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中的公共关系视角研究参考文献

合集下载

国外并购文献综述

国外并购文献综述

国外并购文献综述并购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决策,对企业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归纳和整理国外并购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为了解企业的并购实际提供了指导意义,也为从我国的制度背景下研究企业并购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标签:企业并购;公司治理;并购绩效一、引言并购是企业的重大决策。

来自Wind金融数据库的数据显示,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呈显著上升的趋势。

随着并购活动的飞速发展,并购领域的相关研究也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本文整理了国外并购研究的几项重要成果,包括并购公司高管的壕沟行为,并购企业间的关联董事、并购定价问题、并购双方的谈判能力、跨国并购、并购活动中的资本结构等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了解企业并购的实际,并有助于指导国内的并购研究。

二、文献综述Harford、Humphery-Jenner和Powell(2012)研究了从公司合并高管具有壕沟行为的视角来研究合并后价值降低的原因。

他们利用Gompers,Ishii and Metrick(2003)的GIM指数将公司划分为独裁公司(GIM≥10)和民主公司(GIM<10and CBRD=0)。

然后观察从1990年到2005年各年的收购情况。

总体而言,独裁公司的收购数目偏多,交易规模偏大,但是5天内CAR值反映较差。

并从合并者特征、被合并者特征以及交易特征三个方面比较了独公司和民主公司两者的差别,两者在公司规模、自由现金流、财务杠杆、成立时间、CEO两职合一、董事会规模、CEO持股等合并者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被合并者的规模也存在显著差异;此外,两者在交易特征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独裁公司的交易类型更不可能是高科技型公司,更倾向于是多元化企业或企业集团。

独裁公司更可能成为连环收购者但是他们的收购溢价低于民主公司。

Harford等研究发现:(1)“壕沟”管理层会尽可能的合并公众公司,尽量避免合并私人企业之前的研究表明合并私人企业会导致价值上升而合并公众公司则很可能导致价值降低。

《跨国并购中文化差异对并购协同效应影响研究》范文

《跨国并购中文化差异对并购协同效应影响研究》范文

《跨国并购中文化差异对并购协同效应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实现快速扩张、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跨国并购过程中,文化差异的复杂性常常成为影响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跨国并购中文化差异对并购协同效应的影响,以期为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化差异的界定与分类文化差异指的是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习惯、语言沟通等方面的差异。

在跨国并购中,文化差异的分类主要可以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习俗、语言沟通等方面进行。

这些差异往往会导致企业在并购后出现整合困难、沟通障碍、管理冲突等问题。

三、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差异与协同效应跨国并购的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市场协同、技术协同、管理协同等方面。

然而,文化差异会对这些协同效应产生显著影响。

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并购双方在市场策略、技术发展和管理理念上的分歧,从而影响协同效应的实现。

四、文化差异对并购协同效应的具体影响1. 市场协同方面: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市场策略的不一致,使得双方在市场定位、消费者需求等方面难以达成共识,从而影响市场协同效应的实现。

2. 技术协同方面:不同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技术路径和技术团队的文化背景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导致技术整合的难度增加,影响技术协同效应的发挥。

3. 管理协同方面: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冲突,使得并购双方在管理整合过程中出现摩擦和矛盾,影响管理协同效应的实现。

五、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与建议为了降低文化差异对并购协同效应的负面影响,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应采取以下策略:1. 提前进行文化尽职调查,了解并评估目标企业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2. 建立跨文化沟通机制,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减少沟通障碍。

3. 制定灵活的管理策略,尊重并融合双方的文化差异,实现管理协同。

4.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

5. 建立共同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024年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范文

《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实现快速扩张、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跨国并购的理论基础、运作模式以及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跨国并购的理论基础1. 理论概述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通过购买东道国企业股权或资产,以实现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或取得经营权的行为。

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协同效应理论、市场势力理论、内部化理论等。

协同效应理论认为,跨国并购能够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提高整体效率;市场势力理论则强调通过并购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内部化理论则认为企业通过内部化运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2. 跨国并购的动因跨国并购的动因主要包括扩大市场份额、获取先进技术、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经营风险等。

通过跨国并购,企业可以快速进入新市场,获取新的资源和技术,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三、跨国并购的运作模式1. 横向并购横向并购是指同行业或具有相似业务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这种并购有助于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地位,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2. 纵向并购纵向并购是指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这种并购有助于企业实现产业链的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 混合并购混合并购是指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这种并购有助于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四、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1. 面临的问题(1)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在跨国并购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2)文化差异:由于各国文化差异较大,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后可能面临文化融合的难题。

