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 探究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继承:先秦儒学的“仁”, “礼”“民本”思想。 发展:“四结合”,提出“大一 统”。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 出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区别: 地位不同:百家之一;正统独尊 主题不同:谈论现实;神话皇权 功能不同:追求真理;服务实政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背景
吸取秦亡教训,重视人才
鼎盛时期的社会问题,需要人才
边境不宁、王国割据、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从“无为”到 “有为”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背景
2、方法:
3、影响:
推荐——策问(成为定制) 发掘治国之才 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 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 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 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
/ 免费彩票计划软件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a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b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 到了关键性作用。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 儒学成为正统
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a 起用文学儒士参政 b 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 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详解

2.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复习
• 回答问题: • 1.秦朝治国理念是什么?“焚书坑儒”的实
质是什么? • 2.汉初治国理念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那样
的理念? • 3.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当
时国家面临哪些问题?
焚了哪些书,又保留了哪些?手段如何?
鲁壁 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据说是秦朝时孔子第
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
一、秦汉时期治国理论:
秦
Hale Waihona Puke 汉初汉武帝时重法轻儒 道家“无为”思 (焚书坑儒)想
2、汉初的“无为”
汉 初
战争 破坏
“无为”
与 民 宽松
形 势
社会 凋弊
黄老之学 (道家)
休 息
面汉对兴汉,初接秦如之此敝形,势诸侯,并如起果,民你失是作刘业邦而大,
——顾颉刚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
、 政治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措
施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教育 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从
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2、汉 代 教 育 状 况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附会当时 政治,写了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 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大臣。文章上奏前,被告 发。武帝召集大臣进行讨论。董仲舒的建议引起了许 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把他定为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 他。——《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 加强皇帝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上; 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 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 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三、儒汉学代成儒为学正成统为(正原统因思) 想
பைடு நூலகம்
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a 起用文学儒士参政 b 兴办台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糅合道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
探究学习
“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 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 下之人同归之,若归父母,……”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 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 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 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背景
吸取秦亡教训,重视人才 鼎盛时期的社会问题,需要人才
边境不宁、王国割据、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地位、生平与贡献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思想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在什么时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在什么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在政权和国家上层建筑中完全使用儒家思想。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间,希望能帮到你。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也成为后来历史学家考证的热点话题,根据史记的记载,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于元光元年提出的,当时这个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者是董仲舒,他是汉武帝的心腹,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后来被汉武帝很快采纳。
关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这个话题,一直以来就有很多的议论,因为《史记》上的记载是,董仲舒在光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34年第一次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从此汉武帝便开始了一系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具体的实行时间没有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说明,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只有一个大概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回答。
后代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就是发生于公元134年,在这一年中董仲舒第一次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接连向汉武帝上了好几道奏折要求他进行一些有效措施,虽然实施措施的时间不明确,但是独尊儒术的理论第一次被汉武帝听到就是在公元134年,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就是公元134年,也就是元光元年。
虽然汉武帝是在公元134年贯彻落实独尊儒术的理论,但是之后历史学界并没有对汉武帝具体实施措施的时间给出明确的回答,所以只能够猜测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是在元光元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一直以来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历史学家一个难解的话题,现在很多人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了质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也成为后来人热议的话题,其实历史学家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很复杂,其中包括来自汉武帝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当时汉代刚刚建国,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客观因素。
在所有构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因素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当时汉武帝已经统治了汉朝很久,在他的经营下汉朝国力强盛,并且还曾远征漠北,所以汉武帝野心膨胀起来,想通过思想专制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就有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董仲舒是根据孔子的学说和汉代之前的一些先秦学说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能帮助汉武帝完成大一统大业的只有儒家,第二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就是董仲舒,董仲舒本人是一位儒学大家,汉武帝上台后,他成为汉武帝的心腹亲信,他敏锐地感觉到,汉武帝想加强大一统的趋势,并且对人民进行严密的思想控制,于是提出了要抑制其他学派的发展独尊儒术的理论,后来事实证明董仲舒这个理论非常迎合汉武帝的欢心,这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发展这样快的原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也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缺失和文化传 承的困难。在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时,应该看到其历史背景和实施过程。 当时的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各种思想流派互相争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因此,推 崇儒家思想并排斥其他学派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总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政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我们应该在评价这一政策时考虑到其历史背景和实施过程,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局限性 和问题所在。在传承传统文化时,应该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思想自由的重要性,推动中国文 化的多元化发展 除了在政治层面上的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对中国的教育、学术和思想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由于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家经典成为了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这意 味着,所有想要进入官场或成为士人的学生都必须学习儒家经典。这种教育制度一直持续 到清朝末期,严重限制了人们的知识视野和思想自由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学术方面,"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导 致了中国学术界的一 元化。学者们主要研 究儒家经典,而对于 其他学派和学科的研 究则相对较少。这种 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学术的发展 和创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思想方面,由于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其他学派的思想逐渐被边缘化或消失。这 导致了中国思想的单一性和缺乏多样性。虽然儒家思想有其优点和价值,但这种局面也限 制了中国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xxxxxxxxxxxxxxxxxx
汇报人:XXXXX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那些事儿》载:一切的事 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 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 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 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 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 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 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 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 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 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于 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
• 材料五 •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 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 德主生。……是故(天)以此见之,贵阳而 贱阴也。 • 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 主,妻为从。
