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土地信息分类
土地利用与评价2——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与评价2——土地利用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bb8c0c86a6c30c2258019e12.png)
该方法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比较适用。如人们常将我国土地按照地貌类型划分为山
体
地、高原、丘陵、平原和川泽等土地类型。
系 (2)以地貌、土壤因素为依据
如在《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中提供的平地潮土型水稻土水田、平地潮土水浇地、 台地褐土水浇地等,即是采用这种分类依据进行的土地类型划分。
(3)以地貌、土壤、地下水因素为侬据。
国
然地理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分类系统也可以叫作土地资源类型分类系统。
土 (三)土地生态分类
地
土地生态分类即是在考虑了以上土地分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土地资源持续利
利
用管理的需求,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建立一套土地生态分类系统。生态性的土地分类
用
系统是依据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土地生态系统的演变特征、人类对土地生态系统
我
特性或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
国 2、土地评价分类-主要根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主要根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
土 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根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地 (一)土地自然分类
利
土地自然分类是一种以土地自然构成要素为依据的土地形态分类,也可叫作土地形
用
态分类系统。
分 (1)以地貌因素为依据
类
国
主要考虑土地生产利用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对土地评价
土
具有重要意义。
地
土地利用类型就是基于一定土地类型经长期开发改造而形成的具
利 用 分
有特定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的地域单元。它们在地域上不一定连片, 同一类型可重复出现,同类单元具有相似性,不同单元则存在差异
类
性。土地利用分类是一个土地应用分类,它的内容可以根据应用目
地
第二章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
![第二章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0ca53cfe0242a8956bece495.png)
[地貌、土壤]+ [土地利用] eg, 梁峁黄土旱地(黄土高原区), 河川潮土水浇地
1.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区别与联系。 2. 熟悉前苏联的土地分级单位。
判断题 1.前苏联的土地分级单位为土地相、土地单元、 地方。 2土地相、限区、地方、景观属于土地分级单位 范畴。 3.土地分类是土地分级的基础。 4.土地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自然属性。
第二节
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的定义 土地类型的命名 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 土地类型结构的定量分析 土地类型的演替
在用于实际目的的土地分类表或土地分类图例 中,“种”、“属”、“科”的名称一般都 被省略。
图 个体单位与类型单位的相互关系
从图中可见,每一等级的个体单位都可以划 分出相应该等级的类型单位系列。但是,由于 个体单位系列是个体单位的逐级合并,越是高 级的单位其内部结构越复杂,相似性越少。因 此,在实践中,只在等级较低的土地分级 单位中进行分类研究;等级较高的区域分级 单位一般不作类型的划分而进行区划研究。
(3)土地类型划分的方法(了解)
景观法是以景观形态单元为基础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 法。这种方法在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特点是注重形 态,很少考虑数量指标,这是它的不足。 参数法是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 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有定量的持点,适宜于计算机处理。 参数的选择是关键。 过程法是以土地内部的作用过程为依据,将不同成分过 程效应在空间上的变化界线作为土地单位的边界,进 而产生土地单位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过程法依据的 是土地单位分异的本质原因,因而是真正综合的方法。 但必须对土地分异的自然过程有深入地定量分析才能 采用。
分级单位。
限区通常相当于一个初级(中等)地
《土地信息技术基础》课件
![《土地信息技术基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a4e340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67.png)
总结与展望
1 土地信息技术对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总结土地信息技术在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效率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未来的土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土地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精准农业和绿色环保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土地信息技术基础》 PPT课件
本课件介绍了土地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概论、土地信息获取技术、土 地信息处理技术、土地信息分析技术、土地信息应用与发展趋势等内容。让 我们一起探索土地信息技术的魅力吧!
