultural Reality29-31 4.3.2 The Performance of Cultural Space31-36Chapter Five Psychological Space36-44 5.1 The Performance Forms of Psychological Space36-42 5.2 The Process of the Two Artists’ PsychologicalExploration42-44Conclusion44-46References46 -49Acknowledgements49。

论建筑的地域性

论建筑的地域性

地域性建筑空间的特点及影响因 素
地域性建筑空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与功能:地域性建筑空间的研究不仅空间的形式,还强调功能性的实 现。不同地区的建筑空间形式各异,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和使用需求。
2、文化传承:地域性建筑空间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反映了传统与现代、本 土与全球的交融。例如,中国的园林建筑空间讲究意境和自然,体现了儒道文 化的融合。
在当代社会中,丹麦建筑地域性的研究现状也值得我们。丹麦政府在建筑领域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建筑师和居民积极参与建筑地域性的传承和发展。例 如,政府设立了专项基金,资助那些能够体现丹麦建筑地域性的项目。此外, 一些知名的丹麦建筑师也致力于发扬本国的建筑传统,将其运用到现代建筑设 计中。
总的来说,丹麦建筑地域性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更 好地了解丹麦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还能帮助我们理解丹麦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通过深入研究丹麦建筑地域性,我们可以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更多的灵感和 参考,丰富人类的建筑文化宝库。
在装饰细节上,傣族干栏式建筑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的外墙通常挂满具 有民族特色的手工挂毯和彩绘,而室内则摆满了陶瓷、竹编等手工艺品。这些 装饰元素既展示了傣族人民的精湛技艺,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 的敬畏。
地域性建筑的影响力远超我们的想象。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地域性建筑的重 要性愈发凸显。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与科技化的同时,不忘初心,尊重 和传承地方文化和传统。
3、可持续性: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地域性建筑空间研究也开始可持续性发 展。在材料使用、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努力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 生。
参考内容三

地域文化元素在空间中的应用

地域文化元素在空间中的应用

地域文化元素在空间中的应用
地域文化元素在空间中的应用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与设计:地域文化元素可以用于建筑设计中,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例如,在建筑外观、立面样式、装饰图案以及材料选择上融入当地特色,展现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2.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地域文化元素可以用于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中,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和风貌。

通过保护和重新利用历史遗迹、传统建筑、文化景观等,营造具有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城市环境。

3. 室内设计与装饰:地域文化元素可以应用到室内设计和装饰中,通过家具、摆件、壁画、织物等元素来展现当地的文化风情。

例如,使用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传统材料,或者在设计中采用当地的传统图案和色彩。

4. 文化活动和节庆:地域文化元素可以在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中得到应用,以展示当地的传统和文化特色。

例如,在庆祝活动、艺术展览、文化节等场合中,可以展示当地的传统舞蹈、音乐、手工艺品等。

5. 教育与旅游:地域文化元素可以在教育和旅游领域中应用。

通过文化教育活动、考古遗址保护、博物馆展览等方式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吸引游客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传统。

综上所述,地域文化元素在空间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丰富空间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增加当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地域·空间·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的解读与实践

地域·空间·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的解读与实践

0 前

此, 本次规划 务必面 向旅游产业 的发 展 , 紧扣“ 、 、 、 、 吃 住 行 游
购、 ” 娱 六大旅游要 素 , 突出特 色化与情感化 , 塑造 与众 不同的
我 国经济 的发展 和国 民生活水平 目的是领 略游 览地 的 自然与人文资


内生产总值 增长速度 1.%, 1 5 表现出旺盛 的生命力。与此同时 ,
旅游产业 又具有 不同于其它产业 的特点 , 到区位条件 、 受 配套 服务 、 资源禀赋等多重因素的影 响。而旅游 型城市作 为旅游经 济 的空间载体在旅游产业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简单 的景点经营转 向以旅游 目的地的整体开发 , 已成 为我 国旅游业 发展的一大趋势 。因此 , 建设一批优秀 的旅游 中心市镇对于我 国旅游业质量 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



