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 - 6 学校成员的态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引导学校成员态度的策略
一、中介策略
又称台阶策略,即在原有态度与要形成的新的态度 之间设置中介环节,以便原有态度有过渡的桥梁。 态度的改变关系到自我涉入。自我涉入即主体对原 有态度的信奉程度。其深浅取决于:第一,是否为 主体自由选择的态度,高自由选择的比低自由选择 的自我涉入深。第二,是否公开表示了态度,公开 表示了的比没有公开表示的自我涉入深。第三,是 否采取了行动,采取了行动的比没有采取行动的自 我涉入深。
四、不正确的态度-偏见
偏见是主体在缺乏充分根据的情况下对态度
对象持有的不公正态度。对自我的否定性偏 见,是妄自菲薄,对他人的否定性偏见叫歧 视。 偏见的特点:一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 为根据。二是受刻板印象的制约。三是含有 先入为主的判断。
五、态度的表现
(一)语言表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当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时,人们就可能表现出自己的态度。这里所 说可能,还要区分:首先,语言表达的意见 不一定都表现态度。其次,语言内容与语调 不一致的情况。 (二)感情表现 (三)行为表现
(三)认知理论 1、平衡理论 海德创立。该理论着重分析由一个认知与两 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关系。三者具有态度上的联系。反映 在认知主体的认知结构中的这个三角关系可以是平衡的,也 可以的不平衡的。 2、和谐理论 奥斯古德创立。该理论认为,态度的改变朝 着与主体的参考框架保持和谐的方向,它主要涉及三个变量: 一是主体对信息源的态度。二是主体对信息源所评价的概念 或问题的态度。三是信息源关于概念的主张和实质。 3、失调理论 费斯定克。费氏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是由认 知因素构成的,这些认知因素就是思想、信念、观点等认知 因素之间或者是相关的或者是不相关的,相关的因素可以是 协调的,也可以是失调的。
三、态度的性质
态度之所以区别于其它心理现象,是因为它有独特的性质。 态度的对象性。态度反映了主体与客体特定的对象性关系。 态度的内在性。态度是内隐的心理现象,有时人们不能从外 部直接观察它,只能通过人的行为间接地推知。 态度的持久性。任何态度的形成都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孕育, 因此,态度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持久性。 态度的工具性。价值是态度对象对主体的意义。一般来说, 事物无非六种价值,理论的价值、实用的价值、美的价值、 社会的价值、权力的价值、宗教的价值。通常情况下,主体 对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价值大的事物持肯定态度,反之则可 能持否定态度。
(二)微观过程 该过程是指特定态度的形成或改变过程。这也是主 体在与态度对象相互作用的情况下,认识态度对象, 产生感情体验,形成反应意向,并做出行为反应的 过程。其中认知、感情、意向、行为的关系不是简 单的前后相继关系,而是交互影响的关系。凯尔曼 提出了态度形成与改变过程的“服从”、“同化”、 “内化”三阶段说。 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宏观过程与微观过程是相互依存、 辩证统一的。宏观过程指导、调节微观过程,微观 过程表现、充实宏观过程。
第六章学校成员的态度
第一节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个人对于同一对象的数个相关联的信念的组织。这个 定义强调的是内在信念的组织,偏重于态度的认知因素 态度是对抽象或具体的对象或主张的肯定或否定的情感反应。 这个强调赞成与否,喜欢与否,偏重于态度的感情因素。 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织起来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 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个定义强 调的是行为反应的准备,偏重于态度的意向因素。 总之,态度是主体对特定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 对特定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就是认识特定对象,并产生相应 的感情体验。而反应倾向就是行为意向
二、态度的成份
态度是由认知、感情、意向三种成份构成的。 态度的认知成份是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叙述的内容主要包 括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赞成或反对。 态度的感情成份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感情体验。它主要表现 为尊敬与轻视、同情与排斥、喜欢与厌恶等。 态度的意向成份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 备状态,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某种反应。 不过,态度的三种成份也有不一致的时候。即认识是一回事, 感情与意向却是另一回事。研究证明,态度的三种成份之间 关联程度不尽一致。一般来说,感情与意向的相关高于意向 与认知、感情与认知的相关,因此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感情成 份是态度的核心。
二、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
(一)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认为态度形成和改变的过程也是一
个学习过程。因此,它既适用于其它方面的 学习,也适用于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1、经典条件反射的观点 2、操作条件反射的观点 3、示范和观察学习的观点
(二)功能理论 功能理论认为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有深层的心理根源, 而态度的功能与心理根源是一致的,也就是态度能 满足个体特殊的心理需求。卡兹认为人们的态度主 要发挥着调节、自我防御、价值表达、认识四种功 能。史密斯等认为态度的四种功能:社会适应、外 化、对象评估、表达的品质。结合起来分析:1、 调节或社会适应的功能。2、自我防御或外化的功 能。3、认知或对象评估的功能。4、价值表达的 功能
二、潜移策略
即让学校成员在特定的环境中,受潜移默化
的影响,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在这 方面,主要有活动与规范一动一静的影响策 略。从活动来看,由于它给人们一种切身体 验,是比任何说理都更令人心悦诚服的事实, 因此,它能够引导人们态度的改变。 从规范来看,学校的规范具有强制的性质, 它能比较有效地改变个人的态度。
第三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
(一)宏观过程 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宏观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一个方面。 个体对事物的反应就具有了一定的倾向性。在这种情况下, 个体就必须改变态度或形成新的态度,以求与社会的一致。 态度与社会的适应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一方面, 态度是适应环境的产物,而且是适应环境所不可缺少的。另 一方面,已经形成的态度使人具有了倾向性和反应的相对稳 定性,这客观上制约这人们对社会影响的接受已经改造。 态度的形成过程正是一种形成和改变不断交替的辩证发展过 程。
第二节态度的测量
一、量表测量
(一)李克特量表 (二)语义差异量表
二、其它测量
自由反应法
即测量者给出开放式的问题或 刺激物,不提供任何可能的答案,要求被测 者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答案 行为观察法 生理反应法。其做法是通过检查被测者的生 理变化测定其态度,因为态度可以引起机体 的一系列生理反应。
三、对话策略
这里的对话既包括狭义的谈心、开座谈会,也包括 广义的信息发布会、宣传等。从结构上看,对话包 括对话来源、引导对象、对话的内容与方式等。研 究表明,通过对话引导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至少要 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一)对话的来源 1、对话来源的威信 2、对话来源的魅力 (二)对话的内容 1、信息的差距效果 2、信息的情绪效果 3、信息的组织效果
本章小结
态度是主体对特定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 它由认知、感情、意向三种成分构成。 态度有对象性、内在性、持久性、工具性。偏见是 一种特殊的态度,是主体在缺乏充分根据的情况下 对态度对象持有的不公正的态度。态度借助语言、 感情、行为等表现。 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是宏观过程与微观过程的统 一。 对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研究导致了多种理论。 引导学校成员的态度,不仅要考虑各种理论的要求, 而且要使用具体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