第一章:概论
土地信息技术的定义
解释土地信息技术的概念、要素以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土地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介绍土地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和技术,并讲解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案例。
第四章:土地信息分析技术
1 土地信息分析方法与流程
介绍土地信息分析的常用方法和流程,包括空间分析、多准则决策和模型建立。
2 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
解释如何利用土地信息技术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和合理利用以及土地管理。
3 土地利用规划与优化
土地测绘技术
介绍土地测绘技术的基本方法、 工具以及其在土地信息获取中 的应用。
第三章:土地信息处理技术
1
土地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详细解释土地信息处理的各种方法,包括数据清理、数据集成和数据分析。
2
土地信息数据库设计与管理
探讨土地信息数据库的设计原则、结构以及有效管理和维护的方法。
3
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
介绍土地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演变,从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的进步。
土地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探讨土地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其在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效率方面的优势。
第二章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结构
![第二章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e0dfcdb308a1284ac8504379.png)
一、土地与土地资源
(一)土地概念 1、概念: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是由气候、地貌、
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 以及人类历史创造物相互作用形成的自 然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按照利用方式,土地资源可分为耕地、 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和裸 地,以及各类用地的后备资源等类型。
从我身边做起
“非农业用地必须节约使用 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 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 不得占用好地。”
——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相继颁布实施。
植树造林、建人工防护林
3月12日为植树节。焦作市 小学生为自己刚刚栽下的小树挂 上了写有“愿小树健康成长”、 “爱护树木”等内容的牌子。
城市
林业
图一
耕地
图三
牧业
图二
居住
图四
其他
2008年中国耕地18.2574亿亩, 园地1.77亿亩, 林地 35.41亿亩, 牧草地39.27亿亩, 其他农用地 3.82亿亩,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4.04亿亩, 交通运输用地0.37亿亩, 水利设施用地0.55亿亩, 其余都是未利用地。
旱地约占59%。我国灌溉地占总耕地面积的40.9%。
2.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 -张家口-榆林-兰州-藏东南边缘一线以东 和以南地区。
耕地中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旱地分为水浇地和雨养旱地。水浇地主要在北 方各省(区),以华北平原面积最大,其次是汾渭 平原、河套地区、河西走廊、北疆绿洲。 雨养旱地分布较广,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 土高原和四川盆地面积最大 。
若干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建筑占用耕地
砍伐森林
过度放牧
土地分类标准
![土地分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5c56575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d.png)
土地分类标准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不同类型的土地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土地进行科学的分类是十分必要的。
土地分类标准是根据土地的不同特性和用途,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
本文将就土地分类标准进行详细的介绍,以便读者对土地分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首先,土地可以根据其利用功能的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可以将土地分为农用地、林地、草地、水域等类型。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等。
林地是指适宜生长各种树木的土地,包括天然林地和人工林地。
草地是指适宜生长各种草类植物的土地,包括草原、草甸等。
水域是指各种水体所占据的土地,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土地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需要根据其利用功能进行分类。
其次,土地还可以根据其土壤类型和地形地貌特征进行分类。
土壤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类型的土壤对于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土壤类型的不同,可以将土地分为红壤地、黄壤地、黑土地等类型。
红壤地适宜种植柑橘、茶叶等作物,黄壤地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黑土地适宜种植大豆、棉花等作物。
地形地貌特征也是影响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对于土地的利用和管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可以将土地分为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山地地区、盆地地区等类型。
这些不同类型的土地在土壤类型和地形地貌特征上的差异,决定了它们的不同利用价值和管理方式。
最后,土地还可以根据其生态环境功能进行分类。
土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是土地资源的重要属性,不同类型的土地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有着不同的作用。
根据生态环境功能,可以将土地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恢复区、生态建设区等类型。
生态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维护生态平衡而设立的地区,包括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等。
生态恢复区是为了修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而设立的地区,包括水土流失治理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区等。
土地调查技术作业考点总结(附答案)
![土地调查技术作业考点总结(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2dcc300066f5335b812111.png)
第一章土地管理概述1、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出发,谈谈土地的定义。
答:土地是指地球的陆域表面,含内陆水域和沿海滩涂,而不包包括地球上的大气,植被与人工设施以及地下矿藏等附属物。
大气,水文地质,基础地质等各种自然因素以及人工设施和人类对土地的形成和发展虽有重要作用,且影响土地的质量,但不是土地的组成部分。