游产业的发展, 使之从朝 阳产业逐渐变成 国民经济 的支柱产业
之一 。据统计 , 近年来我 国旅游业 收入 的增 长速度快 于同期 国
源 , 以旅 游经济更依赖于整体生 态环境 的质量 , 实现旅游 所 要
业的可持续发展务必使 经济效益 、 社会效益 、 环境效 益相统一 , 因此 , 生态化 ” 以“ 为准则 , 在适度开发 的同时实现 自然与人文 生态的延续成为规划的另一主题 ; ③现代化 , 洁净的游览景 区、 便捷的交通设施 、 称心如意 的购物 场所 , 在让游客体验 宾至如
近5 , : 0处 如 国家重点文保单位皇 陵庙 、 完整的清代 民居 杨家
湾 老 屋 、 文 化 遗 址 ( 庙 子 、 水 滩 遗 址 ) 自然 胜 景 灯 影 峡 古 白 清 、
等, 以上资 源与宏伟 的三峡大坝交相辉 映 , 构成 了“ 两坝一峡 ” ( 葛洲坝 、 三峡大坝 、 西陵峡 ) 的人 间胜景 于此 , 省市政府提出打 造“ 峡江古镇 ” 品牌 , 大力推进 以镇域中心区为重点的三斗坪镇 整体改造规划 , 以此带动旅游 经济 的发展 。

论沈从文《湘西》的空间书写

论沈从文《湘西》的空间书写

论沈从文《湘西》的空间书写作者:赵彩云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1期赵彩云内容摘要:沈从文以其自身经历与生命体验,从纪实性角度出发创作的散文《湘西》,以独特的空间和文化视角,建构并阐释湘西世界,竭力揭开湘西的神秘面纱,用质朴含蓄、真挚且最符合人性的自然方式,书写湘西的原始性、宗教性、特异性及地方人民的生命力与厚重感。

《湘西》展现了以地方特色为基准的包含有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精神空间等的一个大的“属人的空间”。

沈从文再现与重构湘西的同时,也潜在隐含了民族忧患意识和对生命感知的悲悯情怀。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空间书写空间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其“不仅仅是一个名词, 也是一个内含着社会生活和生产关系的动词;它也不再止步于静止的地理或物理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变动不居的社会概念,空间成为一个流动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动态的变化以及种种矛盾和异质性,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重组和建构”。

[1]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从三元辩证法的角度将空间划分为:物理空间(如自然和宇宙)、社会空间、精神空间。

“空间是复杂多重的,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真实的,又是想象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实在的,又是隐喻的。

”[2]人作为空间的主体,以生产劳动和实践活动创造了一个“属人的空间”。

人之存在于空间,赋予空间地理、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意义,但空间也以其特异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发展。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人与空间存在“力的相互作用”。

沈从文生于湘西,青年时期成长于湘西,在湘西生活了近20余年。

湘西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民俗文化等塑造并影响着沈从文的秉性养成和情感体验。

神奇、浪漫、多情、刚直的湘西赋予了沈从文真挚细腻、浪漫开拓、质朴自然的诗人性格。

20岁之前,在湘西的独特人生经历与生命感知体验,沉淀了沈从文厚重宽广的指向人类共性情感的“悲悯情怀”。

因为对故乡湘西爱的深沉,所以沈从文在众多作品中表现出了隐含的“忧郁”与“思虑”。

地域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

地域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

地域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徽杭古道西起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东至浙江省临安市马啸乡,北靠黄山,南依天目山,全长25千米,是古时联系徽州与杭州的重要纽带。

据史料记载,这条古道早在唐代就已修成。

[1]徽杭古道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地位,是古代徽州与外界实行经济文化交流的载体,它既是经济之路,也是文化之路。

徽杭古道将安徽与浙江连在了一起,展示着皖浙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文化精神。

当前相关徽杭古道的学术研究还不多见,主要有冬冰、张益、谢青桐的《文明的空间联系:大运河、新安江和徽杭古道构建的徽商文化路线》《我国古代的贸易通道———徽杭古道》,贾庆军、吴昌的《徽杭古道探析》等几篇论文。

