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民主义》为例谈教与学有效结合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三民主义》为例谈教与学的有效结合

随着江苏高考模式的日趋成熟与完善,语文、数学、英语的王者地位无可撼动,那么作为选修的科目该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呢?利用有限的课时来安排教学内容,选修历史的学生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高考要求的水平和技能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

践和我校采取的教学模式略谈一二,抛砖引玉。

我校现实行导学案模式。导学案分为四部分,(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落实技能)。如何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我把课堂分成若干个单元,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目标要求,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精妙灵活,留有“空白”,富有智慧,课堂充满灵动和魅力。学生带着问题和目的去读书,在教材中把相关的问题划出来。同时把要求回答和整理的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现出来,让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展示出来。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体现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主要的源泉之一。”在展示的过程中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以师生对话或学生对话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与所谓的正确答案,老师不一定要给与正面的回答,可以采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形式来完成。在对话或诘问中去引导学生,使对方自己得出结论。传统的课堂“认为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从他们身上流过,认为每逢这个源泉开放的时候他们就应当把他们的注意当作一个

水槽一样,放在下面,一点不让流出的东西漏掉。”新型的课堂而是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创设一种使他们融入的情境,张熊飞教授在《诱思探究教学》一书中把“情境”定义为:“一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

现结合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来看一下教学实例老师把问题融入板书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一、三民主义:1、内容 2、含义 3、性质 4、评价 5、指导的实践活动

二、新三民主义:1、内容 2、含义 3、性质 4、影响

学生在黑板上展示的同时,教师检查和指导其他学生的学案情况,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结合学生的答案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明白新三民主义“新”在何处,即增加了明确“反帝”、各民族平等,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但也无一例外对“新三民主义”的性质理解错误。有的学生认为是无产阶级的纲领,有的认为是“革命的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还有在总结“三民主义”指导的实践活动时不全面。这时需要共同讨论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问。可采用诘问的方式。

老师:新三民主义是如何提出的?

学生: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住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老师:旧三民主义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老师: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的哪些内容?

学生:明确反帝、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

老师:新三民主义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因此没有跳出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仍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

【课堂突破】内容结合考点组合有效的材料,进行知识的纵横联系。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诞辰纪念。可围绕这一热点问题来进一步加深对“三民主义”的考查。

如对“民族主义”的考查。

材料一:“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族是也。”——梁启超

材料二: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孙中山《同盟会宣言》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统一。——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

通过课件展示的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围绕这些材料可以设计哪些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材料设置历史情境,是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会。这一段材料属于文言文,有的学生一看心里就慌张,所以“治史之难,莫难于时变之方新,----尤甚者,莫过于今人之言古史”。鼓励学生多读文言材料,体会文言之美。那么围绕这一段材料可以设计哪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集众人之力。

甲: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关于民族主义的观点。

乙: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的言论。……

学生提出的问题思维含量很高,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有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所以应该相信学生,只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既能提出问题,也能高效的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灵动,并且留有“空白”,富有智慧,既充分体现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符合新课改的精神。课要讲好,使学生喜欢,我的感受是:第一自己要有真本领。能够驾驭课堂,游刃有余,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更要有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和感悟,把这种理解和感悟传递给学生,说明老师也在不断地学习。其次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学生的个性不同,有的学生活泼,喜欢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有的学生比较内向,小组讨论

是表现的比较消极。所以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不能用一个模式来套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激励学生,课堂表扬、作业展示、课下谈心,建立与学生的交流。有了亲和力,课堂就有了活力,学生也会用不同的方式与你交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这样我能感觉到谁在思考问题,谁想回答问题。想一想这样的课堂多么奇妙,智慧启迪智慧,心灵开启心灵。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像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也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尽力的完善自己的课堂,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