2、土地具有负载功能、养育功能、存储功能和观赏功能。
3、简述土地的特性答:土地具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
①自然特性:a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b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c 、土地利用的永续性d 、土地地域的差异性②社会经济特性:土地作为社会资产还具有社会经济特性。
主要体现在其商品属性。
4、我国土地的主要特点5、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答: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
6、地籍的定义答: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督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质量、数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
或是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7、地籍的分类答:①按地籍的发展阶段,划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法律地籍)和多用途地籍②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③按地籍行政管理层次,分为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④按城乡土地不同特点分为城镇地籍、农村地籍。
8、地籍管理的内容答: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
9、地籍管理在土地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答:①制定土地政策的科学依据②促进土地管理工作的开展③保护土地产权不受侵害,避免纠纷④为土地的经济活动提供参考。
10、土地调查的内容答:土地调查纵向来说包括:土地权属状况的调查、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和土地条件的调查,横向来说包括: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严格地说属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范畴。
11、土地调查包括哪三个方面的调查答:①城镇土地调查②农村土地调查③土地利用动态监测12、土地调查的特点答:①土地调查是具有法律特征的②土地调查是定期开展的③真实性是土地调查的生命④土地调查的成果是地籍信息系统13、GIS数据采集与数字化测绘的异同之处答:相同点:对象相同;技术相同。
2土地资源学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总结
![2土地资源学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2352c360b4e767f5acfce9d.png)
0.2-0.5mg/L,华北、西北、东北某些地区偏高, 0.20.5mg/L——产生氟骨症。
2.地质因素影响
1)地质构造与深层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不
同的地质构造层具有不同的水化学成分。 2)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与其岩石矿物质元素的种类高 度相关
岩石类型
花岗-流纹岩
水的特征
离子含量低,主要是Na+、HCO3-、pH6.3-7.9
三、区域地球化学条件
地球化学分析: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聚的规律 1.地理因素影响 1)气候因素 温度与降水的差异导致的风化壳中化 合物和相应元素淋溶迁移系列 NaCl Na2SO4 CaSO4 CaCO3 Fe2O3 AL2O3 干旱区 半湿润和半干旱区 湿热区
土壤和地下水中相应元素淋失或积聚规律:自湿润区 向干旱区,Na+ ClSO42- Mg2+等离子含量提高, 而CO32- ,H CO3-, Ca2 +等含量下降
母质的性状还会影响地下水的存储条件以及水质,从
而制约土地资源的利用。
1.岩性及矿物质组成 主要通过土壤和地下水影响土地资源的特征,岩石是土 壤形成的母质来源,对土壤的性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储存条件与水质,对土地类型演化有 一定的作用。
火成岩(玄南方:化学风化强 土层 北方:不易风化,土层薄, 武岩) 深厚,土壤肥沃 不易利用
一、土壤剖面及理化性质
1. 剖面
2.土层厚度
影响土壤水分、温度和肥力状况
指土壤剖面中作物能够利用的、母
质层以上德土体总厚度。最佳土层厚度>100cm,
临界土层厚度>50cm。
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农作物最佳耕
作层厚度>20-25cm
第二章 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生态分类标准版文档
![第二章 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生态分类标准版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a92770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d.png)
(三)土地生态变化的驱动因子 1、土地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因子 可分为自然驱动因子和人为驱动因子。 自然驱动因子常常是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作用于土地
生态系统,它一般可以引起较大面积的土地生态系统发生 变化。
在人为驱动因子的影响下,土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主要 表现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变化。
2、土地生态系统变化动态 土地生态系统变化动态是指土地生态系统变化的过去,
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的生态系统。 5、自适应和自组织性
2链、结土构地;生态系统的组二成 是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表面百分比发生足够
建设用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因用地类型不同而异。
植两物种、 分微类生是物相大等互)联的和系地的变下:层化(岩,石等引);起景观内部空间格局的改变;
建设用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因用地类型不同而异。 在人为驱动因子的影响下,土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变化。
建多设个用 相地同生或态近的系似统的组的生基态成本胞组体符成集因合合用为地一一类个型土般不地同个生而体异;态。 系统规律。建设用地生态系统的基本
第二章 土地生态系统及其分类
组成因用地类型不同而异。 就是按利用现状类型划分土地生态系统:
廊道:景观中为不同类型生境围绕的线形或带状的景 观单元。
基质:面积最大、连通性好、在景观功能上起控制作 用的景观要素。
土地生态变化的途径与判断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土地生态系统中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
景观要素类型成为景观基质; 农用地生态系统:农用地生态系统是人类在土地这个自然历史综合体中,利用其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劳动,促进、调整和控制人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最重要的是认识、发现并运用土地生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土地信息系统课程习题库和参考答案
![土地信息系统课程习题库和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b84d6ff78a6529647d53a2.png)
第七章 土地信息的表示与可视化
1.土地信息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2.地图与土地信息系统有何联系与区别? 3.地图符号的涵义、作用、构成。 4.实现自动注记放置的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5.面状专题内容的表示方法。 6.专题地图设计的内容。 7.如何进行土地信息的可视化? 8.空间可视化的类型。 9.何为虚拟地理环境,有何特点?