至今,还未有学者从徽杭古道负载的文化认同角度实行过研究。

所以,本文以此为题,希望借助对徽杭古道文化意义的分析,为徽杭两地文化认同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地域文化传播与地域文化认同因为自然条件和地理情况的不同,在一个国家的版图上会出现很多因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地域性文化。

在同一地域内,因长时间的交流与传播,居民的语言、信仰、生活习惯、道德观点及心理、行为等会逐渐表现趋同性,从而促使带有地域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出现。

(一)地域文化传播。

地域文化不但有物化的载体,而且拥有观点性的精神符号。

地域文化传播不是武力的强制性征服[2],而是通过物化的载体,尤其是观点性的精神符号引导同一文化圈内的民众或异质文化圈内的民众形成统一认可的过程。

通常,文化传播有赖于人类活动与大众的传媒传播。

从上图能够看出,地域文化借助商人的贸易活动、人类的迁徙和教育活动的展开等古老的传播方式实行传播;如今,又逐渐借助于报刊、广播、电视等旧媒体及手机、网络、APTV等新媒体手段,获得最大范围内传播受众,实现地域文化的现代化广泛传播。

(二)地域文化认同。

广义上,文化认同指的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域范围内民众形成的共同文化心态,它体现在语言、文字、建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行为方式各个方面。

基于地域文化的主题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研究

基于地域文化的主题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研究

基于地域文化的主题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国内外的主题餐饮空间也因此而兴起。

地域文化主题餐饮空间是一种融合了地域特色与饮食元素的餐饮场所,通过装饰、灯光、音乐等手法,将食客带入不同的地域文化体验,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用餐享受。

室内设计在这一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巧妙地运用设计手法将地域文化融入到餐饮空间中,成为了室内设计师们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文将着眼于地域文化主题餐饮空间的室内设计,探讨其中的设计理念、设计要素和设计手法,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设计建议。

1. 尊重和传承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主题餐饮空间的设计理念之一是尊重和传承地域文化。

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如建筑风格、民俗传统、饮食习惯等,设计师需要对当地的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了解其核心价值和特色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入到餐饮空间的设计中,以此来表达对地域文化的敬重和传承。

2. 营造沉浸式体验地域文化主题餐饮空间的设计理念之二是营造沉浸式体验。

设计师需要通过空间布局、材料选择、装饰风格等手法,打造出一个能够让食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地文化的氛围,让他们在用餐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品味到地道的美食,还能够感受到地域文化带来的独特魅力,从而获得全方位的体验和享受。

1. 色彩色彩在地域文化主题餐饮空间的设计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

不同地域的文化往往有着独特的色彩特征,设计师需要根据所选定的地域文化,在空间中运用当地特有的颜色,以营造出属于该地域文化的视觉效果。

在地中海主题餐厅中可以运用海蓝色、白色等清新明亮的色彩,而在印度主题餐厅中可以运用印度红、金黄色等宏伟瑰丽的色彩。

3. 装饰装饰是地域文化主题餐饮空间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师需要通过装饰品、艺术品、壁画等手法,将地域文化的符号、图案、故事等元素融入到空间中,以此来丰富空间的文化内涵,让食客在用餐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

在墨西哥主题餐厅中可以展示墨西哥传统的马里亚奇像、马特琳达花、日志画等装饰品,而在泰国主题餐厅中可以展示泰国传统的佛像、衣服和乐器等装饰品。

地域文化室内陈设

地域文化室内陈设

地域文化室内陈设1. 引言地域文化室内陈设是指在室内环境中展示特定地域文化的一种设计和布置方式。

通过合理的陈设设计,可以使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感受到特定地域的文化氛围,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审美体验。

地域文化室内陈设既可以作为一种展示地域文化的方式,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欣赏、学习和交流地域文化的场所。

本文将介绍地域文化室内陈设的设计原则和展示方法。

2. 设计原则2.1 体现地域特色地域文化室内陈设的首要任务是体现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设计师应该从当地的历史、民俗、风土人情等方面获取灵感,结合室内空间的特点,将地域特色体现在陈设中。

