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句末语气词
汉语句末语气词
2021/6/4
就历史而言,“呢”字有更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 其最初来源到上古时期用于句末的语气词“尔”。 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从《春秋公羊传》到 《祖堂集》都有“尔”的出现。相比之下,“吧” 字使用历史不长,根据太田辰夫(1987)的考察, “民国以后开始使用,清代以前写成罢,历史上的 承继比较单一,却具有相当复杂的语气意义”。作 为语气词的“罢”,在宋代出现不多,要到元明之 后才逐渐多起来。明清时期,语气词“罢”才表示 停顿的用法。
6
2021/6/4
另外从“吧”的疑问、请求、命令等用法方面, 也可理解其关联功能,“吧”所引出的新信息和 现有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了新的语境含义。
举个栗子: 就算你说得有道理吧,你也应该给他一个机会。
“吧”在该对话中可被解释为“让步”,“吧”之后的 话语扩大了其之前的话语所建立的共有认知语境。
7
13
2021/6/4
严格意义上,语气词“吧”仍然在取代“罢”的过 程中,到现在也没完全取代,与其它语气词相比, “吧”的语法化过程很特殊,有如下特点:
首先,在“吧”取代“罢”的过程中,两者共存 的时间长。这一点与“呢”的语法化不同,在 “哩”被“呢”取代之后,在现代汉语中,“哩” 作为语气词,已经基本不用。 这一现象同样适用于“么”和“吗”,“那”和 “哪”。
其实“呢”的上述功能可以主要分为两类:认知功 能和语篇功能。行动结构中的功能属于认知功能; 意念结构中的功能属于语篇功能。[
8
2021/6/4
另外,“呢”的篇章功能也比较明显,较好促进了 会话的连贯。
“呢”有比较和对比的功能。这种比较和对比,有 的明显,有的隐晦。
A:“我很不喜欢看这部片子”。 B:“你现在说不愿意看这部片子了,当时呢?
第六部分 现代汉语语气词
然而,语言还有传情的功能,比如同样的一句 话,用不同的语调说出来,情态和作用就不一 样.比如: A 你没有找到他.——B 你没有找到他? 你没有找到他.——B A句是一般的陈述,用降调;B句是疑问或反问, 句是一般的陈述,用降调;B 用升调.这两个句子在语义上的差别是通过语 调的不同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语调表达了不同 的情绪,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这种不同的情 绪就是语气. 语气是表示不同情绪的手段;不同的语气具有 不同的交际功用;语气是依附于整个表述(句 子)的;语气也是一种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语 法范畴.34;
后面的人好像知道他心思似的.
"的话"是连词兼语气词,凡是用在句末,用于帮助表示 的话" 假设的"的话",是连词.语气词"的话"往往用在" 假设的"的话",是连词.语气词"的话"往往用在"哪 里","哪儿"的后面: 哪儿" 哪里的话,应当同舟共济嘛!/ 哪里的话,应当同舟共济嘛!/哪儿的话,你讲得太好了.
三 句末语气词的语用功能
(一)增添口气 (二)消减口气 (三)指明问点
(一)增添口气
(1)"的","啦","喽"主要增添肯定的口 气: 你这样下去要出问题.→ 你这样下去要出问题.→你这样下去要出问题的. (2)"嘛","嚜","呗"主要增添显然的口 气: 这简直是开玩笑.→ 这简直是开玩笑.→这简直是开玩笑嘛. (3)"哟","呕","咧"主要增添提醒的口 气: 还真有一套办法.→ 还真有一套办法.→还真有一套办法咧. (4)"哩","呐","咧"增添夸张的口气.