2、 简述土地信息系统的组成、基本功能。
土 地 信 息 系 统 的 组 成 : 一般由硬件、软件、数据库和人组成。硬件的配置主要包括输入设 备(如数字化仪、扫描仪、键盘等),输出设备(如绘图仪、打印机、显视器等),计算机系统,数 据存贮设备(如磁盘和光盘驱动器、磁带机等);信息系统的软件由管理软件和功能软件组成; 土地信息系统的核心是数据库(Data Base),用于存贮各种空间位置、拓扑关系和非空间数据。 其基本功能:1、数据采集、检验与编辑; 2、数据格式化、转换、概化;3.数据的存储与组织 4.查询、统计、计算 5、空间分析 6、显示
10 设计题:随着土地管理工作的深入,地籍、地类历史数据的查询与检索越来越频繁,土
地管理工作者对于土地信息系统时空数据管理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即使一座中等 规模的城市,每天土地使用权交易量平均都可达十宗以上。存储并使用这些与日俱增的大量 数据对土地信息系统的时空数据管理功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满足实际工作对时空数据的 管理功能要求,提出你的设计方案。
第2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空间对象编码
![第2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空间对象编码](https://img.taocdn.com/s3/m/9d2bd61af18583d049645922.png)
地类块主号
4位阿拉伯数字符 在所在权属单位唯一
地类块支号
4位阿拉伯数字符 在所属地类图斑主号唯一
初始调查地类块外码 = 变更后权属块外码 + 地类块主号 变更后地类块外码 =初始调查地类块外码 + 地类块支号
农村 农区 林区 牧区 1:10000 1:25000~50000 1:50000~100000 城乡居民点 1:500~1000 1:1000~2000 1:1000~2000
分类衔接和转换的方法
• 当原有地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地类含义 完全一致时,可直接转换为对应新地类
• 当原有多个地类对应《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一 个地类时,可将几个地类合并,再转换为对应的 新地类 • 当原有地类对应《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多个地 类时,须进行补充调查,再转换到对应的新地类
工矿用地,作为二级类,在其下划分城市、建制镇、农村
居民点、独立工矿、盐田和特殊用地6个三级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主要内容
• 概述
• 我国土地调查分类回顾
•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
• 农村土地调查地类认定 • 分类衔接和转换
•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
标准(GB/T 21010—2007)完全相同,以《土地
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为准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土地综合分类方法,
根据土地的利用现状和覆盖特征,对城乡用地进行 统一分类
• 分类依据和原则 • 分类基本框架
• 地类含义
分类依据和原则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以服务国土资源管理为主,依据土 地的自然属性、覆盖特征、利用方式、土地用途、经营特 点及管理特性等因素 • 分类原则:
第二章 土地利用概论
![第二章 土地利用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939a420e844769eae009ed49.png)
楼越高越好吗?
据公安部消防局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共有高层建筑近9.8万 幢,其中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1154幢,并且还在快速增长。 北京有超过24米的高层建筑8000多幢,超过百米的超高层建 筑40余幢。上海拥有高层建筑4000多幢,超过百米的超高层 建筑200多幢。 高楼问题多多: 高层逃生可能几乎为零; 地面沉降; 安全、内部交通、环境、能源消耗等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
13
每年损失4000万吨化肥
每年损失土壤约50亿吨,被冲走的氮、磷、 钾等营养物质约1亿吨,相当于我国一年中生 产的4000万吨化肥所含的营养物质量。仅肥 力损失每年就多达70多亿元。由于水土流失, 缺钾耕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约50%以 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 养分不足。
14
2.土地供不应求与土地浪费兼有 2.土地供不应求与土地浪费兼有
中国土地供不应求集中表现 在耕地严重不足。另一方面, 在耕地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在 中国的广大地区, 中国的广大地区,耕地荒芜现象 到处可见 , 非农用地在日益蚕 食耕地的同时,又存在很大浪费, 食耕地的同时,又存在很大浪费, 大片沃土良田占而不用、 大片沃土良田占而不用、多占 少用。 少用。
9
不堪重负的陆家嘴
上海以每年1.5厘米的速度下沉,最严重的是 浦东区,尤其是高楼林立的陆家嘴金融区。 陆家嘴金融区启动十几年来,平均每12天 就崛起一幢约30层的问题
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 2.土地供不应求与土地浪费兼有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第二章 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第一节 土地利用的内涵及目标 第二节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
1
第一节 土地利用的内涵及目标
地理教案二:认识我国的主要土地类型
![地理教案二:认识我国的主要土地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73670cc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a.png)
