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 魏晋南北朝绘画
《中国美术史》授课PPT之二:魏晋及隋代、唐代的美术
2 人物画
捣练图 张萱 唐
隋唐五代美术
2 人物画
中晚唐 仕女画
周昉,社会环境影响其作品多反映贵族妇女奢侈生活后的不幸和苦闷
簪花仕女图 周昉 唐
隋唐五代美术 中晚唐 仕女画
2 人物画
簪花仕女图(局部) 周昉 唐
隋唐五代美术
2 人物画
五代人物画
五代时期,画家笔下呈现更多的是日常生活、身边琐事;顾闳中、 周文矩等人物画作品不仅善于把握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情节,而且十 分注意对在特定的环境和情节中的人物心理的表现,从而较为深刻地 揭示出社会的本质。
雪溪图
王维 江山雪霁图 局部
王维 江山雪霁图 局部
三 五代山水画
北方山水画派:荆浩、关仝
创作、理论
荆浩 匡庐图
理论创作:
《笔法记》 六要: 气:心灵主宰 韵:格调问题 思:构图立意 景:观察自然 笔:用笔节奏 墨:用墨浓淡
关 仝
关 仝
关 山 行 旅 图
山 溪 待 渡 图
南方山水画派:董源、巨然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佛教美术
佛教美术的兴起
社会动荡、战乱不息的乱世为 佛教的广泛传布提供了社会环境。 在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希望在 精神上得到解脱,佛教宣扬的灵魂 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让他 们从中得到虚幻的慰藉。
佛教在西汉传入中国,佛教美 术是为了传播佛教思想而兴起的。 佛教美术大致包括三个部分:建筑、 雕塑和壁画。
隋唐五代美术 隋唐五代概况
1 概述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9年—公元960年),是中国古代绘画 全面发展的时期。由于隋唐两代的相继大一统,政治昌盛,国力强大, 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促进了封建文化步入鼎盛,是中国 绘画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
魏晋南北朝绘画及理论
47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48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49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50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51
a
Chinese art history
《竹林七贤》全图共分两面,一面画嵇康、阮籍、山涛、王戎, 另一面画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共为八人。
24
a
张僧繇,生卒年不详,主要艺术活动在南梁时期。他与顾恺之、陆探 微并称为“六朝三大家”,和吴道子并称为古代的四大画家。
张僧繇绘画主要内容都是宗教人物,也能画山水、禽兽,还会塑像。 张僧繇的艺术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风格,创造了中国佛教绘画第一种样式“张家样”,是吴道子出现以前最 为广泛流行的中国风格。他的绘画艺术特色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 善于吸收传统艺术的优点。在卫夫人的“笔阵图”中受到启发,把 书法艺术创造性地运用于绘画中,形成“点、曳、斫、拂”四个基本技 法。 ② 吸收外来宗教艺术和少数民族艺术的影响,运用明暗晕染显现体面 关系的“凹凸法” ,塑造的人物和花纹较为丰满而有立体感。 ③一反顾陆以来“骨秀清象”传统人物画样式,“面短而艳”、形象
6
a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1、魏晋之际绘画名家 东吴曹不兴、西晋张墨和卫协。 其时作品题材,一部分明显因袭汉代美术,如荆轲、西王母、穆天子、 诗经、列女等;一部分是汉代题材的扩大,如洛神赋、金谷园图、三都赋 等。大多是历史传说和风俗题材,也有部分名士和神仙像。
7
魏晋南北朝的美术
线条以连绵不断的、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略有控制 ,正如“春蚕吐丝”一样,称为“春蚕吐丝描”。
顾恺之-女史箴图
顾恺之-洛神赋图
顾恺之-列女传仁智图
陆探微
南朝时杰出画家,擅长人物画。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 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作到“精利润媚”、 “笔力劲力如锥刀焉”。创造的“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隽 永,是对崇尚玄学,重清谈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他所创造 的这种人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成风,并影响到雕塑的造型。 画风 在艺术表现上,笔迹劲利,讲求骨气用小性之美,亦与当时的审美 风尚相关。前文所引“顾得其神”、“陆得其骨”,正是指陆探微 绘画既得线条的力度之美,又得表征内在生命的“气”的刚性之美 。
一、绘画
墓室壁画(见书本)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分布地域广泛,等级差别明显, 图像内容多样,造型栩栩如生,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 值和艺术美学价值。
陵墓雕刻