句子语气词有哪些词性类型
句子语气词有哪些词性类型语气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汉语词汇,它能够准确地表达说话人说话的语气。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掌握语气词的分类及其使用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文将从语气词的词性类型入手,探讨汉语中的语气词。
一、语气词的词性类型语气词是汉语中独特的一种词性,它是由句子中的单个词、词组或句子组成的。
根据语气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常分为以下几种词性类型:1. 副词类语气词。
这类语气词通常位于句子的句末或句子的前面,它们的作用是表示说话人的语气。
例如:“真的吗?”、“当然呀!”、“嘿嘿,我知道了。
”。
2. 助词类语气词。
这类语气词通常作为词语或句子的后缀或缀语,用于表示情感或语气的转移。
例如:“了”、“吧”、“着”、“啦”。
3. 感叹词类语气词。
这类语气词通常位于句子的句首或句尾,它们的作用是强调某种情感或语气。
例如:“啊!”、“哇!”、“哦!”、“嗨!”等。
4. 词组类语气词。
这类语气词由两个或多个词组成,通常用于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或语气。
例如:“好像”、“似乎”、“其实”、“毕竟”、“大概”等。
二、语气词的作用语气词在汉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感叹、惊奇、疑问、肯定等多种语气。
下面将分几个方面分析语气词的作用。
1. 强调语气。
语气词能够加强说话人的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例如:“不会吧!”、“太好了!”。
2. 修辞语气。
语气词能够修饰句子的语气,表达说话人的态度或观点。
例如:“其实我们都很累了。
”、“大概你不懂吧。
”。
3. 情感语气。
语气词能够表现说话人的情感,如愤怒、惊奇、疑惑等。
例如:“不可能吧!”、“真的吗?”。
4. 肯定语气。
语气词能够表达说话人的认可或同意。
例如:“好的”、“当然是这样的”、“没错”。
三、语气词的使用方法语气词的使用有很多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使用方法。
1. 直接放在句子中。
例如:“好的!”、“哦!”、“对啊!”等。
2. 作为修饰语放在说明句中。
例如:“其实”,“大概”等。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定义: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
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
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
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句首、句中语气词
句首、句中语气词主要有“夫、唯(维、 惟)、盖、其 、也” 夫 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起引出下文 的作用。“发语词” 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
夫
2、还可以和“且、故、若、今”结合,成 为“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用于句首。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 相当于“且”,“夫”加强要发 议论的语气。 若夫霪雨霏霏。《岳阳楼记》和“若”,有 “像”的意思,“至于说到”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封建论》表另起 一端的议论,“现在说到”
句尾语气词
句尾语气词“已”和“矣”作用相近, 可理解为“了”。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史记》 上古“已”和“矣”在语音上并不相 同,所表达的语气也不完全相同。 “已”不是报道新情况,而是表限制 语气,即说话人认为只能如此。
句尾语气词
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尾语气词:乎、与(欤)、 邪(耶) 1、可以用在是非问句尾、选择问句尾、特指问 句尾。 用于是非问,相当于“吗”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 子非三闾大夫与?《楚辞》 用于选择问,相当于“呢” 夫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原臣》 求之欤?抑与之欤?《论语》
2、可以用于反问句,经常有“宁、岂、况” 之类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配合,相当于“吗” 或“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 反问句中的“乎”,和疑问代词或“况”相 呼应时,可译成“呢”,其余一般都要译成 “吗”。 “乎”和否定副词“不”构成一种常见的反 问格式“不亦„„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词前面。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
现代汉语中常用语气词的连用
现代汉语中常用语气词的连用语气词中能够连用的是位于句末的六个单音节语气词,即“的”“了”“吗”“呢”“吧”“啊”。
它们虽然可以两项连用,也可以三项连用,但都表现为两个语气词的并列。
本文通过例证,对常用语气词的连用现象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
标签:语气词语气词的连用次序语气词的连用在现代汉语里特别是在口语里运用得非常普遍,语气词连用的问题也一直被语法研究者所关注,尽管大多数语法教材中都谈到这一点,但只是举例性地提及,尚不见对语气词连用现象的专论。
能够连用的语气词是指位于句末的单音节的六个常用的语气词,即“的”“了”“吗”“呢”“吧”“啊”,而双音节的语气词和位于句中的语气词一般不能连用。
关于语气词在句末连用时的先后次序问题,各家说法不一。
朱德熙(1982/P208)分为三类:A类:“了、呢1、来着”;B类:“呢2、吗、吧”;C 类:“啊、呕”等。
胡裕树(1981/P410)分为三类:A类:“的、了”;B类:“呢、吗、吧”;C类:“啊”。
胡明扬(1991/P53)分为三类,实际分为四类:A类:“的、了”;B类:“呢”;C类:“吗、吧、嘿”;D类:“啊、哎、呕”。
黄伯荣、廖序东(2002/P46)分为三类:A类:“的”;B类:“了”;C类:“呢、吗、吧、啊”。
张斌(2002/P341)、齐沪扬(2002/P61)都分为四类:A类:“的”;B类:“了”;C类:“呢、吗、吧”;D类:“啊”。
他们的分类其实并非完全不同,而是有着某种相似性。
下面我们根据这六个常用语气词在句末连用时的先后次序,将它们分成五类:A类:“的”;B类:“了”;C类:“呢”;D类:“吗(么)、吧”;E类语气词:“啊(呀、哇、哪)”。
这五类语气词共现连用时,其排列顺序是有规律的,必须按照A+B+C+D+E的顺序排列,中间可以缺项,但不能错序。
经过分析和统计,其排列顺序总共有13种顺序:AB、AC、AD、AE、BC、BD、BE、CD、CE、DE、ACE、ABE、BDE。
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连用探析
第 一 ,连 用 语 气 词 里 “ ,了 ,啊” 等 结 尾 一般 能 增 加 的 肯 定 口气 ;“ ,呗 ” 等 表 示 “ 而 易 见 的 ” 的 口气 ;“ , 嘛 显 啊
表 示 陈述 情 况后 ,发 出感 慨 ,能缓 和 口气 。连读 是 “ a , d ” 口语 中 “ ” 与 之 接 近 。 例 如 : 哒
写 完 就算 合 法 。
说不定我现在 已经饿得没力气 说话 了呢 !
