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组织行为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高劳动生产效率。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缓解早期工业社会劳资关系的矛盾在早期工业社会,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是资方的目标,而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和改善工作条件是劳方的要求。
资方追求利润和效益,劳方期待劳动回报、公平及生活和人性方面的需要能得到满足。
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特别是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劳资矛盾非常突出,出现了大规模的罢工、关闭工厂甚至流血冲突等事件,使得劳资双方两败俱伤。
解决劳资矛盾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产出和利润,提高工资和改善条件。
只有这样,劳资双方才能获得各自的需要。
2.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满足军需物资生产的需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的男性青壮年大量应征入伍。
工厂因缺乏熟练工人,除雇用大量妇女外,还不得不采取加班加点、延长劳动时间等办法来增加生产。
但延长劳动时间不仅会增加工人的疲劳度,还达不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目的。
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有关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兵员选拔的需要也推动了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各交战国为了有效地使用兵员资源,需要对应征入伍的大量兵员进行甄别和选拔。
这有力地推动了心理学的人员测评研究。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有很多心理学家被征召从事兵员的选拔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心理学家设计的人事测评方法和技术很快就被应用于工业界,成为选拔工人的重要手段。
从 20世纪 20年代起,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心理学在工作环境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工业心理学开始兴起。
这里所指的工业心理学是指以企业中的人机关系、人际关系和人工作环境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由于工业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在内容上相互交叉和渗透,因而工业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二、霍桑实验的影响1927—1932年,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罗特利斯伯格(Fritz Roethlisberger)和其他一些人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实验对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二、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三、组织行为学及其性质特点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综合性(多学科交叉性),多层次性,,两重性,,应用性四、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2、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3、有利于提高领导管理水平,改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
4、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合理” 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5、有利于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何为企业管理现代化?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公司制度。
五、对OB有贡献的学科1、心理学:是寻求测量、解释、预测、改变人的行为的学科。
它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
个体:学习、激励、人格、知觉、培训、领导有效性2、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系统、个体在其中充当某种角色,也即,社会学研究与同伴相关联的人.群体:群体动力学、工作团队设计、沟通、权力、冲突、正式组织理论、组织变革、组织文化3、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关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群体:行为改变、态度改变、沟通、群体过程、群体决策4、人类学:研究社会是为了认识人及其活动,它对文化和环境的研究使我们得以了解不同国家或组织内人们的基本价值观态度和民族文化的差异。
群体:比较价值观、比较态度、跨文化分析组织系统:组织文化、组织环境5、政治学:研究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其研究课题包括冲突、组织内政治和权力。
组织行为学(第1章) ppt课件_
8/4/2020
2
第一章 概述
其他学者对组织行为学定义
• 鲁森斯:组织行为学是对组织中人类行 为的解释、预测和管理。
•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 它探讨个体、群体与以及结构对内部组 织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 织的有效性。
8/4/2020
3
二、组织行为学的特点
• 跨学科性 • 层次性 • 适应性(权变性)
一、技术进步的影响
计算机、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
技术促使工作性质的变化
▪ 工作中技术和人性成份不可分的混在一起 ▪ 工作不再被那么严格地定义和设计 ▪ 客户影响到组织内的工作以及用于评价工作
的标准 ▪ 组织结构不再能够完全体现工作场所的特性
8/4/2020
12
第一章 概述
二、全球化和劳动力多元化的影响
1、普遍主义与个别主义
普遍主义强调常规(美欧);个别主义更关注 个体间的关系与信任(亚洲)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3、中性与感性
中性文化中,情绪被很好地控制,不轻易外露; 感性文化则相反
4、精确(Specific)与弥漫(Diffuse)
8/4/2020
16
第一章 概述
四、“临时性”的影响
稳定的群体被临时的群体所替代,团队包 括来自不同部门的成员,成员也在不断变 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活质量
8/4/2020
8
第一章 概述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方法
• 现场研究法。包括现场实验、调查和观察 • 实验室实验 • 经验总结法 • 案例比较分析法
8/4/2020
9
二、研究内容
1、微观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1章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思考题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是什么?其研究层次和任务是什么?答:组织行为学指的是通过对组织内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帮助管理者解释、预测、控制和引导组织中人的行为,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聚焦于分析三个不同层面的内容——个体、群体和组织。
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点:其一,揭示不同的个体的心理活动特征及行为规律对工作效率产生的影响,为管理者高效地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提供理论依据;其二:深入了解组织成员共同的心理现象及变化过程,提高对员工行为的解释、预测、控制和引导能力;其三,掌握个体动机激发的规律,以及个体行为表现出的规律,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达成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对群体的研究主要包括群体的结构与功能、群体的发展过程、群体的凝聚力、人际关系、群体沟通、群体决策等。
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两点:其一:正确把握群体的心理规律,打造群体内部良好的关系氛围,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二:处理好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引导非正式群体为正式群体的目标服务。
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任务主要集中在: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管理原则的制定、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的突破,以及组织中沟通的有效建立。
2.管理者的三大技能分别指什么?答:一般而言,管理者的能力可以分为三大类,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是完成组织内具体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一般可通过学习教育和正规培训取得,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才干,它们也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发展而来。