南朝陵墓前的石兽通称“辟邪” ,造型有狮子和麒麟 两种。就其形式来说,是承袭汉代石兽雕刻的。尤可注 意的是,它的渊源可上溯到古代波斯的雕刻。这种形式 虽然后代不再有,但由于利用整体石材,以洗炼的手法 表现雄伟的气势,显然影响着唐代陵墓前的石狮形式的 创造。
佛教雕塑-龙门石窟
龙 门 石 窟 宾 阳 洞 中 洞
三、画像石与画像砖
• 南朝墓室拼镶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 拼镶砖画是一种从画像砖演变而来的、有江南地域特色 的艺术品种。
•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是1960年在南京西善桥宫山北簏 发掘的一座巨幅拼镶砖画。两壁对称,各绘出四个人物, 各有榜题姓名,每两像之间用树木分隔,一侧为嵇康、 阮籍、山涛和王戎,另一侧为阮咸、刘伶、向秀及荣启 期。他们纵酒放达、超然洒脱的生活,是当时弥漫于社 会的“清谈玄学”之风和新的人生观的形象反映。
中国绘画简史之一:魏晋南北朝名家名画赏析
中国绘画简史之一:魏晋南北朝名家名画赏析魏晋南北朝名家名画赏析中国绘画简史之一(精图)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绘画则是文化百花苑中的一棵奇葩,并随着时光流转彰显华贵。
在初赏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余,本文拟以中国绘画发展简史为主线,通过追溯名画创作背景,了解画家简历与创作风格,领悟历史变迁与名家励志故事,以提高艺术赏析能力和美学情趣。
史前及魏晋南北朝绘画中国绘画史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有七千余年历史。
最初绘画是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并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墙壁画、绢画和纸画日渐兴盛,使用的工具也转向了毛笔、墨和天然矿物质颜料。
两千多年前,战国无名画家作品《龙凤仕女图》和《人物御龙图》,则是我国保存下来最早的帛画。
唐代张彦远在他的开创性著作《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史前象形文字是书写与绘画的统一,图形与文字的脱离才使得绘画成为一门专门艺术,探讨绘画技巧则晚至秦汉才开始。
魏晋时名家的出现,标志着绘画臻于成熟。
三国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而分裂的时代,时局纷乱和社会动荡造成经济普遍衰退,但此时统治阶层早已被儒家思想所左右,民间风气也随之俯仰。
同时,佛教的传播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迫切需要,绘画艺术随之也发生了强烈变化。
自曹不兴创立佛画后,他的弟子卫协又有所创新发展,并使本来简略明晰的绘画变得繁复起来。
这一时期的绘画特点主要体现为政教服务,即“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为此人物画(包括佛教人物画)和走兽画大行其道,得到了长足发展,南方出现了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繇“六朝三杰”等著名画家,北方出现了杨子华、曹仲达和田僧亮诸多大家。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画作为顾恺之人物故事画《洛神赋图》,而画中山水只是作为衬景,山水画逐步独立直到南北朝后期才趋于完成。
杰出画家及主要作品顾恺之(348-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中外美术鉴赏》课件秦汉魏晋南北朝美术
建筑方面,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被誉为 “世界第八大奇迹”,其规模之大、 造型之逼真,显示出秦朝高超的建筑 和雕塑技艺。
书法方面,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其 结构严谨、笔画粗细均匀,对后世的 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朝美术
汉朝美术在继承秦朝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表现生活和情感,
呈现出浪漫主义风格。
建筑方面,汉朝以木结构为主 ,注重建筑的空间感和装饰性 ,如汉长安城遗址和未央宫遗
绘画技法上,南北朝时期发展 出了“晕染法”,注重色彩的 运用和变化,形成了独特的艺 术效果。
04
秦汉魏晋南北朝美术的影响和意义
对后世的启示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作品,如壁画、雕塑、陶器等,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艺 术资源和灵感。
这一时期的美术风格和技艺对后来的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素材和技术支持。
《中外美术鉴赏》课件秦 汉魏晋南北朝美术
• 秦汉魏晋南北朝美术概述 • 秦汉美术特色 • 魏晋南北朝美术特色 • 秦汉魏晋南北朝美术的影响和意义
01
秦汉魏晋南北朝美术概述
历史背景
秦汉时期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秦始 皇陵兵马俑、汉代壁画和雕塑等 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对现代艺术的借鉴意义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为现代 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借鉴意义。