(10 ) 了 啊
表示 “ 了” 陈 述 了 已经 或 者 即 将 出 现 的情 况 ,“ ”舒 缓 啊 了 口气 ,这 里 也 有 合 读 为 “ ” 例 如 : 啦 。
辞职 可不 是 小事 , 可要 想 明 白了啊 ! 你
之死 》 (3 )的 吧
“ ”读 升 调 ,“ ” 能 舒 缓 口 气 ,合 用 表 疑 问 ; 降 调 么 啊
绦 子, 懂 得 吗 ( 你 =么 啊 ) ?
句子 表示 疑 问语 气 。 ‘ ’ “ 吗 用于 是非 问 句 的末尾 , 于反 问带 有 质 表 示 不容 置 疑 地 陈 述情 况 。例 如 : 用 我也 顾 不 得那 么 多 了 ,一 切 为 了工 作 方 便 嘛 ( =么啊 ) 。
(1 )的 了
“ ” 表 示 陈 述 ,“ ” 能 加 强 语 气 。 例 如 : 了 么 现在不是说 最后一个月 了么?
(9 ) 了 呢
要注 意 “ ” 的语 调 ,上 升表 疑 问语 气 ,下 降 是表 不 用怀 呢 疑 。 “ ” 陈 述 语 气 , “ ” 则 是 加 强 口气 。 例 如 : 了 呢
(1 2)呢 啊
“ 啊 ” 连读 是 “ ” “ ” 表 示 不 容 置 疑 ,“ ” 呢 哪 , 呢 啊
语气词
语气词一、语气词和表达的语气现代汉语的语气词放在一句的末尾,它们所表示的语气可以分为确定语气、揣测语气、假设语气、商量语气、说服语气、当然语气、答辩语气、夸张语气、疑问语气、反问语气等。
1、啦:确定语气用语气词“啦”字,如“他要走啦”。
2、吧:揣测语气用语气词“吧”字,如“今天不会下雨吧”。
假设语气也用语气词“吧”字,如“去吧,没有时间,不去吧,问题不能解决”。
商量语气也用语气词“吧”字,如“咱们走吧”。
3、啊:说服语气用语气词"啊"字(有变音“呀”、“哇”、“哪”等),如“我实在没有法子啊!”、“他的话说得对呀!”、“他唱得真好哇!”、“这件事不好办哪!”。
4、呗:当然语气用语气词“呗”字,如“不懂,我们就好好学呗!”5、嘛:答辩语气用语气词“嘛”字,如“有意见就提嘛!”6、呢:夸张语气用语气词“呢”字,如“这种事情多着呢!”。
7、呢、吗、啊:疑问语气用语气词“呢”、“吗”或“啊”(“呀”、“哇”、“哪”),这3个词的用法又各不相同。
“呢”字用于交替问,如“他来不来呢?”,又用于句中已有疑问词的句尾,如“他什么时候才来呢?”又用于不完全句,如“我来了,他呢?”。
“吗”字用于句中没有疑问词的句尾,如“你同意吗?”。
疑问语气词“啊”字(“呀”、“哇”、“哪”)用途较广,它既可以代替“呢”,如“他来不来呀?”;又在某些情况下代替“吗”,如“你说的话都是真的啊?”。
反问语气也用“呢”、“吗”,如“我哪能不相信呢!”,“难道你还不相信吗!”。
8、二、语气词和使用特点(一)现代汉语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语气词有六个:的、了、吧、吗、呢、啊,它们的用法比较复杂。
1、“的”主要用于陈述语气,表示情况本来如此,用以加强对事实的确定。
如“这件事,他以前跟领导说过的。
”2、“了”重在表达新情况的出现,强调当前相关性。
如“那封信,已经交给他了。
”/“我已经问过他了。
”3、“吧”用于表示揣测或商量,说话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太肯定,句中常有“大概、可能、也许”等词语。
古汉语中的语气词
古汉语中语气词语气词一、语气词的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陈述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疑问语气词有“乎与邪”(3 )感叹语气词有“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
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
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2 、“矣”:主要用于叙述句尾,同时也常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复句的后分句、描写句、疑问句),表示把已经或者将会出现的新情况告诉人们的陈述语气,是动态的。
相当于“了”。
3 、“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动词,表示停止、限止语气,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有往小里说的意思。
一般可译为“了”或“啦”。
4 、“耳”:是“而已”的合音。
一般用在叙述句尾,动词性减弱,可译为“罢了”。
5 、“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
(1 )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既表示“于(介词)+ 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语气。
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2 )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面,隐含“于是”而指代比较对象。
如“晋国,天下莫强焉。
”(3 )用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代词宾语“之”,指代作用更明显一些。
如“非曰能之,愿学焉。
”(4 )如果“焉”所指代的对象、时间、处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虚化为纯粹的句尾语气词了。
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6 、“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语气词。
(1 )用在是非问句尾,(是非问是把事情的正面说出来,然后希望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译为“吗”。
句子都有哪些语气词语类型呢
句子都有哪些语气词语类型呢在汉语中,语气词语是一种很重要的语法元素,它能够表达说话人对话语的情感色彩,并且对于句子的表述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语气词语的分类和语气判断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汉语中常见的语气词语类型,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
一、语气词语的分类一般来说,语气词语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独立语气词,它们由单个的词语组成,通常放在句子的末尾,具有很强的语气作用;另一类是附属语气词,它们由助词、副词、形容词等构成,可以与句子中的其他词语进行搭配,强调句子的意思。