人际技能指的是个人与人共事、理解他人和激励他人的具体能力。
概念技能指是管理者进行抽象思考的能力。
概念技能较强的管理者能够看到“宏观景象”。
管理者不仅要懂得回答“是什么”(理解表面现象)这样的问题,还要懂得回答“为什么”(了解深层原因)及“怎么办”(寻求并选择解决方案)这样一些与事物发展规律及组织目标实现有关的重大问题。
3.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哪些角色?答:作为管理者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角色定位,亨利·明兹伯格(Henry Mintzberg)经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管理者的所有活动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共十种不同但又高度相关的角色。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包含了三层含义:(1)指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2)指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三大领域:组织环境中人类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个体与组织的接触面、组织以及组织环境之间的联系。
(3)指出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了解影响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因素,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所谓组织,是指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组织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目标的需要、组织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的。
3、行为,是指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人的行为时指人多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4、行为组织,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第二章个体认知第一节知觉与归因1、知觉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是个体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个体对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
2、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社会知觉,指人对社会对象(包括个体、社会群体乃至大型社会组织)的知觉。
包括人际知觉、自我知觉等。
4、社会知觉偏差社会知觉偏差的主要表现如下所述:(1)第一印象,也叫首因效应,当我们与某人初次见面时,我们最了解到的信息被视为是最重要的,因为此前对其一无所知,所以在对待他人的知觉方面,首次印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心理定式作用。
(2)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
这种效应也称为新颖效应、最近印象效应或最后印象效应。
(3)刻板印象,即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按照自己所设定的知觉标准评估他人,对人群进行分类,形成固定形象。
(4)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
晕轮是一种当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迷糊不清的现象。
组织行为学的要点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②组织因素:构造、技术、规模、年限;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开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展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奉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奉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根底: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穿插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根底7、社会知觉的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展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组织行为学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人 力资源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应用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为组织 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工具。
系统性
组织行为学强调对组织中人的行为进行全面、系 统的研究,以揭示其内在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
• 人文性:组织行为学关注人的心理和行为,强调以人为本 的管理理念。
详细描述
实验法也是组织行为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 一,通过在一定条件下控制某些变量,观察 和测量组织成员的行为反应,从而揭示变量 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在实验中改变工作 条件或奖励方式,观察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行 为变化,进而探讨不同管理策略对员工行为 的影响。
案例研究法
总结词
通过对特定组织的深入调查和分析,了解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织的竞争力,使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学科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 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旨在 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研究领域
组织行为学涉及个体、群体和组 织层面的行为与心理,包括知觉、 沟通、领导力、激励、决策等。
应用价值
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人力资 源管理、团队建设等领域具有广 泛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组织 的竞争力。
展望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组织行为学将更加注重跨文化、多样 性、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技术影响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为组织行为学提供更多数据和实证支 持,推动该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组织变革与适应
面对全球经济和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行为学将更加关注组织变革 与适应性的研究,以帮助组织更好地应对挑战。
组织行为学 第1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科学性
多层面性
情境性
组织 行为学
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体系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由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来,主要的领 域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等行为科学。
在多个学科的贡献下发展起来的组织行为的学科体系通常包括三个层面, 即个体的行为、群体和人际的行为、组织的行为。
组织 行为学
3.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是工作环境中人的行为。 ➢ 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
这些知识来实现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 对行为的分析在三个不同层次上进行:个体、群体和组织。
组织 行为学
个体
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微观的考察研究,考虑影响人的行为的各种 心理因素,包括人的思维方法、归因过程、动机、个性、态度、 情感、能力、价值观等。
——Andrew J Dubrin
组织行为学是对组织的性质进行系统的研究,即组织是怎样产生、成长 和发展起来的,它们怎样对各个成员、组成这些组织的群体、其他组织 以及更大些的机构发生作用。 ——Jee Kelly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 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绩效。——Stephen P Robbins
组织 行为学
本章内容结束
组织 行为学
某旅行社导游的个人行 为动机与归因研究?