地理教案二:认识我国的主要土地类型认识我国的主要土地类型一、引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的资源和利用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因此,认识我国的主要土地类型,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介绍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
二、基本知识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指由地球表面上的岩石、土壤、植被等组成的岩土体,包括地球上陆地表层和海洋底层。
2.土地类型的分类土地类型可以按照地貌、土壤、气候、植被等因素进行分类。
根据土地覆盖类型,我国的土地类型可以分为以下七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用地、未利用地和其他用地。
三、我国主要土地类型1.耕地耕地是我国最重要的土地类型,也是国家的经济基础之一。
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区,其中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人工灌溉区是耕地最为丰富的地区。
耕地利用率高,用于种植粮食、水果、蔬菜等农作物。
2.林地林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如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生态旅游等。
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等地的山区,以及东北的松花江、黑龙江、辽宁等省份。
其中南方的丰富的热带雨林是林地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
3.草地草地是我国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经济价值。
我国草地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
草地的特点是草种多样,植被厚密,适合放牧和草原旅游等业态的发展。
4.水域水域是指我国的江河湖泊、人工水库、海洋等水体。
作为国家的重要自然资源,水域具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水能资源等。
我国的水域资源分布在各个省份,其中内陆水域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的诸多湖泊,海洋则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5.城镇用地城镇用地是指我国的城市和城镇所占用的土地。
我国的城镇用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有更多的土地被用于建设住房、工业、商业等行业,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
土地资源学 第2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与功能
![土地资源学 第2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与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f638732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0c.png)
地球表面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组成。生物环境部分主要包括 初级生产者,即全部绿色植物或某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因此,植被是一个重要的生态要素。
3. 植被要素的稳定性
植被是土地构成要素中不稳定的、易变的要素。同时植被又是土地资源区域构成的稳定因素,尤 其在区域土地利用中,必须考虑有个稳定的植被组成,促进土地资源的稳定、健康与可持续利用。
1. 光照资源
光照资源主要指太阳辐射及其光照指标等。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波、短波辐射穿透大气 层到达地球表面,其中一部分被地球表面吸收变为长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光照指标主要有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2. 热量资源
太阳的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以后,大都转变为长波辐射。这就是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也是土地资 源利用中的一切生物化学过程主要的热量来源。
3. 降水资源
降水是指从大气落到地面的液态水或固态水,包括雨、雪、冰雹等。与降水对应的水分运动是蒸 发,它是指液态水转化为水汽的过程。水是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潜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1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2.1.2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2.1.1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1. 地质构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构造运动在整个地球演化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不断改造旧的、建设新的地质构造和地表地貌, 控制着海陆分布、气候状况和生物的演化环境,进而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各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特别是新构造运动的结果,造成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局势。
2. 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1)山地与丘陵 (2)平原
3. 地表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3土壤资源利用-第二章-土壤分类
