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民主义》为例谈教与学有效结合论文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今年我省全面实施了新课程改革,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方法已经由研究进入到全面实施的阶段。
如何上好新课程下的历史课,是我们一线老师正在不断思考和不断尝试的问题。
不久前,我校举行教学调研活动,我听了我校教研组长郭志峰老师的一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教材的课。
在这之前,我正疑惑像这样理论性很强的课如何去上的问题,听课之后感觉茅塞顿开,这样的课也可以讲得很轻松。
教研员对这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特别提到教师做到了“四个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本,以能力为本,以指导意见为本。
受此启发,围绕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如何充分利用教室的教学资源,真正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目标,我在郭老师的课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在自己的班里作了一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实践,在此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为此,我将这些做法和想法记录下来,以作为一次新课程实践的反思。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课前准备与分析】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首先教师的备课就要体现出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我校的新一届高一学生,生源质量有很大提高,上课能够紧跟老师的布置,而且全部接受的是初中新课程教育,拥有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
但是在历史学习中也存在以下的问题:(1).初中的《历史与社会》强调基础性要求,侧重于识记层面。
(2).初中使用的综合科《历史与社会》对历史内容虽有所涉及,但比较笼统、零碎,跳跃性大,没有通史应具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另外,由于没有将历史作为中考的重要考查内容,考什么教什么的客观现实造成初中对历史学习的相对缺漏。
这就造成绝大多数初中毕业生并不具备本应具备的以通史为主体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等。
因此,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对高一学生而言,对三民主义的理论是什么需要了解和认识,但拓展不宜过深过细。
2.教学目标(1)了解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及基本内容;(2)认识新、旧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请阅读《三民主义》并谈谈你的感想
WORD 格式专业资料整理15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信息安全 殷东硕 E41514031周二 5,6 节课第二次作业:请阅读《三民主义》并谈谈你的感想。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
由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
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
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表达了人民群众 争取独立、 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三民主义的出现有它的必要性, 试想: 如果没有中山先生的思想, 满清王朝会出现政治体制改革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推翻满清王朝?或者说,满清王朝能够改良吗?君主立宪真能成功吗?关于满清王朝, 我们无法掩饰对这个朝代少数满族人屠杀压迫大多数汉人的仇恨, 满清王朝是中国历朝历代最残忍与落后的, 主要原因之 一就是一个在文明程度与文化、 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无法和中原主流人群 (以汉人为主) 相比 的少数民族, 因为善于骑射而以1%的人口征服了 99%的大多数族群, 靠的是对异族的毫不 留情的屠杀以及更加残忍的文字狱这 “两杆子”(枪杆子与笔杆子) 而彻底阉割了中华民族! 在很多与西方接触中(例如对待传教士与西方科技、文化),清朝不但保守,而且倒退。
中 华民族突然在最近几百年落后于世界, 满清这个政权要负主要责任。
要不是中山先生等人在世界思潮翻涌的背景下于中国突起, 中国思想之落后, 不知还要损害多少性命, 扼杀多少历史。
中山先生是个开拓者, 他在鲜有人觉醒的大背景下, 喊出了“天子替你们做了些什么?”——一个如此简单却是现代文明国家的最基本的问题, 人类五千年都没有人提出来过, 那些 对西方学问如此精通的“救亡图存” 的精英, 没有一个人提出如此简单的问题,因为他们都在忙着如何能够为满清的天子做些什么啊!中山先生的最大贡献便是他的三民主义, 而不光是其中先进的思想, 读过三民主义的人 都有体会, 中山先生能在当时的大背景下, 以自己有限的学问与游走边缘的经历提出了如此 系统的“中国之路” ,以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能够听懂的方式表达出来(穿插了很多故事),这是当很少有人能做到的!中山先生更是个践行者。
关于“三民主义”的讨论
关于“三民主义”研究研究概况“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最独特的思想,也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建国以来,三民主义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单独研究“三民主义”的论著尚不多,大多研究都是穿插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进行的,而对“三民主义”的研究论文却大量出现。
论著方面主要有《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中、下三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晚清政治革命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日本山本秀夫的《关于三民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东亚研究所1941年版)。
论文前期主要有刘大年的《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历史研究》1961年第5期)、张磊的《论孙中山的反帝思想》(《开封师院学报》1963年第2期)、李光灿的《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新建设》1956年第12期)。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三民主义的研究仍是热点,大量论文涌现,学者们各抒己见,大大促进了此问题的研究进度。
这一时期重要的文章主要有林家有的《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与辛亥革命》(《中山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章开沅的《“排满”与民族运动》(《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3期)、尹全海的《论孙中山民族主义之“先民”》(《史学月刊》1999年第2期、张磊的《试论孙中山的社会经济思想——关于民生主义的研究》(《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2期)、谢刚的《论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郭世佑的《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创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对三民主义的研究,既有整体的宏观研究,也有细化、微观的分析。
大多学者围绕三民主义的反帝、反满问题、大亚洲主义问题、平均地权问题、建国三时期问题和五权宪法等诸多问题作了说明和探讨,并逐渐向纵深发展。
与此同时,对三民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民族主义、民生主义的渊源、平均地权与农民问题等也作了探讨。
其中对三民主义的地位和作用,学术界基本上持一致意见,但是在其他问题上仍有很多分歧。
基于学情研判,推进“深度学习”——以人民版必修三《三民主义》一课为例
教师发展
基于学情研判,推进“深度学习”