例如,如果是展示北方的农耕文化,可以运用土黄色调、农具等元素进行装饰;如果是展示南方的水乡文化,可以采用水流、船只等元素来打造地域特色。

2.2 融入现代元素地域文化室内陈设不应该停留在传统的形式中,而应该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以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

设计师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运用现代材料、工艺和技术,将地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使室内陈设既能展示地域文化,又能与时俱进。

2.3 创造舒适的空间环境地域文化室内陈设不仅要展示地域文化,还要创造舒适的空间环境,使人们能够在其中得到放松和享受。

设计师应该合理利用光线、色彩和材质等元素,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

同时,室内家具的布置和空间的组织也要考虑人们的活动需求,保证空间的流畅性和功能性。

3. 展示方法3.1 主题陈设主题陈设是地域文化室内陈设的一种常见展示方式。

设计师可以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主题(如农耕文化、渔耕文化等),将相关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室内陈设中。

例如,在展示农耕文化主题时,可以摆放一些农具、农作物、农田景观模型等。

3.2 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是地域文化室内陈设的一种现代化展示方式。

设计师可以利用投影仪、电子屏幕等设备,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媒体形式,展示地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例如,在展示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时,可以通过视频展示传统舞蹈、手工艺品制作过程等。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博物馆空间设计研究》范文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博物馆空间设计研究》范文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博物馆空间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展示的重要场所,其空间设计不仅关乎建筑美学,更承载着地域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影响下,如何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博物馆空间设计,使其成为传播地方历史与文化的有效载体,成为当代设计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地域文化视野下博物馆空间设计的原则、方法及实践案例,以期为博物馆空间设计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二、地域文化与博物馆空间设计的关联性地域文化是某一特定区域内,因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风俗等多种因素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博物馆作为地方文化的集中展示平台,其空间设计应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的特点。

地域文化与博物馆空间设计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环境的融入:地域的自然环境如山水、气候等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空间设计应将这些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 历史文化的传承:博物馆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与传承者,其空间设计应反映地方的历史变迁与文化特色。

3. 民族风俗的体现:地域文化中的民族风俗是地方文化的独特表现,博物馆空间设计应通过色彩、材质、造型等手段,将这些元素融入设计中。

三、地域文化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原则1. 整体性原则:博物馆空间设计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将地域文化元素与建筑结构、功能需求等相结合,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2. 地域性原则:设计应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将地域文化元素以恰当的方式融入空间设计中,体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3. 人性化原则:博物馆空间设计应充分考虑观众的体验与需求,营造舒适、便捷的参观环境。

4. 创新性原则: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同时,应注重创新,运用现代设计手法与技术,使博物馆空间设计更具时代感。

四、地域文化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实践方法1. 空间布局:根据地方历史文化与民族风俗,合理规划博物馆的空间布局,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空间序列。

2. 色彩运用:运用地方文化的色彩元素,通过色彩的搭配与变化,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空间氛围。

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内涵与培养途径

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内涵与培养途径
家国情怀是一种理想信念、一种文化基因、一种
民族血脉,家国情怀的培养则是一种信念的坚守、一
种文化的传承、一个民族的延续。因此,进行以家国
情怀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的“心理底色”和“情感基调”,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文化
滋养,
建设家乡的坚定信念和报效祖国的心理归依。
三、家国情怀的培养途径
1. 整合地理课程资源
的差异,还可以深入剖析不同自然环境对城乡景观的
成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家国情怀
影响,进而理解地域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对中华文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必将成为课
堂教学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内容。
化的认同感,
具体可按图 1 展开教学。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指个体长期浸润于自然和人文地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
标准(2017 年版)》指出,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
一、前期准备
1. 确定研学活动地点和学生培训
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必备的意志品质和
(1)确定研学活动地点。在研学旅行中师生安全
中的地位以及景德镇对世界瓷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
更要到野外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既能练习地貌观察
生立足家乡、放眼祖国、展望全球的胸怀和视野。时
情意渗透
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内涵与培养途径
刘春玲 1 ,刘 伟 2
(1. 长春吉大附中实验学校,
吉林 长春 130021;
2.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吉林 长春 130021)

要:家国情怀主要是指对家乡地域的空间归属感,对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对家国兴旺、社会发展和民族
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增强学生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