这一时期的美术风格和技艺对现代艺术家在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中 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作品所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现 代艺术家在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佛教艺术兴起。 石窟艺术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 窟等成为这一时期的特色。
论述魏晋南北朝的著名画家及其艺术风格
论述魏晋南北朝的著名画家及其艺术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也有着丰富多样的发展。
在艺术领域,画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
下面将介绍几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并具有影响力的著名画家及其艺术风格。
一、顾恺之顾恺之(公元345年-公元406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位重要画家,他以山水画和人物画而闻名于世。
他的画作注重表现自然景色和人物形态的真实感,力求以细腻的笔触和明暗对比来表现画面的层次感。
顾恺之的山水画以峻峭险峻的山峦和奇异的云雾为特色,给人以壮观和神秘的感觉。
他的人物画则以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注重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情感。
二、僧释道宣僧释道宣(公元596年-公元667年)是中国古代佛教壁画艺术的代表人物,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之一。
他擅长绘制佛教壁画,尤其是在石窟寺庙中的壁画创作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僧释道宣的壁画作品以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主题,注重表现人物形象的肌肉曲线和衣纹的细节。
他的作品色彩鲜艳,构图严谨,给人以庄严和肃穆的感受。
三、张僧繇张僧繇(公元344年-公元405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位重要画家和书法家。
他擅长绘制人物画和花鸟画,并且在书法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张僧繇的人物画以细腻的笔触和精细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注重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情感。
他的花鸟画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花卉和鸟类的形态,给人以生动和真实的感觉。
在书法方面,张僧繇的作品以楷书为主,笔势遒劲有力,给人以庄重和雄浑的感受。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们在艺术创作中各有特色,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丰富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形象,也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这些画家们的艺术作品至今仍被广泛欣赏和研究,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美术》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包括石窟艺术、佛教艺术、文章 艺术和装饰艺术,并探讨其对传统美术发展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
分裂政权
由于内外战乱,中国政权出现分裂局面。
社会变革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知识分子兴起,士人文化 盛行。
文化融合
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多元 文化格局。
总结
艺术特点
石窟艺术、佛教艺术、文章艺术和装饰艺术, 各具特色,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与审美追求。
传统美术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对中国传统美术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文章艺术
1 竹刻
2 石刻
纤细柔美的竹刻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被誉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
瑰丽多彩的石刻艺术,通过雕刻技法展现魏 晋南北朝时期的精神风貌。
体现了魏晋南北朝上层社会对 艺术的追求和追逐极致的表现。
玉制品
精美典雅的玉制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内涵,被视为 吉祥吉利的象征。
艺术繁荣
艺术家追求自由创作,各种艺术形式蓬勃发展。
石窟艺术
龙门石窟
规模宏大,艺术精湛的石窟艺术,体现了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繁荣和信仰。
长沙岳阳楼石窟
充满南方风格的石窟艺术,展示了当地文化和南北 朝时期的交流。
佛教艺术
1
佛像
富有禅意的造型,佛教艺术的精华,展现了菩提心的追求。