——以人民版必修三《三民主义》一课为例
◎◎ 虞文琳 浙江省瑞安中学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 断突显,教学研究正逐步从聚焦“怎么教”转向“怎 么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度学习”得到越来 越多人的关注。在此笔者仅就“深度学习”在高中 历史教学中的路径进行探讨,求教于方家。
由此,笔者在课前自主预习“三民主义的基本 内容”之后,制订如下高阶思维的学习目标:
1. 运用时空定位,分析三民主义的历史地位, 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 通过史料分析,比较新旧三民主义,提高对 思想变化的解释水平,认识其时代进步性。
3. 同情地理解历史人物孙中山,体会其与时俱 进的思想品质,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与信心。
2018年第08期 1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比如编制课后检测: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 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 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 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 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 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 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摘自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可归 纳为“因袭”、“规抚”(汲取)与“创获”三种, 请结合材料与所学,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因袭:考试、监察(纠察)二权。规抚: 三权分立原则。创获:五权宪法,采取直接民权制度; 此题意图在于:既是对“面向欧美”的三民主 义的加深理解,更是在原来知识体系上解决新问题 的体现,以此来评估学生的深度学习,同时让历史 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三民主 义。适当补充课后习题,既是评估“深度学”,又
浅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其当代价值孙中山先生,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伟大的爱国者,他以“三民主义”为革命纲领,领导了划时代的辛亥革命。
由于患肝癌医治无效,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临终时,他嘱咐国民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实行三大政策,进行反帝发封建斗争,将革命进行到底。
为制定、完善以及捍卫三民主义,孙中山倾注了他一生的精力和心血。
一、三民主义的含义与发展三民主义主要是指民族主义,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旗帜;民权主义,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民生主义,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未来。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的战斗旗帜。
民族主义不仅仅是为了少数人利益而驱使的存在,它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独立与发展而存在。
它让专制的独断强横和地位不等的压迫不再肆虐,而促使人们追求民族平等的自由的社会,推翻满人统治,实现汉民族的独立。
这是三民主义的前提。
但是民族主义的缺点或者说不足,也是存在的。
从反封建的角度来说,仅仅进行民族革命,并不能完整地解决反封建任务,所以说,孙中山又提出了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既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也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为了建立一个实现人民权力平等,实现主权在民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
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又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孙中山建立的民权主义中的共和政治,所谋求的不仅是一种革命的成果,更多的是在革命过程中所形成的体制与人民的共同目标。
民权主义主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民的人权,必须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和制度。
孙中山认为,只要革命能以共和为目标,就能断绝个人野心的道路。
共和的基础就是“主权在民”,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法制国家,结束“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的严重状态。
与这种“国体”的“变革”相适应,人民拥有政权,政府拥有治权,实行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
实现以权治能,权能的平衡。
浅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浅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者:刘虎杰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21年第06期2019年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专题四的内容和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调整,由之前的《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变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删掉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一课。
这是教材修订适应国家新课改和育人需要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对于参加高考的文科生来说,有必要学懂、弄通三民主义,因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是20世纪初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随后,孙中山紧跟时代潮流,对三民主义进行了重新解释,使之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三民主义也是研究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孙中山晚年思想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孙中山思想的灵魂。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学习、弄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清政府逐步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戊戌变法和清末的预备立宪未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但先进的中国人也从未放弃探索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
孙中山通过实地考察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民生和社会现状后,结合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于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同年11月,第一次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解释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是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意思是以暴力方式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它是三民主义的前提,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意愿。