某旅行社导游群体信息 传递方式的相关研究?
某旅行社企业文化与外 部环境的调适研究?
组织 行为学
二、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北美的组织行为学家把自20世纪初以来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划分为 三个阶段:
• 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 第一阶段 (1900—1927年)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概论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概论第一章概论1.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为什么学习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培养和选拔各级管理人才,改进领导作风和提高领导水平,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对于改进干群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三)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四)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五)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二、组织的概念、类型与作用?(一). 组织的概念组织就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含义:1.所有的组织都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组织的形态、功能、结构、管理活动都将受到环境的影响,有时是决定性的影响。
2.人是组织的主体,人群中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存在着分工和合作,正是这些关系使得组织能够在运行中保持较高的效率。
3.任何组织都有一定的目标。
不管这个目标是明确的,还是隐含的,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
4.组织要有不同的权力层次的责任制度。
这是由分工而要求的,权力和责任是达成组织目标的必要保证。
5.组织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组织会成长、会发展、会衰落、会消亡,组织管理效能、环境压力强弱,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影响重大。
(二)组织的要素组织的有形要素1.实现组织预期目标所需实施的工作。
2.确定实施工作的人员。
3.确定必备的物质条件。
4.确定权责结构。
组织的无形要素1.共同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一章 组织行为概述
组织行为是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共同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及其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式及具体过程。
人类自产生之时,其行为就具有了组织化的基本特征,组织化是人类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是人类社会化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管理职能不断科学化的现代社会,组织行为的功能及意义日益重要。
认真研究组织行为的规律,切实发展组织行为的科学,自觉指导组织行为的实践,切实提高组织行为的效能,不断促进组织行为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现代化事业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章主要介绍组织行为的涵义、特征、功能、类型、历史、机制等内容。
第一节组织行为的涵义与特征一、组织行为的涵义组织行为是人类的一种社会行为,为了明确认识组织行为的涵义,需要先对社会行为的概念进行必要的认识。
(一)社会行为的涵义1.社会行为涵义的表述社会行为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态环境的制约下,受其内在需求引发的动机所驱使,而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具有一定对象、内容、形式的具体的、动态的、文化的、互动的运动过程。
社会行为按照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的个体行为、家庭行为、组织行为、公众行为等。
2.社会行为涵义的分析1)本质属性——运动性。
运动性是社会行为的本质属性。
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运动过程,即客观环境的影响和主观内在的需求引发了行为主体内在的动机,针对具体对象的动机引发了相应的行为,行为在动机的驱使下去实现动机所要实现的目标。
2)基本特征A、具体性——存在特征。
具体性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任何行为的存在都是由具体因素形成的,包括具体的主体、动因、对象、内容、形式等;二是指任何行为都是具体存在的,具有具体的动作、形态等可以被感知的外部特征。
B、动态性——表现特征。
动态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行为表现的过程性,即任何行为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时序过程;二是指行为表现的变化性,即任何行为都必然随着外部环境和内在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01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一、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运用专门实验仪器测试被试者(个人 或群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的研究方法,是当前组织行为学 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实验室实验法的最大特点在于, 研究工作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 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是其控制条件严格,可以避免 许多其他因素的干扰,其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但是,实验室实验为达到精确性和可控性而牺牲了现实 性和普遍性,再加上人工实验室脱离了活生生的组织环 境,增添了人为因素,真实性较差。因此,对于实验室 的结果不能迷信,对其实验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必须持 慎重态度。此外,许多心理和行为规律,如群体行为中 的情绪感染、冲突等,难以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本章提要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系统内的个体、群体、组织 及其关系的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 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与组织运作绩效的科学。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大家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 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通过把握组织行为学的内容 体系,了解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通过了解组织行为 学的历史沿革,把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比较组织 行为学和相近学科的关系,正确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学科 性质。
四、现场观察法
现场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即在正常工作和劳动情景), 有目的、有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如 对领导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的研究,对于职工的工作技能、 工作压力等的研究都可以用现场观察怯。运用现场观察法,必 须明确了解“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和“怎样记录”等问 题,以便不失时机地捕捉到有关信息。 现场观察的最大优点在于:对于所研究的群体不施加任何 影响,不改变活动进程,因此能够掌握研究对象的许多生动活 泼的实际材料,所以它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资料的可靠性、可 信度较高。但这种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研究者对于被研 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但任何群体都有其特殊性,因 此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群体中去。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考试题型:一、选择题10×2′二、名词解析5×5′三、简答题5×5′四、论述题2×15′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P10(1 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 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 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 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 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6 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1、社会知觉 P28—3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P28社会知觉的存在的各种偏见:P29-32(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2、归因理论P32-35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P32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P32(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归因的类别:P33海德:内因和外因凯利:(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归因的参照点:(1)一致性;(2)一贯性;(3)特殊性 P33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P34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1第一讲概述
终于有一天,这个部落就剩下老海象和二头领了。二头领告诉老海象:“所有的海象都已经离开了,现在就剩下我们俩了。”老海象震惊了:“什么?怎么可能?怎么会是这样的呢?”二头领不忍心告诉他真相,只说:“我也搞不清。”
老海象一脸迷惑:“这是为什么?过去,一切都很好啊?!”