1、独立语气词:包括“啊”、“哦”、“呢”、“吧”、“嘛”、“呀”、“嗯”、“咳”、“唉”等。
2、附属语气词:包括助词“的”、“地”、“得”、“啊”、“吗”等,副词“还”、“已经”、“才”、“刚刚”、“竟然”等,形容词“神奇”、“漂亮”、“可爱”等。
二、常见语气词语类型及其分析1、表示疑问的语气词语汉语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语很多,如“吗”、“呢”、“看”、“问”等。
这些语气词语一般出现在句末,意思是询问对方是否了解或同意自己的意见,表示一种请求或者建议的姿态。
例如:“今天天气不错,出去玩吧?”“你想喝咖啡吗?”“你们是什么学校的?”2、表示肯定的语气词语汉语中表示肯定的语气词语有许多,如“是”的强调形式“就是”、“就算是”、“别说了”等。
这些语气词语的作用是加强说话人的判断和肯定,表达自信和确定。
例如:“今天是个好日子!”“他就是一个好孩子!”“别说了,这是我的决定!”3、表示否定的语气词语汉语中表示否定的语气词语有“不”、“没”、“没法”、“无法”等。
这些语气词语的作用是强调否定,表达拒绝、否认的意思。
例如:“不要打扰我学习!”“我没法去参加聚会!”“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4、表示命令和请求的语气词语汉语中表示命令和请求的语气词语有“请”、“要求”、“让”、“吩咐”等。
这些语气词语的作用是表示说话人的请求或要求,或者强调说话人的权利和地位。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我而感到拘束。乎:比。 ▪ (1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 C.词尾“乎” ▪ 放在词尾一节讲。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二、词头、词尾
▪ 词头、词尾是词的附加成分,不是 一个独立的词,没有词汇意义,只 有语法意义,如表示词性、凑足音 节。有的连语法意义也没有,有些 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是真 正有音无义了。
▪ 2.用于句尾。“夫” 作语气词用于句 末,配合文义表示感叹、判断、疑 问等语气。
▪ 用于感叹句末,表示感慨、赞叹、 悲哀等语气。有时为了加强感叹语 气,将谓语提前,主语放在后面。 可译为“呀、啊”等。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 (5)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 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论 语·子路》)
▪ ——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 (3)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
公四年》)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 2.加强反问语气,和“岂”、“难道”的语气 相似。例如:
▪ (1)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 然?(《左传·隐公元年》)
▪ (2)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 公十年》)
▪ (3)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 公五年》)
▪ ——无恒:古人认为没有恒心是不吉 利的。因此不能充当治病的巫医。”
▪ (6)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 弓下》)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 用于陈述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 亦兼有感叹的意味。可译为“了”、 “啊”等。例如:
语气词的用法
1.桂林的山真奇啊!(呀)2.你这个人真好啊!(哇)3.桂林的山真险啊!(哪)语气词啊的音变语气词“啊”出现在句末或句中时,由于受到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其读音会发生变化。
“啊”的音变规律如下:1、前面的音素是a、o(不包括ao、iao)e、i、ü、ê时,“啊”读作ya,同“呀”。
2、前面的音素是u(包括ao、iao)时,“啊”读作wa,同“哇”。
3、前面的音素是-n时,“啊”读作na,同“哪”。
4、前面的音素是-ng时,“啊”读作nga。
5、前面的音素是i(舌尖后元音)和er时,是儿化韵时,“啊”读作ra;6、前面的音素是i(舌尖前元音)时,“啊”读作[ZA]。
“啊”的音变例说:1、ya—(在a、o、e、i、ü、ê音素后面时,不包括ao、iao):快打啊!就等你回家啊!夸啊!大家快来吃菠萝啊!都是记者啊!好新潮的大衣啊!日子过的真快啊!快帮我解围啊!你怎么不吃鱼啊?这孩子多活跃啊!2、wa—(在u音素后面时,包括ao、iao):您在哪儿住啊?他普通话说得真好啊!还这么小啊!屋顶还漏不漏啊?看你一身油啊!3、na—:(在-n音素后面时)这件事儿可不简单啊!笑得真欢啊!买这么些冷饮啊!发音真准啊!4、nga—(在-ng音素的后面时)小心水烫啊!小点儿声啊!行不行啊?不管用啊!5、ra—(在舌尖后元音-i、卷舌元音er的后面时,在儿化韵后面时)没法治啊!随便吃啊!什么了不起的事啊!他是王小二啊!这儿多好玩儿啊!6、[ZA]—(在舌尖前元音-i的后面时)烧茄子啊!这是第几次啊?他就是老四啊!(一)从构成的音节看:1.单音节语气词:啊、吗、吧、呀、哇、哪、呢、的、了、嘛、喲、呗、啦、嘞、喽……2.双………… :也好、也罢、的话、着呢、罢了、便了、似的、而已、不可、不成、不行……3.三音节的:就是了(二)从所起作用看:1.典型语气词:(使用频率高,所表语气相对复杂的)啊、吗、吧、呢、了、的2.一般语气词:所表语气较简单。
语气词词头词尾
惟(维、唯)
“惟(维、唯)”既可以用于句首,也可以用于句 中。其用法有下面三种:
第一,用于句首,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这种用法多见于 《书经》和《诗经》,后代只在仿古时才用。 例如: 1.唯赤则非邦也与?(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书经〃泰誓上) 3.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诗经〃召南〃鹊巢)
乎 基本用法:用在疑问句句尾,表达疑问语气。 可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例如:
1.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 2.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
第一,用于反问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反诘语气靠疑问 代词、否定词或“岂”、“宁”、“况”等字表达。 1.安得无乱乎?(韩非子〃显学) 2.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狐假虎威) 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用于测度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推测语气靠 “其”、“得无”、“无乃”等词语表达。 1.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四年) 2.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第三,用于感叹句尾,表达感叹语气。 1.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1.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汝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
“矣”、“已”、“与”、“邪”、“夫”放在其他 语气词后连用。
1.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荀子〃议兵) 2.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3.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侍坐)
三个语气词连用。 1.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2.女得人焉耳乎?(论语〃雍也)
1.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 桃花源记) 2.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庄子〃大宗师) 3.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 4.鲧纳有莘氏女,生禹。(史记〃夏本纪) 5.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书 经〃召诰)
句末语气词“哈”的语气意义虚化成因探析
“ 哈”现行的语气意义进行归纳 。
1 .“ 哈 ”用 在疑 问句 中
2 . 句 末语 气 词 “ 哈 ” 的新 发 展 语气 词 “ 哈 ” 的 流 行 在 网络 和 新 闻媒 体 中 随 处 可 见 ,
1 )是 非 问 ( 1 2 ) 你 是 这 样 的哈 ? 一你 是 这样 的? 句 末语气词 “ 哈 ”用在是非 问句句末表示 的是一种无 疑 而 问, 询 问者 只 是 确 认 情 况 的 事 实 性 ,希 望 听 到 肯 定 的 三
义。在语用中 “ 哈” 正好填补 了普通话 中缺 少表示委婉情态为主的语气词 ,成为交际贯彻合作原则、礼貌原 则的典型用词。
关键 词 : “ 哈” 语 气意 义 缓和语气 语 法化 形 式 标记
一
、
“ 哈 ”的 语 气 意 义 阐述
总 结以上的句末 语气词 “ 哈 ” 的 语 气 意 义 ,我 们 可 以
兰
无论 是作 为方言词还 是作为普通 话 中原本 的一个不常用 的 语气词 ,旬末语气词 “ 哈 ” 已 经 进 入 普 通 话 , 其 语 气 意 义
正在 不 断 的变 化 。
主
。n1 q n 7
重
的句 末主 要 表示 一种 缓和 语 气 的作 用 。例 如 :
( 2 3)你 在 吃 饭 吗 ?
语气词 “ 哈”作为典 型的方言语气 词 ,在 四川话中最 具代 表性 。四J I i 话 中语气词 “ 哈 ”几 乎 能进 入 任 何 句 式 ,
表 达 全 面 的语 气 意 义 。句 末 语 气 词 “ 哈 ”表 达 一 种 祈 使 语 气 意义 ,多用 于祈使句末 ,表 提醒 、强调、 嘱咐、请求 、 劝诫 等语气 。 “ 哈 ”具 有 陈述 语 气 意 义 , 表 示 申辩 、 说 明 和 警示 。同时 “ 哈 ”具 有 疑 问语 气 意义 ,但 一 般 只 用 于 是 非 句 句 末 和 是 非 问 句 构 成 的 反 问句 中 , 用 商 量 的语 气 征 求
文言句式与句尾语气词
语气词各种句子都有自己特定的语气,句子表达语气的手段是多样的。
语气词就是表达句子语气的一类虚词。
古代汉语的语气词有用在句尾的,也有用在句首和句中的。
◆模块一句尾语气词文言文使用的语气词,最主要的是用在句子末尾表示语气的句尾语气词。
句尾语气词的使用,与句子的类型密切相关。
从所表达的语气来分,可以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
知识点一陈述句的句尾语气词陈述句叙述一个动作行为或其变化,或描写一种形状,或表达一种判断。
一般来说,句子的语气比较舒缓,平铺直叙。
表达陈述语气所用的语气词主要有“也、矣、耳、尔、焉”等。
其一:也“也”用作句尾语气词,基本用法是对某种情况表示肯定、确认,表达一种确信不疑的语气。
这种肯定确认的语气有分别用于不同的句子中。
第一种:用于判断句末尾,帮助判断。
判断句是对主语和谓语间的逻辑关系表示认定,因此判断句多用“也”来结尾,以加重判断的语气。
如,例 1,董狐,古之良史也。
例2,陈涉者,阳城人也。
否定判断也是一直认定,也可以用“也”来结尾。
如,例1,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例 2,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第二种:用于叙述句末尾,表示对所叙述情况确信不疑。
如,例 1,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例2,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还可以用来表示对所叙述事件存在因果关系的确认。
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还有表示对结果确认的。
第三种:用于祈使句、疑问句末尾,仍然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