孙中山认为“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在他看来,要挽救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就是要反对满族统治,反对专制统治。
教学研究的一种推力--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课为例
教学研究的一种推力--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孙中山的三
民主义》一课为例
周皆斌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4(000)035
【摘要】“:说课”实际上是一种教研形式,比一般“上课”更具研究性。
其“研究性”一般可体现于:能够深化教学主题的探究,可使教师增强“教学”反思习惯的养成,利于促进教师自觉扩大专业阅读面和有效性,还可借以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
所以,“说课”是教学研究的一种有效形式和推进力量。
【总页数】2页(P86-86,87)
【作者】周皆斌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浙江湖州 3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辅助材料的整合和运用——以人民版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例 [J], 周美云
2.高中历史的“导游式”教学--以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课为例 [J], 黄彪
3.构建提升史学素养的学术型历史课堂——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追寻生
命的起源》为例 [J], 张迎弟
4.概念·体系·素养:高中历史课堂转型三要义——以人民版必修三《专制下的启蒙》为例 [J], 傅纪丹
5.“格一教学”在历史教学设计中的运用探究——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六第一课为例 [J], 孙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知识整合——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为例
课程篇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知识整合———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为例巩立彬(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广东珠海)一、基于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强调针对性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教育本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核心必然是学生,因此,分析学生的基本状况是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分析学生的基本状况,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等。
高中学生对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某些重要史实、史论是有所了解的,但也存在着片面化、绝对化、记忆化的倾向,对许多历史概念并未真正理解。
二、依据课标,分析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是知识整合的最关键的部分。
首先是依据课程标准分析教材,高中历史新课标对本课的内容标准的规定是:“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新课标的规定,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由前半句可知,三民主义的内容是本课的核心内容,而后半句则明显回归历史现场,探讨三民主义在清末的民主革命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概括来讲,课标的要求表面上涵盖了三民主义的含义和作用。
实际上,其内涵要丰富很多,如何了解三民主义的含义,必须挖掘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轨迹,将其与特定的历史时代相结合,动态观察三民主义的形成过程才能深刻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实质。
探究三民主义的作用,也必须回归历史背景,将其与必修一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相结合,探究三民主义思想在革命者中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即革命者对三民主义思想的认知程度。
此外,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还要以高考为依据。
三、整合教材,编排教学设计,彰显创新性整合教材资源,实际上就是依托教材同时又要超越教材,打破教材结构与内容的编排,重新组合,实际上是对教学编排的创新。
教材编辑的逻辑,三种版本基本一致,基本是以某一历史事件为核心,按照背景、内容、影响和意义的顺序编写。
教学反思(三民主义)
教学反思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在盘龙一中的教学活动,非常感谢教研室李老师在我准备课件和上课之前的耐心指导,我受益良多。
在正式讲课之前,我已在自己所带的几个班级演练过三次,学生们被课件上新颖的设计、奇妙的构思所吸引,思维顿时活跃多了。
学生的热情与配合使我对讲好这一课充满了信心。
加之,我校历史组各位老师也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这些对于打开我的教学思路很有帮助。
本课我以时事热门话题作为突破口导入教学,播放歌颂曼德拉的歌曲《光辉岁月》,由曼德拉一生为自由而战,引出孙中山在中国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国民尊称其为“国父”,因此,学生对孙中山的事迹是非常熟悉的。
于是,我点了几名学生回顾孙中山的生平经历,让学生明白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既是他个人主观努力探索的结果,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再展示课文标题与课程标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
在讲背景的时候,我结合课文中文字和图片,展出课件中的材料,帮助学生锻炼从不同角度解读材料、提炼信息、归纳答题语言的能力,如社会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和个人因素较易归纳出来,而经济基础则需回顾必修2中的相关知识。
接着,简单介绍三民主义提出的过程。
包括兴中会、同盟会、《民报》等知识点。
对三民主义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应是本课的重点。
通过教材和资料提供的材料,对三民主义内容的概括较为容易,只是局限性比较难于理解。
比如,资产阶级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能广泛发动群众,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必须引导学生做深入剖析,以便在后面为过渡到新三民主义做铺垫。
分析完材料后,再利用列表展示,使三民主义的内容、三者的关系更加直观化,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是建立在分析内容的基础上的,内容前面已有提到,这里主要强调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即进步性和局限性。
由于局限性的存在,也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让高中历史课堂更高效——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学为例
作者: 张娜
作者机构: 河北省大城县第一中学,065900
出版物刊名: 学周刊:上旬
页码: 132-133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9期
主题词: 历史课堂 课堂导入 历史教师 学习小组 自主学习 课题内容 知识框架 个体差异 态度价值观 《民报》
摘要:当前,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推动课程改革的关键词。
那么,如何让高中历史课堂更高效呢?下面,我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课为例进行说明。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
课堂导入的方法和形式很多,历史教师只有根据课题内容需要和结合学生实际巧妙设计导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民主义》读后感