1
2
3
4
海尔的OEC管理
OEC管理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状况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状况
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Social man)也称社交人。这种假设是在梅奥的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人的特点: (1) 人的行为动机不只是追求金钱和物质,而是人的全部社会需求; (2) 科技的发展及工作合理化结果,使工作本身失去了乐趣和意义,人们便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求乐趣和意义; (3) 工人对同事之间的社会影响力要比组织所给予的经济报酬更为重要; (4) 工人的工作效率,随上级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变化 梅奥把重视社会需要和自我尊重需要而轻视物质需要与经济利益的人称为社会人。社会人假设的理论基础就是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03
时间较长、研究者可能容易更换、费用较高、被试者容易损失
05
优点:
02
缺点:
04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4、调查法(面谈法、问卷法、电话法) (1)、问卷法(是非法、选择法、等级排列法、计分法) 优点:可以大面积运用、反馈迅速、成本较低 缺点:被试者如果不配合,数据就难以控制、主试者要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处理数据的工作量大 (2)面谈法 访谈法(结构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访谈) 优点:简单易行、研究过程较短、可以随时调整深度和广度。 缺点:变量不易控制、第一印象的影响较大、谈话技巧不宜掌握、被试者有心理准备 (3)电话法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汇总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汇总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书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书P8—9):①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②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判断快乐的员工的生产效率高否即使有迹象表明决策无效,但决策层仍会继续支持该决策的实施是能够防止员工冲突的组织比较有效否个人谈判比小组谈判更好否、有很强文化的公司是最有效的否未经受压力的员工的绩效更佳否和男性领导相比,女性领导在作出决策时更喜欢其他员工的参与是大多是高层领导是A型行为类型者(即态度强硬、缺乏耐心、爱竞争、好发脾气、有很强的时间紧迫感、说话很快) 否当获得与自己干活差不多的其他员工更多报酬时,员工通常会感觉占了便宜,感到内疚是第二章、知觉与归因理论知觉的特点(4个,P19—21):1、理解性2、相对性3、整体性4、恒常性影响知觉的因素(3个,P21-22):1、知觉者2、知觉对象3、情景社会知觉的常见错误(即偏见,5个,P24-26):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效应选择军事上的伪装是利用知觉的 AA整体性 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社会知觉中,对人认知的以偏概全或以点概面的倾向属于 B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C知觉防卫 D刻板印象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试个性的基本概念(P34):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遗传、环境、情景)四种气质类型(P35):1、多血质2、胆汁质3、粘液质4、抑郁质注:气质无好坏优劣,难改变;性格有好坏,可改变.A型性格和B型性格(P36—37)判断性格类型不能做好坏评价是智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否第四章、价值观与态度什么是价值观(P53):价值观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综合态度,能够直接影响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与工作相联系的态度(3个,P56):①工作满意度②工作参与③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5+6,P66-68):1、工作本身1、年龄2、报酬 2、职业阶层3、升职机会3、教育年限4、上司4、组织规模5、同事5、领导风格6、工作的丰富程度选择在宣传过程中采用恐惧性诉求时,何种程度的恐惧性唤起可以起到最佳效果 BA高B中C低成就感属于罗克奇价值观中的 AA目的价值观B工具价值观C其他价值观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内容性激励理论及其应用(定义+4步骤,P85,89-90):围绕如何满足员工的需要,进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展开研究,也称需要理论.主要包括: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②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③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第一步了解和调查员工的需要第二步分析整理员工的需要第三步对员工进行解释和说服教育第四步逐步满足员工的合理、可行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论(5层,P86):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需要过程型激励理论(P90):着重对行为目标的选择,即动机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群体行为模式
组 织
组织 行为 模式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对组织内 行为的影响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 导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 组织既定目标的一门科学。
2-3、组织行为学定义包含的三层含义: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 仅研究一定组织范围内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
2、组织行为学模型 关系 自变量 中介变量 因变量
因变量:受自变量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反应变量。
组织行为学中,常见的因变量有:生产率、缺勤率、 离职率、及工作满意度等。
自变量:导致其它变量发生变化的变量。个体水平、全 体水平、组织水平。 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见的自变量有:智力、个性、 经验、领导作风、沟通模式、奖励制度、人力资源政策、 组织设计等。 中介变量:又叫干扰变量,它会削弱自变量对因变量的 影响,使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现代组织的特点:组织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社会技 术系统。 内部由专业技术分工形成的层次结构系统外,还包 括心理、社会和管理系统。 是不断与外界发生信息与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 组织整合各子系统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使整个组织 达到恰当的协调与适应,从而使投入产出达到最佳 效益。
组织和管理
(1)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 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以达到既 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2)组织与管理的关系密切:
• 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增强劳动者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 • 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 • 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 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 力 • 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换 • 有助于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 有助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组织行为学1-12章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李兰201217910426、刘锦201217910424)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性:个体、群体、组织。