(3)资金压力:跨国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我国企业在资金方面可能面临一定的压力。

(4)整合难度大:跨国并购后,企业需要进行资源整合、组织结构调整等工作,这需要较强的整合能力。

公共关系的外文参考文献

公共关系的外文参考文献

公共关系的外文参考文献1. Cutlip, S. M., Center, A. H., & Broom, G. M. (2006). 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 Pearson Education India.2. Grunig, J. E., & Hunt, T. (1984). Managing public relations.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3. Ledingham, J. A., & Bruning, S. D. (2000). Public relations as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 relation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relation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4. Wilcox, D. L., Cameron, G. T., & Xifra, J. (2013). Public relations: Strategies and tactics. Pearson.5. Botan, C. H., & Hazleton, V. (2006). Publicrelations theory II. Routledge.6. Grunig, J. E. (1992). Excellence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Routledge.7. Sriramesh, K., & Vercic, D. (2003). The global public relations handbook: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Routledge.8. Moss, D. C. (2007). Public relations, security and the shaping of public opinion: An analysis of the UK security industry. Ashgate Publishing, Ltd.9. Heath, R. L., & Coombs, W. T. (2006). Today's public relations: An introduction. SAGE Publications.10. Toth, E. L. (2007). The future of excellence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这些参考文献涵盖了公共关系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理论、实践、战略、关系管理等,可以作为研究和学习公共关系的重要参考资料。

国际公共关系论文

国际公共关系论文

国际公共关系论文国际公共关系是指一个组织在本国以外地区针对国外公众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或其所进行的对国外公众有者显著影响的公共关系工作。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际公共关系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国际公共关系论文篇1国际公共关系与国家形象构建自党的召开以来,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对国家形象塑造予以高度重视,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构成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国家形象基础[1].这对我国开展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4 年,在以“新机遇·再出发”为主题的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中,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王国庆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示良好国家形象”.可见,新时期的国家形象传播值得关注和探讨,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国际公共关系的广泛深入开展。

在全球化信息传播时代,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往越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就越多,这直接促进了国际公关业务的不断增长和国际公共关系的发展。

“国家公关”时代已经来临,每个国家都在寻找国际社会的认同和信任,力图在国际社会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一、国际公共关系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总格局相对稳定,西方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的合作与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各国公共关系发展十分迅速,这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公共关系的兴起。

国际公共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个组织在与他国公众的交往中,通过国际间各种信息传播手段,与他国公众进行双向交流和沟通,以增进本组织与他国公众之间的了解、信任、合作,维护和发展本组织的良好国际形象,为组织创造和谐公众环境的一种公共关系。

国际公共关系的核心在于传播,其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需要通过传播这一重要的过程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而这种传播主要是跨文化传播。

所谓跨文化传播,是指传播者和受传者不在同种文化中的传播活动,这种跨国界的传播活动会存在一定的生活差异,比如语言不通、文化价值观念不同、风俗习惯有差异等,因此,开展国际公共关系活动专业性要求会更高。

跨国并购文献综述

跨国并购文献综述

海外并购文献综述1、彭琳、王春雷.成长性视角下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2):36-39.海外并购“风险链”的防范和控制则是完善海外并购方式,实现企业成长效应最核心的问题。

彭林提出海外并购的风险包括并购决策阶段、交易执行阶段和完成后整合发展阶段的风险。

决策阶段包括双方环境风险和对象选择与估值风险,执行阶段包括市场风险跟财务风险,整合发展阶段包括经营风险与整合风险。

降低风险的对策包括完善政治法律体系,并购对象选择与风险的规避,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双方资源整合。

2、袁天荣、杨宝.海外并购整合风险控制框架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2):129-135.文章构建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整合风险的全面控制框架,具体包括确定海外并购整合风险控制的目标与原则,进行整合风险要素体系细分及诱因识别研究,提出整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以及整合风险控制的“全要素观”、“全过程观”。

作者将企业海外并购整合风险划分为战略整合风险、经营业务整合风险、财务整合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文化整合风险、组织结构与管理整合风险六个方面,称之为“六分法”。

3、李湘玲.浅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J].企业导报,2012(7):35-36.李湘玲在文章中提出,目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是并购规模逐步扩大,数量不断增长;并购目的呈现多元化,也更为明确;并购手段与方式趋于多样化。

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的风险有准备阶段的战略选择风险、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实施阶段的估价风险、融资风险和经济技术风险,整合阶段的经营整合风险、管理整:11策包括提高风险估价的能力,人力资源整合与文化整合。