先行者的光芒——读《三民主义》后感《三民主义》读后感今年是辛亥革命 100 周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孙中山先生的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集中体现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两本书中。
拜读了孙先生的《三民主义》一书,其中孙先生深入阐释了其对民生问题的研究,并且鞭辟入里地剖析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民生主义思想的异同。
孙中山先生从人类社会历史角度对民生主义进行了解释。
民生的定义是人民的生活包括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并且从社会进步的重心问题、社会进化的动因问题、剩余价值的发生问题对民生进行了阐释。
孙先生认为社会进步重心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物质,社会问题中以生存问题为重心;社会进化的动因是人类求生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
社会各界的共同探索与努力,当然更需要每位国资人的努力。
第二,孙先生预见性地指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是英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用马克思主义办法到英美之外的其他国家实行,是行不通的。
虽然,孙先生未进一步深入,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在其他国家实行,但历史证明了孙先生科学的预见性。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取得了成功,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密不可分的。
胡锦涛书记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今后,只要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前进,人民必将过上更幸福生活,中华民族必将拥有美好未来。
书中有两个观点,使我印象深刻。
论三文主义论文
论三文主义论文第一篇:论三文主义论文论孙中山三民主义【摘要】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举民主人权的旗帜,坚持走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道路。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人权主张可以概括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即:以民族主义求得民族解放与自立;以民权主义主张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以民生主义消灭贫富差距,发展经济。
【关键词】孙中山三民主义人权思想【内容】三民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在反侵略、反封建上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实现近代化的主张。
但是由于他们力量弱小、对帝国主义认识不清,决定了他们在反侵略时不能直接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在反封建时也不能真正认识到直接与地主阶级斗争、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重要性。
这从本质上来讲,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表现,也决定了在三民主义知道下的辛亥革命难免要遭到失败。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孙中山对民族主义内容的解释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反满,要驱除鞑虏。
二是恢复中华,建立汉民族政权。
三是反满不是单纯仇满。
四是主张民族独立。
反满是为了防止中国丧失更多的权利,实行民族主义,就是为国家争自由。
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最大特色是具有反满、反封建、反帝三重意义,在当时形势下,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趋势,代表了中国资产阶级打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桎梏的要求。
正如《民报》在答复改良派等对革命派的辩难时宣示的:“为独立计,为救亡计,必须打倒清朝政府;革帝国主义的命,必须先造清朝政府的反。
”它较为准确地表达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精要。
民权主义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其基本内容是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现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人民民主权利。
推翻帝制是国民革命的首要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前提。
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即用资产阶级专政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君主专制政权,用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
立意情怀两相宜 巧把素养度与人——基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课的教学思考
志士追求民生富足、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任何一种理论,它都需要与时俱进;任何一种
理论,它的整体性在于它的发展性。正如学者唐德 刚先生所言“孙文之幸运和伟大之处,便是他居然 能两度掌握时代主题,从而领导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中两个极重要的阶段——面向欧美的“辛亥革命” 和面向苏联的“联俄联共”。正因为孙中山坚持民 主共和的理想和务实策略,才会选择联俄联共的方 针,使其策略与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相一致, 得到与时俱进的赞誉。[3]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 想指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 制度;从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为实现民主共和与强国富民正是孙中山先生一生的 执着追求。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以身体力行践行中国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使 命责任感。
合教学内容,构建历史概念的知识逻辑,引导学生 分析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特点,即中西结合、注 重公平、关注民生。孙中山花费大量的精力研究古 今中外的土地政策,是为了要在中国实现社会公平。
[8]
材料:孙中山对日本记者说:我辈之三民主义 首渊源于孟子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民权思想作为孙中山的政治思想的基础,这种来 源于汤武革命“应乎天,顺乎人”,继承“民贵君轻”, “国以民为本”,兼收了墨子的“兼爱”、孔子的 “仁”,因袭儒学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
二、实施精准教学、促进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 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 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4] 依据课标,本课
2020年第10期 2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学研讨
的学习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三民主义基本内容和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重大事件及其关联,认识三民主义 对民主革命的指导作用。课堂教学中“教”的有效 性只取决于“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关照学生学情, 实施因学设教,顺应“深度学习”。[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三民主义》为例谈教与学的有效结合