2、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组织中的激励问题4.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前者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后者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2)理论基础:前者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后者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
(3)学科性质:前者行为科学;后者心理科学。
(4)形成背景:前者1949年行为科学一词出现,1953 年正式命名,20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20世纪80年代组织行为学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后者莉莲.吉尔布里斯《管理心理学》(1914)首次使用管理心理学一词;20世纪20 年代和30 年代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莱维特(1958)正式使用管理心理学。
5、一般模型(OB 模型)(1)三个自变量: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2)五个因变量:效果、效率、缺勤、离职、工作满意度。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第一节知觉与人际知觉(杨阳201217910418)、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感觉是事物刺激感觉器官后在大脑里形成的直接反应,是感觉器官传达到大脑的有关激源的信息,能够从某一方面反映刺激的事物,感觉有外感觉和内感觉之分。
)(二)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1 、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以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
2、相对性相对性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3 、整体性整体性是指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
就对象的特点来说,制约知觉整体性的有:连续、接近、封闭、相似等因素。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探讨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心理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的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
涉及到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同时还涉及到人的认识差异、能力差异、个性差异等。
群体心理核心是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的测评、人际关系的条件、人际关系的障碍与改善等。
还涉及工作团队与团队精神、团体凝聚力、团体士气、团体信息交流与意见沟通、团体的决策、团体的竞争与合作、团体意识等。
领导心理领导的素质、结构、功能与影响力;领导者的选择、考核、培训;领导体制的演变等。
组织心理组织理论及其变革;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内容、特点及管理原则;组织改革的心理分析(比如改革的目的、过程、动力、阻力及其克服);组织发展与组织效能(组织气氛、形象、文化建设)等。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激励问题3.领导科学问题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实验室实验或现场实验等传统方法外,还有经验总结法、观察法、测验法、研究者与实践者相互参与的准实验方法、案例比较法、现场研究法等。
观察法:也叫自然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任何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观察者以感觉器官(眼、耳等)为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的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推测人们的心理状态。
优点:目标明确、简单易行、真实有效缺点:难以深入、无法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通过有效因素的变化来分析发现被试者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优点:严格控制条件缺点:推广性差谈话法:谈话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优点:简便易行,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组织的演进
竞争环境中,组织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它与环境(实际上是 利益相关者)的协调。 专业化和分工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技术 进步、促进组织演进的动因。 任何组织均有一个合适的规模(SIZE)与范围(SCOPE)。 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 规模收益和管理成本的边际比较决定了组织的有效规模。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活动影响人们生活,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组织而存在。 将组织作为对象对组织行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组 织内部结构和演变的规律性,研究组织活动中个体、群体 行为的各种因素及相关关系,对于保证人类活动的有序进 行,增进组织活动的有效性,提高社会福利都是非常重要 的。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1920年代、梅奥的霍桑实验开辟了组织管理研究的新领域。 人际关系理论成为行为科学研究的先声。 1960年代后期,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组织行 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组织内人与群体的关系。 最近20年,行为科学主要围绕组织行为进行理论综合,因 而称为组织行为学。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为什么要学习组织行为学: 为什么要学习组织行为学:七人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 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 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 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 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 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 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 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 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 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 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 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有效的组 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有效的组 织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织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组织有什么共性?