4、李哲.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风险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7):34-35. 李哲在文章中指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主要是:从行业来看,资源类相关行业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目标;从地区来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目标范围遍布全球,美国、欧盟、澳大利亚、亚洲、非洲是重点地区;从主题来看,国有企业是海外并购的主力军,金额上占有直接优势。

企业跨国并购绩效及影响因素论文

企业跨国并购绩效及影响因素论文

企业跨国并购绩效及影响因素论文【摘要】从政府角度,我国政府应该对跨国并购的企业提供支持,完善反垄断法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范我国的并购行为。

在支持海外并购的同时也要关注到民族企业的发展。

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经济往来,保持政治经济稳定,为跨国并购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

一、引言跨国并购与普通的并购并无太大差异,只在并购企业所属地上不同。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定义跨国并购为东道国企业与他国企业合并,或者是收购另一国企业的股份超过10%,使该企业的资产和经营控制权转移到收购企业。

跨国并购为的就是收获正的并购绩效。

并购绩效从根本上讲就是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风险与成本。

从表现上来说,并购绩效可能表现为是股价或者公司估值的上涨下跌,或者是财务数据财务指标等。

跨国并购更多的还想要打开海外市场,实现国际化进程。

二、跨国并购绩效对于并购的绩效,无论是否跨国,都是褒贬不一。

按照人们的认知,跨国并购可以开拓企业的海外市场,迅速地进入国外市场并占领一定市场份额,也可以拥有并购所带来的协同效应、整合资源、分散风险等效益,增加企业的价值。

当然,跨国并购能够提高企业的绩效也是一直有学者证明,并且也都研究表明了中国的企业实行跨国并购,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顾露露和Robert Reed(2011)通过对1994~2009年中国157个海外并购事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并购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显著为正,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在中长期整体上取得了非负的超常回报率。

Jensen and Ruback(1983)指出成功的并购活动会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超常收益,收购公司股东获得的超常收益较小。

大多数学者也认同其观点,在并购中,被并购的公司实现正收益,收购过后,股价往往都会上涨,但是并购公司的股价几乎无上涨甚至呈现负收益。

在跨国并购中除了上述学者所研究表明的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外,也有学者证明了跨国并购并未为其带来收益。

《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700字

《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700字

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国外研究 (1)(1)关于文化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 (1)(2)关于跨国并购进行文化整合的必要性研究 (2)(3)关于文化整合模式的研究 (2)2.国内研究 (2)(1)关于文化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 (2)(2)关于跨国并购进行文化整合的必要性研究 (2)(3)关于文化整合模式的研究 (3)3.评述 (3)参考文献: (3)1.国外研究西方学者首先意识到文化整合对跨国并购的重要影响,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上世纪九十年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文化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对于并购,尤其是跨国并购,文化差异是否会对跨国并购产生影响,如何使两个完全相反的企业文化整合在一起,国外学者进行了众多研究。

(1)关于文化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Lan等(2015)通过研究中国1997-2010年发生的跨国并购案例发现,文化差异的存在,会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产生影响【1】,表现在吸收西方企业先进的文化完善自身文化,但也同时指出,西方企业文化较为强势时,会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产生抵触。

Buckley(2012)通过分析认为,相似的企业文化能减少交流的冲突,有助于并购之后的管理,促进跨国并购成功【2】,企业文化差距较大容易引发冲突,表现在交流的障碍,文化的不认同,管理的分歧,影响并购绩效。

Hajro(2015)通过研究指出,社会成员在不同的背景里会形成不同的认知和人际关系,受此影响下,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会阻碍跨国并购预期目标的实现【3】,面对冲突不能简单的忽略、放任,而是要相互吸收、扬弃和改进。

Hasan等(2016)结合多个案例总结得出,跨国并购的绩效受地域、人文、习惯的影响,差距过大甚至会产生负面作用【4】。

Sung Jun Lee(2014)在对沃尔沃并购韩国三星的案例中分析得出,并购的过程中员工面对不同的企业文化和冲突的感知伴随着从开始到结束【5】。

《跨国并购财务风险分析的文献综述2600字》

《跨国并购财务风险分析的文献综述2600字》

跨国并购财务风险分析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跨国并购财务风险分析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国外研究现状 (1)2.国内研究现状 (2)参考文献 (3)1.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国家经历了五次并购高潮,对于企业并购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较多。

