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 探究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继承:先秦儒学的“仁”, “礼”“民本”思想。 发展:“四结合”,提出“大一 统”。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 出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区别: 地位不同:百家之一;正统独尊 主题不同:谈论现实;神话皇权 功能不同:追求真理;服务实政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背景
吸取秦亡教训,重视人才
鼎盛时期的社会问题,需要人才
边境不宁、王国割据、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从“无为”到 “有为”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背景
2、方法:
3、影响:
推荐——策问(成为定制) 发掘治国之才 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 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 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 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
/ 免费彩票计划软件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a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b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 到了关键性作用。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 儒学成为正统
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a 起用文学儒士参政 b 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 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详解
2.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复习
• 回答问题: • 1.秦朝治国理念是什么?“焚书坑儒”的实
质是什么? • 2.汉初治国理念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那样
的理念? • 3.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当
时国家面临哪些问题?
焚了哪些书,又保留了哪些?手段如何?
鲁壁 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据说是秦朝时孔子第
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
一、秦汉时期治国理论:
秦
Hale Waihona Puke 汉初汉武帝时重法轻儒 道家“无为”思 (焚书坑儒)想
2、汉初的“无为”
汉 初
战争 破坏
“无为”
与 民 宽松
形 势
社会 凋弊
黄老之学 (道家)
休 息
面汉对兴汉,初接秦如之此敝形,势诸侯,并如起果,民你失是作刘业邦而大,
——顾颉刚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
、 政治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措
施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教育 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从
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2、汉 代 教 育 状 况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附会当时 政治,写了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 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大臣。文章上奏前,被告 发。武帝召集大臣进行讨论。董仲舒的建议引起了许 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把他定为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 他。——《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 加强皇帝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上; 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 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 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三、儒汉学代成儒为学正成统为(正原统因思) 想
பைடு நூலகம்
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a 起用文学儒士参政 b 兴办台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糅合道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
探究学习
“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 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 下之人同归之,若归父母,……”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 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 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 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背景
吸取秦亡教训,重视人才 鼎盛时期的社会问题,需要人才
边境不宁、王国割据、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地位、生平与贡献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思想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在什么时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在什么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在政权和国家上层建筑中完全使用儒家思想。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间,希望能帮到你。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也成为后来历史学家考证的热点话题,根据史记的记载,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于元光元年提出的,当时这个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者是董仲舒,他是汉武帝的心腹,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后来被汉武帝很快采纳。
关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这个话题,一直以来就有很多的议论,因为《史记》上的记载是,董仲舒在光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34年第一次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从此汉武帝便开始了一系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具体的实行时间没有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说明,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只有一个大概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回答。
后代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就是发生于公元134年,在这一年中董仲舒第一次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接连向汉武帝上了好几道奏折要求他进行一些有效措施,虽然实施措施的时间不明确,但是独尊儒术的理论第一次被汉武帝听到就是在公元134年,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就是公元134年,也就是元光元年。
虽然汉武帝是在公元134年贯彻落实独尊儒术的理论,但是之后历史学界并没有对汉武帝具体实施措施的时间给出明确的回答,所以只能够猜测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是在元光元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一直以来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历史学家一个难解的话题,现在很多人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了质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也成为后来人热议的话题,其实历史学家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很复杂,其中包括来自汉武帝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当时汉代刚刚建国,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客观因素。
在所有构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因素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当时汉武帝已经统治了汉朝很久,在他的经营下汉朝国力强盛,并且还曾远征漠北,所以汉武帝野心膨胀起来,想通过思想专制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就有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董仲舒是根据孔子的学说和汉代之前的一些先秦学说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能帮助汉武帝完成大一统大业的只有儒家,第二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就是董仲舒,董仲舒本人是一位儒学大家,汉武帝上台后,他成为汉武帝的心腹亲信,他敏锐地感觉到,汉武帝想加强大一统的趋势,并且对人民进行严密的思想控制,于是提出了要抑制其他学派的发展独尊儒术的理论,后来事实证明董仲舒这个理论非常迎合汉武帝的欢心,这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发展这样快的原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也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缺失和文化传 承的困难。在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时,应该看到其历史背景和实施过程。 当时的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各种思想流派互相争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因此,推 崇儒家思想并排斥其他学派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总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政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我们应该在评价这一政策时考虑到其历史背景和实施过程,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局限性 和问题所在。在传承传统文化时,应该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思想自由的重要性,推动中国文 化的多元化发展 除了在政治层面上的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对中国的教育、学术和思想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由于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家经典成为了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这意 味着,所有想要进入官场或成为士人的学生都必须学习儒家经典。这种教育制度一直持续 到清朝末期,严重限制了人们的知识视野和思想自由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学术方面,"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导 致了中国学术界的一 元化。学者们主要研 究儒家经典,而对于 其他学派和学科的研 究则相对较少。这种 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学术的发展 和创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思想方面,由于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其他学派的思想逐渐被边缘化或消失。这 导致了中国思想的单一性和缺乏多样性。虽然儒家思想有其优点和价值,但这种局面也限 制了中国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xxxxxxxxxxxxxxxxxx
汇报人:XXXXX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那些事儿》载:一切的事 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 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 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 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 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 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 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 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 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 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于 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