地域文化在建筑空间中的设计表达探讨

地域文化在建筑空间中的设计表达探讨

地域文化在建筑空间中的设计表达探讨摘要:地域文化对于建筑空间设计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功能、建筑材料、建筑样式、室内设计等无不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无不传递出地域文化。

但是在现代建筑设计表达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同质化趋势,钢筋水泥的建筑主体,国际范都市化的建筑和室内设计风格,使建筑设计黔驴技穷。

在建筑设计的创新中,可以通过融入和突显地域文化来使建筑设计表达别具一格,脱颖而出。

在设计表达中融入地域文化时,需要对地域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融合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来进行设计表达的创新。

具体的融入路径可以从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和设计要素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建筑空间;地域文化;设计表达;审美需求引言:随着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显著的改善,越来越舒适便捷。

但是随着精神文明需求的不断增高,对建筑住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筑住宅设计表达中求新求异,以彰显文化底蕴,表达审美倾向。

建筑住宅本就具有地域属性,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居住需求、乡土习俗等都造就了不同的建筑住宅特色。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西方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文化艺术元素对我国本土建筑的设计表达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意式风情、美式风情、欧洲风情等设计表达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满足了现代建筑国际化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同质化严重的设计表达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审美疲劳。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中国风,建筑领域作为文化艺术的一个层面,也通过突显地域特色、本土特色、民族特色来进行设计表达的创新。

1.地域文化与建筑空间设计表达的关系一直以来地域文化都影响着建筑空间的设计表达。

不同地域环境受气候特征、地理条件、风俗习惯、审美理念等的影响,建筑空间设计表达也都各具特色。

如江南的建筑空间设计表达主要以小桥流水、白墙青瓦为主,以清雅见长,这与南方地区炎热的气候、狭窄的地形有关,通过打造通透、清新的风格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和精神需求。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与地域性表达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与地域性表达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与地域性表达建筑设计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创造,它更是对人类文化、历史和地域特征的深刻反映。

建筑物作为社会的折射镜,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积淀,体现了人类对于空间、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与地域性表达,分析其重要性与实践方式,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1. 文化符号与象征建筑常常用作文化符号,通过特定的建筑形态和装饰风格来传达地方文化。

例如,东西方建筑风格的差异,可以从宗教、哲学、气候等多方面进行探讨。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飞檐翘角、红墙黄瓦等元素不仅是美学的体现,更蕴含着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追求。

而在西方,哥特式建筑高耸入云的尖顶则反映了对神秘宗教信仰的崇拜。

在这一过程中,建筑不仅构成了空间,更传递了独特的文化信息。

2. 传统工艺与技艺在地域建筑设计中,传统工艺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同地区因其历史背景、材料资源及气候条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建筑技艺。

例如,云南的土瓦房采用本地土壤为主要原料,符合当地湿润气候;而在北方的民居则以砖木结构为主,能应对寒冷气候条件。

这些工艺与材料选择不仅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回应,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设计师在进行新建设计时,通过融合这些传统技艺,可以有效增强建筑与地方文化之间的关联。

3. 社会习俗与空间布局建筑设计中还体现出社会习俗对空间布局的影响。

在一些地区,比如日本,传统住宅往往具有“禅意”风格,其空间布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注重通透性和灵动性。

而在一些中东地区,由于宗教和社会习惯,住宅则更倾向于封闭式布局,以保护家庭隐私。

这种尊重传统社会习俗与文化背景的空间布局,不仅让建筑更符合使用功能,也使住户在空间中找到归属感。

地域性表达的重要性1. 环境适应性每个地区都有其特定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

在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区,以色拉图-特科兰住宅为例,它采用高墙加以遮挡阳光,并利用庭院花园调节温度,实现了天然通风和合理采光。

探讨建筑空间设计对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发展

探讨建筑空间设计对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发展

探讨建筑空间设计对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发展摘要: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建筑空间设计融入地域文化有利于传播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

发掘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并汲取之中特色鲜明的自然人文因素融入设计,形成展示型的语言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形成个性化的空间设计。