研究的文献主要体现在对并购动因、并购风险种类及表现形式、对目标企业估值、对并购融资及支付方式、并购风险和并购整合等方面的研究。

对并购风险定义:Healy (1992)认为,企业并购导致成本增加、企业价值降低等,使并购没有实现预期的可能性为并购风险。

在跨国并购动因研究上:研究认为企业主要是为了获取新的或更多的资源、技术;快速进行跨国扩张;进行多样化经营;获得协同效应。

在并购表现形式上:1987波特⑴认为,企业并购风险主要表现为并购半途终止、并购后企业业绩下滑及股东利益受损,即企业在前期投入部分成本后,并购终止,使企业前功尽弃,损失增加或并购后企业收益无法覆盖运营成本,导致企业失控,成本增加。

2005年杰弗里.C.胡克在《兼并与收购指南》中指出,财务风险是由于借债产生的收购融资制约了经营融资和偿债的能力而引起的。

“财务风险由并购交易融资的负债数额和将要由购买方承担的目标企业的债务数额等因素决定”。

在并购财务风险评估方法方面:美国学者Altmang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Z-Score”模型,Z值模型是通过对美国制造业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研究时分别从流动性、获利性、财务杠杆、偿债能力、周转能力五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多元分析,选取财务比率,最后赋予权重进行加权计算。

在并购风险的控制措施及防范方面:杰弗里.S.佩里(2004)与汤姆斯vT.海德(2004)认为充分尽职调查对降低并购风险非常重要,成功并购在以下方面做得较好:①征询专家意见;②详细核实;③关注主要问题,如制定市场战略,调整企业渠道和供应链,充分识别风险,制定减缓风险对策;④精心策划并购整合方案。

2005年杰弗里.C.胡克在《兼并与收购指南》中指出,在并购中处于主动地位者能获得正向的经济效果。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中国入市以及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日趋活跃。

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无疑能给我国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

本文对一些学者在此问题的探讨上进行综述,对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现状、影响和应对措施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跨国公司;并购;影响Abstract: With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and the recent rapid economic growt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o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enterpris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ctive. This behavior will giv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to bring a positive role in China, but also produced a series of negative effects. In this paper, a number of scholars on this issue were reviewed, on the status of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businesses, and impacts of response measures to do simple analysis. Keyword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nfluence 一.引言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 依照东道国法律取得东道国某些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1]。

跨国并购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

跨国并购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

跨国并购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跨国并购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本文关键词:并购,基本概念,综述,跨国,文献跨国并购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本文简介:第2章跨国并购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在研究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的影响因素之前,有必要归纳总结跨国并购的概念与文献综述。

有关跨国并购的论述,是研究企业跨国并购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

2.1基本概念。

2.1.1企业跨国并购的概念。

企跨国并购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本文内容:第 2 章跨国并购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在研究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的影响因素之前,有必要归纳总结跨国并购的概念与文献综述。

有关跨国并购的论述,是研究企业跨国并购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企业跨国并购的概念。

企业跨国并购是企业跨国兼并和收购的简称,是指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为了实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方式,将另一国企业(又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部分或全部的控制行为。

跨国并购是国际并购它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市场和两个以上政府控制下的法律制度,其中”一国跨国性企业”是并购发出企业或并购企业,”另一国企业”是他国被并购企业,也称目标企业.2.1.2 企业跨国并购的类型。

参照标准不同企业并购类型也不同。

按双方的行业关系可以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及混合并购;按出资方式可以分为:股票并购、现金并购、资产并购以及债券并购;按是否获得被并购企业全部资产可分为:全部并购、部分并购。

本文研究与汽车行业相关的并购所以主要按行业相关性进行分类。

(1)横向并购。

横向跨国并购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生产或销售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企业进行横向跨国并购的目的是扩大其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利润的增长。

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政府国际公关

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政府国际公关

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政府国际公关作者:艾小勇陆江东来源:《商业时代》2010年第28期◆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本文从国际公关角度,通过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遇到的政治性风险,提出我国政府应当通过有效的国际公关运作,为致力于进行跨国并购和国际化发展的中国企业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关键词:跨国并购政府国际公关国际环境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遭遇“中国式短板”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再加上国外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经营不善的企业资产价值大幅缩水,资源价格总体下行,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机会并降低了并购成本。

据《2009年中国并购市场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中,我国跨国并购市场共完成38起,披露金额160.99亿美元,增幅超过九成。

然而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方面动作频频,在一系列收购行动中,虽有联想收购IBM、五矿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等这样的成功例子,但总体上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崎岖曲折。

从中海油竞购尤尼科失败,到华为受挫3COM并购,再到中铝折戟力拓增持,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并不顺利。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7%的海外并购不成功。

2008年我国海外并购的损失即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受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遭遇到“中国式短板”:政治上的偏见与歧视。

企业跨国并购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自由贸易行为,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和市场行为,但在实质的运作过程中,往往难逃政客的操纵,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