![3土壤资源利用-第二章-土壤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dac8bc1d6bd97f192279e9cd.png)
三、现行分类系统
现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由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办公室, 成果编撰《中国土壤》而拟定的分类系统。是7级分类 制,高级分类:土纲、亚纲、土类、亚类;低级分类: 土属、土种、变种。 土类是高级分类的基本单元。 土种为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
1、土纲:是对某些有共性的土类的归纳和概括。
反映土壤不同发育阶段中,土壤物质移动累积所引起的 重大属性的差异。如:铁铝土纲,把转红壤、赤红壤、 红壤、黄壤等土类归集在一起成为一个土纲,这些土类 都发生过富铝化过程,只是表现程度不同。
二、土壤分类的概念
1、土壤类型(soil type):是在选择的 作为区分标准的土壤性质上相似的一组 土壤个体,并依据这些性质区别于其它 土壤类型。 选择某些性质-作为区分标准-根据性 质异同-对群体中个体-进行分类、归 类--形成类别、类型。 2、分类单元(soil taxon): 是分类学 专门术语。土壤分类学上将土壤类型 (类别)称土壤分类单元。
技术性归类: 特定实用性目的的分类 自然分类: 科学性的分类系统,不专门维一特 定的实用性目的来组织和整理我们的知识。 土壤分类制:其中的每一组分具有尽可能多的独 特的自然性状,它的名称与性状与别的分组又联 系,但又互相分开。 土壤分类的目的:认识土壤和合理利用和改造土 壤。总结利用经验,预测其信息和行为,以达到 高产稳产的目的。 将信息相似的土壤分别归类,为其它地区同类土 壤的推广交流提供依据。
3、分类等级
(1)分类等级(category):按照土壤个体的相
似程度对土壤群体进行逐级区分,形成分类等级。 多等级分类体系中,高级土壤分类单元包括较多土壤 个体,个体之间的性质差异大;低级土壤分类单元, 包括较少低土壤个体,且个体之间低相似程度高。
第二章 土地利用系统及其分类
![第二章 土地利用系统及其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0ba650fdf61fb7360b4c656c.png)
• 土地分级:是指在综合分析土地组成要素的基础上,自下而上 或自上而下划分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方面有差异的土地单 位,它们构成一个土地分级系统。如我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 的类型分级是在大气候水热类型基础上进行的,共分两级,第 一级类型是以引起土地类型分异的大地貌类型及其相应的土壤、 植被类型而划分;第二级是依据引起次一级土地类型分异的中 地貌、植被亚型或群系组、土壤亚类划分的。 • 土地分类:在同一级土地中划分出不同的土地单位就称为土地 分类。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的纵向划分,而土地分类是对土地的 横向(同一级别内)的类群归并。 • 土地使用:指具有某法权关系的单位或个人的土地利用过程。 土地利用与土地使用含义基本相同,不过前者着重从经营的角 度来讲,后者从法权的角度来说的。 • 土地利用区划:是在充分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演变发展 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的地域差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土 地利用方向、结构及布局进行分区。
地籍复习复习资料
![地籍复习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5e1c93a4431b90d6d85c722.png)
第一章、绪论明确地籍、地籍测量和地籍调查的概念;了解地籍的种类及特点;理解地籍测量和地籍调查的特点及其内容地籍(Cadastre)---现代地籍(多用途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单元)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数据、表册、文字和图等各种形式表示。
地籍的种类:按地籍的用途划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划分:初始地籍、日常地籍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划分:城镇地籍、农村地籍(城乡一体化地籍)地籍的功能:地理性功能、经济功能、产权保护功能、土地利用管理功能、决策功能、管理功能地籍管理(Cadastral Management)是国家为取得有关资料和全面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土地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措施,亦称地籍工作。
地籍管理性质:为一定的土地制度服务、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制度:地籍调查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土地统计报表制度、地籍档案管理制度、地籍管理原则保证地籍资料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保证地籍资料的多用途和高效性地籍调查(Cadastral Inventory)是遵照国家的法律规定,采取行政、法律手段,运用科学方法,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的调查,是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的技术性工作。
地籍调查内容:地籍调查通常是以土地权属调查为核心内容,也就是查清每块宗地(城镇)或地块(农村)的坐落、位置、地号、地类、等级、所有者、使用者、权属、权源、面积、利用状况、土地质量等,为后续的测量、地籍勘丈等工作提供其权属界线和界址点的位置,为测绘地籍图、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地籍簿册和进行地籍管理提供依据。