我国的空间设计正朝着多元化的区域发展,如果能够更好地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可以帮助设计逐渐走向新形势。

本文主要根据建筑空间设计对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分析,为我国建筑空间设计提供动力。

关键词:建筑空间设计;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发展地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千千万万,各种文化的形成都为地域文化提供了营养。

我国的建筑空间设计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对其的实用性和美观性也备受关注。

但是在我国建筑空间设计过程中受到外来建筑的冲击,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空间设计文化的要求。

把地域文化融入到建筑空间设计中,可以有效地促进不同领域的文化与建筑空间设计更好的结合,共同推动我国建筑空间设计的高度。

1建筑空间设计与地域文化特色的有机融合地域文化在其生存环境和状态下可以理解为在不同层次地域空间中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的多样性文化,并且通过交流和省市研究产生的不同地域空间差异性的文化种系。

而建筑空间设计需要把城市中的各个因素都要考虑到,然后进行设计图的规划,这样才能够将城市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有机地整合起来,进行科学化的建筑空间设计。

不同的区域文化给建筑空间设计带来了新的活力,建筑空间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可以将设计中需要的艺术特色都包含在内,建设出优秀的空间设计作品。

并且在建筑空间设计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受到当地的区域文化特色的影响,会将自己的特色文化展示在空间设计上。

建筑空间设计与地域文化特色的有机融合,可以展示当地人们的生活智慧,让空间设计具有了灵魂,让人们感知到空间和文化的存在,这些空间设计也将成为文化。

2建筑空间设计上对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使用2.1 对于地域元素的提炼地域文化是历史的传承和人类文明的积淀中形成的产物,建筑空间设计,如果想要结合地区优秀的区域文化,就必须针对地区的区域元素进行提炼,将地域元素通过设计师的审美意识与建筑空间设计相结合,同时要注意使用的方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与地域元素相结合的同时,可以让人们在建筑空间上达到精神上的满足感。

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

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

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
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是指通过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和建筑装饰等手段,将特定地域的文化、历史、气候等元素融入到建筑空间中,使其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表达地域文化的能力。

地域性表达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方面,可以打造独特的空间形象,凸显建筑的地方气息。

地域性表达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建筑风格来体现。

不同地域拥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如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欧洲的哥特式建筑风格、阿拉伯的伊斯兰建筑风格等。

通过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特定地域的建筑风格,可以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增强地域性。

建筑材料也是表达地域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同地区的建筑材料具有独特的特点,如中国的青砖灰瓦、北欧的木材、沙特阿拉伯的沙岩等。

选用特定地域的建筑材料可以使建筑更加贴近当地环境,突出地域特色。

地域性的表达还可以通过建筑的结构和布局来实现。

不同地区的建筑结构和布局方式也有所不同,如中国的园林建筑注重景观的布局和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欧洲的城堡建筑注重城堡的坚固性和庄重感。

通过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特定地区的结构和布局方式,可以使建筑更加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文化习俗等,增加地域性的表达。

建筑装饰也是表达地域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同地区的建筑装饰风格各具特色,如中国的彩绘和雕刻装饰、欧洲的壁画和雕塑等。

通过在建筑中添加特定地区的装饰元素,可以使建筑更加丰富多样,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场所精神及空间分析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场所精神及空间分析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场所精神及空间分析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场所精神及空间分析引言:地域文化是指某一特定地区固有的文化特征和传统,这种文化根植于地域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习俗等方面。

对于一个地域而言,场所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地域精神的体现。

本文将围绕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场所精神及空间展开论述。

一、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场所精神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场所精神是指某一特定地区场所所散发出的独特气质和情感。

地域文化对场所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塑造了场所精神的特性。

比如,山区地区因为起伏的山脉和自然景观,其场所精神常常与朴实、勤劳等价值观联系在一起;而海滨地区由于丰富的海洋资源,其场所精神则可能与开放、自由等价值观相联。

其次,地域历史和传统文化也对场所精神有重要影响。

许多历史悠久的地方,如古村落和古城,往往有着浓厚的历史氛围和独特的文化传承,这些都是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场所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场所空间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场所的空间布局和设计也会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一般来说,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场所空间分为实用性空间和文化性空间。