这些政治因素甚至使得本应是亮点的商业风险黯然失色。

2005年,中海油试图以185亿美元收购优尼科,但在美国政治压力下放弃。

2009年12月,考虑到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建议奥巴马总统否决交易,中国西色国际投资公司同样放弃了对美国优金采矿公司的收购要约。

政治性风险主要表现在并购的前期阶段,当并购对象涉及到被东道国视为“战略性资源”的资产时,东道国为保护本国企业或所谓的战略地位,会以各种借口对国外企业并购本国企业加以阻挠。

跨国并购理论研究综述(一)

跨国并购理论研究综述(一)

跨国并购理论研究综述(一)论文关键词:跨国并购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企业并购理论论文摘要:跨国并购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备受理论界的关注。

企业并购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跨国并购理论构成跨国并购实践和理论的研究基石;跨国并购理论还不完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跨国并购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学以及企业国际商务理论中的最重要课题之一,随着组织经济理论、福利经济学、企业行为理论、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的发展而得到很大进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跨国并购理论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学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为了全面了解跨国并购,推动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特将跨国并购及其相关理论作一综述。

一、企业并购理论企业并购理论是企业理论、经济学以及公司财务理论中的最重要课题之一。

跨国并购是企业国内并购跨越国界的发展,所以企业并购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结实跨国并购的产生和发展。

(一)效率理论效率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优势和劣势之间在管理效率上的差别。

其认为企业并购有潜在的社会效益,通常包含了管理层业绩的提高或获得某种形式的协同效应。

具体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并购双方管理能力有差异,兼并能提高管理效率。

(2)由于并购双方经济上的互补性、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合并成一家公司后,造成收益增大或成本减少。

(3)企业并购可以将企业外部融资风险转化为内部融资,从而增加财务协同,减低融资风险。

(4)企业并购可以通过实现业务多角化,降低经营风险。

(5)企业并购可以提高被市场低估的企业市值。

(二)信息理论信息理论主要从信息不对称角度来研究,认为作为内部人的经理层,拥有比局外人更多的关于公司状况的信息,企业并购能够表现和传递这样的信息。

Dodd与Ruback(1977)和Bradley(1980)的研究表明,无论收购是否成功,目标企业的股价总体上呈现上涨趋势。

原因在于,收购股权的行为向市场表明,目标企业股价被低估。

跨国企业公共关系论文

跨国企业公共关系论文

跨国企业公共关系论文跨国企业公共关系论文一、公共关系与传播在跨国企业的基本职能1、企业文化构建很多跨国企业都是通过培训、活动组织以及宣传资料等,让企业内部和外部目标受众对企业文化认知、认同,进而建立忠诚度。

他们将已经设计出来的企业理念、核心价值观等有针对性、有计划的以各种形式呈现给目标受众,如:企业内刊、企业内部网站以及企业组织的活动、培训甚至他们的产品中。

工作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环节,从企业管理层到每一个员工都有企业文化的身影。

2、信息传递在跨国企业公共关系与传播中,信息传递有两大要素尤为重要:双向沟通和透明公开。

很多跨国企业的管理者为了随时与一线员工保持紧密的联系,都会根据自身的企业特色搭建特殊的双向沟通渠道,如定期交流、反馈信箱、定期组织特别的沟通会等等。

这些搜集来的信息在总结汇总后,按照透明公开的原则,及时向企业内部目标受众公开。

针对外部目标公众,信息传递渠道的搭建就更为多种多样,特别是自媒体等新兴媒体的诞生,让企业与目标受众“直接对话”成为了现实。

3、市场活动市场活动是社会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与公众进行沟通,塑造组织自身良好形象、扩大影响、提高声誉而策划、实施的专题性活动。

主要包括:各主题的庆典活动、新闻发布会、展览会、路演以及各种主题、类型的会议/研讨会等等。

市场活动对以快销品类为主要产品的跨国企业尤为重要。

很多企业的市场活动几乎与营销融合在一起,甚至直接将80%的公共关系工作内容都限定在组织市场活动方面。

企业的公共关系工作几乎完全为市场营销活动服务。

4、对外联络在现代社会,组织不是单纯的技术、经济实体,而是社会的一部分。

任何组织都不会独立存在,一个良好运行的机构,需要和周边建立长久而稳定的关系。

这一点,对于跨国企业尤为重要。

通常而言,跨国企业相较于本土企业而言,对于政策法规、文化等具有劣势。

一个成熟的跨国组织深知在技术、经营和公共关系保持平衡、协调对其顺利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这类组织的公共关系与传播部门往往会承担“润滑剂”的作用,帮助组织与所在国家、地区的政府保持积极的联络,同兄弟单位、供应商、中间商等影响其生存环境的.相关因素进行紧密合作。