2
佛教壁画
绚丽多彩的图案,独特的民间特色,吸引了广大信徒和艺术爱好者。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牛橛造像记》(龙门二十品之一)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35
2、石窟与寺观中的宗教雕塑 云冈石窟造像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2
○ 绘画艺术
一、卷轴画: 1、著名画家--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 2、绘画理论--《论画》、《古画品录》 、《画山水序》、《叙画》 等。
风格: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笔法:春蚕吐丝、紧劲连绵 造型样式:曹衣出水 表现技法上:1、顾恺之、陆探微”“笔迹周密”的密体;2、张僧繇 “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18
壁画 一、壁画: 佛教壁画、墓室壁画 1、佛教壁画---- 包括石窟壁画、寺庙壁画 2、墓室壁画---- 包括墓室壁画、拼镶砖画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19
○ 绘画艺术 壁画 1、佛教石窟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帝王的提倡,佛教传播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大量 寺院的兴建和石窟造像的流行,使佛教壁画逐渐成为绘画艺术的主流。
“六法”:
①气韵生动;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 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 ②骨法用笔;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③应物象形;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 ④随类赋彩;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色 ⑤经营位置;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构图 ⑥传移模写: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
47
○ 工艺美术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浅析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发展
浅析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艺术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此时期在山水画方面的发展也卓有成效。
在魏晋时期,山水画逐渐从取景写实向情感表达转变,呈现出疏远对客观世界的描绘,更加关注内心情感的表达。
在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特色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同时加强了与佛教和道教的联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精神。
魏晋时期的山水画表现出了这个时代人们的情感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形象逐渐简化。
在魏晋时期,艺术家开始采用象征性的图像语言,减少对景物的具体描绘,主要表现画家的灵感以及对情感的把握。
人物和动物的形象逐渐变得比较单一而简洁,但是情感性和故事性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山水画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第二,对自然的独立表达。
在魏晋时期,艺术家开始减少人工修饰和改造自然的手法,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立表达自然和人类情感的方式。
这与以前的神话和道教思想有所不同,山水画逐渐变成了心灵的抒发。
第三,呈现出内心情感的转变。
在魏晋时期的山水画中,艺术家主要通过直觉和感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逐渐远离传统的客观写实手法,使得人们可以更容易地看到作品的情感表达,同时也让山水画成为一种思想和修行的表现。
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呈现出了更加多样的特征。
南朝时期的山水画以刘宋王安石和梁代画家谢赫为代表,表现了更为柔和和生动的情感表达,注重韵律和音乐性的表现。
北朝时期的山水画则更加勃放豪迈,主要表现为长河落日,枫林晚色等等。
在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佛教思想强调的是个人内心的修行和追求,对于艺术创作也有一定的启示,山水画在将内心情感表达的同时也融入了一种宗教意义。
道教思想则注重自然和自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自然生态的关注。
艺术家将这两种宗教思想融入山水画中,使得作品不仅是一种自我情感的抒发,同时也是对自然和宇宙世界的赞美和呈现。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是山水画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时也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特点和对自然的关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魏晋南北朝从事绘画⼯作的主⼒仍然是⼯匠,但史书缺乏记载,⽆从查考。