随着江苏高考模式的日趋成熟与完善,语文、数学、英语的王者地位无可撼动,那么作为选修的科目该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呢?利用有限的课时来安排教学内容,选修历史的学生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高考要求的水平和技能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
践和我校采取的教学模式略谈一二,抛砖引玉。
我校现实行导学案模式。
导学案分为四部分,(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落实技能)。
如何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我把课堂分成若干个单元,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目标要求,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精妙灵活,留有“空白”,富有智慧,课堂充满灵动和魅力。
学生带着问题和目的去读书,在教材中把相关的问题划出来。
同时把要求回答和整理的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现出来,让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展示出来。
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体现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主要的源泉之一。
”在展示的过程中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以师生对话或学生对话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对与所谓的正确答案,老师不一定要给与正面的回答,可以采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形式来完成。
在对话或诘问中去引导学生,使对方自己得出结论。
传统的课堂“认为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从他们身上流过,认为每逢这个源泉开放的时候他们就应当把他们的注意当作一个
水槽一样,放在下面,一点不让流出的东西漏掉。
”新型的课堂而是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创设一种使他们融入的情境,张熊飞教授在《诱思探究教学》一书中把“情境”定义为:“一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
现结合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来看一下教学实例老师把问题融入板书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一、三民主义:1、内容 2、含义 3、性质 4、评价 5、指导的实践活动
二、新三民主义:1、内容 2、含义 3、性质 4、影响
学生在黑板上展示的同时,教师检查和指导其他学生的学案情况,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结合学生的答案发现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明白新三民主义“新”在何处,即增加了明确“反帝”、各民族平等,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
但也无一例外对“新三民主义”的性质理解错误。
有的学生认为是无产阶级的纲领,有的认为是“革命的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
还有在总结“三民主义”指导的实践活动时不全面。
这时需要共同讨论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问。
可采用诘问的方式。
老师:新三民主义是如何提出的?
学生: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住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老师:旧三民主义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老师: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的哪些内容?
学生:明确反帝、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
老师:新三民主义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因此没有跳出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仍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
【课堂突破】内容结合考点组合有效的材料,进行知识的纵横联系。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诞辰纪念。
可围绕这一热点问题来进一步加深对“三民主义”的考查。
如对“民族主义”的考查。
材料一:“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
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
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族是也。
”——梁启超
材料二: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
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孙中山《同盟会宣言》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是曰民族统一。
——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
通过课件展示的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围绕这些材料可以设计哪些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材料设置历史情境,是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会。
这一段材料属于文言文,有的学生一看心里就慌张,所以“治史之难,莫难于时变之方新,----尤甚者,莫过于今人之言古史”。
鼓励学生多读文言材料,体会文言之美。
那么围绕这一段材料可以设计哪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集众人之力。
甲: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关于民族主义的观点。
乙: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的言论。
……
学生提出的问题思维含量很高,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有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所以应该相信学生,只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既能提出问题,也能高效的解决问题。
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灵动,并且留有“空白”,富有智慧,既充分体现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课要讲好,使学生喜欢,我的感受是:第一自己要有真本领。
能够驾驭课堂,游刃有余,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更要有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和感悟,把这种理解和感悟传递给学生,说明老师也在不断地学习。
其次真正的以学生为本。
学生的个性不同,有的学生活泼,喜欢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有的学生比较内向,小组讨论
是表现的比较消极。
所以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不能用一个模式来套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激励学生,课堂表扬、作业展示、课下谈心,建立与学生的交流。
有了亲和力,课堂就有了活力,学生也会用不同的方式与你交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这样我能感觉到谁在思考问题,谁想回答问题。
想一想这样的课堂多么奇妙,智慧启迪智慧,心灵开启心灵。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像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也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尽力的完善自己的课堂,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