公共关系学在跨国企业中的战略应用

公共关系学在跨国企业中的战略应用

公共关系学在跨国企业中的战略应用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国企业的数量和影响力不断增长。

这些企业面临着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各种挑战,需要借助公共关系学的理念和策略来应对。

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如何建立和维护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为跨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支持。

首先,公共关系学强调跨国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企业需要与政府、媒体、员工、消费者等各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以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通过了解各方的需求和期望,企业可以更好地调整战略和行动,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其次,公共关系学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承担着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责任。

公共关系学提倡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员工福利和环境保护,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

通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可以获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增强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再次,公共关系学强调危机管理和舆情监测。

在跨国企业的运营过程中,难免会面临各种危机和挑战。

公共关系学提供了一系列危机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企业及时应对和解决问题,减少负面影响。

同时,通过舆情监测和分析,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公众对企业的评价和态度,为战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

最后,公共关系学强调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

在跨国企业的经营中,文化差异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公共关系学强调企业需要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避免因文化冲突而导致的问题和误解。

通过建立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环境,提高与各方的合作效果。

综上所述,公共关系学在跨国企业中的战略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加强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与沟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效进行危机管理和舆情监测、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企业可以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提高市场竞争力。

公共关系学为跨国企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战略指南,帮助企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取得成功。

公共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公共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公共关系论文参考文献公共关系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在写作公共关系论文的过程之中,对于所涉及到的所有文献资料的总结与概括,参考文献的引用应当恰当合理。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公共关系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公共关系论文参考文献(一)[1]李韶辉.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正式建立[N].中国改革报,2011,05,20(1).[2]李继学.低保标准采用三种方法算出[N].中国财经报,2011,05,17(1).[3]佚名.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下)[J].四川劳动保障,2004,12:11.[4]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城市低保政策评析一一以辽宁省的个案研究为例[J].东岳论丛,2005,5:5-36.[5]李楠楠.辽宁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研究[D].辽宁大学,2008.[6]姚建平.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水平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11:57-67.[7]洪大用.社会救助的目标与我国现阶段社会救助的评估[J].甘爾社会科学,2007,4:159-160.[8]刘喜堂,张琳,田晓婦.关于城市低保标准的几个问题——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国际研讨会综述[J].中国民政,2006,9:38.[9]LyleM.Spencer,SigneM.Spencer.魏梅金译.才能评鉴法:建立卓越的绩效模式[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10]丁建定.构建我国新型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原则与途径[J].东岳论丛,2009,2:46-47.[11]张翼.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D].华中科技大学,2012.[12]宋森.城市低保制度中道德风险防范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13]梅建明,刘频频.城市低保群体的社会经济特征及低保救助制度——对武汉市387户低保家庭的调查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05:15-20.[14]钱振伟.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15]陈玲玲,刘敏.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的回顾、问题及政策选择[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51-57.[16]黄晨熹.城市低保对象求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制度安排研究一一以上海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7,1:138-157.[17]武新.低保工作人员的现状调查及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05:217-218.[18]刘丽华,罗小斌.城乡低保动态管理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民政,2010,11:48.[19]朱玲.探讨城市低保动态管理[J].中国职工教育,2013,16:152.[20]冯贤佑,刘峰,吉安市政协.加大低保动态管理的思考[N].光华时报,2010,09,17(003).[21]本刊记者.国外社会福利模式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郑秉文研究员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09,03:1-8.[22]周开.城市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23]宁亚芳.高社会福利水平创造强国家竞争力——基于瑞典的实证研究[J].中州学刊,2013,05:79-86.[24]杨立雄.贫困理论范式的转向与美国福利制度改革[J].美国研究,2006,2:111-136.公共关系论文参考文献(二)[1]《中组部民政部关于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委会任职的通知》,2008.[2]《关于印发〈关于选聘髙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2008.[3]王艳艳.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分析[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郑卫宇.新农村建设中的大学生村官政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史亚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08,(10):5-7.[6]朱云生.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7-8.[7]王天敏.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史审视[J].安徽农业科学,2007,(5):3-4[8]刘海燕,陈俐,贺利,李相阳.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初探[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7):24-26.[9]许树洪,何振波,苏小菱.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1):8163-8166.[10]潘嘉.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1.[11]张祖钧.论大学生村官政策对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长效机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3(2):13-15.[12]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2-13.[13]李芳芳,李思,王言.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J].科技创业,2010(06):135-136.[14]白云飞.大学生村官政策推行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9.[15]孙娟.大学生村官计划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学院,2012.[16]严雄飞,邢英俊.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大学生村官问题研究综述[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4):16-18.[17]宋言奇.基于制度“嵌入”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再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9(7):17-19.[18]董宏君.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培养接班人的战略举措[N].人民日报,2009,01,26(5).[19]刘芬娜.大学生村官在角色定位过程中的困境[D].陕西,西北大学,2012.[20]徐伟.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于职业,2011(9):28-30.公共关系论文参考文献(三)[1]黄冉.我国公务员胜任力模型研究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12(12):156.[2]李伟英,龙太江.建立和应用公务员胜任力模型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理论前沿.2009,(9):16-18.[3]李明斐,卢小君.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石兆.高层管理者胜任力研究述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8(375):76.[5]王鹏,时勘.培训需求评价的研究概况[J].心理学动态,1998.6(4)36—51.[6]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11.[7]时勘,王继承,李超平.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评价的研究[J].心理学报,2002,34(3):306-311.[8]王重鸣,陈民科.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心理科学,2002,25(5):513-516.[9]仲理峰,时勘.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J].心理学报,2004,36(1):110-115.[10]姚翔,王垒,陈建红.项目管理者胜任力模型[J].心理科学,2004,27(6):1497—1499.[11]陈万思.纵向式职业生涯发展与发展性胜任力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8(6)17-23.[12]魏钧,张德.国内商业银行客户经理胜任力模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5(1)4-8.[13]刘学方,王重鸣,唐宁玉,朱健,倪宁.家族企业接班人胜任力建模一一个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5:96-106[14]赵曙明,杜娟.企业经营者胜任力及测评理论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J].2007,9(1):33—40[15]胡艳曦.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8,11(1):249[16]时雨,仲理峰,时勘.团体焦点访谈方法简介[J].技术开发,2003,01(1):37[17]苏仁华.浅谈国家公务员培训[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08(1):2.[18]崔会玲,王珊珊.西方公务员胜任力研究综述[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02(1):12-13.[19]何君.公务员培训设计新视角一基于胜任力[J].中国人才,2009,05(17):7-8.[20]沈伟,姜姗姗.国内公务员胜任力研究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9).。