⽂⼈中乃⾄帝王从事绘画者,画史记载不下⼏⼗⼈。
三国始帝王将相善画,表明绘画⾝价已不同于以前。
其中吴曹不兴在绘画史上最为知名。
两晋画家⼤增,晋明帝司马绍善画佛像。
西晋画家最有名者当推卫协,葛洪称之为“画圣”,其主要贡献在于创⽴了时代新风,“古画皆略,⾄协始精”。
东晋王?、王羲之、王献之三代,皆善书画,是⾃觉地将书画⽂结合在⼀起的书画家,王⽒的理论与实践对⽂⼈画的发展⽆疑具有深远的影响。
⼀、主要画家及其作品 戴逵(?-396年),字安道,谯郡铚(今安徽亳县)⼈,后移居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
聪明博学,好谈论,善属⽂,能⿎琴,⼯书画,精雕刻,巧艺靡不毕⼯,堪称⽂艺全才。
戴逵特长于铸造和雕刻佛像,是最早创造使⽤夹纻漆塑像的艺术家,还是有名的⼈物画家和⼭⽔画家。
戴逵的理论,为以后王微、宗炳、谢灵运等⼈继承,成为⼭⽔画创作的指导思想。
戴逵之⼦戴勃、戴顒,也是知名的画家和雕塑家。
南北朝绘画以南朝为盛,画家地位亦较⾼,南朝画家中名声最著者为陆探微,陆探微特善肖像画,其⽤笔“笔迹劲利,如锥⼑焉,似觉⽣动”。
与顾恺之、张僧繇齐名。
宗炳(372-433年),字少⽂,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县)⼈,著名⼭⽔画家和书法家。
终⽣隐居,不乐为官。
好⼭⽔,爱远游,妙善琴书,精于⾔理,所著《画⼭⽔序》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画理论⽂章,影响深远。
这篇画论提出了⼀些很重要的理论问题:⾸先,他提出了哲学与艺术殊途同归说:“圣⼈以神法道⽽贤者通,⼭⽔以形媚道⽽仁者乐”,都是为了净化⼈的⼼灵,“澄怀观道”;第⼆,⾸次明确提出⼭⽔画透视原理的运⽤:“竖画三⼨,当千仞之⾼;横墨数尺,体百⾥之远”;第三,强调艺术对⾃然加⼯提炼;第四,把“畅神”即陶冶情操的作⽤视为⼭⽔画的⾸要功能:“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王微(414-453年),字景⽞,⼭东琅琊临沂⼈。
少好学,⽆不通览,善属⽂,能书画,解⾳律、医⽅、阴阳术数。
南北朝时期绘画赏析
南北朝时期绘画赏析麦积山在南北朝初期是西北佛教的中心,其石窟至唐代仍继续修建,至五代、末、元、明、清,皆未荒废。
所以麦积山有各个时代的壁画、雕塑和建筑。
石窟壁画:魏晋南北朝壁画《飞天图》其第七十六窟顶部《飞天》,据考证为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麦积山现存最完整的藻井。
尽管藻井前半部已严重塌毁,但后半部余下的七身飞天色彩艳丽,线描清晰。
印度梵音称飞天为乾闼婆,又名香音神,是佛教图像中众神之。
据说飞天是莲花的化身,诞生于七宝池中,居住在风光绮丽的天宫七宝山,采百花香露,散天雨花,放百花香。
出现时则是在鼓乐齐鸣、天花乱坠的佛说法的庄严时刻。
此藻井中的七身飞天,程式化地上身赤裸,舞带飘忽,临空飞舞。
其造型优美,姿态轻盈。
飞天、浮云以纤细的铁线描勾画,表现其临风飘浮;飞天的肌肤、面容用纯白平涂,体现其洁白如玉;双唇、花饰以朱砂点染,则玲珑剔透;衣裙飘带,以青绿叠染,则端庄舒展有韵致。
作者先用比较淡的土红色随意勾画出轮廓形象,再涂上一层薄薄的白粉,然后敷以色彩,最后以浓墨焦线勾勒。
其处理手法是古朴博大处见精深。
《九色鹿本生图》据《佛说九色鹿经》所记,恒水边有鹿王,一日见一人落水,即负之救起,鹿王嘱咐不要告诉别人见过它。
日,此国王后梦见九色鹿,欲得之以鹿皮为衣,白角为饰,并以死威胁国王。
于是国王悬赏求鹿。
溺水人贪赏告发,立即得到报应,面上顿生癩疮。
口中恶臭。
国王率兵围猎时,鹿王则讲述了拯救溺水人的经过,责其忘恩负义,国王深受感动。
不仅释放了它,且下今全国允许它任意行走,任何人不得捕捉。
王后知道后,竟然心碎而死。
故事的内容体现了对负义与贪心的道德谴责。
以这个故事为题材的壁画亦常见于佛教壁画中,现存于莫高窟二五七窟的这幅壁画呈横构图,显示出早期绘画的人物为主、山水为辅的经营特点。
线条刚劲有力,明显地承袭了汉代绘画的传统,说明传统绘画在新形成的佛教美术中的重要作用。
《萨埵那太子本生图》摩诃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题材常见于早期佛教壁画中。
中国美术鉴赏(选修课)
元四家绘画艺术特点 即中国文人画共同点:
1、强调绘画的文学化,使作品的文学趣味进一步加强 2、与文学趣味一致,并且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点的是 对笔墨的突出强调和以书入画 3、与此相辅相成,画上题字作诗蔚然成风 4、用最简洁单纯的艺术语言表达出避世隐逸,超凡脱俗的人生 理想、悠然淡润的处世态度,把山水画作为情感的归宿和依托。 (情调多流于伤感、淡泊、孤寂,反映了时代动乱中无可奈何 的情绪)
四、五代两宋美术
(一)五代
1、人物画——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周文矩《重屏会棋图》
2、山水画——荆浩、关同、董源、巨然
3、花鸟 黄荃《珍禽图》
徐熙 写意花鸟的始祖
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或称之为”徐黄异体 “
(二)两宋
宋代画坛一个重要的现象院体画与文人画对峙 院体画——多以花鸟、山水和宫廷生活为题材,重视形神 兼备,风格华丽细腻。院体画的创作提倡“形似”,、 “格法”,要求画家具有相当写实能力。对物象作精尽入 微的描绘,力求表现出对象的自然形态。在构思想讲求含 蓄巧妙,达到诗情画意相得益彰,在笔墨技巧上重视传统 但又不恪守古法,“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具若自 然”。反映可最高统治者的审美标准。(翰林图画院)
中国美术鉴赏
一、秦汉美术
漆奁彩绘车马出行图(西汉).