实用性空间主要指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功能性空间,如住宅、商业区等。

这些空间往往具有地域特色,例如北方农村的四合院、江南水乡的园林建筑等。

而文化性空间则是强调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如博物馆、剧院等。

这些空间通常以特定地域的历史、艺术、传统等为主题,展示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三、场所精神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场所精神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场所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核心。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场所精神,这种精神是城市文化的基石,也是吸引游客和人才的重要因素。

其次,场所精神的传承和保护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对场所精神的重视,才能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使城市得以保持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同时,场所精神也可以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例如,通过挖掘地域文化的资源,城市可以发展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并为区域经济注入活力。

地理学视角下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地域空间特征的关联与发展

地理学视角下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地域空间特征的关联与发展

地理学视角下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地域空间特征的关联与发展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地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以地理空间为基础,探究地球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历史文化传统则是一个地域的特殊符号,代表了该地区独有的习俗、风土人情等。

本文将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历史文化传统与地域空间特征之间的联系与发展。

首先,历史文化传统与地域空间特征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发展和文化特色。

以山区为例,山区作为地理环境的一种,人们生活在山区中,受到地势起伏、气候多变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形成独特的文化传统。

比如,岭南地区的花鼓戏,正是受山区地形的影响,其发展与表演形式与山区人们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而平原地区的发展往往以农业为主导,因此农耕文化往往成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其次,历史文化传统会影响地域空间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会被代代相传,从而在地域空间中得到体现。

比如,中国的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在京剧表演者的演出中展现出来,也会在京剧剧院、剧场等场所中得到体现。

这些场所不仅成为历史文化传统的承载者,也塑造了京剧的地域空间特征。

另外,历史文化传统与地域空间特征之间还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历史文化传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地域空间的特征,而地域空间特征的形成又会反过来影响历史文化传统的发展。

以西安的古城墙为例,这座城墙曾是古代中国的首都,它不仅是历史文化传统的象征,也成为了西安城市的地域空间特征。

而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与发展。

最后,历史文化传统与地域空间特征的关联与发展还受到现代社会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地域空间特征不断受到冲击和改变。

一些历史建筑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逐渐式微,被现代娱乐方式所取代。

这些变化无疑对地理学视角下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地域空间特征的关联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乡土空间叙事的意义

乡土空间叙事的意义

乡土空间叙事的意义一、引言:乡土空间叙事的背景和意义乡土空间叙事,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对乡村地理环境、社会文化、人文情感等方面的描绘和表现。

在我国文学史上,乡土题材的作品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从鲁迅的《故乡》到沈从文的《边城》,无不在乡土空间叙事中展现出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乡土空间叙事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承载着对乡村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思考。

二、乡土空间叙事的核心要素1.地理环境:乡土空间叙事中的地理环境,既包括自然景观,如山水、土地、气候等,也包括乡村特有的生活场所,如民居、田野、集市等。

这些地理环境元素,不仅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还反映了乡村生活的特色和韵味。

2.社会文化:乡土空间叙事中的社会文化,主要体现在乡村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

这些社会文化因素,既展现了乡村生活的传统风貌,也揭示了乡村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3.人文情感:乡土空间叙事中的人文情感,主要是指作品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乡土情怀。

这些情感表现,既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展现了乡土情感的真挚和深厚。

三、乡土空间叙事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1.鲁迅的《故乡》:鲁迅在《故乡》中,通过描绘故乡的自然风光、乡村生活和人物形象,展现了故乡的过去和现在,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

2.沈从文的《边城》:沈从文在《边城》中,以湘西边城为背景,描绘了那里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人物命运,展现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生活画卷,同时也揭示了乡村社会的悲剧。

四、乡土空间叙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1.人与自然的关系:乡土空间叙事使我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是乡村生活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注重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乡土空间叙事展现了各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我们提供了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的宝贵资源。

我们应在挖掘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元素,使乡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五、结论:乡土空间叙事在文学和现实中的应用价值乡土空间叙事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空间与文化情怀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语自先秦发轫,讫于明清,世代沿用,屡见不鲜。