• 材料五 •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 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 德主生。……是故(天)以此见之,贵阳而 贱阴也。 • 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 主,妻为从。
材料五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 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德主 生。……是故(天)以此见之,贵阳而贱阴 也。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 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 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 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 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 道,重现蓬勃生机。
探究:董学还是原来的儒学吗?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于君,天意 所予也。 •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 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王道以 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 •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
• 材料四 •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 •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 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 四时数也 •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 之,天人一也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至太中大夫”。
儒者在政治舞台上开始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对政治的 参与度日益提高,能够提出很多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建议和 举措。文帝对此的态度是,不但能重用儒士,而且积极采 纳儒士提出的合理思想和策略。
C ④是二者的共同点。先秦儒学强调道德教化, 强调“民本”,通过批判暴政来抑制暴政;汉代儒 学则侧重于君主专制强权。
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 势力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2、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 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 什么都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 而为,不违道而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汉初鉴于秦亡教训,已有人提出用儒学思想统治。 但汉高祖刘邦不喜儒学。惠帝时,废除了“挟书之 律”。文帝、景帝时,积极搜集遭秦火之后所残存的 古籍,包括儒家经典。同时,开始立《诗》、《书》、 《春秋》等儒学经典的博士官。
孔子主张仁和礼,反对苛政,不符 合社会大变革和新兴地主阶级建立 强权、扩张统一的要求。
李斯和淳于越(原齐国博士)是一对好兄弟。秦始皇三十 四年(公元前213年)置酒咸阳宫时,淳于越建议实行分封, 以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遭丞相李斯驳斥。 当时身居相位的李斯,为了迎合秦始皇统一言论的需要,上 表焚书,当即遭到太子老师、博士淳于越的反对。李斯意识到, 焚书之议势在必行,却又担心性格耿直的淳于越强谏惹祸,想方 设法劝导他,可是淳于越还是触犯了律令。在李斯的袒护下,淳 于越免于死罪,革职回乡。为了保护储君,在回乡路上,他 又为扶苏代言,泣血上表,谏阻焚书,终于招来杀身之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知识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知识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现在请跟着我,一起熟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知识点”吧。
董仲舒提出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被后人概括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付诸实施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成了一项思想统治政策。
汉武帝的这一政策有其时代特点。
他推崇的“儒术”已经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
在推崇的过程中,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汉武帝独尊儒学以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没有被禁止,而且当时所提倡的儒学自身也广泛吸收了其他诸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
汉武帝创造性地将独尊儒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重要载体,它在客观上还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
当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本质上是一种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他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是与政治专制相呼应的产物。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汉初,为了恢复社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实行无为而治、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净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后,社会经济已有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从政治上和思想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更适应汉武帝时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于是,汉武帝开始提倡儒学,“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而延聘“儒者数百人”,引起天下学士“靡然向风”。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召各地贤良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其中包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说:“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对《春秋》“大一统”思想加以发挥,认为政治法纪上的大一统,必须是思想上的统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是:废除儒家之外的学说,只尊重儒家的学说,即将儒家学说作为官方正统学说,凡入仕为官者都要学习儒家思想,以此强化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
在汉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从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成为封建社会中实行千年的思想统治政策。
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必修三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国力日盛
消极: 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放纵、姑息 边境不宁——和亲 王国问题——中央软弱无力
(5)根据材料三分析汉武帝时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是什么?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为此在政治、经 济、思想 、军事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可能性: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 关系是( )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C.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D.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 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 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2、新儒学的内容:
为儒学披上了神学 外衣(具有神学色 彩)其哲学思想的 为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 权神授”,“天人合 一”,“天人感应” 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
3、核心: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
董仲舒
考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 学和其他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课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从“无为”到“有为”
材料一:教材P8引言部分。 材料二: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 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 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 车。 ——《汉书· 食货志》 ( 1)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位怎样?原因是什么? ( 2)原因: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朝维护大一统 的局面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评价: 原因:儒家思想不符合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违背 ①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了历史发展。 ②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 2)根据材料一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怎样?原因何在?怎 (( 3)西汉建立后治国的指导思想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③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上的活跃。 样评价焚书坑儒? 原因:①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主观原因) ②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 (3)根据材料二到了西汉治国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人心 ),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客观原因)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 措施: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 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
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2、过程与方法: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汉初:
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战国后期,xx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xx初年,逐渐复苏。
讲授新课: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备课资料1】“无为而治”
无为:
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
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出处:
《论语•xx》: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在政权和国家上层建筑中完全使用儒家思想。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希望能帮到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有很多,对董仲舒个人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是他升官发财的主要工具,也是他讨得皇帝欢心的工具,而对于汉武帝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好迎合了他大一统发展的需要,所以汉武帝必须要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综合来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汉武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王权统治。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天赋神权,里面认为皇帝的权力不是来自于人民,而是来自于上天,皇帝是上天指定的代言人,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理论方面为皇帝继位提供了正统的保证,也提供了法律依据,它有利于皇权的稳固,也有利于统治基础的打牢,所以汉武帝为了实现自己大一统的目的,也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