二桃杀三士画像
鸿门宴,西汉元成时期洛阳烧沟村61号汉墓后室后壁
荆轲刺秦王画像,东汉,南阳唐河县针织厂院内
二、魏晋南北朝
(一)人物画 顾恺之——“三绝”,画绝、才绝、痴绝
女史箴图卷, 东晋,顾恺之
洛神赋图卷,东晋,顾恺之
列女仁智图卷,东晋,顾恺之
南陈北崔:陈洪绶、崔子忠 陈洪绶:人物画《归去来辞图》、版画《九歌图》表现屈原行 吟《博古叶子》、《水浒叶子》
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概况
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概况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开启真正意义上的绘画之开端,开始注重艺术的内在因素,文人士大夫开始步入画坛,表现的技法水平得以显著提高。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1)专业画家出现。
(2)民间美术活动与专业创作相互促进。
(3)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而独立。
(3)与西方交往,因为交流丰富了传统的表现技法。
魏晋南北朝著名画家8人:(1)曹不兴: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他的画被列为吴国“八绝”之一。
(2)卫协:他的画“伟而有气势”、“巧密于情思”,善于表达对象的内在气质。
(3)顾恺之:成就影响:①曾画过道释画和山水画,他创作了不少力求摆脱礼教束缚、主张流露本真性情、如表现嵇康等魏晋以来的名士生活和肖像的作品,敢于蔑视虚伪的封建伦理的名士们的赞赏和崇仰。
②提出了表现人物的新要求:传神。
标志着对艺术表现上进入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
④顾恺之是“笔迹周密”的密体。
线描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段,后人形容为“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紧劲联绵,循环超忽”的线描法。
⑤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著有《画云台山记》、《论画》、《魏晋胜流画赞》三篇。
代表作:绘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传·仁智图》等。
理论:《画云台山记》、《论画》、《魏晋胜流画赞》三篇。
《女史箴图》:依据西晋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共九段,内容是宫中妇女的生活描写。
线条以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的,用线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一样。
顾恺之已将自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烈女传·仁智图》:内容为汉代刘向《列女传》人物故事。
据宋人题跋原有15段,构图及人物形态都比较古朴,线描的线条刚健有力。
《列女传》内容分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七卷。
《列女仁智图》保存较多的汉代风俗,图形式的古朴。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76
▪ 现存《女史箴图》第1段"玄熊攀槛、冯媛趋进" 应为第4段。冯媛是元帝的婕妤(帝王妃子),元 帝游园时,一只大熊突然从围栏里跑出来,情急 之下,冯媛不顾个人安危冲到大熊跟前护住元帝。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南北交融 东西并汇
背景
▪ 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至公元589年隋统一南北,史 称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 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学艺术获得巨大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由统一到分裂的混乱时 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却奇异地飞跃发展起来。 这里包涵着几个重要因素:一是战乱流离虽给社会 造成破坏,但却促进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 融合;二是佛学的兴起,导致美术的兴盛;三是士 族的产生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人们挣 脱了正统儒学的精神羁绊,个性得到张扬,绘画艺 术得以蓬勃发展。壁画、漆画从技法到形式都趋于 高超。
▪ 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谢安曾惊叹他的艺 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他封了一橱自己的作品存在 桓玄处,竟被桓玄从橱后全部窃去,以致引起他的惊喜: “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他曾为南京瓦 棺寺绘壁画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见他的绘画之吸引力,修 建瓦棺寺时他认捐了百万钱,就在庙里用一个月的时间闭 户画了一幅维摩诘,画完之后,要点眸子,乃提出要求: 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施舍五万, 第三天的随意。据说开门的一刻,那维摩诘像竟“光照一 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
《女史箴图》
▪ 此图仍足顾恺之的一幅仕女画卷,为宋人摹本。与《女史箴图》 一样,内容表述了儒家的道德思想,抨击贾氏皇后的不检点行 为。仕女的形象也近似《女史箴图》。其技法古朴,笔墨细腻, 画中人物情态各异。虽线描敷彩,稍觉浮薄,但从图卷的人物 形象动态、构图及表现风格上看,似是以魏晋之际的手笔为根 据而摹写的作品。摹写痕迹颇为明显,但并非粗制滥造,确是 一个好底本,非苏州片子所能。宋代版画插图本《列女传》曾 经清阮元翻刻,其每页上端的插图人物动态都与此图相似,但 增加了背景,标为顾恺之图。这一插图与这一画卷相比较,至 少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绘画艺术的一部分面貌。与藏于北京故宫 博物院的《洛神赋图》相比较,此卷更能体现顾恺之的艺术风 格,得其风范独多,古朴之气迎面而来。行笔流畅,人物面部、 手臂等处的勾画亦能细处求工,但略显雍容。顾恺之的原作散 佚已久,今能看到忠实于原作的宋人摹本,已是非常难得。
魏晋南北朝美术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 一,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 。这里有一条伊水,河两岸 是香山和龙门山。自北魏至 晚唐的四百余年间,古代匠 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 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 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南北 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 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 题记和碑刻3600余件。奉 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 个窟,长宽各30米。