如,例 1,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例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例 3,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例 4,何由知吾可也?其二:矣“矣”是表示动态的句尾语气词,它总表示把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状况作为新情况陈述出来,带有动作已完成的意味。
有以下几种用法:第一种:表示情况已经如何。
如,例 1,卫国偏小,老夫耄矣,能无为也。
例 2,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例3,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例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第二种:表示将要或必将出现某种新情况。
(精品资料)句末语气词的语用功能
第30卷第4期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1 30 N o 4 2008年7月Journal ofN ingxia Un iversity H um an itiesamp Soc ial Sciences Edition July 2008 句末语气词的语用功能胡清国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0051 摘要: 语气词尤其是句末语气词是汉语中专表语气的词类与英语相比汉语语气词表达各种语气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句末语气词的语用功能表现为: 其一句标记即指明一个句子的完结以此与其他句子划开界限其二完句功能汉语中许多语言结构形式是不自足的句末语气词的加入可以帮助句子成立其三凸现情感句末语气词可以凸现说话人的情感。
关键词: 语气词语用功能句标记完句情感中图分类号: H 0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5744 2008 04- 0019- 03 汉语中表达语气的手段多种多样主要有语调、达一定语气的功能但/ 从所表功用的专用性和所语气副词和叹词等其中又以语气助词最为语气词、表语气的多样性这一角度来看使用语气词无疑是1重要因为语气词是专表语气的在表达语气的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了。
0性和多样性上是汉语其他语气手段不可比拟的。
与高或低在口语中人们可以通过语调的升或降、汉语相比较英语没有如此丰富发达的语气词系统以及重音的处理来表示语气但在书面语中虽然副它主要运用情态助动词以及动词的词形变化表示各词和助动词也能起到一定的语气作用但它们的表种语气。
因此可以说用语气助词表达各种语气是达语气只是临时的/ 客串0 其专职功能不是表达语汉语的一大特点。
气况且它们的句法位置一般是在句中不足以标志语气助词可以分句中和句末两种本文主要讨句子的完结。
所以汉语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与英了、呢、啊、而论句末语气词包括: 的、吗、吧、罢了、语大相径庭的路子表现在古汉语中古汉语没有严来着、已、着呢等。
格意义上的成熟的标点符号岳飞之孙、南宋岳珂在他的5九经三传沿革例6中说: / 监蜀诸本皆无句读一句标记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 2所谓句标记是指任何语言中都存在的这样一些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
文言文常见语气词
文言文常见语气词文言文是一种古代汉语,它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语言特征,其中常见的语气词较为丰富,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详述一下。
一、陈述语气:1.甚/深“甚”、“深”都表示程度的强度,一般表强调或加强语气。
如:“甚”, 有时也表示很、“非常”。
在句中,应放在中间,表示强调。
2.实“实”表示实在、确实,用在后面,表示读者已经知道了这一点。
3.是“是”表示事实、真实,常用于开头、结尾与提供事实的话语中。
如:“是以明君远荒,兼程山海”表明了谈话的起始点。
4.不即不离“不即不离”表示拿不准、难具体描述或双方相对等、平等的时候使用。
5.以…为(楷)范“以…为(楷)范”表示以某种标准或榜样作为基准。
如“以春秋为楷范,为不失大节”表明要求大家遵守春秋时代的道德标准,是朝贡和严谨的。
6.实则“实则”表示实际上是这样,是表达真实情况的一种方式。
如:“嗟哉!圣人不相识,惜哉!天下莫知我”中的“实则”,表达了表面上和实际上人们的感悟是不同的。
7.诚然“诚然”表示确实、当然。
如“诚然,盛德在爱人”表明清楚、明确的真理。
二、疑问语气:1.何“何”表示疑问、询问、怀疑,常至于句首、句中。
如“何处声嘹”表于询问的,表示要求知道哪里响声最大。
2.奚“奚”表示何者。
如:“奚者?”表示询问到底是什么东西。
3.焉“焉”是一个多义的语气词,指何处、何时、怎样的意思,作为疑问语气一般放在句末,如“此何原哉?”表示请求答案或发问。
4.若何“若何”表示问询、询问的意思。
如“必得钟鼓,若何?”表示询问如果没有钟鼓怎么办。
三、感叹语气:1.嗟/噫“嗟”、“噫”都是感叹词,表示唉声叹气、遗憾,一般单用或与“哀”、“怨”等词组用。
如:“嗟乎!时运不济,英魂何终?”表示遗憾、可惜。
2.哉“哉”是一个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概意味,引起注意力、吸引读者。
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光阴如梭,哉!不觉年华已逝”表达了对光阴的飞逝感慨。
3.夫/乎夫和乎都是表示感叹或描写的语气词,夫代指于其相公之辞,乎则表示疑问感叹,一般注于句首。
《荀子》句末语气词分析
《荀子》句末语气词分析摘要:《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它是一部记述荀况一生的言语行事,成书于先秦晚期。
在先秦的诸子散文中,句末语气词的使用频率很高,本文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分析战国时期这部文献中句末语气词的使用情况,总结其中的规律和特点,并进而管窥先秦句末语气词实用的一般状况。
《荀子》中的句末语气词较多,经过调查,《荀子》三十二篇中共使用14个句末语气词,分别是“也”“矣”“焉”“乎”“与(欤)”“邪(耶)”“哉”“耳”“云”“夫”“然”“为”“尔”“已”。
还有一些是几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
本文以《荀子》作为研究对象,做穷尽性的调查,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