地籍调查原则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实事求是;符合地籍管理的原则;符合多用途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线分类方法 线分类方法又称层级分类法。它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选 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依次分成若干个层级目录,并编 排成一个有层次的分类体系。其中层级类目之间存在并 列关系,不同层级类目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同层类目之 间互不重复、互不交叉;下位类与上位类类目之间存在 着隶属关系。该方法能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简单明了,且便于计算机管理。国家标准《1 :500、1 : 1000、1 : 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国土基础 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就是运用线分类法的范例。
4.土地信息的相关性 土地信息的相关性特征是土地信息的另一重要特征,它 是研究土地利用价值的主要依据,也是土地信息学的主 要研究内容之一。 一块具有使用价值的土地,它本身具有土地的各种属性, 由于人类的活动,这块土地与其周围的土地便发生了联 系;在交通和通讯十分便利的信息社会,并不相邻的两 块土地之间也可能有着某种联系。土地信息的相关性特 征,主要是指一块土地的属性及其与其他土地属性之间 的相互联系,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就是相关性的大小。 土地信息具有相关特性的根本原因存在于人类活动的内 部,存在于一切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中。土地信息相关 程度的大小,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密 集程度等因素的制约。
• 二、土地数据与土地信息 土地数据是指土地位置、数量、质量、权属 和利用状态的符号化表示。概括为空间位置、 属性特征和时态特征三方面内容。 空间位置用来描述土地资源所处的位置,该 位既可以是地理参考系定义的绝对位置,如基 于地理经度和地理纬度表达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也可以是通过相邻地物与相邻地物间空间关系 的描述来表达的相对位置,如相邻两块不同利 用类型的土地;
7.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包括两种涵义: 一指土地利用本身的可持续性。土地在满足人类 各种需求所必需的优化配置及其动态变化,利用 过程中数量与质量方面在时间上的可持续性与空 间上的合理性、安全性及科学性。体现在分类上 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中传统用地类型与可持续目 标下的更新或全新类型给予同等重视、必须考虑 传统分类上仅涉及用于生产及其服务等经济活动 上的用地,也考虑当前用于人类各种需求包括经 济、环境、生态用地; 二是指土地分类系统的可延续性。分类系统突出 当前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兼顾传统分类的可承继 性与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可能出现的新类型及其 “更新换代”的可兼容性。
三、土地信息分类过程模型
1.土地信息的分类粒度 尺度是客体在其容器中规模相对大小的描述。土地空 间数据具有多尺度特征,表现为空间范围、时间长短 和属性的层次性等。有学者把土地数据属性数据的多 层次性称为语义粒度。因此,分类结果详细程度与级 别可称为分类粒度。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组成的中国1: 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提出的土地类型分类系 统(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从纲到类再到型, 分类粒度逐渐变细,产生的类别也随之增加,类型丰 度越高。因此,数据越详细,粒度越小,级别就越低, 数据综合度越高,粒度越大,级别就越高。
总结可以发现在我国地学界,对地理信息分类至少依赖三类指标: (l)地图分类方法 一般继续沿用地图制图界所普遍使用的分类体系。制图分类体系具有以 下特点: 第一,由于其具有较长的历史,分类体系相对合理并且稳定;第二,考 虑到地图表达的合理及清楚,较多地考虑所表示客体的空间属性,例如 在进行地图内容设置时考虑点状、线状、面状实体的组成等;第三,表 达内容较有限,表达内容侧重于地理组成,对地理运动规律的揭示是间 接的。 (2)成因分类法 地理信息的分类更多地依赖于成因,这种方法较第一种方法所考虑的因 素具有更深的层次,马蔼乃(2000)建议,对小比例尺的土地类型图, 应从“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地质、地貌”六大因素考虑,因此至 少需要6位码。以成因分类法编码的地理信息一般属于自然范畴的地理信 息。以这种分类法进行地学的编码,所体现的只是一种分类的概念,垂 直方向上的分级概念没有体现出来。 (3)空间分类方法 对地理信息进行分类时,以空间分布作为分类分级的主要指标,这种方 法一般较普遍地用于对某种地理客体的等级表示之中,如赵锐(1999) 提出的对我国水系的划分,首先依流域作为分类的指标。
土地信息的定义为: 表征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及土地 利用状态、变化过程和规律的各种信息的总称。 这些信息既包括土地及其附着物的空间属性、 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权能属性以及这些属性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信息,也包括人们在占有、 使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人与土地之 间关系所形成的信息,即以土地利用为主线的 人一地关系信息。
2.不受比例尺限制的原则 不受比例尺限制的原则指土地信息的分类应不受比例尺的限 制,在各级比例尺中保持分类的一致性,从而实现在不同比 例尺数据库中,同一要素具有一致的分类与代码 3.完整性和可扩展性原则 完整性是指土地信息的分类既能反映土地要素的属性,又能 反映要素之间的关系,具有全面性和概括性特点。可扩展性 是指土地信息分类体系应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以保证体 系新增加概念或事物时,不致打乱已有的分类体系,即分类 的结构和具体的分类代码能为新加人的信息预留适当的余地 和扩充方法。 4.易用性和灵活性的原则 易用性是指分类的名称尽量沿用专业习惯名称,代码尽可能 简单和便于记忆,分类的层级数应繁简适中,无限制的细化 分类将导致分类体系的层级数增多,代码冗长,难以使用。 灵活性是指土地分类系统和编码应可灵活地转变为标准的分 类和代码。