一、石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敦煌鸣沙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 云岗石窟开凿于北魏 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 465年),距今已有1500 多年的历史。前后用了约 30年的时间才基本上完成 了这个浩大的艺术工程。 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 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 窟53个,大小造像 51000多个。石窟雕刻的 题材内容,基本上是佛像 和佛教故事 。
中国佛教石窟和一般的寺庙不但在形制上与功能上都有所不 同,而且还在浮雕、塑像、彩画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资 料,在历史上和艺术上都是非常宝贵的。 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为: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托; 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其在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 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 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 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 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 流域。
从北魏至隋唐,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 了许多大石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
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概况
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概况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开启真正意义上的绘画之开端,开始注重艺术的内在因素,文人士大夫开始步入画坛,表现的技法水平得以显著提高。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1)专业画家出现。
(2)民间美术活动与专业创作相互促进。
(3)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而独立。
(3)与西方交往,因为交流丰富了传统的表现技法。
魏晋南北朝著名画家8人:(1)曹不兴: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他的画被列为吴国“八绝”之一。
(2)卫协:他的画“伟而有气势”、“巧密于情思”,善于表达对象的内在气质。
(3)顾恺之:成就影响:①曾画过道释画和山水画,他创作了不少力求摆脱礼教束缚、主张流露本真性情、如表现嵇康等魏晋以来的名士生活和肖像的作品,敢于蔑视虚伪的封建伦理的名士们的赞赏和崇仰。
②提出了表现人物的新要求:传神。
标志着对艺术表现上进入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
④顾恺之是“笔迹周密”的密体。
线描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段,后人形容为“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紧劲联绵,循环超忽”的线描法。
⑤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著有《画云台山记》、《论画》、《魏晋胜流画赞》三篇。
代表作:绘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传·仁智图》等。
理论:《画云台山记》、《论画》、《魏晋胜流画赞》三篇。
《女史箴图》:依据西晋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共九段,内容是宫中妇女的生活描写。
线条以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的,用线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一样。
顾恺之已将自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烈女传·仁智图》:内容为汉代刘向《列女传》人物故事。
据宋人题跋原有15段,构图及人物形态都比较古朴,线描的线条刚健有力。
《列女传》内容分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七卷。
《列女仁智图》保存较多的汉代风俗,图形式的古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段“玄熊攀槛、冯媛趋进”,描绘冯媛以身阻熊, 护卫汉元帝的故事,意思是一念之间的心意,往往最令人 感戴。
第七段画男女二人相向对立,男子对女子举手做相拒之势。插 题箴文是规劝女子不能刻意争宠,专宠必生傲慢。
第八段画一妃端坐,有贞静之态。插题箴文意思是女子若想尊贵, 必须谨言慎行,尤其要“慎独”。
魏晋南北朝绘画(公元222年—589年)
复习 汉代帛画:
《马王堆1号墓帛画》
此帛画实为葬仪中用以表示招魂的旌 幡,反映了汉初绘画艺术的风格,是 国内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 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
帛画所描绘的内容可分为天上、人间、 地下三部分,是神话与现实交织在一 起,此幅帛画主题即是“引魂升天”。 反映出当时人们相信死后可以成仙, 飞升上天的信仰。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人物画家
“六朝三杰”-----顾恺之绘画赏析
• 1.顾恺之(约346~407)
• 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位有画迹(摹本)传世的伟大人物画家和 理论家。有“三绝(画绝、才绝、痴绝)”之称。
顾恺之代表作
《列女仁智图》、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人物画家
顾恺之代表作之一:《洛神赋图卷》
密体
→
疏体
←
张僧繇代表作----《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
•
他画人物,能从被画对象的衣服着装看出对象的身份、民族等 手法简练,富于变化。
他的艺术
张僧繇的花鸟、走兽、 表现得惟妙惟肖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
张僧繇的风格影响
•
•
张僧繇的人物 表现是"面短而艳"。 可以说,张僧 繇"面短而艳"的人 物造像风格奠定 了唐朝雍容大度、 丰满健康、蓬勃 向上的人物造像。 张僧繇是对隋唐 影响最大的画家 之一。
《列女仁智图》艺术特色:
1、人物衣着特别强调晕 染,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
2、用线特色: 主要通过线条来表现人 物形象,采用了“高古游 丝描”。 其人物线条粗犷流畅, 造型准确。特别是对妇女 的描绘,体态轻盈,婀娜 多姿,尤为绝妙。
顾恺之代表作之三:《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为东晋顾恺之所作,唐人摹本。 该画卷是描写古代宫廷 妇女的生活,表现古代具有贤德的女官,宣扬宫廷妇女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全卷共12段,现存9段,每段后有“箴”文。
陆探微与顾恺之的最大差别在于顾恺之始终处于社会 与文化的中心,而陆探微则在边缘,无论是官场,还是士 人占主导的文化圈,对陆探微都没有认同,也许他们根本 就没关注他。