目的 结构 人员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组织在环境中生存
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和 现象就构成通常所说的组织环境。 PEST分析方法。 组织拥有内外部环境。 组织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成长。
2010-10-17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为何要学习组织行为学:分工与协作
弥勒佛与韦陀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 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 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 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 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 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 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 旺。而韦陀铁面无私, 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 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 需名贵宝剑,摘叶飞花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需名贵宝剑,摘叶飞花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回顾:管理者在哪里工作?
所谓“组织” Organization) 所谓“组织”(Organization) ,是由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 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何谓组织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第一,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第二,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第三,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实现目标。
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
描述性研究 因果性研究(分析性研究):探究工作绩效与工作满意感 的关系。 预测性研究:对员工绩效的预测。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以可控性进行分类
1、案例分析(实地访谈、田野调查):需要针对没有经 验的调查者。 2、现场研究(现场实验、现场调查、现场观察) 3、实验室实验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组织行为研究方法的分类标准
应用广度 研究目标 可控性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
1、理论性研究 2、应用性研究 3、服务性研究:咨询人员的研究 4、行动性研究:对策研究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组织行为
第一,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 第二,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 效的影响。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学习过程
一、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演进 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 三、专题讲座(1-2次)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考核方式
期中一次作业(10分) 平时成绩:含点名或小测试(20分) 期末考试:开卷或闭卷(70分)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第一讲
导论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第一章:导论
组织与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学发展阶段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2010-10-17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本学科的主要参考资料
1. 教材 2. 张德:《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3 .郑晓明:《组织行为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 .[美]彼得德鲁克:《组织的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第1版。 5. [美] Don Hellriegel : Organization Behavior,8th Edition (英),东北财经 大学出版社,1998。 6. [美] John W. Newstrom: Organization Behavior,10th Edition (英),机械 工业出版社,1998。 7. 余凯成等:《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 案例与练习》,大连理工大学 出版社。1999。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研究方法的选择要注意的三点
效度,有效性,衡量的准确性 信度,可信性,结果的一致性 普遍性,可推广性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组织行为研究中的技术方法
调查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 数量统计方法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组织行为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引例
张思源从大学毕业,情绪高涨地开始了他的新工作—— IBM的销售代表。最初的几个月,他忙得不可开交,参加 了大量的正式职业培训,了解它将负责销售的产品,还要 费力去理解他那个高深莫测、性情多变的新上司。这天晚 上,下班回家的思源满心困扰,辗转难眠。几周来他在工 作中留意观察,许多问题萦绕脑海:“为什么一些同事会 比另一些更成功? 在主要用电脑来交流的今天,当我们走出家门走入工作时, 怎样才能像一个团队一样共同合作?怎样学会应付完成销 售额的压力?当我叫同事云帮忙的时候,她为什么不跟我 合作?为什么经理征询我的意见,但随后又不理睬我的建 议?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组织活动的三个层次
将组织视为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体的集合。 将组织视为成员集体,关注其相互影响。 将组织视为整体分析组织行为。 人、群体、组织:前两个是微观,第三个是宏观。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组织行为学的内涵
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 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 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研究目的:达到组织既定目标。 总之,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现代管理学科,是管理科学中行 为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支柱。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麦克雷戈在《Human Side of An Enterprise》一书中总 结了X-Y理论,标志着人力资源学派(分支学科)的出现。 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标志着组织行为学的形成。经济人、 社会人、自我实现人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生活组织” 的假定认为,不能仅从单纯的经济角度去考察和认识一个 企业,还应该从社会角度来看企业的职能。
曾国军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早期人类对组织行为的研究大多源自军队、教会和政府机 关,研究方法也不规范。 1949年在芝加哥行为科学命名大会上科学家作出以下四项 决定: 1、理论的证明需要用公众都能观察的事实。 2、尽量以数量方式说明假设。 3、尽量使论述精确,以严密的实验予以肯定或否定。 4、以自然科学的标准单位进行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