材料五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 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德主 生。……是故(天)以此见之,贵阳而贱阴 也。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 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 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 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 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 道,重现蓬勃生机。
探究:董学还是原来的儒学吗?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于君,天意 所予也。 •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 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王道以 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 •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
• 材料四 •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 •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 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 四时数也 •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 之,天人一也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至太中大夫”。
儒者在政治舞台上开始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对政治的 参与度日益提高,能够提出很多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建议和 举措。文帝对此的态度是,不但能重用儒士,而且积极采 纳儒士提出的合理思想和策略。
C ④是二者的共同点。先秦儒学强调道德教化, 强调“民本”,通过批判暴政来抑制暴政;汉代儒 学则侧重于君主专制强权。
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 势力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2、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 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 什么都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 而为,不违道而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汉初鉴于秦亡教训,已有人提出用儒学思想统治。 但汉高祖刘邦不喜儒学。惠帝时,废除了“挟书之 律”。文帝、景帝时,积极搜集遭秦火之后所残存的 古籍,包括儒家经典。同时,开始立《诗》、《书》、 《春秋》等儒学经典的博士官。
孔子主张仁和礼,反对苛政,不符 合社会大变革和新兴地主阶级建立 强权、扩张统一的要求。
李斯和淳于越(原齐国博士)是一对好兄弟。秦始皇三十 四年(公元前213年)置酒咸阳宫时,淳于越建议实行分封, 以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遭丞相李斯驳斥。 当时身居相位的李斯,为了迎合秦始皇统一言论的需要,上 表焚书,当即遭到太子老师、博士淳于越的反对。李斯意识到, 焚书之议势在必行,却又担心性格耿直的淳于越强谏惹祸,想方 设法劝导他,可是淳于越还是触犯了律令。在李斯的袒护下,淳 于越免于死罪,革职回乡。为了保护储君,在回乡路上,他 又为扶苏代言,泣血上表,谏阻焚书,终于招来杀身之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知识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知识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现在请跟着我,一起熟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知识点”吧。
董仲舒提出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被后人概括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付诸实施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成了一项思想统治政策。
汉武帝的这一政策有其时代特点。
他推崇的“儒术”已经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
在推崇的过程中,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汉武帝独尊儒学以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没有被禁止,而且当时所提倡的儒学自身也广泛吸收了其他诸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
汉武帝创造性地将独尊儒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重要载体,它在客观上还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
当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本质上是一种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他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是与政治专制相呼应的产物。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汉初,为了恢复社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实行无为而治、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净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后,社会经济已有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从政治上和思想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更适应汉武帝时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于是,汉武帝开始提倡儒学,“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而延聘“儒者数百人”,引起天下学士“靡然向风”。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召各地贤良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其中包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说:“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对《春秋》“大一统”思想加以发挥,认为政治法纪上的大一统,必须是思想上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机 南北边境不宁;王国威胁中央;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黄老思想——动荡之后的治国良方
❖ 西汉初立:“凡米石五千, 人相食,死者过半……民无 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 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 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
查漏补缺
无法无天 天理难容 天诛地灭 罪恶滔天
汉初治国思想——“无为而治”
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经济破坏严重。 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无为而治” ,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措施
⑴减轻田租; ⑵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萧规曹随;文景之治
⑶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赋税徭役
影响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学思之窗】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
为什么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 ①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是因为董仲舒提倡的“春秋大一统”“君权神 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
❖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 吸取的方向。
——《汉书·食货志》
董仲舒的新儒学
地位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提出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著《春秋繁露》) 特点 把道法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⑴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 ⑵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
❖ 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阴阳五行学说
❖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 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
❖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 阴阳五行学说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态度决定成绩
⑶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为人处世标准,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
④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的现状
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深受汉武帝的赏识并接受建议,付诸实行。
推荐——策问(汉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为人者天》
❖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 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 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汉武帝治国思想——“有为而治”
⑴经济恢复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原因 ⑵社会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⑶黄老学说无法解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措施
政治
①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学成为选官标准: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甚至擢升平民,儒士
教育
①教材:五经”,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教师: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 ③学校:A.中央:设太学,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B.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结果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评价
⑴积极: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②确立儒家独尊地位。 ⑵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课堂检测
❖ 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 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 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 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 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 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 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
❖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
课堂检测
学习延伸: 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
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 答案要点提示: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 ❖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
❖ 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 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 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 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
❖ ③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 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符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结语
❖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 经济的反映。
❖ 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 经济、政治环境)时,便容易被统治 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 政治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
❖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 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 江都相。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 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