因此,陆探微没有画作存世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人物画家
“六朝三杰”-----张僧繇
张僧繇生平的艺术创作以绘饰佛寺壁画为主。
顾恺之的风格是“笔迹周密”的密体,而张僧繇是“笔才一二,像已 应焉”的疏体 ,人称“张家样”,是古代寺庙中影响最大的佛像式样 之一。
总结
顾恺之绘画的艺术特色
• (1) 顾恺之的画作中的人物笔迹周密,有春蚕吐丝的特 点。 • (2) 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注重塑造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 ,提出表现人物的最高的要求-------“传神写照”,并运用到 艺术实践中。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人物画家
“六朝三杰”-----陆探微
陆探微 ,作品以佛画为多,但无一件作品流传至今。 与顾恺之归为“密体”画派。陆(探微)得其骨”,用笔 “劲力,如锥刀”般,刚劲有力。
西汉帛画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墓出土 全长205厘米
魏晋南北朝绘画(公元222年—589年)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绘画背景 魏晋南北朝绘画题材 魏晋南北朝的人物画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人物画家及作品
魏晋南北朝绘画(公元222年—589年)
• 本节重难点: 了解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六朝三杰) 的代表作以及他们的绘画特色,
(1)以线造 型,以形写神:
洛神梳着高高的 云髻,被风而起 的衣带,体态轻 盈,婀娜多姿, 尤为绝妙。
(2)以线造景:
•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这标志着早期的 山水画开始出现,但早期山水画是依附于人物的,是作背景衬托用的。
(3)设色浓艳,画法古拙
• 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作为衬托的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人物画家
• (3)曹仲达、杨子华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曹仲达,北齐画家,他以梵像 著称。
" 曹衣出水"又称"曹家样"是由曹 仲达创造的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 法之一。 曹仲达的人物画,衣服褶纹多 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又如 刚从水中捞出之感,后人因之命 名。
新的发展---以形写神,指名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应追求外在形象 的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他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来表现人物 的内心活动。
牵牛 甘肃嘉峪关6号墓壁画 西晋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人物画家
(1)顾恺之 • (2)陆探微
(六朝三杰)
(3)张僧繇
----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绘画背景
• 魏晋南北朝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呈现丰富多彩的面 貌,出现了专业画家(六朝三杰),绘画创作呈现繁荣景象。 • 道家--提倡“全真”、“养生”的道家学说,文人士大夫 追求散淡放达的生活。 • 佛教--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极为深刻 的影响。出现了一大批佛教艺术石窟和一些画佛像的名家。 绘画题材在不断扩大。
该画卷 人物造 型动态 自然, 表情变 化微妙, 春蚕吐 丝般的 线描富 有韵律 之美。
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人物画家
《女史箴图卷》在艺术上的突出特征:
• 一,几乎没有背景,全力投入人物描写。 • 二,注重人物之间动态与神情的呼应。
• 三,人物身材大小的处理原则是主要人物、尊贵人物大,而 次要人物、卑微人物小,这是早期人物画的一个重要特征。
影响:
与张僧繇的张家样、吴道子的吴 家样、周昉的周家样并列,奉为 典范,对佛教绘画及雕塑都具有 重大影响。
•
谢谢
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简繁得当,空间、疏密都安排的井 然有序。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人物画家
“高古游丝描”
• 高古游丝描,又名 春蚕吐丝描,中国古 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 之一。因线条描法形 似游丝,故名。
•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人物画家
中国画十八描
• 一、高古游丝描: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 • 二、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 • 三、铁线描: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 • 四、曹衣描:即为曹衣出水描的简称。 • 五、钉头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方法。 • 六、马蝗描:近似兰叶描,唐代画家吴道子所创 • 七、竹叶描: ................. • 上述各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 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
• 《洛神赋图卷》是作者以曹植的文学作 品《洛神赋》为脚本,以浪漫主义手法, 加以描绘的。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之一。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绘是曹植与洛神 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表露她“若往若还”的 矛盾心态。
•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 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绘画题材
• (1)人物画---继承汉代绘画艺术的基础上,有了新
的发展---注重传神。
• (2)山水画(萌芽时期,玄学思想盛行) • (3)花鸟画 (孕育阶段,发展晚于山水画)
• 这个时期绘画风格多样化,呈现出一种承上启下具有融合 性特征的新气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人物画的新发展
琴弦描 钉头鼠尾描
• 行云流水描
蚂蝗描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人物画家
• 顾恺之代表作之二:《列女仁智图》
《列女仁智图》,宋人 摹本,绢本设色,所谓 列女仁智,即指富有贤 德智慧的妇女。每段故 事情节都不画背景,个 别画面有少量道具。
画面中有一男一女,女为鲁漆室女,她无力地靠在石柱上,面带愁容, 左手伸出作无可奈何的样子。男为鲁大夫,他揖手肃立,洗耳恭听,面 含钦佩之色。公主因担心他年老的父亲,国将有外患,故依柱而哭。旁 人不解,以为她是因为未嫁而哭。鲁大夫深知漆室女的心事――为国担 忧,故含钦佩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