关键词:荀子;句末语气词一、引言从传统语言文学上来看,历代的语言学家曾经对汉语中的语气词进行过研究和探讨,如:元代卢以维的《助语词》、清代袁仁林的《虚字说》、清代刘洪的《助字辩略》、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著作中都有有关语气词的论述。
一直到《马氏文通》,语言学家对语气词的论述逐步系统而明确。
近几十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也展开了对语气词的深入研究。
郭锡良先生在《先秦语气词初探》中区分了语气与语气表达方式的差别,并提出了语气词在句中传达语气信息的三种方式。
钱宗武先生连续发表的《句首句中语助词研究的几点认识》《今文语气词的语用范围和语用特征》对《尚书》中的语气词和语助词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意义的深刻见解。
《荀子》是先秦儒家经典作品之一,目前还没有研究其语气词特色的专文。
但是句末语气词在《荀子》中的使用非常丰富,表达效果多种多样,很有整理归纳和分类研究的必要。
所谓的句末,并不是简单地指句子的最后一个字而是指处于全句最高层次上的一个语法位置。
《荀子》三十二篇中共使用14个句末语气词,分别是“也”“矣”“焉”“乎”“与(欤)”“邪(耶)”“哉”“耳”“已”“云”“夫”“然”“为”“尔”“已”。
本文以《荀子》为研究对象,做穷尽性的调查,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
汉语儿童早期典型句末语气词获得研究
汉语儿童早期典型句末语气词获得研究引言语气词在语言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改变句子的语气和情感色彩。
在汉语中,句末语气词的使用规则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在语言习得的早期阶段可能会出现一些特定的语气词使用模式。
对汉语儿童早期典型句末语气词的获得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背景随着现代社会对语言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语言习得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语气词的使用情况对语言能力的发展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在儿童语言习得的早期阶段,对于典型句末语气词的获得规律进行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为语言教学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汉语儿童早期典型句末语气词的获得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儿童语言习得中句末语气词的使用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为语言教学和儿童语言习得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针对汉语儿童早期语言习得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对语气词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梳理,分析句末语气词在汉语中的作用和使用规则;2. 调查和分析汉语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典型句末语气词的使用情况,包括频率、类型和语境等因素;3. 比较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对句末语气词的使用差异,探讨儿童句末语气词的获得规律;4. 分析儿童语言习得中句末语气词的发展路径和影响因素,探讨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和特点。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观察记录和语料库分析等多种方法,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汉语儿童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和比较。
也将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语料库样本,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研究结果。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1. 对儿童语言习得中句末语气词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为语言教学提供科学依据;2. 促进对语气词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和意义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提高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 为语言教学和儿童语言习得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儿童语言习得的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在20世纪语气词“吧”几乎囊括了“罢”的所 有用法,但这个时候的“罢”和“吧”还在并用, 而“吧”和“罢”共存的时间很长,以致于在大型 的现代汉语工具书中“罢”仍作为语气词被收录。 其次,“吧”在取代“罢”的过程中,词性和读音 都没有变化。
还有,“吧”取代“罢”的过程中,类变现象不明 显。根据虚化理论,虚化过程中虚化链中的每一个 成员在虚化过程中会产生类变现象。比如,实词 “罢”演变成虚词“罢”的过程中,这种类变现象 非常明显。最后,有证据表明,“吧”的虚化过程 还在继续。这种虚化过程表现在现代汉语中,出现 了近代汉语中不曾出现的句式,而且“吧”在句子 中运用的频率更高。
另外,“呢”的篇章功能也比较明显,较好促进了 会话的连贯。 “呢”有比较和对比的功能。这种比较和对比,有 的明显,有的隐晦。
A:“我很不喜欢看这部片子”。 B:“你现在说不愿意看这部片子了,当时呢?
李四遇到了困难,表现出非常颓废的样子。张三对李四 说:“有困难要积极想办法”。李四回答:“要是我破 罐子破摔呢?”
“呢”是一个语法化比较彻底的语气词,而“啊” 和“吧”的语法化过程和语法化彻底的语气词的语 法化过程有差异,可以说,它们还继续处在虚化的 过程中。因而,“啊”和“吧”的情态意义比较突 出,而“呢”的篇章语用功能比较明显。
Thanks for watching!