跨国公司并购需要公共外交

跨国公司并购需要公共外交

作者: 何包钢[1,2]
作者机构: [1]察哈尔学会;[2]澳大利亚迪肯大学
出版物刊名: 公共外交季刊
页码: 8-15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跨国公司并购;公共外交;中国跨国公司;全球化过程;公司收购;能力建设;制度建设;失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海外兼并的成功与失败与公共外交有密切的联系.本文以中铝公司收购力拓的失败为例,充分说明了中国跨国公司公共外交的匮乏以及发展公共外交的迫切性.公共外交不应局限于精英上层路线,应充分了解民意的形成与塑造.公共外交不是一个政治口号,而是一个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1]Danny Moss et al.,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Bost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1997[2] Dennis L. Wilcox et al., Public Relations Strategies and Tactics (8th Edition), Boston: Allvn and Bacon, 2005[3] David M. Dozier, Larissa A. Grunig, and James E. Grunig, Manager's Guide to Excellence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5[4] Gabriel M. Vasquez and Maureen Taylor: "What Cultural Values Influence American Public Relations Practitioner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25(4)[5] Hall, W., Managing Cultures: Making Strategic Relationships Work. Chichester: John Wiley and Sons, 1995[6] Hofstede,G.,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 Beverly Hi11,CA:Sage, 1980[7] Hofstede, G.,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 New York: McgrawHill, 1991[8] Harrison, S., Public Relations: An introduction'.2nd ed. London: Thomson, 1991[9] James E.Grunig (ed.), Excellence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Hillsdale,NJ: Lawrence ErlbaumAssociates,1992[10] James E. Grunig, "Public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Effects, Ethnics and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No. 1(summer, 1993)[11]James E. Grunig and Todd Hunt, Managing Public Relations,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84[12] James GHutton, The Definition, Dimensions, and Domain of Public Relation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25(2)[13] James E. Grunig, Larissa A. Grunig, Characteristics of Excellent Communication, San Francisco: THE IABC HANDBOOK OF ORAGNIZATION COMMUNICA TION,2006 [14] Money, Michael, How to Manage Your Global Reputation: a Guide to the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8[15] Maureen Taylor, "Cultural Variance as a Challenge to Global Public Relat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Coca-cola Scare in Europe",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6(3)[16] Patricia A. Cumin, T.Kenn Gaither,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Negotiating Culture,Identity, and Power. Thousand Oaks: Sage, 2006[17] R. S. Zahama,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Exploring Parallel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V oL 48 No 1 winter 2000[18] Scott M. Cutup, Allen H. Center, Glen M. Broom, 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 New Jersey: Prenticev7th[19] Suman lee, the emergence of global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Public relations quarterly; summer 2005[20] Sylvie Testard-Ramirez,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an Francisco: THE IABC HANDBOOK OF ORAGNIZATION COMMUNICATION 2006.[21]Vassilis M Papadak. The role of broader context and the communication program in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mplementation success, Management Decision. London: 2005. V o1.43, Iss. 2 [22] Whalen, P.T., How communication drives merger success. San Francisco: IABC ResearchFoundation, 2002.[23] Whalen, P.T., Communicating for a Merger or an Acquisition, San Francisco: THE IABC HANDBOOK OF ORAGNIZATION COMMUNICATION, 2006.