作为一个具有久远生命力的词语,它既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词义,又伴随历史的演进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认真考察其间的演变、拓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发展历程能够提供有益启发。

地域空间概念的天下
从先秦到明清,“天下”一词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基本语义,那就是它是一个地域空间概念。

具体而言,大致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与四海等方位词联系在一起的“天下”。

作为地域空间概念,“天下”这一词语频繁出现在先秦时期记述前代历史的文献中。

这一时期,“天下”常常与“四海”“海隅”等表示方位的词联系在一起。

《尚书·大禹谟》记尧:“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尚书·益稷》中载:“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

”《论语》中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四海困穷,天禄永终”等句。

《周礼·职方氏》中,“职方氏”掌管“天下之图”,这个“天下之图”不仅包含“中国”,还包括“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人民所居之地,也就是所谓的“四海”。

周天子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构成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统治格局。

周天
子统治下的四面八方,也被称为“四海之内”。

与身、家、国联系在一起的天下。

在先秦儒家典籍中,“天下”与诸子的政治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身”“家”“国”“天下”形成了一个递进的概念。

如《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记载:“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这里“天下”仍然是一个地域空间的概念,也是诸子政治理想的终极目标。

政权意义的天下。

“天下”还有“政权”的意思。

如《论语》记载:“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荀子》记载:“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虑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

”《汉书·高帝纪》载汉初,高祖都洛阳,问群臣:“吾所以得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这些史料中,“天下”可以理解为政权。

作为统治疆域的天下。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卫杂烧之”。

再如,秦“初并天下”,“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秦“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为一统”,这里的“天下”指的是王朝统治疆域。

《汉书》中,董仲舒献策:“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

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


是指在疆域上实行天下一统,这里的“天下”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

体现人文情怀的天下
在中国古代,“天下”一词还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其间所反映的人文情怀尤其值得注意。

先秦时期,“民”的因素已经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

如《论语》中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中论述“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这里的“天下”是天下之人的意思,亦即天下的百姓。

更为典型的是《孟子·梁惠王下》的记载,齐宣公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里的“天下”无疑应当理解为“百姓”或“民众”,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所体现的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

这种思想发展至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一词的人文观念继续向前拓展。

《岳阳楼记》所用“天下”一语,读者于其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呼之欲出的“百姓”二字。

身为北宋名臣,目睹日渐加深的内忧外患,国家命运、民生艰难每每牵动范仲淹的思绪,他还在《奏上时务疏》中不厌其烦地阐述:“以德服人,天下欣载;以力服人,天下怨望。

”“勿为苛酷,示天下之慈也”“不兴土木,示天下之俭”“捨一心之私,从万人之望,示天
下之公”。

可以看出,“天下”一语固有的地域概念,已经明确地向人文领域拓展,这里的“天下”更多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风俗文明概念的引入,是“天下”一词向人文领域拓展的最重要表现,这是由顾炎武的《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该书卷13以整整一卷的篇幅,对历代人心风俗演变进行总结,极具探讨价值。

其《正始》一条中有“亡国与亡天下奚辨”的史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篇。

文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这篇文字中所用“天下”一语,其内涵已经远远逾越“易姓改号”的历代王朝更迭,而是同“仁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紧密联系在一起。

何谓“仁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在顾炎武的笔下,就是明清易代酿成的道德沦丧、文化断裂及文明破坏造成的杀戮横行、相互残害。

显然,《日知录·正始》中所用“天下”一语,已经不再为旧有的地域概念所能容纳,它讲的是数千年的古国文明,是中华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

因此,《日知录·正始》发出的呐喊,尤其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的大声疾呼,不唯在当时激
起共鸣,到了晚清,又经学人的改造,成为掷地有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

余论
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中,“天下”作为方位概念、疆土概念、国家概念、世界概念、政权概念等形形色色的语义变化,体现了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多彩魅力。

至近代,随着我们现代意义上“国家”观念的形成,“天下”的意义向“世界”拓展。

与之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人文情怀也是“天下”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从先秦到明清,在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语由地域概念向人文概念的拓展,不仅仅是中华民族语文修辞的发展,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不断升华。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