■END
上面例句的“呢”均有对比的功能。而
如下这些句子当中的比较和对比就不那 么明显。
A.你现在毕业了,终于空下来了。 B.我还得评职称呢。
上述对话中,“呢”其实也是隐含了对比, 但是这种对比比较隐晦,暗含由于评职称的缘故, 我还要忙活,与之前A的看法不一致。
(四)语用差异原因
就意义而言,齐沪扬认为,‘呢’的意义主要是 ‘语气意义’。对‘呢’的意义的共同成分的提取, 也要在语气意义的基础上进行。” 而“吧”只是半 个语气词。“吧”作为语气词,从意义上讲还有决 断的意思,与动词“罢”有明显的联系。 “啊”只是一个表情语气词,不是一个表意语气词, “啊”可以用在疑问句中,一个句子带上“啊”之 后,其疑问信息不是“啊”带来的时,它不能算作 一个疑问语气词。
根据以往的研究,“呢”可以表示:提醒、加强语 气、深究、话题标记、确信、假设、询问、未变状 态、各种语气、对话者共识等。这些功能不能用一 个统一的模式解释。有些可归为“呢”的认知功能。 有些为“呢”的人际功能,个别也是“呢”典型的 篇章功能。然而,很难用人际、认知、语篇功能把 它所有的功能囊括起来。 其实“呢”的上述功能可以主要分为两类:认知功 能和语篇功能。行动结构中的功能属于认知功能; 意念结构中的功能属于语篇功能。[
就历史而言,“呢”字有更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 其最初来源到上古时期用于句末的语气词“尔”。 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从《春秋公羊传》到 《祖堂集》都有“尔”的出现。相比之下,“吧” 字使用历史不长,根据太田辰夫(1987)的考察, “民国以后开始使用,清代以前写成罢,历史上的 承继比较单一,却具有相当复杂的语气意义”。作 为语气词的“罢”,在宋代出现不多,要到元明之 后才逐渐多起来。明清时期,语气词“罢”才表示 停顿的用法。
严格意义上,语气词“吧”仍然在取代“罢”的过 程中,到现在也没完全取代,与其它语气词相比, “吧”的语法化过程很特殊,有如下特点:
首先,在“吧”取代“罢”的过程中,两者共存 的时间长。这一点与“呢”的语法化不同,在 “哩”被“呢”取代之后,在现代汉语中,“哩” 作为语气词,已经基本不用。 这一现象同样适用于“么”和“吗”,“那”和 “哪”。
就语法化过程而言,“呢”的语法化过程比较彻底。 在一个语气词语法化过程中,语法化比较彻底的表 现是当它的功能完备的时候,也就会全面取代其它 语气词。 “呢”就是极好的例证。“呢”在语法化 的过程中功能越来越完备,后来就完全取代了 “哩”。而“啊”和“吧”的语法化过程并不彻底, 考虑到研究时间的限制,以“吧”为例,笔者说明 “啊”和“吧”的语法化过程的特点。
汉语句末语气词
June 2017.5.16
(二)“吧”的话语功能
(三)“呢”的功能
(四)语用差异原因
(二)“吧”的话语功能
“吧”的核心功能为说话人对自己的看法不能表示 充分的肯定。它的揣度性因句子类型而程度有异。 在陈述句末,表示叙述不很肯定;在疑问句末,希 望对方给予证实;在祈使句末,可以使请求、命令、 劝告、催促等语气略微舒缓一些。 也可以 “用于表示列举、选择、让步、容忍等语 气。”通过“吧”的这种核心功能“迟疑”,可以 推出“吧”的各种解释。
另外从“吧”的疑问、请求、命令等用法方面, 也可理解其关联功能,“吧”所引出的新信息和 现有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了新的语境含义。
举个栗子: 就算你说得有道理吧,你也应该给他一个机会。
“吧”在该对话中可被解释为“让步”,“吧”之后的 话语扩大了其之前的话语所建立的共有认知语境。
(三)“呢”的功能
A:今天几点开会? B: (1)九点半。 (2)你自己有短信通知吧。 (3)你自己有短信通知。 (4)上课铃响了吧。 (5)上课铃响了。 (6)今天早上下了大雨。
Sperber和Wilson认为关联是连续的。 首先,一个语句对该语境的影响大小决定它与该语句 的关联程度。 其次,在该语境中,听话人理解该语句所付出努力的 大小也决定它与该语境的关联程度。其实,上述六个 语句都对问题进行了回答,因此说这些回答都与语境 有关联。每一句话对问题回答的程度不一样,所以与 语境的关联度也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每一个语句对 问题回答的程度不一样,听话人理解该语句所付出的 努力大小也不一样,因此这些语句与语境的关联度也 不一样。
表示 “委婉发问”:
表示 建议: 表示 “迟疑不决”: 表示 “勉强同意”:
我们一起吃饭吧?
该起床了吧! 你得快点儿吧。 我们去滑冰,你去不去?
A:我现在去教室学习。 B:我们宿舍的今天集体 去公园而且还要集体拍照。 A:那我也去吧。
另外,除了上述“吧”的情态意义, “吧”还有关联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