对于董仲舒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他升官发财的一个工具,因为董仲舒非常了解汉武帝,认为汉武帝在如今的大一统形势下,必须要采用一个不同于黄老之学的积极学说,由此董仲舒推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理论来迎合皇帝的心理需要。
所以总的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其实非常复杂,对于很多儒家学派的人来说,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让他们升官发财,也可以让他们的学说成为当时的显学,所以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实施这种理论的目的是不同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间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也成为后来历史学家考证的热点话题,根据史记的记载,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于元光元年提出的,当时这个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者是董仲舒,他是汉武帝的心腹,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后来被汉武帝很快采纳。
关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这个话题,一直以来就有很多的议论,因为《史记》上的记载是,董仲舒在光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34年第一次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从此汉武帝便开始了一系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具体的实行时间没有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说明,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只有一个大概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回答。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 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 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 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 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 食货志》
根据材料分析汉初的经济状况如何? 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什么治国政策?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 兼并 ▲缓和矛盾 制定规范 限制人民
▼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 ★民族矛盾阶
级矛盾
2、特点:
①外儒内法,剂之以道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本质) ③唯心主义,神学倾向
太学怎样体现“尊儒”?
• 太学里教什么内容?
• 太学旨在培养什么人才? • 太学对人才是否有吸引力?为什么?
教育+选官
正确,因为他们这样做的目 的都是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 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 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 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 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 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 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 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秦始皇
政策 不 同 点 原因 打击
汉武帝
尊崇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 秦统治受儒士攻击 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低潮 正统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 谊也。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 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 异者大乱。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 意也。 王道以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
古代的太学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 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 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 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 议 ,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 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 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 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 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 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 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 正规大学。
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
③ “三纲五常”忠孝思想:
远远胜过管仲和晏婴
姓 名 董仲舒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公元前179年 籍 贯 汉代广川郡
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
家等学说的儒学 民族 汉族 专业 儒 学 学历
哲学学士 经学硕士
主要成就 创立新儒学工作经历 景帝时 求职岗位 皇帝顾问
担任博士
个人特长 应变能力强,能根据时代需要改造思想。
A.主张“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
B.提出“大一统”思想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
D.认为“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 大乱”,天降灾祸。
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但与先秦儒学有很 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 ①由以道德教化为主发展为外儒内法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 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发 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 的需要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 治统一
文化专制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 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
的转变体现了
经济:必修②:P17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 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军事:课外补充: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即位后,诏令各地方长官推举“贤 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董仲舒
连上三篇奏章,称“天人三策”。
“策”是一个长沙方言词,但在古 代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如有董仲舒的 《天人三策》、贾谊的《治安策》、苏轼的 《教战守策》等。在此对“策”的正确解释 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国古代,早就有执政者“罪己”的传统,据 《左传· 庄公十一年》记载:“禹、汤罪己,其 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里 既记载了君主“罪己” 的史实,也把“罪己” 和“罪人”的后果说得极为明白。但作为天下 的主宰者,君主们是很难做到“罪己”的。所 以三代以降,这种事再也没有见诸史传。这样, 历史上第一个被正式记录在案的敢于“罪己” 的皇帝,大概只有汉武帝了。
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 治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积极:
1.经济恢复 2.国力日盛 3.生活改善
消极:
1、土地兼并;
2、七国之乱
3、匈奴为患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 强中央集权,需要“有为”的 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 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
汉武帝的“有为”包括政治上、 经济上、军事上等,想一想以前所 学内容有何表现?而思想上的“有 为”又有何表现呢?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作用是什么? (3)由此看来“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呢?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 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1)上述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2)这种思想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 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 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 或文书。 它通常是在三种情况下出现:一是君 臣错位,二是天灾造成灾难,三是政权危 难之时。用意都是自责,只是情节轻重有 别。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 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 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原因简介
[键入文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原因简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提出,汉武帝颁布推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
这时的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新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的背景原因①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继续威胁着中央政权。
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彻底解决王国问题,需要一个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②过去的法家思想已经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恢复发展后的变化。
③当时儒学代表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的主张,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首倡“独尊儒术”,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当时墨家思想形成“非儒即墨”的局面,俨然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
孔子倡“仁”、重“礼”、讲“德”;孟子提倡“仁政”,并为封建制度辩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他们的思想主张,都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他们共同的缺陷是没有强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适应了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而焚书坑儒,结果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1。
第二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二、董仲舒新儒学
春夏尤艳。还有那曲径小道,幽雅 董仲舒生平 三年不窥园 清逸。为了领会《春秋》中的微言 (前 179 ---前104年) 汉景帝执政的时候,董仲舒经过苦心钻研,终于达到 河北广川人,三次应对,得到汉武帝赏识。著作: 大意,他狠下心来,刻苦攻读,三 《天人三策》、《春秋繁露》,创立新儒学体系。 了“专精于述古”的程度,当上了官方讲授儒家经典的博 年不进园子一步,甚至眼睛也不朝 士。可是,那时他还没有得到汉景帝的重视。于是,他写 园子望一望。成年累月地读书,连 新儒学内容来源 ----糅合道家 、法 了一篇《士不遇赋》,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从 阳光也不见,他变得面黄肌瘦,呼 家、 阴阳五行思想到儒家思想中, 此,他不再出家门,整天坐在家里,专心致志地钻研儒家 吸短促,还得了肺病。经过整整三 年的闭门苦读,他终于精通了《春 加以改造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经典学说。他屋后有个园子,虽不算很大,但景色却颇有 秋》,成了闻名一时的鸿儒。 别致。园内种满了各种奇花异草,冬秋不衰,