[24] Whalen,P.T., Correcting 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communicating during mergers & acquisitions一Foundation Findings, Communication, April, 2002[25] Whalen, P.T., Well said: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s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vestor Relations Quarterly, 2001.4(2)[26]陈开和,国际公共关系在企业跨国并购活动中的作用,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 (1)[27]陈琴,方锡华,联想跨国并购周年启示录,大经贸,2006 (2)[28]陈婷:公关传播理论与实践,上海外国语大学公共关系专业,硕士论文,2002[29]陈先红、郭丽、殷卉,中国大陆近十年公共关系研究实证报告,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0]单宝,TCL跨国并购之痛,上海企业,2006 (1)[31]方晓霞,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32]关世杰,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对外大传播,2006 (12)[33]格伦·布鲁姆等:有效的公共关系(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2[34]干春晖,并购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5]郭惠民、廖为建、格鲁尼格,关十公共关系学若干基本问题的国际对话,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 (1)[36]郭惠民,当代国际公共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37]郭惠民,国际公共关系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38]郭巍、陈晓莉,国际并购中的公关启示录,国际公关,2005 (2)[39]何进口,黄灿,企业并购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科学报2007(2)[40]黄中文、李玉曼、刘业娟:跨国并购实务,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41 ]胡宁生,政府公共关系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42]胡永锉,试探我国企业的国际游说公关战略,对外贸易实务,2002(12)[43]居延安,公共关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4]纪华强,中国大陆公共关系理论演绎,国际公关,2005 (4)[45]纪华强,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6]江捷,中海油与凯雷竞购公关解析,国际公关,2007 (2)[47]廖运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48]廖运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49]刘智勇,研究国际公共关系的必要性和内容体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0]刘志勇,国际公共关系导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51 ]李健荣、土克智,现代公关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52]毛经权,新世纪的公共关系一一研讨与案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3]毛经权,沟通创造价值一一优秀公关案例选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4]毛经权、陈文炳、吴友富,公关人的创意一一200_5优秀公关案例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55]乃风,并购:公共关系新战场,国际公关,2007 (2)[56]牛琦彬,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事件分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7]潘爱玲,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整合管理,商务印书馆,2006[58]邱毅,企业跨国并购整合过程,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10)[59]齐家福、栗宗祥、杨红波,公共关系学教程,中国物资出版,2004[60]宋军,企业并购,公关先行,国际公关,2007(2)[61]志龙、高海涛,中国企业的游说行为及其伦理规范研究,管理学报,2006 ( 5)[62]吴友富,新编现代管理与公共关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63]吴友富、马国泉、土建华,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64]吴友富,纵论如何重新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品牌,公关世界,2006 (4)[65]吴友富、十朝晖,现代公共关系基础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66]吴友富,关十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构建的几点思考,国际观察,2006 (2)[67]吴友富、范微、十朝晖、陈霓,中国公共关系20年发展报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68]土巍,中国并购报告,2002-2007年,人民邮电出版社[69]土巍,谁将中海油的收购政治化,中国并购交易网,200_5[70]吴旭,国际公关中的三个“黄金律”,中国传媒报告( China Media Reports,香港),2006(1)[71 ]土雅丽,塑造国家形象的国际公共关系视角初探,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论文,2006[72]肖玉琴,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公关角色,国际公关,2006 (2)[73]姚惠忠,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4]赵伟,跨国并购与“走出去”战略第一讲:跨国并购,对外经贸财会,2006 (1)[75]中国企业国际化管理课题组,企业公关关系国际化管理案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76]中国经营报(2005),公关角度剖析海尔竞购美泰克[77]中国并购交易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