•
属性数据是属于特定土地单元(地块)特征描 述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如土地的数量(面积)、 质量(等、级和价等)、权属(权利人、权属性 质)和利用(利用类型、利用强度与规模等); • 时态数据是土地数据采集、处理或土地利用行 为发生的时间。时态数据是土地数据的重要特征, 它是土地信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地籍的 时态特征、土地利用的变更与动态监测、预警与 实时调控等。
第二节土地信息分类
• 一、分类的原则 • 为实现土地信息分类的目的,在信息标准化理论的指导下,土地 信息的分类总体上应根据土地现状的特征、反映土地的地域性、 适应经济建设及生产应用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科学系统的原则。 这些原则具体为: • 1.科学性、系统性原则 • 科学性是指信息分类的客观依据,具体的土地信息分类需按土地 信息的特征进行严密的科学分类,采用层级分类法形成树形体系 结构;另外,对土地信息的分类还应以适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和管理为目标,兼顾各信息实体在专业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 • 系统性是指将土地信息的属性和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从最高一 级到最低一级,排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为一个科学、 系统的土地信息分类体系。
二、分类方法 信息分类与编码需要把现实世界抽象为概念世 界,再到数字世界与信息世界。要经过时空思 考、概念形式表达、计算机实现以及智能理解 等阶段。为理解土地信息的分类方法,需先了 解分类学的一般方法。 1.分类学的方法 信息的分类学方法是利用由水平上的分类和垂 直上的分级共同组成的分类体系来表达概念之 间的相互逻辑关系的方法,具体的方法主要有 两种: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
(2)面分类方法 面分类是将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分成互 不依赖、互不相干的若干方面,每个面中又分成许多彼 此独立的若干类目。使用时可根据需要将这些面中的类 目组合在一起,形成复合类目。 (3)两种分类方法的比较分析 线分类法属于1维分类法,体现的是垂直方向上的概念 逻辑关联,面分类法则为2维的分类法,体现的是水平 方向上的概念逻辑关联。这两种分类方法各有各的特点, 在具体的分类实践中,高层的定性信息(门类、大类、 小类)分类适合使用线分类法,定量属性往往处于类别 的较低层次,适合应用面分类法。具体可概括为下表
土地信息学
LAND INFORMATION SCIENCE
第2章 土地信息分类
• • • • 1.1 土地信息基本概念 1.2 土地信息分类 1.3 土地利用信息分类 1.4 生态土地分类
第一节土地信息基本概念
• 一、数据与信息 • 数据是通过数字化或直接记录下来的可以被鉴别 的符号,是用以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在计算机 化的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的格式往往和具体的 计算机系统有关,随载荷它的物理设备的形式而 改变。 • 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 来表示的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 征,从而向系统(人们)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 事实和知识,作为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它 不随载体的物理形式的各种改变而改变。信息具 有客观性、适用性、可传输性和共享性等特征。
• 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 l)数据是未加工的原始资料,它只有对实体 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信息。 • 2)信息来自数据,它是数据的内涵;而数 据是信息的表达,即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 3)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首先是收集数据, 然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即对数据进行运算、 排序、转换、分类、应用等,目的是为了得 到数据中包含的信息。同一数据不同的人有 不同的理解,因而获得信息量的多少与人的 知识水平和经验有关。
中科院地理所的地形图接合表/reliefmap/index.htm
பைடு நூலகம்
• 2.时态性特征 • 时间、空间和属性是地理实体和地理现象本身固 有的特征,是反映地理实体演变过程的重要组成 部分,为准确描述现实世界,必须建立能表达时 间、空间和属性的关系,这几乎是所有空间信息 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土地信息显著的时态 特征则是其他空间信息系统所不及的,主要是由 土地信息客体的法律属性以及土地交易和土地市 场的频繁和复杂性特点所决定的。 • 中国土地市场网: • 链接 /?WebShieldDRSessi onVerify=psLskrUbqzhKXPMFnBSr
• 3.属性信息的多样性和关系复杂性 • 土地信息除表达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外,还需 反映土地利用和保护中的人一地以及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从内容上来讲,包括土地资源的数 量、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和土地占有、利用的 关系及对其的开发与管护;从内容之间的关系 来讲,由于土地信息的强时态性和变更的频繁 性以及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人一地、人一人关系 的复杂性,导致土地信息间的关系通常是复杂 多样的;从形式上来讲,主要包括文字、声音、 图形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