• 二、董仲舒新儒学
材料: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长,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目的:缓和土地兼并, ▲措施:进一步发挥仁政、民本思想,主张限田 ▲评价: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
• 二、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意义
面临问题
边境不宁 诸侯割据
解决之道
1、《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 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 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2、“从来皇帝的尊号中都有‘奉天承运’‘继 天立极’这样的字样。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 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 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曾为皇帝制造神 圣光环的历史人物是 A.老子 B.董仲舒 C.李贽 D.梁启超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书·食货志》
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 (陆贾): “居马上得之,宁可 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 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 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 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 ——《史记·陆贾列传》
(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
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
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
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一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国库充实,人民富足。
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形势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 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
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
——《汉书·董仲舒传》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政治)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
6/21/2024
1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政治上:
①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 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君权、防止暴政
思想文化上: ③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 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④推动了汉代的教育发展 ⑤抑制了其他学说的发展,不利于思想文化 的多样化发展;助长迷信色彩,为了维护专 制统治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拓展
• 阴阳五行学说 •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 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 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金。 •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 •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2.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
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 3.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 C.君权神授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①背景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刘邦、项羽推翻秦朝政权 刘邦、项羽楚汉战争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提 1.董仲舒的贡献: 出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①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张 ——中央集权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
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 民有逆命。
类合之,天人一也。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
②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加强君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机 南北边境不宁;王国威胁中央;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黄老思想——动荡之后的治国良方
❖ 西汉初立:“凡米石五千, 人相食,死者过半……民无 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 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 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
查漏补缺
无法无天 天理难容 天诛地灭 罪恶滔天
汉初治国思想——“无为而治”
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经济破坏严重。 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无为而治” ,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措施
⑴减轻田租; ⑵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萧规曹随;文景之治
⑶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赋税徭役
影响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学思之窗】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
为什么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 ①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是因为董仲舒提倡的“春秋大一统”“君权神 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
❖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 吸取的方向。
——《汉书·食货志》
董仲舒的新儒学
地位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提出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著《春秋繁露》) 特点 把道法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⑴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 ⑵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
❖ 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阴阳五行学说
❖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 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
❖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 阴阳五行学说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态度决定成绩
⑶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为人处世标准,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
④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的现状
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深受汉武帝的赏识并接受建议,付诸实行。
推荐——策问(汉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为人者天》
❖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 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 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汉武帝治国思想——“有为而治”
⑴经济恢复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原因 ⑵社会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⑶黄老学说无法解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措施
政治
①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学成为选官标准: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甚至擢升平民,儒士
教育
①教材:五经”,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教师: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 ③学校:A.中央:设太学,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B.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结果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评价
⑴积极: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②确立儒家独尊地位。 ⑵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课堂检测
❖ 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 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 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 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 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 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 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
❖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
课堂检测
学习延伸: 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
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 答案要点提示: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 ❖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
❖ 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 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 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 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
❖ ③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 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符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结语
❖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 经济的反映。
❖ 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 经济、政治环境)时,便容易被统治 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 政治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
❖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 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 江都相。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 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